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德勒兹“情动”理论与费穆“空气”说之对话关系 |
张书端
|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7
|
|
2
|
影像·现代·民族———论费穆电影及其《小城之春》的接受历程 |
郑坚
杨建华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8
|
|
3
|
虚实相生:电影《小城之春》的“留白”之美 |
邱月
|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
2022 |
6
|
|
4
|
影像的程式:《小城之春》视点研究补遗 |
聂欣如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6
|
|
5
|
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与中国电影的民族化表达——从费穆作品看传统“虚实”美学观对中国电影形式技巧的影响 |
陈阳
方思宇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4
|
|
6
|
现象学视野中的《小城之春》(1948) |
窦苗
|
《探索与批评》
|
2024 |
0 |
|
7
|
走近玉纹——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费穆的《小城之春》 |
刘智焕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2005 |
3
|
|
8
|
《小城之春》的古典主义倾向 |
黄育锋
|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2 |
2
|
|
9
|
电影诗人:费穆 |
刘成汉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2016 |
3
|
|
10
|
一种守望 两种意向——新旧《小城之春》比较研究 |
冯宜萍
冯皓
|
《保山师专学报》
|
2007 |
3
|
|
11
|
从费穆电影创作看中国电影的民族化过程 |
吴飞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2
|
|
12
|
影像的民族化:费穆戏曲电影的美学再审视 |
杨紫轩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5 |
1
|
|
13
|
试论费穆影像的民族化书写 |
聂欣如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4
|
论费穆“新的电影观念” |
彭耀春
|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15
|
向梅兰芳致敬:论费穆抗战话剧《秋海棠》的戏中戏 |
李清宇
|
《戏剧与影视评论》
|
2023 |
0 |
|
16
|
费穆与上海艺术剧团《秋海棠》演出本 |
李清宇
|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17
|
从两版《小城之春》看中国两代电影导演的民族文化传承 |
蒋韵平
吴熙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2023 |
0 |
|
18
|
试论费穆电影观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
韩希明
|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4 |
0 |
|
19
|
重读费穆:反向辩证与修身至性 |
安燕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20
|
莎剧中国化与话剧民族化——论顾仲彝、费穆《三千金》对莎剧《李尔王》的改编与演绎 |
陈莹
|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