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寒热属性中药透皮及促透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
作者 邓博 贾立群 邓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19,共4页
具有透皮及透皮促进作用的中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外用制剂,根据其四气属性可分为为温热及寒凉两大类。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 Med、Springer等国内外数据库,对近3年有关中药透皮及促透作用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献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为... 具有透皮及透皮促进作用的中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外用制剂,根据其四气属性可分为为温热及寒凉两大类。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 Med、Springer等国内外数据库,对近3年有关中药透皮及促透作用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献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为外用中药制剂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具有温热属性的透皮及促透中药,如丁香、花椒、吴茱萸、川芎、白芥子、姜黄等,主要用于治疗阴寒病症,如呕吐、腹泻、疼痛等;而具有寒凉属性的中药,如薄荷、冰片、桉叶等,常用于皮肤炎症、化疗性静脉炎、放射性皮肤损伤等阳热病症的外用治疗。在外用中药方剂配伍及外用制剂研发中,应根据治则选择寒热属性相对应的治疗药物及具有促进透皮作用的佐使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透皮促进剂 四气 功效
下载PDF
以果实入药的中药药性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刘辉 孙文平 +2 位作者 杨光 郭月秋 陈代贤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40-41,共2页
目的探讨果实类中药的药性特点。方法以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所载植物类中药(420种)为样本建立数据库,按关键字段搜索,得到61种以果实入药的中药,用类似方法分别统计420种(对照组)和61种(果实组)中药药性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结... 目的探讨果实类中药的药性特点。方法以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所载植物类中药(420种)为样本建立数据库,按关键字段搜索,得到61种以果实入药的中药,用类似方法分别统计420种(对照组)和61种(果实组)中药药性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果实组中药性温者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药性寒者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味呈酸性者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归经未见明显特点(P>0.05);果实类中药多具有理气和消食功能(P<0.01)。结论果实类中药药性特点明显,可能具有共同的产生有关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实类中药 四气 五味 归经 理气 消食 药性分析
下载PDF
《黄帝内经》药性理论浅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汤尔群 黄玉燕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7-19,共3页
《黄帝内经》对中药药性理论做了纲领性的描述,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的原则,为药物四气理论的萌芽;提出了"辛、酸、甘、苦、咸"五味,及"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qu... 《黄帝内经》对中药药性理论做了纲领性的描述,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的原则,为药物四气理论的萌芽;提出了"辛、酸、甘、苦、咸"五味,及"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等五味功能,成为五味理论的基础;此外,还有关于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方面的阐释。后世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逐渐发展为现在的中药药性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药性 四气 五味 归经 升降浮沉 有毒无毒
下载PDF
菟丝子四气五味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3
4
作者 程盼 于彩娜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年第15期45-47,共3页
通过考证历代本草对菟丝子四气五味的记载,结合中药性味理论,从效用、使用注意等方面,阐述菟丝子四气有平温之争的原因;从效用、滋味等方面,探究菟丝子在古本草中出现的辛、甘、苦、淡4种药味,分析得出:辛、甘二味源于其效用,苦、淡二... 通过考证历代本草对菟丝子四气五味的记载,结合中药性味理论,从效用、使用注意等方面,阐述菟丝子四气有平温之争的原因;从效用、滋味等方面,探究菟丝子在古本草中出现的辛、甘、苦、淡4种药味,分析得出:辛、甘二味源于其效用,苦、淡二味源于其口尝滋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菟丝子 四气 五味 考证
下载PDF
四气五味与脾胃 被引量:11
5
作者 丁伟 周正华 《河南中医》 2019年第2期176-179,共4页
药物通过其升降浮沉作用于人体发挥作用,药物气味功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炮制生熟部位均可对药物气味升降产生影响,且临床很多中药以蜜、姜等炮制以增强药物性能,用药物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天有冬夏春秋,气有寒热温凉,... 药物通过其升降浮沉作用于人体发挥作用,药物气味功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炮制生熟部位均可对药物气味升降产生影响,且临床很多中药以蜜、姜等炮制以增强药物性能,用药物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天有冬夏春秋,气有寒热温凉,地有木火土金水,味有酸苦甘辛咸,"土爱暖而喜芳香",治疗脾胃病常选用芳香之品,而芳香之药多性味辛香温燥,辛行气,香通气,苦温燥,畅中焦气机则复脾胃升降之态,如陈皮、砂仁、藿香、豆蔻等药,醒脾助运,开胃和中。五味入五脏,五脏应五行,四气五味在脾胃遣方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温升热浮凉降寒收,温热助脾以温升,寒凉助胃以凉降,各有生克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气五味 阴阳 五行 脾胃
下载PDF
运用中医食疗辨证施护 被引量:5
6
作者 焦承玖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1年第12期97-98,共2页
运用中医食疗基本理论指导饮食调护,是临床辨证施护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药疗、食疗相结合,是中医临床护理的一个特点。在临床辨证准确下做到药食相须,寒温相宜,五味相适,就能提高疗效,使病人尽快康复。反之则影响药效,加重病情,在护... 运用中医食疗基本理论指导饮食调护,是临床辨证施护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药疗、食疗相结合,是中医临床护理的一个特点。在临床辨证准确下做到药食相须,寒温相宜,五味相适,就能提高疗效,使病人尽快康复。反之则影响药效,加重病情,在护理过程中指导病人进行食疗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食疗 四气五味 饮食调护 辨证施护 药食同源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