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北部新元古代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71
1
作者 李献华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9,共9页
广西北部(扬子块体南缘)3个代表性的新元古代花岗岩体(本洞、三防和元宝山岩体)的矿物组合、岩石化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均为过铝质S型花岗岩。高精度的SHRIMP和颗粒级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本洞、... 广西北部(扬子块体南缘)3个代表性的新元古代花岗岩体(本洞、三防和元宝山岩体)的矿物组合、岩石化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均为过铝质S型花岗岩。高精度的SHRIMP和颗粒级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本洞、三防和元宝山岩体的形成时代分别为(820±7)Ma、(825±6)Ma和(824±4)Ma,在误差范围内基本相同,排除了本区存在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初形成的花岗岩。结合野外地质关系和扬子块体东南缘蛇绿岩的定年结果,扬子块体南缘新元古代晋宁期造山运动的时限应为1.0~0.80Ga,很可能以0.82Ga的晚造山花岗岩和约0.8Ga的陆相双峰式火山岩的形成而告终,同时,震旦系底界年龄也应小于82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花岗岩 铀-铅年龄 元古代
全文增补中
基于PSR模型的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被引量:39
2
作者 谢玲 严土强 高一薄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15-321,共7页
[目的]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轻度及以上石漠化地区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为该区土地生态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PSR模型构建了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赋权法确定权重,运用生态安全综合模型,... [目的]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轻度及以上石漠化地区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为该区土地生态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PSR模型构建了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赋权法确定权重,运用生态安全综合模型,对研究区2005,2015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进行计算。[结果]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主导因素为人口密度、单位GDP综合耗能、土地垦殖率、耕地粮食单产、城市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因素;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共同决定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综合指数;从时间上看,2005—2015年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经历了从临界安全等级向较安全等级的变化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的状况主要因响应状态系统的提升,而使得综合土地生态安全指数有所上升。从空间上看,2005年贵港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处于不安全级,2015年南宁、贵港、来宾等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处于较不安全级。[结论]广西石漠化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略有上升,但受压力和状态子系统承载力水平的限制,研究区的土地生态安全仍处于中等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生态安全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R模型 土地生态安全 石漠化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下载PDF
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被引量:33
3
作者 王兵 魏江生 +3 位作者 俞社保 梁建平 蔡会德 农胜奇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6-51,117,共7页
利用广西2009年二次资源调查数据和森林生态站长期、连续观测数据及社会公共数据,采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评估了广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结果表明:广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8388.93亿元/... 利用广西2009年二次资源调查数据和森林生态站长期、连续观测数据及社会公共数据,采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评估了广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结果表明:广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8388.93亿元/每年,每公顷森林提供的价值平均为6.070万元/每年,7项服务功能的价值量排序:涵养水源>固碳制氧>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大气环境>保育土壤>林木营养积累>森林游憩。不同林分类型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软阔类(37.86%)>松类(14.79%)>桉树(12.07%)>杉木(10.61%)>石山灌木林(7.71%)>灌木经济林(3.60%)>栎类(3.25%)>硬阔类(2.98%)>乔木经济林(2.69%)>竹林(2.55%)>土山灌木林(1.88%)>红树林(0.02%)。研究结果可为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和核算绿色GDP以及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量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壮族自治区 森林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 价值评估
下载PDF
广西杉木主产区连栽杉木林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被引量:30
4
作者 唐健 覃祚玉 +3 位作者 王会利 邓小军 石媛媛 农必昌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35,共6页
利用空间换时间方法,选择p H值、有机质、全N含量等15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广西主产区1、2代杉木幼林土壤肥力,旨在为广西连栽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数据支持,为其它森林土壤肥力评价提供参... 利用空间换时间方法,选择p H值、有机质、全N含量等15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广西主产区1、2代杉木幼林土壤肥力,旨在为广西连栽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数据支持,为其它森林土壤肥力评价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土壤大、中量元素含量是土壤肥力的决定性因素。广西杉木主产区不同代数的养分规律大致表现为:2代林0-20 cm>1代林0-20 cm>2代林20-40 cm>1代林20-40 cm。广西不同产区杉木林地土壤肥力规律:桂北>桂东>桂中,从各主产区看,F值为负值占总试验个数(12个)的41.66%。说明广西部分杉木林地土壤肥力较低,对于该部分的林地要重视科学合理施肥。广西连栽杉木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数F值在(-2.048)-2.676之间,2代杉木幼林的土壤肥力高于1代幼林,这可能是炼山和采伐剩余物归还于林等经营措施共同作用下的短期效应。可见采取有效的培肥沃土的森林经营措施,可一定程度上防止连栽林地土壤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评价 杉木 连栽 广西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广西壮族文化元素的挖掘及应用手法研究 被引量:30
5
作者 肖万娟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72-1876,1879,共6页
壮族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渗透到现代园林设计之中。壮族文化元素来源于壮乡生活环境,是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综合体现。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域壮族聚居地的自然景观、文化生态环境以及近年来现代园林所营建的壮族文... 壮族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渗透到现代园林设计之中。壮族文化元素来源于壮乡生活环境,是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综合体现。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域壮族聚居地的自然景观、文化生态环境以及近年来现代园林所营建的壮族文化景观作品进行深入调研与分析,按不同的表现形态,将壮族文化元素归纳为自然环境文化元素、物质文化元素和精神文化元素3类;并通过文献研究和归纳提炼,总结出陈列与展示、变异与转化、衍生与重构、凝炼与再现、融合与创新、还原与展现6种景观应用手法,结合景观实例对6种景观应用手法进行了分析,为壮乡园林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壮族文化 文化元素 挖掘 应用手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下载PDF
广西岩溶地区优良造林树种选择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朱积余 侯远瑞 刘秀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1-84,共4页
在充分遵循树种优化选择原则和树种比较试验的基础上,根据17个参试树种的生长情况、适应性和生物生态学特性,以及用材林、经济林和水土保持林3个林种的功能需求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比较分析,最终筛选出适合广西岩溶地区的优良造林... 在充分遵循树种优化选择原则和树种比较试验的基础上,根据17个参试树种的生长情况、适应性和生物生态学特性,以及用材林、经济林和水土保持林3个林种的功能需求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比较分析,最终筛选出适合广西岩溶地区的优良造林树种任豆、顶果木、柚木、肥牛树、银合欢、苏木和山黄皮,为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区 树种选择 层次分析法 广西
下载PDF
广西农村水环境污染模式及其治理对策 被引量:21
7
作者 伍伟星 张可 《水利经济》 2015年第2期37-42,77,共6页
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问题,从农业面源污染、微小水污染、生活源污染和跨流域污染4个方面总结了广西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模式;从水环境污染的外部性、水资源的准公共物品性和经济结构特征3个方面探讨了污染产生的根源... 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问题,从农业面源污染、微小水污染、生活源污染和跨流域污染4个方面总结了广西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模式;从水环境污染的外部性、水资源的准公共物品性和经济结构特征3个方面探讨了污染产生的根源;在现有治理措施和成果的基础上,从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化治理、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农村水环境长效治理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水环境 水污染 治理对策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下载PDF
广西北海市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被引量:21
8
作者 赵彩云 李俊生 +1 位作者 宫璐 罗建武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3-739,共7页
为了解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对滨海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危害,于2012年10月,在广西北海市丹兜海、青山头和西村港选取了入侵年限为20 a以上、5 a以上和1 a左右的互花米草群落,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各生境大型底... 为了解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对滨海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危害,于2012年10月,在广西北海市丹兜海、青山头和西村港选取了入侵年限为20 a以上、5 a以上和1 a左右的互花米草群落,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各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的互花米草群落土壤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不同。基于非度量多维度(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分析发现,入侵20 a以上的互花米草群落与其他互花米草群落土壤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似度很低;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生物量随着互花米草群落入侵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这种差异与互花米草密度显著相关(p<0.05);不同互花米草群落土壤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物种数量在入侵约1 a的互花米草群落土壤中升高,在入侵20 a以上的互花米草群落土壤中下降,而大型底栖动物的均匀度指数则与之相反;回归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变化与互花米草密度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互花米草 入侵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广西北海市
原文传递
广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13
9
作者 莫少强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5-107,共3页
调查研究显示,广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其制约因素一是教育观念落后和教学管理不到位,二是缺乏场地器材和具备一定专业水平的专、兼职体育教师,三是缺乏适合农村学校体育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为此,各校应抓住机遇,完善管理体制... 调查研究显示,广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其制约因素一是教育观念落后和教学管理不到位,二是缺乏场地器材和具备一定专业水平的专、兼职体育教师,三是缺乏适合农村学校体育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为此,各校应抓住机遇,完善管理体制,借助社会力量缓解体育教学器材缺乏问题,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教育的宣传力度,加大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管理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学校 体育教学 发展对策 广西
下载PDF
基于“三线”统筹的省域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规则与实证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陈文广 张青璞 +5 位作者 孔祥斌 段向峰 左旭阳 谭敏 赵晶 董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248-257,共10页
统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来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能够更好地保住优质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该研究应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系统梳理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 统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来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能够更好地保住优质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该研究应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系统梳理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以下简称“三线”)划定的政策法规,建立了“三线”统筹下的省域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规则,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选择耕地国家利用等和集中连片程度进行了永久基本农田“三线”统筹划定,退出了生态保护红线核心区内所有永久基本农田7413.46 hm^(2),并将5073.05 hm^(2)优质连片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开天窗”的形式保留在了生态保护红线一般区和城镇开发边界内;2)广西全区退出永久基本农田1426540.77 hm^(2),主要是标注为工程恢复和未标注的非耕地,补划了永久基本农田525614.37 hm^(2),主要是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外优质连片的耕地,布局优化后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率高达85.62%;3)布局优化后的永久基本农田全为耕地且与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之间无交叉重叠,集中连片的永久基本农田达到95.08%,无重度和极重度污染损毁、石漠化和25°以上坡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国家利用等提高了0.06等。建立的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规则实现了“保护优先、布局优化、优近劣出、质量提升、三线统筹”的目标,能够为各省份指导市县统筹三条控制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提供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划 布局优化 “三线”统筹 永久基本农田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下载PDF
2011–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疟疾疫情及防控策略 被引量:18
11
作者 林康明 黎军 +5 位作者 韦树娇 张伟尉 冯向阳 燕慧 韦海艳 杨益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5-318,共4页
目的分析2011–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疟疾疫情,探讨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方法收集2011–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疟疾监测数据,对疟疾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虫种、病例三间分布、感染来源及病例报告主体等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 目的分析2011–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疟疾疫情,探讨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方法收集2011–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疟疾监测数据,对疟疾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虫种、病例三间分布、感染来源及病例报告主体等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1–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报告疟疾病例2 944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例(0.03%),输入性病例2 943例(99.97%)。实验室确诊疟原虫阳性病例2 933例(99.63%),恶性疟2 166例(73.86%)、卵形疟388例(13.23%)、间日疟276例(9.41%)、三日疟40例(1.36%)、混合感染62例(2.11%);临床诊断病例11例(0.37%)。病例分布于全区14个地级市中的91个县(市、区),病例数最多的为南宁市,有2 515例(占85.43%)。病例来源于非洲29个国家(94.67%)、东南亚7个国家(5.10%)、南美洲1个国家(0.07%)、南亚2个国家(0.07%)和国内(0.10%);其中非洲区域以来自加纳为主,为1 947例(66.13%);东南亚以来自缅甸为主,为75例(2.55%)。病例主要以青壮年男性为主,男性为2 889例(98.13%),20~49岁2 583例(87.74%);病例所从事职业主要以淘金/挖矿为主(2 561例,占86.99%);病例各月均有分布,其中6月份病例数最多,为665例(22.59%),无明显季节分布。病例报告主体中,疾控机构报告1 431例(48.61%),医疗机构报告1 511例(51.3%),检验检疫机构报告2例(0.07%)。全区报告6例输入性疟疾死亡病例,无输入性继发病例发生。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本地疟疾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境外输入性疟疾防控形势严峻;加强对出国务工人群监测和管理是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输入性疟疾 防控策略 广西壮族自治区
原文传递
广西1951-2010年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英文)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杨进业 莫毅 +3 位作者 谭毅 莫兆军 莫建军 周开姣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4-299,共6页
目的总结和分析广西1951-2010年狂犬病流行情况,探讨疫情流行规律和发病特点,为狂犬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51-2010年广西狂犬病疫情资料和病例个案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年间广西共报告17 210... 目的总结和分析广西1951-2010年狂犬病流行情况,探讨疫情流行规律和发病特点,为狂犬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51-2010年广西狂犬病疫情资料和病例个案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年间广西共报告17 210例狂犬病病例,发病流行强度高,每隔10年左右出现1次流行高峰;疫源地流行范围逐年扩大,并呈现由北向南、由东往西扩散的趋势;病例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犬为主要传染源,病例以头面部、上肢和Ⅲ级暴露为主;潜伏期平均为63d;部分病例虽及时采取正确的暴露后预防处置,但仍然在免疫期间或全程接种后出现发病的现象,狂犬病暴露门诊监测点数据显示,接种后发病率为2.75/10万;2006-2010年外观健康犬脑狂犬病毒核酸阳性率为1.9%、0.93%、0.91%、0.40%和0.00%。结论广西狂犬病疫情持续高发并呈周期性流行;犬密度高、免疫率低、外观健康犬只带毒率高、人群暴露率高、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和接种疫苗费用高是狂犬病高发的重要因素;狂犬病自然疫源地的持续扩大蔓延、传染源源头管理不力和综合防制措施落实不到位,是近年我区狂犬病疫情回升的主要原因。加强组织领导和多部门合作,根据广西实际制订出更有针对性的综合措施并认真落实到位,才能有效控制广西狂犬病疫情高发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 流行病学因素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下载PDF
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控策略探讨 被引量:16
13
作者 林康明 黎军 +5 位作者 杨益超 韦树娇 张伟尉 冯向阳 韦海艳 黄亚铭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92-695,共4页
目的:分析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评估传播风险,探讨防控策略。方法收集2014年广西网络直报系统疟疾疫情数据以及所辖14个地市的疟疾疫情年报表,对输入性疟疾病例个案的流行病学信息进行分析。结果2014年... 目的:分析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评估传播风险,探讨防控策略。方法收集2014年广西网络直报系统疟疾疫情数据以及所辖14个地市的疟疾疫情年报表,对输入性疟疾病例个案的流行病学信息进行分析。结果2014年广西共报告疟疾病例184例,较2013年(1251例)减少了85.29%,发病率为0.35/10万,均为国外输入性病例。四种疟疾病例均有发现,恶性疟病例最多,占49.46%;卵形疟次之,占32.07%。病例分布于区内11个地市中的32个县(区),其中上林县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65.76%。病例以男性为主,占98.37%;20~49岁青壮年占87.50%。病例来自非洲的14个国家和东南亚的2个国家;非洲输入病例占病例总数的86.41%,其中加纳输入病例占病例总数的48.37%;东南亚输入病例占病例总数的13.59%。病例在国外所从事职业主要为淘金,占86.96%。全年均有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病例报告机构以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为主,间日疟、卵形疟病例回国?发病时间较长。结论非洲、东南亚是广西输入性疟疾病例的主要来源国,出国务工返乡人员可能存在休眠子所致的疟疾复发风险,需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性疟疾 流行病学特征 复发 防控策略 广西壮族自治区
原文传递
2009-2018年广西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耦合协调发展 被引量:16
14
作者 郑惠 周兴 +1 位作者 黄冬婷 姚瑶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67-275,共9页
[目的]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性的时空特征,更好地促进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进程。[方法]采用熵值法评价广西14个地级市2009-2018年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基于耦合模型分析其时... [目的]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性的时空特征,更好地促进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进程。[方法]采用熵值法评价广西14个地级市2009-2018年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基于耦合模型分析其时空分异格局。[结果]①2009-2018年广西各地级市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经历了磨合阶段-颉颃阶段-高水平耦合阶段的演变过程,整体耦合协调性不断优化;②各地级市相对发展度多处于同步状态和滞后状态,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③耦合协调类型多处于Ⅳ,Ⅴ,Ⅶ和Ⅷ类,整体耦合协调水平良好。[结论]①从时间尺度上看,广西各地级市耦合协调水平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由颉颃阶段逐渐转入磨合阶段,相对发展关系趋向于滞后发展。②从空间尺度上看,两者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呈现出片状分区集聚的特征,地域分异明显,桂东地区较桂西地区耦合协调水平高,桂中地区稳定发展。各地级市之间应加强协作,高水平协调城市带动低水平耦合发展城市,促进城市化进程可持续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土地集约利用 耦合协调度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下载PDF
广西发展农作物间套种技术的意义与建议 被引量:16
15
作者 朱秋珍 李杨瑞 刘晓燕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1期119-120,123,共3页
介绍了国内外农作物间套种概况,阐述广西发展农作物间套种的意义、原则及现状,并对发展广西农作物间套种提出建议。
关键词 农作物间套种 意义 原则 现状 建议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下载PDF
广西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吕郁彪 金大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3-56,共4页
为了研究合理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维持公益林的经营动力,该文采用林木资产评估方法和本金折息法,并以价值损失补偿计量标准,计算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金额.结果表明:①如果政府一次性购买广西集体和个人经营的公益林归国家所有,对... 为了研究合理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维持公益林的经营动力,该文采用林木资产评估方法和本金折息法,并以价值损失补偿计量标准,计算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金额.结果表明:①如果政府一次性购买广西集体和个人经营的公益林归国家所有,对公益林经营者进行补偿所需的补偿金额为220亿元人民币;②如果公益林产权不变,仍由所有者按公益林建设规程进行经营,保证公益林正常发挥生态效益,每年对公益林经营者进行补偿所需的补偿金额为7.22亿元人民币.各树种类型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杉木236.0元/(hm2.a)、马尾松214.4元/(hm2.a)、阔叶树219.1元/(hm2.a)、桉树195.4元/(hm2.a)、竹林87.4元/(hm2.a)、灌木林39.1元/(hm2.a).公益林有典型的外部经济性,政府必须对公益林经营者进行合理的经济补偿才能维持公益林的经营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林补偿 立木价值 资产评估 广西
下载PDF
广西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与形成机理 被引量:15
17
作者 林树高 陆汝成 +3 位作者 叶宗达 刘少坤 包博建 邓诗语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963-1974,共12页
国土空间格局演化与形成机理是人地系统交互关系研究的科学问题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前提。采用地学图谱、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2000—2018年广西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广西城... 国土空间格局演化与形成机理是人地系统交互关系研究的科学问题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前提。采用地学图谱、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2000—2018年广西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广西城镇空间加速挤占农业、生态空间形成了“一增双减”的面积变化特征,国土空间动态变化速度加快;(2)广西国土空间相互转化频繁,转移轨迹多样性特征明显,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加速互换以及生态空间内部结构加快重组;(3)城镇空间与农业空间互竞主导了广西国土空间的迁移路径,城镇、农业空间存在“南高北低”和生态空间存在“北高南低”的集聚特征;(4)广西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受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作用减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驱动力增强,政策调控力度驱动作用深远。下一步可通过国土空间规划、调整产业布局和引导生产生活方式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国土空间 时空演变 地理探测器 岩溶地区 广西
下载PDF
西南岩溶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以广西为例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燕 吴玉鸣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3-298,共6页
生态足迹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生态环境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以西南岩溶地广西为例,采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对2004年广西区域生态足迹状况进行了测算和实证分析,并与2003年进行了比较.... 生态足迹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生态环境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以西南岩溶地广西为例,采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对2004年广西区域生态足迹状况进行了测算和实证分析,并与2003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广西人均生态足迹由2003年的1.1378 hm2上升到2004年的1.2239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03年的0.5753 hm2下降到2004年的0.5736 hm2,广西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强度已经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的供给;人均生态赤字由2003年的0.5625 hm2增长到2004年的0.6503 hm2,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促使广西生态环境发展向良性和可持续方向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生态环境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可持续发展 广西
下载PDF
基于灰色系统GM(1,1)模型的广西卫生资源需求预测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孙健 王前强 《卫生软科学》 2017年第7期25-28,共4页
[目的]预测广西卫生资源需求,为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广西卫生资源需求。[结果]2016-2020年卫生资源数的预测值看,广西卫生资源数呈平稳上升趋势,到2020年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分别达到12,... [目的]预测广西卫生资源需求,为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广西卫生资源需求。[结果]2016-2020年卫生资源数的预测值看,广西卫生资源数呈平稳上升趋势,到2020年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分别达到12,694个、336,463张,卫生技术人员数将达到414,80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到达到121,058人、187,453人,每千常住人口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为0.25个、6.69张、8.25人、2.41人、3.73人。[结论]GM(1,1)模型适用于卫生资源需求量的预测;广西应当加大对执业(助理)医师的培养力度,适当增加卫生机构数,积极引进卫生技术人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生资源 需求预测 GM(1 1)模型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连栽杉木土壤肥力评价 被引量:13
20
作者 覃祚玉 唐健 +3 位作者 曹继钊 王会利 邓小军 潘波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1-87,共7页
选择p H、有机质、全N、碱解N等土壤理化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广西杉木主产区第1,2代杉木幼林土壤肥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量、中量元素含量是决定土壤肥力的关键因素;连栽杉木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数F... 选择p H、有机质、全N、碱解N等土壤理化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广西杉木主产区第1,2代杉木幼林土壤肥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量、中量元素含量是决定土壤肥力的关键因素;连栽杉木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数F值在-1.253~1.536间。3个主产区内F值为负值占绝大多数(55.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杉木连栽土壤可分为8类,其中根际土为一类,肥力较高;桂中地区土壤(除根际土)和20~40cm的土壤可划分为一类,肥力最低;其它土壤大致归作一类。2代杉木幼林土壤肥力较1代略高,这可能是由于森林经营措施(如炼山、采伐方法等)带来的短期影响,因此采取培肥沃土的森林经营模式,有利于防止杉木连栽林地地力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评价 杉木连栽 广西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