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上半叶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想论争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被引量:3
1
作者 葛笑如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0,共10页
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想论争发轫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益破产的农民和日益凋敝的农村。以农立国论、工业立国论、农工协调论和文教兴农论对农业、工业... 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想论争发轫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益破产的农民和日益凋敝的农村。以农立国论、工业立国论、农工协调论和文教兴农论对农业、工业、工业化之于农业发展的意义等问题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并且形成了五种不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通过对20世纪上半叶农业农村现代化思想观点和发展道路的梳理、比较和评析,我们获得深刻的思想启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动力之源在农民和农村;要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利的条件;要重视现代科技力量;要有统一的领导力量和科学的战略规划;要独立自主地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回望并反思20世纪上半叶的思想论争,对于今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思想论争 发展道路
下载PDF
《论语》“巧笑倩兮”章的思想论争与文本风景
2
作者 曹建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3,共10页
《论语·八佾》“巧笑倩兮”章记载子夏问诗于孔子,师徒对话循环往复且意味深长。该章牵涉传统《诗经》学、礼学以及艺术美学等诸多问题,尤其是“素”与“礼”的关系,以及“礼”的价值属性,古今阐释的分歧颇大。根据《诗经》句法,... 《论语·八佾》“巧笑倩兮”章记载子夏问诗于孔子,师徒对话循环往复且意味深长。该章牵涉传统《诗经》学、礼学以及艺术美学等诸多问题,尤其是“素”与“礼”的关系,以及“礼”的价值属性,古今阐释的分歧颇大。根据《诗经》句法,以及《论语》“巧笑倩兮”章表述的逻辑层次,“素以为绚兮”极有可能不是诗句,而是诗文评。“巧笑倩兮”章的文本在后世不断变化,涉及文本改善、文本趋同等诸多文本现象,也涉及不同文本间的关联性变异。任何一种文本变异现象的背后都有思想性因素起作用,反映出文本与思想之间的相互形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素以为绚兮” 思想论争 文本风景
下载PDF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中国争论与改造中国(1921—1929)
3
作者 薛小荣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5-83,共9页
苏俄新经济政策从提出到结束,中国知识界表现出来的好奇、探索、检讨、反省之心,在1920年代“中国问题”的政治语境中,形成了三次社会思想大论战。第一次争论发生于1921—1923年间中国知识界关于社会主义的大讨论。苏俄新经济政策成为... 苏俄新经济政策从提出到结束,中国知识界表现出来的好奇、探索、检讨、反省之心,在1920年代“中国问题”的政治语境中,形成了三次社会思想大论战。第一次争论发生于1921—1923年间中国知识界关于社会主义的大讨论。苏俄新经济政策成为主张社会主义者和主张资本主义者用来互相攻击的例证。第二次争论发生于1925—1926年间中国知识界关于“仇友赤白”的思想论战。这场论战是社会主义争论的延续,在规模、程度和影响上更加宏大、激烈、急切。第三次争论发生于1927—1929年间国民大革命失败和苏俄新经济政策废止,引发中国知识界对改造中国的反思与检讨。中国知识界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持续论战,是对改造中国的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政策 思想论战 改造中国
下载PDF
思想论争在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中的历史作用与运行逻辑
4
作者 徐晓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6-60,共5页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与壮大,始终伴随着思想论争在其中发挥的历史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传入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产生,思想论争贯穿于党的理论创新全过程,党也始终高度重视思想论争、善于思想论争。围绕革命、建设与改革中的诸...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与壮大,始终伴随着思想论争在其中发挥的历史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传入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产生,思想论争贯穿于党的理论创新全过程,党也始终高度重视思想论争、善于思想论争。围绕革命、建设与改革中的诸多核心议题,中国共产党及时进行解答,不可避免会发生论争,而这辨别理论是非的过程,形成了党和理论创新独有运行逻辑,即中国共产党通过思想论争,为理论创新积蓄了理论、实践力量,从而增强党的理论创新主体政治认同、情感共鸣和意识形态自觉。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为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创党的理论创新新局面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思想论争 理论创新 运行逻辑
下载PDF
汉哀帝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被引量:1
5
作者 崔明德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94-99,共6页
尽管汉哀帝时期已处于西汉王朝的末期,但就民族关系思想而言,不仅内容比较丰富,而且还颇具特色。扬雄在其有关著述和上书中,系统阐述了他的民族关系思想,其中用先进文化引导少数民族,提升各个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在共同文明的基础上,实... 尽管汉哀帝时期已处于西汉王朝的末期,但就民族关系思想而言,不仅内容比较丰富,而且还颇具特色。扬雄在其有关著述和上书中,系统阐述了他的民族关系思想,其中用先进文化引导少数民族,提升各个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在共同文明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的统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张,是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精华,代表着中国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方向。从汉哀帝处理与汉匈关系相联系的两次“厌胜”事件中,可以看出汉哀帝本人把汉匈关系放在首位和以边境安宁为重的心路历程,说明即使是封建帝王,也并非在一切事情上都是自私的,关键时刻也会以国家大业为重。在汉哀帝建平四年,汉朝上层围绕匈奴问题所展开的激烈思想交锋,实际上是当时官场斗争的延续。这场交锋的焦点是“威信”与欺诈,息夫躬既想欺诈匈奴和乌孙,又以“灾异”现象欺诈汉哀帝;公孙禄则提出了“以威信怀伏夷狄”的观点;王嘉则主张,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应当实事求是,无论是对待一般百姓还是少数民族,都应“推诚行善”,决不可欺骗他们,更不能制造边疆紧张气氛去欺骗皇帝。从这场交锋中可以看出,思想斗争往往和政治斗争交织在一起,政治斗争越激烈,思想斗争也就越尖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厌胜”事件 思想交锋
下载PDF
《反杜林论》哲学思想再释的前提性考察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洪源 赵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8-36,共9页
在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的契机下重释《反杜林论》哲学思想,彰显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构的历史贡献与时代价值,须诉诸一定的前提性理论工作。首先是相关研究的百余年学术史清理,从肯定与非议相交织的众说纷纭中梳理出新的理论生长点。... 在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的契机下重释《反杜林论》哲学思想,彰显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构的历史贡献与时代价值,须诉诸一定的前提性理论工作。首先是相关研究的百余年学术史清理,从肯定与非议相交织的众说纷纭中梳理出新的理论生长点。其次,破除只根据《反杜林论》而“自说自话”的局限,厘清恩格斯与杜林的思想论战之来龙去脉,呈现构成杜林“共同社会”理论基础的哲学体系原貌,为在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中展现恩格斯思想的超越性夯实基础。最后,基于哲学基本问题、存在论、认识论、历史观、辩证法之间内在统一的维度,论述《反杜林论》何以从“消极的批判”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正面阐释,这既有助于直接明确恩格斯的独特思想建树,又能够有力回应“降低思想说”中一些看似强烈的批评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史清理 思想论战 理论原貌 “消极的批判” 体系建构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乡村复兴的主义之争 被引量:2
7
作者 吴修虎 吕庆广 《学术探索》 CSSCI 2021年第4期131-137,共7页
发端于民国的乡村建设运动是立足于挽救乡村衰败的一种现代化探求,更是对苦难中的国家如何摆脱民族危机的一种路向选择。在外国侵略与中国社会内部矛盾重叠交错的图景下,时人对乡村建设运动褒贬不一,尤其在"问题与主义"之争... 发端于民国的乡村建设运动是立足于挽救乡村衰败的一种现代化探求,更是对苦难中的国家如何摆脱民族危机的一种路向选择。在外国侵略与中国社会内部矛盾重叠交错的图景下,时人对乡村建设运动褒贬不一,尤其在"问题与主义"之争后又一场农村复兴的改良浪潮助力推波,以千家驹、李紫翔为首的中国农村派对梁漱溟、晏阳初等乡村建设派展开了尖锐批判,这场论战持续时间之久、覆盖面之广,不仅促进了时人对近代国情的理解,更倒逼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虽然最终结果为"乡村运动变为乡村不动",历史也证明革命手段无疑是开启民族复兴的密钥,但再次评析民国这场农村复兴的主义之争,其仍具有不可抹灭的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运动 思想论战 马克思主义 改良主义
下载PDF
“多元系统派”理论再探
8
作者 陈丽丽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8期31-37,共7页
上个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理论界兴起"文化转向"。文化导向的翻译理论以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为发端,并从图里与勒弗菲尔的"翻译规范"和"改写"概念中汲取补充养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多... 上个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理论界兴起"文化转向"。文化导向的翻译理论以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为发端,并从图里与勒弗菲尔的"翻译规范"和"改写"概念中汲取补充养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多元系统派"理论。梳理该派理论的改良和发展过程,并以其为指导充分研究相关案例,将有助于对该理论的合理性、系统性和应用价值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系统派 林纾个案 梁鲁论战 失乐园翻译
下载PDF
左舜生与少年中国学会思想论争
9
作者 李艳红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72-77,共6页
青年时期的左舜生既是少年中国学会的重要成员,也曾是其机关刊物《少年中国》月刊与《少年世界》月刊的责任编辑,直接参与了少年中国学会存续期间的多次思想争锋,对小组织问题、家庭教育问题、学会是否应确定主义问题、会员是否应参与... 青年时期的左舜生既是少年中国学会的重要成员,也曾是其机关刊物《少年中国》月刊与《少年世界》月刊的责任编辑,直接参与了少年中国学会存续期间的多次思想争锋,对小组织问题、家庭教育问题、学会是否应确定主义问题、会员是否应参与政治活动问题等均有创见,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舜生 少年中国学会 《少年中国》月刊 思想论争
下载PDF
投射与反响:马克思主义在湖南早期传播中的思想论争
10
作者 李爱军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7-15,共9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空前广泛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等“主义”的竞争、斗争中发展起来的。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展开了“问题与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之...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空前广泛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等“主义”的竞争、斗争中发展起来的。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展开了“问题与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之争和“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之争。这三大论争投射到湖南思想界,引起了强烈的思想碰撞和反响,具体体现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法之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之争以及与无政府主义之争——“安社”与“马社”之争。湘籍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武器对其进行批驳和反击,从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湖南思想界的主导地位,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投射 反响 思想论争
下载PDF
矫枉过正,退而自省——胡适思想论战策略初探
11
作者 刘爱华 艾亚玮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05-110,共6页
胡适的思想论战策略蕴含明显的矫枉过正、退而自省的特色。在影响深远的整理国故与中西文化论战中,胡适这种"矛盾"言论与思想论战策略尤值得深思。探讨胡适的思想论战策略,对于理解胡适,对于时下的中国,具有理论与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 胡适 矫枉过正 退而自省 思想论战 整理国故 全盘西化
下载PDF
洋务运动时期的思想论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志梅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年第5期24-26,共3页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与顽固派、改良派围绕"要不要学习西方"和"怎样学习西方"进行了激烈的思想论争,论争及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界的觉醒与社会的进步。此外,洋务派兴办的洋务学堂对中国传统教育向现...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与顽固派、改良派围绕"要不要学习西方"和"怎样学习西方"进行了激烈的思想论争,论争及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界的觉醒与社会的进步。此外,洋务派兴办的洋务学堂对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也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思想论争 近代中国 进步
下载PDF
隐秘的共识——清末民初改良派与革命派政党观再探
13
作者 郑海洋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22年第3期50-63,198,共15页
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从结群救亡的角度切入,将朋党与政党严格区分开,并极力鼓吹政党的优点和功用。与此同时,孙中山、章太炎等革命派团体自称革命党,积极谋求武力反清。已有研究认为,改良派与革命派在政党观上存有相反主张,改... 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从结群救亡的角度切入,将朋党与政党严格区分开,并极力鼓吹政党的优点和功用。与此同时,孙中山、章太炎等革命派团体自称革命党,积极谋求武力反清。已有研究认为,改良派与革命派在政党观上存有相反主张,改良派鼓吹议会政党,而革命派加以反对,直到民初,革命派才改变态度转而支持议会政党。但实际上,清末改良派与革命派在政党观上存在隐秘的共识,即两派都认同议会政党理念。在清末思想论战中,革命派基于反清和论战的政治需要,隐蔽了其赞同议会政党的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派 革命派 思想论战 政党观
下载PDF
美国文学批评家艾尔弗雷德·卡津的批评观
14
作者 魏燕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5年第4期128-133,共6页
20世纪下半叶,随着文学理论在美国大学的兴起,文学研究逐步走向科学化,从前的杂志编辑、专栏作家纷纷遁入校园,成了大学里的学术权威,文学评论的社会影响力锐减。以艾尔弗雷德·卡津为首的一些美国批评家反对文学研究的理论化潮流,... 20世纪下半叶,随着文学理论在美国大学的兴起,文学研究逐步走向科学化,从前的杂志编辑、专栏作家纷纷遁入校园,成了大学里的学术权威,文学评论的社会影响力锐减。以艾尔弗雷德·卡津为首的一些美国批评家反对文学研究的理论化潮流,他们强调文学批评应当发掘文学之美,应当正视社会现实、尊重传统道德。卡津认为文学批评是思想争鸣的体现,概念与术语的使用主要为思想服务,反之则为舍本求末之举。其次,文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是以审美的方式揭示社会现实,不应只在逻辑与推理中打转。应以"文学性"为中心,结合艺术直觉、历史意识和传统道德,多维度、宽视角的立体投射,研究文学作品。卡津还通过考察美国人"自我意识"的流变,指出当代美国文化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自我膨胀、缺乏信仰。卡津的批评观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以理解人为目的,通过批评家的感悟与彼此交流,力求探索人的自由的可能性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尔弗雷德·卡津 思想争鸣 自我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