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脑梗死发作期间组织因子途径改变的观察 被引量:8
1
作者 文志斌 熊石龙 +7 位作者 何晓凡 何美霞 贺石林 解勤之 蹇在伏 陈方平 肖波 杨期东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9期529-531,共3页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 (ACI)与组织因子途径变化以及与该途径有关的其他凝血因子的关系。方法 :71例经 CT确诊为 ACI患者和 5 0名正常人被纳入研究范围。血浆中组织因子 (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 ;抗原测...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 (ACI)与组织因子途径变化以及与该途径有关的其他凝血因子的关系。方法 :71例经 CT确诊为 ACI患者和 5 0名正常人被纳入研究范围。血浆中组织因子 (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 ;抗原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血浆中 F 促凝活性 (F ∶C)和F 促凝活性 (F ∶C)测定用一期凝固法 ;凝血酶原 (F )的活性测定采用 Ecarin法 ;纤维蛋白原 (Fbg)的活性测定采用凝血酶法 ;抗凝血酶 (AT )的测定用肝素辅因子法。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ACI患者血浆中TF活性显著增加 (P<0 .0 5 ) ,TF抗原含量显著增加 (P<0 .0 5 ) ,TFPI的活性降低 (P<0 .0 5 ) ,TFPI抗原含量明显降低 (P<0 .0 5 ) ;血浆 F ∶ C显著增加 (P<0 .0 1) ,血浆 F ∶ C明显下降 (P<0 .0 5 ) ,F 活性显著增加(P<0 .0 1) ,Fbg的活性显著增加 (P<0 .0 1) ;AT 活性显著降低 (P<0 .0 1)。结论 :ACI的发生与组织因子途径的启动有关 ,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 组织因子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凝血酶原 因子Ⅶ促凝活性 因子促凝活性 纤维蛋白原 抗凝血酶Ⅲ
下载PDF
尿毒症患者血浆凝血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蔡小燕 潘学谊 +1 位作者 黄华 张柔玲 《血栓与止血学》 2006年第2期70-72,共3页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Ⅴ、Ⅶ、Ⅷ、Ⅹ、Ⅺ的活性在尿毒症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血浆 FⅤ: C、FⅦ:C、FⅧ:C、FⅩ:C、FⅪ:C 检测采用一期法,在 ACL 2000全自动凝血仪上进行测定。对50例尿毒症患者血透前、后的各个凝血因子、...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Ⅴ、Ⅶ、Ⅷ、Ⅹ、Ⅺ的活性在尿毒症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血浆 FⅤ: C、FⅦ:C、FⅧ:C、FⅩ:C、FⅪ:C 检测采用一期法,在 ACL 2000全自动凝血仪上进行测定。对50例尿毒症患者血透前、后的各个凝血因子、临床相关资料等作分析比较,以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尿毒症患者血透前组血浆 FⅤ:C、F Ⅶ:C、FⅧ:C、FⅩ:C、FⅪ:C 分别为114.16%±34.12%、199.32%±34.56%、181.05%±56.11%、118.56%±26.81%和 156.57%±39.25%;尿毒症患者血透后组血浆 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 分别为108.29%±35.16%、 162.36%±32.39%、132.36%±59.32%、95.86%±12.23%和139.39%±41.16%,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患者组的 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值均<0.05~0.01)。同时,尿毒症患者血透前组凝血因子超过其临界值的发生率分别为:23%、59%、51%、36%、43%;尿毒症患者血透后组分别为:21%、52%、46%、31%、3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显示尿毒症时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尿毒症患者血透后组与透前组相比,透后组的凝血因子 FⅦ:C、FⅧ:C、FⅩ:C、FⅪ:C 水平明显低于透前组(P 值均<0.05~0.01)。FⅦ:C 与 BUN、Cr 呈正相关。结论尿毒症患者存在多个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增高,提示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增高可能是尿毒症患者易患血栓性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血透能减低凝血因子升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 fV:c fⅦ:c f:c fⅩ:c fⅪ:c
下载PDF
蛋白质Z及凝血因子在恶性实体瘤患者中的变化 被引量:4
3
作者 关则兵 潘学谊 蔡小燕 《血栓与止血学》 2007年第3期101-103,106,共4页
目的研究蛋白质Z(protein Z,PZ)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6例恶性肿瘤患者的PZ、FⅦ:C、FⅧ:C、FX:C、FⅪ:C进行测定。PZ用ELISA法,血浆FⅦ:C、FⅧ:C、FⅩ:C、FⅪ:C用一期法与ACL-2000全自动凝血仪进行测定。4... 目的研究蛋白质Z(protein Z,PZ)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6例恶性肿瘤患者的PZ、FⅦ:C、FⅧ:C、FX:C、FⅪ:C进行测定。PZ用ELISA法,血浆FⅦ:C、FⅧ:C、FⅩ:C、FⅪ:C用一期法与ACL-2000全自动凝血仪进行测定。4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同时对复发转移组与未复发转移组作分析比较。结果恶性肿瘤组的PZ水平(1210.89ng/ml±251.13ng/ml)明显下降(对照组为2378.83ng/ml±429.51ng/ml),FⅦ:C、FⅧ:C、FⅩ:C、FⅪ:C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162.42%±36.57%、201.95%±77.54%、120.27%±77.54%、145.88%±56.48%(对照组分别为116.70%±28.80%、70.15%±21.28%、76.13%±19.26%、77.23%±16.22%),P值均<0.01。相关研究中,发现恶性肿瘤组及对照组中的PZ水平与FⅦ:C、FⅧ:C、FⅩ:C水平之间均存在明显负相关(P值均<0.001),而PZ与FⅪ:C无相关性(P>0.05)。对肿瘤的病情研究发现,复发转移组PZ、FⅦ:C、FⅧ:C、FⅩ:C、FⅪ:C与未复发转移组比较,转移组的PZ更低,FⅦ:C、FⅧ:C、FX:C、FⅪ:C水平更高(P<0.01)。结论PZ水平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明显减低,且与病情有关。PZ与FⅦ:C、FⅧ:C、FX:C存在明显负相关。提示PZ缺乏可能是恶性肿瘤患者获得性易栓症的一个新的发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蛋白质Z fⅦ:c f:c fⅩ:c fⅪ:c
下载PDF
单采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Ⅷ活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王静 李洪波 王园园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668-670,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储存温度和时间对单采新鲜冰冻血浆速冻前凝血因子Ⅷ活性的变化情况,以采用合适的流程来保障单采新鲜冰冻血浆的质量。方法将即时采集的单采新鲜血浆立即留取20 m L,分装在9支试管里,按照0 h立即速冻、4℃4 h、4℃6 h、4℃... 目的观察不同储存温度和时间对单采新鲜冰冻血浆速冻前凝血因子Ⅷ活性的变化情况,以采用合适的流程来保障单采新鲜冰冻血浆的质量。方法将即时采集的单采新鲜血浆立即留取20 m L,分装在9支试管里,按照0 h立即速冻、4℃4 h、4℃6 h、4℃8 h、4℃12 h、4℃24 h、室温(23℃±2℃)4 h、室温6 h、室温8 h、室温12 h、室温24 h分组进行低温速冻。速冻标本37℃水浴融化后立即检测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结果单采新鲜血浆内的凝血因子Ⅷ活性在冰冻制备前随储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4℃或室温条件下储存4 h或6 h再制备与0 h制备相比,其中的凝血因子Ⅷ活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4℃或室温放置8 h后再制备与0 h制备比较,凝血因子Ⅷ活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4℃与室温条件下储存相同时间,4℃存放凝血因子Ⅷ活性的下降速率低于室温条件;4 h、6 h、8 h、12 h内制备,凝血因子Ⅷ活性的下降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储存24 h后制备,在室温条件下的凝血因子Ⅷ活性下降速率明显高于4℃条件下(P〈0.01)。结论单采新鲜冰冻血浆储存于4℃或室温下6 h内速冻制备,对其凝血因子Ⅷ活性的影响不大。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活性损失呈递增趋势。因此,储存于4℃或室温下的单采新鲜冰冻血浆最好在6 h内速冻制备,以免影响血液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新鲜冰冻血浆 储存温度与时间 f:c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多种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7
5
作者 陈蓓蕾 李晓波 袁成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34-836,共3页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vWF,FⅧ:C及各种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极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并分析7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及70例健康人血液vWF,FⅧ:C,FIB,ATⅢ,PT,APTT,TT和PT-INR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vWF...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vWF,FⅧ:C及各种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极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并分析7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及70例健康人血液vWF,FⅧ:C,FIB,ATⅢ,PT,APTT,TT和PT-INR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vWF和FⅧ:C水平较高。且vWF和FⅧ:C水平较高者更易进展为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FIB,ATⅢ,PT,APTT,TT和PT-INR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凝血系统激活。检测血液vWF,FⅧ:C水平将有助于我们诊断和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凝血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凝血因子:c
下载PDF
急性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浆FⅦ:C、FⅧ:C、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被引量:4
6
作者 许建平 曹燕娜 +6 位作者 文志斌 刘发益 熊石龙 马志成 何晓凡 李俊成 贺石林 《血栓与止血学》 2001年第2期53-56,共4页
目的:检测凝血因子Ⅶ、Ⅶ、Ⅱ、Ⅰ的活性,研究其在急性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中的变化。方法:分别采用凝血活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发色底物法及凝血酶时间法测定了急性心肌梗死(AMI)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人血浆FⅦ:C、FⅧ:C、... 目的:检测凝血因子Ⅶ、Ⅶ、Ⅱ、Ⅰ的活性,研究其在急性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中的变化。方法:分别采用凝血活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发色底物法及凝血酶时间法测定了急性心肌梗死(AMI)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人血浆FⅦ:C、FⅧ:C、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相对活性。结果:AMI病人血浆FⅦ:C为98.3 %±36.7%,与青年组的104.0%±29.4%和老年组的114.9%±23.6%比较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而AIS病人为152.9%±30.3%,较青年组和老年组显著升高(P值均<0.001)。AMI病人血浆FⅧ:C为234.2%±57.9%,明显高出青年组的101.2%±32.6%和老年组的116.4%±35.7%(P值均<0.001)。但AIS病人FⅧ:C±为85.5%±32.6%,低于老年组(P<0.05)。AMI和AIS病人血浆凝血酶原活性分别为130.2%±14.7%和128.0%±29.4%,高于青年组的108.0%±7.7%(P<0.001和0.01)和老年组的106.1%±19.4%(P值均<0.001)。AMI和AIS病人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分别为207.2%±53.0%和174.3%±28.5%,二者均显著高于正常青年组的103.3%±11.6%(P值均<0.001)和老年组的143.8%±16.8%(P<0.001和和0.01)。结论:AMI病FⅧ:C增高,AIS病人FⅦ:C增高;二者血浆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活性均高于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缺血性脑中风 fⅦ:c f:c 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潘学谊 商谊 +4 位作者 郭煜 尹金柱 蔡小燕 关则兵 张柔玲 《血栓与止血学》 2004年第4期164-166,共3页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的变化.方法:采用ACL-2000全自动凝血仪一期法测定了80例恶性肿瘤患者(肺癌31例、肠癌21例、乳腺癌12例、恶性淋巴瘤16例)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的变化.方法:采用ACL-2000全自动凝血仪一期法测定了80例恶性肿瘤患者(肺癌31例、肠癌21例、乳腺癌12例、恶性淋巴瘤16例)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水平.结果:恶性肿瘤组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0.001);复发转移肿瘤组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较未复发肿瘤转移组明显增高(P<0.01-0.001);肺癌、肠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等4组各组间血浆凝血因子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浆凝血因子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水平的变化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及病情判断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血浆凝血因子 fV:c fⅦ:c f:c fX:c fⅪ:c
下载PDF
献血者Fib、FⅧ:C个体差异与冷沉淀质量相关性的探讨 被引量:4
8
作者 贾波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903-906,共4页
目的探讨献血者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个体差异与冷沉淀质量相关性。方法统计2017年冷沉淀质量抽检结果,对不符合者进行血液采集、制备、储存、质检等过程分析,并进一步追溯检测献血者Fib、FⅧ:C。结果冷沉淀质量抽检2... 目的探讨献血者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个体差异与冷沉淀质量相关性。方法统计2017年冷沉淀质量抽检结果,对不符合者进行血液采集、制备、储存、质检等过程分析,并进一步追溯检测献血者Fib、FⅧ:C。结果冷沉淀质量抽检20批次80 U,Fib、FⅧ:C符合率分别为98.75%(79/80)、90.00%(72/80)。血液采集、制备、储存、质检等过程分析符合要求。追溯1例献血者Fib含量为1.42 g/L,低于正常对照组Fib(2.57±0.47)g/L(n=21);追溯8例献血者FⅧ:C活性,40%~70%占62.5%(5/8),71%~80%占25.0%(2/8),101%~110%占12.5%(1/8)。追溯检测组FⅧ:C(69.0±18.8)(n=8)与正常对照组FⅧ:C(123.9±30.3)(n=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者Fib、FⅧ:C个体差异与冷沉淀质量具有相关性,自身低Fib、FⅧ:C浓度水平影响其捐献血液所制备的冷沉淀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沉淀 fIB f:c 个体差异
原文传递
2种速冻方式对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质量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建华 周忠英 张瑜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79-980,共2页
目的评价2种速冻方式对新鲜冰冻血浆与冷沉淀质量的影响。方法分别用平板血浆速冻机和强制对流型成分速冻机速冻制备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测定凝血因子Ⅷ活性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2种速冻方式之间的差异以评估对最终制品质量的影响。... 目的评价2种速冻方式对新鲜冰冻血浆与冷沉淀质量的影响。方法分别用平板血浆速冻机和强制对流型成分速冻机速冻制备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测定凝血因子Ⅷ活性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2种速冻方式之间的差异以评估对最终制品质量的影响。结果平板血浆速冻机相比较强制对流型成分速冻机,冷沉淀中的凝血因子Ⅷ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提高,新鲜冰冻血浆中的凝血因子Ⅷ水平也显著提高。结论平板速冻机所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质量优于强制对流型成分速冻机制备的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冻方式 ffP 冷沉淀 fc fBG
下载PDF
冷沉淀凝血因子中FⅧ:C的质量控制 被引量:5
10
作者 周静宇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 CAS 2010年第5期614-615,共2页
冷沉淀凝血因子中主要含有F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临床适应证为甲型血友病、血管性假性血友病以及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缺乏导致的出血、外科大手术及大出血,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的差异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关键词 冷沉淀凝血因子 f:c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超多人份混合血浆分馏AHF制备FⅧ∶C标准品的可行性研究
11
作者 朱永明 王坚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02年第2期3-5,共3页
目的 用超多人份混合血浆分馏抗血友病球蛋白 (AH F)制备稳定的用于测定凝血因子 促凝活性 (F ∶C)的标准品。 方法 以 WH O第六代 F ∶ C标准品 (WH O-6)和美国国家 F ∶ C标准品 (MEGA-1)为基准 ,用一期法测定两个批号工作标准... 目的 用超多人份混合血浆分馏抗血友病球蛋白 (AH F)制备稳定的用于测定凝血因子 促凝活性 (F ∶C)的标准品。 方法 以 WH O第六代 F ∶ C标准品 (WH O-6)和美国国家 F ∶ C标准品 (MEGA-1)为基准 ,用一期法测定两个批号工作标准品样品的凝血因子 促凝活性 ,并标定其活性值。 结果 用 WH O-6标定时两批样品的 F ∶ C(IU/ml)分别为 19.14± 2 .73和 11.75± 2 .0 9,用 MEGA-1标定时两批样品的 F ∶ C(IU/ml)分别为 18.94± 3 .0 0和11.63± 1.2 9。同批样品分别用 WH O-6和 MEGA-1标定时 ,其促凝活性值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将样品置于 -3 0℃条件下保存 6个月 ,用 MEGA-1为基准测定 ,效价未见明显改变。 结论 以已知的国际公认 F ∶ C质控标准品为基准 ,用本文所推荐的方法可从超多人份混合血浆分馏的 AH F中制备数据可靠、性能稳定的 F ∶ C检测质控和工作标准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多人份混合血浆 凝血因子活性 f:c 抗活友病球蛋白 AHf 活性检测 f:c标准器 血友病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Ⅷ复合物的纯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吕慎诚 徐进 景明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1期9-11,共3页
本文介绍一种制备高纯度凝血因子Ⅷ(FⅧ)复合物的方法。用新鲜冰冻血浆作为原始材料,收集冷沉淀,溶解后经氢氧化铝[Al(OH)_3]凝胶吸附、甘氨酸沉淀和氯化钠沉淀,得高纯 FⅧ。然后经 Sephacryl S-1000柱层析,收集富含 FⅧ促凝活性(FⅧ∶C... 本文介绍一种制备高纯度凝血因子Ⅷ(FⅧ)复合物的方法。用新鲜冰冻血浆作为原始材料,收集冷沉淀,溶解后经氢氧化铝[Al(OH)_3]凝胶吸附、甘氨酸沉淀和氯化钠沉淀,得高纯 FⅧ。然后经 Sephacryl S-1000柱层析,收集富含 FⅧ促凝活性(FⅧ∶C)及 von Willebrand 因子(vWF)组分,得到进一步纯化的产品。层析后产品总蛋白含量为0.188mg/ml,FⅧ∶C 为15.43IU/ml,FⅧ相关抗原(FⅧR∶Ag)为9.85U/ml,vWF 的 Ristocetin 辅因子活性(FⅧR∶RCof)为24.2U/ml。火箭电泳测定未显示含有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Fn)和IgG 等杂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 复合物 提纯
下载PDF
一种我国自主研发rhFⅧ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初步比较研究
13
作者 刘亮 顾若兰 +4 位作者 朱晓霞 孟志云 吴卓娜 甘慧 窦桂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86-589,共4页
目的初步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表达人凝血因子(rFⅧ)在研品种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方法建立并优化生色底物活性检测方法,用于测定血浆样品中FⅧ活性浓度(FⅧ∶C);选择市售进口的同类药物Xyntha为参比药物,对只敲除了FⅧ基因的... 目的初步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表达人凝血因子(rFⅧ)在研品种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方法建立并优化生色底物活性检测方法,用于测定血浆样品中FⅧ活性浓度(FⅧ∶C);选择市售进口的同类药物Xyntha为参比药物,对只敲除了FⅧ基因的模型小鼠(HA小鼠)分组(n=18)单次尾静脉注射280 IU·kg-1受试药rhFⅧ或参比药Xyntha,在0、0.083、1、3、6、9、24、36和48 h采集血浆样品(30μL/只,每个时间点6个样品),测定其FⅧ∶C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受试rhFⅧ组和参比药Xyntha组给药后,0.083、1、3、6、9、24、36和48 h的血浆FⅧ∶C(IU·mL-1)分别为3.218±1.511 vs 3.616±1.504、2.089±0.593 vs 2.786±1.157、1.953±0.546 vs1.942±0.807、0.613±0.360 vs 1.025±0.321、0.515±0.370 vs 0.894±0.297、0.187±0.082 vs 0.310±0.108、0.061±0.038 vs 0.115±0.040、0.043±0.042 vs 0.023±0.012(P>0.05);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1/2(h)分别为8.83 vs9.15,AUC0-t(h·IU·mL-1)分别为19.67 vs 27.70,Vd(mL·kg-1)分别为176.37 vs 132.00,CL(mL·h-1·kg-1)分别为13.85 vs 10.00,MRT0-t(h)分别为8.64 vs 9.62。结论受试rhFⅧ单次HA小鼠尾静脉给药280 IU·kg-1后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与市售同类进口药物Xyntha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表达人凝血因子(rhf) fc 生色底物法 f基因敲除小鼠 药代动力学 参比药 Xyntha
下载PDF
一种国产人凝血因子Ⅷ制剂治疗血友病A患者的临床试验设计与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郑炎 孙忠良 +3 位作者 冯洁 周朝阳 何毅明 楼觉人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08-1211,共4页
目的评价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人凝血因子Ⅷ(FⅧ)制剂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单组设计,共选择国内6家知名三甲医院参与研究,所有参与本研究的55名血友病A患者,均进入单一试验组,按照临床出血的轻重程度,选择... 目的评价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人凝血因子Ⅷ(FⅧ)制剂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单组设计,共选择国内6家知名三甲医院参与研究,所有参与本研究的55名血友病A患者,均进入单一试验组,按照临床出血的轻重程度,选择相应的剂量和时间,统一输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FⅧ,观察其使用前后各指标的变化进行。测定患者使用FⅧ制剂前和使用后10 min及1 h的FⅧ活性水平(FⅧ∶C),评估该FⅧ制剂的输注有效率及改善率,同时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生化等相关安全性的实验室指标。结果使用该FⅧ试剂治疗的55位血友病A患者,用药后10 min,其FⅧ∶C中位值有由2.20%升至34.90%,输注效率中位值达到144.00%,用药后1 h输注效率值中位值达到138.80%;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率达到100%(优良63.64%、改善36.36%)。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生化、心电图以及发生的不良反应等输注FⅧ前后无明显变化,药物的安全性好。结论所评价的FⅧ制剂,输注效率高,输注后患者FⅧ∶C明显升高,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并且药物的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凝血因子 血友病A fc 临床试验设计 有效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
下载PDF
血友病A手术前漏诊1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雪芹 程彦 +3 位作者 房云海 滕彬 安立 张心声 《社区医学杂志》 2014年第17期35-36,共2页
目的探讨血友病A(hemophilia A,HA)外科手术前漏诊的原因,减少漏诊发生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依据山东省血液中心2003年1月—2013年12月确诊的16例术前漏诊H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漏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痔疮切除术3例,颅脑... 目的探讨血友病A(hemophilia A,HA)外科手术前漏诊的原因,减少漏诊发生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依据山东省血液中心2003年1月—2013年12月确诊的16例术前漏诊H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漏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痔疮切除术3例,颅脑血肿清除术3例,疝修补手术2例,骨折复位内固定术2例,阑尾切除术1例,鼻腔囊肿清除术1例,脾切除术1例,胸锁乳突肌切断术1例,直肠癌根治术1例,肠切除吻合术1例。重型1例,占6.2%,中型7例,占43.8%,轻型8例,占50%;APTT 40.1-108.6 s,平均49.6 s,FⅧ:C 0.9%-35.7%,平均7.1%;16例均在手术后确诊,其中4例2次手术后确诊,12例1次手术后确诊;手术至确诊时间最长8年,最短7 d。结论 HA术前漏诊多见于轻中型HA患者,应加强对HA的认识,仔细询问病史,细致体格检查,结合化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有效减少HA术前漏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A APTT f:c 漏诊
原文传递
一期凝固法凝血因子Ⅷ活性检测医学决定水平的性能验证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敏 寿玮龄 +2 位作者 范连凯 陈倩 吴卫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2年第6期1015-1020,共6页
目的对一期凝固法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检测系统进行性能验证。方法依据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GL037《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指南》及相关卫生行业标准提供的方案,对ACL TOP 7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一期... 目的对一期凝固法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检测系统进行性能验证。方法依据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GL037《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指南》及相关卫生行业标准提供的方案,对ACL TOP 7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一期凝固法测定FⅧ:C精密度、正确度、准确度、线性范围、可报告范围、定量检出限、医学决定水平不精密度、携带污染率、抗干扰实验及参考范围进行验证。结果批内不精密度变异系数(CV)值为1.8%~4.1%(≤5%),批间不精密度CV值为3.5%~3.9%(≤10%)。正确度:偏倚为-1.3%(在±10%范围内)。准确度:两个浓度室间质评物质偏倚差分别为1.81%和-0.87%(均在±10%范围内)。线性范围:14.6%~142.7%(R^(2)=0.9939)。定量检出限:1%,与厂商声称相符。医学决定水平(1%、3%、5%)不精密度为5.1%~8.6%(≤10%)。稀释验证:在32倍及以下稀释时,R值均在80%~120%之间。可报告范围:1%~428.1%。携带污染率:0(≤10%)。干扰实验结果显示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参考范围(50%~150%)验证:20例表观健康人有19例检测结果在参考范围内,验证通过。结论一期凝固法Ⅷ因子活性检测系统精密度、正确度、准确度、线性范围、可报告范围、检出限、医学决定水平不精密度、携带污染率、抗干扰能力、参考范围验证等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5189的要求,可用于临床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能验证 f:c 医学决定水平 一期凝固法
下载PDF
血管性血友病86例临床诊断和治疗分析
17
作者 许剑辉 许现辉 +4 位作者 陈云飞 李慧媛 薛峰 张磊 杨仁池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789-791,共3页
目的:分析血管性血友病(vWD)的特点,探讨其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86例vWD患者的病史和实验结果,对不同亚型患者的指标进行比较,并对患者贫血、出血表现及治疗需要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86例vWD患者中,41例诊断... 目的:分析血管性血友病(vWD)的特点,探讨其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86例vWD患者的病史和实验结果,对不同亚型患者的指标进行比较,并对患者贫血、出血表现及治疗需要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86例vWD患者中,41例诊断为3型vWD,其余45例为未分型vWD。3型vWD患者的因子Ⅷ活性(FⅧ∶C)和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RIPA)显著低于未分型患者(均P<0.05)。鼻出血难止是患者并发贫血的独立性因素(R=3.22,P<0.05)。vWF抗原水平(vWF∶Ag)和FⅧ∶C与患者的临床出血积分呈显著负相关(R=-0.38,P<0.01;R=-0.26,P<0.05),接受替代治疗的患者vWF∶Ag和RIPA水平均显著低于未接受替代治疗患者(0.01∶0.06,P=0.026;0.085∶0.275,P=0.034)。结论:临床上3型vWD的比例较高提示需要更为完善的诊断策略和手段,鼻出血的防治对于减少vWD患者并发贫血可能有重要的意义,vWF∶Ag和RIPA的显著低下对临床给予vWF替代治疗可能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血友病 实验室检测 vWf∶Ag fc 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原文传递
环孢素A对雄性大鼠血浆凝血因子的影响
18
作者 朱永林 陈萍 +4 位作者 谢炳寿 朱淼勇 叶玲丽 郑加永 胡理明 《浙江实用医学》 2007年第3期161-162,234,共3页
目的探讨环孢素A对SD雄性大鼠血浆凝血因子变化和对提高凝血因子Ⅷ(FⅧ:C)浓度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干预组分别以环孢素A 5mg/kg(A组)、10mg/kg(B组)和15mg/kg(C组)灌胃,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灌胃,2个月后分别检测... 目的探讨环孢素A对SD雄性大鼠血浆凝血因子变化和对提高凝血因子Ⅷ(FⅧ:C)浓度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干预组分别以环孢素A 5mg/kg(A组)、10mg/kg(B组)和15mg/kg(C组)灌胃,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灌胃,2个月后分别检测血小板、FⅧ:C浓度和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浓度,同时检测大鼠肝、肾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组大鼠FⅧ:C浓度显著升高(P<0.05),而B组和C组FⅧ:C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血小板数量和vWF浓度无显著差别。结论给予低浓度5mg/kg环孢素A可促进FⅧ:C的分泌,而高浓度环胞素A对FⅧ:C分泌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孢素A 大鼠 血小板 f:c VWf
下载PDF
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潘学谊 丁彩屏 +5 位作者 商谊 黄旭明 郭煜 尹金柱 蔡小燕 张柔玲 《血栓与止血学》 2004年第3期119-122,共4页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Ⅴ、Ⅶ、Ⅶ、Ⅹ、Ⅺ的活性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血浆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采用一期法在ACL 2000全自动凝血仪上进行测定。同时对160例AIS患者的各个因子在疾病初发与...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Ⅴ、Ⅶ、Ⅶ、Ⅹ、Ⅺ的活性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血浆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采用一期法在ACL 2000全自动凝血仪上进行测定。同时对160例AIS患者的各个因子在疾病初发与复发、年龄、性别等方面作分析比较,8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AIS组血浆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分别为102.25%±34.36%、187.29%±34.93%、157.29%±55.11%、135.60%±43.21%和106.74%±54.78%,与健康老年组比较,患者组的FⅤ:C、FⅦ:C、FⅧ:C、FⅩ:C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而FⅪ:C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IS病人凝血因子超过其临界值的发生率分别为:25%、58%、53%、40%、11%。同时发现再发AIS组上述各凝血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初发AIS组(P<0.01)。年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IS患者存在多个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增高,其中以FⅤ:C、FⅦ:C、FⅧ:C、FⅩ:C增高明显,但FⅪ:C并无明显变化,这表明凝血因子在参与AIS发病中的重要性及其复杂的机制。另外,我们的结果表明凝血因子升高程度与疾病初发与复发有关,复发组的上述各凝血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初发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fV:cfⅦ:cf:cfⅩ:cfⅪ:c
下载PDF
抗人凝血因子Ⅷ-C1C2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婷婷 赵益明 +2 位作者 李振宇 沈飞 阮长耿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6-109,共4页
目的制备抗人凝血因子Ⅷ(FⅧ)C1C2区单克隆抗体(mAb),并对其进行生化和生物学鉴定。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表达FⅧ-C1C2区蛋白(rFⅧ-C1C2),以rFⅧ-C1C2免疫8周龄Balb/C小鼠,小鼠脾脏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后,ELISA法筛选阳性克隆,制... 目的制备抗人凝血因子Ⅷ(FⅧ)C1C2区单克隆抗体(mAb),并对其进行生化和生物学鉴定。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表达FⅧ-C1C2区蛋白(rFⅧ-C1C2),以rFⅧ-C1C2免疫8周龄Balb/C小鼠,小鼠脾脏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后,ELISA法筛选阳性克隆,制备稳定分泌抗rFⅧ-C1C2mAb的细胞株,并对mAb进行生化和免疫学鉴定。结果获得一株抗rFⅧ-C1C2区单克隆抗体阳性克隆2B11,命名为SZ-133。琼脂糖双扩散鉴定为IgG1类,Westernblot法证实SZ-133可与rFⅧ-C1C2区蛋白及重组的全长FⅧ特异性结合,但不影响FⅧ的凝血活性。结论表达了rFⅧ-C1C2,并制备出了抗人凝血因子Ⅷ的单克隆抗体SZ-133,它能特异识别血浆及重组的FⅧ,有可能用于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凝血因子(f)c1c2区 原核表达 单克隆抗体 鉴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