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产生活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郭欢欢 李波 +1 位作者 于海跃 郝丽霞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0-114,共5页
研究退耕还林工程与农户的关系对于退耕还林后续问题解决,完善工程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准格尔旗多年农户调查的基础上,对该旗退耕还林工程初期(2002年)和后期(2010年)农户生产生活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主要探讨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 研究退耕还林工程与农户的关系对于退耕还林后续问题解决,完善工程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准格尔旗多年农户调查的基础上,对该旗退耕还林工程初期(2002年)和后期(2010年)农户生产生活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主要探讨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家庭结构、收入水平和结构的影响,以及农户对退耕还林态度、禁牧圈养态度变化和对退耕还林工程评价,最后分析了农户返耕决策。研究结果表明:受访农户平均年龄由2002年的35.02岁上升为2010年的45.32岁,年轻农户比重明显下降;户均人口从2002年的3.75人下降到2010年的2.8人。农户人均毛收入由2002年的1 332.03元增长为2010年的5 447.77元;收入结构也由牧业为主转为外出务工为主;养羊农户比重明显减小,但户均规模有增大的趋势。农户依然高度支持退耕还林,但对退耕补贴的满意度下降,大部分依然赞成禁牧和圈养,但支持力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农户将退耕地返耕可能性较小,且大部分受访农户还支持进一步退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农户 对比研究 准格尔旗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引发区域气温下降 被引量:10
2
作者 苟娇娇 王飞 +1 位作者 金凯 董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970-3978,共9页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等生态恢复工程促进了地表植被覆盖增加,进而通过影响地表-大气之间热量交换影响区域气候过程。基于黄土高原1998—2000年和2008—2010年SPOT卫星反演的植被覆盖资料、54个地面气象站气温资料及EIN-Interim地表热...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等生态恢复工程促进了地表植被覆盖增加,进而通过影响地表-大气之间热量交换影响区域气候过程。基于黄土高原1998—2000年和2008—2010年SPOT卫星反演的植被覆盖资料、54个地面气象站气温资料及EIN-Interim地表热通量数据,采用空间分析交叉验证及地表热量平衡分析的方法,从站点尺度探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初期和10年后黄土高原植被变化与气温和地表热通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开展10年后,黄土高原气温最小值、最大值与平均值均有下降,植被覆盖增加与气温变量降低在空间上呈正相关。同时,植被覆盖增加与潜热通量增加、感热通量与大气下行长波辐射下降在空间上也呈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可通过增加地表蒸散发作用对区域气候产生降温效应,会减缓气温升高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草) 区域气候 空间分析交叉验证 地表热量平衡
下载PDF
近15年黄土丘陵区退耕农户特征变化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杨蒙 王飞 +1 位作者 王蕾钦 谢向向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4-50,共7页
退耕还林(草)工程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主要举措,为认识黄土丘陵区十几年来参与退耕的农户特征变化,文中对2001年退耕还林(草)工程试点初期陕西省安塞县的149户调查农户进行了跟踪回访(2015年),对比分析了15年来农户搬离情况、农户劳动... 退耕还林(草)工程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主要举措,为认识黄土丘陵区十几年来参与退耕的农户特征变化,文中对2001年退耕还林(草)工程试点初期陕西省安塞县的149户调查农户进行了跟踪回访(2015年),对比分析了15年来农户搬离情况、农户劳动力结构、耕地和养殖情况、家庭收入情况、退耕态度等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近15年来,离开农村生活的农户增加,非农业劳动力比例和数量增加,非农业收入增加很快,退耕农户表现出明显的向非农化转变特征,整体收入结构好转;但退耕农户之间收入差异增加,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特征明显;与初期相比,退耕农户的生态保护意识特征趋于淡化,对补贴款发放期限和强度期望提高,停止补贴后有复耕意向的农户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草) 农户调查 特征 安塞县
原文传递
陕北黄土高原林草景观破碎化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杜雨潇 闫佳博 +1 位作者 卜元坤 顾丽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5-161,198,共8页
以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重点区域陕北地区为研究区,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FLUS模型、Fragmentation模型分析1980-2015年林草景观破碎化的空间结构特征以及生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以林地、草地和耕地的景观类型为主,退耕还... 以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重点区域陕北地区为研究区,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FLUS模型、Fragmentation模型分析1980-2015年林草景观破碎化的空间结构特征以及生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以林地、草地和耕地的景观类型为主,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林草总面积大幅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明显改善了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2)Kappa系数与FOM系数数值均表明FLUS模型精度较高,可适用于未来土地利用情景模拟,利用FLUS模型预测2030年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情况,发现研究区2030年耕地将明显减少,林草面积有大幅增加,建设用地持续扩张;3)空间格局上,景观破碎化呈现以“大核心类型为主导,边界类型集中分布”的特点,景观破碎化程度减弱。研究结果为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林草景观结构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破碎化 FLUS模型 陕北黄土高原
下载PDF
贵州省退耕还林地经济收益预测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岚 刘丽萍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S2期18-23,共6页
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也就是该工程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关键要看农民是否能减弱或者摆脱对土地的依赖。而退耕还林地的未来收益将是退耕农户未来收入的组成部分,这将直接影响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的制定。因此,对退耕还林地未来收益的... 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也就是该工程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关键要看农民是否能减弱或者摆脱对土地的依赖。而退耕还林地的未来收益将是退耕农户未来收入的组成部分,这将直接影响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的制定。因此,对退耕还林地未来收益的预测是后续政策研究的基础之一。该文在对贵州省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马尾松林和核桃林分别作为生态林和经济林的代表,对其不同年份的净收益进行了预期,在此基础上,通过与退耕还林机会成本的比较,得出马尾松和核桃种植农户的收益情况。通过计算,得出对贵州省退耕还林的农户,至少是对还生态林的农户来说,现行补助年限过短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经济收益 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