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4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考辨 被引量:3
1
作者 董德福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34-40,共7页
在中国现代思想学术史上,曾出现过多种类型的“中国文艺复兴”说,或以清代学术比附欧洲文艺复兴,或将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等量齐观,或认为中国儒家人生态度的复兴才称得上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胡适的“... 在中国现代思想学术史上,曾出现过多种类型的“中国文艺复兴”说,或以清代学术比附欧洲文艺复兴,或将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等量齐观,或认为中国儒家人生态度的复兴才称得上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胡适的“五四文艺复兴”说。就形式和精神气质方面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相同,都致力于“人的解放”,高扬人的价值,以文明的再生为目标。但从历史内容一面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外发型”的思想文化运动,完全不同于欧洲文艺复兴的“复古”策略,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文艺复兴 五四新文化运动 胡适
下载PDF
《齐民要术》中的胡食及其制作方法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娜 张艳 朱宏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486-2488,共3页
《齐民要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饮食及其制作方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胡食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齐民要术》中所记载的胡食,主要包括乳酪制品、饼食制品和菜肴制品等。《齐民要术》的这些内容,既反映这一时期黄河... 《齐民要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饮食及其制作方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胡食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齐民要术》中所记载的胡食,主要包括乳酪制品、饼食制品和菜肴制品等。《齐民要术》的这些内容,既反映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情况,又从一侧面展现了这一时期民族交流、融合的广度与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民要术》 胡食 烹饪技术 制作方法
下载PDF
论胡适自由主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纪光欣 王永敬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2-15,共4页
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并没有远离中国的社会现实,因为,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胡适所提倡的自由主义主张,正是那个社会所缺少的东西,自由对于每个人和每个国家来说都是重要的。只是,胡适所坚持的实现他的自由主义的方法和路径,却远离了... 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并没有远离中国的社会现实,因为,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胡适所提倡的自由主义主张,正是那个社会所缺少的东西,自由对于每个人和每个国家来说都是重要的。只是,胡适所坚持的实现他的自由主义的方法和路径,却远离了中国的社会现实。今天的中国顾及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仍然能从中感悟到它的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自由主义 方法 当代中国
下载PDF
论实用主义在中国流行的根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必胜 孙小金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1年第5期38-40,共3页
从五四前后到 30年代 ,实用主义在中国风行一时 ,为社会所广泛接受 ,并且充当了改造社会的理论工具和现实方法。实用主义作为一种外来哲学被中国自觉而广泛地接受必然有其深层的原因。首先在理论层面上 ,实用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有会通之... 从五四前后到 30年代 ,实用主义在中国风行一时 ,为社会所广泛接受 ,并且充当了改造社会的理论工具和现实方法。实用主义作为一种外来哲学被中国自觉而广泛地接受必然有其深层的原因。首先在理论层面上 ,实用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有会通之处 ;其次在社会现实层面上 ,实用主义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用主义 胡适 哲学 中国 社会需求 进化论 功利主义 天人合一
下载PDF
西化派的纷争——20世纪30年代的西化派思想简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鞠巍 申淑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67-70,共4页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本位文化论战中,全盘西化的观点是最令人瞩目的。通过对陈序经、胡适、张佛泉的西化思想的梳理与分析,达到理清西化派思想脉络的目的,从而对其思想作出综合评价。
关键词 全盘西化 陈序经 胡适 张佛泉
下载PDF
胡适“先秦无六家”论及其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宁腾飞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0-157,共8页
在近代诸子学复兴中,胡适建立了新的学术典范。其中,"先秦无六家"论就是胡适提出的一大创见。所谓"先秦无六家"论是指先秦时代并不存在司马谈所说的六大学派。它的重点在于对"名家"、"道家"、&... 在近代诸子学复兴中,胡适建立了新的学术典范。其中,"先秦无六家"论就是胡适提出的一大创见。所谓"先秦无六家"论是指先秦时代并不存在司马谈所说的六大学派。它的重点在于对"名家"、"道家"、"法家"的质疑和批判。在该论的建立过程中,胡适受益于西方逻辑学的训练,借鉴了梁启超的《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受到了顾颉刚的影响。然而,胡适之所以能够形成系统的理论,主要原因在于科学方法指导下的疑古辨伪学实践。此论破除了对先秦诸子派分的汉人论述之迷信,恢复了先秦学者因人研究的路径,对于当下的诸子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胡适的"先秦无六家"论是20世纪学术史上具有前瞻性和典范性的重大命题,推动了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先秦无六家”论 名家 道家 法家
下载PDF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陶胡分歧”
7
作者 吴翔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9-16,56,共9页
陶行知与胡适的分歧贯穿了五四之后的近三十年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大事。二人之间的最初教育分歧不在教育观点本身,而是“教育界分歧”,始于1926年“庚款风波”;其次是30年代的政治9牾,基于两种基本爱国观的难于兼容,但非以政见分歧为主... 陶行知与胡适的分歧贯穿了五四之后的近三十年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大事。二人之间的最初教育分歧不在教育观点本身,而是“教育界分歧”,始于1926年“庚款风波”;其次是30年代的政治9牾,基于两种基本爱国观的难于兼容,但非以政见分歧为主要内容;其三,双方主要的、根本的分歧是30年代形成的关于基本价值观——五四价值观的分歧。陶推崇一二九“大众”运动,反思并批判五四“小众”运动;由此出发,陶形成了自己的大众教育观,及总的大众价值体系,全面否定了新文化运动及胡在其中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行知 胡适 教育分歧 9·18分歧 五四分歧 价值分歧
下载PDF
论胡适对现代小说开创与发展的独特贡献
8
作者 方习文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53-57,共5页
胡适对现代小说的确立与发展作出的独特贡献,就理论而言,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提出了白话小说为文学之正宗,并将构成一种先锋文体;其二,提倡写实主义、悲剧精神等小说美学观念,第三,构建了实用、科学的小说文体理论,尤其探讨了短篇小说... 胡适对现代小说的确立与发展作出的独特贡献,就理论而言,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提出了白话小说为文学之正宗,并将构成一种先锋文体;其二,提倡写实主义、悲剧精神等小说美学观念,第三,构建了实用、科学的小说文体理论,尤其探讨了短篇小说文体规律。就意义而言,这些理论成为现代小说确立与发展的基石,日后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都是在此基础上逐步丰富发展起来的。同时,胡适紧密联系实践的理论建设,辅以积极提倡与扶持,使这些理论在实践中对现代小说的创作发展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现代小说 独特贡献
下载PDF
中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9
作者 汪浩 郑海文 +1 位作者 赵之青 陈佩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440-442,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自拟柴胡四黄汤口服,1剂/日;对照组给予大柴胡汤口服,1次/日,两组疗程均为7d,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自拟柴胡四黄汤口服,1剂/日;对照组给予大柴胡汤口服,1次/日,两组疗程均为7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并发症的发生及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恢复时间和血浆内皮素(ET)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93.3%)明显升高(P〈0.05),病死率(3.3%)及并发症发生率(33.3%)明显降低(P〈0.01),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0.01),ET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中药能明显提高SAP临床有效率,减少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促进SAP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柴胡四黄汤 大柴胡汤 疗效
下载PDF
胡适派诗学对中西美学诗学的偏取及其得失
10
作者 陈学祖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1-195,共5页
胡适派诗学观念,从根本上来说,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诗学和西方美学诗学的偏取上的。胡适诗学的理论依据:其一是中国传统的白话文学;其二是西方意象派的诗学主张。一方面,胡适派诗学家以自己先行预设的诗学观念来切割中国诗学史,强行把中... 胡适派诗学观念,从根本上来说,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诗学和西方美学诗学的偏取上的。胡适诗学的理论依据:其一是中国传统的白话文学;其二是西方意象派的诗学主张。一方面,胡适派诗学家以自己先行预设的诗学观念来切割中国诗学史,强行把中国传统诗学划分为文言与白话,舍弃文言而偏取白话;另一方面,则以自己因受到白话报刊文章的影响而形成的白话观念,来接受西方意象派诗学,从而对之进行了有意的误读。胡适等人以此为基础所建构的初期白话诗学观念成为初期白话诗人诗歌创作的金科玉律,是导致初期白话诗艺术成就低下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学 诗学 胡适派诗学 白话 意象主义
下载PDF
陆西星《方壶外史》“以儒诠道”的三重维度及思想探析
11
作者 张璐 盖建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2-28,共7页
陆西星《方壶外史》“以儒诠道”的思想特色有三重维度首先,作为一代道教宗师,陆西星独辟蹊径地指出儒家的“存心养性”即是修真之要。“存心”是陆西星东派修炼筑基炼己第一层功夫。“养性”之说乃陆西星东派丹法功夫得药归鼎之后,丹... 陆西星《方壶外史》“以儒诠道”的思想特色有三重维度首先,作为一代道教宗师,陆西星独辟蹊径地指出儒家的“存心养性”即是修真之要。“存心”是陆西星东派修炼筑基炼己第一层功夫。“养性”之说乃陆西星东派丹法功夫得药归鼎之后,丹法中对火候的掌握,其最关键处在于“自然”。其次,陆西星“以儒诠道”的根由在于“二圣不异”,同于“理一”,且二圣之教皆教人归返复本,皆以“不争”为入道之机。最后,陆西星“以儒诠道”有着自己鲜明的宗派立场,陆氏对传统儒家思想并非一概吸收认同,这集中表现为其对“吾儒”的批判。陆西星“以儒诠道”的思想特色具体阐明了儒家道德理性如何走向生命实践的功夫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西星 《方壶外史》 以儒诠道
下载PDF
赣东传统建筑的古风特征及其与《鲁般营造正式》的关系探析——以江西抚州黎川乡土建筑为例
12
作者 李浈 丁曦明 《建筑遗产》 CSSCI 2021年第1期88-100,共13页
通过对黎川乡土建筑的实地调研,在大量测绘资料的基础上,从柱础、柱、骑童、梁、斗栱、驼峰、虾米穿、额枋等构件细部入手,对实物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尝试总结该地区乡土建筑大木构架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文章分析了黎川厅堂式建筑中... 通过对黎川乡土建筑的实地调研,在大量测绘资料的基础上,从柱础、柱、骑童、梁、斗栱、驼峰、虾米穿、额枋等构件细部入手,对实物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尝试总结该地区乡土建筑大木构架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文章分析了黎川厅堂式建筑中蕴含的古风特征,指出其源头可能为早期北方传统建筑。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地乡土建筑营造手法与《鲁般营造正式》中的诸多相同点,通过与周边地域的工匠语词、匠意比较,廓清其地域属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偷柱 减柱抬梁式 鲁般营造正式 直水 压白
下载PDF
新史学和新汉学:中国现代史学的两种形态及其起伏 被引量:40
13
作者 王学典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25,共21页
中国现代史学是同时循着两条几乎完全不同的路线一步步产生出来的。从乾嘉汉学逐步演化而来的化经为史的过程,是其中的路线之一;生发于"西洋史学"、对中国学术传统而言意味着炉灶重起的过程,则是其中的另一条路线。前者是所谓... 中国现代史学是同时循着两条几乎完全不同的路线一步步产生出来的。从乾嘉汉学逐步演化而来的化经为史的过程,是其中的路线之一;生发于"西洋史学"、对中国学术传统而言意味着炉灶重起的过程,则是其中的另一条路线。前者是所谓的"新汉学",后者是所谓的"新史学"。"新史学"是指向历史本体的,"新汉学"则从一开始就是着眼于历史记录的。这两条路径起初各有轨辙,齐头并进,但由于"新汉学"凭借深厚,一段时间内压倒了"新史学";而"新史学"因为符合社会历史潮流、国际学术潮流,又后来居上,再立潮头。"新史学"中经"唯物史观派史学",如今已经开花结果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新汉学"最富有象征性的学术遗产,事实上已经归并到当今的"古籍整理"和"史料学"学科中来了。"新汉学"所主要致力的"文本考据"工作,已变为现代学术构成中的一个部分,治学过程中的一个初始环节;在"文本考据"之外和之后,实际上还存在一个更大的学问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学 新汉学 学术史 社会经济史 古史辨 梁启超 胡适
下载PDF
翻译规范与译者惯习——以胡适译诗为例 被引量:22
14
作者 骆萍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75-78,共4页
布迪厄社会学核心概念"惯习"的引入及其译者惯习与翻译规范的相互关系研究把翻译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结合起来,承认两者之间的互动形态关系。译者惯习促成了翻译规范的形成,而翻译规范又反过来帮助塑造翻译语境中译者惯习。... 布迪厄社会学核心概念"惯习"的引入及其译者惯习与翻译规范的相互关系研究把翻译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结合起来,承认两者之间的互动形态关系。译者惯习促成了翻译规范的形成,而翻译规范又反过来帮助塑造翻译语境中译者惯习。本文以胡适的诗歌翻译为个案,通过考察"五四"时期胡适译诗从主题到诗体的嬗变来剖析译者惯习与翻译规范的相互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规范 译者惯习 胡适 诗歌翻译 五四时期
下载PDF
当代中国的文言与白话 被引量:18
15
作者 陈平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18,共3页
什么是文言,什么是白话,二者界限何在,能否互相跨越,曾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重要话题。该文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审视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思想文化的进程,揭示文言重新崛起的原因:一时代学风的转移,中国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顺利推广等... 什么是文言,什么是白话,二者界限何在,能否互相跨越,曾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重要话题。该文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审视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思想文化的进程,揭示文言重新崛起的原因:一时代学风的转移,中国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顺利推广等,同时对高考作文《赤兔之死》以及新时代文言写作的主要特征,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 白话 胡适 鲁迅 学风
下载PDF
论胡适诗歌翻译的转型 被引量:14
16
作者 廖七一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3-58,共6页
胡适是中国白话新诗创作和白话诗体翻译的先锋。他的诗歌翻译主题、诗体和语言的转变,反映了胡适文学理念、翻译功能观的发展和翻译手法的成熟。研究胡适的诗歌翻译能够揭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主体文化的操控力量,同时也反映出胡适在... 胡适是中国白话新诗创作和白话诗体翻译的先锋。他的诗歌翻译主题、诗体和语言的转变,反映了胡适文学理念、翻译功能观的发展和翻译手法的成熟。研究胡适的诗歌翻译能够揭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主体文化的操控力量,同时也反映出胡适在新文学草创阶段的首创精神和个人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诗歌翻译 转型
原文传递
胡适的文学进化论 被引量:14
17
作者 庄森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4-81,共8页
胡适文学进化论的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运用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来审视中国文学的发展,指出文学“随时代而变迁”,所以“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不但高度重视文学形式和语言工具的发展变迁,而且充分强调文学的内... 胡适文学进化论的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运用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来审视中国文学的发展,指出文学“随时代而变迁”,所以“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不但高度重视文学形式和语言工具的发展变迁,而且充分强调文学的内容也是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一种记载,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奠定了新文学的写实主义基础。胡适同时还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出发,提出了文学革命的思想主张,认为白话文学是文言文学的进化,必定优于文言文学,从而替代文言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催生了新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文学进化论 文学革命 白话文学
下载PDF
“主义”概念在中国的流行及其泛化 被引量:17
18
作者 陈力卫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4-154,共11页
在近代知识建构过程中,再没有比"主义"这个词更具有代表性了,各种思潮、各种观点都是以其名义得以传播。这些"主义"最早多出现在欧美,从17世纪到19世纪是其蓬勃发展期。将词缀"-ism"对译为"主义&qu... 在近代知识建构过程中,再没有比"主义"这个词更具有代表性了,各种思潮、各种观点都是以其名义得以传播。这些"主义"最早多出现在欧美,从17世纪到19世纪是其蓬勃发展期。将词缀"-ism"对译为"主义"是日本人所为,而且早期的许多"主义"是经由日本舶来的。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具体例子就可以知道日本的汉字译法是如何炮制的,而且是通过什么渠道在清末的中国得以展开并流行的。这里不容忽视的重要媒介当然是报纸杂志。通过《清议报》里"主义"使用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作为近代知识资源的一面,而进入民国后的知识传播,报纸杂志和近代辞典《辞海》的诠释、采录也为"主义"的传播做出了贡献。20世纪40年代以后,除去日本要素外,中国人对"主义"的翻译和创新更是别具特色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词 媒介 翻译 胡适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的“教育独立”思潮评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晓唯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90-94,共5页
20世纪 2 0年代 ,中国教育界曾经涌动起一股要求“教育独立”的思潮和运动 ,追求思想、学术自由构成该思潮的观念动因 ,而教育经费的奇缺则是其直接成因。这段史实所蕴涵的合理诉求 。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教育思想史 教育独立 学术自由 蔡元培 胡适
原文传递
硬币的另一面——论胡适诗歌翻译转型期中的译者主体性 被引量:10
20
作者 廖七一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2003年第1期97-108,共12页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强调历史文化对翻译的制约,强调翻译研究的高度概括性而忽视对个体译者翻译实践的考察;因而很难解释胡适诗歌翻译中出现的从主题思想、语言到诗体的全面转型.诗歌翻译的转型表现出胡适作为译者主体性的增强,同时也反映...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强调历史文化对翻译的制约,强调翻译研究的高度概括性而忽视对个体译者翻译实践的考察;因而很难解释胡适诗歌翻译中出现的从主题思想、语言到诗体的全面转型.诗歌翻译的转型表现出胡适作为译者主体性的增强,同时也反映出他的文学理念、诗歌翻译功能观和诗学的演进,以及胡适创造中国白话新文学的强烈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诗歌 翻译 译者 主体性 主题 诗体 文学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