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1
作者 乔德育 张润秋 +5 位作者 郑路 李灵 姚艳 张雪松 游玉峰 李洪强 《中国数字医学》 2019年第12期56-58,共3页
目的:研究肝脏占位性病变采用MRI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纳入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收治的54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观察DWI... 目的:研究肝脏占位性病变采用MRI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纳入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收治的54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观察DWI联合动态增强对不同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肝脏海绵状血管瘤ADC值明显大于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与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癌ADC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肝脏占位病变在SER上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脏海绵状血管瘤MSI、MSD、PEI以及PV均明显大于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P<0.05。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以及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率上明显高于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率,均P<0.05。结论:MRI DWI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率较高,有效辨别良恶性病变,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弥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肝脏占位性病变 诊断
下载PDF
探讨3.0T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乳腺癌检查中的技术要点 被引量:11
2
作者 罗涛 肖文丰 《当代医学》 2020年第20期65-68,共4页
目的 研究3.0T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扫描联合应用对乳腺癌检查的技术要点.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9年4月本院接诊的60例乳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取3.0T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弥散加权成... 目的 研究3.0T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扫描联合应用对乳腺癌检查的技术要点.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9年4月本院接诊的60例乳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取3.0T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应用期间的扩散系数值(b)分别选择0、500、1000 s/mm2,随访所有患者病理诊断结果 .回顾分析3.0T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影像质量与诊断结果.结果 3.0T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癌诊断准确率为90.00%、特异度为85.71%、灵敏度为93.75%,60例患者检查后获取的影像学质量较好,可用于临床疾病诊断.检查期间T1加权序列、T2加权序列、DWI序列能够较好的显示出乳腺病灶区域的相关信息.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方法可评估患者病灶区域血流信号、病灶强化方式以及病灶出现的其他异常表现等,两者的联合为乳腺癌有效诊断与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结论 3.0T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乳腺癌检查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检查期间通过合理选择检查参数以及b值,能够保证获取的影像学资料,保证乳腺癌诊断较高的准确率、特异性与灵敏度,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T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联合诊断 乳腺癌检查 技术要点
下载PDF
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3
作者 胡述国 《安徽医学》 2010年第3期263-265,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肝癌的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肝癌薄层动态增强表现。结果28例共发现42个病灶,病灶位于肝左叶12个,右叶27个,尾状叶3个。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肝癌的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肝癌薄层动态增强表现。结果28例共发现42个病灶,病灶位于肝左叶12个,右叶27个,尾状叶3个。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0%强化,10%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88.1%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薄层动态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肝癌 多层螺旋CT 动态增强扫描
下载PDF
磁共振多序列成像对乳腺癌诊断及组织学分级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蔚洪 周国华 许践刚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10期1803-1806,共4页
目的 探讨分析磁共振氢质子波谱(~1H-MRS)联合动态增强扫描(DCE)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癌患者诊断及病理组织学分级判断中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于本院行乳腺3.0T磁共振检查后1周内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所... 目的 探讨分析磁共振氢质子波谱(~1H-MRS)联合动态增强扫描(DCE)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癌患者诊断及病理组织学分级判断中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于本院行乳腺3.0T磁共振检查后1周内手术治疗的92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病理证实。分析~1H-MRSCho峰、DCE-TIC和DWI-ADC表现,以患者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分析~1H-MRSCho峰联合DCE-TIC和DWI-ADC在乳腺良恶性病变及不同组织分级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92例患者均经过病理学检查,包括乳腺癌62例和乳腺良性病变30例。~1H-MRSCho峰联合DCE-TIC和DWI-ADC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及不同组织分级乳腺癌进行诊断,其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9.13%和90.32%、敏感度为90.32%和100%、特异度为86.67%和84.62%,均显著高于~1H-MRSCho峰联合DCETIC和~1H-MRSCho峰联合DWI-ADC的相关指标(P<0.05)。结论~1H-MRSCho峰联合DCE-TIC和DWI-ADC能够显著提高在乳腺良恶性病变及不同组织分级乳腺癌诊断中的效能,可作为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及乳腺癌不同组织分级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氢质子波谱 动态增强扫描 扩散加权成像 组织学分级
下载PDF
动态增强MRI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黄胜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第3期167-169,172,共4页
目的 探讨了垂体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我院疑诊为垂体微腺瘤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2d内行鞍区MR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以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结果为标准诊断,观... 目的 探讨了垂体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我院疑诊为垂体微腺瘤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2d内行鞍区MR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以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结果为标准诊断,观察并比较MR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对垂体微腺瘤诊断情况。结果 经病理或临床证实为垂体微腺瘤56例,均为单发,其中位于垂体前叶49例,左侧27例,右侧29例。长径2-10mm,平均5.3±2.2mm。MR平扫显示垂体内异常信号28例,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灶55例,延迟增强扫描显示病灶32例。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显示率显著高于平扫及延迟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分别为94.6%、93.7%、96.4%、90.9%。结论 垂体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诊断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微腺瘤 腺瘤 磁共振 动态增强扫描
原文传递
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对卵巢癌分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罗平 龙艳 +4 位作者 高志霖 谢忆坚 邓开闯 严钰玺 王代顺 《中外医疗》 2017年第10期185-186,189,共3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对卵巢癌分期的应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原发性卵巢癌患者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予以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对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原发性卵巢癌中2... 目的探讨与分析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对卵巢癌分期的应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原发性卵巢癌患者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予以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对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原发性卵巢癌中2例颗粒细胞癌、4例子宫内膜样癌、6例粘液性囊腺癌、17例浆液性囊腺癌、1例透明细胞癌。对原发灶定位、盆腔(子宫输卵管)局部浸润、腹膜转移>2 cm及肝转移、盆腔局部浸润其它盆腔组织及腹膜转移≤2 cm、远处腹膜转移、淋巴转移等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的准断准确率分别为93.33%、100.00%、86.67%、90.00%、86.67%。结论在卵巢肿瘤形态学特征、血供特征及信号特征等方面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清晰显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VIBE 动态增强扫描 卵巢癌
下载PDF
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7
作者 赵晓军 郝晓宁 邵峰 《基层医学论坛》 2016年第S1期37-38,共2页
目的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的MSCT动态增强特征,旨在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患者的MSCT动态增强扫描资料,重点观察肿瘤密度、强化方式。结果 15例患者均为单发肿块,平扫均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 目的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的MSCT动态增强特征,旨在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患者的MSCT动态增强扫描资料,重点观察肿瘤密度、强化方式。结果 15例患者均为单发肿块,平扫均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其中9例密度均匀,6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轻度至中度强化(14例),静脉期病灶呈持续性强化,强化程度与动脉期相比变化不明显;仅1例病灶表现为中心瘢痕于延迟期明显强化。结论肾嫌色细胞癌的MSCT增强扫描具有一定特征性,认真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嫌色细胞癌 诊断 MSCT 动态增强扫描
下载PDF
动态增强CT扫描在诊断肝癌中的应用
8
作者 宋荣坡 韩泽修 刘亚民 《洛阳医专学报》 2003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诊断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肝癌经动态增强CT扫描诊断并获证实。其中45例为单层动态增强扫描,75例为移动式动态增强扫描。单层动态增强扫描为选择平扫病变最显著的一层作连续重复扫描,移动式动态增强扫描...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诊断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肝癌经动态增强CT扫描诊断并获证实。其中45例为单层动态增强扫描,75例为移动式动态增强扫描。单层动态增强扫描为选择平扫病变最显著的一层作连续重复扫描,移动式动态增强扫描为注射造影剂完毕后对全部肝脏进行扫描,两种扫描方式均做选定层面的延时扫描。结果 两种扫描方式显示血供丰富的肝癌在肝动脉期增强,与正常肝组织比较显示为高密度图像,在门静脉增强期,同一病变区显示为低密度图像;单层动态扫描45例,在肝动脉期病灶增强率82%;移动式动态扫描75例,在肝动脉期病灶增强率95%。并且增强扫描能显示肿瘤供血情况、肿瘤包膜、肝内动静脉短路、肝门脉和下腔静脉肿瘤栓子等征象。结论 动态增强CT扫描能够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是一项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CT扫描 诊断 肝癌 临床应用 影像学表现
下载PDF
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硬化伴肝癌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7
9
作者 向清凡 胡俊蛟 《影像技术》 CAS 2020年第2期35-36,39,共3页
目的:讨论研究应用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应用于诊断肝硬化伴肝癌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肿瘤科100例(112个病灶)确诊的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对其行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比较检测后结果准确率。结果:MRI检出率... 目的:讨论研究应用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应用于诊断肝硬化伴肝癌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肿瘤科100例(112个病灶)确诊的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对其行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比较检测后结果准确率。结果:MRI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出率。结论:MRI用于肝硬化伴肝癌检测具有无放射损伤,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扫描且分辨率较高;对病灶定性准确度高,可作为判断肝硬化伴肝癌的首选检查诊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 肝硬化伴肝癌
下载PDF
二期与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对比 被引量:5
10
作者 简继华 《安徽医学》 2014年第3期340-342,共3页
目的探讨二期(动脉期、门静脉期)CT增强扫描及三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CT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肝脏占位病变行手术治疗的35例患者,全部患者行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由高年资医师对二期及三期CT图... 目的探讨二期(动脉期、门静脉期)CT增强扫描及三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CT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肝脏占位病变行手术治疗的35例患者,全部患者行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由高年资医师对二期及三期CT图像进行评价,比较两者病变显示情况、血管显示及定性诊断结果,进而分析延迟期CT动态增强扫描的必要性及价值。结果二期及三期扫描在病灶、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显示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期及三期扫描对肿瘤良恶性定性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期扫描诊断与病理符合率为65.7%,三期扫描诊断与病理符合率为9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二期扫描比较,三期CT增强扫描并未明显增加病灶范围及相关血管显示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肝脏肿块的定性价值,同时也增加了患者辐射剂量,临床应根据检查目的慎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动态增强扫描 肝脏占位病变 定性诊断 辐射
下载PDF
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硬化伴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
11
作者 胡静 余辉兴 甘家兵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4期106-109,共4页
目的分析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硬化伴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2年12月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疑似肝硬化伴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MRI和CT多期动态扫描检查,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分析两种... 目的分析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硬化伴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2年12月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疑似肝硬化伴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MRI和CT多期动态扫描检查,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及诊断准确率,分析典型病例影像学特征。结果病理学检查检出病灶92个,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高信号数量为86、13、7个,低信号数量为4、70、82个、等信号数量为2、9、3个;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高密度数量为80、2、2个,低密度数量为4、71、74个,等密度数量为8、19、18个;MRI检查门脉期、延迟期检出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与CT检查动脉期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检查检出病灶92个;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确诊90个,诊断准确率为97.82%;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确诊84个,诊断准确率为91.30%;MRI检查诊断准确率高于CT检查,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典型病例影像学特征:CT检查结果显示,动脉期发现肝右叶存在不规则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后呈显著强化表现,密度不均,低于肝背景;门脉期肝右叶强化显著高于肝背景;延迟期扫描强化明显低于平衡期。MRI检查结果显示,动脉期呈环状高信号,强化低于肝背景;门脉期环状强化显著高于肝背景;延迟期扫描强化显著低于平衡期。结论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相比,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临床可优先选用MRI对肝硬化伴肝癌患者进行诊断,及早发现并予以治疗,增强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 肝硬化伴肝癌 临床价值
下载PDF
MR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瑾 梁炎辉 +1 位作者 蒲允凯 苏瑜生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15期72-76,共5页
目的:探讨分析MR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病变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46例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及超声检查,且经临床及病理证实为乳腺病变,以病理结果... 目的:探讨分析MR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病变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46例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及超声检查,且经临床及病理证实为乳腺病变,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为良性病变组(n=68)、恶性病变组(n=78)。记录MR动态增强扫描和超声检查乳腺良、恶性病变检出率,比较MR动态增强扫描检查与超声检查的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分析MR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强度曲线(TIC曲线),并比较两组MR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强化率与峰值强化率。结果:MR动态增强扫描检查良性病变检出率为95.59%,恶性病变检出率为93.59%,均高于超声检查的85.29%、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8、4.019,P=0.041、0.045)。MR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结果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均高于超声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变组的TIC曲线以Ⅰ型为主;恶性病变组的TIC曲线以Ⅲ型为主,MR动态增强扫描检查两组的TIC曲线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R动态扫描峰值强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变组MR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强化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病变患者采用MR动态增强扫描进行鉴别诊断,可提高鉴别良、恶性病变的准确率,从而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为患者制订有效、适宜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动态增强扫描 乳腺病变 准确性 鉴别诊断 应用价值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宫颈癌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13
作者 袁鑫 张俊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40-43,共4页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在发达国家中发病率排名第三,在发展中国家高居首位。近年来,随着宫颈癌早期筛查项目的不断开展,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大大降低。然而,宫颈癌发病越来趋年轻化,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尤为重要。宫颈癌的临床...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在发达国家中发病率排名第三,在发展中国家高居首位。近年来,随着宫颈癌早期筛查项目的不断开展,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大大降低。然而,宫颈癌发病越来趋年轻化,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尤为重要。宫颈癌的临床治疗主要是基于临床分期,磁共振是宫颈癌的首选影像学评估手段。随着高场强设备的不断推新和扫描序列的不断优化,常规磁共振检查技术,功能磁成像技术如弥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等对宫颈癌的术前诊断备受关注,可为宫颈癌诊断与治疗疗效评估提供有力保障,辅助临床医师做出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文章就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宫颈癌的诊断及疗效评价等应用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弥散加权成像技术 动态增强扫描技术
下载PDF
3.0T MRI多b值DWI与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术前诊断价值 被引量:21
14
作者 黄继伟 李健斐 +4 位作者 王佳 刘郭坤 李建丽 王玉芳 杨素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第10期147-148,166,共3页
目的分析3.0T磁共振(MRI)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动态增强(DCE)扫描对前列腺癌术前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82例穿刺活检疑似前列腺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DCE-MRI与DWI检查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特异... 目的分析3.0T磁共振(MRI)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动态增强(DCE)扫描对前列腺癌术前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82例穿刺活检疑似前列腺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DCE-MRI与DWI检查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比较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不同b值的ADC值。结果以病理学活检为“金标准”,DCE-MRI联合DWI检查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3.33%、89.19%、91.46%,其敏感性与病理学比较无差异(P>0.05);前列腺癌不同b值的ADC值均小于前列腺增生,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3.0T MRI多b值DWI与DCE-MRI在诊断前列腺癌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术前可有效鉴别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T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前列腺癌
下载PDF
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多b值DWI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8
15
作者 赵成鹏 马贞秀 马建萍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第1期85-87,152-153,共5页
目的探究动态增强扫描(DCE-MRI)结合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乳腺肿块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多b值DWI扫描及DCE-MRI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多b值... 目的探究动态增强扫描(DCE-MRI)结合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乳腺肿块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多b值DWI扫描及DCE-MRI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多b值DWI扫描、DCE-MRI及两者联合扫描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结果当b值为500、800、1000s/mm2时,乳腺良性病变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显著高于恶性病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当b值为800s/mm2时,其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最大,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81.3%、90.0%、84.6%;DCE-MRI扫描对良恶性乳腺疾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0.6%、75.0%、84.6%;两者联合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6.9%、100.0%、98.0%,联合诊断准确度显著高于单纯动态增强扫描及DWI成像(P<0.05)。结论DCE-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DWI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两者联合诊断可有效提高乳腺癌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扫描 弥散加权成像 乳腺癌 表观弥散系数
下载PDF
3.0T MR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活动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娟 张家雄 周守国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17-1321,共5页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对比增强(DCE)MRI对于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活动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68例AS患者(活动期47例,稳定期21例)行骶髂关节DWI及DCE-MRI检查,测量骶髂关节感兴趣区(ROI)的ADC、Ktrans、Kep和Ve...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对比增强(DCE)MRI对于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活动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68例AS患者(活动期47例,稳定期21例)行骶髂关节DWI及DCE-MRI检查,测量骶髂关节感兴趣区(ROI)的ADC、Ktrans、Kep和Ve值,各参数值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患者的Bath AS疾病活动度评分(BASDAI)评分与DWI测量参数(ADC、Ktrans、Kep和Ve)值的相关性。结果:AS活动期组的ADC、Ktrans、Kep和Ve值分别为(1.14±0.18)×10-3 mm2/s、(0.75±0.12)min-1、(1.06±0.22)min-1和(0.45±0.17),稳定期组分别为(0.84±0.14)×10-3 mm2/s、(0.19±0.09)min-1、(0.52±0.11)min-1和(0.31±0.14);活动期组的ADC、Ktrans、Kep和Ve值均显著高于稳定组(t值分别为6.850、18.670、13.279和3.253,P<0.01)。ADC、Ktrans、Kep和Ve值与BASDAI评分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r值分别为0.644、0.813、0.742和0.449,P<0.01)。结论:磁共振DWI及DCE-MRI定量参数有助于判定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活动状态,且与BASDAI评分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骶髂关节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下载PDF
DWI联合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子宫内膜癌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周永钢 薛鹏 张莹坤 《罕少疾病杂志》 2021年第5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在诊断子宫内膜癌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2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DWI、DCE-MRI及两者联合在子...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在诊断子宫内膜癌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2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DWI、DCE-MRI及两者联合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132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中,子宫内膜癌108例,占108/132(81.82%),子宫内膜良性病变24例,占24/132(18.18%);DWI联合DCE-MRI敏感性(98.15%)、特异性(95.83%)、阳性预测值(99.07%)及阴性预测值(92.00%)分别较DWI扫描(94.44%、83.33%、96.23%、73.92%)和DCE-MRI扫描(93.52%、87.50%、97.12%、75.00%)高(P<0.05),且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好(Kappa值=0.925,P<0.05);DWI联合DCE-MRI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诊断分期符合率较单独检查高(P<0.05)。结论DWI联合DCE-MRI可提高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为术前癌症分期提供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子宫内膜癌 子宫肌层
下载PDF
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联合DCE-MRI在小肝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8
作者 鲜明 童欣 +1 位作者 张莉 董萌萌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第5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DCE-MRI)在小肝癌(SHCC)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临床疑似SHCC患者80例,均行常规MRI、DCE-MRI及多b值DWI检查,分别测量b值为20、60、100、400、600、80... 目的探讨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DCE-MRI)在小肝癌(SHCC)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临床疑似SHCC患者80例,均行常规MRI、DCE-MRI及多b值DWI检查,分别测量b值为20、60、100、400、600、800s/mm2时病灶的ADC值,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DC值对可疑SHCC的诊断价值。结果80例疑似SHCC患者,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SHCC 54例,非SHCC 26例。当b值取20、60、100s/mm2等时,SHCC与非SHCC的AD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当b值取400、600、800s/mm2时,SHCC的ADC值明显小于非SHCC(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DC值截断值≤1.26×10^(-3)mm^(2)/s时,诊断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91.1%,准确度为90.4%。DWI联合DCE-MRI诊断SHCC的特异度为88.46%,较单纯DCE-MRI(61.53%)明显提高,且敏感度仍保持在90%以上。结论多b值DWI对于可疑SHCC的诊断有重要作用,联合DCE-MRI有助于SHCC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肝癌 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扫描 诊断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MRI多模态表现与临床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丹 秦珍珠 +2 位作者 梁运霞 张玉文 陈琪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第3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常规MRI、DWI和动态增强扫描临床特征及其与病理对照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诊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32例,术前进行常规MRI、DWI、DCEMRI扫描,评估不同成像方法临床影像特征以及子宫内膜肌层浸润...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常规MRI、DWI和动态增强扫描临床特征及其与病理对照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诊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32例,术前进行常规MRI、DWI、DCEMRI扫描,评估不同成像方法临床影像特征以及子宫内膜肌层浸润和术前分期情况,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检查结果与病理分级关系。结果 DWI诊断病灶浸润深度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灵敏度与特异度高于常规MRI与DCE-MRI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MRI诊断ⅠA期36例(66.66%)、ⅠB期28例(73.68%)、Ⅱ期17例(60.71%)、Ⅲ期7例(58.33%),与病理一致性检验结果Kappa值=0.691,P=0.000;DWI诊断ⅠA期45例(83.33%)、ⅠB期34例(89.47%)、Ⅱ期24例(85.71%)、Ⅲ期12例(100.00%),与病理结果一致性检验结果K a p p a值=0.825,P=0.000;DCE-MRI诊断ⅠA期41例(75.92%)、ⅠB期32例(84.21%)、Ⅱ期20例(71.42%)、Ⅲ期10例(83.33%),与病理结果一致性检验结果Kappa值=0.777,P=0.000。结论 DWI较常规MRI与DCE-MRI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浸润状态及分期判断效能更高,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扫描 子宫内膜癌 病理分期 肌层浸润
下载PDF
螺旋CT动态多期扫描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20
作者 温建逸 吴书信 苏永光 《当代医学》 2011年第16期54-55,共2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CT资料。结果 26例肝细胞癌CT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肝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22例,4例病灶未见强化;门静脉期21例病灶呈低密度或以低...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CT资料。结果 26例肝细胞癌CT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肝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22例,4例病灶未见强化;门静脉期21例病灶呈低密度或以低密度为主,3例病灶呈等密度,2例病灶呈高密度,延迟扫描26例病灶均呈低密度影,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能反映肝细胞癌的增强特征,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及临床选择适当治疗方法、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螺旋CT 动态增强扫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