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我国城市护城河历史地段的特色回归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婷婷 《新建筑》 2006年第3期26-29,共4页
我国历史上城墙与城河是一对伴生的产物,无论是都城还是一般的城池,大多设有护城河。目前,我国不少城市还保存有完整的护城河,但其周边环境及内在功能已发生许多转变。护城河及其周边地区已成为一种传承历史文化的历史性地段,是体现城... 我国历史上城墙与城河是一对伴生的产物,无论是都城还是一般的城池,大多设有护城河。目前,我国不少城市还保存有完整的护城河,但其周边环境及内在功能已发生许多转变。护城河及其周边地区已成为一种传承历史文化的历史性地段,是体现城市特色、传递历史信息的重要因素。如何揭示护城河历史地段的空间资源优势,进行科学的更新与改造,以体现城市特色,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要求,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从阐述护城河的由来及其功能演变入手,就护城河历史地段如何体现城市特色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护城河历史地段更新改造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城河 历史地段 特色 更新改造
下载PDF
小城市护城河历史地段规划探讨——以深州市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健 李世芬 刘代云 《华中建筑》 2013年第10期113-116,共4页
文章以深州市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护城河历史地段的规划设计实践为例,探讨小城市护城河历史地段规划设计对策,通过合理安排地段内土地利用性质,倡导土地混合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塑造丰富多变的水系景观、规划环形公园系统,营造城... 文章以深州市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护城河历史地段的规划设计实践为例,探讨小城市护城河历史地段规划设计对策,通过合理安排地段内土地利用性质,倡导土地混合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塑造丰富多变的水系景观、规划环形公园系统,营造城市特色景观;增加道路网密度,提高可达性,实现居民生活和护城河的联系等三方面重点设计,引导带动旧城区更新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市 护城河 历史地段 规划 探讨
下载PDF
重庆黄山历史地段动态保护的探索
3
作者 黄耘 《山西建筑》 2007年第20期17-18,共2页
介绍了黄山历史地段的变迁过程,研究了黄山历史地段的价值,阐述了积极保护与规划目标的确立,对重庆黄山历史地段的动态保护与空间布局的调整进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历史地段 动态保护 价值 规划目标
下载PDF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文献学价值
4
作者 杨海廷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78-80,共3页
《四库全书总目》历来被认为是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从史部类目中可以发现其中包含对史书内容的考订辩证,对版本的真伪鉴别,对体例的得失评价等文献学价值。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 史部 文献学价值
下载PDF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提要的理论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罗炳良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2-20,共9页
清代乾嘉时期学者编纂《四库全书总目》,其中的史部书籍提要不仅对历史文献的考异纠谬具有重大价值,而且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着非常鲜明的史学批评标准和原则,为乾嘉史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增添... 清代乾嘉时期学者编纂《四库全书总目》,其中的史部书籍提要不仅对历史文献的考异纠谬具有重大价值,而且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着非常鲜明的史学批评标准和原则,为乾嘉史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增添了极其厚重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 史部提要 史学批评
下载PDF
意大利历史地段与文物建筑保护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勇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2年第1期53-57,共5页
介绍了意大利历史地段与文物建筑保护的指导思想,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为古建筑及其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 意大利 文物建筑 保护
下载PDF
论《四库全书总目》的辨伪学成就 被引量:2
7
作者 史丽君 《图书馆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5-99,共5页
《四库全书总目》是传统目录学的巅峰之作,蕴含了丰富的辨伪成果和思想:它在"凡例"中提出"一一详核""不使滥登"的著录原则,充分体现了其辨伪的理论高度;通过追查文献真实作者、考证传授统绪等多种方法揭... 《四库全书总目》是传统目录学的巅峰之作,蕴含了丰富的辨伪成果和思想:它在"凡例"中提出"一一详核""不使滥登"的著录原则,充分体现了其辨伪的理论高度;通过追查文献真实作者、考证传授统绪等多种方法揭示了许多伪书的本来面目;结合伪书出现的时代背景对伪书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大量通例性质的致伪原因,如当时印刷术不发达、战乱及学派之争等。《四库全书总目》的辨伪学成就为后人的辨伪实践和学术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 史部提要 辨伪学
下载PDF
中国产业政策为何选择非均衡与直接干预的模式——基于战国末期经济史的考察与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林 刘冬庆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8-56,共9页
一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产业政策体系学自二战后的日本。但事实上,中国的产业政策虽然与日本一样具有"非均衡"特征,但选择了与日本截然相反的"直接干预"模式。一国产业政策的制度形成与其经济史及其路径... 一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产业政策体系学自二战后的日本。但事实上,中国的产业政策虽然与日本一样具有"非均衡"特征,但选择了与日本截然相反的"直接干预"模式。一国产业政策的制度形成与其经济史及其路径依赖效应密切相关。中国产业政策的历史溯源分析发现:非均衡与直接干预的产业政策模式形成于战国末期的秦国,对后世中国的经济政策模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研究还表明,在非均衡的"重农抑商"产业政策作用下,古代商业经济受到政府的严格规制,产业结构因而在政府直接干预下长久保持"一、二、三"形态,而工业的产业组织则以一定程度的"官进民退(国有化)"与行政垄断为特征。结合产业经济学和经济史维度的考察与思想提炼,为当前迫在眉睫的产业政策调整与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思想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政策 经济史 重农抑商 官进民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