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变化与保护成效评估——以海南岛中部山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例 被引量:48
1
作者 侯鹏 翟俊 +3 位作者 曹巍 杨旻 蔡明勇 李静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9-441,共13页
自2000年提出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概念以来,历时17年不断探索和发展完善,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相关配套政策,成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重要依据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的主要组成,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具有... 自2000年提出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概念以来,历时17年不断探索和发展完善,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相关配套政策,成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重要依据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的主要组成,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海南岛中部山区在2001年成为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试点,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较早实施生态功能保护的重点管控区域之一。本文以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区域,综合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观测统计数据,集成地统计学和生态评估模型模拟方法,以生态系统格局、植被长势、服务功能为主要评估内容,通过时空尺度拓展和多维时空对比分析,探讨了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变化和保护成效。结果发现:(1)2013年功能区森林面积占比为84.5%,显著高于海南岛平均水平。1990-2013年功能区内建设用地逐渐增加。2010年功能区实施后,人类活动强度仍然呈现持续增加态势,面积比例从0.5%增加到0.8%,主要表现为城镇建设和耕地开垦。(2)功能区水源涵养服务功能明显优于功能区外部,1990-2013年水源涵养服务功能总体上略有增加,但是不同时间段的波动变化明显,特别是1990-2000年和2000-2013年两个时间段内均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特征。功能区单位面积的水源涵养量为51.78万m2/km2,明显高于功能区外部。(3)功能区土壤保持服务功能明显要优于功能区外部,1990-2013年表现出剧烈波动、稳定性较差。功能区单位面积的土壤保持量为1.95万t/km2,明显高于功能区外部。(4)功能区人类扰动指数明显小于功能区外部,生物多样性威胁程度明显偏小,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功能区平均人类扰动指数为0.3664,比功能区外部低0.1152。1990-2013年功能区外部人类扰动指数变化幅度为0.01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功能区 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 保护成效
原文传递
2005—2015年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分异 被引量:31
2
作者 王蓓 赵军 仲俊涛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74-485,共12页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是目前生态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借助GIS技术和方法,对流域2005、2010年和2015年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水质净化、碳储存、生物多样性、食品供给6项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并对不同地类的服务变化规...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是目前生态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借助GIS技术和方法,对流域2005、2010年和2015年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水质净化、碳储存、生物多样性、食品供给6项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并对不同地类的服务变化规律及生态系统功能分区进行探索与研究。结果表明:①各服务类型在空间上表现出差异性规律: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碳储存在空间上呈现西南高东北低,高值沿河流及周围带状分布的空间格局;水质净化高值区分布较为零碎;武威、永昌和民勤盆地等地为食品供给服务的高值区。②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和耕地是承担生态系统供给服务的关键角色。③研究区划分为3项生态功能区,即祁连山生态保育区、流域绿洲生态功能区、荒漠生态功能区。通过对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分异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和方法支持,并为相关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目标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土地利用类型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功能分区 石羊河流域
原文传递
基于主导生态功能的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蔡海生 查东平 +4 位作者 张学玲 陈艺 曾珩 邵晖 洪土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5-69,共15页
以地域分异特征、主导生态功能、典型生态问题为基础依据,探讨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为江西省编制和实施生态修复规划、实现国土空间管控提供科技支撑。在研究方法上,以“生命共同体理论”“三生协调理论”“适宜性管理”等理论... 以地域分异特征、主导生态功能、典型生态问题为基础依据,探讨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为江西省编制和实施生态修复规划、实现国土空间管控提供科技支撑。在研究方法上,以“生命共同体理论”“三生协调理论”“适宜性管理”等理论为指导,基于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综合“三生”空间实际生态问题及综合整治需求,采用多因素综合空间分析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实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三级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可将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划为赣北平原湖泊生态修复区、赣中丘陵盆地生态修复区、赣西山地丘陵生态修复区、赣南山地丘陵生态修复区、赣东丘陵山地生态修复区5个大区及24个亚区和42个修复小区。通过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三级分区,摸清国土空间地域特征,明确生态主导功能,确定生态修复重点区域,承上启下,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和国土空间管治提供决策依据,为实现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科技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分区 主导生态功能 生态功能区 江西省
下载PDF
海南岛海岸带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28
4
作者 刘锬 康慕谊 吕乐婷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5-80,F0003,共7页
研究目的:对海南岛沿海12个市(县)海岸带区域开展基于防护功能重要性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揭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方法:运用RS、GIS技术进行定量化综合评价,并计算各市(县)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指数。研究结果... 研究目的:对海南岛沿海12个市(县)海岸带区域开展基于防护功能重要性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揭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方法:运用RS、GIS技术进行定量化综合评价,并计算各市(县)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指数。研究结果:海南岛海岸带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可划分为高安全、较安全、一般安全、较不安全及不安全5个等级,其中一般安全及以上水平区域面积比例达81.8%,安全等级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开发强度和规模较大的东部以及新兴工业开发区。研究结论:海南岛海岸带土地生态安全总体状况良好,安全等级较低的区域主要因地产、旅游基础设施及农业养殖业等改变海岸带自然景观结构和生态功能。不合理的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导致防护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破坏进而威胁海岸带土地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 生态安全评价 防护功能 海岸带 海南岛
下载PDF
1990-2015年三江平原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状况评估 被引量:19
5
作者 满卫东 刘明月 +6 位作者 李晓燕 王宗明 贾明明 李想 毛德华 任春颖 欧阳玲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6-141,共6页
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四期的遥感影像提取土地覆被信息,以此为基础,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T192-2015)对三江平原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三江平原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状况指... 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四期的遥感影像提取土地覆被信息,以此为基础,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T192-2015)对三江平原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三江平原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状况指数(FEI)逐年减小,生态环境逐年变差,但有放缓之势。1990年和2000年FEI分别为57.43和54.44,生态功能状况为一般;2010年和2015年FEI分别为47.96和47.70,生态功能状况评级为较差,生态功能状况为自然生态差,存在明显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类型结构单一,生态功能不稳定。1990-2015年间,生态功能状况变化度(△FEI)为-9.73,生态功能状况变化度评级为显著变差。从1990-2000年间到2000-2010年间,△FEI<0,且︱△FEI︱增大,1990-2010年间生态功能状况变差加剧;从2000-2010年间到2010-2015年间,△FEI<0,且︱△FEI︱减小,说明2000-2015年间生态功能状况变差状况有所缓解。人类扰动上升,气候变暖、变干也是该区生态功能状况变差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监测 土地覆被 生态评价 生态功能区 三江平原
原文传递
生态约束下的乡村旅游用地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以福建省晋江市紫星村为例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建英 黄远水 +1 位作者 邹利林 叶新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4-552,共9页
为避免乡村旅游开发引起乡村特色消失和生态风险加剧等负面影响,该文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福建省晋江市紫星村"自然?文化"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以此为约束条件对旅游用地进行空间布局规划,将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划分为核心保护... 为避免乡村旅游开发引起乡村特色消失和生态风险加剧等负面影响,该文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福建省晋江市紫星村"自然?文化"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以此为约束条件对旅游用地进行空间布局规划,将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和人类活动区4类生态功能区,各区空间分布和土地利用现状决定了其差异化的用地特征。自然旅游用地规划以维持原有景观不变为主,对景观进行修复为辅的原则布局在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和人类活动区内,采用GIS空间叠加分析法将金溪北部片区规划为农事活动体验区,农科所片区规划为农业生态观光区,紫溪水库、金溪规划为水域观光游览区。文化观光旅游用地和休闲旅游用地规划以景观不变和景观修复为原则,主要布局在核心保护区和生态缓冲区内;而农业科教旅游用地布局规划在人类活动区内,结合实地调研选址在下溪园北侧新建生态农业展览馆。服务设施用地规划以景观发生变化为原则,主要布局在生态过渡区和人类活动区,采用GIS核密度和空间叠加分析法划定顶溪园西北部为游客中心,金星村为民宿、餐饮集中布局区。其他旅游用地规划以景观不发生变化为原则布局在人类活动区内。生态约束下的乡村旅游用地空间布局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对乡村旅游用地规划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生态安全 旅游用地 空间布局 生态功能区
下载PDF
生态功能区建设下国有林区产业转型效果评价——以大兴安岭林区为例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玉芳 徐永乐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6-31,共6页
文章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大兴安岭国有林区产业转型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评价,发现林区产业转型成效显著。同时,也得出了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第三产业,是生态功能区建设下大兴安岭国有林区产业转型的重要因素的判断。提出大兴安岭国有林... 文章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大兴安岭国有林区产业转型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评价,发现林区产业转型成效显著。同时,也得出了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第三产业,是生态功能区建设下大兴安岭国有林区产业转型的重要因素的判断。提出大兴安岭国有林区产业转型的方向和重点,应该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第三产业,使林下经济产业升级为林区的支柱产业。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深化产业转型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功能区 林业产业 产业转型 效果评价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基本途径及其生态对策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兴良 杨冬生 +2 位作者 刘世荣 杨玉坡 马钦彦 《四川林业科技》 2005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综合分析了长江上游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自然灾害、水资源、土地沙化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状及其变化,论证了构建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因地制宜、乡土树种筛选、人工林纯林化、现有林保护及造... 本文综合分析了长江上游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自然灾害、水资源、土地沙化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状及其变化,论证了构建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因地制宜、乡土树种筛选、人工林纯林化、现有林保护及造林规划等方面充分论述了现实存在的问题及误区。最后,提出了建设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生态对策和基本途径,即(1)对长江上游地区进行科学合理的生态功能划分,初步划分为6个生态功能区;(2)保护现有林,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理、监测和保护体系;(3)加强造林困难地带植被的保护,促进森林植被的恢复;(4)构建以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生态公益防护骨架体系,以提高植被覆盖率为最终目标;(5)增加现有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6)应着重对干热干旱河谷、高海拔生态脆弱区等困难地带植被恢复与重建树种选择与培育以及乡土树种和资源植物的选择与栽培等技术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现状 误区 生物多样性 植被覆盖率 基本途径 生态功能区 困难地带
下载PDF
北京房山山区沟域经济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穆松林 张义丰 +1 位作者 李涛 王灵恩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8-600,共13页
沟域经济是山区发展研究的新视角,通过对房山山区自然地理格局、综合生态系统敏感性及服务功能分析,得出深山区—两大流域区—浅山区的生态功能区划格局。在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对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作出评价,确保从地域整体视角统筹... 沟域经济是山区发展研究的新视角,通过对房山山区自然地理格局、综合生态系统敏感性及服务功能分析,得出深山区—两大流域区—浅山区的生态功能区划格局。在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对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作出评价,确保从地域整体视角统筹区域发展,将开发强度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结果表明,根据不同功能区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和阈值差异,可将沟域产业空间布局划分为深山限制发展区、大石河重点发展区、拒马河重点发展区和浅山优先发展区4类产业调控区,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区的特征,分别制订产业准入门槛、产业规模和产业发展方向等产业发展调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域经济 产业空间布局 生态功能区划 相对资源承载力 房山山区
原文传递
南岭生态功能区产业选择及发展路径探索 被引量:11
10
作者 吴旗韬 陈伟莲 +1 位作者 张虹鸥 叶玉瑶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8-92,共5页
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在生态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同时,充分挖掘地区生态及资源优势,选择和培育符合生态保护功能定位的产业,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据生态功能区特殊的发展环境,提出生态功能区主导产业判定和选择的水晶理论模... 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在生态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同时,充分挖掘地区生态及资源优势,选择和培育符合生态保护功能定位的产业,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据生态功能区特殊的发展环境,提出生态功能区主导产业判定和选择的水晶理论模型,包括资源环境承载力基准、效益和关联度基准、资源比较优势基准和政策优势基准。以南岭生态功能区为例,基于该模型选择了未来主导产业类型,包括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产业、生态旅游、特色林下经济、可持续的绿色工业等,并初步分析了各产业发展的方法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功能区 水晶模型 产业选择 南岭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亚菲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2021年第2期81-90,共10页
国内理论界对于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补偿的研究多偏重于研究生态补偿的价值和意义、补偿的方式以及补偿的数额等方面,而对补偿的性质、补偿主体、补偿主体间的责任分配、补偿数额的确定依据等问题研究甚少,也不深入。陕南地区作为南水北... 国内理论界对于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补偿的研究多偏重于研究生态补偿的价值和意义、补偿的方式以及补偿的数额等方面,而对补偿的性质、补偿主体、补偿主体间的责任分配、补偿数额的确定依据等问题研究甚少,也不深入。陕南地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因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生态补偿。但补偿还存在立法滞后,利益相关方界定不清;补偿数额少,资金缺口大;补偿过度依赖纵向转移支付;地区间对口支援少;补偿体制机制未建立等问题。为此,应当积极争取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严格扶贫与补偿的区别,发挥补偿的环境保护功能;强化生态移民制度;把调水工程补偿与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结合起来;还应当深入开展地方政府合作,推动实现地区间横向转移支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 陕西水源区 生态功能区 水源区生态补偿
下载PDF
生态补偿与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陶恒 宋小宁 《创新》 2010年第2期82-85,共4页
过去的分税制改革确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能适应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探讨适应限制类和禁止类主体功能区建设所需的基于生态补偿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设计,认为应该根据这两类区域进行生态保护建设的直接成本和放弃发展经济... 过去的分税制改革确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能适应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探讨适应限制类和禁止类主体功能区建设所需的基于生态补偿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设计,认为应该根据这两类区域进行生态保护建设的直接成本和放弃发展经济的机会成本,以及受益区域的支付意愿来共同确定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最后提出了改革现有以纵向为主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逐渐完善以生态补偿为主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横向财政转移支付 主体功能区
下载PDF
生态红线划定方法及其在长江岸线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雅竹 段学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681-2690,共10页
长江岸线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突出,划分长江岸线的生态红线对于长江生态保护以及岸线的有序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梳理生态红线的概念和内涵,概述生态红线的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从生态敏感性、生态功能重要性、禁止开发区3个方... 长江岸线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突出,划分长江岸线的生态红线对于长江生态保护以及岸线的有序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梳理生态红线的概念和内涵,概述生态红线的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从生态敏感性、生态功能重要性、禁止开发区3个方面,建立长江岸线生态红线评价指标体系,最终阐明长江岸线生态红线的划定技术方法和流程。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岸线生态红线一级保护区长度为597.11 km,占长江岸线长度的7.55%,包括荆州、咸宁、安庆等部分岸段。生态红线一级保护区实施最严格的管控措施,禁止任何开发建设的活动。长江岸线生态红线二级保护区长度为1171.29 km,占长江岸线总长度的14.81%,包括岳阳、池州、苏州等部分岸段。生态红线二级保护区应严格空间开发活动的强度,确保生态红线功能不降低,红线面积不减小,且不超过资源利用上线。该研究对于岸线科学合理利用和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红线 长江岸线 生态敏感性 生态功能重要性 禁止开发区
原文传递
江西省生态功能区划原理与分区体系 被引量:7
14
作者 汪宏清 邵先国 +3 位作者 范志刚 朱惠民 谭斌 刘琪 《江西科学》 2006年第4期154-159,共6页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要求以及江西省省情,江西省生态功能区划在全省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的基础上,将生态景观、生态系统、生态子系统作为三级区划确定的生态学依据,将地貌作为控制...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要求以及江西省省情,江西省生态功能区划在全省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的基础上,将生态景观、生态系统、生态子系统作为三级区划确定的生态学依据,将地貌作为控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并按宏观地貌区、重要流域和流域内区位进行三级区划单元划分,一共将全省划分为5个生态区、16个生态亚区和43个生态功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区划 分区体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功能区划的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被引量:7
15
作者 赵军 刘高焕 傅新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9-494,共6页
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一种手段,其实质是依据土地类型本身的生态适宜性及其结构格局的差异性,运用人工技术调控的方法对有悖于自然生态结构的现状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与安排,从而达到土地利用系统功能趋优的目的。论文首先从生态学... 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一种手段,其实质是依据土地类型本身的生态适宜性及其结构格局的差异性,运用人工技术调控的方法对有悖于自然生态结构的现状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与安排,从而达到土地利用系统功能趋优的目的。论文首先从生态学的角度,根据黄河三角洲生态区划优化配置原则,对土地资源适宜方向与土地利用现状相匹配,甄别出需要调整的类型,构建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其次基于该模型,利用GIS软件分析模块,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最后采用土地资源利用综合适宜度指数,对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说明了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原则进行土地资源优化效果很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土地资源 优化配置 生态功能区 综合适宜度
原文传递
海南中部生态功能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周祖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7-89,共3页
海南中部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经调查,保护区内的尖峰岭、五指山陆栖脊椎动物分别占全国的16.3%和12.7%;尖峰岭有国家Ⅰ级和Ⅱ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种41种,占全国的16.0%;保护区热带原始林的生物多样性指标达到... 海南中部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经调查,保护区内的尖峰岭、五指山陆栖脊椎动物分别占全国的16.3%和12.7%;尖峰岭有国家Ⅰ级和Ⅱ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种41种,占全国的16.0%;保护区热带原始林的生物多样性指标达到5.19~6.28,即便40年天然更新山地雨林物种多样性指标也达到了4.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功能 生物多样性 保护区 海南
下载PDF
2000-2020年青海省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唐文家 张紫萍 +3 位作者 张志军 王亚晖 陈勇 李森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9-237,共9页
厘清青海省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趋势,可为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推进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数据参考。文章利用MODIS数据产品构建了青海省2000-2020年遥感生态指数(RSEI),结合生态功能分区分析了青海省生态质量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青... 厘清青海省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趋势,可为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推进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数据参考。文章利用MODIS数据产品构建了青海省2000-2020年遥感生态指数(RSEI),结合生态功能分区分析了青海省生态质量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青海省多年平均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为中,其中祁连山森林与高寒草原生态区最高,为良,柴达木盆地荒漠生态区最低,为差。(2)2000-2020年全省RSEI呈增加趋势,面积为20.28×10^(4)km^(2),占30.03%,主要分布在青海湖、龙羊峡水库、扎陵湖和鄂陵湖周边及柴达木盆地边缘。RSEI呈减少趋势,面积仅为0.47×10^(4)km^(2),占0.69%,集中分布在西宁市附近、柴达木盆地绿洲和盐湖周边。(3)气候因子导致全省53.00%的区域RSEI变化,其中气温与RSEI相关性较强。温度升高导致RSEI增加的面积为9.11×10^(4)km^(2),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森林与高寒草原生态区和江河源区-甘南高寒草甸草原区。温度降低导致RSEI增加的面积为2.60×10^(4)km^(2),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高寒荒漠草原生态区和柴达木盆地荒漠生态区。而RSEI减少主要与青海省城镇化和光伏电站建设有关。研究结果可为青海省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时空变化 生态功能分区 青海省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若干理论误区与实践问题 被引量:6
18
作者 文传浩 程莉 铁燕 《西部论坛》 2010年第6期27-32,共6页
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已有三年,然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在理论上依然存在一些误区,在各地实践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应从广义"生态"内涵对生态文明理论内涵进行再认识,进一步科学界定生... 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已有三年,然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在理论上依然存在一些误区,在各地实践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应从广义"生态"内涵对生态文明理论内涵进行再认识,进一步科学界定生态文明的建设内容,尽快建立科学性、操作性、适应性强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此外,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纲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生态管理 生态制度文明 生态产业文明 科学发展观 主体功能区
下载PDF
煤炭开采对矿区农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影响评价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明明 丁忠义 +1 位作者 卞晓红 高婷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11-1317,共7页
为揭示煤炭开采对矿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机理,综合应用直接费用法、影子工程法、替代费用法等,对徐州矿区正常、老稳沉、新稳沉、未稳沉、复垦〈3 a、复垦3~6 a、复垦6~10 a和复垦〉10 a等8种不同类型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 为揭示煤炭开采对矿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机理,综合应用直接费用法、影子工程法、替代费用法等,对徐州矿区正常、老稳沉、新稳沉、未稳沉、复垦〈3 a、复垦3~6 a、复垦6~10 a和复垦〉10 a等8种不同类型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定量估算。结果表明:煤炭开采对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扰动在时间序列上呈"U"型分布;不同类型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结构基本一致,大气调节、社会保障和初级产品提供贡献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90%;沉陷盆地的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性;经过复垦的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随着复垦年限增加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生态服务功能 矿区 煤炭开采 土地复垦
原文传递
信阳市不同生态功能区PM_(10)和PM_(2.5)污染特征 被引量:7
20
作者 冯万富 周继良 +3 位作者 张建设 单燕祥 李月凤 张玉虎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9-275,共7页
目前大气颗粒物污染已成为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利用2015年4个位于信阳市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数据,比较分析4个站点的PM_(10)和PM_(2.5)污染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4个站点2015年PM_(... 目前大气颗粒物污染已成为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利用2015年4个位于信阳市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数据,比较分析4个站点的PM_(10)和PM_(2.5)污染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4个站点2015年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平均值均表现为南湾水厂<平桥分局<审计局<酿酒公司。2)森林植被对大气颗粒物浓度有明显的削减功能。在不同季节和一天中的不同时段,森林植被盖度高的南湾水厂监测站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平均值均明显低于其他3个站点。3)4个站点的颗粒物污染均表现为夏季最轻,秋季其次,冬季污染最严重。4)4个站点的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日变化特征基本一致,日峰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基本同步。夜间颗粒物污染比白天严重。5)2014-2016年,4个站点的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6)影响颗粒物污染的最主要气象因子是气温和气压。PM_(10)和PM_(2.5)浓度与日均气温、日均风速和日最大风速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日均气压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PM_(2.5)日均浓度与日均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些结果显示了信阳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可为当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功能区 森林植被 气象因子 PM10 PM2.5 信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