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身份误认”、梦中梦与铁手——论鲁迅《弟兄》中的几个果戈理要素
1
作者 徐晓宇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15,共7页
鲁迅小说《弟兄》采用了“身份误认”的情节模式,与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情节设置十分相近;主角张沛君的梦境在诸多细节上与果戈理《肖像》中的“梦中梦”一致,而梦中张沛君关键的躯体特征——“铁手”——可能源于果戈理《维》中的... 鲁迅小说《弟兄》采用了“身份误认”的情节模式,与果戈理《钦差大臣》中的情节设置十分相近;主角张沛君的梦境在诸多细节上与果戈理《肖像》中的“梦中梦”一致,而梦中张沛君关键的躯体特征——“铁手”——可能源于果戈理《维》中的妖怪维。小说中三者共同服务于暴露隐秘的罪恶,这同样也是果戈理的宗教思想在创作中力图达到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果戈理 《弟兄》 《钦差大臣》 《肖像》 《维》
下载PDF
“套中人”:果戈里《外套》的广义修辞学阐释
2
作者 段治秀 《镇江高专学报》 2024年第1期27-30,共4页
从广义修辞学的角度分析果戈里的小说《外套》,可以发现“外套”作为小说的核心意象,既指向概念义(物质外套),又指向修辞义(精神外套)。“外套”的概念义和修辞义不仅参与小说语篇建构,更参与了小说主人公阿卡基精神世界的建构。
关键词 果戈里 《外套》 广义修辞学
下载PDF
论鲁迅《怀旧》的结构、手法与主题——一种形式主义解读
3
作者 徐晓宇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8-94,共7页
鲁迅的小说《怀旧》以主角一天的活动为主情节,松散地维系着“长毛”的“身份误认”与王翁的故事两个次情节。小说中夸张的比喻、从文言中挣脱的口语要素、多样的文字游戏以及荒谬的叙述逻辑等滑稽手法反复出现,一方面将小说松散的结构... 鲁迅的小说《怀旧》以主角一天的活动为主情节,松散地维系着“长毛”的“身份误认”与王翁的故事两个次情节。小说中夸张的比喻、从文言中挣脱的口语要素、多样的文字游戏以及荒谬的叙述逻辑等滑稽手法反复出现,一方面将小说松散的结构紧密维持在一起,另一方面不断挑战文言形式的严肃性。滑稽手法对文言束缚的突破,同样深化了小说主题:对童年时代摆脱枯燥学习尽兴玩乐的一天的回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怀旧》 身份误认 形式主义 滑稽手法 果戈理
下载PDF
人民性:列宁文论思想的核心与俄国文艺思想资源 被引量:5
4
作者 吴晓都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2-126,共5页
文艺的人民性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年关注民间文艺,到19世纪中期鼓励工人阶级的诗歌,再到列宁在20世纪初明确提出"艺术属于人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欧洲进步文艺观念发展的基础... 文艺的人民性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年关注民间文艺,到19世纪中期鼓励工人阶级的诗歌,再到列宁在20世纪初明确提出"艺术属于人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欧洲进步文艺观念发展的基础上把文艺的人民性思想提升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新高度。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人民性原则不仅是一个思想立场的原则,还体现为对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与文艺载体新技术发展趋势的特别关注。在世界进步文艺思想发展的历程中,以普希金、果戈理、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为代表的俄国进步文学家对人民性概念的丰富和发展又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普希金和十二月党诗人继承了启蒙主义传统,强调文艺要关注人民的解放;果戈理把人民性更进一步地与文化的民族特色之艺术表达紧密相连;涅克拉索夫直接赋予了诗歌创作为人民首先是为苦难农民代言的神圣使命;陀思妥耶夫斯基主张文学家要像普希金那样与人民保持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列夫·托尔斯泰身体力行地书写宏大的人民历史的文学主题;契诃夫呼应托尔斯泰等前辈的人民性思想传统,力求扩展人民概念的内涵,争取广泛阶层的文化民主权利。俄国经典作家在文学人民性思想发展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深化了人民性的思想内蕴,从而成为列宁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构建的重要文化资源。在当代,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人民性思想,重温世界进步文学思想的人民性传统,努力做到文艺家和文艺批评家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文艺人民性 俄国文学 列宁 列夫·托尔斯泰 果戈理
下载PDF
鲁迅与果戈理的《死魂灵》 被引量:3
5
作者 程义伟 李春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8-31,共4页
 鲁迅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时,果戈理即已进入他的艺术视野。不独鲁迅的创作深受果戈理之影响,而且在他的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中经常引用果戈理,并致力于翻译果戈理。他以中国没有《死魂灵》译本为耻,在晚年以健康与生命为代价译成此书,成就...  鲁迅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时,果戈理即已进入他的艺术视野。不独鲁迅的创作深受果戈理之影响,而且在他的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中经常引用果戈理,并致力于翻译果戈理。他以中国没有《死魂灵》译本为耻,在晚年以健康与生命为代价译成此书,成就了"艰苦的奇功,不朽的绝笔"。他之所以如是为之,不仅因该作巨大的思想与艺术价值,更因鲁迅认为它对于中国当时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作为中国人认识自己社会的参照。鲁迅还高度重视《死魂灵》的插图,为搜求各种插图而不遗余力,并自费出版了《死魂灵百图》。鲁迅认为这些插图能使中国读者更明白19世纪上半俄国社会情形,又可给中国的插画家提供借鉴。《死魂灵》中译本与《死魂灵百图》均已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珍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果戈理 俄罗斯 戏剧文学 文学翻译 《死魂灵》 《死魂灵百图》 插图
下载PDF
被压抑的“小人物”之声:论果戈理小说《外套》的听觉叙事
6
作者 丁梁 《俄罗斯文艺》 2023年第1期141-151,共11页
听觉叙事是近年来文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开展对听觉叙事的专门研究,既是对当今社会视听失衡现状的理论反拨,也是人文学科“听觉转向”的逻辑必然。听觉叙事概念提出后,“重听”经典成为叙事研究的一项新任务。果戈理的经典作品《外套》... 听觉叙事是近年来文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开展对听觉叙事的专门研究,既是对当今社会视听失衡现状的理论反拨,也是人文学科“听觉转向”的逻辑必然。听觉叙事概念提出后,“重听”经典成为叙事研究的一项新任务。果戈理的经典作品《外套》蕴含丰富的声音景观,其听觉叙事一方面与塑造人物形象相关,另一方面直指文本的深层寓意。从听觉叙事角度重新解读这部经典之作,有利于针砭以往研究“失聪”的痼疾,聆察作品内蕴的听觉芬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戈理 《外套》 小人物 听觉叙事
原文传递
从《狄康卡近乡夜话》观果戈理 被引量:4
7
作者 余献勤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9-102,共4页
《狄康卡近乡夜话》是果戈理的成名作。在这部作品里,果戈理既描写了能歌善舞的小俄罗斯民族的生活片断,又借助那些"骁勇、欢乐、强健"的哥萨克形象刻画了小俄罗斯人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对乡村地主阶层庸俗乏味的寄生状态予... 《狄康卡近乡夜话》是果戈理的成名作。在这部作品里,果戈理既描写了能歌善舞的小俄罗斯民族的生活片断,又借助那些"骁勇、欢乐、强健"的哥萨克形象刻画了小俄罗斯人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对乡村地主阶层庸俗乏味的寄生状态予以平静的讽刺,给读者带来回味无穷的欢笑。作品还表现出双面的果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戈理 《狄康卡近乡夜话》 小俄罗斯人 生活片断 生生不息
下载PDF
启蒙的反思:论果戈理的“启蒙”思想
8
作者 胡颖 《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3-84,共12页
“启蒙”观是果戈理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阐释模糊的领域。果戈理对于“просвещение”这一俄语多义概念的特殊理解强调“启蒙”与正教之“光”的紧密联系,他的“以信仰启蒙”的思想与欧洲启蒙运动的“以理性启蒙”不仅... “启蒙”观是果戈理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阐释模糊的领域。果戈理对于“просвещение”这一俄语多义概念的特殊理解强调“启蒙”与正教之“光”的紧密联系,他的“以信仰启蒙”的思想与欧洲启蒙运动的“以理性启蒙”不仅存在着根本上的区别,更是几乎背道而驰。果戈理立足于彼得改革后的俄国现实,反对唯科学理性至上、怀疑和否定宗教启示的启蒙运动和启蒙思想,认为相较于绝对本体赐予的智慧而言,低层次的智力和理性不应为人所自满;相较于通过科学教育实现的世俗启蒙而言,通过宗教道德实现的精神启蒙才是一切之根本。果戈理的启蒙观实质上是具有反启蒙主义性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戈理 启蒙 反启蒙 《与友人书简选》
原文传递
果戈理的戏剧在斯拉夫国家:早期译介与影响
9
作者 杨玉波 《外国语言文学》 2023年第5期15-28,133,共15页
果戈理的戏剧作品自19世纪30年代起至今在斯拉夫国家广泛传播,成为各国戏剧舞台上的重要剧目,对斯拉夫国家文学影响很大。本文主要介绍《钦差大臣》等剧作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等国早期译介情况及对... 果戈理的戏剧作品自19世纪30年代起至今在斯拉夫国家广泛传播,成为各国戏剧舞台上的重要剧目,对斯拉夫国家文学影响很大。本文主要介绍《钦差大臣》等剧作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等国早期译介情况及对这些国家戏剧文学创作和发展的一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戈理 斯拉夫国家 戏剧 译介 影响
原文传递
果戈理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思想--从乌克兰小说和“彼得堡故事”谈起
10
作者 孔朝晖 《中国俄语教学》 2023年第3期58-68,共11页
果戈理的乌克兰小说虽属早期创作,但其中对民族和祖国的认同思想值得当代学术界的关注。《狄康卡近乡夜话》和《密尔格罗得》等小说集回应了19世纪30年代俄国民族统一的官方意识形态和知识界高涨的民族主义思潮。通过表现以乌克兰族群... 果戈理的乌克兰小说虽属早期创作,但其中对民族和祖国的认同思想值得当代学术界的关注。《狄康卡近乡夜话》和《密尔格罗得》等小说集回应了19世纪30年代俄国民族统一的官方意识形态和知识界高涨的民族主义思潮。通过表现以乌克兰族群为代表的罗斯民族与异族斗争的悲壮历史和勇敢乐观的民族精神,作家建构了乌克兰人对罗斯的民族共同体想象。同时,作家将“彼得堡主题”与“乌克兰主题”并行,将对现代国民精神困境的批判与对前现代民族精神史的歌颂交错展开,形成了多层次、对位式的认同危机表达。生命后期的果戈理确认,回归基督教信仰和东正教会才是民族复兴的终极方案。这种以宗教认同整合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思想,正是从其乌克兰小说发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戈理 民族(国家)认同 乌克兰小说 “彼得堡故事”
下载PDF
莫斯科VS彼得堡——19世纪俄罗斯经典作家笔下的“双城记”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宗琥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16,共6页
莫斯科与彼得堡的对立是俄罗斯文化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现象。自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口的一片沼泽地上建起了俄罗斯的北方新都之后,莫斯科和彼得堡便成为俄罗斯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标志性文化符号,它们之间的对立和融合反映着俄罗斯文化的两... 莫斯科与彼得堡的对立是俄罗斯文化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现象。自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口的一片沼泽地上建起了俄罗斯的北方新都之后,莫斯科和彼得堡便成为俄罗斯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标志性文化符号,它们之间的对立和融合反映着俄罗斯文化的两极性和欧亚性。19世纪的经典作家如普希金、果戈理、赫尔岑和别林斯基都对这两个城市的关系做过精辟的论述,他们笔下的莫斯科和彼得堡是"自然和文明"的对立,是"圣城和魔都"的对立,是"古老和现代"的对立,是"俄罗斯和西方"的对立,在这些对立中却时而透露出某种互补和趋同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斯科VS彼得堡 普希金 果戈理 赫尔岑 别林斯基
原文传递
“文学研究与跨文化思辨”专题 被引量:3
12
作者 梁工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2,共12页
果戈理与别林斯基围绕《与友人书信选》的论争是一桩思想史公案,其实质是两种“文化视力之争”。在对待果戈理的自然派倾向问题上,别林斯基看到的是“自然性”与批判性,果戈理自己看到的是“和解”与救赎;在如何解决俄国的现实问题... 果戈理与别林斯基围绕《与友人书信选》的论争是一桩思想史公案,其实质是两种“文化视力之争”。在对待果戈理的自然派倾向问题上,别林斯基看到的是“自然性”与批判性,果戈理自己看到的是“和解”与救赎;在如何解决俄国的现实问题以及如何看待俄国的未来的问题上,别林斯基看到的是革命,果戈理看到的是信仰。作为解决现实困境的别林斯基立场更易为大众所接受,但作为解决永恒的灵魂问题的果戈理立场,则需要人类在拯救的进程中逐渐领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戈理 别林斯基 《与友人书信选》 第二视力
下载PDF
果戈理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影响和被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福和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241-246,共6页
1834年,俄国作家果戈理创作了中篇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中国作家鲁迅也创作了同名小说《狂人日记》。果戈理对鲁迅的影响是直接的,但鲁迅的同名小说并非对俄国前辈的"克隆",而是在借鉴和模仿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拿... 1834年,俄国作家果戈理创作了中篇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中国作家鲁迅也创作了同名小说《狂人日记》。果戈理对鲁迅的影响是直接的,但鲁迅的同名小说并非对俄国前辈的"克隆",而是在借鉴和模仿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将外来养分有机地融化在自己的创新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戈理 鲁迅 《狂人日记》 影响
下载PDF
从中俄文学交往看鲁迅《狂人日记》的现代意义——兼与果戈理同名小说比较 被引量:3
14
作者 宋炳辉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3-140,共8页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滥觞,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与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有着直接的借鉴关系,但这并不妨碍其独创性才华的呈现,也不意味着这种事实联系对鲁迅作品的文本阐释和文学史意义的确认具有决定性,更不能把鲁迅的创作发生限...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滥觞,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与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有着直接的借鉴关系,但这并不妨碍其独创性才华的呈现,也不意味着这种事实联系对鲁迅作品的文本阐释和文学史意义的确认具有决定性,更不能把鲁迅的创作发生限定在与果戈理或中俄之间的某一条线索。不过从另一方面说,这一直接的借鉴关系,可以为我们分析鲁迅的创作及其意义提供了一个发生学意义上的切入点。我们本文拟通过两个跨文化文本的对比分析,讨论鲁迅作品作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小说)标志性成就的意义,其发生因素的多元性及其创造性,进而分析中国现代先锋文学的特点,也借此为跨文化的文学关系研究提供一个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狂人日记》 果戈理 借鉴与创造
原文传递
论俄罗斯文学彼得堡文本中“鼻子”的隐喻——以果戈理的《鼻子》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傅星寰 郑佳宁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240-245,共6页
彼得堡诞生的蓄意性和目的性已经借一系列怪诞形象融入俄罗斯文学彼得堡文本的隐喻范畴之中。在彼得堡文本中,人被分裂成"我"与"他我"、"我"与"鼻子"等镜相。大凡非本质的"存在"在... 彼得堡诞生的蓄意性和目的性已经借一系列怪诞形象融入俄罗斯文学彼得堡文本的隐喻范畴之中。在彼得堡文本中,人被分裂成"我"与"他我"、"我"与"鼻子"等镜相。大凡非本质的"存在"在这里都获得了存在的主体性。彼得堡文本中的"鼻子"意味深长。果戈理以怪诞的艺术形式在其小说《鼻子》中表现了俄国现代社会人与自我的分裂,通过八等文官柯瓦廖夫"丢失鼻子——找寻鼻子——鼻子重现"的奇异经历,揭示出彼得堡的真实。作家希冀以这种魔幻的情节强调彼得堡的"异化"本质和幽灵性,凸显八等文官柯瓦廖夫所从属的那个社会阶层在精神上的缺陷,以及以理发师伊凡为代表的俄国社会普通民众对于威权的恐怖和厌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堡文本 果戈理 《鼻子》 隐喻
下载PDF
孤独的天才,僵死的世界——瓦·罗扎诺夫眼中的果戈理及其创作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洪波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0-57,共8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果戈理再度成为俄国文化界关注的对象。在该时期众多的评论中,作家、政论家、哲学家瓦.罗扎诺夫的一系列论述视角独特,他将果戈理描绘成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的天才,揭示出一个另类的果戈理,很值得我们去认识。
关键词 罗扎诺夫 果戈理 俄罗斯文学 现实 历史
原文传递
康·列昂季耶夫论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 被引量:2
17
作者 侯子琦 朱建刚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21年第3期87-98,共12页
学术界历来认为始于普希金,终于契诃夫的黄金时代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然而,19世纪俄国文学批评家、思想家列昂季耶夫却提出了另外一种看法:普希金及其同时代人是俄罗斯文学发展进程的巅峰和终结,以果戈理的《外套》为标志... 学术界历来认为始于普希金,终于契诃夫的黄金时代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然而,19世纪俄国文学批评家、思想家列昂季耶夫却提出了另外一种看法:普希金及其同时代人是俄罗斯文学发展进程的巅峰和终结,以果戈理的《外套》为标志,俄罗斯文学开始走向颓废,后继者皆为文学衰败阶段的代表与牺牲品。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列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论述列氏俄国文学史观的总体看法;第三部分以批评家论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个案,介绍列氏文学史观的具体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昂季耶夫 黄金时代 文学批评 普希金 果戈理 陀思妥耶夫斯基
原文传递
果戈理《外套》的文化符号学观照 被引量:2
18
作者 陶悦 王永祥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8年第4期134-139,共6页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理在《外套》中通过生动刻画的"小人物"形象,猛烈抨击了沙皇统治下等级森严的官僚体制。本文运用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分析方法,以符号——文本——文化——符号圈为线索,解读《外套》文本的符号特点...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理在《外套》中通过生动刻画的"小人物"形象,猛烈抨击了沙皇统治下等级森严的官僚体制。本文运用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分析方法,以符号——文本——文化——符号圈为线索,解读《外套》文本的符号特点和其背后的深层意义,从而走进专制制度下"小人物"的内心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戈理 《外套》 “小人物” 洛特曼 文化符号学
原文传递
梦境与呓语——果戈理创作中的“个体世界”初探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晓宇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7年第2期101-108,共8页
果戈理在《可怕的复仇》、《维》、《狂人日记》等七篇作品中高度统一地构建了一个模式化的世界:主人公无父无母孤身一人,由于某种激情而被恶魔力量引诱开始堕落,堕入一个隔绝而激荡的时空内不能自拔,最终精神错乱而死。梦化的超自然历... 果戈理在《可怕的复仇》、《维》、《狂人日记》等七篇作品中高度统一地构建了一个模式化的世界:主人公无父无母孤身一人,由于某种激情而被恶魔力量引诱开始堕落,堕入一个隔绝而激荡的时空内不能自拔,最终精神错乱而死。梦化的超自然历险、梦境与呓语是这一时空的外在形式,而双重意识的消长斗争是其内在的运行机制。这一时空似乎就是一个外化的心理时空,或者说,是个体心理在现实世界的投影。因而,称之为"个体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戈理 个体世界 《可怕的复仇》 《维》 《狂人日记》
原文传递
论果戈理的社会思想和改造规划 被引量:2
20
作者 汪海霞 马红刚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5-118,共4页
果戈理在《与友人书简选》的许多章节中都描绘了一幅改造社会的图画:不是用暴力革命的手段从总体上破除国家制度和国家机构,而是对它进行修补和完善;不是疯狂地毁灭并强行地重造社会,而是有理性地进行改造。他认为,只要人们的内心完善了... 果戈理在《与友人书简选》的许多章节中都描绘了一幅改造社会的图画:不是用暴力革命的手段从总体上破除国家制度和国家机构,而是对它进行修补和完善;不是疯狂地毁灭并强行地重造社会,而是有理性地进行改造。他认为,只要人们的内心完善了,道德修养完善了,其他的诸如社会秩序、法制以及社会福利等都会自然而然地随之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戈理 与友人书简选 社会思想 社会改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