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3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环流背景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 被引量:41
1
作者 王黎娟 管兆勇 何金海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NCAR/NCEP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和降水资料,分析了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环流背景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2—2003年的ElNino事件是本次暴雨的前期背景;南海地区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异常可能是副高偏南维持的重要原因... 利用NCAR/NCEP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和降水资料,分析了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环流背景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2—2003年的ElNino事件是本次暴雨的前期背景;南海地区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异常可能是副高偏南维持的重要原因之一。与2003年夏季相比较,6月21日—7月22日淮河流域为正的异常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并且二者的高值中心与该时段雨量中心位置基本一致。孟加拉湾地区的异常加热源在其西北侧强迫出的高层反气旋性环流有利于南亚高压在青藏高原、江南、华南地区维持,从而使得淮河流域位于高压北侧高空西风急流入口区南侧的上升运动区,有利于淮河流域强降水发生和维持,形成该流域洪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致洪暴雨 大气热源
下载PDF
淮河流域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被引量:27
2
作者 宋巧云 魏凤英 许晨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2-347,共6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输出结果,对2003年7月4—6日淮河流域出现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的雨带位置和走向均有较好的模拟,但暴雨中心位置偏移。这次暴雨过程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加强及衰减...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输出结果,对2003年7月4—6日淮河流域出现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对这次暴雨过程的雨带位置和走向均有较好的模拟,但暴雨中心位置偏移。这次暴雨过程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加强及衰减均在模拟结果中有所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暴雨过程 WRF数值模式 数值模拟 诊断分析
下载PDF
基于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的淮河流域水系生态健康评价 被引量:27
3
作者 张颖 胡金 +4 位作者 万云 刘其根 查玉婷 孙月娟 胡忠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0-305,共6页
依据2010年7—8月淮河流域的43个底栖动物样点数据(7个参照点和36个受损点)数据,对17个候选生物学指数值的分布范围、相关关系和判别能力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出总分类单元数、EPT分类单元数、敏感类群比例和生物指数构成淮河流域的(B... 依据2010年7—8月淮河流域的43个底栖动物样点数据(7个参照点和36个受损点)数据,对17个候选生物学指数值的分布范围、相关关系和判别能力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出总分类单元数、EPT分类单元数、敏感类群比例和生物指数构成淮河流域的(B-IBI)指标体系。分别用3分制、4分制以及比值法统一各参数量纲,B-IBI指数值即为各构成指数分值的加和。箱线图法分析表明,上述3种方法计算出的B-IBI值均具有较高的判别能力(QI=3),且三者之间具有高相关性(r〉0.90)。分别依据参照点B-IBI值分布的25%分位数和所有样点B-IBI值分布的95%分位数法建立健康评价标准,并比较3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准确性,结果表明采用3分制和4分制法统一各参数量纲并依据所有样点的B-IBI值建立的健康评价标准优于比值法。选取较常用的3分制法建立了适合淮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标准:B-IBI值〉19.2,健康;〉14.4~19.2,亚健康;>9.6~14.4,一般;>4.8~9.6,差;≤4.8,极差。评价结果表明,淮河流域43个样点中,6个处于健康状态,5个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余样点均处于不健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BI 健康评价 底栖动物 淮河流域
下载PDF
夏季东亚高空急流月际变化与淮河流域降水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23
4
作者 宣守丽 张庆云 孙淑清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1-242,共12页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与中国160站降水资料,探讨夏季逐月东亚高空急流异常与淮河流域降水的关系。研究表明,夏季淮河流域降水多寡与东亚高空急流月际变化密切相关。6月淮河流域降水偏多(偏少)的环流特征为东亚高空西风...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与中国160站降水资料,探讨夏季逐月东亚高空急流异常与淮河流域降水的关系。研究表明,夏季淮河流域降水多寡与东亚高空急流月际变化密切相关。6月淮河流域降水偏多(偏少)的环流特征为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比气候态偏北(偏南),亚洲中高纬地区呈两脊一槽(两槽一脊)环流型,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偏弱(偏强),淮河流域受来自南方暖湿(北方冷)气流影响,降水偏多(偏少);7~8月淮河流域降水偏多(偏少)的环流特征为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比同期气候态偏南(偏北),南亚高压偏东(偏西)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东)、强度偏强(偏弱)。分析表明,6月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强度变化更多受亚洲中高纬度环流变化影响;7~8月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强度异常更多受热带、副热带环流变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降水异常 西风急流 扰动
下载PDF
淮河流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环流变化特征 被引量:23
5
作者 张娇 郭品文 +2 位作者 王东勇 郑媛媛 朱佳宁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2-328,共7页
利用淮河流域4省20:00—次日20:00逐日降水量资料,界定了1961—2006年淮河流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并利用NCEP资料,应用合成分析方法对强降水过程和前期环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持续性强降水开始之前到强降水过程中乌拉尔山附近... 利用淮河流域4省20:00—次日20:00逐日降水量资料,界定了1961—2006年淮河流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并利用NCEP资料,应用合成分析方法对强降水过程和前期环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持续性强降水开始之前到强降水过程中乌拉尔山附近阻高减弱,贝加尔湖以北到鄂霍次克海附近的阻高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500hPa上表现为西伸北抬,但在850hPa上西伸明显,基本无北抬;南亚高压范围明显扩大,尤其是淮河流域以北地区200hPa高度明显增大,在中国东部到日本上空200hPa急流中心也有明显变化。850hPa西南急流的建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有关,同时乌拉尔山附近高压减弱,冷空气南下,东西气压梯度增大也有利于西南急流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持续性强降水 大气环流
下载PDF
清代淮河流域旱涝灾害的人为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高升荣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0-86,共7页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对清代淮河流域的水旱灾害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出了此时期旱涝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况。淮河流域的旱涝灾害有的是纯自然力所为,但更多的是人们利用自然的失当所致。本文主要从人为活动因素即人类的不当行为入手,对清...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对清代淮河流域的水旱灾害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出了此时期旱涝灾害发生的基本情况。淮河流域的旱涝灾害有的是纯自然力所为,但更多的是人们利用自然的失当所致。本文主要从人为活动因素即人类的不当行为入手,对清代淮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作一初步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淮河流域 旱涝灾害 人为因素
原文传递
Oscil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and relevant climate background 被引量:13
7
作者 FengYing Wei Ting Zh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2期301-316,共16页
Based on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and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1922 to 2007,we analyzed the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oscillation and probability dist... Based on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and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1922 to 2007,we analyzed the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oscillation and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during the same period,using the wavelet transform and generalized extreme distribution methods.Whereby,we studied the climate background of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EASM),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East Asia telecorrelation circulation,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oscillation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Huaihe River valley.We further compared the difference of interdecadal oscillation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and the relevant climate background between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and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The results show that:1) The intensity change of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QBO)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interdecadal oscillation.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has been more than normal since the end of the 1990s,and the QBO is very significant.Meanwhile,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of extreme heavy rainfall increased obviously.2) The interdecadal oscillation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 and interdecadal oscillation of EASM.When PDO is in the cold phase and EASM weakens,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will be greater than normal.3) QBO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at of EASM,and it has a relationship with a circulation pattern of "positive-negative-positive" from the high to the low latitudes in East Asia.4) There is interdecadal phase difference in summer precipitation between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and the middle and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which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and position of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ihe river valley SUMMER precipitation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INTERDECADAL OSCILLATION climate BACKGROUND
原文传递
“癌症村”内外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阿江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8-74,共7页
以淮河流域的"癌症村"为研究点,以"内""外"两个视域为分析框架,发现:(1)孟营村的污染主要来自上游,是外源污染,但也不排除其他的因素;(2)媒体虽然写实村庄内部癌症死亡异常问题,但重心指涉村外流域污染问... 以淮河流域的"癌症村"为研究点,以"内""外"两个视域为分析框架,发现:(1)孟营村的污染主要来自上游,是外源污染,但也不排除其他的因素;(2)媒体虽然写实村庄内部癌症死亡异常问题,但重心指涉村外流域污染问题,而政府的"非预期"介入及随后的大规模研究,使得原本期望澄清"污染-癌症"变成了一个迟迟无法告知民众的两难话题;(3)实地调查发现,"癌症"不仅与村外的污染有关联,也与村内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探究到"男性-吸烟-肺癌""乙肝-肝癌"及"饮用生水-肠道疾病高发-改水-肠道疾病骤减"等重要线索;(4)在与水俣病、塔纳汤"癌症"社区及国内其他"癌症村"的比较中,注意到"内""外"关注的重心差异影响了对疾病认知及应对行动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村 水污染 淮河流域 健康
原文传递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经济思考 被引量:9
9
作者 吴焕忠 《农村生态环境》 CSCD 1999年第4期1-4,11,共5页
淮河流域水环境严重污染的形成,既有历史社会经济发展中忽视环境保护、欠帐过多的问题,也有水资源条件差、环境容量较小的问题。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多种多样,既有工业点源,又有农业和农村面源,还有人口迅速膨胀及城镇迅速发展所带... 淮河流域水环境严重污染的形成,既有历史社会经济发展中忽视环境保护、欠帐过多的问题,也有水资源条件差、环境容量较小的问题。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多种多样,既有工业点源,又有农业和农村面源,还有人口迅速膨胀及城镇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污染。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是生态经济问题。因此,解决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仅仅做到治理工业污染源、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厂,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根本上解决淮河流域水环境问题,则应当在1995 年淮河流域对工业污染源和城市生活污水治理进行规划的基础上,就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进行综合考虑,从生态经济角度进一步做好全面的水环境规划。在规划中尤其要突出可持续发展,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中解决污染问题,要在工业、农业中普遍实行清洁生产,要注意节约水资源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注意控制人口增长并提高人口素质,在农村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做好城镇生活污水利用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水污染防治 生态经济 河流
下载PDF
不同分辨率对淮河流域连续暴雨过程影响的中尺度模拟试验 被引量:12
10
作者 邓莲堂 史学丽 闫之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7-176,共10页
利用NCAR和NOAA发展的新一代中尺度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对2003年7月上旬发生在我国淮河流域三个连续暴雨过程(7月1—11日)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研究的重点是了解不同水平分辨率(45、30、20和10 km)对WRF模拟结果的... 利用NCAR和NOAA发展的新一代中尺度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对2003年7月上旬发生在我国淮河流域三个连续暴雨过程(7月1—11日)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研究的重点是了解不同水平分辨率(45、30、20和10 km)对WRF模拟结果的影响。模拟结果与观测的比较表明,WRF模式能够合理地模拟不同时段的降水带以及平均环流形势的分布特征,对于区域平均等压面上的物理量也有较好的模拟性能。不同分辨率的模拟结果比较表明:不同分辨率对降水的模拟效果影响较大,提高模式水平分辨率有助于预报效果的改善,但高分辨率模拟的降水强度偏强,空报偏多;不同分辨率对环流形势的模拟效果影响不大,各个分辨率的低层风场误差都存在一个5~6天的波动,并向模式的中高层传播,传播速度约为3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连续暴雨 分辨率 淮河流域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istent Heavy Rain Events in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a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onvective Activities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被引量:9
11
作者 鲍名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期329-338,共10页
Using daily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 data from 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and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 Using daily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 data from 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and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of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s for 1979-200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istent heavy rain events (PHREs) in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HRV) a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onvective activity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WPWP) is investigated. Based on nine cases of PHREs in the HRV,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show that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WPSH continues to lie in the HRV and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ersistent "north weak south strong"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onvective activities in the WPWP. Composite analysis of OLR leading the circu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response of the WPSH to OLR anomaly patterns lags by about 1-2 days.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reason for the effects of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onvective activities in the WPWP on the persistent northern edge of the WPSH in the HRV, four typical persistent heavy and light rain events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YRV) are contrasted with the PHREs in the HRV. The comparison indicates that whe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convective activities anomaly behaves in a weak (strong) manner across the whole WPWP, persistent heavy (light) rain tends to occur in the YRV. Whe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convective activities anomaly behaves according to the "north weak south strong" pattern in the WPWP, persistent heavy rain tends to occur in the HRV. The effects of the "north weak south strong"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onvective activities on PHREs in the HRV are not obvious over the seasonal mean timescale, perhaps due to the non-extreme status of convective activities in the WPW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aihe river valley persistent heavy rain events convective activities in the WPWP West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下载PDF
淮河流域持续性强降水的重要前期信号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娇 王东勇 +2 位作者 朱佳宁 郑媛媛 姚叶青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329-1335,共7页
利用淮河流域4省20—20时逐日降水量资料,NCEP再分析500 hPa高度场资料,对1961—2006年淮河流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进行界定,并分析了持续性强降水前期、过程中的中高纬度阻塞高压发展变化。结果发现:平均而言6月29日至7月25日为淮河流域... 利用淮河流域4省20—20时逐日降水量资料,NCEP再分析500 hPa高度场资料,对1961—2006年淮河流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进行界定,并分析了持续性强降水前期、过程中的中高纬度阻塞高压发展变化。结果发现:平均而言6月29日至7月25日为淮河流域降水最集中的时段,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大多发生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淮河流域持续性强降水的重要前期信号为:降水开始前一阶段乌拉尔山附近均有明显的阻塞形势出现,双阻形势居多,而持续性强降水期间乌拉尔山附近阻高减弱,贝加尔湖以北到鄂霍茨克海附近的阻高偏强,单阻居多,持续性强降水大多开始于乌拉尔山附近阻高指数锐减后的2~5天;持续性强降水年份乌拉尔山附近阻塞高压大多存在15~30天左右的主要振荡周期,绝大多数年份乌拉尔山附近阻塞高压和180°E附近阻高在强降水发生之前开始出现西退的现象。淮河流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环流特征对把握淮河流域的强降水特点及预报前兆信号有实际意义,为淮河流域持续性强降水预报提供了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持续性强降水 阻高 低频振荡
下载PDF
10层陆面过程模式及其Offline独立试验 被引量:9
13
作者 周文艳 罗勇 郭品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30-738,共9页
利用西伯利亚地区的一个试验点资料和1998年中国淮河流域试验(HUBEX)的加密观测资料,对一个新发展的陆面过程模式进行了模拟检验。西伯利亚地区的单点试验表明,不同时间间隔的边界强迫对地表吸收的净短波辐射和释放的潜热影响较大。淮... 利用西伯利亚地区的一个试验点资料和1998年中国淮河流域试验(HUBEX)的加密观测资料,对一个新发展的陆面过程模式进行了模拟检验。西伯利亚地区的单点试验表明,不同时间间隔的边界强迫对地表吸收的净短波辐射和释放的潜热影响较大。淮河流域的模拟结果表明,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我国夏季半湿润地区陆面特征量的变化趋势。由于模式模拟的地温偏低、净短波辐射偏小,所以模拟的感热和潜热值偏小。对该模式在淮河流域的植被、土壤等参数的合理选取可能会提高模式的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西伯利亚地区 淮河流域 Offline独立试验
下载PDF
淮河流域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统计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红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1-231,共11页
采用年际增量预测方法,通过考察与淮河流域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HRF)年际增量相关的环流,确定了5个预测因子:冬季北太平洋涛动、12月南极涛动、春季3~4月南印度洋气压、春季3~4月白令海气压、春季3~4月印尼—澳洲附近经向风垂... 采用年际增量预测方法,通过考察与淮河流域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HRF)年际增量相关的环流,确定了5个预测因子:冬季北太平洋涛动、12月南极涛动、春季3~4月南印度洋气压、春季3~4月白令海气压、春季3~4月印尼—澳洲附近经向风垂直切变;然后利用这5个预测因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HRF年际增量的预测模型,进而预测HRF。交叉检验表明,在1962~2005年的后报中,这个预测模型对HRF显示了较高的预测技巧,预测结果与实测间的相关系数为0.67,表现出较高的预测潜力,对淮河流域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预测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 极端降水事件 预测模型 年际增量
下载PDF
淮河流域史前动物驯化论纲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爱冰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1-54,共4页
文章根据新近的贾湖、石山子、尉迟寺及龙虬庄等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 ,对淮河流域史前时期的家畜起源作了初步探讨。其中对狗、猪、牛、羊早期驯化的考古学证据、犬牲与猪祭的文化现象及淮河流域在史前驯化史中的地位提出了初步看法。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史前动物 驯化 遗址 考古 家畜
下载PDF
民国时期安徽淮河流域自然灾害的社会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陆宏英 汪志国 吴成泽 《池州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10-115,共6页
民国时期安徽淮河流域自然灾害十分频繁,高频率的自然灾害对该地区经济社会带来了极大地影响,致使人口大量减少、大规模迁移以及灾民生活质量的大幅下降;社会经济日趋崩溃;濒于绝境的灾民为了生存不得不起而抗争,并严重影响了相对稳定... 民国时期安徽淮河流域自然灾害十分频繁,高频率的自然灾害对该地区经济社会带来了极大地影响,致使人口大量减少、大规模迁移以及灾民生活质量的大幅下降;社会经济日趋崩溃;濒于绝境的灾民为了生存不得不起而抗争,并严重影响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淮河流域 安徽 自然灾害 社会影响
下载PDF
淮河流域酿造业生产与环境污染的损益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韦朝海 任源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4-67,共4页
酿造业是淮河流域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本文从淮河流域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及工业结构入手,重点分析了酿造业生产工艺对环境的影响,提出在淮河流域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采用先进工艺技术,降低酿造业对淮河流域的污染程度,从而促进流域环境... 酿造业是淮河流域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本文从淮河流域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及工业结构入手,重点分析了酿造业生产工艺对环境的影响,提出在淮河流域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采用先进工艺技术,降低酿造业对淮河流域的污染程度,从而促进流域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酿造业 清洁生产 环境污染 损益分析
下载PDF
夏季淮河流域大气环流型在降水趋势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邓伟涛 段雯瑜 +1 位作者 何冬燕 杨琼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3-341,共9页
采用NCEP/NCAR逐日海平面气压场资料,利用Lamb-Jenkinson大气环流分型方法对淮河流域夏季环流进行分型,并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淮河流域夏季降水趋势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影响夏季淮河流域的主要环流型有南风型、西南风型、东南风型... 采用NCEP/NCAR逐日海平面气压场资料,利用Lamb-Jenkinson大气环流分型方法对淮河流域夏季环流进行分型,并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淮河流域夏季降水趋势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影响夏季淮河流域的主要环流型有南风型、西南风型、东南风型及气旋性环流,这些环流型都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利用大气环流型建立的夏季淮河流域降水趋势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型 淮河流域 夏季降水
下载PDF
淮河流域工业企业环境行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万伦来 李勤 朱骏锋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25-28,共4页
企业环境行为是指企业将其外部环境不经济性内部化所采取行动的外在表现。文章基于2000-2005年淮河流域安徽段工业企业的经验数据,对其环境行为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淮河流域工业企业利润、企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量对企业环境... 企业环境行为是指企业将其外部环境不经济性内部化所采取行动的外在表现。文章基于2000-2005年淮河流域安徽段工业企业的经验数据,对其环境行为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淮河流域工业企业利润、企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量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是正向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企业环境行为正在由消极环境管理向积极环境保护转变,环境意识正在由"先污染、后治理"向"边污染、边治理"转变。虽然针对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方针政策的实施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还存在着淮河流域工业企业对工业废气的治理重视不够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工业企业 环境行为
下载PDF
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采集与渔猎经济的观察 被引量:5
20
作者 解华顶 张海滨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46,共6页
淮河流域的原始经济是淮河流域史前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采集与渔猎经济是淮河流域史前重要经济形态,本文主要依据考古发现的资料,对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采集与渔猎经济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以求有助于我们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整个淮河... 淮河流域的原始经济是淮河流域史前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采集与渔猎经济是淮河流域史前重要经济形态,本文主要依据考古发现的资料,对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采集与渔猎经济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以求有助于我们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整个淮河流域史前采集和渔猎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新石器时代 采集 渔猎 经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