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壁流式过滤体捕集微细颗粒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1
作者 孟忠伟 宋蔷 +2 位作者 姚强 何百磊 徐旭常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78-681,共4页
压降是评价过滤体性能的重要指标。针对壁流式过滤体捕集微细颗粒物的过程,建立了描述通道内流场和颗粒层分布的一维非稳态模型。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颗粒层滑移对颗粒层分布和过滤压降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过滤体结构参数与来流参数对过... 压降是评价过滤体性能的重要指标。针对壁流式过滤体捕集微细颗粒物的过程,建立了描述通道内流场和颗粒层分布的一维非稳态模型。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颗粒层滑移对颗粒层分布和过滤压降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过滤体结构参数与来流参数对过滤压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颗粒层分布直接影响过滤压降,随着颗粒层滑移效应的加强,颗粒层由平坦转向直线递增型分布,过滤压降则先增后降;增加过滤体长度有助于降低过滤压降;增加过滤体孔目数,增加了过滤体工作初始阶段的压降,但可降低高颗粒沉积量时的过滤压降;此外,随来流流量和颗粒浓度的增加,过滤压降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流式过滤体 微细颗粒 颗粒层 过滤压降
原文传递
湿法脱硫吸收塔协同除尘试验 被引量:12
2
作者 宦宣州 何育东 +1 位作者 王少亮 陶明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7-102,共6页
湿法脱硫吸收塔对从除尘器逃逸的细小粉尘具有一定脱除作用,但其具体除尘机理与除尘效率有待深入研究。对此,以典型湿法脱硫工艺中的吸收塔为研究对象,搭建模拟试验台针对脱硫系统运行参数(塔内烟气流速、入口粉尘质量浓度等)及吸收塔... 湿法脱硫吸收塔对从除尘器逃逸的细小粉尘具有一定脱除作用,但其具体除尘机理与除尘效率有待深入研究。对此,以典型湿法脱硫工艺中的吸收塔为研究对象,搭建模拟试验台针对脱硫系统运行参数(塔内烟气流速、入口粉尘质量浓度等)及吸收塔内主要部件布置形式对粉尘颗粒物脱除效果进行冷态试验。结果表明:烟气流速和入口粉尘质量浓度均对除尘效率存在影响,除尘效率与烟气流速呈反比,与入口粉尘浓度呈正比;喷淋层作为吸收塔内主要部件,其布置形式和运行工况对吸收塔除尘效率存在较大影响,开启5层喷淋层除尘效率接近100%;托盘对除尘效率影响由其安装高度和喷淋层运行情况决定,安装高度越高除尘效率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烟气脱硫 吸收塔 细颗粒物 协同除尘 除尘效率 喷淋层 节能减排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油松林细根在坡面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常恩浩 李鹏 +4 位作者 刘莹 徐国策 柯浩成 刘琦 李雄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8-34,共7页
以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坡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法,距坡顶10m(SP1),20m(SP2),30m(SP3)和40m(SP4)处,分9层(20cm/层)钻取土样,分析了细根形态、生物量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油松细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主要分布在0—100cm的土壤中,... 以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坡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法,距坡顶10m(SP1),20m(SP2),30m(SP3)和40m(SP4)处,分9层(20cm/层)钻取土样,分析了细根形态、生物量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油松细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主要分布在0—100cm的土壤中,占0—180cm土壤的83%和81%,并随土层深度增加呈指数下降趋势,比根长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2)SP1处细根生物量(1.26 mg/cm^3)、根长密度(7.21 mm/cm^3)、根面积密度(13.28mm^2/cm^3)显著小于SP2,SP3和SP4(p<0.05),而SP1处比根长(1 099.36 mm/mg)、比根面积(1 075.48mm^2/mg)显著大于其他坡位处的(p<0.05);(3)油松细根在坡面的空间分异性,是由于不同坡位立地条件下土壤水分的显著差异导致,其影响程度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结果对于揭示立地条件对根系行为的影响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细根 坡位 土层深度 消弱系数 通径分析
下载PDF
智能开采工作面煤岩层地球物理测井对比技术 被引量:1
4
作者 桑向阳 王海军 +5 位作者 吴敏杰 刘善德 马良 朱玉英 王相业 吴艳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8-112,共5页
为了解决构造复杂、近距离煤层群组发育区的煤岩层精细划分与对比困难的问题,进而为工作面智能开采三维资源量计算和开采设计优化,以及采煤机智能开采截割路线规划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以构造复杂近距离煤层群组矿井为研究对象、以智能... 为了解决构造复杂、近距离煤层群组发育区的煤岩层精细划分与对比困难的问题,进而为工作面智能开采三维资源量计算和开采设计优化,以及采煤机智能开采截割路线规划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以构造复杂近距离煤层群组矿井为研究对象、以智能开采工作面111000为工程背景,通过对地质勘查阶段测井资料分析,结合地面地质勘查钻孔地球物理测井和智能开采工作面穿层钻孔钻屑编录、孔中窥视、多参数地球物理测井、钻孔轨迹测量等工程技术手段,综合分析煤岩层物性特征的不同测井曲线响应特征。进而为智能开采工作面煤岩层对比、地质构造识别、煤层厚度、煤层顶底板构造起伏形态精细刻画、煤层瓦斯抽采以及工作面开采提供地质依据,为近距离煤层群组发育矿井智能开采工作面煤岩层精细对比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对比 近距离煤层群 综合对比 标志层 地球物理勘探 探采对比
下载PDF
固相法制备细晶高性能PTCR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勇 傅邱云 +1 位作者 张航航 张波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5-37,75,共4页
针对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R)片式化技术对陶瓷晶粒尺寸提出的较高要求,利用固相法制备PTCR,结合提高施受主掺杂比(n(Y∶Mn)>21效果明显),高温预烧(1 220℃),低温烧结(1 300℃)等方法抑制晶粒长大;制备出平均晶粒尺寸小于2μm,室温... 针对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R)片式化技术对陶瓷晶粒尺寸提出的较高要求,利用固相法制备PTCR,结合提高施受主掺杂比(n(Y∶Mn)>21效果明显),高温预烧(1 220℃),低温烧结(1 300℃)等方法抑制晶粒长大;制备出平均晶粒尺寸小于2μm,室温电阻率为205Ω.cm,升阻比为4.082×104的BaTiO3基多层片式细晶PTC陶瓷,使多层片式PTCR产业化成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R) 固相法 BATIO3 细晶 多层 高施主
原文传递
大型液晶显示用COF带的现状和未来 被引量:1
6
作者 蔡积庆(译) 《印制电路信息》 2012年第6期10-15,共6页
概述了从TAB带到COF带的转换,大型LCD用的COF带的微细线路形成技术和高可靠性技术以及COF带制造技术的未来。
关键词 TAB带 COF带 大型LCD 微细线路 高可靠性 植晶层
下载PDF
Response of Surface Soft Soil and Fine-Grained Sand Layers to Seismic Waves
7
作者 Xu Yonglin and Xiong Lijun Seismological Bureau of Shanghai Municipal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3年第4期392-397,共6页
Shanghai is located in eastern China and is built on overburden soil layers.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Mexico M S=8.1 earthquake on September 19, 1985 and the Hanshin M S=7.4 earthquake on January 17,1995 that heavy cas... Shanghai is located in eastern China and is built on overburden soil layers.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Mexico M S=8.1 earthquake on September 19, 1985 and the Hanshin M S=7.4 earthquake on January 17,1995 that heavy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losses have a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overburden soil layers. Ground motions caused by earthquakes are significantly amplified when passing through the soil laye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se amplified motions, building structures, whose nature frequency is within the frequency band of soil amplification response, will experience more severe damage than those built on bedrock. Therefore, engineering seismologists have pai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the amplification responses in the Shanghai overburden soil layers. The amplification responses of soil and sand layers in this paper are given by the M L=4.1 earthquake in Nantong, Jiangsu Province on December 25, 2001 at 31.8° N, 120.9° E.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responses of soil and sand layers are very different. That is import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observation Deep drill Soft soil layer fine-grained sand layer Response to seismic waves Transfer function
下载PDF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Fine-grained Drainage Asphalt Surface Layer in Sponge Urban Road
8
作者 Jibin Lu 《Journal of World Architecture》 2018年第4期1-6,共6页
With the overal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To further create an environment more suitable for people’s lives,relevant departments ... With the overal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To further create an environment more suitable for people’s lives,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actively apply diversified materials and integrate material supervision mechanis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roads,and construct a systematic road restraint mechanism and management system to ensure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fac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n be fundamentally improved.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pavement structure design mechanism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engineering project.The application path of the finegrained drainage asphalt surface layer in the sponge city road is explained from the mix ratio of the mix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It is for reference on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e-GRAINED drainage ASPHALT surface layer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application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Multi-layer Weld Metal and Creep–Rupture Behavior of Modified 10Cr–1Mo Welded Joint
9
作者 Chang-Zhen Zhang Chen-Dong Shao +2 位作者 Hai-Chao Cui Hua-Li Xu Feng-Gui Lu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English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6期808-820,共13页
The rupture behavior of the modified 10Cr–1Mo steel multi-layer welded joint is determined by the fine-grain zones of the weld metal adjacent to the fusion line during the long-term creep test at 620℃. The microstru... The rupture behavior of the modified 10Cr–1Mo steel multi-layer welded joint is determined by the fine-grain zones of the weld metal adjacent to the fusion line during the long-term creep test at 620℃. The microstructures of multi-layer weld metal before and after the creep tests were characterized in detail, and its role in creep behavior wa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Most grain boundaries of subgrains represented the low-angle boundaries in the weld metal adjacent to the fusion line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creep test. The widths of grains in the fine-grain zones were about 0.5–1 μm. The fracture morphology appeared as "wave" structure due to the cracking initiating from multi-layer grain boundaries in the fine-grain zones. Some W elements that melted into weld metal adjacent to the fusion line altered the 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conditions of the Laves phase formation during long-term creep exposure. Laves phase particles main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grain boundaries due to the faster diffusion and segregation of Mo, W, and Si elements. Moreover, higher-density grain boundaries in the fine-grain zones led to easier nucleation and growth of Laves phase particles. Compared with other areas in the welded joint, the size of Laves phase particles in the fine-grain zones of the weld metal adjacent to the fusion line was the largest ones. The interface between Laves phase particles and the matrix acted as the nucleation site of creep micro-cavities. The creep micro-cavities grew up at the expense of fine-grain boundaries and even grew across the grain boundary deeply into adjacent grains, and then developed to cracks in the fine-grain 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Cr–1Mo Welded joint fine grains MULTI-layer Creep rupture
原文传递
潜江组岩性油藏细分层开发研究
10
作者 白果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1年第5期9-12,共4页
对开发后期的潜江组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油田进行精细地层对比、沉积微相研究,并引入层序地层学的观点,进行精细小层划分,解决地层对比中"等时性"问题,结合油藏开采特征研究,发现了在油田开发早期忽视的岩... 对开发后期的潜江组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油田进行精细地层对比、沉积微相研究,并引入层序地层学的观点,进行精细小层划分,解决地层对比中"等时性"问题,结合油藏开采特征研究,发现了在油田开发早期忽视的岩性油藏。针对发现的岩性油藏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出挖潜方向及措施意见,从而达到"双高"油田增储上产,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藏 精细地层 剩余油 挖潜方向 对比研究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壳与上地幔成层速度结构与深部层间物质的运移轨迹 被引量:43
11
作者 滕吉文 阮小敏 +2 位作者 张永谦 胡国泽 闫亚芬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077-4100,共24页
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作用下,促使深部物质重新分异、调整和运移,并导致了地壳的短缩增厚,而且造成了高原的整体隆升和深部壳、幔物质的侧向流展。基于青藏高原腹地和周边地域地壳与上地幔的成层速度结构,特别是其特异层序... 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作用下,促使深部物质重新分异、调整和运移,并导致了地壳的短缩增厚,而且造成了高原的整体隆升和深部壳、幔物质的侧向流展。基于青藏高原腹地和周边地域地壳与上地幔的成层速度结构,特别是其特异层序的展布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壳巨厚,但岩石圈却相对较薄;地壳中于深20±5km处存在一低速层,层速度为5.7±0.1km/s,厚度为8±2km;上地幔软流圈顶部深度为110±10km;下地壳与上地幔盖层物质以地壳低速层为上滑移面,以岩石圈漂曳的上地幔软流圈顶面为下滑移面,在印度洋板块N-NNE向力源作用下在同步运移,即形成了青藏高原腹地和周边地域特异的大陆地球动力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结构 地壳低速层 上地幔软流层 下地壳与上地幔盖层同步运移 青藏高原
下载PDF
精细分层注水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1
12
作者 王建华 孙栋 +2 位作者 李和义 李绿伟 吕恩春 《油气井测试》 2011年第4期41-44,77,共4页
青海部分油田油层埋藏深,开采层段长,小层多,低孔、低渗,随着油田含水上升,井网加密,注水压力提高,层间差异进一步加大,套管变形井日益增多,影响常规分层注水工艺的实施。细分层系、小直径、大压差分注技术可提高大压差分注管柱的可靠性... 青海部分油田油层埋藏深,开采层段长,小层多,低孔、低渗,随着油田含水上升,井网加密,注水压力提高,层间差异进一步加大,套管变形井日益增多,影响常规分层注水工艺的实施。细分层系、小直径、大压差分注技术可提高大压差分注管柱的可靠性,解决细分层系及薄层的分注问题,满足套变井和大压差分层注水的需求。在测试方面,引进并试验了偏心集成细分注水技术、小直径分注技术、高压、大压差分注管柱、桥式偏心配水技术和测调联作配水技术,形成了精细分层注水技术系列。并对今后如何深化精细分层注水工艺技术提出了要求和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压差 高压 精细分层 桥式偏心 测调联作
下载PDF
线爆炸法制备WC-Co硬质合金涂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刘宗德 杨昆 +1 位作者 段鹏 蒲泽林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6-121,共6页
描述了线爆炸喷涂的基本原理。利用自行研制的线爆炸装置,分别在真空和大气环境下进行了高速喷涂WC Co硬质合金涂层的实验,得到了亚微米的超细晶涂层,涂层的最高硬度达Hv=2190,为原始材料硬度的1.4倍;在涂层与基体结合面处发现了不同于... 描述了线爆炸喷涂的基本原理。利用自行研制的线爆炸装置,分别在真空和大气环境下进行了高速喷涂WC Co硬质合金涂层的实验,得到了亚微米的超细晶涂层,涂层的最高硬度达Hv=2190,为原始材料硬度的1.4倍;在涂层与基体结合面处发现了不同于涂层和基体组织的过渡层;对涂层的显微硬度、金相组织和结合强度进行了检测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超细晶涂层 线爆炸喷涂 WC-CO 快速熔凝 过渡层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及液基薄层细胞学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0
14
作者 鹿瑶 魏莹 +2 位作者 李晨曦 张秀玫 曲冬玲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5年第4期362-365,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及液基薄层细胞学对甲状腺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44例;年龄33~64岁,平均年龄47.6岁。对甲状腺结节患者行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观察细胞...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及液基薄层细胞学对甲状腺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44例;年龄33~64岁,平均年龄47.6岁。对甲状腺结节患者行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观察细胞病理学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结果78例患者均获取足够的标本,其中73例(93.6%)细胞学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一致,即20例(25.6%)为恶性肿瘤,44例(56.4%)为良性肿瘤,9例(11.5%)为非肿瘤性病变。甲状腺细针穿刺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为90.9%,特异度为98.1%。阳性预测值为96.3%。结论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及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有诊断性的临床应用价值,与组织病理学检查总体诊断符合率较好。该方法为是否采取手术治疗及术式的选择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前确诊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甲状腺结节 细针穿刺细胞学 液基薄层细胞学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商品图像精细分类 被引量:29
15
作者 贾世杰 杨东坡 刘金环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6期91-96,共6页
针对某一类别商品图像的精细分类,研究并实现了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方法。所设计的卷积神经网络由2个卷积层、2个亚采样层及1个完全连接层组成,特征平面的神经元只对其感受野的重叠区域做出反应,由反向传播算法调整网络参数最终完... 针对某一类别商品图像的精细分类,研究并实现了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方法。所设计的卷积神经网络由2个卷积层、2个亚采样层及1个完全连接层组成,特征平面的神经元只对其感受野的重叠区域做出反应,由反向传播算法调整网络参数最终完成学习任务。通过鞋类图像的精细分类实验表明,该方法平均分类正确率可达9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商品图像 精细分类 亚采样层
下载PDF
波流共同作用下粉沙质悬移质运动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赵冲久 秦崇仁 +4 位作者 杨华 曹祖德 蔡嘉熙 冯玉林 杨树森 《水道港口》 2003年第3期101-108,共8页
研究了波浪作用下悬移质含沙量的垂线分布规律、底部高浓度含沙水体层的高度和含沙量分布以及该层中水体的运移速度。从而得出了底部高浓度含沙水体层的输沙量计算公式,为粉沙质床面的泥沙淤积计算提供了新的方法。
关键词 粉沙 悬移质 底部高浓度含沙水体层
下载PDF
基于沉降控制的组合后压浆灌注桩承载力计算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戴国亮 万志辉 +1 位作者 龚维明 王磊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172-2181,共10页
以沉降控制标准为原则来确定后压浆灌注桩的承载力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石首长江公路大桥工程开展的6根大直径钻孔灌注桩现场静载试验,通过对比分析桩端桩侧组合压浆桩压浆前后的试验结果,研究了组合后压浆对深厚细砂层钻孔灌注桩... 以沉降控制标准为原则来确定后压浆灌注桩的承载力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石首长江公路大桥工程开展的6根大直径钻孔灌注桩现场静载试验,通过对比分析桩端桩侧组合压浆桩压浆前后的试验结果,研究了组合后压浆对深厚细砂层钻孔灌注桩承载变形性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统计得出了在不同桩顶沉降条件下桩端阻力增强系数、桩侧阻力增强系数的取值范围,并给出了一种基于沉降控制标准的组合后压浆桩承载力设计方法,最后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组合后压浆条件下的深厚细砂层钻孔灌注桩承载变形性能显著提升,且承载力提高幅度随着桩顶沉降的增加逐渐增大;组合后压浆桩加载至极限状态时,其极限承载力至少提高66%,且能有效地控制桩基沉降量;同时组合压浆后能有效地改善桩端支承性能与桩侧受力特性,显著提高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并对桩基的荷载传递特性产生明显影响。此外,设计计算方法能较好地给出组合后压浆桩荷载沉降关系的范围,可保守地将计算结果的下限作为工程设计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细砂层 组合后压浆桩 静荷试验 桩阻力 沉降控制 增强系数
下载PDF
精细油藏描述中剩余油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8
作者 陈欢庆 胡海燕 +2 位作者 吴洪彪 曹晨 隋宇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9期140-153,共14页
剩余油表征一直是油田开发中后期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容。通过文献调研并结合自身科研实践,总结剩余油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剩余油分类和发育规律刻画、剩余油成因和分布模式、多种方法描述剩余油、相关学科成果在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井间... 剩余油表征一直是油田开发中后期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容。通过文献调研并结合自身科研实践,总结剩余油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剩余油分类和发育规律刻画、剩余油成因和分布模式、多种方法描述剩余油、相关学科成果在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井间剩余油预测、三次采油阶段剩余油描述等。剩余油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开发地质学、岩心观察和分析测试、水淹层测井解释、四维地震、各种数理统计学、油藏数值模拟、动态监测分析、油藏工程、试井解释方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剩余油研究主要问题包括9方面:剩余油成因分析难度大、剩余油研究方法各有优缺点、改进剩余油研究方法难度大、井间剩余油预测问题多、相关学科成果应用至剩余油研究中不成熟、三次采油阶段剩余油研究还在探索、复杂岩性油藏剩余油研究问题多、剩余油研究定量化水平不高、微观剩余油研究比较薄弱等。剩余油研究发展趋势包括9方面:加大剩余油成因研究力度、改进剩余油研究方法、明确数理统计分析研究剩余油参数的地球物理意义、提高剩余油井间预测精度、将相关学科成果充分应用至剩余油研究中、探索建立三次采油阶段剩余油研究方法技术体系、加大非常规油藏剩余油研究力度、提高剩余油研究定量化水平、加强微观剩余油研究力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 精细油藏描述 开发中后期 开发地质学 水淹层测井解释 油藏数值模拟 井间预测 三次采油
下载PDF
柠条锦鸡儿细根表面积密度对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响应 被引量:18
19
作者 高玉寒 姚云峰 +4 位作者 郭月峰 赵文昊 温健 杨阳 祁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6-142,共7页
为研究柠条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细根与土壤水分的空间关系,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10 a生柠条锦鸡儿细根为研究对象,对细根表面积密度与土壤含水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分别对柠条锦鸡儿细根和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研... 为研究柠条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细根与土壤水分的空间关系,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10 a生柠条锦鸡儿细根为研究对象,对细根表面积密度与土壤含水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分别对柠条锦鸡儿细根和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垂直和水平土层方向各标准地柠条锦鸡儿细根表面积密度与土壤含水率均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均大于0.65(P<0.01)。经回归分析建立柠条锦鸡儿细根表面积密度与土壤含水率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发现该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R^2=0.84,P<0.01)。撂荒地土壤含水率比柠条地高71%,研究区柠条地出现至少200 cm的土壤干层,部分土层接近凋萎湿度,柠条生长受阻。研究结果对于干旱区人工柠条林的栽植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建设及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率 根系 模型 细根表面积密度 柠条锦鸡儿 土壤干层
下载PDF
强非均质致密砂岩气藏剩余气分布定量描述与挖潜对策--以苏里格气田苏11区块北部老区为例 被引量:17
20
作者 祝金利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9-95,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苏11区块北部老区经过十余年的开发,低产低压气井逐年增多、储量动用不均衡、剩余气分布复杂等问题越来越突显。为了改善其开发效果,在调研同类型气藏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应用复杂河流相砂岩储层精细刻画技术和地...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苏11区块北部老区经过十余年的开发,低产低压气井逐年增多、储量动用不均衡、剩余气分布复杂等问题越来越突显。为了改善其开发效果,在调研同类型气藏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应用复杂河流相砂岩储层精细刻画技术和地质建模、数模一体化剩余气评价技术,准确描述井间、层间剩余气的分布,然后在明确侧钻水平井、侧钻井和调层井选井选层技术界限的基础上,制订出具体的挖潜对策,指导了该区块现场挖潜工作。研究结果表明:①复杂河流相砂岩储层精细刻画技术可以实现单砂体级别的精细刻画,对优势储层进行定量描述,为河流相储层地质研究提供了模式指导;②“动态分析法+数值模拟法”天然气剩余储量评价技术精准描述了剩余气的平面和纵向分布特征,为下一步挖潜指明了方向;③苏11区块北部老区天然气剩余储量分布可划分为井网未控制型、层内非均质型及层间非均质型3种模式,针对井网未控制型优先考虑侧钻水平井挖潜,针对层内非均质型优先考虑侧钻井挖潜,针对层间非均质型则优先考虑部署调层井挖潜;④确定了侧钻水平井、侧钻井、调层井选区选井选层技术界限,在苏11区块北部老区已累计部署侧钻水平井5口、侧钻井8口、调层井79口;⑤截至目前,现场措施井有效率达100%,累计增产天然气1.01×108 m3。结论认为,基于该项研究成果所提出的致密砂岩气藏开发老区挖潜对策,取得了较好天然气增产效果,值得借鉴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 储层精细刻画技术 剩余气评价技术 选区选井选层 技术界限 挖潜对策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气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