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阁臣差遣与清前中期的平准战争
1
作者 王康雨 《兰台世界》 2024年第10期126-130,共5页
阁臣是对内阁大学士和内阁学士的统称。阁臣差遣在康雍乾三朝平定准噶尔叛乱过程中,为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康雍乾三帝挑选熟悉边疆事务和曾在边疆任职的阁臣前往边疆地区筹集军需、参与前线作战或直接督兵作战,促进了平叛的最... 阁臣是对内阁大学士和内阁学士的统称。阁臣差遣在康雍乾三朝平定准噶尔叛乱过程中,为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康雍乾三帝挑选熟悉边疆事务和曾在边疆任职的阁臣前往边疆地区筹集军需、参与前线作战或直接督兵作战,促进了平叛的最终胜利。通过朝廷对阁臣的选择、阁臣差遣事务的考察,不仅能够管窥清前中期的用人政策,更有助于了解清代边疆治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前中期 阁臣差遣 平准战争 边疆稳定
原文传递
清代前中期的城市自治——以苏州的考察为例
2
作者 周执前 《城市学刊》 2024年第3期57-63,共7页
由于受韦伯中国城市观的影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认为传统中国不存在城市自治。实际上,中国古代尤其是到了传统社会后期,城市也实行了一定程度的自治,特别是在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苏州作为清代前中期工商业城市的典型代表,经济发达、... 由于受韦伯中国城市观的影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认为传统中国不存在城市自治。实际上,中国古代尤其是到了传统社会后期,城市也实行了一定程度的自治,特别是在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苏州作为清代前中期工商业城市的典型代表,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因而城市管理任务繁重,但政府对城市的管理与城市的发展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苏州城市的许多民间组织如会馆、公所、慈善组织等承担起了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管理和市政管理职能,苏州城市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治,但这种自治与欧洲中世纪城市自治的性质完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前中期 城市自治 苏州
下载PDF
清代前中期四川地区女性的教育途径——以清嘉庆《四川通志》为中心的考察
3
作者 周一叶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1期21-24,共4页
清嘉庆年间常明、杨芳灿等修纂的《四川通志》作为一部综合性地方志,详尽记录了四川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多方面情况,其中对于女性教育的记述虽然不多,但反映了当时四川女性教育的概貌。清代四川女性教育普遍处于边缘化状态,受限于当时... 清嘉庆年间常明、杨芳灿等修纂的《四川通志》作为一部综合性地方志,详尽记录了四川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多方面情况,其中对于女性教育的记述虽然不多,但反映了当时四川女性教育的概貌。清代四川女性教育普遍处于边缘化状态,受限于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经济条件,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极为有限,教育途径以家庭私塾教育为主,教育内容为女红、祭礼、传统美德等。部分士族家庭或有例外,会给女性提供传统家庭教育外的艺术教育,出现了一批才女。女性教育对当时社会及后世有一定的影响,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性别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前中期 四川地区 《四川通志》 女性教育
下载PDF
清前中期华北水旱灾害对东北移民政策执行的影响
4
作者 萧凌波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132,共13页
本文梳理了清前中期(1644—1850年)清政府对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制订、执行和调整过程,将其与同期华北地区水旱灾害强度序列进行对比,并结合文献中的流民迁徙、人口增长及政区设置等相关信息,分析不同阶段政策的变更情况和执行效果,讨论... 本文梳理了清前中期(1644—1850年)清政府对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制订、执行和调整过程,将其与同期华北地区水旱灾害强度序列进行对比,并结合文献中的流民迁徙、人口增长及政区设置等相关信息,分析不同阶段政策的变更情况和执行效果,讨论华北极端水旱灾害通过驱动流民迁徙对政策产生的影响。可以看到200余年间灾害始终是一个活跃的变量,它不仅影响了政策的日常执行,最典型的就是形成逢灾年放松关口稽查的惯例,且对一些重要事件,如清初《辽东招民开垦例》的颁行与废止、乾隆五年(1740)东北封禁政策的出台与后续变通、乾嘉之际封禁的显著放松,以及嘉庆年间重申禁令并清查东北流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清代东北移民政策得失,并丰富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因素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前中期 华北 水旱灾害 东北 移民政策
原文传递
清朝前中期苏州地区踹匠的存在形态 被引量:3
5
作者 洪成和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08年第1期284-299,共16页
关于明清时代的劳动者的形态和评价已经有过很多研究。其中重点研究中一个是江苏省苏州地区踹匠层的研究。本论文中首先要探讨2万名踹布业劳动者踹匠从原居住地江宁、太平、宁国府为什么移民苏州。调查他们出身、性格,另外调查原居住地... 关于明清时代的劳动者的形态和评价已经有过很多研究。其中重点研究中一个是江苏省苏州地区踹匠层的研究。本论文中首先要探讨2万名踹布业劳动者踹匠从原居住地江宁、太平、宁国府为什么移民苏州。调查他们出身、性格,另外调查原居住地和苏州的经济条件,从而可以研究他们移民苏州的原因。本文认为他们在苏州地区变成踹匠之前可能与手工业毫无关系。在过去学者们研究中大部分都指出包头层是剥削者。本文认为这一点忽略了当时踹匠们从来没有从事手工业,因此对他们进行一定统治管理是必要的手段。关于包头层的研究也有类似村松佑次指出的包头层是为了建立劳动组织关系而形成的一层的研究。因此文章认为踹布业的包头层性格要重新研究。本文以清代苏州地区劳动者形成过程由居民定居过程来全面反映,刻画劳动者定居前和定居后的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中前期 苏州 踹匠
原文传递
清前中期里长户的赋役应对策略——以中山大学图书馆藏祁门县程世芳户文书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申斌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28,共8页
中山大学图书馆藏徽州文书具有归户性,为考察一个家族赋役应对方式的历时性变化提供了可能。文章研究中山大学图书馆藏徽州文书中B22006,发现在顺治、康熙、乾嘉时期,程世芳家族依次采取合会、生息基金、各房津贴、共同应役田产等家族... 中山大学图书馆藏徽州文书具有归户性,为考察一个家族赋役应对方式的历时性变化提供了可能。文章研究中山大学图书馆藏徽州文书中B22006,发现在顺治、康熙、乾嘉时期,程世芳家族依次采取合会、生息基金、各房津贴、共同应役田产等家族赋役应对措施。研究过程体现了归户文书的价值和全面编目著录对揭示徽州文书信息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文书 清代前中期 赋役应对 中山大学图书馆
下载PDF
清代前中期(1644—1840)广西六堡茶技艺变迁与外贸兴衰 被引量:1
7
作者 任思博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4-161,共8页
广西六堡茶初步发展于清代前中期,随着黑茶制作技艺的成熟,六堡茶加工开始采用黑茶技艺,融合当地人口味,形成了独特的六堡茶制作技艺,并分化出不同的技术流派。在清代中前期,朝廷对外长期实行海禁政策,至乾隆时期形成“一口通商”的格... 广西六堡茶初步发展于清代前中期,随着黑茶制作技艺的成熟,六堡茶加工开始采用黑茶技艺,融合当地人口味,形成了独特的六堡茶制作技艺,并分化出不同的技术流派。在清代中前期,朝廷对外长期实行海禁政策,至乾隆时期形成“一口通商”的格局。六堡茶茶商通过茶船古道将货物运抵广州口岸,与东南亚客商进行贸易往来,为六堡茶文化融入东南亚地区并形成侨销的局面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六堡茶技艺变迁与外贸兴衰,为清末六堡茶贸易走上巅峰打下了坚实基础,六堡茶也逐渐成为华人华侨之间联系的桥梁与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前中期 广西六堡茶 技艺变迁 外贸兴衰
下载PDF
清代前中期戏曲的商业出版略论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林平 《艺术探索》 2019年第2期114-120,共7页
清代前中期戏曲的商业出版十分发达,其特征主要有五:一是技术和需求的细化导致刻、印、售分离明显;二是重印旧版现象层出不穷;三是出版范围逐渐集中于少数几部作品;四是因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变更,插图品质逐步退化;五是在昆腔以外,出... 清代前中期戏曲的商业出版十分发达,其特征主要有五:一是技术和需求的细化导致刻、印、售分离明显;二是重印旧版现象层出不穷;三是出版范围逐渐集中于少数几部作品;四是因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变更,插图品质逐步退化;五是在昆腔以外,出现了其他地方戏曲文本的刊刻。虽然清代前中期的坊刻戏曲质量总体上较前明有所不如,但在刻书数量和刻书地域上皆有突出的表现,在客观上扩大了戏曲传播的范围,为古典戏曲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拓宽了戏曲文学的发展渠道,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戏曲生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前中期 书坊 戏曲 商业出版
下载PDF
清前中期传教士通事群体及其角色功能
9
作者 陈宝良 刘国敏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9-128,135,共11页
17-18世纪,缺乏通晓西方语言通事的清廷,常临时聘任在宫廷服务的传教士为通事。这些传教士通事具有多重身份,斡旋于中西关系中,扮演着译员、“外交使节”和顾问等多重角色。同时,他们还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是“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 17-18世纪,缺乏通晓西方语言通事的清廷,常临时聘任在宫廷服务的传教士为通事。这些传教士通事具有多重身份,斡旋于中西关系中,扮演着译员、“外交使节”和顾问等多重角色。同时,他们还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是“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的桥梁:他们既翻译编纂西学论著,促进了中国科学的发展;又译介中国典籍,撰写有关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等情况的论著,对欧洲启蒙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前中期 传教士 通事 中西交往
原文传递
清代中前期:文人与男旦交往的关键期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宇昂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68-73,共6页
文人与男旦交往的关键期并不与男旦业的全盛期——清代中后期——同步,而在清代中前期。这一时期文人与男旦交往的特点是:交往规模大,文人级别高,交往声势盛。确定文人与男旦交往的关键期对研究男旦文化之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具有重要... 文人与男旦交往的关键期并不与男旦业的全盛期——清代中后期——同步,而在清代中前期。这一时期文人与男旦交往的特点是:交往规模大,文人级别高,交往声势盛。确定文人与男旦交往的关键期对研究男旦文化之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中前期 文人 男旦 交往 古代文学
下载PDF
清代前中期中英水银贸易探析
11
作者 游锦香 《贵州文史丛刊》 2023年第2期54-58,共5页
清代前期,水银成为了中英贸易中的重要商品。中国水银的主要产地在贵州,从山间采砂后炼制而成的水银被运输至广州,再通过海上运输到达欧洲。因十八世纪英国国内梅毒等病毒的泛滥和工业发展的需求,英国东印度公司大量进口中国水银,中英... 清代前期,水银成为了中英贸易中的重要商品。中国水银的主要产地在贵州,从山间采砂后炼制而成的水银被运输至广州,再通过海上运输到达欧洲。因十八世纪英国国内梅毒等病毒的泛滥和工业发展的需求,英国东印度公司大量进口中国水银,中英水银贸易也渐渐兴盛。当时,中国汞矿因开采成本高昂等因素,致水银生产量收缩,使得中国水银价格在十八世纪下半叶上涨,逐渐被其他国家的竞品所替代。到清代中期,中英之间水银贸易走向衰落,中国不仅形成原料上的贸易逆差,还成为了英国水银工艺品的倾销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前中期 中英贸易 水银
下载PDF
清前中期淮南场商和运商“泰坝交易”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燕仪 《盐业史研究》 2021年第3期61-66,共6页
清代淮南盐的贸易是在官方监控之下,由各个环节商人自主经营的流通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对于淮南场商和运商在何处交易的问题,由于清代官方盐书记载的局限,以往学者出现扬州交易和盐场交易两种有误的观点。徽州民间文书的记载充分证明,... 清代淮南盐的贸易是在官方监控之下,由各个环节商人自主经营的流通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对于淮南场商和运商在何处交易的问题,由于清代官方盐书记载的局限,以往学者出现扬州交易和盐场交易两种有误的观点。徽州民间文书的记载充分证明,清代前中期淮南场商和运商的交易地点在泰坝。运商向场商签订买盐协议后,场商会在一定时间内将盐送往泰坝,与运商进行交割。泰坝交割并非盐商完全自主进行,它还包含泰坝官员为防止走私而对食盐进行的称掣检查。这一系列过程就是文献所称的“泰坝交易”,构成清代淮南盐流通体系的一个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前中期 淮南盐区 场商 运商 泰坝交易
下载PDF
国家治理视域下清前中期救灾法律及其实践——以1830年直隶磁州地震为例
13
作者 张璐 《理论界》 2023年第3期66-73,共8页
灾害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我国拥有悠久的灾害治理史,到清中期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灾害治理体系,具备较为强大的灾害治理能力。救灾法制是灾害治理的法律保障,覆盖防灾备灾、报灾勘灾、赈济措施和灾后重... 灾害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我国拥有悠久的灾害治理史,到清中期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灾害治理体系,具备较为强大的灾害治理能力。救灾法制是灾害治理的法律保障,覆盖防灾备灾、报灾勘灾、赈济措施和灾后重建等灾害治理全部流程,还涉及信息传递、官员管理和监督等灾害治理重要内容。学界对于救灾法制的研究集中于内在视角,重在分析法律体系、条文和解释,缺乏考察法律社会语境、执行运作与实践效果等外在视角研究。将磁州地震赈灾过程置于国家治理视域下,从制度体系及执行的角度加以观察,可以发现完善的救灾法律制度和官员较强的制度执行力是清前中期灾害治理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 清前中期 救灾法律 磁州地震
原文传递
法律视角下清代前中期文字狱变化研究
14
作者 李卓然 《天中学刊》 2023年第2期122-127,共6页
文字狱是封建王朝进行言论控制的一种极端手段。清代顺、康、雍、乾时期不同政治背景下文字狱案件的量刑标准及审判程序存在差异,顺、康时期的文字狱案件多是针对颠覆国家政权的违法行为,在量刑和审判方面符合既定的司法程序,是清朝统... 文字狱是封建王朝进行言论控制的一种极端手段。清代顺、康、雍、乾时期不同政治背景下文字狱案件的量刑标准及审判程序存在差异,顺、康时期的文字狱案件多是针对颠覆国家政权的违法行为,在量刑和审判方面符合既定的司法程序,是清朝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秩序而采取的法律手段;而到了雍、乾时期,因为政治环境的变化,文字狱案件的审理多由皇帝专案专断,后逐渐演变为没有具体标准,随意出入人罪,成为打击异己和言论控制的政治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前中期 文字狱 法律变化
下载PDF
清代前中期的行会、行会法与城市管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执前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75-78,共4页
清代前中期,会馆、公所等行会组织广泛介入城市的经济、社会保障和市政建设等领域,成为城市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清代前中期城市行会等民间机构之所以承担了大量的城市管理职能,既是清代前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国家有意为之。
关键词 清代前中期 行会 城市管理
下载PDF
文化交流视域下清代前中期域外游记述论(1669~1821)
16
作者 叶舒 《学术探索》 2020年第2期118-125,共8页
目前学界对域外游记的研究多侧重在晚清民国时期,但自1669~1821年,中国即已涌现出一批记载海外诸国的著作,其在文献内容、文本分析与历史地位方面,兼具一定的探讨空间。通过汇整现有史料、校对不同版本、梳理记载内容,勾勒出域外游记的... 目前学界对域外游记的研究多侧重在晚清民国时期,但自1669~1821年,中国即已涌现出一批记载海外诸国的著作,其在文献内容、文本分析与历史地位方面,兼具一定的探讨空间。通过汇整现有史料、校对不同版本、梳理记载内容,勾勒出域外游记的大体轮廓。从分析书中的天下观与世界观、展现游者视野下的海外华人群体中,可印证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作用。闭关锁国政策并未能完全阻断清代的对外文明交往,在提炼域外游记中的地理与航海信息中,发现其在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与清末"睁眼看世界"思潮方面所发挥的承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前中期 域外游记 文化交流
下载PDF
清代前中期经学家及其女弟子——以毛奇龄、徐昭华为中心
17
作者 王晓燕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8-76,共9页
清代前中期,经学家收徒授学,对女弟子家学、才识与思想的考察尤为严格,在此基础上,以诗教为中心构建师徒关系;这与崇性灵的文人对女弟子文情、灵心的看重、相对宽松的收徒标准以及以唱和为中心的文学旨趣有着本质的不同。经学家借助收... 清代前中期,经学家收徒授学,对女弟子家学、才识与思想的考察尤为严格,在此基础上,以诗教为中心构建师徒关系;这与崇性灵的文人对女弟子文情、灵心的看重、相对宽松的收徒标准以及以唱和为中心的文学旨趣有着本质的不同。经学家借助收徒授学及对女弟子作品的付梓助推,传播其诗教思想,并在女弟子周围形成更为广阔的经学阵营。对这一类型师徒关系形成及发展过程的考察,是深入分析清代经学思想传播方式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对清代文人收徒方式的必要补充,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前中期 经学家 女弟子 毛奇龄 徐昭华
下载PDF
方志学视域下清前中期台湾游记的嬗变
18
作者 卞梁 连晨曦 《三明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90-94,共5页
中国方志和游记的概念及内涵,历来有所不同。我国台湾地区因其开发时间晚、赴台手段少等特殊原因,造成了台湾方志和台湾游记间界限的模糊,赋予了清代台湾游记"类方志"的内涵。台湾游记的阶段性特点极为分明,其中尤以清前中期... 中国方志和游记的概念及内涵,历来有所不同。我国台湾地区因其开发时间晚、赴台手段少等特殊原因,造成了台湾方志和台湾游记间界限的模糊,赋予了清代台湾游记"类方志"的内涵。台湾游记的阶段性特点极为分明,其中尤以清前中期为典型。康雍时期台湾游记有了较大发展,并形成了朴实简明的记叙风格;乾嘉时期台湾游记注重局部观察,并有本土化趋势;道光时期,台湾游记在清朝整体学术氛围的影响下逐渐走向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志学 清前中期 台湾游记
下载PDF
清前中期汉中地区招民垦荒政策与移民迁移
19
作者 郑娜娜 许佳君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4-113,103,共11页
明末清初,战乱和灾荒造成陕南地区地旷人稀、经济凋敝的荒凉景象,同时出现大量流民,为了安抚流民、保证赋税、维护封建统治,清政府大力推行招民垦荒政策,通过蠲免赋税、附籍安插等优惠条件吸引大量湖广移民迁入陕南各地,形成“湖广填陕... 明末清初,战乱和灾荒造成陕南地区地旷人稀、经济凋敝的荒凉景象,同时出现大量流民,为了安抚流民、保证赋税、维护封建统治,清政府大力推行招民垦荒政策,通过蠲免赋税、附籍安插等优惠条件吸引大量湖广移民迁入陕南各地,形成“湖广填陕南”的移民浪潮。汉中府作为移民迁入的重要区域,大量移民的迁入为该地区带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带来先进的生产和灌溉技术,促进汉中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秦巴山区立体农业的形成。但移民刀耕火种的粗放耕作方式也带来耕地贫瘠化、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失衡等一系列问题,造成农业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前中期 汉中地区 招民垦荒 移民迁移
原文传递
中国清代中前期城市商业空间演变的规律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熊建林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3期58-61,68,共5页
城市经济要素对城市的发展和地域扩张影响巨大,中国清代中前期(1644-1840),一些城市的商业空间就已经完全突破了城墙,并向城墙外开阔地延伸。这种地域扩展方式影响着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形态,并具备其特定的规律。本文立足于... 城市经济要素对城市的发展和地域扩张影响巨大,中国清代中前期(1644-1840),一些城市的商业空间就已经完全突破了城墙,并向城墙外开阔地延伸。这种地域扩展方式影响着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形态,并具备其特定的规律。本文立足于对清代中前期中国城市商业空间演变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力图探寻城市经济要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规律,以期抛砖引玉,获得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中前期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商业空间 地域扩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