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诗汉译现代化刍议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改娣 《山东外语教学》 2002年第2期69-74,共6页
本文主要从汉语语言习惯、中国诗歌传统和英诗的汉译文对中国新诗发展的作用等方面来探讨对英诗汉译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分析了生硬移植英诗原有句法形式和韵式的弊端,指出“以顿代步”的不合理处,并且提出了英诗汉译应走的现代化方向。
关键词 弊端 现代化 英语诗 翻译 汉语 英译汉
下载PDF
一本为英诗汉译形式探路的好书籍——评苏福忠先生的《译事余墨》
2
作者 杨毅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4期115-118,共4页
自白话译诗诞生以来,人们对它的评价就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近年来,对白话译诗的评价更是贬大于褒,有志之士纷纷为白话译诗探寻出路。苏福忠先生的《译事余墨》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由于现代白话诗与英诗有相似之处,因此,可以... 自白话译诗诞生以来,人们对它的评价就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近年来,对白话译诗的评价更是贬大于褒,有志之士纷纷为白话译诗探寻出路。苏福忠先生的《译事余墨》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由于现代白话诗与英诗有相似之处,因此,可以采用既有民歌又有元曲特点的语言形式来译英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书籍 白话 英诗汉译
下载PDF
“以顿代步”——似是而非的英诗汉译格律移植策略 被引量:1
3
作者 查建明 《宜春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54-58,共5页
"以顿代步"作为英语格律诗汉译的常用规范,旨在实现格律对应和诗体移植,然而,现代汉诗的"顿"是实际话语的兼顾语音和语义的节奏单位,英诗的"步"却是形式分析的割裂语义的节奏单位,二者不存在形式上和功... "以顿代步"作为英语格律诗汉译的常用规范,旨在实现格律对应和诗体移植,然而,现代汉诗的"顿"是实际话语的兼顾语音和语义的节奏单位,英诗的"步"却是形式分析的割裂语义的节奏单位,二者不存在形式上和功能上的对等,也无从谈起意义容量上的相当,因而,"以顿代步"很难实现理想的格律移植,应该探索基于其他节奏单位对等的格律移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顿代步” 英诗汉译 格律移植 节奏单位 意义容量
下载PDF
浅析孙大雨早期英诗汉译之形式迻译
4
作者 王绍瑾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第2期135-136,共2页
作为我国著名的"新月派"诗人及文学翻译家,孙大雨先生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他认为每首诗歌都由形式和内容这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构成,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更要注意这两方面的统一。本文对孙大雨早期的英... 作为我国著名的"新月派"诗人及文学翻译家,孙大雨先生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他认为每首诗歌都由形式和内容这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构成,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更要注意这两方面的统一。本文对孙大雨早期的英诗汉译进行探究,重在分析他在翻译中对诗歌形式的处理,指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孙大雨更倾向于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对原诗形式进行充分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大雨 英诗汉译 诗歌形式 策略
下载PDF
翁显良先生翻译观初探 被引量:9
5
作者 包家仁 梁栋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6期110-114,共5页
翁显良先生认为绘画贵在气韵生动;文学翻译要求意足神完。原文作者的“意态”不仅可译,而且非译出不可。积译时,译者需要“神遇”,领悟作者之意,忘却有形的一切,进行再创作。整个翻译过程要“得作者之志,用汉语之长,求形似之效”。译文... 翁显良先生认为绘画贵在气韵生动;文学翻译要求意足神完。原文作者的“意态”不仅可译,而且非译出不可。积译时,译者需要“神遇”,领悟作者之意,忘却有形的一切,进行再创作。整个翻译过程要“得作者之志,用汉语之长,求形似之效”。译文必须达到与原文大致相同的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翁显良 翻译观 古诗英译 文学翻译
下载PDF
汉语古诗英译注释策略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广法 文军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共12页
汉语古诗英译注释是诗歌翻译中一个值得挖掘的部分。本文初步回答了汉语古诗英译注释的定义、原因和方法等三个问题,认为翻译注释是在读者和作者之间实现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注释方法包括词汇、诗句和全诗三个层面的八种方法:本义注释... 汉语古诗英译注释是诗歌翻译中一个值得挖掘的部分。本文初步回答了汉语古诗英译注释的定义、原因和方法等三个问题,认为翻译注释是在读者和作者之间实现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注释方法包括词汇、诗句和全诗三个层面的八种方法:本义注释法、引申义注释法、语音语法注释法、言外之意注释法、诗句背景注释法、主旨注释法、全诗背景注释法和格律注释法。汉语原诗使用"三化"策略译出之后,诗性语言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但这种损失可以通过使用以上八种注释方法得到某种程度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古诗英译 翻译注释 注释策略
下载PDF
古汉诗英译本的翻译反合观 被引量:1
7
作者 黄跃进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37-43,共7页
基于思维或事物的相反相克又相合相谐的辩证互补性关系,反合论用于解决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相反相成的问题。以反合论为切入点,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重新审视古汉诗翻译过程中译者、译法与译本三方面存在的反合现象,并解读古汉诗翻译... 基于思维或事物的相反相克又相合相谐的辩证互补性关系,反合论用于解决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相反相成的问题。以反合论为切入点,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重新审视古汉诗翻译过程中译者、译法与译本三方面存在的反合现象,并解读古汉诗翻译中译者的忠实性与反叛性、译法的正译法与反译法以及译本的文本性与创造性之间的反合关系,尝试性提出翻译反合观,以解决翻译中形式与内容之间的问题。该论题不仅揭示诗歌译本的语言反合辩证发展规律,而且也有助于拓展汉诗英译研究的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汉诗英译本 忠实性与反叛性 正译法与反译法 文本性与创造性 翻译反合观
下载PDF
从王维《鹿柴》三个英译文本看翻译审美再现 被引量:4
8
作者 徐宜华 廖志勤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77-80,共4页
作为中国翻译理论的基本特征之一,翻译美学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研究。若仅从翻译审美客体和翻译审美主体角度探讨翻译审美再现缺乏新意,而将翻译美学与会话含义理论相结合则不失为新尝试。
关键词 翻译美学 中国古诗英译 翻译审美客体 翻译审美主体 会话含义
下载PDF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的汉诗之世界性建构
9
作者 黄勤 何霜 《中国外语》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8-94,共7页
中国诗歌通过翻译走向世界,是地方性知识走向世界性知识的过程。本文基于知识翻译学,从“异质、平等、交互”三个关键点审视汉诗的世界性建构。结合对林嘉新新著《华兹生英译汉诗的世界文学特性研究》的介评,本文提出,译者应充分发挥主... 中国诗歌通过翻译走向世界,是地方性知识走向世界性知识的过程。本文基于知识翻译学,从“异质、平等、交互”三个关键点审视汉诗的世界性建构。结合对林嘉新新著《华兹生英译汉诗的世界文学特性研究》的介评,本文提出,译者应充分发挥主体性,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深度翻译和语言操纵三种策略,推动汉诗作为地方性知识走向世界性知识,使翻译更好地塑造他者文化,达到“文化平等交互、读者认知互通”的世界性知识建构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 汉诗英译 地方性知识 世界性建构 译者主体性 翻译策略
原文传递
叶维廉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观
10
作者 李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98-108,122,共12页
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来自不同时代和地域、秉持不同文化理念的中外译者有着不同的翻译思想和路径。华裔学者叶维廉提出和建构了以“模子”为核心概念的比较诗学理论,并将之践行和贯彻于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 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来自不同时代和地域、秉持不同文化理念的中外译者有着不同的翻译思想和路径。华裔学者叶维廉提出和建构了以“模子”为核心概念的比较诗学理论,并将之践行和贯彻于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观,彰显了华裔学者的文化自觉和翻译诉求,突出了中国文学和诗学的属性和特质,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提供了富有个性的研究角度和实践路径。本文以叶维廉的两部古典诗歌英译作品为研究基础,从解读方式、表达理念和接受效果3个方面思考和评述叶维廉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观,分析其比较诗学观在翻译中的体现,阐述其诗学观与翻译观的汇通途径。本研究希望能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对中国文学形象在海外的建构和接受研究作出积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 英译观 比较诗学 模子
下载PDF
“三化论”视角下许渊冲诗词“意美”的英译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闫敏 贾晓云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36-140,共5页
英译唐诗宋词时,能准确传达一字一词、一境一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许渊冲先生用他的“三化论”开创了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既译词句,也译情感。选择“三化论”视角,通过举例赏析,主要探究“意美”传递与“等化、深化、浅化”的有机结合,... 英译唐诗宋词时,能准确传达一字一词、一境一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许渊冲先生用他的“三化论”开创了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既译词句,也译情感。选择“三化论”视角,通过举例赏析,主要探究“意美”传递与“等化、深化、浅化”的有机结合,分析许渊冲诗词英译中所采用的英译策略,旨在丰富翻译美学理论的具体实践,启迪译者灵活、准确地再现原诗词的美学内涵,也让译者体会只有细细琢磨和推敲才能得出较为理想的译诗,才能更深刻地感染读者,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渊冲 诗词英译 三化论 “意美” 英译策略
下载PDF
文化折射与融合:翻译规范视域下华兹生英译苏轼诗词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苏欣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74-79,共6页
华兹生是国外迄今为止翻译苏轼诗词最多的一位译者。按照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将文本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能够更准确地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实际抉择。华兹生的译诗选篇倾向于山水禅诗和乐观主义诗篇,反映了战后美国社会文化思... 华兹生是国外迄今为止翻译苏轼诗词最多的一位译者。按照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将文本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能够更准确地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实际抉择。华兹生的译诗选篇倾向于山水禅诗和乐观主义诗篇,反映了战后美国社会文化思潮影响下译诗的预备规范。在操作规范方面,苏轼诗歌中的节奏、叠词和对仗等形式特点被折射译入英语的自由诗体中,产生了译文杂合的现象。在初始规范方面,华兹生在源语文化规范和目的语文化规范之间寻求平衡,使得苏轼诗词在异域文化中得到再生与融合,其译作是中美文化折射与融合的结果,对当下典籍英译具有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诗人苏东坡选集》 汉诗英译 华兹生 翻译规范
下载PDF
诗歌语形出位之思——英汉异形诗歌平行比较与翻译学实证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特夫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8,共8页
异形诗歌虽因语言符号书写、印刷和编排建行之变异而致文体奇妙,但常囿于文字游戏的偏见与误解,一直处于湮没无闻的边缘地位,难入正统诗家和研究者之法眼。在探究英汉诗形变异理据的基础上借助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手段对英汉异形诗语言和... 异形诗歌虽因语言符号书写、印刷和编排建行之变异而致文体奇妙,但常囿于文字游戏的偏见与误解,一直处于湮没无闻的边缘地位,难入正统诗家和研究者之法眼。在探究英汉诗形变异理据的基础上借助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手段对英汉异形诗语言和诗艺技巧间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进行了归纳分析,同时依据翻译之语言转换与审美再现本质,围绕异形诗原文和译文语形层面的对比及其可通约程度分析,从翻译学途径对比较文学视域下的相关论述进行了实证研究。此外,还进一步就如何从翻译角度来认知异形诗之形异价值问题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异形诗歌 平行比较研究 翻译学途径 实证研究
下载PDF
汉语古体诗英译中“不译而无不译”的艺术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毅 丁如伟 郑翠玲 《外国语文研究》 2019年第6期77-86,共10页
本文通过汉语古体诗英译中“不译而无不译”艺术模型的提出,提倡针对汉语古体诗进行选择性地或创造性地翻译,不刻意计较诗歌翻译绝对意义上的得与失。汉语古体诗翻译应当着重于整体艺术效果,力求在译文中再吟汉诗的音韵、重现汉诗的形... 本文通过汉语古体诗英译中“不译而无不译”艺术模型的提出,提倡针对汉语古体诗进行选择性地或创造性地翻译,不刻意计较诗歌翻译绝对意义上的得与失。汉语古体诗翻译应当着重于整体艺术效果,力求在译文中再吟汉诗的音韵、重现汉诗的形式、回归汉诗的意境,使译文具备中华经典诗歌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和大美无言之审美特色。传播中国好声音,讲述中国好故事,实现中华文化的国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走出去” 汉语古体诗英译 不译而无不译 音韵 形式 意境
下载PDF
从诗化翻译角度评《渔家傲》的三种英译 被引量:1
15
作者 董永斌 胡改平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2年第1期73-75,共3页
分别从意象、意境、格律、语言风格等方面对范仲淹《渔家傲》的三种英译进行鉴赏,并加以对比分析,说明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译过程中采用诗化译法的优点,最大限度地传译出原诗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 汉诗英译 诗化翻译 美学传译
下载PDF
中国古诗英译的策略--以《静夜思》的英译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智中 《语言教育》 2021年第4期51-57,共7页
中国古诗的译者,由母语为中文和非中文的两部分译者组成,其翻译策略,可谓完全不同,泾渭分明。母语为中文的译者中,格律派译者占压倒多数,注重原诗形美的传达;母语为非中文的译者多为自由诗体译者,注重原诗意象的再现与诗歌内蕴的传达,... 中国古诗的译者,由母语为中文和非中文的两部分译者组成,其翻译策略,可谓完全不同,泾渭分明。母语为中文的译者中,格律派译者占压倒多数,注重原诗形美的传达;母语为非中文的译者多为自由诗体译者,注重原诗意象的再现与诗歌内蕴的传达,而不太关注诗歌的形美。就李白诗歌的英译而言,译诗宜采取自由体诗歌的译法,以便充分淋漓地再现李白诗歌的内在情韵和审美内涵;采取自由体译诗,意味着李白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现代化,以便赢得西方读者,并达到将李白打造成西方世界文化名人的最终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夜思》 古诗英译 翻译策略 自由体译诗
下载PDF
汉语“意合”特征对古诗英译策略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明栋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3年第10期103-107,共5页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古诗英译涉及古代汉语和英语两种差别迥异的语言文化,是各种翻译理论的试金石。汉语古诗音、形、意密切结合,尤其适合诗意的传达,其"意合"特征决定了诗歌解读的多元性,而这恰恰是诗歌的区别...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古诗英译涉及古代汉语和英语两种差别迥异的语言文化,是各种翻译理论的试金石。汉语古诗音、形、意密切结合,尤其适合诗意的传达,其"意合"特征决定了诗歌解读的多元性,而这恰恰是诗歌的区别性特征之一。译者需要力求避免对古诗的单一性解读,用英语的形合特征取代汉语的意合特征,或者一味移植汉语的意合特征;应该采取创造性的翻译策略,适度倾向原文意合特征,激发译文读者对原诗的多重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合 形合 古诗英译 翻译策略
下载PDF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以唐诗英译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曦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80-84,共5页
奈达的"对等论"在西方具有较大影响,也影响了许多中国翻译家;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优化论",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前者强调"等值",后者推崇"创造",在一定程度上是两种相对的理论。文章... 奈达的"对等论"在西方具有较大影响,也影响了许多中国翻译家;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优化论",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前者强调"等值",后者推崇"创造",在一定程度上是两种相对的理论。文章基于两种不同翻译理论,就中国古代唐诗英译版本中"对等论"与"优化论"运用的对比展开讨论,旨在研究唐诗英译的作品是否分为"等值"与"优化"两类,唐诗英译应该将两种理论相结合,其指导下的译文更容易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更有利于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英译 对等理论 优化理论 文化译介
下载PDF
视觉文化时代古诗英译的图像化现象研究——以BBC纪录片《杜甫:最伟大的中国诗人》为例
19
作者 解昊川 《现代英语》 2020年第8期100-102,共3页
BBC纪录片《杜甫:最伟大的中国诗人》是汉诗英译和跨文化传播的一次有益尝试。文章从诗歌遴选、诗句编辑和语言翻译三个层面讨论了片中诗歌翻译的图像化现象,将其概括为诗歌选材的电影叙事化、诗句编辑的场景戏剧化、诗歌翻译的内涵浅... BBC纪录片《杜甫:最伟大的中国诗人》是汉诗英译和跨文化传播的一次有益尝试。文章从诗歌遴选、诗句编辑和语言翻译三个层面讨论了片中诗歌翻译的图像化现象,将其概括为诗歌选材的电影叙事化、诗句编辑的场景戏剧化、诗歌翻译的内涵浅表化。制作者选取情节突出、场景丰富的叙事诗和风景诗,用戏剧化的审美剪辑诗句,最后以浅表化的方式翻译诗文内涵,满足视觉文化时代大众追求的视觉效果和即时阅读体验。图像化的处理方式破坏了诗歌的完整性和叙事结构,限制了诗文解读的开放性。但图像化应是诗歌翻译的手段而非目的,译者不应为实现大众追求的图像化效果而牺牲诗歌的文学性,相反,要考虑使用图像化的视觉特征加强译诗的表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诗英译 文学翻译图像化 杜甫 BBC纪录片
原文传递
许渊冲古诗英译中的“创译”观探析
20
作者 宁济沅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65-69,共5页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教授的中诗英译理论。该理论中的"创"字彰显了许的"创译"观。他运用"三化"法,巧用创造性翻译,凸显译者主体性,让读者"乐之",让文学翻译发展成为接...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教授的中诗英译理论。该理论中的"创"字彰显了许的"创译"观。他运用"三化"法,巧用创造性翻译,凸显译者主体性,让读者"乐之",让文学翻译发展成为接受语中的翻译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渊冲 古诗英译 创译 翻译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