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颗粒物暴露与健康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69
1
作者 游燕 白志鹏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3-132,共10页
大气颗粒物一直是影响我国大多数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且呈现出与欧美不同的煤烟、机动车尾气以及开放源复合型污染并存的高浓度污染态势,已有研究发现颗粒物的短期或长期暴露均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健康效应。本文从环境科学、暴露... 大气颗粒物一直是影响我国大多数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且呈现出与欧美不同的煤烟、机动车尾气以及开放源复合型污染并存的高浓度污染态势,已有研究发现颗粒物的短期或长期暴露均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健康效应。本文从环境科学、暴露科学、环境流行病学和环境毒理学研究等方面系统综述了大气颗粒物健康效应研究的方法和进展,可为我国的大气颗粒物健康效应研究与大气颗粒物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提供方法学参考和经验借鉴。目前我国PM10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也已引起关注,建议在不同区域开展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的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健康效应 环境流行病学 环境毒理学
下载PDF
沈阳市环境铅污染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41
2
作者 王春梅 欧阳华 +3 位作者 王金达 刘景双 张学林 王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7-22,共6页
实地调查采样、结合GIS技术进行室内综合分析 ,系统研究了沈阳市大气、土壤、灰尘中铅污染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结果表明 ,沈阳市环境中铅暴露普遍 ,铅污染较严重 ,铅浓度空间分异大 ,已形成 4个高浓度中心 .并且大气铅浓度有明显的日、... 实地调查采样、结合GIS技术进行室内综合分析 ,系统研究了沈阳市大气、土壤、灰尘中铅污染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结果表明 ,沈阳市环境中铅暴露普遍 ,铅污染较严重 ,铅浓度空间分异大 ,已形成 4个高浓度中心 .并且大气铅浓度有明显的日、季和年变化规律 .沈阳市环境铅污染已经影响了儿童健康 ,0~ 1 0岁儿童 (ZPP >2 3μmol/L)血铅范围是 1 0 98~ 5 1 1 2 μg/L ,平均值是 1 35 5 9μg/L ,4 0 %的儿童血铅水平超标 .儿童血铅与大气铅相关性最大 ,其次是土壤和灰尘 .实行无铅汽油之后 ,大气铅污染有了很大改善 ,但是土壤和灰尘中的铅容易以扬尘的方式再次进入大气 ,存在潜在风险 ,应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毒理 环境铅污染 健康效应 儿童铅中毒 沈阳市
下载PDF
锑环境健康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8
3
作者 戈兆凤 韦朝阳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49-653,共5页
随着锑的开采及含锑产品的广泛应用,锑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已越来越严重,锑对环境与健康的危害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该文总结了锑环境健康效应的研究进展,从医学、环境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的角度分别分析了锑对人、动物以及植物与土壤生物... 随着锑的开采及含锑产品的广泛应用,锑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已越来越严重,锑对环境与健康的危害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该文总结了锑环境健康效应的研究进展,从医学、环境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的角度分别分析了锑对人、动物以及植物与土壤生物的健康效应。提示今后还需加强锑的致癌性及基因毒性研究,并需从微观与宏观尺度揭示锑的毒性效应,以期为锑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 环境毒理学 动物 植物
原文传递
氟虫腈的应用和风险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4
作者 徐广春 顾中言 +3 位作者 杨玉清 徐德进 许小龙 石伟山 《现代农药》 CAS 2008年第2期1-5,11,共6页
氟虫腈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杀虫剂,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使用。但是环境毒理学研究发现氟虫腈对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并且具有慢性神经毒性。因此,深入研究氟虫腈的生态风险问题是当务之急。对国内外氟虫腈的应用、降解和代谢、应用... 氟虫腈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杀虫剂,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使用。但是环境毒理学研究发现氟虫腈对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并且具有慢性神经毒性。因此,深入研究氟虫腈的生态风险问题是当务之急。对国内外氟虫腈的应用、降解和代谢、应用风险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对氟虫腈的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虫腈 环境毒理 生态风险
下载PDF
砷的代谢机制、毒性和生物监测 被引量:44
5
作者 陈保卫 那仁满都拉 +1 位作者 吕美玲 X.Chris Le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74-482,共9页
砷化合物是备受关注的一类污染物,特别是饮用水中的砷污染引发了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人们对砷的代谢机制、毒性和生物监测的研究进展。砷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十分复杂,在氧化还原酶和甲基转移酶的参与下,产生一系列的... 砷化合物是备受关注的一类污染物,特别是饮用水中的砷污染引发了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人们对砷的代谢机制、毒性和生物监测的研究进展。砷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十分复杂,在氧化还原酶和甲基转移酶的参与下,产生一系列的代谢产物和中间产物。其中,砷的原始摄入形态、代谢产物及中间产物由于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体现了不同的毒性。人类和不同的动物由于不同的砷代谢机理和甲基化能力,也表现了对砷毒性抵抗能力的差异。在生物体内,一些砷化合物与生物蛋白相互作用,影响它们的存在形式、分布和传输,是砷的生物代谢和毒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生物监测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在尿液、血液、唾液、头发和指甲中砷化合物直接反映了暴露主体的砷暴露程度,这5种生物介质作为砷暴露的生物标志物各有优缺点。在砷的研究中,代谢机制和毒性的研究可以帮助选择合适的生物监测方法,做出合理准确的健康风险评估。生物监测也可促进对砷的代谢机制和毒性的理解,推断可能的代谢途径,定量毒性剂量效应,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形态 生物标志物 代谢 生物甲基化 活性氧 蛋白质相互作用 环境致癌 暴露评估 环境毒理学
原文传递
除草剂阿特拉津的环境毒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6
作者 刘爱菊 朱鲁生 +2 位作者 王军 孙瑞莲 林爱军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2年第4期405-408,共4页
叙述了阿特拉津的应用概况及其在生产实践中所存在问题;阿特拉津在生物体内和环境中的降解代谢过程。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阿特拉津的残留分析方法、环境毒理学和微生物降解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除草剂 阿特拉津 环境毒理 研究进展 残留分析 生物降解
下载PDF
氯代酚和烷基酚类化合物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2
7
作者 刘红玲 周宇 +1 位作者 许妍 于红霞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6,共4页
为研究氯代酚和烷基酚类化合物的毒性 ,采用斑马鱼胚胎发育技术 ,观察这两类化合物对不同发育阶段斑马鱼卵的影响。结果显示 ,在受精卵产出后立即染毒 ,胚胎对这些化合物最敏感的毒理学终点分别为 :五氯酚—— 48h心律、色素和水肿的 EC... 为研究氯代酚和烷基酚类化合物的毒性 ,采用斑马鱼胚胎发育技术 ,观察这两类化合物对不同发育阶段斑马鱼卵的影响。结果显示 ,在受精卵产出后立即染毒 ,胚胎对这些化合物最敏感的毒理学终点分别为 :五氯酚—— 48h心律、色素和水肿的 EC50 值均为 0 .2 mg/L;对 -壬基酚—— 72 h孵化 EC50 为 0 .5 mg/L;对 -辛基酚—— 72 h畸形 EC50 为 0 .5 mg/L;对 -氯酚—— 48h色素 EC50 为 1.5 mg/L;染毒时刻的不同对胚胎所造成的毒性效应也不同。几种氯代酚和烷基酚对发育 2 4h胚胎染毒 ,五氯酚毒性最大 ,对 -辛基酚和对 -壬基酚次之 ,对 -氯酚毒性最小。研究表明 ,该类化合物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可以造成胚胎发育畸形甚至死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毒理学 氯代酚 烷基酚 斑马鱼 胚胎发育 毒性效应
下载PDF
有机磷农药毒死蜱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8
作者 王川 周巧红 吴振斌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3-127,共5页
毒死蜱作为替代高毒有机磷类农药的主要品种,在我国应用日益广泛。随着用量的增加,势必加大该类农药污染的程度。文章综述了毒死蜱的研究热点问题,主要包括毒死蜱的环境行为,对土壤酶和微生物、植物及水生生物的影响,以及毒死蜱的微生... 毒死蜱作为替代高毒有机磷类农药的主要品种,在我国应用日益广泛。随着用量的增加,势必加大该类农药污染的程度。文章综述了毒死蜱的研究热点问题,主要包括毒死蜱的环境行为,对土壤酶和微生物、植物及水生生物的影响,以及毒死蜱的微生物降解等;同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环境行为 环境毒理 微生物降解 展望
下载PDF
斑马鱼及其在环境毒理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9
作者 李洁斐 李卫华 +1 位作者 金泰廙 丁训城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0-463,共4页
斑马鱼是一种热带淡水鱼,饲养简单,管理方便,易于获取。斑马鱼常年产卵,世代周期短,一般3-4个月就能达到性成熟。其胚胎透明,并且在体外发育,易于观察。长期以来斑马鱼一直被广泛地运用于发育生物学和毒理学的研究中。近年来,众多研究... 斑马鱼是一种热带淡水鱼,饲养简单,管理方便,易于获取。斑马鱼常年产卵,世代周期短,一般3-4个月就能达到性成熟。其胚胎透明,并且在体外发育,易于观察。长期以来斑马鱼一直被广泛地运用于发育生物学和毒理学的研究中。近年来,众多研究显示了斑马鱼应用于环境毒理学研究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并已逐渐成为环境毒理学家们的新宠。利用转基因斑马鱼对污染物进行快速监测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环境毒理学 生命周期试验
下载PDF
硝基芳烃对鲤鱼肝EROD活性影响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咏 王春霞 +1 位作者 王子健 徐镜波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20-122,共3页
在体外实验条件下 ,研究了 9种硝基芳烃化合物对鲤鱼肝脏 7 乙氧基异吩唑酮 脱乙基酶 (EROD)的影响 .结果表明 ,9种硝基芳烃化合物对EROD均有激活作用 ,在实验浓度范围内 ,EROD活性与浓度之间存在剂量 效应关系 .实验发现苯环上同一位... 在体外实验条件下 ,研究了 9种硝基芳烃化合物对鲤鱼肝脏 7 乙氧基异吩唑酮 脱乙基酶 (EROD)的影响 .结果表明 ,9种硝基芳烃化合物对EROD均有激活作用 ,在实验浓度范围内 ,EROD活性与浓度之间存在剂量 效应关系 .实验发现苯环上同一位置的取代基不同或同一取代基在苯环上的位置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基芳烃 EROD 鲤鱼肝 环境毒理学 肝脏 活性影响 体外研究 生物监测
下载PDF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相关因素及抑肝散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常亚军 刘秀敏 闫仲凯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480-1483,共4页
目的探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相关因素,评价抑肝散治疗小儿多动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120例ADH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健康儿童12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评价家庭环境、儿童生活习惯、儿童环境毒物接触情况对ADHD的影... 目的探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相关因素,评价抑肝散治疗小儿多动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120例ADH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健康儿童12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评价家庭环境、儿童生活习惯、儿童环境毒物接触情况对ADHD的影响。另选取患儿中证属脾虚肝亢者75例,其中试验组38例,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行为治疗,每周3次;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加味抑肝散150 m L,一日2次,疗程为8周,分别于入组前,治疗后4,8周行中医证候积分评定和疗效判断。结果父母学历低于初中、采取责罚教育方式、家庭月收入低于每月3000元、单亲或隔代抚养家庭、人工喂养、父母为独生子女均为发生ADHD的危险因素。作息不规律、缺乏爱好、睡眠紊乱、易食零食,接触增塑剂(DEHP)次数越多及玩手机次数越频繁更易患ADHD。试验组控显率为52.63%,总有效率为86.84%;对照组控显率为24.32%,总有效率为43.24%,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8周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试验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其改善程度更显著。结论 ADHD发生与家庭环境、儿童生活习惯及接触环境毒物有一定关系;抑肝散治疗脾虚肝亢型ADHD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肝散 小儿多动症 家庭环境 生活习惯 环境毒物
原文传递
乙撑硫脲环境毒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2
作者 朱鲁生 《环境科学进展》 CSCD 1995年第4期64-71,共8页
本文综合了乙撑硫脲的环境毒理研究进展,内容包括乙撑硫脲残留分析方法;乙撑硫脲在施用代森类杀菌剂作物上的残留规律;代森类杀菌剂向乙撑硫脲的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乙撑硫脲的降解与代谢。乙撑硫脲的残留分析多采用衍生物气相色谱测... 本文综合了乙撑硫脲的环境毒理研究进展,内容包括乙撑硫脲残留分析方法;乙撑硫脲在施用代森类杀菌剂作物上的残留规律;代森类杀菌剂向乙撑硫脲的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乙撑硫脲的降解与代谢。乙撑硫脲的残留分析多采用衍生物气相色谱测定方法。乙撑硫脲具有"三致"作用。乙撑硫脲在施用代森类杀菌剂的作物及农产品中残留量低。代森类杀菌剂在贮藏及农产品烹饪过程中可转化为乙撑硫脲。乙撑硫脲在环境中以光解为主,光敏物质可促进光解作用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撑硫脲 代森类杀菌剂 环境毒理 农药残留 综述
原文传递
铜、镉对鮸鱼幼鱼鳃丝Na^+-K^+-ATPase和肝脏SOD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柳敏海 罗海忠 +2 位作者 陈波 彭志兰 傅荣兵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5-8,共4页
以鮸鱼(Miichthysmiiuy)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Cu2+和Cd2+对鮸鱼幼鱼鳃丝Na+-K+-ATPase和肝脏SOD酶活性的影响。以6个Cu2+浓度(0.01mg/L、0.05mg/L、0.1mg/L、0.2mg/L、0.4mg/L和0.8mg/L)和6个Cd2+浓度(0.005mg/L、0.025mg/L、0.05mg/L... 以鮸鱼(Miichthysmiiuy)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Cu2+和Cd2+对鮸鱼幼鱼鳃丝Na+-K+-ATPase和肝脏SOD酶活性的影响。以6个Cu2+浓度(0.01mg/L、0.05mg/L、0.1mg/L、0.2mg/L、0.4mg/L和0.8mg/L)和6个Cd2+浓度(0.005mg/L、0.025mg/L、0.05mg/L、0.1mg/L、0.2mg/L、0.4mg/L)对鮸鱼幼鱼进行8d染毒。结果表明,Cu2+和Cd2+各处理组鱼鳃丝Na+-K+-ATPase活力随取样时间的变化显著(P<0.05),且呈峰值变化,在1d时达到最大值,然后缓慢下降,最后各处理组酶活力趋于稳定。两种重金属离子对鮸鱼鳃丝Na+-K+-ATPase活力的影响在同一取样时间各处理组间的差异也显著(P<0.05),其影响程度与重金属的浓度呈负相关,且Cd2+浓度为0.4mg/L时,在第8天酶活力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Cu2+和Cd2+在1~8d对鮸鱼鳃丝Na+-K+-ATPase活力的诱导率表现为Cu2+>Cd2+。低浓度组Cu2+和Cd2+曝露时,鮸鱼肝组织中SOD活性变化在短时间内不明显(P>0.05),但随着时间的延长,SOD活性提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导致"毒物兴奋效应"。高浓度Cu2+和Cd2+曝露时,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强,肝组织SOD的活力抑制越明显(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毒理学 鮸鱼 CU^2+ CD^2+ NA^+-K^+-ATPASE SOD
下载PDF
久效磷对黄鳝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闫建国 汝少国 王蔚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61-63,共3页
采用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久效磷对黄鳝脑乙酰胆碱酯酶及肝脏、肾脏羧酸酯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20±2)℃条件下,经0.25mg·L-1、0.50mg·L-1、1.00mg·L-1和2.00mg·L-1... 采用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久效磷对黄鳝脑乙酰胆碱酯酶及肝脏、肾脏羧酸酯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20±2)℃条件下,经0.25mg·L-1、0.50mg·L-1、1.00mg·L-1和2.00mg·L-1的久效磷暴露96h,黄鳝肝脏、肾脏羧酸酯酶和脑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均显著下降,但两者表现出不同的抑制模式。随着暴露质量浓度的升高,肝脏和肾脏羧酸酯酶活性的下降幅度逐渐变小,而脑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下降幅度却由小变大。久效磷暴露黄鳝96h,肝脏、肾脏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升高;而肝脏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肾脏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久效磷暴露质量浓度与脑乙酰胆碱酯酶和肝脏、肾脏羧酸酯酶活性之间具有剂量-效应关系,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可能在鱼体抵御有机磷农药毒性作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有机磷农药靶标酶乙酰胆碱酯酶和解毒酶羧酸酯酶、磷酸酶之间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毒理学 黄鳝 久效磷 乙酰胆碱酯酶 羧酸酯酶 磷酸酶
下载PDF
抗生素药物诺氟沙星对锦鲤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15
15
作者 沈洪艳 曹志会 +1 位作者 赵月 王冰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80-385,共6页
为明确抗生素药物诺氟沙星对锦鲤的毒性效应,采用鱼类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诺氟沙星(Norfloxacin,NFLX)对锦鲤的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当NFLX暴露质量浓度达到1 000mg/L时,NFLX对锦鲤无急性毒性。NFLX暴露15 d,在1 mg/L、5... 为明确抗生素药物诺氟沙星对锦鲤的毒性效应,采用鱼类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诺氟沙星(Norfloxacin,NFLX)对锦鲤的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当NFLX暴露质量浓度达到1 000mg/L时,NFLX对锦鲤无急性毒性。NFLX暴露15 d,在1 mg/L、5mg/L、25 mg/L和125 mg/L 4个组中,5 mg/L组锦鲤肝脏SOD活性在6 d时达到最大(p<0.01);125 mg/L组MDA含量在15 d时达到最大值(p<0.01);25 mg/L、125 mg/L组锦鲤肝脏中MDA含量与暴露时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8 1、0.953 5。各组GST活性和GSH质量比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1 mg/L组NFLX可使鱼肝GST与GSH产生适应性反应;5 mg/L组诱导GST与GSH效应最为显著,呈现"钟形"变化趋势,5 mg/L很可能是NFLX对GST活性和GSH质量比影响的一个阈值或转折点。鱼肝GPT与GOT活性变化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其中5 mg/L组被诱导效应最为显著(p<0.01)。5 mg/L很可能是锦鲤适应NFLX暴露和机体中生物酶发挥作用的一个转折点。比较上述抗氧化和转氨酶指标的敏感性和稳定性发现,在NFLX作用下,锦鲤肝脏中GST、GSH两个指标对NFLX的反应比SOD、MDA、GPT、GOT灵敏,变化规律稳定,更适合评价水环境中NFLX暴露的毒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环境毒理学 诺氟沙星 锦鲤 毒性效应 抗氧化防御系统 转氨酶
下载PDF
代谢组学技术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6
作者 耿柠波 张海军 +3 位作者 王菲迪 任晓倩 张保琴 陈吉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35,共10页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一部分,通过考察机体受刺激后体液或组织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动态变化规律,并结合生物信息统计方法,可系统全面地揭示内因和外因作用于机体的毒性效应和机制。代谢组学技术具有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的特点,逐...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一部分,通过考察机体受刺激后体液或组织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动态变化规律,并结合生物信息统计方法,可系统全面地揭示内因和外因作用于机体的毒性效应和机制。代谢组学技术具有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的特点,逐渐在低剂量环境污染物长期暴露的毒性效应评估方面发挥出优势。本文综述了代谢组学技术的主要研究手段,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发展历程和优点,以及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展望。重点讨论了代谢组学技术在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毒性评估以及环境胁迫耐受性评价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环境毒理学 NMR LC/GC-MS 环境胁迫
下载PDF
砷毒性作用氧化应激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贞 安艳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34-636,640,共4页
砷作为确定的人类致癌物,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就砷中毒作用机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氧化应激机制逐渐成为砷中毒机制研究的热点。砷诱发氧化应激理论认为甲基化胂具有更强的诱发氧化应激的能力,砷的甲基化代谢是一个毒性增强过程... 砷作为确定的人类致癌物,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就砷中毒作用机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氧化应激机制逐渐成为砷中毒机制研究的热点。砷诱发氧化应激理论认为甲基化胂具有更强的诱发氧化应激的能力,砷的甲基化代谢是一个毒性增强过程,并且与砷毒性密切相关。本文就砷诱发氧化应激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化代谢 氧化应激 环境毒理
原文传递
稻田土壤细菌对重金属镉的氧化应激反应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段学军 闵航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50-53,共4页
研究重金属镉胁迫下稻田土壤大肠杆菌K12、枯草芽孢杆菌B19及Ralstonia eutropha DKC1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ATP酶活性等应激酶活性的短期(4 6h)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镉对E.coli K12 ,B.subtilis B19和R.eutropha... 研究重金属镉胁迫下稻田土壤大肠杆菌K12、枯草芽孢杆菌B19及Ralstonia eutropha DKC1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ATP酶活性等应激酶活性的短期(4 6h)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镉对E.coli K12 ,B.subtilis B19和R.eutropha DKC1培养不同时间的SOD、CAT和ATP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诱导作用,表现在前期、低浓度时激活,后期、高浓度时抑制,体现了不同微生物间的差异以及抗镉潜力的不同。3种指标间接地反映了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且能在早期较灵敏地指示污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毒理学 重金属镉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物酶(CAT) ATP酶
下载PDF
胎儿宫内多环芳烃暴露水平及其母婴暴露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董少霞 丁昌明 +3 位作者 张美云 刘娅 程义斌 金银龙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9-342,共4页
目的了解胎儿宫内多环芳烃(PAHs)暴露水平,并探讨母婴暴露关系。方法于2006年10月至2008年1月在太原市两所二级甲等医院中随机调查符合条件的347名孕产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生物样品的收集,其中母婴匹配的有271对用于本次分析。采用改... 目的了解胎儿宫内多环芳烃(PAHs)暴露水平,并探讨母婴暴露关系。方法于2006年10月至2008年1月在太原市两所二级甲等医院中随机调查符合条件的347名孕产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生物样品的收集,其中母婴匹配的有271对用于本次分析。采用改进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母亲外周静脉血及新生儿脐带血中7种PAHs水平。结果可供检测的271对血清样本中,芘及苯并(a)蒽的检出率分别为母90.94%和脐79.34%;母95.97%和脐85.03%,其余4种致癌性PAHs的检出率均在50%~70%左右。脐带血苯并(k)荧蒽(P=0.002)、苯并(a)芘(P=0.002)、二苯并(a,h)蒽(P<0.001)水平均高于母血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新生儿血清中苯并(b)荧蒽浓度要稍高于母亲,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75)。结论新生儿脐带血中可检出多种致癌性多环芳烃,并且脐带血中PAHs水平与母体相当甚至高于母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脐带血 宫内暴露 环境毒理
原文传递
蓝藻毒素对底栖动物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0
作者 薛庆举 苏小妹 谢丽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4570-4578,共9页
近年,由于人类活动加剧,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流入湖泊等缓流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由此引起有害蓝藻水华的频繁爆发,使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相关研究表明,蓝藻水华的爆发不仅能够使水体水质恶化,其中一些产毒藻类还会产... 近年,由于人类活动加剧,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流入湖泊等缓流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由此引起有害蓝藻水华的频繁爆发,使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相关研究表明,蓝藻水华的爆发不仅能够使水体水质恶化,其中一些产毒藻类还会产生大量蓝藻毒素,对水生生物产生重要影响。底栖动物作为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食物网中有重要作用,同时其中的许多种类又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关于水华蓝藻毒素对淡水底栖动物的毒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介绍蓝藻毒素概况的基础上,综述了蓝藻毒素的致毒机理和对底栖动物的影响,展望了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蓝藻毒素 食物网 环境毒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