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tective and Indicating Effect of Indirect Bilirubin in Intracranial or Extracranial 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Progresses
1
作者 Yingzhu Chen Xianxian Zhang +3 位作者 Lingling Zhang Rongyin Qin Kangping Song Lu Xi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5年第7期512-519,共8页
Background: Bilirubin is the metabolic end-product of heme degradation by heme oxy-genase (HO), which has recently been shown to act as an antioxidant which can protect against atherosclerosis.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Background: Bilirubin is the metabolic end-product of heme degradation by heme oxy-genase (HO), which has recently been shown to act as an antioxidant which can protect against atherosclerosis.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bilirubin levels and different degrees of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n intracranial or extracranial arteries. Methods: The study included 189 patients undergoing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diagnosed as being normal or having been confirmed as atherosc lerotic stenosis in the intracranial or extracranial arteries. The patients were allocated to normal, mild (Results: Indirect bilirubin (Ibil)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in parallel with the increasing severity of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n the intracranial or extracranial arteries, but de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occluded cranial vessels.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Ibil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tenosis group than in those with mild stenosis (OR, 1.464;95% CI, 1.050 - 2.042;P = 0.024). However, Ibil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patients with occlusion than in those with severe stenosis (OR, 0.790;95% CI, 0.684 - 0.913;P = 0.001). Conclusions: Ibil appears to have a 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n intracranial or extracranial arteries. The biosynthesis of Ibil increases with stenosis progresses but decreases once occlusion occu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rect BILIRUBIN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NTRACRANIAL arteries extracranial arteries
下载PDF
颅内外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薛丽丽 王灵杰 +1 位作者 石彩云 张华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2期130-134,共5页
颅内外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在亚洲人群中很常见。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与单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相比,颅内外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发生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更高。本文简述了颅内外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并回顾了颅... 颅内外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在亚洲人群中很常见。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与单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相比,颅内外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发生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更高。本文简述了颅内外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并回顾了颅内外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分析得出,虽然斑块钙化、斑块大脂质坏死核心(LRNC)、斑块内出血(IPH)及斑块强化对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尚存在争议,但颅内外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远期预后差,血管事件或死亡风险可能更高。因此,重视颅内外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估,可能为脑血管疾病防治提供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硬化 颅外动脉 综述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袁景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年第13期1087-1089,共3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共124例,检测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与分布,随访患者的短期预后结果,根据患者预后分为稳定组51例、频发组59例,脑梗死组14例,分析评价颅内外动...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共124例,检测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与分布,随访患者的短期预后结果,根据患者预后分为稳定组51例、频发组59例,脑梗死组14例,分析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与预后的关联。结果 124例TIA患者中发现颅内外动脉异常者89例(71.77%),未发现异常者35例(28.23%)。脑梗死组3级、4级狭窄的患者比率显著高于稳定组和频发组。频发组与脑梗死组在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比率显著高于稳定组。稳定组在颈总动脉、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比率显著高于频发组和脑梗死组。结论 TIA患者的预后与颅内外动脉的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应准确评价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与狭窄程度,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颅内动脉 颅外动脉 狭窄
下载PDF
CTA与CE-MRA评价头颈部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嘉 陆建平 黄文才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和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对头颈部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167例临床怀疑有缺血性脑病的患者行头颈部CTA(85例)或CE-MRA(82例)检查,同期均行DSA检查,比较不同影像方法对血管狭窄的显示情况。结果 CTA及CE...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和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对头颈部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167例临床怀疑有缺血性脑病的患者行头颈部CTA(85例)或CE-MRA(82例)检查,同期均行DSA检查,比较不同影像方法对血管狭窄的显示情况。结果 CTA及CE-MRA在评价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上与DSA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870、0.827。结论 CTA、CE-MRA均是可靠的无创血管成像方法,可以较好地显示头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动脉狭窄 CT血管造影 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
下载PDF
颅内外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段春苗 王铁军 +1 位作者 陈书阁 石富铭 《中国医学装备》 2018年第6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颅内外动脉狭窄且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经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随访1年,根...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颅内外动脉狭窄且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经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随访1年,根据是否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分析比较术后再狭窄与患者性别、年龄、支架直径及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并进行Logistic回归确定其是否为危险因素。结果:在142例患者中共置入支架163枚,其中颈动脉支架72枚(占44.2%),椎动脉开口48枚(占29.4%),椎动脉颅内段11枚(占6.7%),锁骨下动脉近段27枚(占16.6%),基底动脉1枚(占0.6%),大脑中动脉M1段4枚(占2.4%);随访中,17例患者出现再狭窄(占12.0%),狭窄支架19枚(占11.7%)。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既往脑梗死、支架直径与再狭窄有相关性。Logistic多因素分析,吸烟、既往脑梗死、支架直径与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OR=3.754,OR=3.411,OR=1.228;P<0.05)。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与吸烟、既往脑梗死和支架直径相关,是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外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术后 再狭窄 相关性因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牛文书 王玉斌 宁群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11期661-664,共4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106例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狭窄率≥50%)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3例成功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3例失败。21例(20.8...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106例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狭窄率≥50%)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3例成功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3例失败。21例(20.8%)出现脑血管并发症:无症状性动脉夹层1例;脑过度灌注损伤6例,其中死亡1例;缺血性卒中3例;靶病变部位急性血栓形成3例,经动脉内溶栓后即刻再通,均无后遗症;植入支架的血管发生再狭窄1例;脑血管痉挛4例。100例患者术后随访1~12个月,1例出现消化道大出血,1例出现再狭窄,2例高血压患者血压恢复正常,2例发生小卒中,1例肺部感染,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结论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并发症形式多样,规范抗血小板治疗及严格控制血压是防止围手术期靶病变部位急性血栓形成及出现高灌注综合征的关键;严格术前评估、规范操作可减少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并发症
下载PDF
弓上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田鸿福 张克忠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0年第3期273-280,共8页
目的弓上动脉支架置入术已经成为治疗头颈部动脉重度狭窄的主要方法,本研究探讨弓上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不同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率的不同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行弓上动脉支架置入术219... 目的弓上动脉支架置入术已经成为治疗头颈部动脉重度狭窄的主要方法,本研究探讨弓上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不同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率的不同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行弓上动脉支架置入术2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复查头颈部CTA或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判定有无支架内再狭窄,依据是否存在支架内狭窄分为再狭窄组与非狭窄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术前基线资料和术后临床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19例患者置入支架共计265枚:颈动脉127枚、椎动脉138枚。随访(15.2±4.5)个月,265枚支架中,颈动脉出现再狭窄8/127枚(6.3%),椎动脉出现再狭窄24/138枚(17.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变血管直径(OR=1.738,95%CI:1.294~2.336,P<0.001),吸烟史(OR=3.575,95%CI:1.042~12.258,P=0.043),糖尿病史(OR=2.561,95%CI:1.474~4.448,P=0.001),残余狭窄(OR=1.225,95%CI:1.081~1.390,P=0.002)是不同部位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率较椎动脉低,血管直径与支架术后再狭窄呈负相关关系,且是引起不同血管再狭窄率不同的原因,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是减少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上颅外动脉 支架置入术后 支架内再狭窄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与预后的相关临床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付铁娟 李贯绯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4-366,共3页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21例TIA患者行经颅多普勒(TCD),颈动脉彩超和头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统计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随访1年,观察卒中...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21例TIA患者行经颅多普勒(TCD),颈动脉彩超和头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统计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随访1年,观察卒中的再发率。结果121例患者中,单纯颅内动脉、单纯颅外动脉及颅内外动脉混合狭窄分别为52.1%(63/121)、15.9%(16/121)、25.6%(31/121),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75.7%、24.3%)。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随访1年后,颅内外动脉混合狭窄者卒中再发率高于单纯颅内、外动脉狭窄者。结论TIA患者以颅内动脉狭窄多见,不同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可能是TIA患者卒中复发的血管性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颅内外动脉狭窄 磁共振血管成像 颈动脉彩超 经颅多普勒 预后
下载PDF
人血浆CXC趋化因子配体16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9
作者 向飞 向春晖 +1 位作者 汪逵 周晗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第7期416-418,共3页
目的探讨人血浆CXC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脑动脉狭窄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其颅内动脉狭窄54例,颅外动脉狭窄18例,颅内外动脉狭窄28例;轻度狭窄23例,中度狭窄35例,重度狭... 目的探讨人血浆CXC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脑动脉狭窄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其颅内动脉狭窄54例,颅外动脉狭窄18例,颅内外动脉狭窄28例;轻度狭窄23例,中度狭窄35例,重度狭窄42例。另选择脑动脉正常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对照。酶联链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CXCL16浓度。结果与对照组CXCL16浓度[(1.15±0.11)ng/ml]比较,脑血管狭窄组血浆CXCLl6浓度[(3.25±0.24)ng/ml]显著升高(P<0.05);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颅内外动脉狭窄组比较,血浆CXCLl6浓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脑动脉狭窄组、中度脑动脉狭窄组、重度脑动脉狭窄组CXCLl6浓度分别为[(3.02±0.11)ng/ml],[(3.17±0.07)ng/ml]和[(3.36±0.12)ng/ml],逐渐升高(P<0.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血浆CXCL16水平可能与脑血管狭窄有关,对脑动脉狭窄程度和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辅助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外动脉狭窄 CXC趋化因子配体16 血浆水平 关系
下载PDF
白质高信号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雪 吴连爽 +1 位作者 唐茜 尹昌浩 《世界复合医学》 2020年第1期193-195,198,共4页
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lesions,WML)为脑小血管病中的一类特殊分型,常见于皮层下白质,偶见于小脑及脑干。影像学表现为CT中皮质下白质异常密度,头部MRI中T2WI及FLAIR序列相对对称斑片状高信号。临床表现为步态障碍、尿便障碍、认知... 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lesions,WML)为脑小血管病中的一类特殊分型,常见于皮层下白质,偶见于小脑及脑干。影像学表现为CT中皮质下白质异常密度,头部MRI中T2WI及FLAIR序列相对对称斑片状高信号。临床表现为步态障碍、尿便障碍、认知障碍及痴呆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重要发病机制为小动脉及微动脉等小血管病变。人体血供由大、小血管系统构成,两者之间存在结构及功能的极大相关性。近来随着小血管病变研究深度不断被突破,人们逐渐倾向对于大、小血管之间的联系及交互作用的研究。其中,动脉粥样硬化为动脉损害最典型标志,同一个体各部位动脉粥样硬化损害可存在较大差异。现本文就WML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关性做以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质高信号 颅内外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取栓支架引导中间导管通过技术治疗颅内外动脉急性串联闭塞合并近端不稳定血栓病变
11
作者 徐志鹏 李莉 李新妍 《世界复合医学》 2022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研究取栓支架引导中间导管通过技术(stent/solitaire leading intermediate catheter passing,SLIP)在治疗颅内外动脉急性串联闭塞合并近端不稳定血栓病变的临床运用。方法选取2020年10—11月无棣县人民医院1例颅内外动脉急性串联... 目的研究取栓支架引导中间导管通过技术(stent/solitaire leading intermediate catheter passing,SLIP)在治疗颅内外动脉急性串联闭塞合并近端不稳定血栓病变的临床运用。方法选取2020年10—11月无棣县人民医院1例颅内外动脉急性串联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治疗经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技术的操作要点及技术优势。结果运用该技术快速成功实现闭塞动脉再通,mTICI分级3级;患者预后良好,NIHSS评分0分。结论SLIP/滑行技术在处理颅内外动脉急性串联闭塞合并近端不稳定血栓病变时,操作更为简洁快速、血栓逃逸概率更低、手术成功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外动脉急性串联闭塞 取栓支架 中间导管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孙瑄 陶庆玲 +1 位作者 缪中荣 张燕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340-342,共3页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特点。方法本研究收集了1031例在院脑梗死和TIA患者的DSA资料,对其中资料完整的1000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DSA显示,1000例患者中有680例存在脑动脉狭窄,累计有1417条血管狭窄。发生部位依...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特点。方法本研究收集了1031例在院脑梗死和TIA患者的DSA资料,对其中资料完整的1000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DSA显示,1000例患者中有680例存在脑动脉狭窄,累计有1417条血管狭窄。发生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狭窄337条、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狭窄291条、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280条、椎动脉起始段狭窄207条、颈内动脉虹吸段狭窄115条、大脑前动脉狭窄100条、大脑后动脉狭窄70条。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和颈动脉颅外段是最常见的动脉狭窄好发部位。颅内动脉狭窄331例,颅外动脉狭窄134例,颅内外动脉均见狭窄215例。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仍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最近三年,多发病变、颅外动脉病变检出率明显上升,值得关注,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可预防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颅内动脉 颅外动脉 狭窄
下载PDF
基于多对比度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对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许艺兰 李睿 +2 位作者 崔园园 郑卓肇 赵锡海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8期750-755,共6页
目的基于多对比度MRI血管壁成像技术,比较颅内动脉、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方法回顾经3D多对比度头颈联合MRI血管壁成像检查确定存在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资料.观察斑块分布情况;测量斑块负荷,包括斑块最大... 目的基于多对比度MRI血管壁成像技术,比较颅内动脉、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方法回顾经3D多对比度头颈联合MRI血管壁成像检查确定存在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资料.观察斑块分布情况;测量斑块负荷,包括斑块最大管壁厚度、长度、管腔狭窄程度;分析斑块内成分,包括脂质坏死核、出血、钙化,对比分析颅内动脉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结果在入组的45例患者中,共检出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03个,其中颅外动脉斑块156个(76.8%),颅内动脉斑块47个(23.2%).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大管壁厚度([ 3.2±1.0)mmvs (1.9±0.4)mm,P<0.001]、斑块长度[10.7(7.5~13.7)mmvs4.3(2.6~6.3)mm,P<0.001]大于颅内动脉,而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28.0%(20.0%~38.5%)vs18.8%(10.8%~30.5%),P<0.001]重于颅外动脉.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脂质坏死核的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66.0%vs21.3%,P<0.001),而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颅内动脉高于颅外颈动脉(27.7%vs13.5%,P=0.027).结论在合并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中,颅外动脉的斑块最大管壁厚度、斑块内脂质坏死核的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而管腔狭窄程度、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低于颅内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成分 斑块负荷 颅内动脉 颅外动脉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在颅外段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余笋 时程程 +4 位作者 马骥 王玲 张全会 韩新巍 李腾飞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12-1217,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在颅外段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并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自2016年8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42例颅外段动脉夹层患者(包括26例单纯血管内夹层和16例夹层动脉瘤, 夹层位于颈动...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在颅外段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并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自2016年8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42例颅外段动脉夹层患者(包括26例单纯血管内夹层和16例夹层动脉瘤, 夹层位于颈动脉C1或C2段37例、椎动脉V2段5例), 依据夹层的性质、位置、累及范围等采取不同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如重叠编织型支架置入、血流导向装置置入、颅内覆膜支架置入或闭塞载瘤动脉等), 评估术后即刻DSA造影结果及术后6个月的DSA随访结果, 观察并记录术中及术后24 h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26例单纯血管内夹层患者中, 3例DSA造影显示血管闭塞, 开通血管后给予序贯支架置入(1例序贯置入2枚Neuroform EZ支架;2例序贯置入1枚Neuroform EZ支架+1枚Wallstent支架);余23例患者分别给予重叠编织型支架置入(21例, 其中19例为2枚Wallstent支架, 2例为2枚LVIS支架)或颅内覆膜支架置入(2例, 均为1枚Willis支架)。16例夹层动脉瘤患者均给予重叠编织型支架置入(11例为2枚Wallstent支架, 4例为1枚血流导向装置, 1例为1枚Willis支架)。所有患者术中支架均顺利置入, 术后即刻DSA造影显示支架贴壁良好, 责任血管血流通畅, 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出血、血管闭塞或急性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 所有患者的病变血管均血流通畅, 动脉瘤闭塞完全, 支架内未见明显狭窄。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处理颅外段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支架的置入应遵循夹层的特点进行个体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外段动脉 动脉夹层 血管内介入治疗 支架
原文传递
上海地区汉族人胰岛素抵抗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
15
作者 余爱勇 胡筱媛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0-126,共7页
目的 调查上海地区汉族人胰岛素抵抗(IR)是否会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D)患者血管病变带来影响。方法 选择自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在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住院的AICD,共250例患者,均为上海地区汉族人,根据IR与否,患者被分为2组... 目的 调查上海地区汉族人胰岛素抵抗(IR)是否会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D)患者血管病变带来影响。方法 选择自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在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住院的AICD,共250例患者,均为上海地区汉族人,根据IR与否,患者被分为2组。(1)IR组:共172例;(2)非IR组:共78例。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既往史资料。完成血糖、胰岛素、C肽的测量。计算稳态评估模型-胰岛素抵抗(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指数。通过颈动脉、椎动脉超声、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评估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结果 与非IR组比较,IR组患者葡萄糖(空腹)、胰岛素(空腹)、胰岛素(1h)、胰岛素(2h)、C肽(1h)和C肽(2h)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IR组比较,IR组患者表现为心源性栓塞型的比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组与非IR组患者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不明原因型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IR组与非IR组患者在颅内动脉包括前循环血管(包括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和颈内动脉脉C2段以远)、后循环血管(包括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IR组与非IR组患者在颅外动脉包括右侧颈动脉斑块、左侧颈动脉斑块、双侧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或闭塞、颈动脉内膜增厚、椎动脉V1和V2段狭窄或闭塞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上海地区汉族人AICD患者中,IR对TOAST病因学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不明原因型的比例均无影响,IR对颅内动脉、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比例均无影响。IR的患者发生心源性栓塞型的比例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抵抗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糖 胰岛素 颅内动脉 颅外动脉
下载PDF
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弓上颅外脑动脉狭窄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4
16
作者 廖耿 杨职 +2 位作者 陈海 黄婉芸 黄旅辉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26期3-4,共2页
目的研究择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外动脉狭窄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弓上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40处病变)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临床随访观察4~33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颅外动脉内支架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100%,血管狭窄... 目的研究择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外动脉狭窄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弓上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40处病变)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临床随访观察4~33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颅外动脉内支架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100%,血管狭窄由术前(72.12±8.86)%下降至术后(10.12±6.17)%。围术期内,1例(2.78%,1/36)发生原狭窄供血区轻微缺血性卒中,其余患者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临床随访无卒中复发或死亡,CT造影随访1例支架内轻度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弓上颅外动脉狭窄远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支架 颅外脑动脉 狭窄
下载PDF
66例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随访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汝梅 卿胜强 李光勤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15-617,共3页
目的:观察66例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66例颅外症状性狭窄超过50%或无症状性狭窄超过70%患者在局麻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不良事件及再狭窄发生率。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5.2... 目的:观察66例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66例颅外症状性狭窄超过50%或无症状性狭窄超过70%患者在局麻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不良事件及再狭窄发生率。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5.2%,1年后再狭窄发生率7.6%,无血管事件及死亡。结论: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外动脉 支架术 随访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患者左心室质量指数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敏 李顺 +1 位作者 王猛猛 徐格林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探讨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从东部战区总医院南京卒中登记系统纳入2017年1-10月间进行超声心动图和DSA检查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对颅外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 目的探讨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从东部战区总医院南京卒中登记系统纳入2017年1-10月间进行超声心动图和DSA检查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对颅外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进行评估,分为动脉轻度狭窄组和动脉中重度狭窄组。LVMI根据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标准计算。在颅外和颅内动脉粥样狭窄患者中分别比较动脉轻度狭窄和中重度狭窄组传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血脂及左心室质量(left ventricular mass,LVM)和LVMI。单因素分析及二元回归分析影响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LVMI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69例登记患者中,85例(50.3%)为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84例(49.7%)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在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中重度狭窄患者年龄比轻度狭窄患者大([64.3±12.4)岁vs(56.0±13.2)岁,P=0.001],LVMI较轻度狭窄患者高([43.6±10.3)g/m^(2.7) vs(36.6±7.2)g/m^(2.7),P<0.001]。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轻度狭窄患者LVMI低于中重度狭窄患者([36.5±7.2)g/m^(2.7) vs(46.1±13.6)g/m^(2.7),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LVMI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呈正相关(r=0.553,P<0.001)。二元回归分析发现LVM(IOR 1.13,95%CI 1.05~1.21)、年龄(OR 1.06,95%CI 1.01~1.11)是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LVMI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率正相关,LVMI是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左心室质量指数 颅内动脉 颅外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周围间隙扩大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19
作者 倪晓俊 《大医生》 2020年第13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周围间隙扩大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理类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仅有...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周围间隙扩大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理类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仅有血管周围间隙扩大为对照组,血管周围间隙扩大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为研究组,收集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探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周围间隙扩大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C反应蛋白(CRP),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酰(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上述指标进行logostic回归分析表明,患者的CRP、TC、TG、LDL-C、HDL-C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相关因素。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其血管周围间隙扩大与其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故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联合降脂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以改善其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颅内外动脉 粥样硬化性狭窄 LOGISTIC分析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37
20
作者 杜继臣 杨旭 +2 位作者 蒲传强 牛小媛 魏利华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02例颈内动脉系统ICVD患者及31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结果102例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71.6%)显著高于健康...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02例颈内动脉系统ICVD患者及31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结果102例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71.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5.2%)(P<0.01),颈动脉颅外段狭窄>50%发生率(20.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2%)(P<0.01);ICVD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软斑数[(1.23±2.16)个]、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2.02±0.77)mm]、斑块总积分[(0.52±0.64)cm]、软及混合斑积分比例[(0.69±0.12)%]以及数目构成比(155/228,68.0%)与健康对照组[(0.10±0.54)、(1.65±0.49)mm、(0.10±0.16)cm、(0.27±0.04)%、(4/23,17.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CVD组颈动脉颅外段血栓形成(斑块破裂)13例(12.7%),而健康对照组无1例发生(P<0.05);两组扁平斑数、硬斑数、混合斑数及斑块内出血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CVD组中的患、健侧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CVD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高,狭窄主要与软、混合斑有关;斑块破裂常常与卒中事件相关;一侧的颈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的检测,可为对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常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超声检测,对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病因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 颈动脉颅外段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