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斑茅F2杂种选育与同工酶标记辅助选择 被引量:34
1
作者 邓海华 廖兆周 +6 位作者 李奇伟 劳方业 符成 陈西文 张垂明 刘少谋 杨业后 《甘蔗糖业》 2002年第1期1-5,共5页
2000/01杂交季以甘蔗与斑茅属间杂交F1杂种崖城95-41 作母本,与父本CP57-614和川蔗57-416杂交,在二个组合后代实生苗中分别取13个单株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除1个单株为可疑后代外,其它均为斑茅的F2后代。过... 2000/01杂交季以甘蔗与斑茅属间杂交F1杂种崖城95-41 作母本,与父本CP57-614和川蔗57-416杂交,在二个组合后代实生苗中分别取13个单株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除1个单株为可疑后代外,其它均为斑茅的F2后代。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标记PxA6、PxA7和PxA9在斑茅F2中出现机率高,特别是PxA6和PxA7,其酶带清晰易辨,可作为F2后代辅助选择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工酶标记 辅助选择 甘蔗 斑茅 属间杂交 F2杂种 育种
下载PDF
海南甘蔗育种场斑茅研究利用 被引量:23
2
作者 符成 邓海华 陈西文 《甘蔗糖业》 2003年第6期1-5,14,共6页
海南甘蔗育种场自 1956 年起开展甘蔗与斑茅杂交利用的研究 1973 年选育出斑茅第 1 代真杂种(F1) 2001 年育成斑茅杂种 2 代(F2 或 BC1)真杂种 斑茅蔗 F1 杂种的杂交可育性差 回交成功率低 在斑茅高贵化过程中 糖分的改良速度较快 但小茎
关键词 甘蔗 斑茅 杂交 育种 BC1杂种 F1杂种
下载PDF
近十年海南甘蔗育种场斑茅后代回交利用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刘少谋 符成 陈勇生 《甘蔗糖业》 2007年第2期1-6,17,共7页
继上世纪70年代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海南甘蔗育种场利用海南本地斑茅无性系与甘蔗杂交,育成斑茅F1真杂种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又获得斑茅杂种F1单株30个;2001年获得斑茅BC1单株140个;2003年,培育斑茅杂种实生苗18756株,入选斑茅杂种BC2一... 继上世纪70年代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海南甘蔗育种场利用海南本地斑茅无性系与甘蔗杂交,育成斑茅F1真杂种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又获得斑茅杂种F1单株30个;2001年获得斑茅BC1单株140个;2003年,培育斑茅杂种实生苗18756株,入选斑茅杂种BC2一批。本文介绍近年斑茅杂种培育与回交利用的研究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斑茅 杂种
下载PDF
近年来海南甘蔗育种场甘蔗开花诱导与新种质杂交利用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李奇伟 邓海华 +4 位作者 周耀辉 陈西文 胡后祥 符成 吴海鹏 《甘蔗糖业》 2000年第1期1-7,共7页
对Badila、 Black Cheribon、 Crystalina、粤糖57-423、 Co419、闽糖70-611以及新引进的热带种57NG155、IJ76-315和Korpi等进行了人工开花诱导试验。除Black... 对Badila、 Black Cheribon、 Crystalina、粤糖57-423、 Co419、闽糖70-611以及新引进的热带种57NG155、IJ76-315和Korpi等进行了人工开花诱导试验。除Black Cheribon和Crystalina外,其它参试品系均成功地诱导开花。这些品种在适当的处理条件下,开花率达30%以上,始花期提早至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有效地解决了在海南甘蔗育种场自然条件下不开花或花期太迟的问题。1995/96~1998/99杂交季,海南甘蔗育种场利用新热带种资源(包括Badila)与当地的细茎野生种和斑茅、新引进的大茎野生种以及印度种进行基础杂交,共做了50个与新引进热带种有关的组合,生产了66个杂交花穗,定植8700多株实生苗,选育出一批遗传基础广泛的基础杂交后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斑茅 开花诱导 杂交 热带种 育种
下载PDF
斑茅杂交后代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13
5
作者 劳方业 符成 +4 位作者 陈仲华 陈健文 张垂明 杨业后 邓海华 《甘蔗糖业》 2006年第1期6-11,共6页
采用SSR、5SrDNA、Alu-like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蔗(Badila)与斑茅杂交后代F1及其回交后代BC1、BC2、BC3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SR是斑茅杂交后代真实性鉴定的有效方法,mSSCIR33是较佳引物之一;5SrDNA可用于鉴别斑茅F1,但因其多态性不高,不... 采用SSR、5SrDNA、Alu-like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蔗(Badila)与斑茅杂交后代F1及其回交后代BC1、BC2、BC3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SR是斑茅杂交后代真实性鉴定的有效方法,mSSCIR33是较佳引物之一;5SrDNA可用于鉴别斑茅F1,但因其多态性不高,不能用作回交后代真实性鉴定,用于斑茅血缘的检测时,随着回交代数的提高,可靠性降低;Alu-like不适宜用作杂种后代真实性鉴定,但是检测斑茅血缘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斑茅 杂种鉴定 SSR 5S RDNA Alu-like
下载PDF
基于GISH的甘蔗与斑茅F_1染色体遗传与核型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黄永吉 吴嘉云 +6 位作者 刘少谋 邓祖湖 符成 林彦铨 李奇伟 黄忠兴 陈如凯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94-398,共5页
斑茅在甘蔗育种的利用是现代甘蔗育种种质创新的热点,育种者期望把斑茅中优异的特性通过杂交渗透到甘蔗中。甘蔗与斑茅的F1是斑茅利用研究的难点也是基础。本研究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分析甘蔗与斑茅的F1染色体构成和核型,... 斑茅在甘蔗育种的利用是现代甘蔗育种种质创新的热点,育种者期望把斑茅中优异的特性通过杂交渗透到甘蔗中。甘蔗与斑茅的F1是斑茅利用研究的难点也是基础。本研究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分析甘蔗与斑茅的F1染色体构成和核型,探讨甘蔗与斑茅F1染色体的遗传行为。GISH结果表明,甘蔗与斑茅杂交F1的染色体众数68-69条,其中40条来自甘蔗热带种Badila,28-29来自海南斑茅,未发现有染色体的交换或易位现象。参试材料大部分染色体都属于中部着丝点(m)的染色体,少数为近中部着丝点(sm),YCE95-41核型属2B型,其余的核型都属为1B型。甘蔗与斑茅的染色体按n + n的方式传递给F1,本研究结果为斑茅种质在甘蔗育种中的利用及其杂交后代染色体细胞遗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斑茅 染色体 基因组原位杂交 核型
下载PDF
斑茅两个看家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其在基因芯片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积森 李伟 +3 位作者 阙友雄 阮妙鸿 张木清 陈如凯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7-283,共7页
根据已发表的同源基因序列,利用RT-PCR技术分离了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s)的GAPDH和APRT两个看家基因片段,用它们作为cDNA芯片阳性参照,以未经聚乙二醇(PEG)胁迫处理的斑茅叶片为对照,和PEG胁迫的4组材料同cDNA芯片进行杂交分析。... 根据已发表的同源基因序列,利用RT-PCR技术分离了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s)的GAPDH和APRT两个看家基因片段,用它们作为cDNA芯片阳性参照,以未经聚乙二醇(PEG)胁迫处理的斑茅叶片为对照,和PEG胁迫的4组材料同cDNA芯片进行杂交分析。杂交结果显示,GAPDH杂交的Cy5与Cy3平均信噪比(Signal/Noise,S/N)分别为56.12和60.8,APRT杂交的Cy5与Cy3平均信噪比分别为51.06和47.25,信噪比均很高;同时两个看家基因的杂交都显示出极强的信号,其中GAPDH的杂交信号值大于10000,APRT也在8000以上,杂交结果可靠。分析了PEG胁迫4个时段BADH与两个看家基因的表达,BADH的表达有明显变化,而看家基因表达均较稳定。上述结果表明所克隆的两个看家基因在斑茅中表达量高,且PEG胁迫下表达较为稳定,是基因芯片理想的阳性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看家基因 基因芯片 PEG
下载PDF
应用ISSR标记鉴定斑茅BC_2杂种真实性 被引量:8
8
作者 陈健文 Phillip A.Jackson +3 位作者 劳方业 刘睿 陈勇生 邓海华 《中国糖料》 2008年第1期1-3,共3页
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s(Retz.) Jeswiet]具有抗病虫、抗旱、抗寒、宿根性强等优点,是一种很好的种质资源。广大的甘蔗育种者做了大量的尝试,希望能把这些优良性状导入到现代甘蔗品种中,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获得了一批F1和BC1后代... 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s(Retz.) Jeswiet]具有抗病虫、抗旱、抗寒、宿根性强等优点,是一种很好的种质资源。广大的甘蔗育种者做了大量的尝试,希望能把这些优良性状导入到现代甘蔗品种中,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获得了一批F1和BC1后代。随后,又获得了一批BC2无性系。我们使用30个ISSR标记,对来自10个杂交组合的164个BC2无性系的杂种真实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有160个是真正的杂种,其中的138个同时具有父母本的特征带,另外22个仅具有父本的特征带,余下的4个无性系在本研究中还不能确定其杂种的真实性。总体来看,大部分组合仅用2个ISSR标记即可鉴定杂种的真实性,少数组合甚至仅用1个标记。这说明利用ISSR标记进行甘蔗杂种真实性的鉴定是可行且相当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BC2 ISSR 真杂种
下载PDF
Analysis of Disequilibrium Hybridization in Hybrid and Backcross Progenies of Saccharum officinarum × Erianthus arundinaceus 被引量:9
9
作者 DENG Zu-hu ZHANG Mu-qing +6 位作者 LIN Wei-le CHENG Fu ZHANG Chui-ming LI Yu-chang LAI Li-ping LIN Yan-quan CHEN Ru-kai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10年第9期1271-1277,共7页
Erianthus arundinaceus is an important, closely related genus of Saccharum officinarum L.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how the chromosomes are transmitted when it hybridizes with sugarcane. The hybrids and ... Erianthus arundinaceus is an important, closely related genus of Saccharum officinarum L.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how the chromosomes are transmitted when it hybridizes with sugarcane. The hybrids and backcross progenies of S. officinarum and E. arundinaceus and their parents were used for Karyotype analysis and to study the law of chromosome transmis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matic chromosome number of both of the E. arundinaceus Hainan92-105 and Hainan92-77 were 2n = 60 = 60sm, belonging to type 1 A, and the BC1 YC01-21 was 2n = 104 = 100m + 4sm, belonging to type 2C. The other six tested clones belonged to type 2B. The both F1s YC96-66 and YC96-40 that originated from Badila (2n = 80 = 70m + 10sm) with E. Arundinaceus were 2n = 70 = 68m + 2sm, which suggests an n + n transmission. The cross between YC96-66 (female parent) and CP84-1198 (male parent, 2n = 120 = 114m + 6sm) also followed the same genetic law and the somatic chromosome number of their progeny, YC01-3 (2n = 105 = 95m + 10sm). The cross derived from YC96- 40 (female) and CP84-1198 (male), YC01-21 had 2n = 104 = 100m + 4sm chromosomes, following the same genetic law of n + n. However, YC01-36 had 2n = 132 = 130m + 2sm chromosomes, which suggests a 2n + n chromosome transmission.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inheritance of chromosomes was very complex in the BC1. The difference in chromosome number between clones was as high as 28. This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2n + n transmission of chromosomes. In addition, as there was not be a regular number of haploids, this phenomenon is termed as disequilibrium hybrid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GARCANE erianthus arundinaceus intergeneric hybrids cytogenetic analysis disequilibrium hybridization
下载PDF
斑茅F1品系崖城96-66与CP84-1198杂交后代的鉴别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业后 符成 +2 位作者 张垂明 邓海华 廖兆周 《甘蔗糖业》 2002年第4期11-14,共4页
对斑茅F1品系崖城96-66×CP84-1198杂交后代进行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分析,并与父母本酶带作比较。结果表明,受检的20个株系中,除YCE01-62不具斑茅的特征酶带外,其它19个株系都具有斑茅的酶带,可初步认为是斑茅的第二代杂种。对其... 对斑茅F1品系崖城96-66×CP84-1198杂交后代进行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分析,并与父母本酶带作比较。结果表明,受检的20个株系中,除YCE01-62不具斑茅的特征酶带外,其它19个株系都具有斑茅的酶带,可初步认为是斑茅的第二代杂种。对其中7个株系进行了DNA分子标记分析,结果显示除YCE01-62为杂株外,其它株系均确认为真杂种。在本研究中,同工酶方法的结果与DNA分子标记方法的结果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杂交后代 鉴别 甘蔗 属间发交 同工酶 DNA分子标记
下载PDF
斑茅蔗后代杂种的分子标记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何慧怡 劳方业 +1 位作者 刘睿 陈健文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3-577,共5页
对斑茅蔗BC1和BC2两个群体的397个无性系进行SSR和Alu-like分子标记分析,发现其中23个品系疑为假杂种,5个品系不具有斑茅血缘。结果表明SSR分子标记是鉴定杂交后代真实性的较好的方法,而引物SC597CS、SMC1527cl、SSCIR36鉴定出疑似假杂... 对斑茅蔗BC1和BC2两个群体的397个无性系进行SSR和Alu-like分子标记分析,发现其中23个品系疑为假杂种,5个品系不具有斑茅血缘。结果表明SSR分子标记是鉴定杂交后代真实性的较好的方法,而引物SC597CS、SMC1527cl、SSCIR36鉴定出疑似假杂种总个数较多且互补性好,是鉴定斑茅蔗后代杂种真假的一组较好的引物。与Alu-like标记结合使用能较好地检测杂交后代是否含有斑茅血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斑茅 杂种鉴定 SSR Alu—like
下载PDF
斑茅-δOAT基因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吴杨 贺俐 +1 位作者 李伟 张木清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7-584,共8页
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s)中分离出编码鸟氨酸-δ-氨基转氨酶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序列全长1 680 bp,编码454个氨基酸。通过对哺乳动物、高等植物、微生物的-δOAT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发现斑茅-... 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s)中分离出编码鸟氨酸-δ-氨基转氨酶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序列全长1 680 bp,编码454个氨基酸。通过对哺乳动物、高等植物、微生物的-δOAT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发现斑茅-δOAT基因同其近缘属植物甘蔗的同源性最高(87%),同其他高等植物的同源性次之(约为70%),而同动物的同源性最低(约为60%)。在斑茅-δOAT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5′端未发现线粒体定位序列,同甘蔗-δOAT基因一样。斑茅-δOAT基因具有完整的鸟氨酸转氨酶功能区rocD。利用定量RCR(real-tim e PCR)对30%PEG胁迫下的斑茅-δOAT基因表达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δOAT基因在胁迫12 h表达量达到最高,约为对照的4.1倍;胁迫2 h-δOAT基因表达量反而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鸟氨酸-δ-氨基转氨酶 鸟氨酸途径 定量PCR
下载PDF
斑茅杂种后代分子检测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荣仲 谭裕模 +5 位作者 黎焕光 何为中 李松 谭芳 陈廷速 李杨瑞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CSCD 2004年第1期57-62,共6页
利用 RAPD随机引物和斑茅 5 S r RNA间隔序列 (ITS)引物对斑茅与甘蔗的杂种 F1 、 F2 代进行了分子鉴定 ,获得了与含有斑茅血缘有关的 RAPD分子标记 3个及 5 S r RNA间隔序列标记 1个 ;其中 ,5 S r RNA间隔序列标记可用于斑茅杂种后代碱... 利用 RAPD随机引物和斑茅 5 S r RNA间隔序列 (ITS)引物对斑茅与甘蔗的杂种 F1 、 F2 代进行了分子鉴定 ,获得了与含有斑茅血缘有关的 RAPD分子标记 3个及 5 S r RNA间隔序列标记 1个 ;其中 ,5 S r RNA间隔序列标记可用于斑茅杂种后代碱法 DNA模板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杂种后代 分子检测 RAPD随机引物 甘蔗 基因序列 育种
下载PDF
甘蔗与斑茅若干杂交后代抗性初步评价 被引量:8
14
作者 吴嘉云 刘少谋 +7 位作者 邓祖湖 杨川毓 廖振阳 符成 黄忠兴 黄永吉 林彦铨 陈如凯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65-569,共5页
本研究以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为材料,利用人工接种花叶病毒和黑穗病菌,人工水分胁迫,初步评价甘蔗和斑茅杂交后代的抗花叶病、抗黑穗病和抗旱性表现.结果表明:不同的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抗黑穗病、抗花叶病和抗旱表现分离.初步评价出了甘... 本研究以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为材料,利用人工接种花叶病毒和黑穗病菌,人工水分胁迫,初步评价甘蔗和斑茅杂交后代的抗花叶病、抗黑穗病和抗旱性表现.结果表明:不同的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抗黑穗病、抗花叶病和抗旱表现分离.初步评价出了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BC1YCE01-134和YCE01-116,其对花叶病和黑穗病表现"0"感染率且抗旱性生理指标良好,有望成为供甘蔗育种利用的高抗的抗源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斑茅 抗病 抗旱 评价
下载PDF
3个甘蔗与斑茅远缘杂交后代BC_1的染色体遗传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永吉 符成 +6 位作者 林炜乐 刘少谋 高嘉慧 邓祖湖 黄忠兴 林彦铨 陈如凯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3-58,共6页
对3个甘蔗与斑茅远缘杂交后代BC1进行真实性鉴定及染色体核型分析,以探讨甘蔗与斑茅BC1的染色体传递方式。利用2对鉴定斑茅真实杂交后代的特异引物对3个甘蔗与斑茅BC1进行鉴定,采用根尖分生区细胞去壁低渗涂片法制片,显微拍照计数染色... 对3个甘蔗与斑茅远缘杂交后代BC1进行真实性鉴定及染色体核型分析,以探讨甘蔗与斑茅BC1的染色体传递方式。利用2对鉴定斑茅真实杂交后代的特异引物对3个甘蔗与斑茅BC1进行鉴定,采用根尖分生区细胞去壁低渗涂片法制片,显微拍照计数染色体数目,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3个BC1材料均为斑茅的真实杂交后代,崖城01-69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21=120 m+1 sm,其染色体按2n+n方式传递;崖城01-116的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22=118 m+4 sm,其染色体传递方式为2n+n;崖城01-134的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21=120 m+1 sm,其染色体传递为2n+n。推断甘蔗与斑茅BC1的染色体以2n+n的方式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斑茅 核型分析 染色体传递方式
下载PDF
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的SSR标记鉴定方法
16
作者 黄郑晖 林焕章 +2 位作者 曾巧英 崔方庆 齐永文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7085-7096,共12页
为简化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鉴定程序、缩短鉴定时间,提高检测准确性,本研究在前期简化基因组调研测序开发的SSR引物基础上,选取部分引物对其在甘蔗DNA混液、斑茅DNA混液、主要栽培种及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DNA的扩增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为简化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鉴定程序、缩短鉴定时间,提高检测准确性,本研究在前期简化基因组调研测序开发的SSR引物基础上,选取部分引物对其在甘蔗DNA混液、斑茅DNA混液、主要栽培种及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DNA的扩增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选取的381对引物在斑茅DNA混液和10个甘蔗栽培种DNA混液中有363对引物在斑茅混液中检测到扩增产物,其中86对只在斑茅混液检测到扩增产物。将上述86对引物在192个甘蔗栽培种中进行扩增分析,筛选得到4对仅在斑茅及甘蔗与斑茅的后代有特异扩增条带的特异性引物。本研究可实现简单、快速、准确鉴定甘蔗和斑茅杂交后代的斑茅血缘,有利于高效地获得真实的杂种后代,加快甘蔗和斑茅杂交后代育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Saccharum) 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s) SSR标记鉴定
原文传递
外源ABA和乙烯利胁迫下斑茅ACO基因表达的实时PCR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郭春芳 张积森 +1 位作者 张木清 陈如凯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2期48-52,共5页
研究了外源ABA和乙烯利胁迫处理对斑茅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氧化酶基因(ACO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在项目组克隆斑茅ACO基因的基础上,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分析斑茅ACO基因在A-BA、乙烯利胁迫下的表达。结果表明,斑茅ACO基因在ABA的胁迫下,... 研究了外源ABA和乙烯利胁迫处理对斑茅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氧化酶基因(ACO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在项目组克隆斑茅ACO基因的基础上,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分析斑茅ACO基因在A-BA、乙烯利胁迫下的表达。结果表明,斑茅ACO基因在ABA的胁迫下,在3h有微弱上调表达,而6h时明显抑制,其后表达趋向平缓;在乙烯利的胁迫下,ACO基因在前期受抑制,其后呈明显上调表达,在24h后ACO基因的表达趋向平缓。斑茅ACO基因的表达受乙烯利诱导,而不受外源ABA诱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氧化酶基因(ACO基因) 脱落酸 乙烯利 实时荧光PCR
下载PDF
Distribution and Quantity of Root Systems of Field-Grown Erianthus and Napier Grass 被引量:2
18
作者 Nobuhito Sekiya Fumitaka Shiotsu +1 位作者 Jun Abe Shigenori Morita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3年第12期16-22,共7页
Cellulosic bioethanol produced from non-edible plants reduces potential food-fuel competition and, as such, is receiv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the raw material production of cellulosic bioethanol, the aboveground b... Cellulosic bioethanol produced from non-edible plants reduces potential food-fuel competition and, as such, is receiv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the raw material production of cellulosic bioethanol,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of plants is entirely harvested;consequently, the plant roots represent the major source of organic matter incorporated into the soil. We selected Erianthus and Napier grass as the raw materials for cultivation in Asia. However, information about whether these 2 species provide sufficient root volume to sustain soil fertility is limited. Therefore, we examin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roots of these 2 plants, and quantified root mass and length. Erianthus and Napier grass were either grown in fields or greenhouses in Tokyo (Japan) and Lampung (Indonesia), and then their roots were exposed from adjacent soil profiles. Both species developed large, deep roots, penetrating 2.0-2.6 m deep into the soil. Root depth indexes showed that the roots of both species penetrated much deeper into the soil compared to monocot crop species, being more comparable to dicot species. Erianthus developed a root mass and length of 384-850 g·m-2 and 28.8-35.8 km·m-2, while the values for Napier grass were 183-448 g·m-2 and 15.6-43.6 km·m-2, respectively. These values exceeded the maximum values previously recorded for common crop species. Our study confirmed that Erianthus and Napier grass develop deep root systems, with substantially large biomass;hence, we suggest that both plants supply root biomass in large quantities, representing possible major source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ianthus arundinaceus PENNISETUM purpureum Profile-Wall Method ROOT DEPTH Index ROOT Length DENSITY ROOT WEIGHT DENSITY
下载PDF
斑茅蔗后代主要生理生化性状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勇生 邓海华 +2 位作者 梁计南 李奇伟 谭中文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8-602,共5页
对10个斑茅BC1品系及其亲本在相关生理生化性状方面的差异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以正常供水条件下的叶片束缚水含量/自由水含量作为鉴定甘蔗抗旱性能的指标,BC1品系的比值均小于母本YC96-40。母本YC96-40叶片酸性转化酶活性较高,到BC1代则... 对10个斑茅BC1品系及其亲本在相关生理生化性状方面的差异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以正常供水条件下的叶片束缚水含量/自由水含量作为鉴定甘蔗抗旱性能的指标,BC1品系的比值均小于母本YC96-40。母本YC96-40叶片酸性转化酶活性较高,到BC1代则其活性大大降低,这可认为是斑茅BC1品系糖分和锤度等改良速度较快的内在生化原因之一。另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双亲在叶片束缚水含量/自由水含量和脯氨酸含量上的遗传距离均较大,而其后代在这2个性状上表现为前者大多数与母本YC96-40遗传距离较大,后者大多数与母本YC96-40遗传距离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斑茅 BC1品系 生理生化性状 聚类分析
下载PDF
斑茅抗旱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孝开 张木清 《中国糖料》 2008年第3期4-6,共3页
以干旱处理后的甘蔗近缘属植物斑茅为材料,采用SMARTTM方法,合成并富集ds cDNAs,然后通过电泳时分段切胶以分离不同大小片段并分别与载体连接和转化,构建了斑茅的抗旱全长cDNA文库,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斑茅中的抗旱基因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甘蔗 疵茅 全长CDNA SMART 干旱胁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