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3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41
1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4 位作者 张林 朱永川 蒋鹏 郭晓艺 刘茂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02-1717,共16页
发展再生稻是充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提高稻田产出效益的一条重要途经。根据已报道资料,结合笔者20余年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及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头季稻中上部节的再生穗抽穗期比下部抽穗早、着生... 发展再生稻是充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提高稻田产出效益的一条重要途经。根据已报道资料,结合笔者20余年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及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头季稻中上部节的再生穗抽穗期比下部抽穗早、着生叶片数少、出叶速度快、生育期短、穗子小、成穗率和结实率较高。头季稻抽穗后光合物质主要供给穗部籽粒灌浆结实,分配给再生芽生长利用的光合物质极少,是齐穗后大量再生芽开始死亡的机理所在;改善头季稻抽穗期间植株行间的光照条件对再生芽生长的促进作用,必须在一定光合物质供给基础上才能显现。头季稻齐穗后品种间再生力取决于头季稻的叶粒比,强再生力品种头季稻单位颖花的绿叶面积占有量较大,其光合产物满足头季稻高产之后剩余量较多,对再生稻高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杂交组合间再生力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2)水稻品种再生力可分为4级,头季稻及再生稻两季高产品种的库源特征:穗粒数160—190粒、叶粒重比0.0737—0.0827 cm2·mg-1、有效穗232.12—249.40万/hm2、结实率81.54%—85.74%、千粒重28.58—30.07 g、单穗重4.13—4.43 g。(3)促芽肥提高再生力的作用,是通过施氮延缓了头季稻生长后期绿叶衰老速度,提高母茎叶片全氮含量及其净光合速率,增加叶片当时的光合产物向头季稻穗部输入比例,减少先期贮藏于母茎鞘中光合产物向穗部输入量,相对地提高了母茎鞘干物重而增强再生力。促芽肥对再生稻的作用效果在品种间的表现不尽相同,头季稻穗粒数较多的大穗型品种要提早施用促芽肥并增加施用量,才能获得较高的再生稻产量。利用杂交中稻齐穗期剑叶叶绿素计读数(SPAD值)可预测再生稻促芽肥高效施用量;通过防治纹枯病保护头季稻基部叶片和适度烤田提高根系活力,是再生稻高产的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再生力 产量形成 调控技术
下载PDF
再生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3
2
作者 朱永川 熊洪 +4 位作者 徐富贤 郭晓艺 张林 刘茂 周兴兵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36期1-8,共8页
根据已报到的研究材料,综述了中国南方稻区再生稻的研究进展。所有的水稻品种均可获得一定的再生稻产量,常规品种的再生稻产量明显低于杂交水稻的再生稻产量,而三系杂交水稻的再生稻产量又较两系杂交稻的再生稻产量低;留桩高度各地... 根据已报到的研究材料,综述了中国南方稻区再生稻的研究进展。所有的水稻品种均可获得一定的再生稻产量,常规品种的再生稻产量明显低于杂交水稻的再生稻产量,而三系杂交水稻的再生稻产量又较两系杂交稻的再生稻产量低;留桩高度各地因组合不同和生态条件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一般为10-40cm;各节间腋芽在温度、光照和水分适宜的条件下均能较好的萌发,施用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均能有效促进腋芽的萌发,并能提高再生芽的成活率;再生稻腋芽萌发及成活的最适温度为24.5~27.0℃,相对湿度为81%~85%,‘汕优63’再生稻结实率≥70%的临界低温指标是:连续5日平均气温≥210C;头季稻齐穗期剑叶SPAD值、叶片含氮量和群体单位面积的总颖花量3个因子可以用来预测再生稻高产的促芽肥经济施用量;超级杂交稻也可获得较好的再生稻产量。再生稻的栽培技术还可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再生稻 杂交水稻 栽培技术 超级稻
下载PDF
我国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69
3
作者 汪大绥 周建龙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70,共9页
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兼有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优点。近年来,混合结构在我国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国内外对混合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及设计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尚有争议。对高层混合结构常用结构体系及工程... 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兼有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优点。近年来,混合结构在我国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国内外对混合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及设计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尚有争议。对高层混合结构常用结构体系及工程应用实例等进行梳理,对混合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延性、构件设计、节点连接的可靠性、竖向变形差异、施工过程模拟、弹塑性时程分析、阻尼比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今后高层混合结构发展需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结构体系 结构体系 设计关键技术 工程应用实例
原文传递
有机无机杂化膜材料的制备技术 被引量:45
4
作者 李传峰 邵怀启 钟顺和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3-89,共7页
有机无机杂化膜兼有机膜韧性和无机膜耐高温性能 ,具有优良的气体渗透选择性 ,成为高分子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机无机杂化膜材料的制备技术进展 ,着重探讨了溶胶 凝胶法制备聚酰亚胺类杂化膜材料的研究状... 有机无机杂化膜兼有机膜韧性和无机膜耐高温性能 ,具有优良的气体渗透选择性 ,成为高分子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机无机杂化膜材料的制备技术进展 ,着重探讨了溶胶 凝胶法制备聚酰亚胺类杂化膜材料的研究状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杂化膜材料 制备技术 溶胶—凝胶法 聚酰亚胺类 相分离 分类
下载PDF
电力系统电磁/机电暂态实时混合仿真的关键技术 被引量:50
5
作者 张树卿 梁旭 +1 位作者 童陆园 洪潮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89-96,共8页
电力系统的巨大发展给仿真技术带来新的挑战,传统的仿真手段已不能满足实际大规模互联系统分析的要求。专家、学者结合电磁、机电暂态仿真的优点提出了混合仿真的技术路线。文中综述了国内外混合仿真技术的研究、发展情况,明确了混合仿... 电力系统的巨大发展给仿真技术带来新的挑战,传统的仿真手段已不能满足实际大规模互联系统分析的要求。专家、学者结合电磁、机电暂态仿真的优点提出了混合仿真的技术路线。文中综述了国内外混合仿真技术的研究、发展情况,明确了混合仿真的2个基本要求以及现阶段面临的实质难题,包括分网方案制定、单侧计算时边界条件和对侧等值、故障时刻交互时序等;提出了预测校正的思路,阐明了其可行性,展望了混合仿真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仿真 实时仿真 关键技术 预测校正 电力系统
下载PDF
利用SSR分子标记快速鉴定杂交水稻种子纯度技术体系的优化 被引量:42
6
作者 刘之熙 陈祖武 +2 位作者 朱克永 李召华 詹庆才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0-63,共4页
针对目前SSR分子标记技术快速鉴定杂交水稻种子纯度方法商业化应用的限制因素,从DNA提取、PCR反应体系和程序及凝胶电泳等方面进行了技术体系的优化。原方法经优化后,DNA提取时间从每次5h以上减少到2.5min,PCR反应过程从200min缩短至65m... 针对目前SSR分子标记技术快速鉴定杂交水稻种子纯度方法商业化应用的限制因素,从DNA提取、PCR反应体系和程序及凝胶电泳等方面进行了技术体系的优化。原方法经优化后,DNA提取时间从每次5h以上减少到2.5min,PCR反应过程从200min缩短至65min,改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为琼脂糖凝胶电泳,电泳时间由3.0-3.5h缩短为1h,且通过减少dNTP、Taq酶的用量,对琼脂糖凝胶反复利用,大大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废弃物的污染,从而建立了准确、简单、快速、成本低廉的快速鉴定杂交稻种子纯度的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SSR分子标记 纯度鉴定 技术体系优化
下载PDF
遗传算法及模糊、神经网络融合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贺素良 王湘中 喻寿益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7-19,共3页
介绍了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遗传算法与模糊逻辑系统的融合方式及结构,并通过遗传算法、模糊、神经网络三者的融合技术对倒立摆进行控制,介绍了参数优化方法,说明了这种融合技术的可行性、实用性和通用性。
关键词 遗传优化 模糊控制 神经网络 融合技术
下载PDF
直流参与稳定控制的典型场景及技术需求 被引量:37
8
作者 郑超 汤涌 +8 位作者 马世英 盛灿辉 杨海涛 罗立波 高峰 薛劲莹 陈得治 张志强 罗邦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3750-3759,共10页
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特征,决定了为提升能源综合使用效率、实现跨大区资源优化配置,需大力发展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目标电网发展和演变进程中,交直流混联电网将会呈现出混联结构差异化、电源类型多元化、直流落点规模化、交... 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特征,决定了为提升能源综合使用效率、实现跨大区资源优化配置,需大力发展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目标电网发展和演变进程中,交直流混联电网将会呈现出混联结构差异化、电源类型多元化、直流落点规模化、交直耦合效应和动态行为复杂化等特征,不同混联格局则具有其鲜明的稳定特性。应用直流多速率、大容量、多类型功率调控功能,是混联电网稳定控制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实现智能化和柔性化控制的重要措施。以我国运行与规划电网为背景,梳理8类直流参与电网稳定控制的典型场景及策略,并提出促进工程应用的技术发展需求。研究结论,对深入理解交直流混联电网稳定特性,提升混联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控制能力,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直流 稳定控制 混联格局 稳定特征 功率调节 典型场景 技术需求
下载PDF
高性能纤维在防弹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28
9
作者 杨坤 朱波 +2 位作者 曹伟伟 王永伟 周珊珊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24-28,共5页
探讨了纤维增强防弹复合材料的防弹机理,阐述了多种高性能纤维的优势与不足。重点介绍了Kevlar纤维、UHMWPE纤维、碳纤维、PBO纤维以及多种高性能纤维混杂工艺在防弹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最后展望了未来纤维增强防弹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 探讨了纤维增强防弹复合材料的防弹机理,阐述了多种高性能纤维的优势与不足。重点介绍了Kevlar纤维、UHMWPE纤维、碳纤维、PBO纤维以及多种高性能纤维混杂工艺在防弹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最后展望了未来纤维增强防弹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指出为满足未来对防弹材料的多方面高性能要求,对各种高性能纤维进行适当混杂是未来高性能防弹材料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性能纤维 防弹特性 混杂工艺
下载PDF
高压大容量电力电子混杂系统控制技术综述 被引量:25
10
作者 赵争鸣 施博辰 朱义诚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017-2027,共11页
高压大容量电力电子装置与系统正成为新一代电网系统和大型电力牵引系统中的关键核心设备。实现对电能可靠变换与传输的精确控制,是大容量电力电子装置和系统中的核心问题。针对电力电子混杂系统控制技术进行综述,回顾了控制理论和技术... 高压大容量电力电子装置与系统正成为新一代电网系统和大型电力牵引系统中的关键核心设备。实现对电能可靠变换与传输的精确控制,是大容量电力电子装置和系统中的核心问题。针对电力电子混杂系统控制技术进行综述,回顾了控制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轨迹以及在电力电子混杂系统应用现状。解析了电力电子混杂系统的控制规律,探讨了几种适合该混杂系统的控制方法及其发展趋势。明确大容量电力电子混杂系统中多时间尺度的连续–离散–连续一体化控制是其核心问题,进而展望电力电子混杂系统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电子 混杂系统 大容量变换器 控制技术 电磁能量平衡 主动驱动控制
下载PDF
大规模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的电力系统混合仿真接口技术综述 被引量:20
11
作者 熊家祚 张能 +3 位作者 翟党国 李媛媛 刘争艳 魏建新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2-161,共10页
随着电网互联规模的扩大以及大量电力电子设备的接入,为更好地满足对电力电子设备接入后的复杂电力系统仿真分析的需求,采用机电暂态与电磁暂态结合的混合仿真能够很好地解决系统仿真规模、速度和精确性的问题。论述了机电-电磁暂态混... 随着电网互联规模的扩大以及大量电力电子设备的接入,为更好地满足对电力电子设备接入后的复杂电力系统仿真分析的需求,采用机电暂态与电磁暂态结合的混合仿真能够很好地解决系统仿真规模、速度和精确性的问题。论述了机电-电磁暂态混合仿真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对现今国内外采用的混合实时仿真平台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就混合仿真接口技术的关键问题从等值形式、数据转换、接口位置选择和交互时序4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讨论。论述了各个方面的内容、技术难点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混合仿真技术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及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电暂态 电磁暂态 混合仿真 接口技术 等值模型 数据转换 交互时序
下载PDF
电力系统数字混合仿真技术综述及展望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杨洋 肖湘宁 +2 位作者 王昊 刘学忠 吴磊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3-210,223,共9页
论述了混合仿真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对国内外现有的混合仿真平台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总结和比较。在此基础上,从等值模型、相量提取算法、接口位置选择和交互时序4个方面对混合仿真接口技术进行了详细讨论,论述了各方面技术的内涵、方案... 论述了混合仿真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对国内外现有的混合仿真平台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总结和比较。在此基础上,从等值模型、相量提取算法、接口位置选择和交互时序4个方面对混合仿真接口技术进行了详细讨论,论述了各方面技术的内涵、方案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智能电网的发展和"源-网-荷"互动模式,提出将电磁侧系统通过交互接口与信息系统仿真平台相连,构成信息-电磁-机电混合仿真系统,为混合仿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机电暂态 电磁暂态 混合仿真 接口技术 等值模型 相量提取 交互时序 电力-信息系统
下载PDF
关于果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若干问题的理解与思考 被引量:18
13
作者 陈学森 王楠 +2 位作者 张宗营 毛志泉 尹成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3395-3410,共16页
综述了果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及若干问题的理解与思考,主要结果如下:1.中国虽然是柑橘、苹果、梨、桃、龙眼、枇杷、香蕉、猕猴桃、李、杏、枣和柿等多种果树的起源演化中心(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果树资源国,但野生种质和名特... 综述了果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及若干问题的理解与思考,主要结果如下:1.中国虽然是柑橘、苹果、梨、桃、龙眼、枇杷、香蕉、猕猴桃、李、杏、枣和柿等多种果树的起源演化中心(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果树资源国,但野生种质和名特优地方品种的发掘、创新与利用有待进一步加强。2.按照遗传变异的来源,果树常规育种主要有杂交育种和芽变选种两个途径;果树杂种一代广泛分离,每一次育种都选择杂种优势最强的基因型,通过无性繁殖成为新的营养系品种,并在生产上长期利用,而显性、超显性和上位性3大假说是杂种优势形成的主要遗传基础;对‘富士’和‘鲁丽’苹果、‘玫瑰香’葡萄及‘山农酥’梨等新品种及其亲本主要性状分析发现,选择具有互补性状的品种作为杂交亲本,并选择遗传背景复杂的品种作为杂交母本,是果树杂种优势高效利用及其亲本选择选配的重要结论;杂交育种是根据产业的品种需求确定育种目标,进行亲本选择与选配,培育双亲性状互补、杂种优势明显的新品种,而芽变选种是利用体细胞自然突变及其表观遗传对生产上的主栽品种个别性状进行修缮和改良;因此,杂交育种和芽变选种有机结合是解决果树产业品种问题的重要技术途径。3.面对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及关于“坚持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深度解读了农业科技人员必须坚持“理论与技术创新并重及良种良法配套”的科研思路及其经典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树 种质资源 杂交育种 芽变选种 理论与技术 良种与良法
下载PDF
杂交大豆昆虫传粉及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4
作者 王跃强 王曙明 +3 位作者 赵丽梅 孙寰 李建平 李茂海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2008年第3期5-8,共4页
经过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吉林省农科院于2002年审定了世界上第1个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并于2006年审定了第2个大豆杂交种。从2000年开始,在封闭及开放条件下,利用苜蓿切叶蜂、蜜蜂、花蓟马等昆虫媒体为大豆传粉,进行不育系繁育及杂交种制... 经过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吉林省农科院于2002年审定了世界上第1个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并于2006年审定了第2个大豆杂交种。从2000年开始,在封闭及开放条件下,利用苜蓿切叶蜂、蜜蜂、花蓟马等昆虫媒体为大豆传粉,进行不育系繁育及杂交种制种技术的探讨。已经实现在网室内利用蜜蜂及切叶蜂传粉,配制大豆杂交组合和生产小批量杂交种子,不育系结实率达到55.9%~100%;开放条件下,在干旱、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利用蜜蜂及苜蓿切叶蜂传粉,不育系结实率达到50%~80%,制种产量获得了较理想的结果。吉林省农科院在吉林省西部及内蒙古东部干旱地区,建立了制种基地,进行了较大面积的大豆不育系扩繁及杂交种制种试验,制种技术基本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大豆 昆虫传粉 制种技术
下载PDF
玉米新品种强盛1号的选育与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徐青松 徐劲松 +3 位作者 武岩军 骈跃斌 刘虹 武旭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8-69,共2页
强盛1号玉米杂交种是由山西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于1996年以盛系912玉米自交系为母本,922玉米自交系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的。该品种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生物产量高,活秆成熟。具有抗各种病害、抗倒伏、抗旱性强和品质好等特点,种植密度... 强盛1号玉米杂交种是由山西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于1996年以盛系912玉米自交系为母本,922玉米自交系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的。该品种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生物产量高,活秆成熟。具有抗各种病害、抗倒伏、抗旱性强和品质好等特点,种植密度为42000株/hm2,平均产量10549.5kg/hm2。在华北春播130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杂交种 强盛1号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品种选育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DSP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17
16
作者 曹洪龙 胡剑凌 +2 位作者 邵雷 李娟娟 姜敏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73-175,216,共4页
以"DSP技术"课程教学为例,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革和过程化考核三方面探索了"新工科"背景下"DSP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该教学改革包括以问题为导向、采用思维导图和案例教学方法、利用"面... 以"DSP技术"课程教学为例,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革和过程化考核三方面探索了"新工科"背景下"DSP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该教学改革包括以问题为导向、采用思维导图和案例教学方法、利用"面授+网络"混合教学模式和过程化考核方法等,大大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混合教学 过程化考核 DSP技术
下载PDF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的发展 被引量:14
17
作者 雷永群 宋书锋 李新奇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9,共5页
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大面积应用。以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第1代杂交水稻)和以光温敏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第2代杂交水稻)的研究相继成功与应用对国家粮食增产贡献巨大... 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大面积应用。以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第1代杂交水稻)和以光温敏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第2代杂交水稻)的研究相继成功与应用对国家粮食增产贡献巨大,但因三系配组受恢保关系制约,而两系不育系的育性易受环境影响,导致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总结第1代和第2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基础上,阐述了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第3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发展,分析了该技术对杂交水稻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展望了第3代杂交水稻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雄性不育 三系法 两系法 基因工程 育种技术
原文传递
响应面法优化香水莲花多酚的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14
18
作者 周琦 曾莹 祝遵凌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00-207,7,共9页
为了研究香水莲花多酚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及其抗氧化能力,本文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香水莲花多酚的提取工艺,以香水莲花多酚提取率为指标,对浸提温度、液料比、浸提时间以及乙醇浓度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并根据Box-Behnken试验原理,进行四... 为了研究香水莲花多酚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及其抗氧化能力,本文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香水莲花多酚的提取工艺,以香水莲花多酚提取率为指标,对浸提温度、液料比、浸提时间以及乙醇浓度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并根据Box-Behnken试验原理,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法优化;同时,以香水莲花多酚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及FRAP还原力为指标,来评价其抗氧化性。研究结果表明:香水莲花多酚的最优提取条件是:浸提温度为58℃,液料比为48:1(mL/g),浸提时间为1.9 h,乙醇浓度为57%,在该条件下香水莲花多酚提取率可达8.28%。香水莲花多酚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90.22%,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88.01%,FRAP还原力则随多酚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表明香水莲花多酚的抗氧化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水莲花 多酚 响应面法 提取工艺 抗氧化性
下载PDF
基于“耦合-共引”混合网络的技术机会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康宇航 《情报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0-179,共10页
技术机会分析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挖掘隐藏在海量数据背后的潜在技术机会,为创新实践提供有力支撑。针对当前技术环境动态化和技术信息复杂化的特点,在相关研究结构化梳理的基础上,从异质性混合网络的视角出发,突破同质单一网... 技术机会分析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挖掘隐藏在海量数据背后的潜在技术机会,为创新实践提供有力支撑。针对当前技术环境动态化和技术信息复杂化的特点,在相关研究结构化梳理的基础上,从异质性混合网络的视角出发,突破同质单一网络知识发现的局限,建构"耦合-共引"混合网络分析模型,搭建基于混合网络的技术机会分析内容及流程,并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可视化工具,提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混合网络技术机会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上,从网络整体、网络组群和网络个体三个层面对公路工程领域的技术机会进行深度分析,揭示该领域技术机会存在的内部结构和作用机理,为创新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共引” 混合网络 技术机会
下载PDF
高蛋白杂交大豆“杂优豆2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12
20
作者 黄志平 李杰坤 +3 位作者 张磊 胡国玉 胡晨 张丽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5期2029-2029,2133,共2页
为筛选高蛋白杂交大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大豆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与恢复系WR99071测交组配杂交组合。该杂交组合2007~2008年参加安徽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2 666.85 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5.81%;2009... 为筛选高蛋白杂交大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大豆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与恢复系WR99071测交组配杂交组合。该杂交组合2007~2008年参加安徽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2 666.85 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5.81%;2009年参加安徽省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480.10 kg/hm2,比对照增产0.79%。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5.12%,粗脂肪含量18.10%,属高蛋白杂交大豆。该品种适于安徽省淮北及江淮地区作早中熟品种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大豆 高蛋白 杂优豆2号 品种选育 栽培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