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方甘草酸苷递减疗法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1
作者 付丹丹 夏永华 +5 位作者 李敏 刘冬 李占国 李素娟 郭金梅 田中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7-278,共2页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递减疗法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9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口服依巴斯汀片10mg,1次/d,同时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第1~4周递减疗法依次为50mg3次/d,50mg2次/d,25mg3次...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递减疗法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9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口服依巴斯汀片10mg,1次/d,同时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第1~4周递减疗法依次为50mg3次/d,50mg2次/d,25mg3次/d,25mg2次/d,第5~6周25mg1次/d。对照组口服依巴斯汀片10mg,1次/d,复方甘草酸苷50mg,3次/d。均连用6周后计算疗效指数并判定疗效。结果两组有效率(88.10%,68.29%)和复发率(16.22%,46.4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递减疗法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肯定,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甘草酸苷 递减疗法 慢性荨麻疹 依巴斯汀
下载PDF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依巴斯汀(开思亭)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及对免疫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4
2
作者 陈再明 吴事仁 葛维维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5-258,共4页
目的探讨润燥止痒胶囊联合依巴斯汀(开思亭)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及对免疫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对照组予以依巴斯汀口服治疗,而对... 目的探讨润燥止痒胶囊联合依巴斯汀(开思亭)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及对免疫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对照组予以依巴斯汀口服治疗,而对观察组在予以依巴斯汀口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予以润燥止痒胶囊口服治疗。干预治疗4周后,分别对两组的症状积分、临床疗效、免疫因子水平、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①观察组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的血清总lgE、白细胞介素-4(IL-4)以及免疫因子白三烯(L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清干扰素-γ(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的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以及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的不良发生情况之间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润燥止痒胶囊联合依巴斯汀(开思亭)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清lgE、IL-4、LT水平,提高血清IFN-γ水平,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依巴斯汀 润燥止痒胶囊 免疫因子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依巴斯汀、脾氨肽联合自血穴位注射治疗ASST(+)慢性荨麻疹疗效及对患者免疫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林永丽 孙亚飞 杨灿 《陕西中医》 2019年第4期502-504,共3页
目的:观察依巴斯汀、脾氨肽联合自血穴位注射治疗ASST(+)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对免疫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56例ASST(+)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8例给予依巴斯汀、脾氨肽口服治疗,治疗组78例加用自血穴位注射疗法治疗,4周为... 目的:观察依巴斯汀、脾氨肽联合自血穴位注射治疗ASST(+)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对免疫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56例ASST(+)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8例给予依巴斯汀、脾氨肽口服治疗,治疗组78例加用自血穴位注射疗法治疗,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对白细胞介素-4(IL-4)、白三烯(LT)、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慢性荨麻疹总有效率为91.03%,对照组慢性荨麻疹总有效率为78.21%,两组荨麻疹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慢性荨麻疹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LT、IL-4水平均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IFN-γ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慢性荨麻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3%,对照组慢性荨麻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9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巴斯汀、脾氨肽联合自血穴位注射治疗ASST(+)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自体血清皮肤实验(+) 中西医结合 自血穴位注射 依匹斯汀 脾氨肽
下载PDF
依巴斯汀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IL-4、IL-10水平影响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淦峰 孟繁杰 赖思源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依巴斯汀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IL-4、IL-10水平及患者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口服西替利嗪10 mg/次/日,观察组患者口服依巴斯汀10 mg/次/日,... 目的探讨依巴斯汀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IL-4、IL-10水平及患者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口服西替利嗪10 mg/次/日,观察组患者口服依巴斯汀10 mg/次/日,疗程均为14天。采用ELISA法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及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IL-4)、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采用症状总积分下降指数(symptom score reducing index,SSRI)评价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VCAM-1、IL-4、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VCAM-1、IL-4、IL-10水平更低(P<0.05)。治疗后,2组患者患者症状积分较前有明显下降,观察组SSRI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巴斯汀能够明显降低过敏性鼻炎血清黏附分子、IL-4、IL-10水平,有助于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巴斯汀 过敏性鼻炎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IL-4 IL-10
下载PDF
玉屏风口服液联合依巴斯汀片及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116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胜春 王胜 +2 位作者 李琳 李真真 宋俐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27-229,共3页
目的探讨玉屏风口服液联合依巴斯汀片及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的近期、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门诊治疗的232例慢性荨麻疹患儿随机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116例。对照组口服依巴斯汀及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组... 目的探讨玉屏风口服液联合依巴斯汀片及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的近期、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门诊治疗的232例慢性荨麻疹患儿随机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116例。对照组口服依巴斯汀及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服用玉屏风口服液,疗程均为6周。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疗效,在治疗结束3个月后和治疗结束6个月后分别观察2组治愈病例的复发率。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治愈病例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玉屏风口服液联合依巴斯汀片及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疗效明显优于口服依巴斯汀及复方甘草酸苷片组,且复发率低,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屏风口服液 依巴斯汀 复方甘草酸苷 儿童慢性荨麻疹
下载PDF
加减消风散联合依巴斯汀治疗风热型荨麻疹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6
作者 刘涛峰 白云飞 +6 位作者 张虹亚 孙洪波 王建锋 吴敏 何素敏 曹宇 章纬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观察消风散加减方联合依巴斯汀治疗风热型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风热型荨麻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n=32)和对照组(n=31),对照组患者口服依巴斯汀,治疗组口服依巴斯汀和消风散加减方,疗程2周。治疗前、治疗7d末... 目的观察消风散加减方联合依巴斯汀治疗风热型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风热型荨麻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n=32)和对照组(n=31),对照组患者口服依巴斯汀,治疗组口服依巴斯汀和消风散加减方,疗程2周。治疗前、治疗7d末、治疗14d末,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rticaria activity score,UAS)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the 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治疗7d和14d末,分别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和治疗7d末,两组UAS及DLQ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末,两组UAS和DLQI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末和14d末,两组UAS和DLQI均较前一时点显著降低(P<0.05)。治疗14d末,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荨麻疹痊愈时间以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风散加减方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疗效确切,其长期疗效优于单用依巴斯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风散 荨麻疹 风热型 依巴斯汀
下载PDF
依巴斯汀联合润燥止痒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军 边鹊桥 +2 位作者 张淑环 刘勇 李钦峰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8-310,共3页
目的观察依巴斯汀联合润燥止痒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月5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皮肤性病科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12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口服依巴斯汀10mg、每日1次,观察组(64... 目的观察依巴斯汀联合润燥止痒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月5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皮肤性病科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12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口服依巴斯汀10mg、每日1次,观察组(6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润燥止痒胶囊2g、每日3次,疗程4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患者症状积分[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的变化;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停药4周随访复发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总湿效率明显升高[92.2%(59/64)比79.0%(49/62),P〈0.05]。两组治疗后UAS及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以观察组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UAS(分):1.26(0.52~7.35)比1.68(0.75~8.65),DLQI评分(分):0,56±0.52比1.57±0.96,P〈0.01];观察组治疗后总疗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明显高于对照组【(76±21)%比(69±23)%],不良反应发生率[7.8%(5/64)比12.8%(8/62)]和复发率【8.3%(3/64)比23.8%(5/62)]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依巴斯汀联合润燥止痒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优于单独使用依巴斯汀,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巴斯汀 润燥止痒胶囊 慢性荨麻疹 效果
下载PDF
针灸疗法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8
作者 贾镜立 文昌晖 《中医临床研究》 2017年第1期29-30,共2页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口服依巴斯汀,每晚一片;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取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膈俞...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口服依巴斯汀,每晚一片;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取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膈俞、足三里等),毫针刺法,辨证采用补法或泻法,1次/d,于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症状积分、总有效率及随诊1个月后复发率。结果:治疗4周后,各组内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随诊1个月后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针灸疗法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较单纯使用依巴斯汀疗效确切,且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依巴斯汀 慢性荨麻疹 疗效 复发率
下载PDF
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支玉香 张宏誉 +5 位作者 岳凤敏 李宏 孙劲旅 顾建青 王瑞琦 毕志刚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07-309,共3页
目的:评估国产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对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进行Ⅱ期临床试验,并与西替利嗪进行对照。结果:共观察患者136例,依巴斯汀组69例,西替利嗪组67例,依巴斯... 目的:评估国产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对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进行Ⅱ期临床试验,并与西替利嗪进行对照。结果:共观察患者136例,依巴斯汀组69例,西替利嗪组67例,依巴斯汀组的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91.3%和63.8%,而西替利嗪组分别为87.9%和65.2%,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依巴斯汀组症状积分下降指数为0.79±0.26,而西替利嗪组为0.76±0.2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轻至中度困倦和口干。结论: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安全有效,其疗效及不良反应与西替利嗪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疹 特发性 慢性 依巴斯汀 西替利嗪
下载PDF
白芍总苷胶囊联合依巴斯汀片治疗慢性湿疹42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10
作者 袁景桃 李俊杰 +2 位作者 袁润兴 王鲁梅 曾碧冰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9-220,共2页
目的评价白芍总苷胶囊联合依巴斯汀片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6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2例。A组口服白芍总苷胶囊2粒,3次/d,依巴斯汀片10mg,1次/d;B组单纯口服依巴斯汀,C组单纯口服白芍总苷胶囊,用法均同治疗组... 目的评价白芍总苷胶囊联合依巴斯汀片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6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2例。A组口服白芍总苷胶囊2粒,3次/d,依巴斯汀片10mg,1次/d;B组单纯口服依巴斯汀,C组单纯口服白芍总苷胶囊,用法均同治疗组。三组患者均外用曲安奈德乳膏,2次/d,连续治疗2周为一疗程。结果 A组有效率为88.10%,B组为64.29%,C组为57.14%。A组与B组和C组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2);B组与C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3)。三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白芍总苷胶囊联合依巴斯汀片治疗慢性湿疹安全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慢性 白芍总苷胶囊 依巴斯汀片 曲安奈德乳膏
下载PDF
不同剂型抗组胺药联合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短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宋柠颖 吴琦 刘锋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型抗组胺药联合应用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30例常年性AR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5例。对照组口服依巴斯汀治疗,试验组采用依巴斯汀联合盐酸氮卓斯汀鼻喷雾剂治疗,用药1个月后... 目的探讨不同剂型抗组胺药联合应用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30例常年性AR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5例。对照组口服依巴斯汀治疗,试验组采用依巴斯汀联合盐酸氮卓斯汀鼻喷雾剂治疗,用药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鼻部症状评分(TNSS)及治疗有效率。结果用药1个月后,对照组TNSS为(7.29±1.83)分,试验组TNSS为(5.81±1.79)分;两组患者TNSS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NS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治疗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6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鼻塞评分较用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鼻塞、流鼻涕评分均较用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联合使用依巴斯汀和盐酸氮卓斯汀鼻喷雾剂在减轻常年性AR鼻部症状和治疗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治疗AR安全、快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巴斯汀 盐酸氮卓斯汀鼻喷雾剂 变应性鼻炎 鼻部症状评分 疗效
下载PDF
依巴斯汀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陆从文 兰秀风 +1 位作者 张林 陈霞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0-75,共6页
在PH=7.4的PBS缓冲溶液中,利用荧光光谱研究了在依巴斯汀存在下牛血清蛋白的荧光猝灭特征.通过实验得到三个温度(298K,305K,312K)下的猝灭光谱曲线组,根据Stern-Volmer方程计算各相应温度下的猝灭常数发现:依巴斯汀对牛血清蛋白的荧光... 在PH=7.4的PBS缓冲溶液中,利用荧光光谱研究了在依巴斯汀存在下牛血清蛋白的荧光猝灭特征.通过实验得到三个温度(298K,305K,312K)下的猝灭光谱曲线组,根据Stern-Volmer方程计算各相应温度下的猝灭常数发现:依巴斯汀对牛血清蛋白的荧光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通过对依巴斯汀-牛血清蛋白体系的热力学参量的计算得出依巴斯汀与牛血清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力类型为疏水作用力.通过拟合双对数方程计算出在以上三个温度下结合常数分别为3.27×104 L·mol-,4.11×104 L·mol-,7.59×104 L·mol-,结合位点数为0.98、1.02、1.08.依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荧光供能体(牛血清蛋白)与受能体(依巴斯汀)之间的结合距离为2.8nm,利用同步荧光光谱及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分析了依巴斯汀对牛血清蛋白构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血清蛋白 依巴斯汀 荧光光谱 相互作用 蛋白质构象
下载PDF
加味当归饮联合依巴斯汀对慢性荨麻疹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总IgE及二胺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黄渝瀚 段茜 《中国药师》 CAS 2018年第12期2163-2165,共3页
目的:观察加味当归饮联合依巴斯汀对慢性荨麻疹(CU)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免疫球蛋白(Ig E)及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的影响。方法:106例CU患者根据就诊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依巴斯汀每次10mg,qd,晚餐后口服... 目的:观察加味当归饮联合依巴斯汀对慢性荨麻疹(CU)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免疫球蛋白(Ig E)及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的影响。方法:106例CU患者根据就诊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依巴斯汀每次10mg,qd,晚餐后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加味当归饮每日1剂,分2次服用,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检测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血清总Ig E及DAO活性,比较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复发率。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CD^(3+)、CD^(4+)、CD^(4+)/CD^(8+)、DAO活性均较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CD^(8+)、血清总Ig E则较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的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加味当归饮联合依巴斯汀治疗CU能起到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变态反应强度,提高疗效,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当归饮 依巴斯汀 慢性荨麻疹 T淋巴细胞亚群 总免疫球蛋白 二胺氧化酶活性
下载PDF
新的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依巴斯汀 被引量:12
14
作者 虞瑞尧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92-94,共3页
目的:介绍新的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依巴斯汀。方法:采用口服依巴斯汀10mg,qd治疗慢性荨麻疹。结果:口服依巴斯汀10mg,qd,3个月治疗慢性荨麻疹有效率为73%。病人耐受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相同,有头痛和... 目的:介绍新的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依巴斯汀。方法:采用口服依巴斯汀10mg,qd治疗慢性荨麻疹。结果:口服依巴斯汀10mg,qd,3个月治疗慢性荨麻疹有效率为73%。病人耐受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相同,有头痛和口干。结论:依巴斯汀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一线治疗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巴期汀 治疗 慢性 荨麻疹 药理 耐受性
下载PDF
消瘾方加减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评价及对IgE、IL-4和IFN-γ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宋淑红 赵栋桉 +2 位作者 周静芳 张维娜 朱翊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5年第4期229-231,共3页
目的:评价消瘾方加减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IgE、IL-4和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133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52例),中医组(38例)和西医组(43例)。中西医结合组口服消瘾方加减和依巴斯汀片10mg/d治... 目的:评价消瘾方加减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IgE、IL-4和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133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52例),中医组(38例)和西医组(43例)。中西医结合组口服消瘾方加减和依巴斯汀片10mg/d治疗,治疗30天;中医组给予消瘾方加减治疗;西医组口服依巴斯汀片。根据患者瘙痒程度、风团大小、风团数目等评价疗效,ELISA检测3组患者IgE、IL-4及IFN-γ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第30天中西医结合组、中医组、西医组有效率分别为94.23%、71.05%和74.42%。随访6个月,中西医结合组、中医组、西医组复发率分别为18.37%、33.33%和53.13%。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IgE和IL-4水平降低、IFN-γ水平升高较其它两组更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消瘾方加减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好、复发率低,IgE、IL-4和IFN-γ水平变化对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的判断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瘾方加减 依巴斯汀 慢性荨麻疹
下载PDF
依巴斯汀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作用观察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媚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0期1035-1036,1040,共3页
目的:观察依巴斯汀治疗过敏性鼻炎(AR)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5年1月于我科治疗的AR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雷诺考特喷鼻治疗,研究组在上述... 目的:观察依巴斯汀治疗过敏性鼻炎(AR)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5年1月于我科治疗的AR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雷诺考特喷鼻治疗,研究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巴斯汀口服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黏附因子(VCAM-1)、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清VCAM-1、IL-4、IL-10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血清VCAM-1、IL-4、IL-1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VCAM-1、IL-4、IL-10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巴斯汀能明显降低AR患者炎性反应,缓解AR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巴斯汀 布地奈德 过敏性鼻炎(AR) 血清黏附因子(VCAM-1) 白细胞介素-4(IL-4) 白细胞介素-10(IL-10)
下载PDF
依巴斯汀递减疗法和每日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17
作者 郭玮 张亚勤 杨勇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3-394,共2页
目的观察依巴斯汀递减疗法和每日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依巴斯汀递减疗法,对照组采用依巴斯汀每日疗法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92.00%,停药4周后复发率为32.00%;对照组有效率... 目的观察依巴斯汀递减疗法和每日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依巴斯汀递减疗法,对照组采用依巴斯汀每日疗法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92.00%,停药4周后复发率为32.00%;对照组有效率为78.26%,停药4周后复发率为60.87%,两组有效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依巴斯汀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较每日疗法的疗效好,且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递减疗法 依巴斯汀
下载PDF
依巴斯汀雷尼替丁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8
作者 高文新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54-255,共2页
目的观察依巴斯汀、雷尼替丁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口服依巴斯汀与雷尼替丁,对照组口服西替利嗪与雷尼替丁,疗程4周,评估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4.26%和71.43%,差异... 目的观察依巴斯汀、雷尼替丁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口服依巴斯汀与雷尼替丁,对照组口服西替利嗪与雷尼替丁,疗程4周,评估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4.26%和71.43%,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依巴斯汀、雷尼替丁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好,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巴斯汀 雷尼替丁 荨麻疹 慢性
下载PDF
润燥止痒胶囊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洪晓 荆鲁华 +1 位作者 刘卫兵 荀乙峰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I0001-I0002,共2页
目的观察润燥止痒胶囊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8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4例口服润燥止痒胶囊4粒,3次/d,依巴斯汀10mg 1次/d,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42例单独口服依巴斯汀,方法疗程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91%,... 目的观察润燥止痒胶囊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8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4例口服润燥止痒胶囊4粒,3次/d,依巴斯汀10mg 1次/d,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42例单独口服依巴斯汀,方法疗程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为71.4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润燥止痒胶囊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燥止痒胶囊 依巴斯汀 慢性荨麻疹
下载PDF
依巴斯汀抗组胺活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瑞琦 张宏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6-117,共2页
目的:研究单次口服依巴斯汀10mg的药效动力学特点。方法:60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双盲口服依巴斯汀10mg或安慰剂1片,于服药前和服药后2、4、24h,对全部受试者行组胺皮肤点刺滴定试验。在揭盲后,对依巴斯汀组的受试者于服药后48h再做一次组... 目的:研究单次口服依巴斯汀10mg的药效动力学特点。方法:60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双盲口服依巴斯汀10mg或安慰剂1片,于服药前和服药后2、4、24h,对全部受试者行组胺皮肤点刺滴定试验。在揭盲后,对依巴斯汀组的受试者于服药后48h再做一次组胺皮肤点刺滴定试验。以剂量-反应曲线下面积(AUDRC)和痒觉积分为参数,评价依巴斯汀的抗组胺活性。结果:服药前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依巴斯汀组的风团和红晕AUDRC于服药后2h即明显低于安慰剂组,而痒觉积分于服药后4h才明显低于安慰剂组(P<0.01)。服用依巴斯汀后24h,AUDRC和痒觉积分均降至最低;48h上述两者均有所升高,但仍明显低于服药前(P<0.01)。结论:依巴斯汀的抗组胺作用起效较慢,作用较强,持续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巴斯汀 抗组胺活性 组胺点刺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