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柞伯鼎关键问题质疑解难 被引量:9
1
作者 黄盛璋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58,共13页
柞伯鼎记载伐南国、伐昏两次战争。"广伐南国"的不是周公,而是昏国。主持伐昏决战的是虢仲,而非柞伯。"南国"为西周南畿国土,而与"南夷"有别。昏与柞、蔡相近,皆在淮河流域内外。昏原为东夷,后被周征伐,... 柞伯鼎记载伐南国、伐昏两次战争。"广伐南国"的不是周公,而是昏国。主持伐昏决战的是虢仲,而非柞伯。"南国"为西周南畿国土,而与"南夷"有别。昏与柞、蔡相近,皆在淮河流域内外。昏原为东夷,后被周征伐,不断南迁淮上,与淮夷共处,成为淮夷。为扩展土地、返居故地及报复周,而"广伐南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伯鼎 周公 昏国 东国 南国 东夷 南夷 淮夷
原文传递
“怀疑”意义的引申机制与识解策略新探——兼谈“表达省力”与“理解省力”博弈对句法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鲁承发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3-101,共9页
"怀疑"句式的构式义为:根据某些前件,推理出一个命题很可能为假。这一语义的另一个侧面是:其矛盾命题很可能为真。这两个语义侧面,在不同的组配关系中被侧显,引申出两个义项:"不很相信"和"有点相信"。前... "怀疑"句式的构式义为:根据某些前件,推理出一个命题很可能为假。这一语义的另一个侧面是:其矛盾命题很可能为真。这两个语义侧面,在不同的组配关系中被侧显,引申出两个义项:"不很相信"和"有点相信"。前者表达怀疑主体质疑一种旧认识,体现交互主观性;后者表达怀疑主体建构一种新认识,体现主观性。"怀疑"一词两义,满足了说话人经济性的需要,但加重了听话人的理解负担。作为补偿,说话人会调整话语策略,在语篇层面逐渐形成两种词项的共现规律,以帮助听话人理解。交际双方在表达省力和理解省力上的博弈均衡,造就了"怀疑"句式的句法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疑 非单调推理 “义程—义面” (交互)主观性 博弈
原文传递
皖北汉画像中淮夷与吴越文化的遗存研究
3
作者 王猛 朱利光 《滁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8-53,76,共7页
今天的皖北汉画像石出土地域,在汉代隶属于不同刺史部的郡县,出土的画像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类型面貌,其体现了汉代以儒家为主流意识的时代精神。先秦时期,皖北先后属于淮夷和吴越所辖地域,出土的画像也具有淮夷与吴越文化遗存的特点,反映... 今天的皖北汉画像石出土地域,在汉代隶属于不同刺史部的郡县,出土的画像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类型面貌,其体现了汉代以儒家为主流意识的时代精神。先秦时期,皖北先后属于淮夷和吴越所辖地域,出土的画像也具有淮夷与吴越文化遗存的特点,反映了该区域的地理环境、族群信仰、文化生态面貌。本文首先借助于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对皖北汉画像石出土地域进行钩沉考索,然后以图像形式语言分析汉画像的视觉表征,在此基础上,再探索其文化内涵和审美倾向,旨在对皖北地域汉画像中淮夷与吴越文化遗存的特点展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汉画像 淮夷 吴越 文化遗存
下载PDF
春秋时期东夷与淮夷贵族墓葬用鼎比较研究
4
作者 丁燕杰 燕生东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6,共9页
淮夷与东夷族同属周代夷人的支系,两者关系密切。东夷与淮夷邦国贵族墓葬在基本用鼎组合上具有一致性,都使用形制、大小相同的偶数组合列鼎。但是,东夷族还使用形制、大小相同的奇数组合列鼎,且有多套列鼎共用现象,每套鼎还有数量的差... 淮夷与东夷族同属周代夷人的支系,两者关系密切。东夷与淮夷邦国贵族墓葬在基本用鼎组合上具有一致性,都使用形制、大小相同的偶数组合列鼎。但是,东夷族还使用形制、大小相同的奇数组合列鼎,且有多套列鼎共用现象,每套鼎还有数量的差异。淮夷邦国普遍仅使用1套2鼎列鼎,不同等级贵族列鼎数量、套数无明显差异。另外,兽首牺鼎的使用成为淮夷群舒贵族墓葬用鼎的独特现象。这些礼俗异同折射出春秋时期东夷与淮夷邦国在文化上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期 东夷 淮夷 墓葬 用鼎
下载PDF
曾公[田求]钟铭所见曾国建国史实考 被引量:1
5
作者 黄益飞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0-138,共9页
曾公[田求]钟铭对研究周代天命观、分封制及建国史实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曾公[田求]钟铭追述的西周初年曾国高祖伯适受命及皇祖南公建于南土、受命作邦的天命观,与屡见于周代文献记载的周文王受命、武王克商建立周王朝的天命观相同,为... 曾公[田求]钟铭对研究周代天命观、分封制及建国史实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曾公[田求]钟铭追述的西周初年曾国高祖伯适受命及皇祖南公建于南土、受命作邦的天命观,与屡见于周代文献记载的周文王受命、武王克商建立周王朝的天命观相同,为周代天命观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曾公[田求]钟铭所记曾国封邦建国、藩屏周室的分封制度,尤其是受封为诸侯之时分殷亳社之土在国中立亳社之制(“析应亳社”)皆可与文献记载对读;并且钟铭所载皇祖南公受命为州牧、“涉政淮夷”等事,对于认识西周时期的州牧制度及周王朝对淮夷的统治提供了崭新的史料。对观曾公[田求]钟铭记载的曾侯佐助昭王南征之事与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的考古发现,可知佐助昭王者为叶家山M111的墓主人曾侯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公[田求]钟铭 分封制度 亳社 州牧 淮夷
下载PDF
淮滨泥叫吹与淮阳泥泥狗的文化意蕴变迁 被引量:5
6
作者 张睿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96-99,共4页
淮滨泥叫吹和淮阳泥泥狗都是独具地域特点的民间泥塑工艺品。据考证,淮滨和淮阳都属于古淮夷,同属以太阳崇拜和鸟图腾崇拜的原始部落的东夷两昊集团,二者同根同源。但是,当代的淮滨泥叫吹的创作与早期龙山文化的代表沙冢长尾红陶鸟一脉... 淮滨泥叫吹和淮阳泥泥狗都是独具地域特点的民间泥塑工艺品。据考证,淮滨和淮阳都属于古淮夷,同属以太阳崇拜和鸟图腾崇拜的原始部落的东夷两昊集团,二者同根同源。但是,当代的淮滨泥叫吹的创作与早期龙山文化的代表沙冢长尾红陶鸟一脉相承,形似神似,极具原始性;当代淮阳泥泥狗的创作形式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滨泥叫吹 淮阳泥泥狗 淮夷 文化内涵
下载PDF
从兑盆铭文论淮夷称名及伯侯兼称等问题
7
作者 孔华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7-22,共6页
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所出兑盆,铭文中的“淮南夷”与“南夷”“南淮夷”“淮夷”等其他称谓皆是周人对淮水流域夷族的称谓,因单用“淮夷”不能准确地表述其区域范围,故而出现了多种称名。西周早期只见东夷,未有淮夷,原因也许不是淮夷是... 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所出兑盆,铭文中的“淮南夷”与“南夷”“南淮夷”“淮夷”等其他称谓皆是周人对淮水流域夷族的称谓,因单用“淮夷”不能准确地表述其区域范围,故而出现了多种称名。西周早期只见东夷,未有淮夷,原因也许不是淮夷是东夷的组成部分,而是当时淮夷的势力相对弱小所致。盆铭中的应伯当为邦君应候。因侯为政治身份,伯为血缘排行,即使建宗有国,封侯保疆后,侯、伯仍可兼称。应伯非M95的主人应侯敔,而是其后辈。十月敔簋所记为周厉王时事,那么盆铭“唯王二祀”所言或指宣王二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兑盆 淮夷 兼称 宣王
下载PDF
曾侯與编钟“君庇淮夷说”献疑 被引量:4
8
作者 鄢国盛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11,108,共9页
周初淮夷居于淮河中下游,与曾国所在的随州相距较远,曾国势力无法及于淮夷而实施有效统治。曾侯與编钟称曾国始封君南公"君庇淮夷",与史实不符。实际上西周早期分封曾国的目的是经营江汉,扼制荆楚,与淮夷无关。春秋时期,淮河... 周初淮夷居于淮河中下游,与曾国所在的随州相距较远,曾国势力无法及于淮夷而实施有效统治。曾侯與编钟称曾国始封君南公"君庇淮夷",与史实不符。实际上西周早期分封曾国的目的是经营江汉,扼制荆楚,与淮夷无关。春秋时期,淮河中上游有淮夷,与鄂北的曾国邻近,此时人们将山东以及江淮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的国族统称为东夷,追述周初历史又以淮夷为东夷集团的主体,淮夷为患时代遂被提前到周初,周初淮河上游有淮夷也就成为共识,"君庇淮夷"这一有悖史实的说法遂具备了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地理 曾侯與编钟 淮夷
原文传递
况盆铭文与周伐淮夷的史地背景 被引量:2
9
作者 赵庆淼 周颖昳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1-98,共8页
2010年,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M6096出土1件铜器“况盆”(M6096∶21),发掘简报已对器物的形制、纹饰及铭文作了详细介绍,并据类型特征将其年代推定为西周中、晚期之交[1]。该盆下腹内壁有铸铭8行46字,记载器主随应伯征伐“淮南夷”的经过... 2010年,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M6096出土1件铜器“况盆”(M6096∶21),发掘简报已对器物的形制、纹饰及铭文作了详细介绍,并据类型特征将其年代推定为西周中、晚期之交[1]。该盆下腹内壁有铸铭8行46字,记载器主随应伯征伐“淮南夷”的经过,有关内容不仅为重新审视淮夷名称及其分布地域等问题,提供了具有关键意义的新线索,而且有助于揭示西周王朝边域经营重心的转变过程。故笔者不揣鄙陋,对此新刊铜器资料试作谫论,未安之处,敬祈方家郢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况盆 淮夷 应国 南土经营
原文传递
同形反义动词“怀疑”的多维度读解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建理 吴洁雅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1-8,共8页
汉语心理感知动词"怀疑"主要有趋于相信和趋于不相信两义,为同词反义词。以往研究主要关注相关宾语的句法类型和动词独有的多义性,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可以观察到如下现象:该动词处于论元结构构式中,对其的择义取决于主语/疑... 汉语心理感知动词"怀疑"主要有趋于相信和趋于不相信两义,为同词反义词。以往研究主要关注相关宾语的句法类型和动词独有的多义性,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可以观察到如下现象:该动词处于论元结构构式中,对其的择义取决于主语/疑者和宾语/被疑判断的领属关联性。此外,句内外语境对择义也起重要调控作用。鉴于该动词构式的特殊性,构拟该动词构式句的认知读解过程有望揭示词汇、句法、语义、语境的互动和整合,相关英汉语对比可展现语言间在编码机制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动态读解 心理动词 同词反义 否定 怀疑
下载PDF
西周王朝经略南方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杜杨 黄一哲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1-52,共12页
西周王朝在其早期阶段通过数条通道南下,强势进入江淮、江汉两个地区,通过军事征伐和设立据点,在此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控制体系。西周早中期之际发生的“昭王南征”事件应并未对西周王朝的南方势力造成太大打击,但随后崛起的淮夷势力严重... 西周王朝在其早期阶段通过数条通道南下,强势进入江淮、江汉两个地区,通过军事征伐和设立据点,在此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控制体系。西周早中期之际发生的“昭王南征”事件应并未对西周王朝的南方势力造成太大打击,但随后崛起的淮夷势力严重威胁西周王朝对南方的控制,双方自此展开长期对峙,直至“鄂侯驭方叛乱”事件后,西周王朝才取得对淮夷的战略优势,但此时其已无力继续经营南方,遂只能沿用淮夷势力前期在南方建立的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昭王南征 淮夷
原文传递
浅谈淮夷与华夏民族的融合 被引量:1
12
作者 欧波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50-52,共3页
淮夷是夏商周三代时期对居住在淮河中下游民族的称呼,其与建都中原的夏商周历代王朝都有交往,西周时期是周王朝南方的主要敌人之一。淮夷通过战争和贸易等方式与华夏各国交往,加之淮夷本身的文化特质,其不断与华夏族融合,在西汉时最终... 淮夷是夏商周三代时期对居住在淮河中下游民族的称呼,其与建都中原的夏商周历代王朝都有交往,西周时期是周王朝南方的主要敌人之一。淮夷通过战争和贸易等方式与华夏各国交往,加之淮夷本身的文化特质,其不断与华夏族融合,在西汉时最终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夷 华夏 经济 文化
下载PDF
淮系文化圈的发展与东夷、淮夷等夷族的形成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萍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2-205,共4页
新石器至商周时期,淮河流域自身形成了一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淮系文化圈。通过淮系文化圈的形成及发展的观察,可以有助于对东夷、淮夷等淮系族群早期历史的研究。东夷族群在公元前5500年至前5300年前后已初步形成,其主源之一为颍... 新石器至商周时期,淮河流域自身形成了一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淮系文化圈。通过淮系文化圈的形成及发展的观察,可以有助于对东夷、淮夷等淮系族群早期历史的研究。东夷族群在公元前5500年至前5300年前后已初步形成,其主源之一为颍水流域的贾湖居民;至大汶口文化时期,东夷中的少昊氏族崛起;商周时期,部分东夷南迁至沿淮、江淮一带,与当地夷人形成淮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系文化圈 东夷 淮夷
原文传递
古江黄史考
14
作者 陈亚琳 《武夷学院学报》 2018年第8期56-59,共4页
古江黄两国存于西周至春秋前期,随着楚国北上、中原争霸的进程加快,同为赢姓淮夷的江黄两国惺惺相惜,通过战争、联姻、联盟等多种方式与其他诸侯国共同抗楚。但由于国力差距悬殊、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两国最终相继... 古江黄两国存于西周至春秋前期,随着楚国北上、中原争霸的进程加快,同为赢姓淮夷的江黄两国惺惺相惜,通过战争、联姻、联盟等多种方式与其他诸侯国共同抗楚。但由于国力差距悬殊、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两国最终相继为楚所灭。两国虽因弱小而终灭,但在4 0 0多年求生存谋发展的岁月中,促进了淮夷文化与中原文化、楚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为繁荣中华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国 黄国 淮夷
下载PDF
巴人索源及后裔探讨
15
作者 田玉隆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16-120,共5页
"九黎"之后"九夷"中"淮夷"西迁发展成巴人,与秦及淮河流域诸古国,都是"赢姓国"。巴人与苗族(主要是"花苗""白苗"等支系)的语言和葬俗对比研究后,发现这个问题。巴人首领... "九黎"之后"九夷"中"淮夷"西迁发展成巴人,与秦及淮河流域诸古国,都是"赢姓国"。巴人与苗族(主要是"花苗""白苗"等支系)的语言和葬俗对比研究后,发现这个问题。巴人首领入西北"氐羌"中做官,西晋末年,巴人为"氐羌""流人"首领回迁巴蜀建成汉政权。苻坚淝水之战遗兵及南诏国兵(都是氐羌人)入渝黔鄂交区,发展成土家族,从土家族语言接近彝藏语言说明这个问题。巴人后裔分化,加入汉苗土家彝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夷 西迁 巴人 分化
下载PDF
《史记》“东伐淮夷”新考
16
作者 欧波 胡长春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08-213,328,共6页
淮夷是周代对居住在淮河流域民族的称呼。其与周政权时战时和。《史记》等文献记载周初成王时曾经征伐过淮夷,而出土的周初金文材料却只有征伐东夷的记载。这一矛盾由汉人的错误认识造成,周初并未征伐过所谓的淮夷。
关键词 东夷 淮夷 书序
下载PDF
从淮系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看群舒的来源——学术史的回顾与思考
17
作者 张萍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3-168,共6页
群舒是先秦时期活动于江淮地区的古代族群,研究这一族群是江淮地区先秦民族史的重要内容。群舒的来源是该研究中的首要问题,但由于文献记载的缺失、零散,传统的历史文献学方法不能对群舒的来源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作者认为,分析群舒的来... 群舒是先秦时期活动于江淮地区的古代族群,研究这一族群是江淮地区先秦民族史的重要内容。群舒的来源是该研究中的首要问题,但由于文献记载的缺失、零散,传统的历史文献学方法不能对群舒的来源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作者认为,分析群舒的来源,应从淮系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入手。文章梳理了学界对于淮系文化区系类型的研究成果,并通过群舒文化与淮系文化各支系的相互关系,对群舒族群来源提出了新观点:群舒族群应主要来源于当地居民,而这些居民的组成则与史前时期淮系居民的迁徙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舒 东夷 淮夷 淮系文化
下载PDF
青铜器中的古莱国与中原王朝
18
作者 孙进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4-99,共6页
莱国是地处胶东地区的商周时期古国之一。通过对有关青铜器铭文的考释与梳理,并与传世文献相印证,更便于对西周时期地处偏远东方的莱国历史进行探讨。从这些探讨中也能看出莱国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参与了一系列周王朝所主持... 莱国是地处胶东地区的商周时期古国之一。通过对有关青铜器铭文的考释与梳理,并与传世文献相印证,更便于对西周时期地处偏远东方的莱国历史进行探讨。从这些探讨中也能看出莱国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参与了一系列周王朝所主持的军事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铭文 莱国 周王朝 东夷 淮夷 荆楚
下载PDF
基于使用的汉语“反义同词”意义引申机制研究——以“怀疑”为例
19
作者 程功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97-103,共7页
汉语“反义同词”的意义引申问题一直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并未结合实际使用中的语料进行分析,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怀疑”作为汉语“反义同词”的代表,在大型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广外-兰卡汉语学习者语料库中,其不同义项构成了一个... 汉语“反义同词”的意义引申问题一直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并未结合实际使用中的语料进行分析,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怀疑”作为汉语“反义同词”的代表,在大型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广外-兰卡汉语学习者语料库中,其不同义项构成了一个动态的意义连续统。其中,“疑惑、不很相信”(怀疑①)和“猜测、有点儿相信”(怀疑②)是由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基于“怀疑”的基本义以及频率和语境的作用下形成的两种与交际主体认知视角有关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使用的语言观 汉语“反义同词” 意义引申机制 “怀疑”
下载PDF
“怀疑”的意义引申机制和语义识解策略 被引量:33
20
作者 袁毓林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2,共12页
文章首先描写"怀疑"的不同义项(①不相信,②猜测、相信)在分布上接近互补又不完全互补的复杂表现。然后讨论"怀疑"的不同意义的引申机制及其概念结构基础:"怀疑"的隐性否定意义使整个句子的意义笼罩在否... 文章首先描写"怀疑"的不同义项(①不相信,②猜测、相信)在分布上接近互补又不完全互补的复杂表现。然后讨论"怀疑"的不同意义的引申机制及其概念结构基础:"怀疑"的隐性否定意义使整个句子的意义笼罩在否定的阴影之下:或者不相信事情是正面和积极的,形成义项①;或者猜测和相信事情不是正面和积极的(而是负面和消极的),形成义项②。接着,指出"怀疑"的两种意义是通过对客体论元(表示怀疑对象)在句法(体词性vs.谓词性、旁格宾语vs.常规宾语)、语义(指称性vs.陈述性)和语用(正面vs.负面、旧信息vs.新信息)等多种层次上的选择限制,在具体的语境中实现的。最后揭示听话人识解"怀疑"的各种意义所凭借的规则和策略:(1)当"怀疑"的客体论元是正面、积极或中性时,把"怀疑"识解为"不相信"(即"怀疑①");(2)当"怀疑"的客体论元是负面、消极或偏离中性时,把"怀疑"识解为"猜测"或"相信"(即"怀疑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疑” 隐性否定 (不完全)互补 意义引申(机制) 概念结构 语义识解(规则和策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