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演进 被引量:14
1
作者 臧运祜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6-63,共8页
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本人虽然基本形成了五权宪法的思想,但是较之于三民主义而言,他的五权宪法思想其实并未得到推广和宣传,当然也没有成为革命的思想基础。辛亥革命期间,南方独立各省制订的约法以及南京临时政府期间制订的《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本人虽然基本形成了五权宪法的思想,但是较之于三民主义而言,他的五权宪法思想其实并未得到推广和宣传,当然也没有成为革命的思想基础。辛亥革命期间,南方独立各省制订的约法以及南京临时政府期间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既非孙中山的本意,当然也不可能体现他的宪法思想,而是与其"五权宪法"相背离的。孙中山在维护"临时约法"、并以之作为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武器的同时,也对于这个武器进行了批判;在上述"扬弃"的过程中,其五权宪法思想得到了继续发展。孙中山晚年,通过多次演讲,五权宪法思想近乎成熟;1922年6月,叶夏声奉命起草的《五权宪法草案》,可以说是反映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一个弥足珍贵的法律文本。孙中山将其毕生奋斗的五权宪法思想及其实现任务,作为政治遗产,留给了后世。与三民主义一样,五权宪法思想的演进轨迹,也体现了非常鲜明的孙中山个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三民主义 五权宪法
下载PDF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及其实践 被引量:7
2
作者 冀满红 白文刚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4-59,共6页
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是晚清国粹思潮与孙中山对西方政治制度深刻认识相结合的产物。其理论来源是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政体分权制衡原则和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中某些合理性因素,孙中山在革命... 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权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是晚清国粹思潮与孙中山对西方政治制度深刻认识相结合的产物。其理论来源是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政体分权制衡原则和中国封建政治制度中某些合理性因素,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将其逐步完善,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孙中山始终不渝地实践着五权宪法,这种实践虽然在小范围内部分地取得了成效,但作为一种完整的整体构想却始终未获成功。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提出及其实践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政治思想的重要发展,是中国政治变革史上的一件大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五权宪法
下载PDF
中山装的释义与史实 被引量:8
3
作者 朱博伟 刘瑞璞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0-85,共6页
中山装代表“三民主义”“国之四维”“五权宪法”的释义在学界和社会广为流传,甚至一度成为“正史”,但相关记录却一直语焉不详,无法提供可靠的史料支持。文章基于民国时期文献、图像和实物史料深入详实地综合考证、梳理“三民四维五... 中山装代表“三民主义”“国之四维”“五权宪法”的释义在学界和社会广为流传,甚至一度成为“正史”,但相关记录却一直语焉不详,无法提供可靠的史料支持。文章基于民国时期文献、图像和实物史料深入详实地综合考证、梳理“三民四维五权”形成的时间节点,并将其与孙中山生前“所御猎服”的历史源流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二者在内容和时间上的差异。确凿的史实证明,释义实为后人附会,它的产生晚于中山装出现的时间,不可能用于指导中山装的创制。而中山装的形制结构在释义出现前后也有明显的变化,与释义的解读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装 释义 三民主义 国之四维 五权宪法
下载PDF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研究述评 被引量:5
4
作者 孙宏云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0-106,共7页
近50多年来大陆对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研究,除了"文革"期间的停滞,总体上是进步的。"文革"前对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分析与评价,是以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观点作为准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着... 近50多年来大陆对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研究,除了"文革"期间的停滞,总体上是进步的。"文革"前对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分析与评价,是以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观点作为准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着重论述五权宪法的阶级属性与历史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中国革命史的范畴,通过转换视角、拓展范围、尝试新方法,深化与细化了以往的研究,并提出了新的观点。但不少论著只是重复前人成果,对有关五权宪法思想的史料与史实的研究仍重视不够,若干重要问题还有待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五权宪法
下载PDF
国家、宪法与联治——陈茹玄及其政治思想
5
作者 胡晓进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24年第3期29-39,共11页
陈茹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著名政治学者,曾经短暂代行国立东南大学校长职权、创办《东南论衡》杂志、参与起草“五五宪草”;所著《联邦政治》《中国宪法史》风行一时。陈茹玄主张,在危难时期,国家先于个人;要超越一切主义,放弃门户... 陈茹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著名政治学者,曾经短暂代行国立东南大学校长职权、创办《东南论衡》杂志、参与起草“五五宪草”;所著《联邦政治》《中国宪法史》风行一时。陈茹玄主张,在危难时期,国家先于个人;要超越一切主义,放弃门户之争,共御外侮。1930年,陈茹玄离开学界,进入政界,出任立法委员会委员,阐述并实践五权宪法,主张政权与治权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茹玄 联邦政治 国家主义 五权宪法
原文传递
孙中山“五权宪法”的民族主义精神新探 被引量:1
6
作者 谌来业 易顶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1期29-33,共5页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理论基础,由此可知,作为三民主义之首的民族主义对五权宪法的意义尤为重要。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五权宪法要维护民族自主,即始终坚决维护民族主权;第二,五权宪法要实现民族自强,使中华民族迅速...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理论基础,由此可知,作为三民主义之首的民族主义对五权宪法的意义尤为重要。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五权宪法要维护民族自主,即始终坚决维护民族主权;第二,五权宪法要实现民族自强,使中华民族迅速走向富强,不再遭受外侮;第三,五权宪法要坚持民族自信,自信从中国所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中能吸收充足的文化养分来推进中国的宪政建设,而不是照搬外国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五权宪法 自主 自强 自信
下载PDF
法学家王宠惠的思想与学术 被引量:2
7
作者 刘猛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3-163,共11页
王宠惠的治学领域涉及宪法、刑法、民法等学科,并对司法改良提出过具体的意见;他是中国法律学者中最早具备比较法视野的人,但留下的著述多为通论性质或绍介性质,学术含量一般;随着时代进步和学理发展,很快成为明日黄花。从学术谱系来看... 王宠惠的治学领域涉及宪法、刑法、民法等学科,并对司法改良提出过具体的意见;他是中国法律学者中最早具备比较法视野的人,但留下的著述多为通论性质或绍介性质,学术含量一般;随着时代进步和学理发展,很快成为明日黄花。从学术谱系来看,王宠惠是现代中国第一代法学家中的佼佼者,他以点滴的著作和法律实践为群策群力建设的中国现代法学大厦贡献了块砖片瓦。他具有成为一代法学大家的资历与机遇,他具有创造法学新典范的天时与地利,然而囿于时势,终无大成。随着1920年代治学专门的第二代法学家登上历史舞台,王宠惠的学术很快被后起之秀超越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宠惠 天坛宪法草案 五权宪法 中华民国刑法 大理院
原文传递
风宪再造:钱穆政治思想中的监察权理论 被引量:2
8
作者 胡云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20年第4期38-54,197,198,共19页
分权制衡作为西方立宪主义理论的核心,在被借以解读中国政治传统中的监察权原理时从逻辑上往往难以贯通融洽。这一困境不断刺激着中国传统监察权研究在理论范式和方法论上的积极探索。围绕中国的监察权传统,钱穆在历史政治学视野中对监... 分权制衡作为西方立宪主义理论的核心,在被借以解读中国政治传统中的监察权原理时从逻辑上往往难以贯通融洽。这一困境不断刺激着中国传统监察权研究在理论范式和方法论上的积极探索。围绕中国的监察权传统,钱穆在历史政治学视野中对监察权的基本原理及其宪制精神展开了系统新诠,更是结合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监察权思想形成了传统宪制精神赓续转进的变革思路,构成了我们理解钱穆的中国传统政治理论及历史政治学研究方法的重要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权 分权制衡 大一统宪制 五权宪法
下载PDF
借鉴与移植:美国宪政文化对近代中国立宪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夏新华 谭钟毓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65,79,共6页
近世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视西方的政治体制为"良法美意",借鉴与移植外国宪政文化成为了一股潮流。传教士的译介、驻外使节与留学生的宣传、清末官员出洋宪政考察让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感知并接受了诸如总统制、联邦制和分权制衡... 近世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视西方的政治体制为"良法美意",借鉴与移植外国宪政文化成为了一股潮流。传教士的译介、驻外使节与留学生的宣传、清末官员出洋宪政考察让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感知并接受了诸如总统制、联邦制和分权制衡原则等一系列美国宪政体制和思想。美国的宪政体制是近代资产阶级立宪运动的理想模式,其丰富的宪政文化对近代中国的宪政建设产生了示范性效应和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宪政文化 近代中国 立宪运动 五权宪法
下载PDF
“五权宪法”与“三权宪法”之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振国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9-92,共4页
孙中山先生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古代的考试权和监察权,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五权宪法"理论。"五权宪法"与"三权宪法"的不同不仅仅表现在五权和三权的形式上,更体现在理论基础、实现方式以及制度设... 孙中山先生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古代的考试权和监察权,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五权宪法"理论。"五权宪法"与"三权宪法"的不同不仅仅表现在五权和三权的形式上,更体现在理论基础、实现方式以及制度设计的理念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五权宪法 三权宪法
下载PDF
法律移植与制度惯性的冲突——以国民政府监察院之弹劾权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相宏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21-30,共10页
孙中山结合中国古代御史监察制度和英美三权分立制度,提出五权宪法理论,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五院制,弹劾权是监察院最重要的权力。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监察院对公务员的违法和失职行为均可弹劾。在二十余年的实践中,弹劾权对于整顿吏治、... 孙中山结合中国古代御史监察制度和英美三权分立制度,提出五权宪法理论,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五院制,弹劾权是监察院最重要的权力。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监察院对公务员的违法和失职行为均可弹劾。在二十余年的实践中,弹劾权对于整顿吏治、惩治贪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因专制体制的阻碍、党治体制的干预和政府腐败等原因,弹劾权最终难以彰显其价值,甚至成为一党独裁的工具。弹劾权的命运,折射出在历史转型期法律移植与制度惯性之间的冲突,须经很长时间才能逐步消解、相互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权宪法 监察院 弹劾权 制度惯性
下载PDF
论孙中山的民主宪政思想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世东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29-32,共4页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和近代民主法治建设的开拓者孙中山先生首创三民主义,并据此提出了民主宪政思想。文章阐述了孙中山宪政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分析其五权宪法思想的主要内容,探究他宪政思想的当代启迪。
关键词 孙中山 民主宪政思想 五权宪法 启示
下载PDF
论孙中山关于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 被引量:1
13
作者 谢俊春 武清花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4,共4页
论述了孙中山关于建设政治文明的思想,指出了孙中山关于政治文明建设思想的意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发展,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关键词 孙中山 政治文明 国民 政党 五权宪法
下载PDF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探析
14
作者 廖海花 《三明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59-63,共5页
五权宪法思想既是孙中山民权主义的核心内容,又是他对新式民主共和国构想的理论表述。这一思想表述为五权分立思想和权能分立学说,富于独创性和民主性。
关键词 孙中山 五权宪法 思想
下载PDF
略论五权宪法和《临时约法》对当代法治建设的裨益
15
作者 熊翔宇 张芹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52-55,共4页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民国时期宪政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典型代表。对其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进行研究,如权利的平衡与制约、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法治原则等,对我国当代法治建设有帮助,如法治建设应当反映民...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民国时期宪政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典型代表。对其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进行研究,如权利的平衡与制约、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法治原则等,对我国当代法治建设有帮助,如法治建设应当反映民意,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应当减少国家权力向法律的渗进,通过人民权利的重塑来完善立法权的行使;应当完善国家政权机关中的考试选拔人才制度,为合法合理行使行政权力提供保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权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法治建设
下载PDF
孙中山民权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借鉴
16
作者 初春华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14-116,共3页
孙中山的革命理论体系,虽然是在西方政治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借鉴,却是在建立这个体系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原则。这一原则,在他的民权思想中有比较集中的体现。"主权在民"与"五权宪法"等思想... 孙中山的革命理论体系,虽然是在西方政治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借鉴,却是在建立这个体系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原则。这一原则,在他的民权思想中有比较集中的体现。"主权在民"与"五权宪法"等思想与传统文化都有着深厚的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主权在民 民本 五权宪法
下载PDF
张知本与五五宪草
17
作者 何科 《郑州师范教育》 2012年第3期65-69,共5页
1931年张知本受孙科邀请出任宪法草案委员会副主任,主张三民主义入宪,提出国土问题必须在宪法中采取列举方式;主张建立五权宪法体制;强调主权在民,国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宪法应该采取直接保障主义保护公民基本权利;推崇监察权利,... 1931年张知本受孙科邀请出任宪法草案委员会副主任,主张三民主义入宪,提出国土问题必须在宪法中采取列举方式;主张建立五权宪法体制;强调主权在民,国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宪法应该采取直接保障主义保护公民基本权利;推崇监察权利,认为应该严格监察行政权力的实施,主张严格限制现役军人当选总统和发表政治言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知本 三民主义 五权宪法
原文传递
民国年间考试院的建立及其功能
18
作者 彭亮 罗金远 《湖北招生考试》 2010年第24期56-64,共9页
南京国民政府1929年设立的考试院,实现了考试权独立,是孙中山先生"五权宪法"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孙中山关于考试独立思想的实践。作为南京国民政府五院之一的考试院,是国家最高的考试机关和人事机关,承担着向国家输送合格官... 南京国民政府1929年设立的考试院,实现了考试权独立,是孙中山先生"五权宪法"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孙中山关于考试独立思想的实践。作为南京国民政府五院之一的考试院,是国家最高的考试机关和人事机关,承担着向国家输送合格官员、人事管理的重任。有关考试院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条例的颁行有力地保障了考试院机构的正常运转,对当时人才选拔、文官任用、人事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权宪法” 功能 铨叙
原文传递
抗日战争时期中间势力宪政思想与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之比较
19
作者 蒋国海 石丽芹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44-45,65,共3页
随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思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间势力提出了一系列的民主宪政思想。本文拟将中间势力民主宪政思想与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作一比较研究,以明确二者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随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思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间势力提出了一系列的民主宪政思想。本文拟将中间势力民主宪政思想与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作一比较研究,以明确二者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从而深入理解这两种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宪政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势力 宪政思想 孙中山 五权宪法思想 比较
下载PDF
国家结构与政府体制——孙中山、胡佛与福山观点的比较分析
20
作者 周阳山 《中国政治学》 2020年第1期95-114,117-118,共22页
强势国家与政府善治因何而成,如何关联,这是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孙中山、胡佛与福山关于国家与政府的观点或可引导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孙中山看来,只有道德的互助才会促进国家的团结,他重视国家角色,也强调政府效能;胡佛同样... 强势国家与政府善治因何而成,如何关联,这是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孙中山、胡佛与福山关于国家与政府的观点或可引导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孙中山看来,只有道德的互助才会促进国家的团结,他重视国家角色,也强调政府效能;胡佛同样将国家视为道德的有机体,认为必须在政治结构上厘清国家与政府的关系;福山则强调了强国家、法治和民主问责对于良好政治秩序的重要意义。从历史维度来看,孙中山的"保中国,不保大清"理念中包含了国家与政权的权能分际,这是理解五权宪法制度设计的基础,而"三民主义"应该置于国家、政府与政策三层次互动关系中考察。从比较维度来看,中东欧国家的转型经验彰显孙中山的国家观及其当代意义,这些国家之所以走上分裂与解体一途,是因为国家结构与政府体制之间的矛盾冲突,亦即在民族和民权层面出现严重扞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结构 政府体制 五权宪法 三民主义 中东欧转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