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政治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被引量:29
1
作者 杨光斌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14,126,共14页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是对既有政治学理论的重大挑战,基于理性人假设的“政治科学”对中国前途的观察一错再错。基于中国政治史的历史政治学,不但是观察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其本身还具有本体论意义。在历史政治学这里,当代中国政治不但是...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是对既有政治学理论的重大挑战,基于理性人假设的“政治科学”对中国前途的观察一错再错。基于中国政治史的历史政治学,不但是观察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其本身还具有本体论意义。在历史政治学这里,当代中国政治不但是中华文明基因共同体的自然延续,也是新中国70年前后连续统一的政治发展过程。历史政治学堪称是为中国政治发展而量身定做的一种研究路径,作为案例的中国政治发展研究使得历史政治学更有学术价值和学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政治学 中华文明基体论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历史连续性
原文传递
“拼贴城市”的思维和手法——当代语境下城市的历史环境更新 被引量:13
2
作者 杨怡楠 《建筑师》 2018年第6期68-73,共6页
"拼贴城市"是由柯林·罗和弗雷德·科特于《拼贴城市》一书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旨在将"拼贴术"的思维和手法从艺术领域拓展到城市和建筑的设计与更新中。本文着重分析这一思想的背景来源,探讨其"城市作... "拼贴城市"是由柯林·罗和弗雷德·科特于《拼贴城市》一书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旨在将"拼贴术"的思维和手法从艺术领域拓展到城市和建筑的设计与更新中。本文着重分析这一思想的背景来源,探讨其"城市作为背景"主张背后的中立历史态度。最后以德国法兰克福历史博物馆的设计竞赛为例,解读其如何以拼贴视角对待基地环境,实现当代语境下城市空间的重构和以历史肌理为基础的城市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拼贴术 拼贴城市 历史肌理 空间重构 文脉延续
下载PDF
基于典型特征分析的侗族传统建筑特色延续 被引量:8
3
作者 杨博文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2-106,共5页
针对目前侗族传统建筑更新所面临的对传统风貌格局的破坏问题,认为应当为村民们提供一些既能满足风貌保护的要求又能切实改善生活环境的指导性意见,将其翻建或新建住宅的需求与村落的整体风貌保护完美地结合起来。基于历史延续的理念,... 针对目前侗族传统建筑更新所面临的对传统风貌格局的破坏问题,认为应当为村民们提供一些既能满足风貌保护的要求又能切实改善生活环境的指导性意见,将其翻建或新建住宅的需求与村落的整体风貌保护完美地结合起来。基于历史延续的理念,将民族文化特色展现在建筑之中,就是值得重视的途径之一。通过分析在建筑设计中展现历史延续概念的若干模式,在提炼侗族建筑典型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利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来替代侗族传统干栏建筑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貌保护 历史延续 侗族 传统建筑 典型特征 解决方案
下载PDF
西湖钩沉——西湖植物景观的历史特征及历史延续性 被引量:7
4
作者 施奠东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6,共6页
杭州西湖是自然和人文相融合的杰作,是民族审美的典范。构成自然景观的山、水、植物三大要素中,山、水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植物景观维系着历史的风貌,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延续性。撷采了历史文献中有关西湖植物的种类,特别是讲述了&qu... 杭州西湖是自然和人文相融合的杰作,是民族审美的典范。构成自然景观的山、水、植物三大要素中,山、水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植物景观维系着历史的风貌,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延续性。撷采了历史文献中有关西湖植物的种类,特别是讲述了"西湖十景"的植物景观特色,当代的杭州园林工作者,通过文脉传承,使西湖许多脍炙人口的植物景观得以再现,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绵延不断,历久弥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西湖 植物景观 历史特征 延续性
下载PDF
情感寄托、地方性知识与传统农具的延续——以云南德宏少数民族传统稻作农具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王荧 杜何琪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3-80,共8页
在机械化和工业化的持续压力下,少数民族传统农具在现代社会中究竟能否生存下来,成为了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对云南省德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稻作农具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传统农具因其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寄托从而在现代社会中生存了下... 在机械化和工业化的持续压力下,少数民族传统农具在现代社会中究竟能否生存下来,成为了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对云南省德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稻作农具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传统农具因其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寄托从而在现代社会中生存了下来。具体而言,传统农具分别承载了少数民族人民对祖先的追思之情、对共同记忆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敬畏之情,这三种情感与农具融为一体,成为德宏地区少数民族的地方性知识。正是由于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和地方性知识,使得传统稻作农具在现代社会中保留了下来。这一研究结论表明,附着在传统农具背后的文化和地方性知识不会随着现代化而消逝,反而成为民俗和农业遗产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寄托 地方性知识 传统农具 历史延续 德宏少数民族
原文传递
“见之于行事”与中华文明的历史意识 被引量:5
6
作者 陈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16-26,43,共12页
中华文明历史观的核心,不是脱离历史事件构造历史的概念,也不是诉诸历史过程之外的终极目的,而是强调"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这样的历史观,不是追求脱离质料而仅仅诉诸形式的绝对普遍性,而是强调即事以见理的... 中华文明历史观的核心,不是脱离历史事件构造历史的概念,也不是诉诸历史过程之外的终极目的,而是强调"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这样的历史观,不是追求脱离质料而仅仅诉诸形式的绝对普遍性,而是强调即事以见理的具体普遍性。由于这种历史观对不可逆的趋势和复杂情境的开放,而内涵对如下取向的自觉防御和消解:即在经验性与具体性之外另建以理性为根基的逻各斯(logos),后者要求确定性与普遍性,且只能以演绎方式与概念化运动而获得理想化模型。中华文明的这种历史观所凸显的,一方面是对历史的实践性参与,而不是对作为对象的历史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历史的连续性,换言之,人通过历史过程的绵延而获得经验,进而开启整合往古来今的历史大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事 空言 具体普遍性 历史连续性
下载PDF
普鲁士改革研究的意义、方法和问题
7
作者 徐健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20,133,共15页
19世纪初的普鲁士改革开启了普鲁士—德国通向现代的大门。改革的成果既是德国的遗产,也是欧洲的共同遗产。改革激发了一代代历史学家强烈的研究兴趣,成为德国历史研究的经典话题。普鲁士改革史研究的范式经历了种种转变,但其关注的核... 19世纪初的普鲁士改革开启了普鲁士—德国通向现代的大门。改革的成果既是德国的遗产,也是欧洲的共同遗产。改革激发了一代代历史学家强烈的研究兴趣,成为德国历史研究的经典话题。普鲁士改革史研究的范式经历了种种转变,但其关注的核心问题一直是改革与德国历史连续性的关系、改革的思想基础,以及如何评价改革的成功与失败。对普鲁士改革的历史学考察,不仅是为未来的改革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更是为了使人们对改革所引发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做出更加深入的学术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士改革 历史连续性 行政自由 官僚绝对主义
下载PDF
历史延续性与道德责任的二维统一体——论沃伦作品中完整自我的塑造 被引量:4
8
作者 吴瑾瑾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7-72,共6页
作为一位不懈探讨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南方作家,罗伯特.潘.沃伦的自我哲学观包含历史延续性和道德责任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在《国王的人马》中,沃伦致力于通过小说这种艺术形式来诠释其关于构建完整自我的生命哲学观,理性地探索当代社会中... 作为一位不懈探讨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南方作家,罗伯特.潘.沃伦的自我哲学观包含历史延续性和道德责任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在《国王的人马》中,沃伦致力于通过小说这种艺术形式来诠释其关于构建完整自我的生命哲学观,理性地探索当代社会中"分裂自我"重塑的可能性及其整合途径,这对我们当今构建和谐人生与和谐社会亦具有厚重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伯特·潘·沃伦 《国王的人马》 自我分裂 历史延续性 道德责任
下载PDF
“彷徨的父亲”与历史连续性——以《罗慕拉》和《丹尼尔·德龙达》为中心
9
作者 唐嘉薇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9-61,共13页
乔治·爱略特的作品对多方面话题的呈现都蕴含着历史思维。而她的历史观在批评界一直难有定论,进步信念和保守态度共存在其作品里,并带来张力。实际上,爱略特关于何为真正发展的思考使其历史观中的复杂倾向彼此形成了紧密融合。本... 乔治·爱略特的作品对多方面话题的呈现都蕴含着历史思维。而她的历史观在批评界一直难有定论,进步信念和保守态度共存在其作品里,并带来张力。实际上,爱略特关于何为真正发展的思考使其历史观中的复杂倾向彼此形成了紧密融合。本文透过《罗慕拉》和《丹尼尔·德龙达》中“彷徨的父亲”这一形象,挖掘传统和连续性在爱略特发展观中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指出,爱略特心中真正的社会发展是在“重演”中扬弃传统的辩证式发展,她描写先人的悲剧性努力意在唤醒读者身为重演者的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爱略特 《罗慕拉》 《丹尼尔·德龙达》 历史连续性
原文传递
“槐”意象的生成观照与隐喻认知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晓斌 杨沐晓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9-128,共10页
先秦两汉诗文中出现的槐树,尚处于写实或借指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写槐之作颇多,或专咏,或藉槐抒怀,"槐"意象的文化内涵逐渐确立,并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照。作为一种审美意象与符号,可以通过生成观照来审视其渐进的轨迹... 先秦两汉诗文中出现的槐树,尚处于写实或借指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写槐之作颇多,或专咏,或藉槐抒怀,"槐"意象的文化内涵逐渐确立,并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照。作为一种审美意象与符号,可以通过生成观照来审视其渐进的轨迹与历程,通过审美观照来感受赋予其中的人文精神与美的表现,通过隐喻认知来解析蕴含其中的多层次的历史文化意义。就"槐"意象在诗文描写中嬗变的轨迹而言,其生成进程经历了由实体物象到虚化符号的逐渐蜕变,其间自然属性的描写逐渐淡化,在不断的传写与嬗变中被赋予了多层次的人文内涵,具有深厚的历史延续性。魏晋南北朝诗文中"槐"意象的使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象征意蕴和文化内涵:大槐安国的政治寄寓、槐仙之道的玄学意蕴、言槐诉己的情感寄托。"槐"意象基本的象征意蕴、文化内涵和隐喻作用确立后,在之后的历史传承和演变中,不断地承继或拓展,有时会出现隐喻的多维所指意义,但都以其基本的象征意蕴和文化内涵为基础和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意象 生成观照 隐喻认知 文化内涵 历史延续
原文传递
重思历史变迁的认知逻辑:历史政治学视阈下的新封建主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释启鹏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9-123,共15页
虽然在理解宏观历史变迁方面存在明显的认识论偏见,但以目的论、阶段论和本质主义为特征的科学研究纲领依然主宰着当代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思考方式与分析逻辑。“新封建主义”的社会形态对这一研究纲领的“硬核”构成了根本挑战,它呈现出... 虽然在理解宏观历史变迁方面存在明显的认识论偏见,但以目的论、阶段论和本质主义为特征的科学研究纲领依然主宰着当代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思考方式与分析逻辑。“新封建主义”的社会形态对这一研究纲领的“硬核”构成了根本挑战,它呈现出封建―殖民时代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与那些富有现代性的制度设计与价值观念“不可思议”的组合——“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森严壁垒被打破,旧世界的权力精英反而成为“好制度”与“好政策”的坚定支持者。在形成机理层面,社会史的历史本体属性孕育了新封建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结构的约束力在时间空间化的动力机制下不断叠加而孕育出捍卫既有秩序的权力精英,最终形成了强大的历史延续性。在知识积累的层面,新封建主义重申了现代化道路的多重可能,同时为理解第三世界的政治社会形态提供了新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封建主义 社会史 历史延续性 时间空间化 科学研究纲领
原文传递
古城再生—基于3个案例的设计策略探讨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一峰 黄政民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69,共6页
选取3种不同类型的实践案例,通过其设计过程的对比呈现,探讨在复杂的城市条件、不同语境下古城再生的设计策略与价值思考。
关键词 古城再生 历史延续 生活状态 差异与共性 策略 价值
原文传递
转译“日常”——汉正街演进的模式语言 被引量:3
13
作者 蔡佳秀 汉克.贝克宁 马歇尔.凡.道斯 《城市建筑》 2018年第10期19-25,共7页
日常都市主义通常被认为缺乏针对性、方法论不健全,以及其案例局限于美国洛杉矶。本文通过一个中国城市中典型的转型案例——武汉市汉正街区来扩大其应用范围,并介绍了模式语言作为一种系统的设计方法是如何将人们日常生活中丰富的信息... 日常都市主义通常被认为缺乏针对性、方法论不健全,以及其案例局限于美国洛杉矶。本文通过一个中国城市中典型的转型案例——武汉市汉正街区来扩大其应用范围,并介绍了模式语言作为一种系统的设计方法是如何将人们日常生活中丰富的信息转化为基于语境生成的设计语言的。此外,笔者还组织了一个小型工作坊来建构不同的模式语言,从而部分地揭示汉正街的社会空间结构,并讨论其对城市转型的实际意义。对工作坊中不同的人建构的模式语言的不同点和相似之处尝试进行进一步讨论,进而在方法论层面上探讨并反思模式语言作为一种设计方法的特点。最后,得出模式语言有助于地方政府对城市转型做出负责任的决策。而模式语言的研究过程和应用也为城市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原型,展示了如何解读、组织复杂信息,并通过它与其他行业的设计人员及居民进行沟通、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日常都市主义 历史延续性 模式语言 城市设计
下载PDF
云南昆明翠湖植物景观的历史特征及延续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丽丽 王彦波 魏开云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10年第11期11-14,共4页
翠湖是结合山、水、植物、建筑的滇派园林风格的格局。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山、水、植物、建筑经受着风霜雨雪的考验,不断的演化从而维持着景观的历史延续性。这篇文摘录了历史文献、诗文楹联中讲述翠湖植物种类的诗句,特别列举了现今... 翠湖是结合山、水、植物、建筑的滇派园林风格的格局。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山、水、植物、建筑经受着风霜雨雪的考验,不断的演化从而维持着景观的历史延续性。这篇文摘录了历史文献、诗文楹联中讲述翠湖植物种类的诗句,特别列举了现今翠湖中植物群落的配置模式,适当的进行了评析。指导后人不断努力,使得翠湖植物景观的生命得到无限的扩展和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翠湖 植物景观 历史特征 延续性
原文传递
民初云南绅耆的社会地位与角色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蕊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0-106,共7页
民国建立,云南绅耆不仅没有边缘化,地位反而越居显要,无论在政坛还是地方社会中都充当重要角色,活动甚形活跃,绅耆通过重新分化组合,趋时应变,变化身份,保持了既往的权势地位,这一历史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辛亥革命虽完成了政治上的鼎革... 民国建立,云南绅耆不仅没有边缘化,地位反而越居显要,无论在政坛还是地方社会中都充当重要角色,活动甚形活跃,绅耆通过重新分化组合,趋时应变,变化身份,保持了既往的权势地位,这一历史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辛亥革命虽完成了政治上的鼎革,社会鼎革似未出现,历史的延续性仍然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初 云南绅耆 社会地位与角色 历史延续性
下载PDF
文学的划域求本——重读钱中文、童庆炳“审美意识形态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楠 肇钒伊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19,共10页
由钱中文、童庆炳、王元骧等学者提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在20世纪80年代曾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关注与讨论。20年后,提出者对“审美意识形态论”再予强调性论说与阐发,体现了对于文学研究的根本性坚持,即为文学划域求本。资深理论家对文... 由钱中文、童庆炳、王元骧等学者提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在20世纪80年代曾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关注与讨论。20年后,提出者对“审美意识形态论”再予强调性论说与阐发,体现了对于文学研究的根本性坚持,即为文学划域求本。资深理论家对文学理论建构划域求本的强调,本身就是对后学的理论引导与理论吁求,其理论创新的深意,需待重读与挖掘。文学特征的历史延续性研究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坚持,沿着这一路径,不仅划域求本的学科建构价值获得当下去疑解惑的重要性,而且,见诸“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历史转化、特征追问、态势把握的理论思维方法及理论研究中对于意识活动的强调,都展现出有待进一步开发的理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形态 历史延续性 划域求本 活动意识
下载PDF
从古滇国蟠蛇立虎祭祀柱看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世武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4-77,共14页
学界对古滇国蟠蛇立虎祭祀柱及相关祭祀仪式的解释,主要有3种假说:祭图腾说、报祭说和祭水神说。在文明延续性的历史语境中考察该祭祀柱的柱体、虎图像和蛇图像这3种符号的文明基因链,可提出一种新的推测:古滇国蟠蛇立虎祭祀柱可能与古... 学界对古滇国蟠蛇立虎祭祀柱及相关祭祀仪式的解释,主要有3种假说:祭图腾说、报祭说和祭水神说。在文明延续性的历史语境中考察该祭祀柱的柱体、虎图像和蛇图像这3种符号的文明基因链,可提出一种新的推测:古滇国蟠蛇立虎祭祀柱可能与古西羌族及其后裔的通天信仰、虎崇拜、蛇崇拜密切相关。古西羌族及其后裔的文明基因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象征意涵,但关键符号却展现出显著的历史延续性。古滇国蟠蛇立虎祭祀柱相关符号的历史延续性,是中华文明历史延续性的一个侧面。中华文明历史延续性的研究,通常需要综合考古资料以及多民族的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资料,展开互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滇国蟠蛇立虎祭祀柱 古西羌族 古滇文明 中华文明 历史延续性
下载PDF
Inventory of aspen trees in spruce dominated stands in conserva-tion area
18
作者 Matti Maltamo Annukka Pesonen +3 位作者 Lauri Korhonen Jari Kouki Mikko Vehmas Kalle Eerik?inen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43-154,共12页
Background: The occurrence of aspen trees increases the conservation value of mature conifer dominated forests. Aspens typically occur as scattered individuals among major tree species, and therefore the inventory of... Background: The occurrence of aspen trees increases the conservation value of mature conifer dominated forests. Aspens typically occur as scattered individuals among major tree species, and therefore the inventory of aspens is challenging. Methods: We characterized aspen populations in a boreal nature reserve using diameter distribution, spatial pattern, and forest attributes: volume, number of aspens, number of large aspen stems and basal area median diameter.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ree separate forest stands in Koli National Park, eastern Finland. At each site, we measured breast height diameter and coordinates of each aspen. The comparison of inventory methods of aspens within the three stands was based on simulations with mapped field data. We mimicked stand level inventory by locating varying numbers of fixed area circular plots both systematically and randomly within the stands. Additionally, we also tested if the use of airborne laser scanning (ALS) data as auxiliary information woul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stand level inventory by applying the 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 sampling to assist the selection of field plot locations.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spens were always clustered, and the diameter distributions indicated different stand structures in the three investigated forest stand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volume and number of large aspen trees varied from relativ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figures above 50% with fewer sample plots (5-10) to values of 25%-50% with ]0 or more sample plots. Stand level inventory estimates were also able to detect spatial pattern and the shape of the diameter distribution. In addition, ALS-based auxiliary information could be useful in guiding the inventories, but caution should be used when applying the ALS-supported inventory techniqu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characterized European aspen populations for the purposes of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boreal conservation area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f the number of sample pl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meter distribution historical continuity INVENTORY LiDAR Populus tremula L Simulation Spatial arrangement Stand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意大利文物建筑保护观念发展及改变——以斯福尔扎城堡为例
19
作者 刘悦 《建筑与文化》 2023年第4期225-227,共3页
文物建筑保护历史悠久,意大利作为欧洲文明起源地之一,文化遗产在全世界享有盛誉,其在文物建筑保护领域上百年的探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教训,从早期宗教记忆的传递到文艺复兴对古代遗物的收集,从学习历史追求传统的“风格性修复”到... 文物建筑保护历史悠久,意大利作为欧洲文明起源地之一,文化遗产在全世界享有盛誉,其在文物建筑保护领域上百年的探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教训,从早期宗教记忆的传递到文艺复兴对古代遗物的收集,从学习历史追求传统的“风格性修复”到区分古今保留历史痕迹,从集体无意识的自发性保护到制定法规完善管理体系。保护对象的丰富、保护理念的更新、主流文化的影响,都在推动着意大利、欧洲乃至世界遗产保护的发展。文章将基于文献资料探讨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经历了哪些阶段的变化,并以斯福尔扎城堡跨越600年的重建修复历程为例,探讨新与旧的链接、建筑的原真性,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法重建现在与历史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建筑保护 历史连续性 原真性 改造再利用
下载PDF
论《史记》所谓“不绝”——兼及中华文明连续不中断因素的思考
20
作者 王子今 《唐都学刊》 2023年第6期5-9,共5页
《史记》多有言及“不绝”的文字。《史记》所谓“不绝”,可以从史学史的视角思考中华文明数千年持久发展、长期连续不中断特点的历史缘由。考察、理解司马迁有关“不绝”的表述和说明中华文明之所以连续不中断,探寻其中的相关历史文化... 《史记》多有言及“不绝”的文字。《史记》所谓“不绝”,可以从史学史的视角思考中华文明数千年持久发展、长期连续不中断特点的历史缘由。考察、理解司马迁有关“不绝”的表述和说明中华文明之所以连续不中断,探寻其中的相关历史文化信息,可以发现汉代杰出史学家就宗亲关系、祠祀礼俗、文化权威、道德精神及艺术传统等方面的重要提示均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中华文明 不绝 宗亲 祠祀 文化 道德 艺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