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6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讨《黄帝内经》“筋骨”理论对中医推拿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73
1
作者 林志刚 蒋诗超 +5 位作者 程艳彬 朱清广 姚斐 张昊 艾健 房敏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491-2493,共3页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丰富的"筋骨"理论,对推拿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研究《黄帝内经》"筋骨"理论发现,筋与骨相互连接、相互统一、互为根本,"筋骨平衡"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丰富的"筋骨"理论,对推拿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研究《黄帝内经》"筋骨"理论发现,筋与骨相互连接、相互统一、互为根本,"筋骨平衡"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筋骨失衡"是推拿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推拿治疗时应重视"筋骨平衡"的重要性。本课题组基于《黄帝内经》"筋骨"理论,在长期的推拿研究中总结出"筋骨失衡,以筋为先"的理论,丰富了中医推拿的"筋骨"理论体系,对推拿学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筋骨理论 指导 推拿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不寐证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65
2
作者 张心平 杨美霞 +1 位作者 张守中 郑红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765-5767,共3页
随着当代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失眠成为了临床高发疾病。睡眠一旦发生异常,可以导致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功能障碍。失眠在《黄帝内经》中称为"不寐",文章在挖掘《黄帝内经》不寐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后世... 随着当代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失眠成为了临床高发疾病。睡眠一旦发生异常,可以导致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功能障碍。失眠在《黄帝内经》中称为"不寐",文章在挖掘《黄帝内经》不寐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后世医家的发挥和临床实践,系统论述《黄帝内经》不寐理论的临床应用,较全面、客观地反映《黄帝内经》不寐相关理论及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现实指导意义,促进不寐理论在中医药诊疗中的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寐 黄帝内经 理论探讨 临床应用 半夏秫米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温胆汤
原文传递
六经“开、阖、枢”解读 被引量:62
3
作者 陈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89-795,共7页
六经"开、阖、枢"理论由《素问·阴阳离合论篇》首次提出,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源于四时阴阳气数离合的变化,因三阴三阳的气数不等,各有出入,而反映出"开、阖、枢"的具体表现形式,四... 六经"开、阖、枢"理论由《素问·阴阳离合论篇》首次提出,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源于四时阴阳气数离合的变化,因三阴三阳的气数不等,各有出入,而反映出"开、阖、枢"的具体表现形式,四时阴阳变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开、阖、枢"的功能形式来完成的。及与人体之阴阳"开、阖、枢",则是对六经气化功能状态的高度概括,阴阳"离"则有开、有阖、有枢,阴阳"合"则为一阴一阳。阴阳的"离"与"合"既分工又合作,分则三,合则为一。"开、阖、枢"是以六经的标本中气为物质基础,以气机的升降出入为功能状态。太阳为老阳、巨阳,守正御邪,气机为开,因此而敷布营卫,通畅津液;阳明为"两阳合明",多气多血,气机为阖,而善蓄能纳阳,腐熟水谷;少阳为初生之阳,生机盎然,气机为枢,主枢转阴阳,沟通表里,贯通上下,畅达脾胃;太阴为老阴,老成持重,居阴之表,气机为开,而主运化精微,化生营气,吐故纳新;厥阴为"两阴交尽",阴气盛极,气机为阖,故主阖禁阴气,藏血舍魂,蕴以生阳;少阴为初生之阴,心肾朋居,水火并蓄,气机为枢,而能既济水火,交通心肾。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对六经病辨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伤寒论 六经 “开、阖、枢” 经典理论
原文传递
“阴平阳秘”阐析 被引量:52
4
作者 高志平 荣瑞芬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975-2977,共3页
"阴平阳秘"语出《黄帝内经》,是对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概括。以往注解多偏于其表征解读,文章从"平""秘"含义的本质特征入手,对其内涵特征的把握及实现方式做了进一步阐释和解析。指出"阴平阳秘&q... "阴平阳秘"语出《黄帝内经》,是对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概括。以往注解多偏于其表征解读,文章从"平""秘"含义的本质特征入手,对其内涵特征的把握及实现方式做了进一步阐释和解析。指出"阴平阳秘"是建立在阴精充足、阴阳完美适配基础上,阴阳"互动机制"与"互制机制"间的稳态平衡,是中医的人体健康模板,也是中医补益和"引火归元"思想的发端,更是纠正病理状态实现"以平为期"的具体目标和策略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阴平阳秘 阴阳平衡 中医体质 阴虚阳亢 引火归元 太极图
原文传递
论“新病入络”与“久病入络” 被引量:49
5
作者 王文蔚 贾成祥 王用书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30-1033,共4页
"新病入络"和"久病入络",初看矛盾,实则统一。两者的理论基础都根源于《黄帝内经》,"新病入络"发病时间短,辨证容易,服药重在辛散走表;"久病入络"不易辨证,且有的需要让患者试服"久病入络... "新病入络"和"久病入络",初看矛盾,实则统一。两者的理论基础都根源于《黄帝内经》,"新病入络"发病时间短,辨证容易,服药重在辛散走表;"久病入络"不易辨证,且有的需要让患者试服"久病入络"的药物,来帮助辨证的情况。活血药多用力量微弱的植物药,且这些植物药有活血功效的同时大多兼有补血的功效;"久病入络"活血化瘀的药物,很多都是作用峻猛的虫类药物。"新病入络"多用汤、散剂,以求去病及时,收药到病除、"效如桴鼓"的疗效;"久病入络"多用丸药,注重缓治;无论是"入络"的部位、病因、辨证、论治、用药,都有各自的特点,但都统一于中医的辨证论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病入络 久病入络 病因 辨证论治 用药 黄帝内经 伤寒论
原文传递
基于《黄帝内经》五音理论探析辨证施乐 被引量:49
6
作者 林法财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535-5537,共3页
《黄帝内经》记载了五音的特点,并将五音与五脏、五志相结合形成了五行音乐疗法。文章根据文献中关于五行音乐的记载,探索五行音乐的特点及施乐方法,分析五行音乐中关于脏腑辨证、情志辨证、体质辨证的选乐方法,提出辨证施乐、辨志施乐... 《黄帝内经》记载了五音的特点,并将五音与五脏、五志相结合形成了五行音乐疗法。文章根据文献中关于五行音乐的记载,探索五行音乐的特点及施乐方法,分析五行音乐中关于脏腑辨证、情志辨证、体质辨证的选乐方法,提出辨证施乐、辨志施乐、辨质施乐,为五行音乐疗法的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五行音乐 五音 音乐疗法 辨证施乐
原文传递
经筋定义及特性之启发 被引量:45
7
作者 刘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88-891,共4页
近年来,经筋理论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和科研人员的重视,尽管学术界对经筋的认识已渐趋于统一,但实际上经筋的实质仍未明确。在这种情况下,经筋的现代研究在本质上并无益于推动经筋理论的发展。通过解析经筋的字义,充分讨论了经筋与... 近年来,经筋理论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和科研人员的重视,尽管学术界对经筋的认识已渐趋于统一,但实际上经筋的实质仍未明确。在这种情况下,经筋的现代研究在本质上并无益于推动经筋理论的发展。通过解析经筋的字义,充分讨论了经筋与经和筋在概念上的区别和联系,指出这三者之间的模糊认识是导致现代研究对经筋定位认识模糊的基本原因。通过对《灵枢·经筋》条文的概括总结,提出经筋是中国古代医家在目视解剖条件下发现的一类重要的人体结构,其整体形态与脉道类似,而在局部性状上表现为条束状的筋样质地和外观。综合对经筋定义和特征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理解经筋的概念,并能够正确看待当前学术界对经筋的误读误解的原因。只有明白经筋的形态和功能为何,才能在现代医学人体结构上准确地定位,并切实地按照中医固有的思维优势去发展传统理论和指导现代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筋 六经 灵枢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基于中医五神脏理论谈不寐 被引量:39
8
作者 边颖汉 张星平 +3 位作者 彭志鹏 迪丽胡玛尔·多尔坤 陈俊逾 肖春霞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70-673,共4页
文章以中医学提出的五神脏理论为指导,从虚实着手,阐述不寐的病因病机,通过对五神脏与不寐的关系进行探讨,认识到治疗不寐当以“五神脏”为纲,从主脏论治,审证求因,最终达到调五脏安五神的目的。该理论体系的创新点是在“五神脏”体系... 文章以中医学提出的五神脏理论为指导,从虚实着手,阐述不寐的病因病机,通过对五神脏与不寐的关系进行探讨,认识到治疗不寐当以“五神脏”为纲,从主脏论治,审证求因,最终达到调五脏安五神的目的。该理论体系的创新点是在“五神脏”体系的基础上,对五神(魂、神、意、魄、志)不安舍于五脏的对应临床研究中发现了依据单一症状确立五脏病位的“中医不寐五神分型法”,该法是中医学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综合体现,在不寐的临证治疗中具有深远意义,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不寐中医临床辨证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五神脏 不寐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常用文化负载词英译 被引量:35
9
作者 张璇 施蕴中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41-944,共4页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被列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首。《黄帝内经》中的文化负载词是《黄帝内经》英译的难点和重点。研究《黄帝内经》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黄帝内经》乃至中医英译都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两个《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被列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首。《黄帝内经》中的文化负载词是《黄帝内经》英译的难点和重点。研究《黄帝内经》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黄帝内经》乃至中医英译都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两个《黄帝内经》英译版本中文化负载词英译比较的实证性研究,探讨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及翻译策略,以期对中医英语的学科发展有所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英语翻译 黄帝内经 文化负载词
下载PDF
浅谈《黄帝内经》对肥胖的认识* 被引量:32
10
作者 龚海洋 骆斌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9-151,共3页
肥胖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中医学对肥胖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所记载。《黄帝内经》认为肥胖的病因与饮食习惯、脏腑功能及体质有关;肥胖的病机与人的气血多少、痰浊及瘀血等有关;肥胖的分型主要以“脂人”、“膏... 肥胖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中医学对肥胖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所记载。《黄帝内经》认为肥胖的病因与饮食习惯、脏腑功能及体质有关;肥胖的病机与人的气血多少、痰浊及瘀血等有关;肥胖的分型主要以“脂人”、“膏人”、“肉人”等三型为主;肥人易患中风,用药宜气味厚重、针刺宜深宜久;并且初步指出肥人的心理特点。上述认识为后世中医学者研究肥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黄帝内经 病因病机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体质学说与现代中医体质学说比较 被引量:36
11
作者 王慧如 于宁 +1 位作者 刘哲 翟双庆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58-1461,共4页
中医体质学说自20世纪70年代确立以来,对中医理论体系框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体质学说学术地位不断攀升,其理论不断发展、完善。文章通过对其与《黄帝内经》时期体质学说进行比较,探讨其变化,以期为深化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进一步明确... 中医体质学说自20世纪70年代确立以来,对中医理论体系框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体质学说学术地位不断攀升,其理论不断发展、完善。文章通过对其与《黄帝内经》时期体质学说进行比较,探讨其变化,以期为深化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进一步明确中医体质学学科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体质 中医体质学 比较
原文传递
探讨《脾胃论》中李东垣的“脾胃观” 被引量:36
12
作者 白建英 康立英 +5 位作者 张秀芬 董尚朴 吴中秋 马小顺 邓国兴 李付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78-1480,共3页
金元医家李东垣,其师承张元素,继承《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有关脾胃的论述,致力于脾胃内伤病的研究,撰著《脾胃论》。该书主要反映了李东垣的"脾胃观",重点体现在3个方面:脾胃既是滋养元气的源泉,又是气机升降的枢纽之... 金元医家李东垣,其师承张元素,继承《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有关脾胃的论述,致力于脾胃内伤病的研究,撰著《脾胃论》。该书主要反映了李东垣的"脾胃观",重点体现在3个方面:脾胃既是滋养元气的源泉,又是气机升降的枢纽之生理观;内伤脾胃导致百病由生之发病观;补气升阳为主之治疗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东垣 脾胃论 脾胃观 黄帝内经 脾胃内伤学说
原文传递
从“神”角度探讨《黄帝内经》中五情致形神失调的病机与表现 被引量:34
13
作者 莫慧 王挺 +5 位作者 何苗 文燕 余婉蓉 陈珑 秦永菊 林立宇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45-1849,共5页
五情是形神失调的主要病因,五情内伤,神失其机,神不御形,气乱脏扰而发病。五情通过影响五脏神(神、魂、魄、意、志)、五精气(脉、血、气、营、精)、气血活动及脏腑功能致形神失调,而形神失调性疾病多为长期、慢性、持续性五情过极所致... 五情是形神失调的主要病因,五情内伤,神失其机,神不御形,气乱脏扰而发病。五情通过影响五脏神(神、魂、魄、意、志)、五精气(脉、血、气、营、精)、气血活动及脏腑功能致形神失调,而形神失调性疾病多为长期、慢性、持续性五情过极所致。以神失守、形失调为主要表现,可见精神、人格、行为及脏腑、气血功能异常,其中形失调通过影响本脏、子母脏、乘侮脏或所有脏腑引起脏腑功能异常。不同情志刺激致不同状态形神失调,与情志所应神、所藏脏的属性相关。五情致病虽分为作用,亦是相合、相离之态,其中"神"是整个病机演变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志 黄帝内经 病机 形神理论 中医学 心身医学
原文传递
基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的临证处方策略 被引量:34
14
作者 陆曙 陶国水 顾植山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65-568,共4页
文章在梳理历代医家运气用药经验,厘清运气方药、开阖枢方药、运气靶向药等概念基础上,提出基于运气理论临床,需辨运气之常与变、参合运气脉、运气体质与大司天理论,结合“标本中气”及其从化理论、“欲解时”理论,辨“开阖枢”三阴三... 文章在梳理历代医家运气用药经验,厘清运气方药、开阖枢方药、运气靶向药等概念基础上,提出基于运气理论临床,需辨运气之常与变、参合运气脉、运气体质与大司天理论,结合“标本中气”及其从化理论、“欲解时”理论,辨“开阖枢”三阴三阳时相论,构建运气临床思维范式与处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运六气 开阖枢 三阴三阳 六经病欲解时 黄帝内经 处方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重阳思想及其影响下的疾病观 被引量:34
15
作者 郑龙飞 贺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12,共4页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学说,在阴阳的相互关系中,《黄帝内经》更加重视阳气的作用,认为阴阳关系是以阳气为主导、阴气为从属的,这一思想是《周易》重阳思想在中医学中的延伸。在这一重阳思想影响下,《黄帝内经》更加重视寒邪与阳虚在...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学说,在阴阳的相互关系中,《黄帝内经》更加重视阳气的作用,认为阴阳关系是以阳气为主导、阴气为从属的,这一思想是《周易》重阳思想在中医学中的延伸。在这一重阳思想影响下,《黄帝内经》更加重视寒邪与阳虚在疾病发病中的作用,认为外感热病、痹症、咳嗽、痛症、水肿等多种疾病的发生与感受寒邪或自身的阳气虚有密切的关系,并且重视阳气在疾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和疾病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重阳思想 寒邪 疾病观
原文传递
《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探析 被引量:33
16
作者 刘金涛 李梦琳 +5 位作者 陈子杰 王维广 陈敬文 张宁 刘珍珠 翟双庆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905-2908,共4页
文章通过考察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中五味、苦欲、补泻、脏的对象及概念,比较并分析4个概念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内涵。笔者发现五味的对象为天地之化生的精气;苦欲的对象为五脏的病理生理状态;补... 文章通过考察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中五味、苦欲、补泻、脏的对象及概念,比较并分析4个概念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内涵。笔者发现五味的对象为天地之化生的精气;苦欲的对象为五脏的病理生理状态;补泻的对象为调整气机的偏倾路径;脏为脏器,其功能为储藏天地精气的库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是基于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而建立,其方式为阴阳五行归类思维,运用五行生克理论,根据脏自身的特性,假借中药的五味,调整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方式,达到调整五脏虚实的一种药物治疗学理论。因此,厘清这一点,有利于更加深入地学习《黄帝内经》理论及其治疗体系的内涵,以及对五脏苦欲补泻的诊疗思路,明确其临床价值,对当今中医临床工作者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五味 苦欲 补泻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英译版本考证 被引量:33
17
作者 王银泉 余静 杨丽雯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22,94,共7页
中医药文化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复兴过程中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推动中外人文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其中《黄帝内经》的对外传播更受重视。可是,知网检索《黄帝内经》英译研究文献显示,关于《黄帝内经》译者身份或译本数量,长... 中医药文化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复兴过程中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推动中外人文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其中《黄帝内经》的对外传播更受重视。可是,知网检索《黄帝内经》英译研究文献显示,关于《黄帝内经》译者身份或译本数量,长期以来存在着若干重大不实,甚至以讹传讹的学术谬误。为此,本文对《黄帝内经》英译版本情况进行了全面考证,获得了迄今为止最齐全的译本。通过查证国内外学术文献、网络文献和图书馆资源,澄清并纠正了长期存在的学术谬误,希冀藉此正本清源,提醒相关研究应确保准确性、严肃性、权威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英译版本 考证 中医外译
原文传递
再论三阴三阳开阖枢 被引量:32
18
作者 刘星 牛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08-1910,共3页
当今学者对三阴三阳开阖枢之说的争议颇多,主要集中在"开""关"二字上。文章探求《黄帝内经》原文,并分析了与三阴三阳开阖枢相关的论述,认为三阴三阳"开阖枢"与"关阖枢"可以并存,不必为求一致... 当今学者对三阴三阳开阖枢之说的争议颇多,主要集中在"开""关"二字上。文章探求《黄帝内经》原文,并分析了与三阴三阳开阖枢相关的论述,认为三阴三阳"开阖枢"与"关阖枢"可以并存,不必为求一致而强行统一;开阖枢是古人在象思维指导下,对抽象的三阴三阳气化功用的直白、形象化阐述。力求剖析《黄帝内经》原文本义,以正确理解并运用三阴三阳开阖枢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三阳 开阖枢 象思维 黄帝内经
原文传递
外感发热中医外治法源流 被引量:32
19
作者 戴洁琛 张忠德 《中医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1112-1116,共5页
外感发热的中医外治法发展可分萌芽、发展、创新、成熟四个阶段。先秦时代的《五十二病方》详细载有敷贴、熏蒸、熨、药浴、涂敷、烟熏等多种方法,开创了中医外治法的先河;《黄帝内经》时期,中医外治已逐渐趋于多样化,且具有一定的理论... 外感发热的中医外治法发展可分萌芽、发展、创新、成熟四个阶段。先秦时代的《五十二病方》详细载有敷贴、熏蒸、熨、药浴、涂敷、烟熏等多种方法,开创了中医外治法的先河;《黄帝内经》时期,中医外治已逐渐趋于多样化,且具有一定的理论体系,尤其是针刺治疗方面。汉唐时期,外治法得到了很大发展,用于外治的药物种类趋于多样,方法方式也开始灵活丰富,为后世中医外治的专科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宋金元时期,出现了膏摩、穴位贴敷、蒸熨等疗法,并进入中医外治法的理论研究阶段。明清时期,外治专著《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等应运而生,提出取嚏、摸背、膏摩、脐疗、灯火灸、刮痧、刺血、拔罐等外治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发热 中医外治法 《五十二病方》 《黄帝内经》 《急救广生集》 《理瀹骈文》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浅析“脾胃为脏腑之本” 被引量:31
20
作者 夏梦幻 王庆其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856-3858,共3页
《黄帝内经》奠定了脾胃理论的基础,提出"脾者土也,治中央"、"脾不主时""胃为五脏六腑之海"等思想,无不强调脾胃的重要性。《时方妙用》云:"脾为五脏之本",《类经》云:"土为万物之本,脾... 《黄帝内经》奠定了脾胃理论的基础,提出"脾者土也,治中央"、"脾不主时""胃为五脏六腑之海"等思想,无不强调脾胃的重要性。《时方妙用》云:"脾为五脏之本",《类经》云:"土为万物之本,脾胃为脏腑之本",以上思想无一不根源于《黄帝内经》。因此,反复探究《黄帝内经》对学习并完善后世脾胃理论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黄帝内经》,从脾胃的属性、功能、病理阐释"脾胃为脏腑之本"的理论要义,探讨其实践意义,以期挖掘经典,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脾胃 脏腑之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