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主义的建构与彰显:献旗英雄的塑造与四行“孤军”的悬旗护旗 被引量:2
1
作者 周游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1-148,共8页
在近代中国,国旗具有国家和政权(政治势力)的双重象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旗也如此。这一时期,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被赋予了浓厚的国民党意识形态,具有建构政权认同的政治功用。但是,到民族救亡的抗战时期,国旗的民族主义面相被凸显... 在近代中国,国旗具有国家和政权(政治势力)的双重象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旗也如此。这一时期,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被赋予了浓厚的国民党意识形态,具有建构政权认同的政治功用。但是,到民族救亡的抗战时期,国旗的民族主义面相被凸显。杨惠敏为四行"孤军"献旗故事的传播,献旗英雄形象的塑造,以及"八百壮士"的悬旗和护旗,皆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象。在与"八百壮士"相关的献旗、悬旗和护旗中,国旗的党国意象被淡化,国家象征意义被强调。通过对四行"孤军"相关的国旗民族主义建构和彰显的考察,可以看到国旗象征意义在政治运用中的多种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国旗 杨惠敏 “八百壮士” 四行“孤军” 献旗·悬旗·护旗 民族主义
下载PDF
时间“蜕变”:《八百壮士》到《八佰》
2
作者 董亭亭 《镇江高专学报》 2021年第4期89-91,94,共4页
《八百壮士》是我国电影史上一部重要的抗战类型电影,从1938年首次公映至今已出现3部电影的演绎。3部影片虽选自同一历史题材,但叙事方式和影像风格差异显著。通过分析3部电影在社会语境和消费实践层面的差异原因,探索抗战类型电影在新... 《八百壮士》是我国电影史上一部重要的抗战类型电影,从1938年首次公映至今已出现3部电影的演绎。3部影片虽选自同一历史题材,但叙事方式和影像风格差异显著。通过分析3部电影在社会语境和消费实践层面的差异原因,探索抗战类型电影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文本 社会语境 审美消费 《八百壮士》 《八佰》
下载PDF
“八百壮士”历史记忆之建构与传播历程 被引量:1
3
作者 郭洋 《天中学刊》 2022年第5期131-138,共8页
“八百壮士”的历史记忆充满民族主义色彩,对于鼓舞中国抗日军民的斗志起到重要作用。官方的纪念与通电,各类媒介的报道与传播,使得“八百壮士”的历史记忆在抗战时期初步得以形塑,并演变为国家和民族记忆。和平年代,受两岸关系、抗战... “八百壮士”的历史记忆充满民族主义色彩,对于鼓舞中国抗日军民的斗志起到重要作用。官方的纪念与通电,各类媒介的报道与传播,使得“八百壮士”的历史记忆在抗战时期初步得以形塑,并演变为国家和民族记忆。和平年代,受两岸关系、抗战研究热潮等影响,“八百壮士”历史记忆在1949年之后继续被建构与传播,直至今日。在政治与现实的观照下,“八百壮士”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历史事件。“八百壮士”事迹的形塑与传播历程,显示出史实、记忆与政治的“历史三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传播 “八百壮士” 历史记忆 抗日战争
下载PDF
大陆谢晋元研究述评
4
作者 凌霄 《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5年第2期39-44,共6页
谢晋元系淞沪抗战时期的重要将领,率领八百壮士英勇抗击日军的大肆侵略,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学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大陆的档案文献的整理编撰、四行仓库和孤军营时期的史实研究、相关人物事件研究以及... 谢晋元系淞沪抗战时期的重要将领,率领八百壮士英勇抗击日军的大肆侵略,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学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大陆的档案文献的整理编撰、四行仓库和孤军营时期的史实研究、相关人物事件研究以及经历者的口述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水平和层次、研究范围和史料挖掘等领域仍有较大空间和余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晋元 八百壮士 孤军营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