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鞍带石斑鱼胚胎发育及仔鱼形态发育、饵料转变的观察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周玲 翁文明 +1 位作者 李金亮 赖秋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93-302,共10页
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的胚胎发育、仔鱼形态发育及饵料转变进行了观察研究,详细描述了胚胎发育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鞍带石斑鱼受精卵在水温(29±0.5)℃、静水微充气、盐度30(即30‰)的孵化条件下,经过18h30min仔... 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的胚胎发育、仔鱼形态发育及饵料转变进行了观察研究,详细描述了胚胎发育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鞍带石斑鱼受精卵在水温(29±0.5)℃、静水微充气、盐度30(即30‰)的孵化条件下,经过18h30min仔鱼开始孵化出膜。胚胎发育过程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5.0~30.0℃和盐度33.0~35.0(即(33.0~35.0)‰,全文中的盐度单位都为‰,略去不写)的室外水泥池进行初孵仔鱼的培育试验,仔鱼在孵化出膜后72h开口摄食。4日龄仔鱼的卵黄囊几乎完全消失,开始摄食原生动物;从5日龄开始,摄食行为明显,摄食原生动物和小轮虫;8日龄仔鱼逐渐转向摄食桡足类,兼食少量的轮虫;13日龄后,仔鱼的饵料以桡足类成体为主,摄食量大;经过21天培育进入稚鱼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带石斑鱼 胚胎发育 仔鱼形态发育 饵料转变
下载PDF
鞍带石斑鱼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张海发 王云新 +4 位作者 刘付永忠 黄国光 欧冲辉 黄培卫 梁伟峰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36-40,共5页
为建立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了鞍带石斑鱼亲鱼培育、催产及胚胎发育过程。根据性腺检查及催产结果,判定鞍带石斑鱼在广东的繁殖季节为每年的7-9月份,产卵水温在28-31℃。使用10.12尾雌鱼和3尾雄... 为建立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了鞍带石斑鱼亲鱼培育、催产及胚胎发育过程。根据性腺检查及催产结果,判定鞍带石斑鱼在广东的繁殖季节为每年的7-9月份,产卵水温在28-31℃。使用10.12尾雌鱼和3尾雄鱼搭配进行催产实验,亲鱼未出现发情和追尾现象,虽能产卵但均未受精,通过人工授精可得受精卵。对鞍带石斑鱼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详细描述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的28个具体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结果表明,将鞍带石斑鱼胚胎发育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7±0.5)℃、盐度31.0、pH7.8的海水中,鞍带石斑鱼胚胎历时25h40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孵化出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带石斑鱼 人工繁殖 催产 胚胎发育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仔、稚鱼的异速生长 被引量:22
3
作者 吴水清 李加儿 +2 位作者 区又君 吕国敏 刘江华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03-510,共8页
应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鞍带石斑鱼(E. lanceolatus)(♂)杂交子代(青龙斑)仔、稚鱼阶段的生长模式。利用Q-Capture Pro 6软件对仔、稚鱼(0~28日龄)的全长、肛前长、体高、头... 应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鞍带石斑鱼(E. lanceolatus)(♂)杂交子代(青龙斑)仔、稚鱼阶段的生长模式。利用Q-Capture Pro 6软件对仔、稚鱼(0~28日龄)的全长、肛前长、体高、头长、眼径、口径、第二背鳍棘、腹鳍棘、胸鳍、臀鳍和尾鳍等11个可量性状进行拍照和测量。研究表明青龙斑全长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不同阶段生长速率存在显著差异(<0.05)。各功能器官均表现为异速生长。在11个可量性状中,肛前长为等速生长,头长和体高的生长由正异速生长分别转变为等速生长和负异速生长;头部器官(口径和眼径)生长在20~22日龄时出现拐点,拐点后分别转变为等速生长和负异速生长;运动器官在拐点前均为正异速生长,除臀鳍外,其他各鳍的生长均存在不同的拐点。通过对青龙斑仔、稚鱼异速生长的研究,发现在早期发育过程中,有关摄食、感觉、运动等功能器官得到优先发育。在人工繁殖苗种的培育中,可根据青龙斑重要器官发育的优先性,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提高苗种的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杂交子代 仔鱼 稚鱼 异速生长
下载PDF
两种杂交石斑鱼子一代杂种优势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周翰林 张勇 +6 位作者 齐鑫 张海发 张磊 王乐 蒙子宁 刘晓春 林浩然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1-169,共9页
使用6对微卫星引物对两种杂交子一代(青龙斑和虎龙斑)及其亲本(斜带石斑鱼、棕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共5个群体进行微卫星分析,计算等位基因频率、有效等位基因数、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相似指数和Nei氏遗传距离。结果显示,在5种... 使用6对微卫星引物对两种杂交子一代(青龙斑和虎龙斑)及其亲本(斜带石斑鱼、棕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共5个群体进行微卫星分析,计算等位基因频率、有效等位基因数、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相似指数和Nei氏遗传距离。结果显示,在5种石斑鱼中,棕点石斑鱼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最大(6.849 3),最小的是鞍带石斑鱼(2.608 6)。6对微卫星引物在这5个群体中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666 7、0.751 3、0.441 9、0.664 0、0.542 6。在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中,虎龙斑和青龙斑的最高均为0.940 0,鞍带石斑鱼的最低为0.508 3。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率结果显示,青龙斑和虎龙斑均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亲缘关系较近。杂交子一代群体的等位基因基本来自父母本群体双方,可推断杂交子一代的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属两性融合生殖,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杂交后代的遗传变异水平明显增强,这是杂种优势得以形成的重要遗传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棕点石斑鱼 杂交子代 微卫星
下载PDF
广东沿海4种石斑鱼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舒琥 魏秋兰 +3 位作者 罗丽娟 蔡晓阅 蔡文贵 张海发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4-127,共4页
采用胸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PHA)及秋水仙素溶液,取活体头肾细胞经低渗、固定、空气干燥法和外周血细胞培养法,分析比较了广东野生三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rimaculatus)、斜带石斑鱼(E.coioides)、棕点石斑鱼(E.fu... 采用胸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PHA)及秋水仙素溶液,取活体头肾细胞经低渗、固定、空气干燥法和外周血细胞培养法,分析比较了广东野生三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rimaculatus)、斜带石斑鱼(E.coioides)、棕点石斑鱼(E.fuscoguttatus)和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的核型。结果表明,4种石斑鱼中期染色体均为二倍体,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随体和次缢痕。广东野生三斑石斑鱼核型为2n=48(2sm+2st+44t),臂数(NF)为50;斜带石斑鱼的核型为2n=48(2sm+46t),NF为50;棕点石斑鱼的核型为2n=48(48t),NF为48;鞍带石斑的核型为2n=48(2sm+6st+40t),NF为50。将此4种鱼的核型与前人报道的石斑鱼核型作了比较,石斑鱼的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斑石斑鱼 斜带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棕点石斑鱼 核型
下载PDF
鞍带石斑鱼冷冻精子与云纹石斑鱼杂交家系建立及遗传效应 被引量:18
6
作者 田永胜 陈张帆 +10 位作者 段会敏 马文辉 唐江 李文升 刘江春 侯云霞 孙振翔 庞尊方 王晓梅 翟介明 李波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17-1828,共12页
利用4尾鞍带石斑鱼冷冻精子与27尾云纹石斑鱼雌鱼授精建立父系半同胞家系28个,在家系鱼苗生长到130 d时,从所有家系中共选取1294尾鱼苗,对其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和体质量5个生长性状进行测量。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4组父系半同... 利用4尾鞍带石斑鱼冷冻精子与27尾云纹石斑鱼雌鱼授精建立父系半同胞家系28个,在家系鱼苗生长到130 d时,从所有家系中共选取1294尾鱼苗,对其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和体质量5个生长性状进行测量。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4组父系半同胞家系的生长性能,利用线形混合模型(line mixed mode)对母本和父本遗传效应进行预测,利用最小范数二次无偏估计法(MINQUE)对5个生长性状方差组分进行估计,利用"加性-显性"模型对生长性状遗传相关、遗传力进行估计,采用调整无偏预测法(adjusted unbiased prediction,AUP)预测父母本的加性及显性随机遗传效应。结果显示,5个生长性状之间的加性、显性、基因型和表现型遗传相关基本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5个性状的狭义遗传力为(0.5 2 1±0.0 2 0)^(0.8 0 5±0.0 1 8),广义遗传力为(0.5 2 1±0.017)^(0.832±0.011)。27个雌性亲本中有7个(5766、6436、5779、5798、5782、6440、5790)在5个生长性状上达到了极显著的正向加性效应,4个雄性亲本中有1个(8920)达到了极显著的正向加性效应,其后代生长指标显著高于其他雄性的后代。28个杂交组合中有7个(5766*5777、6436*8932、5779*8932、5798*8932、5782*8932、6440*8920、5790*8920)在头长、体高和体质量3个性状上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显性效应。本研究首次开展了鞍带石斑鱼冷冻精子与云纹石斑鱼远缘杂交及遗传效应预测研究,为石斑鱼远缘杂交育种技术和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带石斑鱼 云纹石斑鱼 冷冻精子 远缘杂交 遗传力 遗传效应
下载PDF
高温胁迫对2种杂交石斑鱼存活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邵彦翔 陈超 +3 位作者 张廷廷 李炎璐 张梦淇 李文升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89-95,共7页
对25℃条件下养殖的体长(33.5±2.4)cm、体质量(584.15±10.35)g的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F1(简称云龙杂交斑),以及体长(25.1±2.2)cm,体质量(375.41±7.35)g的... 对25℃条件下养殖的体长(33.5±2.4)cm、体质量(584.15±10.35)g的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F1(简称云龙杂交斑),以及体长(25.1±2.2)cm,体质量(375.41±7.35)g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F1(简称青龙杂交斑),以1℃/d的速度逐渐升高水温,记录各温度条件下两种杂交石斑鱼的存活率,研究二杂交石斑鱼的半致死温度及25、29、33、36℃条件下的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云龙杂交斑和青龙杂交斑的高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4.9℃和37.9℃。随温度的升高,青龙杂交斑血清中甘油三酯(TG)、葡萄糖(GLU)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呈上升趋势,各温度组与2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肌酐(CREA)含量下降,总胆固醇(T-CHO)29、33℃组下降(P<0.01),36℃组升至初始水平,各组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无明显变化(P>0.05)。随温度的升高,云龙杂交斑血清中GLU、T-CHO含量呈上升趋势,33℃组与2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EA、TG含量略微升高后开始降低(P<0.05),GOT、AKP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力较25℃时下降(P<0.05),血清GPT和CAT活力无明显变化(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石斑鱼 云纹石斑鱼 斜带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子一代 高温胁迫 存活率 血清生化指标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对鞍带石斑鱼生长与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黄景军 何琪 +5 位作者 赵会宏 刘苏 杨宇晴 张海发 周立斌 石和荣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3-58,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以车前草、藿香、刺五加、厚朴四种中草药按质量比制成的复方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生长、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对照组)、2、4、6 g/kg的复方中草药,喂养初始质量... 试验旨在研究以车前草、藿香、刺五加、厚朴四种中草药按质量比制成的复方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生长、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对照组)、2、4、6 g/kg的复方中草药,喂养初始质量为(84.53±14.00)g的鞍带石斑鱼60 d。饲养结果表明:生长方面,在试验60 d时,2 g/kg组的平均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消化酶活性方面,20 d时2 g/kg组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期内,2 g/kg组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0 d时,6 g/kg组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2 g/kg的复方中草药添加量能有效促进鞍带石斑鱼的生长和消化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中草药 添加剂 鞍带石斑鱼 生长 消化酶活性
下载PDF
不同饵料强化剂对龙虎斑仔稚鱼生长、存活率、消化酶活力及体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忠优 张健东 +4 位作者 周晖 陈刚 施钢 潘传豪 李向民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27-32,共6页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与卤虫(Artemia franciscana)无节幼体分别以浓缩小球藻、深海鱼油和鱼肝油强化后,投喂龙虎斑(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仔稚鱼,研究不同强化剂对仔稚鱼生长、存活率、消...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与卤虫(Artemia franciscana)无节幼体分别以浓缩小球藻、深海鱼油和鱼肝油强化后,投喂龙虎斑(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仔稚鱼,研究不同强化剂对仔稚鱼生长、存活率、消化酶活力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强化剂强化后的生物饵料均可显著提高龙虎斑仔稚鱼的存活率、体长和体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鱼体粗脂肪含量以及肠淀粉酶活力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海鱼油组仔稚鱼存活率最高,浓缩小球藻可以显著提高胃、肠蛋白酶活性和鱼体粗蛋白含量,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深海鱼油和鱼肝油可以显著提高肠脂肪酶活性(P<0.05)。结果表明,3种强化剂各具优点,均可用于龙虎斑仔稚鱼生物饵料的强化,尤其以深海鱼油提高存活率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褐点石斑鱼 饵料 强化剂 生长 存活 消化酶活力 体成分
下载PDF
龙胆石斑鱼引种及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龚孟忠 陈慧 范希军 《福建水产》 2004年第1期47-50,共4页
从台湾引进龙胆石斑鱼受精卵 2 5 0 g ,35 .71× 1 0 4粒 ,孵出仔鱼 2 5× 1 0 4尾 ,经 6 1d培育 ,成功地培育出 33mm幼鱼 1 .0 381× 1 0 4尾 ,成活率 4 %。并针对初孵仔鱼、开口仔鱼、 30d稚鱼、 6 0d幼鱼。
关键词 龙胆石斑鱼 引种 人工育苗技术 工艺流程 受精卵运输 饵料投喂 日常管理
下载PDF
鞍带石斑鱼工厂化育苗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黄宗文 骆剑 +3 位作者 林彬 郭仁湘 杨薇 陈国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3-29,共7页
作者设计了一种新的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工厂化人工育苗方法。测定了鞍带石斑鱼人工育苗过程中水环境因子和育苗水体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变化。育苗期间水温28.0~30.7℃;盐度为27.0~32.0;pH值为7.39~7.90;溶氧量6m... 作者设计了一种新的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工厂化人工育苗方法。测定了鞍带石斑鱼人工育苗过程中水环境因子和育苗水体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变化。育苗期间水温28.0~30.7℃;盐度为27.0~32.0;pH值为7.39~7.90;溶氧量6mg/L以上;中午池面平均光照3315.9lx;记录了1d的光照、水温、溶解氧和pH的变化;育苗池前18d只加水不换水,氨氮不断上升,最低值0.24mg/L,最高值2.53mg/L,育苗后期采取换水措施,氨氮迅速下降;育苗期间,水体除正常投喂的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和桡足类外,池中出现浮游植物12种、浮游动物5种,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6.92×106个/L,原生动物平均生物量0.74×106个/L。经过34d的培养,得到平均全长2.45cm鱼种,单位水体育苗密度300尾/m3,育苗成活率为2.73%。结果表明,用有效微生物群(effective microorganisms,简称EM)+高级虾片调节水质的模式,可以保持育苗水质稳定,成功培育出鞍带石斑鱼幼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人工育苗 水环境因子
下载PDF
鞍带石斑鱼仔稚幼鱼骨骼发育与生长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吕雪娇 王雨浓 +2 位作者 刘清华 翟介明 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6-121,共6页
骨骼发育对于养殖鱼类苗种培育至关重要,骨骼畸形会影响仔稚幼鱼的外部形态及功能需求。作者利用骨骼染色技术和显微测量的方法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lanceolatus)仔稚幼鱼的骨骼发育及生长特性进行连续观察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鞍... 骨骼发育对于养殖鱼类苗种培育至关重要,骨骼畸形会影响仔稚幼鱼的外部形态及功能需求。作者利用骨骼染色技术和显微测量的方法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lanceolatus)仔稚幼鱼的骨骼发育及生长特性进行连续观察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鞍带石斑鱼初孵仔鱼不存在骨与软骨结构,鞍带石斑鱼在变态前期和变态早期(长棘期)仔鱼的全长、颅骨长度、脊柱长度及尾鳍复合物的长度增加缓慢,骨骼发育过程中与摄食、呼吸及游泳功能相关的骨骼优先发育,如颅骨(颌骨、鳃)和鳍元件,且骨化顺序与发育顺序基本一致。进入变态晚期(收棘期),营养摄取及利用的器官发育趋于完善,稚鱼进入快速生长阶段。此外,在仔稚鱼发育早期,颅骨、脊柱以及尾鳍复合物中存在异速生长特性,呈现为在变态前期和变态早期(长棘期)颅骨和尾鳍复合物为正异速生长,而脊柱为负异速生长;在变态晚期(收棘期)和变态后期,颅骨为负异速生长,而脊柱和尾鳍复合物为近等速生长。因此,鞍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颅骨、脊柱及尾鳍复合物骨骼发育的异速生长现象与摄食、呼吸及游泳功能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仔稚幼鱼 骨骼发育 异速生长
下载PDF
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后代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成美玲 田永胜 +8 位作者 吴玉萍 李振通 张晶晶 王林娜 李文升 马文辉 王晓梅 翟介明 李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7-75,共9页
本研究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后代利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通过活体注射法制作染色体标本。选用头肾和鳃组织制作细胞悬浊液,并对冷滴片和热滴片法进行比较,结... 本研究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后代利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通过活体注射法制作染色体标本。选用头肾和鳃组织制作细胞悬浊液,并对冷滴片和热滴片法进行比较,结合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分裂相玻片,经吉姆萨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筛选清晰完整的分裂相。杂交子代(俗称云龙斑)选取75个分裂相,统计染色体数目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云龙斑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其中,19对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3对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臂数(NF)为58,核型公式为2n=48,4sm+6st+38t。杂交后代云龙斑与父母本染色体数目相同,都为2n=48,但云龙斑染色体与其父母本组型不同,在遗传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染色体重新配对和变异。本研究为杂交后代"云龙斑"的种质鉴定、亲缘关系分析、杂交育种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云龙斑 染色体PHA注射法 核型分析
下载PDF
5种石斑鱼遗传差异的RAPD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区又君 吴勇 +1 位作者 李加儿 刘楚吾 《南方水产》 CAS 2008年第2期56-62,共7页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棕点石斑鱼(E.fuscoguttatus)、斜带石斑鱼(E.coioides)和鲑点石斑鱼(E.fario...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棕点石斑鱼(E.fuscoguttatus)、斜带石斑鱼(E.coioides)和鲑点石斑鱼(E.fario)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生进行了研究。从120个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效果好的引物19个,分别用于5种石斑鱼基因组DNA的扩增。结果显示,5种石斑鱼平均多态性位点比率(P)分别为64.23%,72.61%,60.34%,69.97%,73.94%;个体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S)分别为0.8238,0.8110,0.8345,0.8277,0.8064;平均遗传距离(D)分别为0.1762,0.1890,0.1655,0.1723,0.1936;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1189,0.1364,0.1028,0.1439,0.1648;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Hi)分别为0.1801,0.1992,0.1530,0.2100,0.2434。5个种间的遗传距离(Dxy)在0.3964~0.608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 鞍带石斑鱼 驼背鲈 棕点石斑鱼 斜带石斑鱼 鲑点石斑鱼
下载PDF
投喂频率对流水养殖鞍带石斑鱼生长、摄食及免疫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仇登高 郑乐云 +5 位作者 黄种持 吴水清 朱志煌 刘银华 吴精灵 邱峰岩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1-57,共7页
在水温(28.59±1.74)℃下,选用冰鲜杂鱼饲养平均体质量为858.73g的鞍带石斑鱼,经过60d的生长实验,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1次/2d、1次/3d)对流水养殖鞍带石斑鱼生长、摄食及免疫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鞍带石斑鱼存... 在水温(28.59±1.74)℃下,选用冰鲜杂鱼饲养平均体质量为858.73g的鞍带石斑鱼,经过60d的生长实验,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1次/2d、1次/3d)对流水养殖鞍带石斑鱼生长、摄食及免疫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鞍带石斑鱼存活率的影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期间各个实验组存活率在99.40%~99.80%之间;各实验组间的肥满度(CF=2.22~2.35)、体质量变异系数(SV=20.08~24.27)、饲料系数(FCR=2.70~3.01)和日增质量(7.50~12.51g/d)均无显著影响(p>0.05),而投喂频率1次/d组和1次/2d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和相对增质量(RWG)均显著高于1次/3d组(p<0.05),投喂频率1次/d组的日摄食率和1次/2d组的饲料转化效率均显著高于1次/3d组(p<0.05);在免疫酶活力方面,投喂频率对鞍带石斑鱼血浆中的碱性磷酸酶(AKP=0.083 5~0.089金氏单位/mL)、过氧化氢酶(CAT=7.96~8.19U/mL)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32.40~34.45U/mL)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流水模式养殖鞍带石斑鱼的适宜投喂频率为1次/d或1次/2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带石斑鱼 投喂频率 生长性能 免疫酶活力 流水养殖
下载PDF
几种因子对鞍带石斑鱼精子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梁伟峰 张海发 +3 位作者 王云新 黄国光 黄培卫 沈南南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29-32,共4页
研究不同梯度的盐度、pH、温度及低温保存时间对鞍带石斑鱼精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鞍带石斑鱼精子活力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7.5~35.0,最适盐度为32.5,此时精子的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分别为13.2min和14.8min;最适pH为8.5,精子的快速运动... 研究不同梯度的盐度、pH、温度及低温保存时间对鞍带石斑鱼精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鞍带石斑鱼精子活力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7.5~35.0,最适盐度为32.5,此时精子的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分别为13.2min和14.8min;最适pH为8.5,精子的快速运动时间及寿命最长,分别达12.7min和17.3min;温度范围为27~31℃,以29℃时快速运动时间最长,达16.6min;在0~4℃冰箱保存6h后鞍带石斑鱼精子活力未显著降低,其中保存前精子快速运动时间为18.4min,保存6h后为18.2min,保存120h后仍有活力,精子快速运动时间为2.3min,精子激活率为3.3%。以x为保存时间,快速运动时间y和寿命y′符合线性方程y=-0.8334x+19.164(R2=0.9856),y′=-1.1358x+27.8(R2=0.95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带石斑鱼 精子活力 盐度 PH 温度 保存时间
下载PDF
从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研究鞍带石斑鱼的分类学地位 被引量:6
17
作者 区又君 吴勇 刘楚吾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5-49,共5页
通过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棕点石斑鱼E.fuscoguttatus、斜带石斑鱼E.coioides、鲑点石斑鱼E.fario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扩增、克隆及测序,得到1141bp序列,并结合GenBank其他7种石斑鱼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共发... 通过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棕点石斑鱼E.fuscoguttatus、斜带石斑鱼E.coioides、鲑点石斑鱼E.fario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扩增、克隆及测序,得到1141bp序列,并结合GenBank其他7种石斑鱼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共发现429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37.6%)。序列中的转换大于颠换,碱基替换多发生于密码子第3位。以4种鲈形目鱼类为外群,用MEGA3.0软件中的NJ、ME、MP等3种方法构建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鞍带石斑鱼与石斑鱼属鱼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支持鞍带石斑鱼归入石斑鱼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细胞色素B基因 分子系统学 分类学地位
下载PDF
循环水系统养殖杂交石斑鱼的运行效果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骏凯 张健东 +3 位作者 陈刚 汤保贵 王忠良 黄建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118-125,共8页
【目的】研究养鱼池、微滤机、臭氧-蛋白质分离器、生化过滤器组成的循环水系统对杂交石斑鱼的养殖效果。【方法】利用低密度(200尾/池)珍珠龙趸养殖的自然微生物对循环水系统进行生物挂膜30 d,使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体质量(270.5±... 【目的】研究养鱼池、微滤机、臭氧-蛋白质分离器、生化过滤器组成的循环水系统对杂交石斑鱼的养殖效果。【方法】利用低密度(200尾/池)珍珠龙趸养殖的自然微生物对循环水系统进行生物挂膜30 d,使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体质量(270.5±4.5)g的杂交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下称"珍珠龙趸")60 d,放养密度2 000尾/池,以相同放养量相同养殖池的流水养殖系统作对照。监测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挂膜效果,测定循环水养殖系统和流水养殖系统的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化学需氧量、悬浮固体粒子等指标,测定珍珠龙趸的生长状况。【结果】循环水养殖系统生化过滤器内部滤料出现附着菌膜,水质变化趋于稳定,挂膜状况良好,养殖期系统出水氨氮、亚硝酸盐、化学需氧量、固体粒子质量浓度均显著低于流水养殖池(P <0.05),去除率分别为65.93%、48.51%、39.92%、80.61%;经60 d养殖,循环水养殖珍珠龙趸存活率89.25%,养殖密度达35.10 kg/m3,体质量(491.7±16)g,增重率62.23%,特定生长率0.82%,饲料系数1.16,而流水养殖珍珠龙趸存活率88.15%,养殖密度为32.16 kg/m3,体质量(446.4±19) g,增重率48.48%,特定生长率0.71%,饲料系数1.27。【结论】循环水养殖系统水处理效果显著,珍珠龙趸养殖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养殖系统 生化过滤器 水处理效果 杂交石斑鱼 褐点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下载PDF
闽南地区紫石斑(Epinephelus lanceolatus)幼鱼爆发性传染病的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信忠 龚艳清 +1 位作者 苏永全 王军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57-562,共6页
应用RT PCR技术,检测了福建南部石斑鱼育苗场患病紫石斑鱼的病原,结果检出神经坏死病毒;对该病毒的RT PCR产物进行了核酸测序和序列分析,与基因库中马拉巴斑和紫石斑神经坏死病毒编码病毒核衣壳蛋白的基因片段序列的同源性大于97%.病原... 应用RT PCR技术,检测了福建南部石斑鱼育苗场患病紫石斑鱼的病原,结果检出神经坏死病毒;对该病毒的RT PCR产物进行了核酸测序和序列分析,与基因库中马拉巴斑和紫石斑神经坏死病毒编码病毒核衣壳蛋白的基因片段序列的同源性大于97%.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有2菌株分别是溶藻弧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对实验动物有一定的毒力.药敏试验表明这些菌株对常用抗生素表现耐药.临床症状和实验结果都表明,神经坏死病毒感染是导致石斑鱼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溶藻弧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应为继发感染,加重了病情,使更多的石斑鱼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地区 紫石斑 神经坏死病毒 溶藻弧菌 豚鼠气单胞菌 养殖业
下载PDF
云龙石斑鱼与云纹石斑鱼、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性状及对比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振通 田永胜 +7 位作者 唐江 成美玲 马文辉 庞尊方 李文升 刘江春 王晓梅 翟介明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05-1017,共13页
为了对云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的杂交种云龙石斑鱼生长特性进行分析,本研究对工厂化养殖条件下云龙石斑鱼与云纹石斑鱼、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特性进行了对比。通过云龙石斑鱼家系与云纹石斑鱼家系建立和培育,对不同家系的受精率、正常... 为了对云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的杂交种云龙石斑鱼生长特性进行分析,本研究对工厂化养殖条件下云龙石斑鱼与云纹石斑鱼、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特性进行了对比。通过云龙石斑鱼家系与云纹石斑鱼家系建立和培育,对不同家系的受精率、正常发育率和畸形率进行统计;分别对45~245日龄的云龙石斑鱼与云纹石斑鱼的生长性状进行了测量;分别对云龙石斑鱼与珍珠龙胆石斑鱼在生长时间跨度为2~13月龄的生长性状进行测量,并于13月龄时统计成活率(苗种为2016年繁育);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多重比较分析对测定的生长性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利用Excel软件拟合云龙石斑鱼、云纹石斑鱼的生长曲线。结果显示,杂交种云龙石斑鱼受精率平均为55.5%±26.7%,正常发育率平均为33.9%±23.6%,畸形率平均为8.3%±0.9%。至245日龄时云龙石斑鱼体长、体质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2.5±1.7) cm、(316.7±57.3) g,云纹石斑鱼的体长与体质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6.8±1.3) cm、(123.2±30.2) g,云龙石斑鱼比云纹石斑鱼生长快,云龙石斑鱼的体长为云纹石斑鱼的1.3倍,体质量为云纹石斑鱼的2.6倍。云龙石斑鱼在45~245日龄阶段的生长曲线为W=0.039 2L^(2.891 2)(R^2=0.986 9),云纹石斑鱼生长曲线为W=0.025 5L^(3.021 6) (R^2=0.990 8),在本阶段云龙石斑鱼为异速生长型,云纹石斑鱼为等速生长型。经过12个月的对比养殖,云龙石斑鱼成活率为97.2%,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成活率为93.2%~94.5%,云龙石斑鱼全长与体质量平均值分别为(35.3±4.1) cm、(700.0±247.2) g,珍珠龙胆石斑鱼全长与体质量平均值分别为(28.6±3.5) cm、(550.0±224.8) g,云龙石斑鱼体质量是珍珠龙胆石斑鱼的1.3倍,全长为1.2倍。研究表明,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杂交组合,杂交后代云龙石斑鱼具有生长快、畸形率低、成活率高的杂交优势,为杂种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云龙石斑鱼 珍珠龙胆石斑鱼 生长性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