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HBV RNA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检测价值 被引量:19
1
作者 蒋贝 刘畅 +6 位作者 苏瑞 孟超 曹宇 郑晓雅 任文娟 吕菲楠 陆伟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68-672,共5页
目的分析经恩替卡韦治疗后血清HBVDNA已降至"检测值下限"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HBVRNA的水平,并探究HBVRNA水平与患者肝脏生物化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新型血清学标志物HBVRNA的临床意义奠定研究基础。方法纳入接受... 目的分析经恩替卡韦治疗后血清HBVDNA已降至"检测值下限"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HBVRNA的水平,并探究HBVRNA水平与患者肝脏生物化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新型血清学标志物HBVRNA的临床意义奠定研究基础。方法纳入接受规范的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12个月以上,HBeAg发生阴转,且连续6个月血清HBVDNA检测结果均为低于检测下限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7例。采用PerkinElmer公司的研发试剂检测血清中HBVRNA水平,采用罗氏Cobas检测血清中HBVDNA水平,使用HITACHI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使用ARCHITECT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HBsAg、HBeAg、抗-HBe、抗-HBc。用RStudio软件对HBVRNA水平与患者肝脏生物化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RNA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经恩替卡韦治疗后血清HBVDNA已降至低于检测下限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HBVRNA的阳性检出率为22.43%。HBVRNA阳性组患者中HBs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略高于HBVRNA阴性组;抗-HBc在HBVRNA阴性组中水平略高。抗-HBe在HBVRNA阴性组和阳性组中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HBc是影响HBVRNA检测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21)。结论经恩替卡韦治疗后血清HBVDNA已降至低于检测下限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仍有部分患者可检出HBVRNA,而血清HBVRNA仅来源于cccDNA的直接转录,故比HBVDNA和HBsAg更能反映cccDNA水平或者活性。抗-HBc作为影响HBVRNA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可能联合使用作为预测抗病毒疗效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e抗原 乙型 HBV RNA
原文传递
Bcl-2和Bax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16
2
作者 孙莉静 于建平 +3 位作者 袁伟杰 许静 于光 崔若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2-494,共3页
目的:观察Bcl-2和Bax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肾病理资料完整的HBV-GN患者20例,对照组10例为基本正常肾组织。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Bax和Bcl-2表... 目的:观察Bcl-2和Bax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肾病理资料完整的HBV-GN患者20例,对照组10例为基本正常肾组织。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Bax和Bcl-2表达。结果:HBV-GN组较对照组肾细胞的凋亡指数明显增加,凋亡细胞多分布于近端、远端肾小管及集合管上皮细胞,肾小球少见。HBV-GN组Bcl-2主要见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呈质、膜和核多部位阳性,Bax在肾小球、肾小管均有表达,主要定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包曼囊壁、肾小球系膜区少见。结论:HBV-GN细胞凋亡的主要发生部位是肾小管上皮细胞,Bax和Bcl-2多表达于肾小管上皮,提示肾小管间质的损害可能也是HBV-GN致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炎 肝炎病毒 乙型 Bcl- 2 Bax
下载PDF
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治疗的常见耐药位点及发生率 被引量:15
3
作者 梁雪松 万谟彬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5-56,共2页
目前批准的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等可抑制HBV复制。然而,HBV闭合环状DNA(cccDNA)存在于感染细胞核中,需要延长治疗时间以达到防止停药后病毒复制反弹。伴随治疗时间延长出现的问题就是发生选择性抗病毒... 目前批准的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等可抑制HBV复制。然而,HBV闭合环状DNA(cccDNA)存在于感染细胞核中,需要延长治疗时间以达到防止停药后病毒复制反弹。伴随治疗时间延长出现的问题就是发生选择性抗病毒药物耐药突变。随着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抗病毒药物耐药突变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医师进行CHB治疗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不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耐药变异位点和变异发生率不同,为了便于临床监测和选择药物,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不同核苷(酸)类似物耐药位点及其变异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基因 突变 核苷(酸)类似物
原文传递
TNF-α、IL-6、IL-8、sIL-2R与乙肝病毒复制的关系 被引量:9
4
作者 孙永年 黄长形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1期60-62,共3页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患者TNF -α、IL - 6、IL - 8、sIL - 2R活性变化及其在慢性乙肝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 317例慢性乙肝患者TNF -α、IL - 6、IL - 8、sIL - 2R的含量 ;并设立正常对照组。HBV -DNA定量采...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患者TNF -α、IL - 6、IL - 8、sIL - 2R活性变化及其在慢性乙肝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 317例慢性乙肝患者TNF -α、IL - 6、IL - 8、sIL - 2R的含量 ;并设立正常对照组。HBV -DNA定量采用PCR方法检测。结果 活动期慢性乙肝患者TNF -α、IL - 6、IL - 8、sIL - 2R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BV -DNA(+)与HBV -DNA(- )在慢性中、重度肝炎间相比以及与稳定期各型肝炎相比均差异显著 (P <0 .0 5或P <0 .0 1)。稳定期慢性乙肝患者TNF -α、IL - 6、IL - 8、sIL -2R水平均明显下降 ,HBV -DNA(+)与HBV -DNA(- )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机体存在免疫功能调控失衡 ,免疫异常有部分原因是细胞因子的作用 ;细胞因子TNF -α、IL - 6、IL - 8水平与患者HBV的活跃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 肝炎乙型 细胞因子 复制 SIL-2R
下载PDF
雪灵芝提取物对HepG2.2.15细胞株HBsAg与HBeAg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唐庆年 冯梅 +3 位作者 龚受基 戴支凯 周以智 徐庆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12-1216,共5页
目的:探讨雪灵芝提取物对HepG2.2.15细胞株HBsAg与HBeAg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HepG2.2.15细胞系培养系统检测雪灵芝提取物对HBsAg与HBeAg表达的影响。结果:雪灵芝醇提物和水提物各剂量组(50~400mg/L)孵育HepG2.2.15细胞株7... 目的:探讨雪灵芝提取物对HepG2.2.15细胞株HBsAg与HBeAg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HepG2.2.15细胞系培养系统检测雪灵芝提取物对HBsAg与HBeAg表达的影响。结果:雪灵芝醇提物和水提物各剂量组(50~400mg/L)孵育HepG2.2.15细胞株72、96h后抑制了HBsAg和HBeAg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其中雪灵芝醇提物在实验72、96h对HBeAg最大抑制率分别为63.2%和90.8%;雪灵芝水提取物在实验96h对HBsAg和HBeAg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52.5%和72.8%。结论:雪灵芝醇提物和水提物体外均有咀显的抗乙肝病毒作用,但醇提物细胞毒性较大,而水提物作用确切且毒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灵芝 HEPG2.2.15 HBSAG HBEAG HBV
下载PDF
HBV慢性感染患者外周血Th_1/Th_2(Tc_1/Tc_2)细胞IFN-γ和IL-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娟华 谢志萍 +2 位作者 裴浩 徐微 陈浩坤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8期1646-1649,共4页
目的 探讨Th1 /Th2 (Tc1 /Tc2 )型细胞因子的变化在慢性HBV感染的临床分型中的意义 ,探讨Th1 /Th2 (Tc1 /Tc2 )型细胞在慢性HB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用PMA和Ionomycin作为刺激剂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CD3 + /CD8+ T细... 目的 探讨Th1 /Th2 (Tc1 /Tc2 )型细胞因子的变化在慢性HBV感染的临床分型中的意义 ,探讨Th1 /Th2 (Tc1 /Tc2 )型细胞在慢性HB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用PMA和Ionomycin作为刺激剂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CD3 + /CD8+ T细胞和CD3 + /CD8-T细胞内IFN γ和IL 4的表达进行检测 ,比较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性肝炎后肝硬化和慢性重症肝炎各组Th1 /Th2 (Tc1 /Tc2 )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 慢性肝炎、活动性肝炎后肝硬化、慢性重症肝炎患者的Th1 、Tc1 细胞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重症肝炎组Th1 、Tc1 显著高于慢性肝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慢性重症肝炎组Tc1 显著高于活动性肝炎后肝硬化组 (P <0 0 5 )。活动性肝炎后肝硬化组Tc1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Th1 、Tc1 细胞随着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炎症活动的加剧而增高。而Th2 、Tc2 细胞则在各组中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在慢性HBV感染中 ,Th1 和Tc1 细胞数量与肝脏炎症活动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提示Th1 和Tc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肝炎病毒 乙型 TH1/TH2 TC1/TC2 细胞因子
下载PDF
3种中草药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抑制效果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张跃新 傅希贤 +2 位作者 张乃临 张国庆 刘丹 《新疆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272-275,共4页
用2、2、15细胞株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体外实验模型,检测雪莲注射液、复方一枝蒿和复方沙棘在体外对HBV复制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雪莲注射液有较强的抑制HBV复制的作用,用治疗指数评价显示此制剂有良好... 用2、2、15细胞株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体外实验模型,检测雪莲注射液、复方一枝蒿和复方沙棘在体外对HBV复制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雪莲注射液有较强的抑制HBV复制的作用,用治疗指数评价显示此制剂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复方一枝蒿虽有抑制HBeAg的作用,但对HBV复制无抑制作用。复方沙棘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无抑制HBV复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制剂 乙型肝炎病毒 体外实验
下载PDF
杜仲总黄酮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余晓 罗果 《现代医药卫生》 2015年第2期187-188,191,共3页
目的观察杜仲总黄酮在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效果。方法用乙醇分段法提取杜仲皮中总黄酮。以转染HBV的人肝癌细胞Hep G2.2.15为靶细胞,以药物拉米夫定(50μg/m L)作为阳性对照,以杜仲总黄酮浓度0μg/m L为空白对照组,采用MTT法测定... 目的观察杜仲总黄酮在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效果。方法用乙醇分段法提取杜仲皮中总黄酮。以转染HBV的人肝癌细胞Hep G2.2.15为靶细胞,以药物拉米夫定(50μg/m L)作为阳性对照,以杜仲总黄酮浓度0μg/m L为空白对照组,采用MTT法测定杜仲总黄酮对Hep G2.2.15细胞的毒性。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不同剂量(25、50、100、200μg/m L)杜仲总黄酮体外抗HBV的作用。结果杜仲总黄酮各剂量组的OD值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其中50、100、200μg/m L剂量组抑制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杜仲总黄酮各剂量组对HBV-DNA的复制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的分泌均有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杜仲总黄酮在体外有抗HBV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黄酮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e抗原 乙型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体外研究
下载PDF
孕晚期HBIG阻断HBV宫内感染失败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孙待飞 陈卫群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923-1925,共3页
目的:对晚孕期注射HBIG行宫内阻断的HBV-DNA阳性孕妇的新生儿的宫内阻断失败发生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母婴宫内阻断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将380例HBV-DNA阳性孕妇及其子女随访至1月龄,根据母血HBV-DNA定量(单位cp/ml)分为4组:A组<106级... 目的:对晚孕期注射HBIG行宫内阻断的HBV-DNA阳性孕妇的新生儿的宫内阻断失败发生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母婴宫内阻断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将380例HBV-DNA阳性孕妇及其子女随访至1月龄,根据母血HBV-DNA定量(单位cp/ml)分为4组:A组<106级、B组106级、C组107级、D组≥108级,研究HBV-DNA含量与宫内阻断失败的关系。选择高病毒载量孕妇(HBV-DNA≥106cp/ml)及新生儿各176例分为宫内阻断成功组和失败组两组进行其他原因分析。结果:随母血HBV-DNA含量增高,宫内阻断失败率随之增加,4组失败率分别为0.97%、8.57%、15.57%、4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年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比例,HBV感染家族史及新生儿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母血HBV-DNA对数、分娩时胎龄、治疗前母亲HBeAg定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治疗前母血HBV-DNA对数、分娩时胎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BV宫内阻断失败的相关因素主要为母体HBV-DNA浓度,分娩时胎龄的延长增加了HBIG宫内阻断失败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垂直传播 阻断
原文传递
疏肝健脾解毒方治疗肝郁脾虚型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者168例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祎 黄彦 +3 位作者 李梅 刘华宝 雷宇 周智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5期3265-3267,3271,共4页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HBeAg和HBV DNA阳性,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均显示血清ALT和AST在正常范围,伴有不同程度症状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型者作为治疗对象,...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HBeAg和HBV DNA阳性,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均显示血清ALT和AST在正常范围,伴有不同程度症状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型者作为治疗对象,以方剂疏肝健脾解毒方为主要治疗药物。治疗后6个月观察临床症状和病毒标志物的变化,并观察停药后3个月以评估疗效的持久性。共入组患者348例,其中161例纳入对照组,187例纳入治疗组。治疗组采用方剂疏肝健脾解毒方中医治疗。结果治疗组完成治疗168例,总有效率80.3%(135/168),HBeAg转阴6例,HBV DNA下降大于或等于2个对数级14例;停药观察3个月157例,总有效率80.9%(127/157),HBeAg转阴4例,HBV DNA下降大于或等于2个对数级11例,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疏肝健脾解毒方治疗肝郁脾虚型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者疗效确切,症状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肝 肝炎 e抗原 乙型 肝郁脾虚 疏肝健脾解毒方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版)》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然史分期及其内涵的再探讨
11
作者 陈立 张欣欣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2,共3页
最近,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有关专家,制定并发布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版)》[1]。其中,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自然史部分是更新较大的内容之一。新版指南关于自然史... 最近,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有关专家,制定并发布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版)》[1]。其中,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自然史部分是更新较大的内容之一。新版指南关于自然史分期借鉴了欧洲肝病学会(EASL)指南(2017版)的命名法[2],即分为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和HBeAg阴性CHB,体现了与国际指南的接轨;同时,新版指南仍然保留了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或免疫活动期、非活动期或免疫控制期和再活动期的命名。此外也保留了慢性HBV携带状态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的命名。各大指南关于自然史分期名称不完全相同,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述自然史特征,也体现了学术界对自然史内涵理解的演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不同自然史概念之间的关系,简化分期名称,可有助于基层医生临床实践(表1)[1,2,3,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自然史 指南
原文传递
HBV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12
作者 吴方园 孙霞 +1 位作者 林昌锋 张震生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1年7月期间收治的258例HBV相关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分为出血组(n=142)和未出血组(n=116)。数据采用统...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1年7月期间收治的258例HBV相关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分为出血组(n=142)和未出血组(n=116)。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肝功能分级、凝血酶原时间、胃左静脉内径及血红蛋白为HBV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肝功能分级(OR=1.29,95%CI:1.06-1.90)、凝血酶原时间(OR=1.68,95%CI:1.14-2.28)及胃左静脉内径(OR=2.08,95%CI:1.27-2.97)为影响HBV相关肝硬化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BV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中肝功能分级、凝血酶原时间及胃左静脉内径为其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乙型肝炎病毒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联合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母亲和婴幼儿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琰 闫永平 +6 位作者 张云 门可 苏海霞 李端 徐德忠 张惠琴 李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50-554,共5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产婴幼儿经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的免疫效果。方法对184例HBsAg阳性母亲所产婴幼儿进行随访调查,于婴幼儿7、24、36月龄应用酶联免疫吸...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产婴幼儿经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的免疫效果。方法对184例HBsAg阳性母亲所产婴幼儿进行随访调查,于婴幼儿7、24、36月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HBV主要标志物。结果184例婴幼儿出生时HBsAg阳性者7例,HBV宫内感染率为3.80%(7/184)。分娩时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所产婴幼儿HBV宫内感染率为11.63%(5/43);而单阳性母亲感染率约为1.42%(2/141)。7月龄随访到125例婴幼儿,24、36月龄随访到108例婴幼儿,仅2例出生于双阳性母亲的婴幼儿HBsAg仍持续阳性,其余在7月龄随访时均已阴转,HBV慢性感染率为28.57%。婴幼儿出生时抗-HBs阳性率为7.02%,经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7月龄时抗-HBs阳性率达92%,24月龄降为72.04%。而婴幼儿抗-HBs产生与母亲双阳性无关,与其出生时HBsAg阳性呈显著相关。双阳性39例母亲所产婴幼儿出生时25例HBeAg阳性,随访时除2例HBsAg为阳性的婴幼儿HBeAg仍持续阳性外,余均转阴。随访中未见婴幼儿出现HBsAg或HBeAg阳转。结论HBsAg阳性母亲所产婴幼儿经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免疫效果良好,母亲双阳性可能并不影响婴幼儿联合免疫后抗-HBs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乙型肝炎疫苗 随访研究 宫内感染
原文传递
HBV基因高同源性是急性自限性乙型肝炎的主要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瑞 王洪莉 +1 位作者 顾长海 王海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9年第5期434-435,共2页
关键词 乙型肝炎 HBV 同源性
下载PDF
人抗乙肝表面抗原抗体Fab片段/αA-干扰素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伟 檀华 +4 位作者 宋少柏 逯好英 王琰 尹菇 余燕星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161-163,共3页
目的:为深入开展乙型肝炎的生物导向治疗,我们构建了人抗乙肝表面抗原(HBsAg)抗体Fab片段/αA-干扰素(IFN-αA)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pHS/IFN-α。方法:采用PCR方法,将IFN-αADNA两端引入酶... 目的:为深入开展乙型肝炎的生物导向治疗,我们构建了人抗乙肝表面抗原(HBsAg)抗体Fab片段/αA-干扰素(IFN-αA)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pHS/IFN-α。方法:采用PCR方法,将IFN-αADNA两端引入酶切位点及5端引入-Linker,重组入抗HBsAg抗体Fab表达载体pHS相应酶切位点,酶切鉴定并筛选出阳性克隆pHS/IFN-αA,并对插入基因片段测序。结果:重组阳性克隆经酶切鉴定证实重组片段已正确插入载体相应酶位点,片段与PCR扩增片段大小相同,硷基序列正确。结论:pHS/IFN-αA的成功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生物导向疗法 干扰素 HBSAG 抗体
下载PDF
血清IL-32、IL-6和IL-8水平预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預后的价值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丛霞 邹美银 朱勇根 《江苏医药》 CAS 2015年第23期2847-2850,共4页
目的探讨IL-32、IL-6和IL-8水平预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62例慢性乙型肝炎(A组)、68例HBV-ACLF(B组)及20例健康对照(C组)血清IL-32、IL-6和IL-8水平,分析其与ALT、AST、TBil、Alb、PT... 目的探讨IL-32、IL-6和IL-8水平预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62例慢性乙型肝炎(A组)、68例HBV-ACLF(B组)及20例健康对照(C组)血清IL-32、IL-6和IL-8水平,分析其与ALT、AST、TBil、Alb、PT的相关性,探讨其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A、B组血清IL-32和IL-8水平均高于C组,而血清IL-6水平低于C组(P<0.01);B组血清IL-32和IL-6水平高于A组,而血清IL-8水平低于A组(P<0.01);取910.8pg/ml作为血清IL-32最佳界值时,其预测B组患者短期预后的灵敏度为88.77%,特异性为78.00%。结论 IL-32、IL-6、IL-8均能反映慢性乙型肝炎和HBV-ACLF患者肝脏炎症损伤和病情严重程度,但在对HBV-ACLF患者预后评估方面,仅IL-32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32 IL-6 IL-8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衰竭
原文传递
积极推进中国式乙型肝炎“全治”--对进一步修改我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建议
17
作者 王德扬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01-1102,共2页
我国自2005年发布首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下简称《乙肝指南》)以来,分别于2010年、2015年、2019年和2022年4次发布修订版,及时根据国内外乙型肝炎防治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更新乙型肝炎防治理念与策略,对指导我国乙型肝炎科学防治... 我国自2005年发布首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下简称《乙肝指南》)以来,分别于2010年、2015年、2019年和2022年4次发布修订版,及时根据国内外乙型肝炎防治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更新乙型肝炎防治理念与策略,对指导我国乙型肝炎科学防治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功不可没。纵观刚颁布的2022年《乙肝指南》就有不少新的亮点,例如将乙型肝炎的自然史4期更新为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和HBeAg阴性慢性CHB,并增加了“不确定期”的描述,既与国际接规,又符合客观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抗病毒治疗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背景肝移植患者术后长期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策略研究
18
作者 张长坤 高杰 +4 位作者 汪洋 李新宇 朱继业 冷希圣 黄磊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35-440,共6页
目的:评估HBV相关性肝病终末期患者接受肝移植治疗后HBV复发的风险,探讨抗病毒治疗停药指征。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1例肝移植术后患者肝穿刺组织中的HBV DNA、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和外周血相关检测资料。结果:31例患者中15例(48%... 目的:评估HBV相关性肝病终末期患者接受肝移植治疗后HBV复发的风险,探讨抗病毒治疗停药指征。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1例肝移植术后患者肝穿刺组织中的HBV DNA、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和外周血相关检测资料。结果:31例患者中15例(48%)肝穿组织中可检测并定量HBV DNA,这些患者所有HBV相关血清学指标均为阴性,考虑为隐匿性HBV感染,余16例患者所有的检测指标均阴性。恩替卡韦组共19例,其中15例(78.9%)cccDNA不可测得。拉米夫定组共12例,其中5例(41.6%)cccDNA不可测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通过微滴式数字PCR扩增肝穿刺组织中cccDNA及HBV DNA可发现隐匿性的HBV感染,可作为患者抗病毒治疗停止与否的辅助生物学标志物;恩替卡韦对cccDNA的清除率显著优于拉米夫定,结合其低耐药率及经济性,是可选择的一线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乙型肝炎病毒 共价闭合环状DNA
原文传递
单试剂HBsAg阳性、核酸检测阴性献血者的血液安全性评估
19
作者 陈翀 游冉冉 +1 位作者 王敏 周豪杰 《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 2023年第2期95-98,104,共5页
目的评估单试剂HBsAg(+)/核酸检测(NAT)(-)献血者的血液安全性。方法2020年7月至2022年4月,对广州血液中心150名单试剂HBsAg(+)/NAT(-)献血者(单阳组)进行HBsAg、HBsAb、HBcAb定量检测和HBV两对半检测,并和合格献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 目的评估单试剂HBsAg(+)/核酸检测(NAT)(-)献血者的血液安全性。方法2020年7月至2022年4月,对广州血液中心150名单试剂HBsAg(+)/NAT(-)献血者(单阳组)进行HBsAg、HBsAb、HBcAb定量检测和HBV两对半检测,并和合格献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单阳组HBsAg定量均为阴性,HBsAg、HBsAb、HBcAb定量中位数分别0.010IU/ml、51.368mIU/ml和0.212PEIU/ml;单阳组HBsAg、HBsAb和HBcAb定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阳组的HBsAb≥200mIU/ml占比和HBcAb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阳组首次和多次献血者的HBV标志物定量和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对半检测两组均出现5种血清学模式,并以模式“2”为最多;单阳组共有16名献血者成功归队,其HBV标志物定量和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仑单试剂HBsAg(+)/NAT(-)献血者绝大部分为假阳性,但输血传播HBV风险较合格献血者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表面抗原 核酸检测 血液安全性
原文传递
乙肝病毒标记物的胃腔释放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紫榕 刘小朋 +4 位作者 林华 郑英 温云海 施水兰 张国安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1997年第3期226-227,230,共3页
为探讨乙肝病毒粪-口途径传播的可能,用ELISA法检测160例胃病患者胃液HBsAg和抗HBc,发现各型患者之胃液均可检出--“腔释放”。因HBsAg为乙肝病毒囊膜,不受胃液和肠液破坏,经口而入的HBV既可使人受染,... 为探讨乙肝病毒粪-口途径传播的可能,用ELISA法检测160例胃病患者胃液HBsAg和抗HBc,发现各型患者之胃液均可检出--“腔释放”。因HBsAg为乙肝病毒囊膜,不受胃液和肠液破坏,经口而入的HBV既可使人受染,又可随粪-口途径传染他人。胃癌(Ca)、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合并十二肠肠球部溃疡(DUA)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AG)、CSG/CAG、CSG/DUA和CSG之HBsAg检出率分别为36.7%、16.7%、14.7%、8.7%和6.3%;抗-HBc检出率分别为83.7%、33.3%、32.3%、47.8%和54.2%。胃癌与其他各组比较,除CSG+DUA/CAG外,均有极其显著意义(P<0.01)。这对胃癌鉴别诊断有助。160例胃液未检出1例抗-HCV阳性。因胃镜检查为胃病诊断常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 核心抗体 胃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