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衢州地区皮肤软组织感染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特征及毒力基因分布 被引量:11
1
作者 胡梅梅 陆军 +4 位作者 程颖 白永凤 张莉 张峰 祝进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2-437,共6页
目的:了解皮肤软组织感染(SSTIs)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的分子特征、耐药率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为临床抗生素使用及感染防控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衢州市人民医院2014至2018年皮肤软组织感染金黄色葡... 目的:了解皮肤软组织感染(SSTIs)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的分子特征、耐药率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为临床抗生素使用及感染防控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衢州市人民医院2014至2018年皮肤软组织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从中筛选出CA-MRSA菌株共72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进行分子分型,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所收集菌株的7种毒力基因包括纤连蛋白结合蛋白基因(fnbA,fnbB)、溶血素基因(hla,hlb)、肠毒素基因(sec,seh)、杀白细胞素基因(PVL)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ST59组和非ST59组之间耐药率和毒力基因携带率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衢州地区SSTIs CA-MRSA以ST59型(55.56%,40/72)为主要流行克隆株。所有分离株对红霉素(90.28%,65/72)、克林霉素(68.06%,49/72)、四环素(41.67%,30/72)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达托霉素及利奈唑胺全部敏感,序列型59(ST59)型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为(85.00%,34/40),ST59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克隆型(χ^2=11.886,P<0.01)。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72株皮肤软组织感染CA-MRSA毒力基因的携带率分别为hla(97.22%,70/72)、hlb(33.33%,24/72)、fnbA(50.00%,36/72)、fnbB(48.61%,35/72)、PVL(63.89%,46/72)、sec(4.17%,3/72)、seh(4.17%,3/72),PVL基因在ST59中的携带率为(77.50%,31/40),ST59 PVL携带率显著高于在其他非ST59中的携带率(χ^2=7.227,P<0.01)。结论:衢州地区SSTIs CA-MRSA的主要克隆为ST59型,与全国其他地区一致,ST59型分离株PVL基因的携带率明显高于其他分离株。SSTIs CA-MRSA对红霉素及克林霉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治疗中不宜作为经验性用药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软组织感染 葡萄球菌皮肤感染 社区获得性感染 细菌毒素类 外毒素类 杀白细胞素类
原文传递
特应性皮炎患儿皮损局部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检测 被引量:6
2
作者 邢嬛 佟月娟 +1 位作者 马琳 杨永弘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27-229,共3页
目 的 了 解 特 应 性 皮 炎 (AD )患 儿 皮 损 局 部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金 葡 菌 )的 带 菌 率 及 其 分 泌外 毒 素 的 情 况 ,探 讨 金 葡 菌 及 其 分 泌 的 外 毒 素 在 A D 发 病 中 的 作 用 。 方 法 ... 目 的 了 解 特 应 性 皮 炎 (AD )患 儿 皮 损 局 部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金 葡 菌 )的 带 菌 率 及 其 分 泌外 毒 素 的 情 况 ,探 讨 金 葡 菌 及 其 分 泌 的 外 毒 素 在 A D 发 病 中 的 作 用 。 方 法 AD 皮 损 局 部 分 离 金 葡 菌 ,反 向 被 动 乳 胶 试 验 方 法 检 测 其 外 毒 素 表 达 ,并 与 对 照 组 进 行 统 计 学 比 较 。 结 果 与 对 照 组 相 比 ,AD 患儿 无 论 是 皮 损 局 部 还 是 非 皮 损 区 金 葡 菌 带 菌 率 明 显 升 高 (P 值 均 < 0.01),且 与 疾 病 严 重 性 呈 正 相 关 性(P < 0.01)。但 AD 皮 损 局 部 的 金 葡 菌 与 对 照 组 金 葡 菌 相 比 ,两 者 分 泌 外 毒 素 的 情 况 差 异 无 显 著 性 (P >0.05),并 且 皮 损 局 部 的 金 葡 菌 是 否 分 泌 外 毒 素 与 疾 病 严 重 性 无 直 接 相 关 性 (P > 0.05),但 伴 有 血 清 总IgE 水 平 升 高 的 A D 患 儿 ,疾 病 相 对 较 重 (P < 0.01)。结 论 AD 患 儿 皮 损 区 金 葡 菌 带 菌 率 为 43.24% ,其中 47.46% 分 泌 外 毒 素 ,以 金 葡 菌 肠 毒 素 B(SEB)最 常 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小儿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外毒素 检测
原文传递
产气荚膜梭菌的血清型和致病性及其防治措施 被引量:9
3
作者 刘芳芳 黄慧文 +2 位作者 张学成 李真光 武华 《当代畜牧》 2017年第10期17-19,共3页
魏氏梭菌病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虽然发病率低,但是死亡率高。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杆菌,且可与巴氏杆菌和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使死亡率进一步提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春季等气候变化较大时该病... 魏氏梭菌病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虽然发病率低,但是死亡率高。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杆菌,且可与巴氏杆菌和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使死亡率进一步提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春季等气候变化较大时该病的发病率较高,给畜牧生产造成极大损失。产气荚膜梭菌主要通过分泌外毒素、酶类对机体产生致病性。根据分泌的致死性毒素类型可将产气荚膜梭菌分为A、B、C、D、E 5种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可对机体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笔者主要介绍了产气荚膜梭菌的血清型分型、危害及其防治措施,以期为魏氏梭菌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荚膜梭菌 血清型 外毒素 致病性 防治措施
原文传递
新型重组免疫抑制蛋白B7-2-L-PE40KDEL的分子构建与生物活性及结构特性 被引量:5
4
作者 袁志宏 奚永志 +7 位作者 张惠丽 孔繁华 关海容 郭斯启 刘楠 梁飞 孙玉英 崔建武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2期1541-1545,共5页
目的 构建重组B7 2 L PE4 0KDEL融合蛋白 ,特异性杀伤CD2 8高表达的T细胞 ,选择性阻断T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的B7:CD2 8/CTLA 4共刺激信号系统 ,由此诱导免疫耐受 ,特异性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GVHD)和宿主抗移植物疾病 (HVGD)。方法... 目的 构建重组B7 2 L PE4 0KDEL融合蛋白 ,特异性杀伤CD2 8高表达的T细胞 ,选择性阻断T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的B7:CD2 8/CTLA 4共刺激信号系统 ,由此诱导免疫耐受 ,特异性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GVHD)和宿主抗移植物疾病 (HVGD)。方法 采用基因融合序列重叠延伸 (SOE)策略 ,构建新型重组pRSETA B7 2 L PE4 0KDEL外毒素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 ,实现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利用亲和层析等方法进行蛋白质纯化。对该融合蛋白的结构特征诸如等电点、柔性等进行模拟分析。采用MTT法对其特异性杀伤高表达CD2 8受体的T细胞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构建并高效表达了B7 2 L PE4 0KDEL融合蛋白 ,所获融合蛋白的纯度大于 95 %。该融合蛋白的结构特征模拟分析的结果显示 ,其柔性及抗原性、亲水性表位均未显著改变。活性测定显示 ,该重组融合蛋白能有效特异性地杀伤高表达CD2 8的人T淋巴瘤细胞系 ,而对未表达CD2 8的人白血病细胞系则无任何杀伤。结论 具有靶向性免疫抑制活性的新型重组B7 2 L PE4 0KDEL外毒素融合蛋白的构建、表达对特异性防治GVHD和HVGD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免疫抑制蛋白 B7-2-L-PE40KDEL 分子构建 生物活性 淋巴细胞转化 外毒素类 移植物抗宿主病 免疫耐受
原文传递
利多卡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TSST-1刺激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媛媛 胡明洁 +4 位作者 张静 黄银久 汤必奎 陈昌杰 吴守伟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激活特应性皮炎患者单一核细胞的影响.方法 抽取6例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常规分离培养单一核细胞.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刺激共孵育,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利多卡因.3H-TdR掺入法检测单一核细胞... 目的 探讨利多卡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激活特应性皮炎患者单一核细胞的影响.方法 抽取6例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常规分离培养单一核细胞.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刺激共孵育,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利多卡因.3H-TdR掺入法检测单一核细胞增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Th1和Th2细胞因子的释放.Western印迹法检测利多卡因对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刺激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单一核细胞共孵育的HaCaT细胞中间丝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TSST-1(100 μg/L)显著刺激了特应性皮炎患者单一核细胞的增殖(SI=75±2.12,P<0.05),并刺激α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IL)2、IL-12、IL-4、IL-5、IL-13细胞因子的释放(均P<0.05).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00 μmol/L利多卡因显著抑制了TSST-1刺激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单一核细胞的增殖(SI=58±3.14,P<0.05),亦显著抑制了TSST-1刺激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IL-4、IL-5、IL-13、α肿瘤坏死因子以及γ干扰素的释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Western印迹法结果显示,100 μmol/L利多卡因阻断了HaCaT细胞中间丝相关蛋白表达的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利多卡因对TSST-1刺激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单一核细胞的激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外毒素类 利多卡因 单核细胞
原文传递
缓症链球菌外毒素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卢洪洲 翁心华 +7 位作者 尹有宽 陈一平 姜夕南 王华雨 钱开成 朱白 彭宝珍 龚祖埙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 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爆发流行现场获取的病原菌 ,进行增菌培养 ,从病原菌分泌物中分离、纯化外毒素蛋白 ,以对其致病性进行实验研究。方法 将现场分离的缓症链球菌增菌培养后 ,所得上清液分别经 2 0 %、40 %、6 0 %、80 %硫酸铵盐... 目的 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爆发流行现场获取的病原菌 ,进行增菌培养 ,从病原菌分泌物中分离、纯化外毒素蛋白 ,以对其致病性进行实验研究。方法 将现场分离的缓症链球菌增菌培养后 ,所得上清液分别经 2 0 %、40 %、6 0 %、80 %硫酸铵盐析 ,进一步经快速蛋白液相色谱系统 (FPLC)最终纯化 ,分别皮下注射新西兰兔 ,观察有否发热。引起新西兰兔对大肠杆菌内毒素致死性休克的敏感性实验 :先给实验组新西兰兔皮下注射纯化的链球菌外毒素 10 μg ,4h后静脉注射 10 μg大肠杆菌内毒素 ,对照组仅注射 10 μg大肠杆菌内毒素。 结果 经FPLC最终纯化的 2 0 %硫酸铵盐析蛋白 (分子量 340 0 0 )有致热性 ,可使新西兰兔平均体温升高 1℃左右 ,病理见脾脏有丝分裂增加。纯化的链球菌外毒素可增加新西兰兔对大肠杆菌内毒素致死性休克的敏感性 :实验组动物出现休克的临床表现 ,分别于 16~ 2 9h内死亡 ;而仅注射 10 μg大肠杆菌内毒素的对照组动物无上述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链球菌 脓毒性休克 外毒素类 致病性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原文传递
绿脓杆菌外毒素A对兔角膜基质细胞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郝继龙 王菲 +2 位作者 周鸿雁 赵文霞 谷树严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88-490,共3页
目的:探讨绿脓杆菌外毒素A兔对角膜基质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含兔角膜基质细胞(1×105.mL-1)三维胶原凝胶表面添加提纯的不同浓度绿脓杆菌外毒素A(0.1、1.0和10 mg.L-1)后,放入无血清MEM培养液中37℃培养24 h,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目的:探讨绿脓杆菌外毒素A兔对角膜基质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含兔角膜基质细胞(1×105.mL-1)三维胶原凝胶表面添加提纯的不同浓度绿脓杆菌外毒素A(0.1、1.0和10 mg.L-1)后,放入无血清MEM培养液中37℃培养24 h,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培养的兔角膜基质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损伤的兔角膜基质细胞释放的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结果:添加不同浓度绿脓杆菌外毒素A(0.1、1.0和10 mg.L-1)各组兔角膜基质细胞释放的LDH,与不添加绿脓杆菌外毒素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添加不同浓度绿脓杆菌外毒素A各组较不添加绿脓杆菌外毒素A组,角膜基质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细胞由长纺锤形变为圆形,细胞伪足减少。结论:绿脓杆菌外毒素A,破坏角膜基质细胞,对兔角膜基质细胞毒性作用有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 铜绿 角膜基质细胞 外毒素类 乳酸脱氢酶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3介导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靶向性治疗胶质瘤的体外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章剑剑 翁睿光 +4 位作者 刘俊 陈汉平 刘军 叶晖 郑伟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731-734,共4页
目的观察以白细胞介素(IL)13与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为基础构建的融合毒素(IL-13PE38)对实体恶性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分析其效能与恶性胶质瘤细胞表面IL-13α2受体(IL-13Rα2)表达强度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温州... 目的观察以白细胞介素(IL)13与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为基础构建的融合毒素(IL-13PE38)对实体恶性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分析其效能与恶性胶质瘤细胞表面IL-13α2受体(IL-13Rα2)表达强度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手术治疗的10例间变型胶质瘤和11例胶质母细胞瘤手术切除新鲜标本,在进行肿瘤细胞的原代培养时加入IL-13PE38并进行细胞MTS代谢率测定同时计算细胞存活率(SR);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并利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IL-13Rα2在恶性胶质瘤表达的积分光密度(IOD),以IOD值代表其表达强度,对恶性胶质瘤的细胞存活率与IL-13Rα2的表达强度做相关性分析。结果(1)21例标本有19例(90%)存在IL-13Rα2的强阳性表达,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强度高于问变型胶质瘤(P〈0.05)。(2)恶性胶质瘤细胞原代培养时加入IL-13PE38后细胞存活数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有14例细胞存活率低于70%,9例低于50%;在加入同浓度的IL-13PE38后问变型胶质瘤细胞存活率高于胶质母细胞瘤(P〈0.05)。(3)恶性胶质瘤IL-13Rα2的表达强度和细胞存活率呈高度负相关(r=-0.093,P〈0.01)。结论低浓度的IL-13PE38对实体恶性胶质瘤细胞的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其杀伤效能的大小取决于恶性胶质瘤细胞表面IL-13Rα2的表达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白细胞介素13 假单胞菌科 外毒素类
原文传递
信号系统在大鼠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中的作用及与致病因子的关系
9
作者 方向群 王炜芳 刘又宁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58-462,共5页
目的研究密度感应信号系统(QS)在铜绿假单胞菌(PA)致大鼠肺部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将PA制成PA藻酸盐包裹体,建立大鼠肺部感染模型,SD大鼠258只,随机分为3组;比较野生型PA菌株PAO1及QS基因缺失的PA变异株PAO1-JP2大鼠肺部感染模型中细菌学... 目的研究密度感应信号系统(QS)在铜绿假单胞菌(PA)致大鼠肺部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将PA制成PA藻酸盐包裹体,建立大鼠肺部感染模型,SD大鼠258只,随机分为3组;比较野生型PA菌株PAO1及QS基因缺失的PA变异株PAO1-JP2大鼠肺部感染模型中细菌学、病理学的不同,从而评价2株菌在大鼠肺部感染中的致病性差异。用刚果红法测定该2株细菌弹性蛋白酶的活性;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外毒素A的表达。结果感染后第14天、28天,PAO1-JP2肺组织匀浆菌落计数分别为(9.6±3.3)lgCFU/g及(4.2±3.1)lgCFU/g,显著低于PAO1组的(11.3±2.8)lgCFU/g及(9.1±1.5)lgCFU/g(P<0.05)。感染后第7、14及28天,PAO1-JP2感染组大鼠肺部病理变化指数及肺组织大体病理评分、肺部脓肿/肉芽肿的平均直径及肺组织显微病理评分均显著低于PAO1组。体外实验结果表明,PAO1-JP2菌株弹性蛋白酶活性(吸光度值)为0.35±0.03,高于PAO1菌株的0.02±0.00。免疫印迹实验可见PAO1株在相对分子质量73 000处显示棕色条带,PAO1-JP2株未见棕色条带。结论QS系统缺损后由于某些致病因子如弹性蛋白酶、外毒素不能表达,其导致的肺部感染程度有所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感应信号系统 假单胞菌 铜绿 N-乙酰基同型丝氨酸内酯 外毒素类
原文传递
不同来源金黄色葡萄球菌Panton—Valentine杀白细胞素基因的表达及其与agrA表达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莹 李挺建 +2 位作者 卢园园 王良兴 余方友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13-317,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标本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Panton-Valentine杀白细胞素(PVL)的表达及与agr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4家医院从临床各种标本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所有菌株均为非重复株。采用普通PCR和... 目的研究不同标本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Panton-Valentine杀白细胞素(PVL)的表达及与agr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4家医院从临床各种标本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所有菌株均为非重复株。采用普通PCR和DNA测序检测PVL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ukSmRNA和agrAmRNA的量。结果经过PCR扩增及测序共筛检出96株PVL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58株为医院获得株,28株为社区获得株,10株由于临床资料不全不能区分;54株分离白血液标本,33株分离自脓液标本及9株分离白痰液标本;67株分离自成人的临床标本,29株分离自儿童的临床标本。分离自脓液标本和血液标本的菌株lukSmRNA的相对表达量的中位数分别为1.500和0.818,分离自脓液标本菌株的lukS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分离白血液标本菌株的量(U=634,P=0.025);分离自儿童和成人的菌株lukSmRNA的相对表达量的中位数分别为1.292和0.540,儿童分离株的lukS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成人分离株的量(U=660,P=0.013);社区分离株和医院分离株lukSmRNA的相对表达量的中位数分别为1.034和0.536,社区获得株的lukS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医院获得株的量(U:338,P=0.012)。在总的分离株中,lukSmRNA与agrAmRNA的表达量存在正相关性(r=0.592,P〈0.01);分离自脓液标本菌株的lukSmRNA与agrAmRNA相关系数较高(r=0.810,P〈0.01),但分离自血液标本菌株的两者相关性系数较低(r=0.543,P〈0.叭)。分离自儿童标本菌株的lukSmRNA与agrAmRNA量之间相关性更高,为0.804(P〈0.01),而分离自成人标本菌株的两者相关系数为0.476(P〈0.01)。社区获得株与医院获得株两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7(P〈0.01)和0.556(P〈0.01)。结论不同的感染类型luks/F—PV基因的表达不同,agr系统可能对lu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球菌 金黄色 细菌毒素类 外毒素类 杀白细胞素类 细菌蛋白质类
原文传递
绿脓杆菌外毒素PE38KDEL重组蛋白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11
作者 岑丹维 宋易玲 +6 位作者 张婵琼 毛珊珊 叶晓鲜 陈俊 陈韶 朱珊丽 张丽芳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制备绿脓杆菌外毒素(PE)PE38KDEL重组蛋白,并制备特异性兔免疫血清多克隆抗体。方法:选择PE部分基因(PE38),并将C端609-613位的氨基酸REDLK突变为KDEL,通过原核密码子优化(http://www.jcat.de)后全基因合成,经Hind... 目的: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制备绿脓杆菌外毒素(PE)PE38KDEL重组蛋白,并制备特异性兔免疫血清多克隆抗体。方法:选择PE部分基因(PE38),并将C端609-613位的氨基酸REDLK突变为KDEL,通过原核密码子优化(http://www.jcat.de)后全基因合成,经Hind III和Xho I酶切位点克隆至p ET32a(+)原核表达载体,构建p ET32a(+)/PE38KDEL重组质粒,将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到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菌中,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重组PE38KDEL蛋白,经Ni-NTA亲和层析法制备纯化蛋白,采用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法进行鉴定。进一步将PE38KDEL纯化蛋白免疫日本大耳白兔制备PE38KDEL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并采集免疫前后血清,用ELISA法检测免疫后的抗体反应和效价。结果:成功构建了p ET32a(+)/PE38KDEL重组质粒。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该质粒成功表达并获得纯化的PE38KDEL蛋白。SDSPAGE电泳显示蛋白分子质量约为57 k Da,与预计理论值大小相符合。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在分子质量约57 k Da处出现单一条带。通过免疫大耳白兔成功获得PE38KDEL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抗体效价高达1:60 000。结论:PE38KDEL蛋白可诱导兔产生特异性多克隆血清抗体,且该抗体效价高、特异性强,为进一步研究基于PE38KDEL毒素的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外毒素类 PE38KDEL 多克隆抗体
下载PDF
重组TGF_α-PE40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英文)
12
作者 王兵 关战军 +5 位作者 张国元 吴宗贵 徐永华 江万里 芮耀诚 储智勇 《中国药理学报》 CSCD 1999年第9期795-799,共5页
目的:探讨基因重组转换生长因子α-绿脓杆菌外毒素融合蛋白(TP40)对血管平滑肌细胞(SMC)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用RNA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检测原代培养增殖期SMC及静止期SM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用结晶紫染色法和[~3H]亮氨酸掺入... 目的:探讨基因重组转换生长因子α-绿脓杆菌外毒素融合蛋白(TP40)对血管平滑肌细胞(SMC)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用RNA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检测原代培养增殖期SMC及静止期SM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用结晶紫染色法和[~3H]亮氨酸掺入法检测TP40对增殖期SMC和静止期SMC增殖及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用过量EGF(TP40浓度的100倍)竞争拮抗TP40的细胞毒作用。结果:增殖期SMC EGFR的mRNA及受体蛋白质的表达显著高于静止期SMC。TP40浓度为10及100μg·L^(-1)时,对增殖期SMC增殖及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较静止期SMC强(P<0.01),对[~3H]亮氨酸掺入抑制的IC_(50)及其95%可信限分别为8.01(5.05-12.69)和121.95(90.98-163.47)μg·L^(-1)。过量EGF能完全拮抗TP40的细胞毒作用。结论:增殖期SMC能高水平地表达EGFR,TP40对增殖期SMC的增殖具有导向抑制作用,作用部位为细胞的EGF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平滑肌 细胞增殖 TGFΑ EGFR SMC 药理
原文传递
儿童复发性A族链球菌性扁桃体炎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施佳 蔡成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3年第2期336-340,共5页
A族β溶血性链球菌(GAS)是儿童常见感染病原,其引起的扁桃体炎性反应反复发作,即为复发性A族链球菌性扁桃体炎(GAS-RT)。新近研究认为,GAS-RT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感染性疾病,而是一种免疫敏感性疾病,经由超抗原(SAgs)和生发中心(GC)的滤泡... A族β溶血性链球菌(GAS)是儿童常见感染病原,其引起的扁桃体炎性反应反复发作,即为复发性A族链球菌性扁桃体炎(GAS-RT)。新近研究认为,GAS-RT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感染性疾病,而是一种免疫敏感性疾病,经由超抗原(SAgs)和生发中心(GC)的滤泡辅助T细胞(Tfh)相互作用,发挥对GC的B细胞细胞毒作用来逃避免疫应答,该理论为临床提供了新的免疫靶向治疗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扁桃体炎 免疫机制 链球菌热原外毒素A T滤泡辅助细胞 细菌疗法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及中性粒细胞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损伤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娄秉盛 林晓峰 +2 位作者 袁钊辉 张铁英 刘奕志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22-425,共4页
目的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及中性粒细胞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分离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人RPE细胞株D407(RPED407)共培养,并加入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外毒素建立细菌性眼内炎体外模型。通过观察RPE... 目的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及中性粒细胞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分离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人RPE细胞株D407(RPED407)共培养,并加入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外毒素建立细菌性眼内炎体外模型。通过观察RPE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流式细胞仪分析RPE细胞存活状况改变、以及Hoechst 33342/Propidium Iodide(PI)染色观察细胞核的荧光染色等方法,验证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及中性粒细胞埘RPE细胞的损伤作用。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单独作用RPE细胞时,细胞外LDH水平及RPE细胞的坏死细胞比率随着外毒素剂量增加而升高,但仅250、500μ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加入中性粒细胞共同培养后,100μl外毒素作用下,仅6h,RPE细胞外LDH水平即高于无外毒素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6h时,流式细胞仪分析湿示,RPE细胞发生了明显的细胞凋亡,并且随着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而加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对RPE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其机制主要以细胞坏死的方式进行。中性粒细胞超过一定数量后对RPE细胞具有损伤作用。外毒素和中性粒细胞共间参与时,对RPE细胞的毒性作用大于两者单独对RPE细胞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球菌 金黄色 外毒素类/毒性 色素上皮 眼/损伤 眼内炎/病因学
原文传递
免疫毒素抗膀胱癌的实验与初步临床应用
15
作者 温儒民 薛松 +3 位作者 孙晓青 陈家存 顾骧 陈仁富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1225-1228,共4页
目的:探讨抗人膀胱癌单克隆抗体绿脓杆菌外毒素(BDI-1-PEA)对膀胱癌细胞的特异杀伤作用。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10-10~10-7mol/L浓度下的BDI-1-PEA、抗人膀胱癌单克隆抗体(BDI-1)、BDI-1和绿脓杆菌外毒素(PEA)的混合物(PE... 目的:探讨抗人膀胱癌单克隆抗体绿脓杆菌外毒素(BDI-1-PEA)对膀胱癌细胞的特异杀伤作用。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10-10~10-7mol/L浓度下的BDI-1-PEA、抗人膀胱癌单克隆抗体(BDI-1)、BDI-1和绿脓杆菌外毒素(PEA)的混合物(PEA+BDI-1)对体外癌细胞的杀伤能力。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的癌细胞长至直径0.3cm大小实体瘤时,随机分三组,每组10只裸鼠,于尾静脉隔日分别注入100倍半致死剂量浓度(1×10-7mol/L)的BDI-1-PEA100!l及相同剂量的BDI-1、正常小鼠IgG共6次,观察不同的药物对癌的抑制作用。2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患者应用100倍半细胞致死剂量浓度(1×10-7mol/L)50mlBDI-1-PEA进行了膀胱灌注治疗,每周2次,共8次。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或B超。结果:BDI-1-PEA抗膀胱癌细胞系E-J的作用明显优于单抗及毒素与单抗的混合物(P<0.01),与对非靶细胞肾肿瘤细胞系786-0的细胞毒性作用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2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患者,用药后随访7~22个月,平均15个月,2例患者复发。结论:BDI-1-PEA对膀胱癌细胞具有特异杀伤作用,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有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毒素类 膀胱肿瘤 绿脓杆菌外毒素 抗体 单克隆
下载PDF
动物绿脓杆菌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57
16
作者 牛钟相 李雅林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1期16-18,共3页
随着养殖业规模化的不断扩大,由绿脓杆菌引起的动物疫病有上升趋势。近年来,有关绿脓杆菌导致的疫病主要有:规模化养狐场母狐的流产、羊群的化脓性肺炎、雏鸡的败血症等,其他动物绿脓杆菌病的报道也日渐增多。该菌给规模化养殖场造成了... 随着养殖业规模化的不断扩大,由绿脓杆菌引起的动物疫病有上升趋势。近年来,有关绿脓杆菌导致的疫病主要有:规模化养狐场母狐的流产、羊群的化脓性肺炎、雏鸡的败血症等,其他动物绿脓杆菌病的报道也日渐增多。该菌给规模化养殖场造成了很大威胁。为了探讨有效控制本病的方法,特对动物绿脓杆菌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发病机理、诊断、防制等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 绿脓杆菌病 绿脓杆菌 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 发病机理 诊断 防制
下载PDF
Gene therapy for human colorectal carcinoma using human CEA promoter controlled bacterial ADP-ribosylating toxin genes:PEA and DTA gene transfer 被引量:18
17
作者 CAO Guang Wen 1, QI Zhong Tian 1, PAN Xin 1, ZHANG Xiao Qin 1, MIAO Xiao Hui 1, FENG Yan 1, LU Xin Hua 1, Shigeki Kuriyama 2 and DU Ping 1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5期25-28,共4页
AIM To establish a tissue-specific gene therapy for colorectal carcinoma using bacterial ADP-ribosylating toxin genes.METHODS Pseudomonas exotoxin A domain Ⅱ+Ⅲ (PEA) was cloned from genomic DNA of Pseudomonas aerugi... AIM To establish a tissue-specific gene therapy for colorectal carcinoma using bacterial ADP-ribosylating toxin genes.METHODS Pseudomonas exotoxin A domain Ⅱ+Ⅲ (PEA) was cloned from genomic DNA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EA and diphtheria toxin A chain gene (DTA) were modified to express eukaryotically. After sequencing, the toxin genes under the control of human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 promoter were cloned into retroviral vectors to construct CEAPEA and CEADTA respectively. In vitro cotransfection of the constructs with luciferase vectors and in vivo gene transfer in nude mice were subsequently carried out.RESULTS Both CEAPEA and CEADTA specifically inhibited the reporter gene expression in the CEA positive human colorectal carcinoma (CRC) cells in vitro. Direct injection of CEAPEA and CEADTA constructs into the established human tumors in BALB/c nude mice led to significant and selective reductions in CRC tumor size 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control groups.CONCLUSION The toxin genes, working as therapeutic genes, are suitable for the tissue-specific gene therapy for colorectal carcin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rectal neoplasms GENE therapy GENE transfer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pseudomonas exotoxin A DIPHTHERIA TOXIN A
下载PDF
具杀线虫活性的苏云金杆菌筛选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罗兰 谢丙炎 +2 位作者 杨宇红 冯兰香 杨之为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4-316,共3页
Bioassay of 51 strains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to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had been studied in laboratory. Two of them had higher toxicity to B. xylophilus. Extraction of endotoxin and exotoxin of the two isolates... Bioassay of 51 strains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to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had been studied in laboratory. Two of them had higher toxicity to B. xylophilus. Extraction of endotoxin and exotoxin of the two isolates to B. xylophilus showed the action of exotoxin higher than that of endotox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线虫活性 苏云金杆菌 化学药剂防治 植物寄生线虫 筛选 植物线虫 残留农药 真菌病害
下载PDF
产气荚膜梭菌外毒素基因与相关疫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9
作者 孙雨 王晓英 +5 位作者 董浩 曲萍 胡冬梅 赵柏林 石慧 宋晓晖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CAS 2016年第2期58-62,共5页
产气荚膜梭菌也称魏氏梭菌,是引起气性坏疽、肠毒血症、出血性肠炎等反刍动物疾病的主要病原。该菌能够分泌α、β、ε、ι、γ、η、θ、κ、λ、μ、ν等多种外毒素,其中a、β、ε、ι毒素是主要的致病因子。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疾病... 产气荚膜梭菌也称魏氏梭菌,是引起气性坏疽、肠毒血症、出血性肠炎等反刍动物疾病的主要病原。该菌能够分泌α、β、ε、ι、γ、η、θ、κ、λ、μ、ν等多种外毒素,其中a、β、ε、ι毒素是主要的致病因子。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疾病通常发病急、死亡快,因此,疫苗免疫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方法。近年来,随着对a、β、ε等毒素功能研究的深入,研究毒素相关的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成为研究热点,并且有望弥补传统类毒素疫苗的安全性不高、稳定性差等缺点。文章从产气荚膜梭菌的病原学特点、主要外毒素的致病机制以及毒素相关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产气荚膜梭菌的综合防控和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与核酸疫苗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荚膜梭菌 外毒素 致病机制 疫苗
下载PDF
用小鼠复制仔猪水肿病的模型试验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德坤 王文秀 +1 位作者 孔庆波 雷利辉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4期79-80,共2页
以幼鼠和成年鼠为试验动物 ,分别经腹腔注射细菌或外毒素。试验结果表明 ,注射细菌后能够导致成年鼠死亡的最小细菌数为 2×1 0 10 ,成年鼠注射细菌后 1 2~ 96 h死亡 ,剖检死亡鼠可见皮下、淋巴结、肝、脾和肺脏出血 ,十二指肠和... 以幼鼠和成年鼠为试验动物 ,分别经腹腔注射细菌或外毒素。试验结果表明 ,注射细菌后能够导致成年鼠死亡的最小细菌数为 2×1 0 10 ,成年鼠注射细菌后 1 2~ 96 h死亡 ,剖检死亡鼠可见皮下、淋巴结、肝、脾和肺脏出血 ,十二指肠和胃壁水肿。幼鼠注射细菌后 1 2~ 48h死亡 ,导致幼鼠死亡的最小细菌数为 3× 1 0 9,死亡鼠剖检结果与成年鼠相同 ;注射外毒素后 ,成年鼠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 ,最后死亡。致成年鼠死亡的毒素最小剂量为 1 m L,注射外毒素后 1 2~2 8h死亡。剖检死亡鼠可见皮下胶冻样水肿 ,皮下淋巴结出血水肿 ,脏器表面多汁 ,胃肠壁水肿 ,十二指肠和胃底壁尤其严重 ,积聚大量黄色黏稠液体。幼鼠注射外毒素后 4~ 2 8h死亡 ,其神经症状和死亡剖检结果与成年鼠基本相同 ,水肿病变更典型。本研究结果表明 ,细菌外毒素是引起水肿病的关键性因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复制 仔猪 水肿病 诊断模型 试验 最小细菌数 神经症状 剂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