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荀子·劝学》篇“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说新释 被引量:8
1
作者 廖名春 《邯郸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47-51,2,共5页
《荀子·劝学》"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说亦见于《大戴礼记·劝学》和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语丛三》,"柱"字有"折"、"梪"、"树"的异文。认为杨倞和王念孙两派的释字释义都有... 《荀子·劝学》"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说亦见于《大戴礼记·劝学》和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语丛三》,"柱"字有"折"、"梪"、"树"的异文。认为杨倞和王念孙两派的释字释义都有问题,"柱"当读为"斲",也就是"";郭店简的"梪"、"树"都当读为"",也就是"斲"。而《大戴礼记·劝学》的"折",则是"斲"的同义换读。"强自取柱,柔自取束"是说坚硬则自招致被用于砍斲,柔软则自招致被用于捆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劝学 柱读为斲 折伐 郭店楚简
下载PDF
《荀子·劝学》中“积”的教育意涵 被引量:4
2
作者 孙德玉 许露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8-711,共4页
《荀子·劝学》集中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教学思想,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积"的重要性。"积"依赖人为,既是学习过程的体现,又是学习方法的提炼,还是"化性起伪"的必要准备。荀子"积"之思想的教育... 《荀子·劝学》集中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教学思想,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积"的重要性。"积"依赖人为,既是学习过程的体现,又是学习方法的提炼,还是"化性起伪"的必要准备。荀子"积"之思想的教育意涵精深旨远:从我"积",凸显主体挖潜能;从小"积",积微见著有成效;从本"积",透过现象看本质;持续"积",锲而不舍贵有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劝学》 “积”
下载PDF
走向“终乎为圣人”的荀子学习观寻绎
3
作者 王振华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9期57-64,共8页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君子要走向"终乎为圣人"的学习指向,深入分析《劝学》全文,会发现,以"博学"和"参省"为基点支撑起君子的学习,关键还要有"学不可以已"的品格与行动,方能"知明而行无过...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君子要走向"终乎为圣人"的学习指向,深入分析《劝学》全文,会发现,以"博学"和"参省"为基点支撑起君子的学习,关键还要有"学不可以已"的品格与行动,方能"知明而行无过",进而走向"终乎为圣人"。除《劝学》外,在《荀子》其余篇章中有关"学"的论述,使荀子"学"的意涵更加鲜活和丰富,荀子在《劝学》中建构起的"学"的架构支撑着《荀子》全书中的"学"。荀子关于"学"的思想很值得后人借鉴,在传统的"尊孟抑荀"的文化语境中,应多一种文化视角,来"善解"荀子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学习观 《劝学》
下载PDF
文化传承视域下提升《荀子·劝学》教学质量的三个维度
4
作者 李宜蓬 张赟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0年第5期46-50,共5页
《荀子·劝学》是千古名篇,历来为人所传诵。深刻充实的观点,生动形象的比喻,铺陈排比的语言,完整呼应的结构,体现荀子严谨的思维能力,标志着中国古代议论文的成熟。无论是中学文言文教学,还是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都应该从以文... 《荀子·劝学》是千古名篇,历来为人所传诵。深刻充实的观点,生动形象的比喻,铺陈排比的语言,完整呼应的结构,体现荀子严谨的思维能力,标志着中国古代议论文的成熟。无论是中学文言文教学,还是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都应该从以文本细读为基础,从文学、学术和思想的维度来阐释《荀子·劝学》,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有更充分的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承 荀子 《劝学》
下载PDF
清末宣讲所探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苏全有 张超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201-216,共16页
宣讲历来被当作教化民众的重要手段,甲午战后特别是庚子事变之后,清政府开始对原有的宣讲加以变革。1906年《学部奏定各省劝学所章程》的颁布,宣告了宣讲所的成立,也标志着宣讲进入制度化和功能转变的新阶段。就宣讲所在各地的设立情况... 宣讲历来被当作教化民众的重要手段,甲午战后特别是庚子事变之后,清政府开始对原有的宣讲加以变革。1906年《学部奏定各省劝学所章程》的颁布,宣告了宣讲所的成立,也标志着宣讲进入制度化和功能转变的新阶段。就宣讲所在各地的设立情况而言,除京畿地区较早提倡设立外,四川、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等中西部地区,江浙、两广等沿海地区,奉天、吉林、黑龙江、新疆、蒙古、云南等边疆地区也都相继建立,但发展情况各有不同。就宣讲的内容而言,主要以宣传国家和地方政策,教化人心,开启民智为主,在地方自治付诸实施后,宣传新政特别是地方自治成为另一项主要内容。清末的政府宣讲既是一种道德教化,同时也具有社会启蒙与政策宣传的功能。然而,由于各省宣讲所在数量和质量上参差不齐,官方规定的宣讲规则、内容有一定的局限,宣讲员匮乏和经费不足,官员贪渎和外国势力干扰等限制了宣讲所功能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宣讲所 劝学所 学部 地方自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