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时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机理 被引量:37
1
作者 田小波 胡静 +3 位作者 徐欣 贾垚焱 吕丽 刘海朦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1-201,共11页
研究历史时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为国保单位)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机理有助于加深对历史时期环境变迁、文化演进、社会发展等人地关系的进一步认识。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国保单位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自然、人文环... 研究历史时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为国保单位)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机理有助于加深对历史时期环境变迁、文化演进、社会发展等人地关系的进一步认识。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国保单位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国保单位历经时间漫长,主要集中在宋元、明清和近现代三个时期。同一时期主体国保单位不尽相同,各类文物有相对集中的分布期。(2)从史前至近现代8个时期中,国保单位在数量、占比及出现频率等方面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初步发展阶段到衰退阶段,到快速发展阶段,至巅峰阶段,再至衰减阶段。历史时期国保单位集中度高,密集区长期位于长城—横断山东南侧,其中豫西、关中、晋南、长三角等地长期是国保单位核心分布区。(3)国保单位重心位于河南、陕西境内,呈现向西—东—南的转移趋势,方向分布呈现史前时期、宋元以后的西南—东北格局,先秦—隋唐五代时期的东西格局。历史时期国保单位总体表现出由集聚到分散的交替演变过程,空间分布范围不断扩展。(4)国保单位的时空分布受地形地貌、气候变迁、水文河流等自然因素,政府治理、经济发展、人口演变等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是自然因素导致的自然指向性规律和人类活动造成的人文指向性规律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分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时期 影响机理
原文传递
历史时期伊犁河谷文化遗址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9
2
作者 王芳 张小雷 +4 位作者 杨兆萍 栾福明 熊黑钢 王昭国 时卉 《地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96-808,共13页
运用Arc GIS软件对伊犁河谷文化遗址时空分布进行分析,探讨了遗址时空演变特征与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从夏—西周到清—近现代6个时期中,遗址数量及在总数中的比重、出现频率呈倒"V"型变化,从萌芽阶段到巅峰阶段,... 运用Arc GIS软件对伊犁河谷文化遗址时空分布进行分析,探讨了遗址时空演变特征与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从夏—西周到清—近现代6个时期中,遗址数量及在总数中的比重、出现频率呈倒"V"型变化,从萌芽阶段到巅峰阶段,至衰落阶段。②遗址的空间分布格局由前3个时期的"东高西低"转变为后3个时期的"西高东低",人类活动空间重心发生了转移。③遗址主要分布在1~5级坡度上,其比重由春秋—秦时期的75%增至清—近现代时期的93.75%;而遗址集中分布高程则由春秋—秦和西汉—南北朝时期的4~8级转移到后3个时期的1~4级,且其数量表现出明显的从高海拔的山地丘陵向低海拔平原、从高坡度向低坡度转移。④研究区遗址演变模式与典型干旱区遗址迁移模式相反,表现为特殊的"中上游→下游"迁移的"湿润模式"。⑤研究区文化遗址分布、时空演变受政治、经济、生产力等人文因素和地貌、海拔、坡度、气候等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由于其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虽然遗址分布和演变表现出一定的河谷谷地、阶地、平原、水资源等"自然因素"指向性规律,但更突出表现为生产力水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商贸交通等"人文力量"指向性规律,这一点在中后期表现得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谷 历史时期 文化遗址 时空分布 驱动力
原文传递
历史时期疏勒河水系变迁及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景平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30,共16页
疏勒河是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河流,关于历史时期其水系的演变问题,前辈学者已从不同角度予以关注,但在方法与详尽程度方面仍有较大改进空间。本文在充分发掘地方文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游记、考古材料,并结合自然科学相关研究成果,就历史... 疏勒河是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河流,关于历史时期其水系的演变问题,前辈学者已从不同角度予以关注,但在方法与详尽程度方面仍有较大改进空间。本文在充分发掘地方文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游记、考古材料,并结合自然科学相关研究成果,就历史时期各阶段疏勒河流域水系分布状况与演变过程进行了全面讨论,订正了一些广为流传的明显错误,并就其中涉及到的部分古代地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勒河 历史时期 水系演变
原文传递
从史料记载看中国历史时期海面波动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文 谢志仁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72-278,共7页
广泛采用文字类海面变化“代用资料”是历史时期小尺度海面波动研究的重要手段 ,将史籍中有关海面波动的记载与考古学和沉积地层学证据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可以初步认定 :我国历史时期 2 ka年来 ,西汉至两晋为相对高海面时期 (西汉晚... 广泛采用文字类海面变化“代用资料”是历史时期小尺度海面波动研究的重要手段 ,将史籍中有关海面波动的记载与考古学和沉积地层学证据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可以初步认定 :我国历史时期 2 ka年来 ,西汉至两晋为相对高海面时期 (西汉晚期为显著高海面时期 ) ;晋末至隋末为相对低海面时期 ;唐至南宋为相对高海面时期 ,尤其是 8世纪、1 1世纪后期至 1 3世纪初期出现显著高海面 ,而其间的唐末至五代、南宋后期至元初曾出现过海面下降 ;元明清时期总体为相对低海面时期 ,但在元中后期至明初、1 6世纪上半叶、1 7世纪末至 1 8世纪初分别出现几次相对高海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面波动 历史时期 历史地理 中国
下载PDF
历史时期大清河南系的变迁研究——兼谈与白洋淀湖群的演变关系 被引量:9
5
作者 石超艺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0-59,共10页
海河水系以"清"为名的大清河其实只是相对于位居其南、其北著名浊流滹沱河与永定河而言的"清"河。历史时期,随着上游水土流失的日益加剧,大清河南系各河含沙量不断增高,干流段决徙逐渐频繁。本文利用历史文献,对先... 海河水系以"清"为名的大清河其实只是相对于位居其南、其北著名浊流滹沱河与永定河而言的"清"河。历史时期,随着上游水土流失的日益加剧,大清河南系各河含沙量不断增高,干流段决徙逐渐频繁。本文利用历史文献,对先秦以来在自然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的大清河南系的变迁进行了探讨,揭示和总结了两千余年来水系格局变动的基本过程及主要特点。大清河南系又是白洋淀湖群地表径流补给最大的水源,上述研究结论还将是理解和分析这一著名湖群演变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时期 大清河南系 水系变迁 白洋淀湖群 河湖关系
原文传递
论“中国宣纸文化”的定义诸问题 被引量:7
6
作者 曹天生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4-17,共4页
给中国宣纸文化下定义,要从中国宣纸的特质、宣纸和书法绘画相互关系、宣纸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来考虑。宣纸文化发展的分期大致可分为明代以前、明代至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个时期;宣纸研究分类可分为整体研究、实态研究... 给中国宣纸文化下定义,要从中国宣纸的特质、宣纸和书法绘画相互关系、宣纸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来考虑。宣纸文化发展的分期大致可分为明代以前、明代至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个时期;宣纸研究分类可分为整体研究、实态研究、人物研究、旅游文化研究、思想文化研究等;中国宣纸文化的研究要坚持一个特色,避免两种倾向,突出三个重点,处理好四个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宣纸文化 定义 历史分期 研究分类
下载PDF
国际教育援助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被引量:8
7
作者 赵玉池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0-87,共8页
具有现代意义的大规模国际教育援助的出现已经有60多年。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国际教育援助的重点及特点,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国际教育援助的兴起和快速发展阶段、国际教育援助的深化阶段、国际教育援助的调整阶段、国际教育援助的... 具有现代意义的大规模国际教育援助的出现已经有60多年。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国际教育援助的重点及特点,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国际教育援助的兴起和快速发展阶段、国际教育援助的深化阶段、国际教育援助的调整阶段、国际教育援助的全面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教育 教育援助 发展 历史阶段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sites and their driving forces in the Ili River Valley during historical periods 被引量:6
8
作者 WANG Fang YANG Zhaoping +7 位作者 LUAN Fuming XIONG Heigang SHI Hui WANG Zhaoguo ZHAO XingYou QIN Wenmin WU Wenjie LI Do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5年第9期1089-1108,共20页
This study applies ArcGIS to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sites in the Ill River Valley in northwestern China. It explores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ites'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ary character... This study applies ArcGIS to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sites in the Ill River Valley in northwestern China. It explores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ites'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human histor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umbers and proportions of the sites, and the frequency of their oc- currence, exhibited an inverted V-shaped change trend during six historical periods. The "high in the east and low in the west"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first three periods shifted to the one the "high in the west and low in the east" during the latter three periods, demonstrating a change in the spatial center of gravity of human activities. The site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on slopes of grades 1-5, with their proportions increasing from 75%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 BC-476 BC)-Qin Dynasty (221 BC-207 BC) to 93.75% during the Qing Dynasty-Modern period. The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of site elevations shifted from grades 4-8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Qin Dynasty, and the Western Han (206 BC-8)-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420-589), to grades 1-4 during the latter three periods. The number of sites showed a shifting trend from high-elevation mountains and hills to low-elevation plains, and from high slopes to low slopes. In particular, the sites exhibited a special "moist" evolutionary pattern of migration from middle and upstream areas to downstream areas, as opposed to the migration pattern of sites located in typical arid areas. The study also considered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cultural sites, notably, human factors and natural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 River Valley historical periods cultural sites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driving forces
原文传递
论中国图书馆学的历史分期 被引量:7
9
作者 熊静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6年第1期18-22,共5页
中国图书馆学的历史分期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前人提出了十几种分期方法。这十几种分期法争论的焦点在于古代图书馆学是否存在,以及学科历史分期的划分是否要遵循社会政治时序。本文在对这... 中国图书馆学的历史分期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前人提出了十几种分期方法。这十几种分期法争论的焦点在于古代图书馆学是否存在,以及学科历史分期的划分是否要遵循社会政治时序。本文在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解答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图书馆学历史分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图书馆学 历史分期 古代图书馆学
下载PDF
湖南省不可移动文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何峰 史太润 张诗语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7-228,共12页
研究不可移动文物时空分布特征对促进不可移动文物整体保护利用和城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湖南省2 352处文物保护单位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对历史时期湖南省不可移动文物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研究不可移动文物时空分布特征对促进不可移动文物整体保护利用和城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湖南省2 352处文物保护单位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对历史时期湖南省不可移动文物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发现:(1)湖南省不可移动文物历时漫长。近代以来是文物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期,其主要文物类型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湖南省不可移动文物总体以岳阳市君山区—永州市东安县一线为分界线,呈现出“东密西稀”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在长沙形成了一个高密度核心区。(3)形成于各历史时期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分布的高密度核心区总体上表现为洞庭湖西北岸向洞庭湖南岸和湘江流域扩展的过程,且呈现出初步扩张期—收缩期—快速扩张期—高度聚集期的时空演化规律。(4)湖南省不可移动文物的时空分布演变是高程、坡度与河流水系等自然因素,经济发展、公路密度、人口密度、历史文化与政治环境等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移动文物 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类型 时空分布 历史时期 湖南省
原文传递
黄河水沙变化:历史、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晓燕 王鹏 党素珍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35-1145,共11页
在现状防洪工程格局下,实现长治久安,核心在于黄河下游能否长期“河床不抬高”,而决定河床淤积抬高的关键因素是水沙条件。本文分析了2200多年来黄河下游决溢频次、黄土高原气候和社会环境变化,利用史料、前人研究成果和实测数据等,对... 在现状防洪工程格局下,实现长治久安,核心在于黄河下游能否长期“河床不抬高”,而决定河床淤积抬高的关键因素是水沙条件。本文分析了2200多年来黄河下游决溢频次、黄土高原气候和社会环境变化,利用史料、前人研究成果和实测数据等,对不同历史时期黄河水沙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从西汉时期至1970年代,黄河水沙量总体呈现为“水量越来越少、沙量越来越多”的趋势:在东汉故道行河的前837年(公元70—907年),黄河沙量只有4亿~5.5亿t/a、下游水量超600亿m^(3)/a,随后的127年黄河沙量增至7亿t/a左右、下游水量减至580亿m^(3)/a;1579—1918年黄河沙量增加到15亿t/a、下游水量减至570亿m^(3)/a;1933—1979年是黄土高原产沙最丰的时期,黄河潼关站实测输沙量为16.2亿t/a,若还原坝库拦沙后“天然”输沙量达19.2亿t/a。1980年代至今,黄河水沙呈现出“水沙均减”的趋势,其中,2000—2023年潼关站实测输沙量为2.34亿t/a,还原坝库拦沙后“天然”输沙量为5.5亿t/a,与唐代持平,下游实测径流量290亿m^(3)/a,是唐末的46%。未来,依靠持之以恒的水土保持,黄河沙量或许可以长期控制在4亿~5亿t/a,达到东汉故道行河前期的来沙水平,但因下游来水量难超270亿m^(3)/a,黄河下游现行河道的行河寿命难以比肩东汉故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水沙变化 黄土高原 历史时期 现状情势 未来预测
下载PDF
历史时期苏北平原潮灾的时空分布格局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旸 陈沈良 谷国传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37,共8页
依据史料的灾害记实以及海岸变迁和人工海堤修筑记录,采用文献调研方法,分析历史时期苏北平原潮灾的时空分布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格局表现为:在新石器时代为弱灾期;汉时为易发期;隋至唐初为多发期;盛唐至宋以易发期为主,并兼有... 依据史料的灾害记实以及海岸变迁和人工海堤修筑记录,采用文献调研方法,分析历史时期苏北平原潮灾的时空分布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格局表现为:在新石器时代为弱灾期;汉时为易发期;隋至唐初为多发期;盛唐至宋以易发期为主,并兼有重灾期凸显;黄河夺淮后,又复多发期。据黄河夺淮至清末的历次潮灾记录分析结果显示,在危害程度上,大潮灾占总潮灾年的30%,中小潮灾各占35%。潮灾在发生时间上,存在1-3月的安全期和6-8月的高发期。在空间分布上,潮灾发生概率总体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此外,旱期潮灾约占潮灾总数的10%。据现代水文气象和地形等资料讨论可知,年最高潮平均潮位与沿海陆面的高差在总体上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台风增水的总体增幅南大北小,以及海面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为潮灾时空分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平原 历史时期 潮灾 风暴增水 海面高度 旱期潮灾
下载PDF
上海浦东YA孔微量元素变化与历史时期水体盐度波动 被引量:5
13
作者 夏胜俊 谢志仁 王文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11-417,共7页
浦东YA孔浅地层剖面中微量元素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 B含量和B/Ga, Sr/Ba, Cl/Br比值是反映古水体盐度的灵敏指示剂, 据此建立的YA孔古盐度指数变化曲线显示, 该地区近数千年来曾发生过多次百年尺度的盐度波动... 浦东YA孔浅地层剖面中微量元素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 B含量和B/Ga, Sr/Ba, Cl/Br比值是反映古水体盐度的灵敏指示剂, 据此建立的YA孔古盐度指数变化曲线显示, 该地区近数千年来曾发生过多次百年尺度的盐度波动事件, 并可能与同期海面波动引起的海水进退直接相关。这一情况说明, 滨海地区沉积地层中的微量元素是海面变化研究的良好的代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水体盐度 历史时期 海面变化
下载PDF
历史时期重庆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良品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106-112,共7页
土司制度是元明及清前期封建王朝对我国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一种管理制度,是从历代"羁縻政策"发展而来。历史时期重庆民族地区土司主要包括石砫马氏土司,酉阳冉氏土司,秀山平茶、邑梅、石耶和地坝四个杨氏土司。... 土司制度是元明及清前期封建王朝对我国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一种管理制度,是从历代"羁縻政策"发展而来。历史时期重庆民族地区土司主要包括石砫马氏土司,酉阳冉氏土司,秀山平茶、邑梅、石耶和地坝四个杨氏土司。重庆土司制度包括职衔制度、承袭制度、升迁制度、惩罚制度、贡赋制度、土兵制度和教育制度等七个方面的内容。探讨历史时期重庆民族地区土司制度,有助于专家学者们更加深入地研究我国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时期 重庆 民族地区 土司制度
下载PDF
大吴文化研究纵横谈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燮初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75-80,共6页
大吴文化是一种广义的地域文化 ,即从古到今 ,吴地人民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的总汇。吴地地域的界定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吴地地域的界定应以历史政区和吴语分布区为依据。从大吴文化视角出发 ,可将吴文化视为一种丰富的知识性的资源 ... 大吴文化是一种广义的地域文化 ,即从古到今 ,吴地人民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的总汇。吴地地域的界定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吴地地域的界定应以历史政区和吴语分布区为依据。从大吴文化视角出发 ,可将吴文化视为一种丰富的知识性的资源 ,人们可纵横结合 ,从人类社会的多个层面予以研究、开发和利用。在长期的发展中 ,吴文化形成了先吴文化、吴国文化、吴地文化三个时期。吴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其中主要有依托水 ;融合古今 ,汇通中西 ;后来居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吴文化 资源论 地域界定 历史分期 研究范围 特色
下载PDF
混合的肉身在文学史中的游走——论马华文学混血及其他 被引量:3
16
作者 许文荣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0-105,共16页
马华文学的书写必然受到马华文化多元混杂状况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取向便是文体的混血。从初期的文学史开始,这种混血的范式便不断地交织与演化,虽在不同的文学史时期有它的突出点,但混血的肉身却没有本质的改变。对不同时期的混血情... 马华文学的书写必然受到马华文化多元混杂状况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取向便是文体的混血。从初期的文学史开始,这种混血的范式便不断地交织与演化,虽在不同的文学史时期有它的突出点,但混血的肉身却没有本质的改变。对不同时期的混血情状进行透视,不仅揭示了马华文本美学视角的转移,同时也透露了创作主体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心理。其中,中国性、本土性与现代性的相互撞击、摆荡、渗透与交融,周而复始,形塑了马华文学混血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混血 文学史 中国性 本土性 现代性
原文传递
时代·语言·审美——当代中国“新古典舞”创作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苗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21年第4期32-39,共8页
中国“新古典舞”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又是中国当代舞蹈文化的建设者。本文以中国“新古典舞”的创作历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四个时期:1949—1966年,语言形式探索与民族精神初建时期;1976—1989年,多维视角审视与民族精神塑... 中国“新古典舞”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又是中国当代舞蹈文化的建设者。本文以中国“新古典舞”的创作历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四个时期:1949—1966年,语言形式探索与民族精神初建时期;1976—1989年,多维视角审视与民族精神塑造时期;1990—2012年,个体生命张扬与民族精神深化时期;2013—2021年,“一体多元”呈现与民族精神升华时期。论文基于各时期代表性剧目的分析,探讨不同时期社会风貌影响下“新古典舞”之“古典精神”的追求,阐释“新古典舞”语言的建构与发展,并探讨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新古典舞”审美风格的演变,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建构与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古典舞” 历史分期 时代特征 舞蹈语言 审美风格
原文传递
黑河流域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唐霞 冯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6-340,348,共6页
基于历史文献资料、树木年轮、湖泊沉积的研究结论,以绿洲格局演变和土地荒漠化过程为主线,分析了黑河流域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历史资料记录的人口和土地垦殖数据的可信度不高,今后在充分考虑历史数据误... 基于历史文献资料、树木年轮、湖泊沉积的研究结论,以绿洲格局演变和土地荒漠化过程为主线,分析了黑河流域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历史资料记录的人口和土地垦殖数据的可信度不高,今后在充分考虑历史数据误差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耕地重建的估算精度;黑河流域历经西汉、唐、明清、建国后4次大规模的移民拓荒高潮,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是人工灌溉农业逐步取代原始植被;明清之前,自然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而现代土地利用主要受人为因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历史时期 驱动机制 黑河流域
下载PDF
湘阴县氏族移民地理研究(121-1735年) 被引量:3
19
作者 龚胜生 于颖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96-1106,共11页
历史人口迁移是历史时期区域人地关系演变的最直接的动力。通过对121~1375年问湘阴县外来氏族移民过程与空间分布的分析,发现:他们无论是直接迁入还是辗转迁入,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土地和生存而来;67.2%的氏族祖籍江西,地缘上的亲... 历史人口迁移是历史时期区域人地关系演变的最直接的动力。通过对121~1375年问湘阴县外来氏族移民过程与空间分布的分析,发现:他们无论是直接迁入还是辗转迁入,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土地和生存而来;67.2%的氏族祖籍江西,地缘上的亲和力和血缘上的凝聚力导致了氏族移民迁出地的邻近性和人居地的集聚性;69.6%的外来氏族在明代迁入。后唐同光年问,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为三个氏族移民高峰期;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氏族移民来源地,不同时期的氏族移民入居到不同的地理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湘阴县氏族移民人居地从丘陵平原向河湖滩地拓展的演变,反映了湘阴县域乃至整个洞庭湖区从丘陵到平原再到湖区的区域开发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氏族 原籍地 迁出地 人居地 湘阴县 历史时期
下载PDF
从史料探究中国历史时期孔雀的地理分布 被引量:3
20
作者 白娜 《文山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56-58,共3页
孔雀自古就集娱乐、观赏、医疗、食用于一身,然而关于孔雀在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分布混乱不清,也缺乏专门的研究。文章搜集、整理历史文献,以《二十四史》为主要来源,辅助其他史籍,梳理分析与孔雀相关的历史文献,总结出中国历史时期孔雀... 孔雀自古就集娱乐、观赏、医疗、食用于一身,然而关于孔雀在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分布混乱不清,也缺乏专门的研究。文章搜集、整理历史文献,以《二十四史》为主要来源,辅助其他史籍,梳理分析与孔雀相关的历史文献,总结出中国历史时期孔雀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和南方地区、西域地区、两广地区,而且还分布在与这些地区接壤相邻的印度、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时期 孔雀 地理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