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的主要进展及发展展望 被引量:92
1
作者 于贵瑞 张雷明 孙晓敏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03-917,共15页
基于微气象学理论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实现了对生态系统尺度的生产力、能量平衡和温室气体交换等功能和过程的直接测定,特别是全球尺度通量塔观测网络的联合观测是实现从生态现象观察和生态要素观测跨越到全球尺度生态系统功能状态... 基于微气象学理论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实现了对生态系统尺度的生产力、能量平衡和温室气体交换等功能和过程的直接测定,特别是全球尺度通量塔观测网络的联合观测是实现从生态现象观察和生态要素观测跨越到全球尺度生态系统功能状态变化观测的重大突破。本文回顾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的创建及发展历程,系统介绍了ChinaFLUX的科学目标和设计理念、观测技术体系、观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及长期积累;综合评述了ChinaFLUX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的收支评估和交换过程的环境响应、碳通量时空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最后,在探讨未来全球尺度通量塔观测网络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ChinaFLUX的主要发展方向、关键科学问题与未来工作重点,为中国通量观测研究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碳氮水通量 耦合循环 生态预测 协同观测 CHINAFLUX
原文传递
Energy balance closure at ChinaFLUX sites 被引量:53
2
作者 LI Zhengquan, YU Guirui, WEN Xuefa, ZHANG Leiming, REN Chuanyou & FU Yuling 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Synthesis Research Center,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z1期51-62,共12页
Network of eddy covariance observation is measuring long-term carbon and water fluxes in contrasting ecosystems and climates. As one important reference of independently evaluating scalar flux estimates from eddy cova... Network of eddy covariance observation is measuring long-term carbon and water fluxes in contrasting ecosystems and climates. As one important reference of independently evaluating scalar flux estimates from eddy covariance, energy balance closure is used widely in study of carbon and water fluxes. Energy balance closure in ChinaFLUX was evaluated by statistical regression of turbulent energy fluxes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against available energy (net radiation, soil heat flux, canopy heat storage) and the energy balance ratio (EBR) and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relative errors of energy balance (S). The trends of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energy balance in ChinaFLUX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mbalance was prevalent in all observation sites, but there were little differences among sites because of the properties variation of sites. The imbalance was greater during nocturnal periods than daytime and closure was improved with friction velocity intensifying. Generally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estimates of the scalar turbulent fluxes of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were underestimated and/or that available energy was overestimated. Finally, we discussed certain factors that are contributed to the imbalance of energy, such as systematic errors associated with the sampling mismatch, systematic instrument bias, neglected energy sinks, low and high frequency loss of turbulent fluxes and advection of heat and water vap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ERGY balance ChinaFLUX eddy covariance technique.
原文传递
2003-2005年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被引量:44
3
作者 张雷明 罗艺伟 +29 位作者 刘敏 陈智 苏文 何洪林 朱治林 孙晓敏 王艳芬 周国逸 赵新全 韩士杰 欧阳竹 张宪洲 张一平 刘琪璟 郝彦宾 闫俊华 张德强 李英年 王安志 吴家兵 李发东 赵风华 石培礼 张扬建 何永涛 林露湘 宋清海 王辉民 刘允芬 于贵瑞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9年第1期14-30,共17页
基于微气象学理论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实现了对生态系统尺度的生产力、能量平衡和温室气体交换等功能和过程的直接测定,其观测数据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的机理研究以及碳源/汇和水分利用的时空分布评价提供了重要的观测数据。... 基于微气象学理论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实现了对生态系统尺度的生产力、能量平衡和温室气体交换等功能和过程的直接测定,其观测数据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的机理研究以及碳源/汇和水分利用的时空分布评价提供了重要的观测数据。本数据集为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首批观测站点的生态系统通量观测数据,包括森林、草地和农田在内的8个典型生态系统,并基于ChinaFLUX数据处理体系形成了标准化的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和关键气象要素数据集。本数据集可以为分析我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机制提供重要的科学知识和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技术 通量观测 气象要素 碳水循环 陆地生态系统
下载PDF
青海湖北岸高寒草甸草原生态系统CO_2通量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量:39
4
作者 张法伟 李英年 +5 位作者 曹广民 李凤霞 叶广继 刘吉宏 魏永林 赵新全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7-198,共12页
草甸草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植被类型,与其他植被类型相比,其碳交换过程和驱动机理的研究仍较薄弱。利用青海湖东北岸草甸草原的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连续数据(2010年7月1日-2011年6月30日),分析了草甸草原CO2通量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 草甸草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植被类型,与其他植被类型相比,其碳交换过程和驱动机理的研究仍较薄弱。利用青海湖东北岸草甸草原的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连续数据(2010年7月1日-2011年6月30日),分析了草甸草原CO2通量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草甸草原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在植物生长季的5-9月,其日变化主要受控于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而非生长季(10月21日-4月19日)和生长季初(4月下旬)、末期(10月中上旬)NEE的日变化主要受气温(Ta)的影响。CO2日最大吸收值和释放值分别出现在7月1日(11.37gCO2·m-2·d-1)和10月21日(4.04gCO2·m-2·d-1)。逐日NEE主要受控于Ta,两者关系可用指数线性(explinear)方程表示(R2=0.54,p<0.01)。叶面积指数(LA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对逐日NEE的影响表现为渐近饱和型,LAI和Ta交互作用明显(p<0.05),EVI的主效应强烈(p<0.001)。生态系统的呼吸熵(Q10)为2.42,总呼吸(Reco)约占总初级生产力(GPP)的74%。生长季适度的昼夜温差(<14.8℃)有利于系统的碳蓄积。研究时段该草甸草原作为碳汇从大气吸收271.31gCO2·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温差 涡度相关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 植被指数 呼吸熵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7
5
作者 王海波 马明国 +4 位作者 王旭峰 谭俊磊 耿丽英 于文凭 家淑珍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0-56,共7页
利用涡动相关技术对青藏高原东缘阿柔的碳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定量分析了高寒草甸碳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阿柔草甸碳通量的日变化基本呈现单峰曲线,吸收峰值出现在正午前后,晚间为碳排放。碳通量的日变化具有较大的... 利用涡动相关技术对青藏高原东缘阿柔的碳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定量分析了高寒草甸碳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阿柔草甸碳通量的日变化基本呈现单峰曲线,吸收峰值出现在正午前后,晚间为碳排放。碳通量的日变化具有较大的季节差异,生长季变化幅度大,非生长季变化幅度小;2)阿柔草甸碳通量的变化受到辐射、土壤温度及昼夜温差等环境因子的影响。青藏高原生长季辐射强,雨热同期,有利于高寒草甸的碳累积,夜间低温和非生长季的低温也减弱了碳排放;3)阿柔高寒草甸的碳吸收量为156.0g/m2/year,碳汇功能明显。它的平均Q10为3.28,高于低海拔草地生态系统Q10,说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呼吸对温度上升的反应更为敏感,具有较大的碳释放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碳通量 高寒草甸 涡度相关技术 生态系统碳平衡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6
6
作者 陈世苹 游翠海 +3 位作者 胡中民 陈智 张雷明 王秋凤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91-304,共14页
通量观测是定量描述土壤-植被-大气间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基础。涡度相关技术作为直接测量植被冠层与大气间能量与物质交换通量的技术手段,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国际通用的通量观测标准方法。随着涡度相关技术在全球碳水循环研究中的... 通量观测是定量描述土壤-植被-大气间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基础。涡度相关技术作为直接测量植被冠层与大气间能量与物质交换通量的技术手段,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国际通用的通量观测标准方法。随着涡度相关技术在全球碳水循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长期连续的通量观测正在为准确评价生态系统碳固持能力、水分和能量平衡状况、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区域和全球尺度模型的优化与验证、极端事件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和机制理解途径。通过站点尺度通量长期动态观测,明确了不同气候区和植被类型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强度基线及其季节与年际变异特征。通过多站点联网观测,在区域和全球尺度研究生态系统碳通量空间变异特征,揭示了区域尺度上温度和降水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空间格局的生物地理学控制机制。该文概括地介绍了涡度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假设与系统构成,总结了涡度通量长期联网观测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研究中的主要应用,并对通量研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技术 碳通量 水通量 年际动态 空间格局 长期通量监测 联网观测
原文传递
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34
7
作者 朱咏莉 童成立 +3 位作者 吴金水 王克林 王勤学 任秀娥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3-288,共6页
为估算和评价稻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强度及其对大气CO2浓度变化的贡献,研究了稻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CO2交换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我国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2交换通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在数据剔除、校正和... 为估算和评价稻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强度及其对大气CO2浓度变化的贡献,研究了稻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CO2交换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我国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2交换通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在数据剔除、校正和差补的基础上,对瞬时CO2通量值进行计算求得日CO2通量值和年CO2通量值,并对CO2通量季节变化及其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稻田生态系统光合吸收CO2通量(GPP)、呼吸排放CO2通量(Reco)和净吸收CO2通量(NEE)的季节变化均呈6—9月较高,1—5月和10—12月较低的对称分布.其中5—9月水稻生长时期的NEE总量占年总量的80%以上,对年NEE总量起决定性作用,光合有效辐射(PAR)和日平均气温(Ta)是CPP与NEE季节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子,二者与GPP和NEE分别存在显著的二元线性关系.年净吸收CO2总量为2475.6g,(m^2·a)。这表明我国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是大气CO2的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通量 涡度相关法 稻田生态系统
下载PDF
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贡献区分析 被引量:31
8
作者 顾永剑 高宇 +1 位作者 郭海强 赵斌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4-379,386,共7页
利用崇明东滩湿地所建造的通量观测塔,连续监测了2006年生态系统的二氧化碳通量及其相关因子的变化.利用FSAM(Flux Source Area Model)模型,并结合地面测定,对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贡献区进行了分析.发现通量贡献区范围在各风向均随大气... 利用崇明东滩湿地所建造的通量观测塔,连续监测了2006年生态系统的二氧化碳通量及其相关因子的变化.利用FSAM(Flux Source Area Model)模型,并结合地面测定,对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贡献区进行了分析.发现通量贡献区范围在各风向均随大气稳定程度的增加而拉长.在稳定的大气条件下,非主风方向上的通量贡献区范围要显著大于主风方向上的通量贡献区,但在非稳定大气条件下,两者相差不大.由FSAM模型所估测的通量贡献区范围表明:所测的碳通量数据可以较好地反映下垫面的通量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通量 崇明东滩 涡度协方差技术 通量贡献区分析
原文传递
箱法和涡度相关法测碳通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宋霞 刘允芬 徐小锋 《江西科学》 2003年第3期206-210,共5页
对箱法和涡度相关法测定碳通量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两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及其实际应用等各方面的优缺点。其箱法原理简单、仪器价格便宜、操作容易、移动便利、灵敏度高,适宜进行小尺度测量,是生态系统机理方面研究的有力工具,是农田和... 对箱法和涡度相关法测定碳通量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两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及其实际应用等各方面的优缺点。其箱法原理简单、仪器价格便宜、操作容易、移动便利、灵敏度高,适宜进行小尺度测量,是生态系统机理方面研究的有力工具,是农田和草地等生态系统碳通量测量的主要方法;但是由于箱法效应的存而削弱了观测气体的空间变化性,箱体本身会扰动土壤环境而改变CO2浓度梯度、气压梯度、湍流震动和气流,从而影响测定的通量值。涡度相关法对观测环境不会造成扰动,能够得到长期连续的通量数据,可以用来测定较大尺度的下垫面通量;但是涡度相关技术在观测时仍然受限于一些环境条件:上风向没有足够的下垫面,晚间大气比较稳定,湍流较弱,测定仪器下方存在点源等因素都可以造成涡度相关技术测定精确性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箱法 涡度相关法 碳通量 比较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 测定方法 测定原理
下载PDF
三种方法测定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蒸散比较 被引量:31
10
作者 戚培同 古松 +3 位作者 唐艳鸿 杜明远 吴力博 赵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02-211,共10页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Eddy covariance technique)、小型蒸渗仪(Mini—lysimeter)和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REB)对2005年和2006年夏季(7—8月份)青藏高原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昼间蒸散(E)变化进行了对比观测研究。在观测期间,存...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Eddy covariance technique)、小型蒸渗仪(Mini—lysimeter)和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REB)对2005年和2006年夏季(7—8月份)青藏高原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昼间蒸散(E)变化进行了对比观测研究。在观测期间,存在能量不闭合现象,涡度相关系统测定的湍流通量相当于有效能量的73%。3种不同方法测定的蒸散量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涡度相关系统与小型蒸渗仪测定的蒸散量相关系数达0.96,与波文比法的结果相关系数为0.95。然而,波文比法计算的蒸散量最大,比涡度相关系统的观测值高43%;小型蒸渗仪法的测定值次之,比涡度相关法的观测值高19%;涡度相关法测算的蒸散值最小。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涡度相关技术测定该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潜热通量,可能会过小评价该生态系统的蒸散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波文比 涡度相关技术 小型蒸渗仪 高寒草甸
下载PDF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估算植被/大气间净CO_2交换量中的不确定性 被引量:26
11
作者 温学发 于贵瑞 孙晓敏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4期658-663,共6页
近年来,涡度相关技术的进步使陆地生态系统CO2通量的长期和连续观测成为可能。目前,涡度相关技术是全球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测定植被/大气间CO2通量的主要技术手段,但绝大部分CO2通量观测站点都处于非典型的理想条件下,不能完全满足... 近年来,涡度相关技术的进步使陆地生态系统CO2通量的长期和连续观测成为可能。目前,涡度相关技术是全球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测定植被/大气间CO2通量的主要技术手段,但绝大部分CO2通量观测站点都处于非典型的理想条件下,不能完全满足涡度相关技术的基本假设条件,从而导致基于涡度相关技术估算植被/大气间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的不确定性。系统介绍了涡度相关技术的基本假设,基本理论公式和误差的类型与特征等理论问题,重点阐述了通量测定中仪器本身的物理限制、二维和三维的气流运动、数据处理的方法和夜间通量的低估等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并据此对通量观测研究中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研究认为数据质量控制与分析以及误差评价是不同通量站点间的结果比较和全球尺度综合分析的过程中需重点考虑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技术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 CO2通量 非理想条件 不确定性
下载PDF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2
作者 岳广阳 赵林 +1 位作者 赵拥华 李元寿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6-174,共9页
青藏高原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天然草地,区域内生态系统碳通量的长期定位观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生态系统碳通量主要研究方法基础上,对青藏高原不同植被类型碳循环的源、汇效应、时空变化及其与影响因子关系等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 青藏高原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天然草地,区域内生态系统碳通量的长期定位观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生态系统碳通量主要研究方法基础上,对青藏高原不同植被类型碳循环的源、汇效应、时空变化及其与影响因子关系等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现有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间CO2通量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交换量和碳源汇特征等存在明显差异,光合有效辐射、温度、降水、土壤水分和叶面积指数等是影响碳通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最后,结合当前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的现实与需要,探讨了通量观测所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及解决途径.未来对青藏高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研究工作还需要多尺度、长期生态实验和CO2通量观测数据支持,同时以此为基础发展新的数据处理、分析和跨尺度机理模拟方法,建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碳通量 涡度相关技术 箱式法 生态系统
下载PDF
玉米农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4
13
作者 梁涛 李荣平 +4 位作者 吴航 刘景利 史奎桥 张兵兵 常松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年第3期49-53,共5页
利用2008年锦州农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涡动相关系统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生长季(5—10月)及非生长季CO2通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非生长季日动态趋势不明显;生长季日动态明显,呈明显的U型曲线,CO2通... 利用2008年锦州农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涡动相关系统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生长季(5—10月)及非生长季CO2通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非生长季日动态趋势不明显;生长季日动态明显,呈明显的U型曲线,CO2通量最大值出现在12:00,为-1.19 g·m-2·s-1;不同物候期的日动态呈现U型曲线,各发育期CO2通量日最大值范围为0.07~-0.23 g·m-2·s-1;玉米农田生长季生态系统净碳交换日累积(NEE)为-652.8 g·m-2,非生长季NEE为499.8 g·m-2,2008年碳收支-153.0 g·m-2,表现为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农田 涡度相关 CO2通量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华北平原冬小麦农田蒸散量 被引量:17
14
作者 郭家选 李玉中 +2 位作者 严昌荣 赵全胜 梅旭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357-2362,共6页
以华北平原冬小麦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和热红外遥感技术,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与农田蒸散量及作物冠层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在农田郁闭(LAI≥3)、晴天和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65%的情况下,... 以华北平原冬小麦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和热红外遥感技术,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与农田蒸散量及作物冠层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在农田郁闭(LAI≥3)、晴天和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65%的情况下,蒸发比值日变化正午前后出现相对较低且平稳的变化趋势.在晴天情况下,农田潜热通量与作物冠层温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均呈极显著的非线性相关关系,而冠气温差、农田相对蒸散量则与0~100cm土层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密切相关以13:30~14:00的平均冠层温度值Tc、日最高气温Ta max和日净辐射总量Rnd为统计数据,确立了冬小麦农田日蒸散量ETd(mm)估算简化模式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墒情 农田蒸散 冠层温度 涡度相关技术
下载PDF
科尔沁温带草甸能量平衡的日季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李辉东 关德新 +4 位作者 袁凤辉 任艳 王安志 金昌杰 吴家兵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9-76,共8页
利用2011年9月—2012年10月涡度相关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对科尔沁温带草甸能量平衡的日季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涡度相关系统全年的能量平衡闭合度为0.77,不同时期能量平衡闭合度的大小顺序为:生长季>裸土期>积雪期.... 利用2011年9月—2012年10月涡度相关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对科尔沁温带草甸能量平衡的日季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涡度相关系统全年的能量平衡闭合度为0.77,不同时期能量平衡闭合度的大小顺序为:生长季>裸土期>积雪期.能量平衡各分量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形式,净辐射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2:00前后,其余分量的峰值出现时间都稍有滞后.净辐射季节变化呈单峰曲线形式,年平均值为5.71 MJ·m-2·d-1.潜热通量季节变化趋势与净辐射相似,年平均值为2.84 MJ·m-2·d-1.感热通量季节变化呈双峰曲线形式,峰值分别出现在4月和9月,年平均值为1.87 MJ·m-2·d-1.土壤热通量的最大值(3.47 MJ·m-2·d-1)出现在4月,9月以后开始转为负值.全年能量平衡各分量收支比例的大小顺序为: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土壤热通量,潜热通量、感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分别占净辐射的49.8%、35.8%和3.1%.全年波文比的季节变化近似"U"型,平均值为1.61;生长季数值较小且较为平稳,平均值为0.18;非生长季数值较大且波动较大,平均值为2.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方法 能量平衡 净辐射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原文传递
寿县地区麦田能量平衡闭合状况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童应祥 田红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384-387,共4页
利用涡度相关法观测小麦下垫面的潜热和显热通量与净辐射通量、土壤热通量,采用线性回归,能量平衡比率和相对残差频率分布3种统计方法对涡度相关法通量观测的稻田能量平衡闭合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小麦生态系统中存在能量不闭合... 利用涡度相关法观测小麦下垫面的潜热和显热通量与净辐射通量、土壤热通量,采用线性回归,能量平衡比率和相对残差频率分布3种统计方法对涡度相关法通量观测的稻田能量平衡闭合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小麦生态系统中存在能量不闭合现象,麦田能量平衡比率为0.91,能量闭合程度较高;在假定常规的有效能量测定正确的前提下,可以认为涡度相关测定的湍流通量可能被低估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平衡 涡度相关技术 麦田
下载PDF
亚热带稻田能量平衡闭合状况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朱咏莉 吴金水 +2 位作者 胡晶亮 童成立 韩建刚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8期536-539,共4页
通过采用线性回归,能量平衡比率和相对残差频率分布3种统计方法对涡度相关法通量观测的稻田能量平衡闭合状况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能量平衡闭合程度的季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存在能量不闭合现象,年能量平衡比率为0.87,... 通过采用线性回归,能量平衡比率和相对残差频率分布3种统计方法对涡度相关法通量观测的稻田能量平衡闭合状况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能量平衡闭合程度的季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存在能量不闭合现象,年能量平衡比率为0.87,年平均不闭合程度为13%;能量平衡比率在5—8月份平均为0.85,能量不闭合程度较高;1—4月份和9—12月份平均为0.92,不闭合程度较低。在假定常规的有效能量测定正确的前提下,可以认为涡度相关测定的湍流通量可能被低估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平衡 涡度相关技术 稻田
下载PDF
数据处理方法不确定性对CO_2通量组分估算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敏 何洪林 +7 位作者 于贵瑞 孙晓敏 朱旭东 张黎 赵新全 王辉民 石培礼 韩士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389-2396,共8页
基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4个站点(2个森林站和2个草地站)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CO2通量数据处理过程中异常值剔除参数设置、夜间摩擦风速(u*)临界值(u*c)确定及数据插补模型选择对CO2通量组分估算的影... 基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4个站点(2个森林站和2个草地站)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CO2通量数据处理过程中异常值剔除参数设置、夜间摩擦风速(u*)临界值(u*c)确定及数据插补模型选择对CO2通量组分估算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数据处理方法均对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年总量估算有显著影响,其中u*c确定是影响NEE估算的重要因子;异常值剔除、u*c确定及数据插补模型选择导致NEE年总量估算偏差分别为0.62~21.31 g C.m-2.a-1(0.84%~65.31%)、4.06~30.28 g C.m-2.a-1(3.76%~21.58%)和0.69~27.73 g C.m-2.a-1(0.23%~55.62%),草地生态系统NEE估算对数据处理方法参数设置更敏感;数据处理方法不确定性引起的总生态系统碳交换量和生态系统呼吸年总量估算相对偏差分别为3.88%~11.41%和6.45%~24.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技术 CO2通量 数据处理 方差分析 不确定性
原文传递
2003-2010年海北高寒灌丛碳水热通量观测数据集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法伟 李红琴 +8 位作者 赵亮 张雷明 陈智 祝景彬 徐世晓 杨永胜 赵新全 于贵瑞 李英年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1年第1期54-63,共10页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热点区域和敏感区域,高寒灌丛是重要植被类型,其碳水热交换的时空格局及生态过程是科学认知青藏高原生态功能的关键之一。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海北站)自2003年利用涡度相关技...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热点区域和敏感区域,高寒灌丛是重要植被类型,其碳水热交换的时空格局及生态过程是科学认知青藏高原生态功能的关键之一。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海北站)自2003年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开展高寒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生态系统碳水热交换的科学观测,已经连续积累了17年的通量数据。为了推动青藏高原乃至全球高寒生态系统碳水热格局等相关研究的发展,海北站公开发表2003–2010年高寒灌丛相关常规气象数据及碳水热通量。本数据集包含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水汽压、风速、风向、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总辐射、净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和降水的常规气象数据子集和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通量、生态系统CO2呼吸通量、总生态系统CO2交换通量、潜热通量、显热通量的碳水热通量数据子集,形成了半小时、日、月和年尺度数据产品,可为高寒灌丛生态系统碳水热时空动态的科学认知、遥感反演、模型验证提供地面观测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法 碳水热通量 高寒灌丛 金露梅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基于涡动相关技术的森林生态系统二氧化碳通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0
作者 龚元 纪小芳 +2 位作者 花雨婷 张银龙 李楠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3-604,共12页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对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对更好地了解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涡动协方差/涡动相关技...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对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对更好地了解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涡动协方差/涡动相关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观测技术。讨论了基于该技术的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的部分代表性成果,总结了当前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目前,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①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源/汇估算;②CO2通量观测源区/足迹的计算;③CO2通量动态特征的提取及其环境影响因子;④基于统计模型的森林生态系统物候特征参数的提取;⑤基于机理模型的气候系统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主要结论为: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汇,在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CO2通量观测时需对其通量源区的空间代表性进行检验,森林生态系统碳源/汇状态受到树龄、降水和土壤含水量等因素的影响,空气温度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影响因子。未来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应该集中于提高通量足迹模型计算精度,讨论不同林分对大气CO2的贡献强度。结合气候系统模型和生态生理模型建立植物生理过程参数化模型、预测气候变化对森林碳交换的影响。区域-全球尺度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未来将关注多站点通量,气象数据长时间序列的整合分析,讨论CO2通量气候态特征与碳源/汇的空间格局,更好地了解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涡动相关技术 二氧化碳通量 碳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