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棉铃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分布和发育期变化及植物次生物质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31
1
作者 张常忠 高希武 郑炳宗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30-35,共6页
对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发育期活性进 行了跟踪测定。从卵期开始,GSTs活性呈上升趋势,6龄幼虫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但 化蛹初期仍维持较高水平;用培养基混药法研究发现,芸香苷和2... 对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发育期活性进 行了跟踪测定。从卵期开始,GSTs活性呈上升趋势,6龄幼虫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但 化蛹初期仍维持较高水平;用培养基混药法研究发现,芸香苷和2-十三烷酮诱导种群5龄时 活性即达到峰值。6龄幼虫脂肪体GSTs活性最高,中肠次之,头部和表皮最低。用1-氯-2, 4-二硝基苯(CDNB)作底物时,中肠GSTs的 K m值最小。5龄幼虫中肠匀浆液中,GSTs活 性90%以上集中在细胞液层,在微粒体、线粒体和细胞碎片层的分布均不超过5%;芸香苷诱 导种群3龄幼虫微粒体层GSTs活性分布明显比对照种群减少,而上清液层则比对照种群 有所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谷胱甘肽S-转移酶 植物次生物质 诱导作用 酶活性 发育期 抗药性 杀虫剂 分布
下载PDF
敲除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治疗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俐 Anthony V.Seaber James R.Urbaniak 《中国骨伤》 CAS 2002年第3期148-151,共4页
目的 研究敲除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治疗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和作用。方法本实验采用敲除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小鼠 (治疗组 )及正常小鼠 (对照组 )各 2 1只 ,造成去神经游离提睾肌皮瓣完全缺血 3小时 ,在荧光显微镜下 ,活体动态观... 目的 研究敲除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治疗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和作用。方法本实验采用敲除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小鼠 (治疗组 )及正常小鼠 (对照组 )各 2 1只 ,造成去神经游离提睾肌皮瓣完全缺血 3小时 ,在荧光显微镜下 ,活体动态观察该肌肉在恢复血液灌注前后 90分钟过程中平均微动脉管径的一系列变化 ,测量灌注前后肌肉的血恢复率 ,重量比率 ,并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  (1)在灌注后 10和 90分钟 ,对照组小鼠肌肉的再灌注率分别为 (38 7± 18) %和 (6 3 8± 5 0 3) % ;而治疗组已达 (92 9± 17 2 ) %和 (10 8 7± 2 5 0 ) % (P <0 0 0 1)。 (2 )再灌注 10分钟时 ,对照组的平均微动脉管径始终维持在未缺血时的 5 1 5 %至 5 7 5 %之间 ,90分钟后分别达到 (71 6± 10 9) % (10~ 2 0um) ,(71 2± 15 1) % (2 1~ 4 0um) ,(6 3 4± 11 2 ) % (41~ 70um)。而治疗组再灌注 10分钟时的平均微动脉的管径即为缺血前的 72 % ,90分钟以后 ,分别达到 (91 8± 7 8) % (10~ 2 0um) ,(88 2± 7 6 ) % (2 1~ 4 0um ) ,(85 4± 6 6 ) % (41~ 70um) (P <0 0 0 1)。 (3)缺血 3小时再灌注 90分钟后 ,左、右两侧提睾肌的重量比 ,对照组为 (173 3± 4 4 5 ) % ,而治疗组为 (116 2± 7 7) % (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酶诱导 再灌注损伤 骨骼肌缺血
下载PDF
茵陈对大鼠肝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黎汉忠 刘义 龙盛京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 :研究茵陈对大鼠肝UDP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UDP glucuronosyltransferase,UDPGT)活性的影响。 方法 :通过腹腔注射茵陈水溶液 ,从而建立大鼠肝UDPGT诱导模型 ,并以苯巴比妥为阳性对照 ,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 ,参照Black氏方法测定大鼠... 目的 :研究茵陈对大鼠肝UDP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UDP glucuronosyltransferase,UDPGT)活性的影响。 方法 :通过腹腔注射茵陈水溶液 ,从而建立大鼠肝UDPGT诱导模型 ,并以苯巴比妥为阳性对照 ,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 ,参照Black氏方法测定大鼠肝UDPGT活性。结果 :茵陈能够使大鼠肝UDPGT活性增加 ,肝 /体重比增大。结论 :茵陈能够诱导提高肝UDPGT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陈 UDPGT 酶诱导
下载PDF
阴沟肠杆菌Amp C酶的诱导性及对酶抑制剂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永龙 李家泰 赵鸣武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27-230,共4页
目的 探讨阴沟肠杆菌AmpC酶的特性及对酶抑制剂的敏感性。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研究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 ,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头孢噻肟与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联合对 10株头孢他啶耐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应用紫外法和反转... 目的 探讨阴沟肠杆菌AmpC酶的特性及对酶抑制剂的敏感性。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研究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 ,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头孢噻肟与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联合对 10株头孢他啶耐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应用紫外法和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研究临床常用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对AmpC酶的诱导作用以及 3种抑制剂对AmpC酶的抑制作用。 结果 舒巴坦不能增强头孢他啶的抗菌作用 ,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对头孢他啶耐药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亚胺培南对AmpC酶的诱导作用较强 ,酶抑制剂R0 4812 2 0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结论 产AmpC酶的阴沟肠杆菌引起的感染可考虑选用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沟肠杆菌 酶诱导 AMPC酶 酶抑制剂 抗生素 敏感性
原文传递
延胡索乙素对映体对小鼠CYP450酶诱导和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赵鸣 李丽萍 +1 位作者 沈剑 蒋惠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3-39,共7页
目的:考察延胡索乙素(tetrahydropalmatine,THP)对映体对小鼠肝脏主要CYP450酶的体外抑制及体内诱导作用,从而预测其在临床上可能发生的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探针底物法,考察左旋延胡索乙素[(-)-tetr... 目的:考察延胡索乙素(tetrahydropalmatine,THP)对映体对小鼠肝脏主要CYP450酶的体外抑制及体内诱导作用,从而预测其在临床上可能发生的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探针底物法,考察左旋延胡索乙素[(-)-tetrahydropalmatine,(-)-THP]和右旋延胡索乙素[(+)-tetrahydropalmatine,(+)-THP]体外对小鼠肝微粒体主要Ⅰ相代谢酶CYP1A2、CYP2C、CYP2D22、CYP2E1、CYP3A11活性的影响;采用微粒体体外孵育"鸡尾酒"法(cocktail法),考察小鼠经高、低剂量(-)-THP和(+)-THP(240 mg/kg和60 mg/kg)连续灌胃7 d后,其肝微粒体中主要I相代谢酶活性的变化,以评价(-)-THP和(+)-THP对小鼠肝微粒体主要CYP450酶是否具诱导作用。结果:(-)-THP和(+)-THP体外对小鼠肝微粒体主要的CYP 450 I相代谢酶的抑制作用均不强,(+)-THP对CYP2C抑制的IC50为43.89μmol/L,两者对本研究考察的其它CYP亚型的IC50均大于100μmol/L;与溶剂处理组比较,小鼠经60 mg/kg和240 mg/kg的(-)-THP处理后,CYP1A2活性分别增加了68.7%和73.0%(P<0.05、P<0.01),经240 mg/kg的(-)-THP处理后,小鼠CYP2C37活性增加了80.4%(P<0.05),(-)-THP对其余CYP亚型活性未显示明显影响;(+)-THP对本研究考察的所有CYP亚型均未显示明显影响。结论:(-)-THP和(+)-THP体外对小鼠肝微粒体CYP主要亚型的抑制作用较弱;(-)-THP对小鼠肝微粒体CYP1A2、CYP2C37仅显示微弱的诱导作用,(+)-THP对小鼠肝微粒体主要CYP450酶亚型无明显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胡索乙素/药理学 延胡索乙素/投药和剂量 微粒体 肝/酶学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代谢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药物作用 酶诱导 细胞 培养的
下载PDF
茚虫威亚致死浓度对茚虫威敏感性降低的棉铃虫生物学参数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王芹芹 崔丽 +4 位作者 王奇渊 王立 谢娜 袁会珠 芮昌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60-969,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茚虫威亚致死浓度对茚虫威敏感性降低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生物学参数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以科学有效防治这一害虫,避免其对茚虫威的抗性快速发展。【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了茚虫威对棉铃虫茚虫威抗性汰...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茚虫威亚致死浓度对茚虫威敏感性降低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生物学参数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以科学有效防治这一害虫,避免其对茚虫威的抗性快速发展。【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了茚虫威对棉铃虫茚虫威抗性汰选种群(TP)及其同源对照种群(CP)3龄幼虫的毒力;用两性生命表分析LC20浓度茚虫威对TP种群当代(F0)生命表参数的影响,并测定了LC20浓度茚虫威处理48h后CP和TP种群棉铃虫3龄幼虫体内解毒酶[多功能氧化酶(MFO)、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结果】茚虫威对棉铃虫CP种群和TP种群3龄幼虫的LC20分别为2.27和9.91mg/L。LC20茚虫威处理TP种群后,48h的生长量、化蛹率、羽化率和成虫畸形率均显著低于未用药对照,而特定年龄生命期望值exj高于未用药对照;TP种群棉铃虫3龄幼虫体内GST和MFO活性与CP种群相比显著升高,CarE活性显著降低。【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棉铃虫TP种群在LC20浓度茚虫威胁迫下存在明显的生长与繁殖不利性,同时对其也产生了适应能力。LC20浓度茚虫威处理后,棉铃虫TP种群的GST和MFO活性被显著诱导,说明这两种酶可能与棉铃虫对茚虫威产生抗药性密切相关;而CarE活性被显著抑制,说明该酶可能参与了茚虫威转化成N-脱甲氧羰基代谢物(DCJW)的活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茚虫威 生物学参数 亚致死浓度 酶活性 诱导效应
下载PDF
产纤溶酶霉菌的筛选及诱变 被引量:7
7
作者 闵伟红 李佳 +2 位作者 王影 崔学祥 李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26-229,共4页
本研究从我国传统发酵豆制品中筛选具有纤溶酶活性的霉菌三株,用PDA培养后进行分离纯化,并对纯化的菌种进行诱变、复筛和发酵培养。通过菌种特征、形态以及制片镜检对菌种进行初步鉴定,其中两株可以鉴定为根霉或毛霉,一株为枯青霉(Penic... 本研究从我国传统发酵豆制品中筛选具有纤溶酶活性的霉菌三株,用PDA培养后进行分离纯化,并对纯化的菌种进行诱变、复筛和发酵培养。通过菌种特征、形态以及制片镜检对菌种进行初步鉴定,其中两株可以鉴定为根霉或毛霉,一株为枯青霉(Penicillium curinum Thom)。对其鉴定后的菌株进行紫外线诱变和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处理,纤溶酶活性由68、56和72U/g分别提高到488、416和660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溶酶 筛选 诱变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离子突变菌株H-74脂肽类抗菌物质对水稻抗性诱导作用 被引量:6
8
作者 张荣胜 刘永锋 +4 位作者 刘邮洲 罗楚平 刘长河 李美荣 陈志谊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22-1325,共4页
通过离子注入技术对枯草芽孢杆菌生防菌Bs-916突变选育,得到一株拮抗性能比出发菌Bs-916提高15%以上的突变菌株H-74。通过对其抗菌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表明,H-74分泌的脂肽类抗菌物质主要是表面活性素。在PDA平板上的水稻纹枯... 通过离子注入技术对枯草芽孢杆菌生防菌Bs-916突变选育,得到一株拮抗性能比出发菌Bs-916提高15%以上的突变菌株H-74。通过对其抗菌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表明,H-74分泌的脂肽类抗菌物质主要是表面活性素。在PDA平板上的水稻纹枯病菌菌丝抑制试验中,它能有效抑制新生菌丝的生长,并使细胞内含物外泄。盆栽控病试验表明,它对水稻纹枯病菌的相对防效达到73.35%。将H-74分泌的脂肽类抗菌物质单喷于水稻植株上,测定与植物抗病相关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发现其对植物抗病相关酶活性表达有明显的诱导作用。结果还显示同时接种脂肽类抗菌物质和水稻纹枯病菌处理对3个酶活性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胞杆菌 表面活性素 酶活性 诱导抗性
下载PDF
苯巴比妥和地塞米松对鸡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5
9
作者 杨海峰 张玲玲 +1 位作者 覃少华 江善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72,共4页
将60只40日龄依莎公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苯巴比妥(PB)诱导组和地塞米松(DEX)诱导组,进行体外肝微粒体酶活性测定和体内安替比林(AP)消除动力学试验,研究苯巴比妥和地塞米松对鸡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 将60只40日龄依莎公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苯巴比妥(PB)诱导组和地塞米松(DEX)诱导组,进行体外肝微粒体酶活性测定和体内安替比林(AP)消除动力学试验,研究苯巴比妥和地塞米松对鸡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PB组和DEX组的肝微粒体酶活性显著提高(P<0.01),AP的代谢速率显著加快(P<0.01)。表明苯巴比妥和地塞米松对鸡肝微粒体体细胞色素P450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 苯巴比妥 地塞米松 酶诱导
下载PDF
中药骨康诱导兔肝细胞色素CYP3A表达及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段瑞奇 刘文刚 区钰强 《中医药导报》 2013年第7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骨康通过对CYP3A活性调控预防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方法:将SPF级大白兔4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CT组)、诱导剂组(ID组)、抑制剂组(IH组)、骨康组(GK组),每组10只。CT组生理盐水灌胃,ID组苯巴比妥肌肉注射,IH组伊曲康唑口服,GK组... 目的:探讨中药骨康通过对CYP3A活性调控预防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方法:将SPF级大白兔4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CT组)、诱导剂组(ID组)、抑制剂组(IH组)、骨康组(GK组),每组10只。CT组生理盐水灌胃,ID组苯巴比妥肌肉注射,IH组伊曲康唑口服,GK组中药骨康灌胃。连续用药3周后测定肝脏CYP3A活性,肌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造模,继续3周后处死动物,测量股骨头坏死率和股骨头空骨陷凹率。结果:给药后GK组CYP3A活性显著升高(P<0.05),CYP3A活性明显高于CT组及IH组(P<0.05);GK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明显低于CT组和IH组(P<0.05);GK组股骨头空骨陷凹率明显小于CT组和IH组(P<0.05);CYP3A活性与兔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及空骨陷凹率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肝细胞色素CYP3A水平在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起重要作用,中药骨康能显著诱导CYP3A高表达,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有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肝细胞色素 CYP3A酶 酶诱导 动物实验 中医疗法 骨康
下载PDF
2(3)-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对阿霉素诱发小鼠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其抗氧化机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立新 林三仁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807-811,共5页
探讨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对阿霉素诱发小鼠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测定一些酶的活性及MDA含量,并计数小鼠死亡率。结果经BHA预处理后小鼠血清GPT,GOT,LDH和CK活性及死亡率与阿霉素组比较均显著降低,并能... 探讨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对阿霉素诱发小鼠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测定一些酶的活性及MDA含量,并计数小鼠死亡率。结果经BHA预处理后小鼠血清GPT,GOT,LDH和CK活性及死亡率与阿霉素组比较均显著降低,并能显著降低由阿霉素所致MDA含量升高的作用,同时BHA对心肌及肝组织醌还原酶、GSTs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诱导增高。提示BHA对阿霉素的毒性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叔丁基羟基 茴香醚 阿霉素 抗氧化剂 酶诱导
下载PDF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在肝癌细胞7721中对多药耐药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胡杰 董红霖 +3 位作者 周芸 商中华 张炳太 王忠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1年第8期893-897,共5页
目的采用2种方法构建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模型,封闭其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CD147)的表达,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探讨EMMPRIN在肝癌细胞中对多药耐药的作用。方法应用人肝癌细胞株7721,采用浓度梯度诱导法和高浓度阿霉素... 目的采用2种方法构建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模型,封闭其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CD147)的表达,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探讨EMMPRIN在肝癌细胞中对多药耐药的作用。方法应用人肝癌细胞株7721,采用浓度梯度诱导法和高浓度阿霉素间接诱导法构建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模型(7721/Adm1和7721/Adm2细胞),应用RNAi技术封闭7721/Adm1和7721/Adm2细胞EMMPRIN的表达,构建封闭EMMPRIN的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7721/Adm1/RNAi和7721/Adm2/RNAi细胞。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流式细胞技术检测EMMPRIN、细胞表面多药耐药基因(MDR-1)mRNA及其表达产物的表达水平。噻唑蓝(MTT)法检测上述各细胞的多药耐药性。结果 2种多药耐药模型可用于肝癌多药耐药研究。多药耐药细胞7721/Adm1和7721/Adm2中EMMPRIN,MDR-1的表达水平较7721细胞均升高,且增加了其对多种化疗药物的耐药性。而利用RNAi封闭EMMPRIN的7721/Adm1和7721/Adm2细胞可致MDR-1表达降低,增加了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论 EMMPRIN是参与肝癌细胞7721多药耐药且为调节多药耐药的重要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质类 酶诱导
下载PDF
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与肝细胞色素P4503A酶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文刚 何伟 +1 位作者 许学猛 吴淮 《中医正骨》 2011年第10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与肝细胞色素P4503A酶活性的相关性。方法:将18只SPF级健康新西兰家兔随机分成3组,即空白对照组、诱导剂组、抑制剂组,每组6只。空白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灌胃,诱导剂组肌肉注射苯巴比妥注射液,抑制剂组以伊曲... 目的:探讨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与肝细胞色素P4503A酶活性的相关性。方法:将18只SPF级健康新西兰家兔随机分成3组,即空白对照组、诱导剂组、抑制剂组,每组6只。空白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灌胃,诱导剂组肌肉注射苯巴比妥注射液,抑制剂组以伊曲康唑混悬液灌胃。连续用药3周后,测定血清肝细胞色素P4503A酶活性,并采用肌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方法造模。继续用药3周后处死动物,制作并观察病理组织标本,计算股骨头坏死面积和坏死率。结果:①肝细胞色素P4503A酶活性。空白对照组用药前后肝细胞色素P4503A酶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9,P=0.122);诱导剂组用药后肝细胞色素P4503A酶活性升高(t=7.482,P=0.002);抑制剂组用药后肝细胞色素P4503A酶活性降低(t=5.060,P=0.004)。用药前3组肝细胞色素P4503A酶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28,P=0.259);用药后3组肝细胞色素P4503A酶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77,P=0.001);两两比较,诱导剂组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抑制剂组(P=0.018,P=0.003),抑制剂组低于空白对照组(P=0.045)。②股骨头坏死面积。3组家兔股骨头坏死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89,P=0.005)。组间两两比较,诱导剂组坏死面积小于空白对照组和抑制剂组(P=0.024,P=0.008),抑制剂组大于空白对照组(P=0.039)。③股骨头坏死率。3组家兔股骨头坏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31,P=0.007)。组间两两比较,诱导剂组坏死率小于空白对照组和抑制剂组(P=0.045,P=0.015),抑制剂组大于空白对照组(P=0.031)。④肝细胞色素P4503A酶活性与股骨头坏死面积及坏死率的相关性。肝细胞色素P4503A酶活性与股骨头坏死面积和坏死率均呈负相关(r=-0.740,P=0.001;r=-0.753,P=0.001)。结论:肝细胞色素P4503A酶在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起重要作用,其活性与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肝细胞色素P4503A酶 酶诱导 动物实验
下载PDF
桃叶片抗氧化系统对光照长度诱导休眠的响应效应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天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19期141-145,共5页
为了探讨不同光周期诱导下桃树的休眠进程改变情况以及抗氧化保护酶系统的变化情况,以设施桃专用品种‘春捷’为试材,研究了光周期诱导树体进入休眠的过程中,叶片的抗氧化酶保护系统对不同光照长度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光照长度对... 为了探讨不同光周期诱导下桃树的休眠进程改变情况以及抗氧化保护酶系统的变化情况,以设施桃专用品种‘春捷’为试材,研究了光周期诱导树体进入休眠的过程中,叶片的抗氧化酶保护系统对不同光照长度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光照长度对休眠的诱导作用不同,短日照具有显著的诱导休眠效果,而长日照起着延迟作用。处理期内,叶片中抗氧化保护酶SOD、POD和CAT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最高峰出现在进入休眠诱导期前7天左右,长日照不同程度地降低了3种酶的活性,而短日照则激发了三者的活性,表明SOD、POD和CAT的活性与休眠进程相关,敏感响应期约在进入休眠诱导期的前1周。MDA含量随光周期诱导休眠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增加,长日照降低了MDA含量,短日照使MDA含量增加,表明长日照下叶肉细胞的过氧化程度较低,而短日照下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 抗氧化酶 光照长度 休眠 诱导
下载PDF
多氯联苯和苯并(a)芘联合作用对HepG2细胞CYP1A1和微核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驰 林辉 +3 位作者 魏巍 刘爱林 陈学敏 鲁文清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多氯联苯(PCBs)153通过诱导P450酶活力对苯并(a)芘[B(a)P]遗传毒性的影响。方法PCB153设3个剂量组(1、10、100μmol/L),B(a)P设1个剂量组(50μmol/L),DMSO为溶剂对照组,3-甲基胆蒽(3-MC)为阳性对照组。以不同浓度的PCB153(1、10... 目的探讨多氯联苯(PCBs)153通过诱导P450酶活力对苯并(a)芘[B(a)P]遗传毒性的影响。方法PCB153设3个剂量组(1、10、100μmol/L),B(a)P设1个剂量组(50μmol/L),DMSO为溶剂对照组,3-甲基胆蒽(3-MC)为阳性对照组。以不同浓度的PCB153(1、10、100μmol/L)染毒HepG2细胞48h后再与B(a)P联合染毒24h。通过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HepG2细胞CYP1A1酶活力(EROD)。同时采用胞质分裂阻滞法微核试验(CBMNT)分析细胞的微核,计算微核率和核分裂指数(NDI)。结果与溶剂对照组相比,1、10、100μmol/L的PCB153和50μmol/L的B(a)P单独染毒均可诱导EROD活力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剂对照组比较,100μmol/L的PCB153和50μmol/L的B(a)P可诱导微核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a)P单独染毒组比较,B(a)P和PCB153联合染毒时,EROD活力和微核率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溶剂对照组比较,100μmol/L的PCB153和50μmol/L的B(a)P及所有联合染毒组均使HepG2细胞NDI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PCB153对B(a)P的遗传毒性作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可能与PCB153诱导P450酶活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氯联苯 苯并(A)芘 微核 细胞色素P450酶 酶诱导
下载PDF
不同诱导物对白地霉中高级醇脱氢酶的影响
16
作者 朱静 杨晓聪 +4 位作者 陈亚蓝 刘海波 陈龙 郑雪珂 师俊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8-141,共14页
化学或物理因子作为诱导物,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菌体基因转录表达。为探索高级醇底物对白地霉的诱导效果,以分离自土壤的白地霉S12为对象,采用五种高级醇(正丙醇、正丁醇、异丁醇、正己醇和异戊醇)作为诱导物,研究不同高级醇的诱导剂量... 化学或物理因子作为诱导物,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菌体基因转录表达。为探索高级醇底物对白地霉的诱导效果,以分离自土壤的白地霉S12为对象,采用五种高级醇(正丙醇、正丁醇、异丁醇、正己醇和异戊醇)作为诱导物,研究不同高级醇的诱导剂量、诱导时间对菌体S12降解不同高级醇活性及脱氢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正己醇和异丁醇分别作为诱导剂时,胞内酶活力较高。正丙醇、正丁醇、异丁醇和正己醇作为诱导剂时,最适诱导时间均为6 h;而以异戊醇为诱导剂时,最佳诱导时间为12 h。以正丙醇和正己醇为诱导剂时,最适的诱导浓度为1.5 g/L;以正丁醇、异丁醇和异戊醇为诱导剂时,最适诱导浓度分别为1.0、0.5和2.5 g/L。NativePAGE电泳结果表明,以五种高级醇为诱导剂均能使菌体合成分子量为223 kDa左右的脱氢酶。其中,以正己醇为诱导剂时所得菌体同时降解多种高级醇的能力最强,其降解产物均为其相应的酸类和酯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地霉 高级醇脱氢酶 诱导物 酶活性 诱导条件
下载PDF
贵阳腐霉Pr1蛋白酶的诱导条件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荣新 雷大卫 苏晓庆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了解不同诱导条件对贵阳腐霉(Pythium guiyangense Su)产生Pr1酶的影响。方法:观察了不同诱导物、不同菌丝接种量、不同初始pH对贵阳腐霉产生Pr1酶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无诱导物培养液中,无Pr1酶活性。以虾壳为诱导物,在1%菌丝接种... 目的:了解不同诱导条件对贵阳腐霉(Pythium guiyangense Su)产生Pr1酶的影响。方法:观察了不同诱导物、不同菌丝接种量、不同初始pH对贵阳腐霉产生Pr1酶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无诱导物培养液中,无Pr1酶活性。以虾壳为诱导物,在1%菌丝接种量时,产生的Pr1酶活力较高,初始pH对贵阳腐霉产生Pr1蛋白酶的影响不大。结论:了解了贵阳腐霉产生Pr1酶的最适条件,为以后研究贵阳腐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灭蚊 蛋白质类 酶诱导 贵阳腐霉 Pr1蛋白酶
下载PDF
Induced Disease Resistance of Antarctic Bacteria B-3 Extracellular Oligosaccharide on Cucumber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江 谭姣姣 何培青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CAS 2010年第5期26-29,33,共5页
[Objective] The induced disease resistance of Antarctic bacteria B-3 extracellular oligosaccharide on cucumber was studied.[Method] Taking the cucumber seedlings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s,the molecular weight,monosacc... [Objective] The induced disease resistance of Antarctic bacteria B-3 extracellular oligosaccharide on cucumber was studied.[Method] Taking the cucumber seedlings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s,the molecular weight,monosaccharide composition of Antarctic bacteria B-3 extracellular oligosaccharide were studied,its induced effect on the defense enzyme in cucumber leaves and the induced resistance against powdery mildew were also investigated.[Result] Through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the molecular weight of B-3 oligosaccharides was determined to be 2 112 Da;B-3 oligosaccharides was composed by two monosaccharides including of mannose and glucose.The activities of chinitase,β-1,3-glucanse,phenylanine,ammonialyse(PAL),superoxide dismutase(SOD),and peroxidase(POD)in cucumber seedlings all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control when 0.3%,0.5% and 0.8% B-3 extracellular oligosaccharide were sprayed on the seedlings of cucumber for different times,respectively,which had the similar induction effect with 0.5% chitosan;at the same time,0.5% oligosaccharides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disease index of cucumber powdery mildew,the control effect reached 24.49%.[Conclusion] B-3 oligosaccharides is expected to be developed as a new type of resistance elici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3 OLIGOSACCHARIDES Component analysis induction Defense enzyme
下载PDF
Pharmacokinetic drug interactions in liver disease:Anupdate 被引量:1
19
作者 Pietro Palatini Sara De Marti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6年第3期1260-1278,共19页
Inhibition and induction of drug-metabolizing enzymes are the most frequent and dangerous drugdrug interactions. They are an important cause of serious adverse events that have often resulted in early termination of d... Inhibition and induction of drug-metabolizing enzymes are the most frequent and dangerous drugdrug interactions. They are an important cause of serious adverse events that have often resulted in early termination of drug development or withdrawal of drugs from the market. Management of such interactions by dose adjustment in clinical practice is extremely difficult because of the wide interindividual variability in their magnitude. This review examines the genetic, phys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is variability, focusing on an important but so far neglected cause of variability, liver functional status. Clin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liver disease causes a reduction in the magnitude of interactions due to enzyme inhibition, which is proportional to the degree of liver function impairment. The effect of liver dysfunction varies quantitatively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reversible or irreversible, of the inhibitory interaction. The magnitude of reversible inhibition is more drastically reduced and virtually vanishe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insufficiency. Two mechanisms, in order of importance, are responsible for this reduction: decreased hepatic uptake of the inhibitory drug and reduced enzyme expression. The extent of irreversible inhibitory interactions is only partially reduced, as it is only influenced by the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the inhibited enzyme. Thus, for appropriat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inhibitory drug interactions, both the liver functional status and the mechanism of inhibition must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Although the inducibility of drugmetabolizing enzymes in liver disease has long been studied, very conflicting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mainly because of methodological differences. Taken together, the results of early animal and human studies indicated that enzyme induction is substantially preserved in compensated liver cirrhosis, whereas no definitive conclusion as to whether it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the decompensated state of cirrh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ARMACOKINETIC INTERACTIONS enzymeinhibition enzyme induction LIVER disease Plasmaprotein BINDING
下载PDF
抗乙肝候选新药替芬泰对细胞色素P450酶的体外抑制和诱导作用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樊慧蓉 慈小燕 +5 位作者 李薇 董世奇 曾勇 伊秀林 司端运 刘昌孝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64-1870,共7页
抗乙肝候选新药替芬泰(Y101)是一类苯丙氨酸二肽衍生物,有全新的抗乙肝病毒机制和良好的抗乙肝病毒作用。本文应用基于荧光测定的高通量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CYP)抑制筛选试剂盒,通过测定所得的荧光强度值,计算剩余酶活性及... 抗乙肝候选新药替芬泰(Y101)是一类苯丙氨酸二肽衍生物,有全新的抗乙肝病毒机制和良好的抗乙肝病毒作用。本文应用基于荧光测定的高通量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CYP)抑制筛选试剂盒,通过测定所得的荧光强度值,计算剩余酶活性及半数抑制浓度(IC50),评估Y101对CYP同工酶的抑制潜能,结果表明Y101对CYP1A2、CYP3A4、CYP2C9、CYP2C19和CYP2D6产生抑制作用的可能性较小(IC_(50)均大于100μmol·L^(-1))。人原代培养肝细胞中加入Y101培养72 h,以"Cocktail"法混合加入CYP1A2、CYP2B6和CYP3A4的探针底物进行反应,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法同时测定上述探针底物经CYP同工酶代谢的代谢产物浓度,计算CYP同工酶的剩余酶活性。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的酶活性比值均小于1(在0.662~0.928之间),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均小于其诱导能力的40%,结果表明Y101对CYP1A2、CYP2B6和CYP3A4无诱导潜能。结果表明,Y101可能不会在联合用药的过程中发生基于CYP酶抑制或诱导的代谢性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芬泰 CYP450同工酶 酶活性 抑制 诱导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