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刺激响应性水凝胶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攀 吕福杰 +2 位作者 范治平 程萍 韩军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1-563,共13页
恶性肿瘤的治疗在临床中一直备受关注,由于肿瘤细胞的浸润性和顽固性,常规治疗通常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相较于全身化疗,局部载药水凝胶的使用显著降低了全身毒性并可实现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持续递送。此外,经物理掺杂或化学修饰的刺激... 恶性肿瘤的治疗在临床中一直备受关注,由于肿瘤细胞的浸润性和顽固性,常规治疗通常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相较于全身化疗,局部载药水凝胶的使用显著降低了全身毒性并可实现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持续递送。此外,经物理掺杂或化学修饰的刺激响应性水凝胶,还可响应环境条件变化(如温度、pH、光等),实现原位交联和药物可控释放,大大提高了临床顺应性和药物递送效率。本综述分类讨论了用于肿瘤治疗的刺激响应性水凝胶的设计策略;汇总了近年来此类水凝胶的研究进展及其药物递送方案;并针对该领域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可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响应性水凝胶 刺激响应性 水凝胶 药物控释 药物递送系统 抗肿瘤
原文传递
pH-responsive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employed in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for cancer treatment 被引量:8
2
作者 Ke-Ni Yang Chun-Qiu Zhang +3 位作者 Wei Wang Paul C.Wang Jian-Ping Zhou Xing-Jie Liang 《Cancer Biology &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34-43,共10页
In the fight against cancer,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have emerged to enhanc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nti-cancer drugs. Among these systems,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MSNs) with a func... In the fight against cancer,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have emerged to enhanc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nti-cancer drugs. Among these systems,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MSNs) with a functional surface possess obvious advantages and were thus rapidly developed for cancer treatment. Many stimuli-responsive materials, such as nanopartides, polymers, and inorganic materials, have been applied as caps and gatekeepers to control drug release from MSNs. This review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th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production of pH-responsive MSNs based on the pH gradient between normal tissues and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Four main categories of gatekeepers can respond to acidic conditions. These categories will be described in deta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PH-RESPONSIVE controlled drug 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s antineoplastic protocols
下载PDF
兽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王艳玲 刘晨光 郝智慧 《中国兽药杂志》 2008年第11期42-46,共5页
长效制剂由于其可以减少给药次数同时保证药效等一系列优点在兽药领域发展较快。综述了国内外兽药领域开发研制的多种缓控释制剂,包括缓释装置、新型的缓释剂型等。并对其制备、性能药物释放行为做了详尽的说明,并对兽药缓控释制剂未来... 长效制剂由于其可以减少给药次数同时保证药效等一系列优点在兽药领域发展较快。综述了国内外兽药领域开发研制的多种缓控释制剂,包括缓释装置、新型的缓释剂型等。并对其制备、性能药物释放行为做了详尽的说明,并对兽药缓控释制剂未来的发展做了进一步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药 缓控释制剂 缓释装置
下载PDF
Electrospun nanofiber-bas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被引量:4
4
作者 Deng-Guang Yu Li-Min Zhu +1 位作者 Kenneth White Chris Branford-White 《Health》 2009年第2期67-75,共9页
Electrospinning is a very simple and versatile process by which polymer nanofibers with di-ameters ranging from a few nanometers to sev-eral micrometers can be produced using an electrostatically driven jet of polymer... Electrospinning is a very simple and versatile process by which polymer nanofibers with di-ameters ranging from a few nanometers to sev-eral micrometers can be produced using an electrostatically driven jet of polymer solution or polymer melt.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is process throughout the past few years and electrospinning has advanced its ap-plications in many fields, including pharmaceu-tics. Electrospun nanofibers show great prom-ise for developing many types of novel drug delivery systems (DDS) due to their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imple but useful and effective top-down fabricating process. The current state of electrospun nanofiber-based DDS is focused on drug-loaded nanofiber preparation from pharmaceutical and biode-gradable polymer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DDS. However, there are more opportunities to be exploited from the electrospinning process and the corresponding drug-loaded nanofibers for drug delivery. Additionally, some other related challenges and the possible resolutions are outlined in this revie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SPINNING NANOFIBERS drug Delivery systems CONTROLLED release
下载PDF
不同靶浓度依托咪酯-咪达唑仑-芬太尼-罗库溴铵麻醉诱导用于气管插管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林全阳 马保新 +3 位作者 刘敏 郑青麒 梁坤辉 张进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76-1178,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靶浓度依托咪酯一咪达唑仑.芬太尼.罗库溴铵麻醉诱导用于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非心脏手术患者80例,性别不限,年龄25—50岁,体重57—76妇,ASA分级I或Ⅱ级,Mallampati分级I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比较不同靶浓度依托咪酯一咪达唑仑.芬太尼.罗库溴铵麻醉诱导用于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非心脏手术患者80例,性别不限,年龄25—50岁,体重57—76妇,ASA分级I或Ⅱ级,Mallampati分级I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n=20),E0.5组、‰,组、E0.9组和E1.1。组依托咪酯效应室靶浓度分别为0.5、0.7、0.9、1.1gg/ml。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芬太尼3μg/kg和罗库溴铵0.6mg/kg后,靶控输注依托咪酯,4组当效应室浓度分别达0.5、0.7、0.9、1.μg/ml时开始气管插管。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基础状态)、气管插管前即刻、喉镜置入时、气管插管后1、3、5min时记录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记录麻醉诱导期间肌阵挛、注射痛、脑电爆发性抑制(Bs)的发生情况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与E0.5,组比较,E0.7组乌拉地尔使用率降低,E0.9组艾司洛尔和乌拉地尔使用率降低,Bs发生率升高,E1.1组艾司洛尔和乌拉地尔使用率降低,阿托品和麻黄碱使用率及Bs发生率升高(P〈0.05);与E0.7,组比较,E0.9组Bs发生率升高,E0.1组阿托品使用率和Bs发生率升高(P〈0.05);与E0.9组比较,E1.1组Bs发生率升高(P〈0.05),4组间AAI值、肌阵挛和注射痛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咪达唑仑.芬太尼一罗库溴铵麻醉诱导时,依托咪酯的适宜靶浓度为0.7tL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咪酯 药物释放系统 咪达唑仑 芬太尼 雄甾烷醇类 插管法 气管内
原文传递
缓释化疗系统在骨肉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景义生 谢兴文 +3 位作者 李宁 许伟 李鼎鹏 黄委委 《肿瘤》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84-992,共9页
在过去20年中骨肉瘤标准治疗策略(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及辅助化疗)对骨肉瘤患者生存期的改善已经趋于稳定,而缓(控)释药物递送系统的出现为骨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目前,得益于纳米技术的发展,骨肉瘤缓释化疗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但... 在过去20年中骨肉瘤标准治疗策略(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及辅助化疗)对骨肉瘤患者生存期的改善已经趋于稳定,而缓(控)释药物递送系统的出现为骨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目前,得益于纳米技术的发展,骨肉瘤缓释化疗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但缓释化疗体系的临床转化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本综述归纳整理了近年来骨肉瘤主要化疗药物甲氨蝶呤、多柔比星、顺铂及异环磷酰胺缓释系统的临床前研究进展,期望能明确骨肉瘤缓释化疗系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促进骨肉瘤缓释化疗系统的临床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缓释化疗 药物递送系统 缓释载体 智能响应系统
原文传递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抑制哈尼族患者气管插管及切皮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浓度 被引量:1
7
作者 税昌中 《右江医学》 2014年第1期41-43,47,共4页
目的 探讨哈尼族患者复合异丙酚时,血浆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及切皮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浓度(EC50).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50例,靶控输注异丙酚(3.0 μg/ml)及瑞芬太尼(2.6 ng/ml),患者意识消失(睫毛反射消失和对言语指令无... 目的 探讨哈尼族患者复合异丙酚时,血浆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及切皮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浓度(EC50).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50例,靶控输注异丙酚(3.0 μg/ml)及瑞芬太尼(2.6 ng/ml),患者意识消失(睫毛反射消失和对言语指令无反应)时静注阿曲库铵,待血浆靶控浓度(Cp)与效应室浓度(Ce)达平衡,BIS值为40~50时行气管插管.瑞芬太尼Cp按序贯法确定,浓度梯度为0.5 ng/ml.结果采用半数效量序贯法公式计算患者复合异丙酚时,血浆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插管的EC50为3.09 ng/ml,95%可信区间(CI)为2.05~4.13 ng/ml,抑制切皮反应的EC50为 3.24 ng/ml,95%可信区间(CI)为2.20~4.27 ng/ml.结论血浆靶控输注异丙酚3.0 μg/ml时,瑞芬太尼抑制哈尼族患者气管插管的EC50为3.09 ng/ml,抑制切皮反应的EC50为3.24 n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族 哌啶类 二异丙酚 药物释放系统 剂量效应关系 药物
下载PDF
依托咪酯诱发老年患者脑电爆发抑制的靶浓度及对术后谵妄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卢梅丽 林全阳 +2 位作者 王绮琪 王泽林 王国立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19期3252-3254,共3页
目的:确定靶控输注依托咪酯诱发老年患者脑电爆发抑制(BS)所需的靶浓度,探究BS对老年手术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爆发抑制组(BS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皆在BIS... 目的:确定靶控输注依托咪酯诱发老年患者脑电爆发抑制(BS)所需的靶浓度,探究BS对老年手术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爆发抑制组(BS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皆在BIS监测下靶控输注(TCI)依托咪酯进行麻醉诱导及术中复合七氟醚、瑞芬太尼麻醉维持。BS组应用TCI依托咪酯诱发BS,根据预实验经验,初始血浆靶浓度设置为1.4μg/ml,以0.1μg/ml为剂量梯度逐渐增加,每一靶浓度维持10min,直至出现爆发性抑制,记录此时的血浆靶浓度。发生BS标准:爆发抑制比(BSR)>10%,持续时间>1min。C组按常规依托咪酯靶浓度0.7μg/ml诱导和麻醉维持。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修订的谵妄评估量表评估POD,记录患者术后1~7d谵妄发生情况。结果:靶控输注依托咪酯诱发老年患者BS所需的血浆靶浓度平均为(1.518±0.076)μg/ml, 95%可信区间为(1.49~1.54)μg/ml;靶浓度和BS的Probit回归拟合方程:Probit(P)=-19.256+12.836×浓度,拟合优度检测χ~2=0.004(P=1.000)。BS组患者术后第1、2天谵妄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两组的PO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控输注依托咪酯诱发老年患者脑电爆发抑制所需的血浆靶浓度为1.52μg/ml。BS可短暂影响老年患者术后神经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咪酯 药物释放系统 爆发抑制 术后谵妄
下载PDF
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在高分子药物释放体系的应用进展
9
作者 陶龙 田源 +3 位作者 熊向源 李资玲 龚妍春 李玉萍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26-131,共6页
许多由高分子药物释放体系给药的药物,由于载药量不够、或者由于癌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导致药物外排等种种原因,不能以有效的药物浓度作用于目的器官,从而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人们已经尝试以不同方式添加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D-α... 许多由高分子药物释放体系给药的药物,由于载药量不够、或者由于癌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导致药物外排等种种原因,不能以有效的药物浓度作用于目的器官,从而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人们已经尝试以不同方式添加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D-α-tocopheryl polyethylene glycol 1000succinate,TPGS)来改良高分子药物释放体系中的各种不足。总结了近几年来各种添加TPGS的高分子药物释放体系的研究进展,对所有TPGS的添加情况进行了分类,从包埋率和载药量的测量,细胞检测以及动物实验等进行概述。以不同的方式添加TPGS均可大大提高高分子药物释放体系的载药量和包埋率,抑制多药耐药性,甚至使抗癌药物达到口服的效果,可从多方面改善高分子释放体系给药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GS 高分子 药物释放体系
下载PDF
智能响应型水凝胶药物控释体系及其应用 被引量:15
10
作者 蔡紫煊 张斌 +3 位作者 姜丽阳 李允译 许国贺 马晶军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653-1668,共16页
药物控释体系可改善药物分子在机体内的释放、吸收、代谢和排泄过程,显著提高药物利用率并减弱药物的毒副作用。智能响应型水凝胶凭借其刺激响应性、亲水性和无毒性在药物控释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介绍了智能响应型水凝胶药物控... 药物控释体系可改善药物分子在机体内的释放、吸收、代谢和排泄过程,显著提高药物利用率并减弱药物的毒副作用。智能响应型水凝胶凭借其刺激响应性、亲水性和无毒性在药物控释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介绍了智能响应型水凝胶药物控释体系的概念、机理和应用,详细归纳了智能响应型水凝胶药物控释体系的研究进展。按照刺激源不同将智能响应型水凝胶药物控释体系分为p H响应型、温度响应型、光响应型、生物分子(如葡萄糖、酶)响应型、外场(如电场、磁场)响应型、压力响应型、氧化还原响应型及多重响应型水凝胶药物控释体系。进一步介绍了智能响应型水凝胶药物控释体系在治疗癌症、急性肾损伤、眼病、糖尿病等疾病及抗菌、防止伤口感染等方面的应用。最后,基于目前智能响应型水凝胶药物控释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生物相容性差、存在突释或滞释现象、不可降解等)对其发展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 药物控释体系 智能响应型
原文传递
浅谈药物传输系统研究的几个热点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钧寿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45-149,共5页
通过查阅近年国外文献,重点介绍了药物传输系统较新的进展,有脉冲式给药系统。
关键词 药物传输系统 脉冲式 给药系统 控释制剂
下载PDF
介孔硅纳米储存器在智能药物释放系统的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罗忠 蔡开勇 +3 位作者 张蓓璐 段霖 刘艾萍 龚端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326-2338,共13页
开发新型细胞微环境刺激响应性智能药物控释系统是目前材料学、药理学与临床医学研究的共同热点之一,其目的在于寻求合适的药物载体,提高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本文综述了介孔硅功能复合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 开发新型细胞微环境刺激响应性智能药物控释系统是目前材料学、药理学与临床医学研究的共同热点之一,其目的在于寻求合适的药物载体,提高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本文综述了介孔硅功能复合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通过对其进行特定的化学修饰、生物修饰、物理修饰,不仅能特异性细胞识别靶向,还能针对病变细胞实现药物定点、定时、定量的"生物爆破"释放;这在药物可控释放、靶向癌症治疗、靶向基因递送等领域展示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本文还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各种智能响应性介孔硅纳米储存器的制备方法和响应机制,包括"无机纳米塞-介孔硅"纳米智能控释系统、"有机大分子控制器-介孔硅"智能功能复合型控释系统、"分子开关控制器-介孔硅"自响应性纳米控释系统等,这为设计新型响应性介孔硅纳米储存器系统提供了借鉴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硅纳米颗粒 刺激响应性 表面功能化 药物控制释放系统
原文传递
三黄地榆油微乳凝胶的制备及其治疗烫伤药效学初探 被引量:6
13
作者 果秋婷 闫海英 +3 位作者 朱钰叶 李昱 孙艺方 朱五福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1年第8期1674-1680,共7页
目的制备三黄地榆油微乳凝胶剂,并评价其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作用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评估三黄地榆油在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中的溶解性能及相容性,确定了三黄地榆油自乳化释药系统的处方组成,并采用伪三元相图法获得其处方用量... 目的制备三黄地榆油微乳凝胶剂,并评价其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作用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评估三黄地榆油在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中的溶解性能及相容性,确定了三黄地榆油自乳化释药系统的处方组成,并采用伪三元相图法获得其处方用量;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了三黄地榆油微乳的微观结构,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了微乳的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并以卡波姆940作为凝胶基质将三黄地榆油微乳制备成凝胶剂;建立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比较空白微乳凝胶、三黄地榆油微乳凝胶(1 g,含三黄地榆油13 mg)、三黄地榆油(13 mg)和京万红烫伤药膏(1 g)对大鼠创面的愈合效果。结果通过评估各辅料对三黄地榆油的溶解能力及相容性,分别选择油酸乙酯、聚山梨酯80和异丙醇作为三黄地榆油自乳化释药系统的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处方比例为7∶2∶1;三黄地榆油自乳化释药系统加水搅拌后即可形成淡黄色透明状微乳液,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微乳呈规则圆球状,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为(48.5±4.9)nm,PDI为(0.106±0.006),Zeta电位为(-21.3±0.9)mV。药效学研究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和空白微乳凝胶组比较,三黄地榆油、京万红烫伤药膏、三黄地榆油微乳凝胶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均显著增加(P<0.05),脱痂时间、愈合时间均显著减少(P<0.05),病理学改变显著改善;与三黄地榆油、京万红烫伤药膏组比较,三黄地榆油微乳凝胶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显著增加,脱痂时间、愈合时间均显著减少(P<0.05)。结论成功制备三黄地榆油微乳凝胶,其具有促进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黄地榆油 自乳化释药系统 微乳 凝胶 深Ⅱ度烫伤 愈合
原文传递
主链含己烷雌酚的聚酸酐的合成及其降解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传军 范昌烈 +1 位作者 胡运华 卓仁禧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990-992,共3页
聚酸酐是一类新型的药物控制释放载体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表面溶蚀性能[1].聚酸酐的降解和药物释放速率可通过改变单体结构、共聚物的组成和主链上的酸酐键密度实现.后者主要是把降解速率不同的酯键、酰(亚)胺键和磷酸... 聚酸酐是一类新型的药物控制释放载体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表面溶蚀性能[1].聚酸酐的降解和药物释放速率可通过改变单体结构、共聚物的组成和主链上的酸酐键密度实现.后者主要是把降解速率不同的酯键、酰(亚)胺键和磷酸酯键引入主链上,合成主链上有多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控制药物释放体系 聚酯酸酐 熔融缩聚 己烷雌酚 聚酸酐 降解性能 合成 抗肿瘤药物
下载PDF
基于口腔特殊环境的水凝胶创面敷贴设计策略
15
作者 许瑞 潘钊 邹多宏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9-698,共10页
外伤、手术、疾病以及化学刺激等造成的口腔内创伤为患者带来疼痛并增加感染风险。有效的创面保护及修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维护口腔健康至关重要。敷贴材料通过阻隔创面与口腔环境,为创面提供理想的愈合条件。然而在口腔高度湿润且... 外伤、手术、疾病以及化学刺激等造成的口腔内创伤为患者带来疼痛并增加感染风险。有效的创面保护及修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维护口腔健康至关重要。敷贴材料通过阻隔创面与口腔环境,为创面提供理想的愈合条件。然而在口腔高度湿润且微生物富集的动态环境下,伤口敷贴如何保持性能稳定仍面临巨大挑战。水凝胶因其良好的生物安全性以及性能多样性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解决口腔创面保护及修复难题的研究热点。本文探讨水凝胶敷贴克服口腔特殊环境实现持久黏附及功能发挥的设计策略,以期为理想的口腔创面屏障材料设计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创面 水凝胶敷贴 湿态粘接 机械性能 药物控释
下载PDF
氨基酸共聚物缓释片和胶囊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施锋 潘仕荣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9期538-541,共4页
本研究由可生产降解的氨基酸共聚物(白氨酸-谷氨酸甲酯-谷酸三元共聚物)制成缓释药片和缓释胶囊,并对不同药物(左旋18-甲基炔诺酮,黄体酮,氟尿嘧啶)和不同共聚物配比(摩尔比为30:50:15,30:45:25,30:... 本研究由可生产降解的氨基酸共聚物(白氨酸-谷氨酸甲酯-谷酸三元共聚物)制成缓释药片和缓释胶囊,并对不同药物(左旋18-甲基炔诺酮,黄体酮,氟尿嘧啶)和不同共聚物配比(摩尔比为30:50:15,30:45:25,30:32:38)的缓释药片,胶囊进行体外释药试验,时间最长达200d,定期用分光光度计测定释药速率随时间增长而缓慢减小,释药速率均随药物在释药介质中的溶解度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共聚物 缓释药
下载PDF
利格列汀自乳化释药系统的制备与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万俊芳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83-1188,1196,共7页
目的制备利格列汀自乳化释药系统(linagliptin self-nan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LGP-SNEDDSs),并考察其大鼠体内药动学。方法通过测定利格列汀在不同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中的溶解度,确定LGP-SNEDDSs的处方组成;... 目的制备利格列汀自乳化释药系统(linagliptin self-nan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LGP-SNEDDSs),并考察其大鼠体内药动学。方法通过测定利格列汀在不同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中的溶解度,确定LGP-SNEDDSs的处方组成;通过伪三元相图法获得其处方用量;评价了LGP-SNEDDSs的理化性质以及体外药物溶出速率;考察利格列汀混悬液和LGP-SNEDDSs经大鼠灌胃给药后的体内药动学。结果溶解度实验结果显示,分别选择辛酸/癸酸甘油三酯、辛酸癸酸聚乙二醇甘油酯和二乙二醇单乙基醚作为LGP-SNEDDSs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用量配比为6:3:1;LGP-SNEDDSs经水稀释后形成淡蓝色微乳液,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微乳呈球形或类球形,大小均匀,平均乳滴大小为(63.4±7.8)nm;体外溶出结果显示,LGP-SNEDDSs中的药物在10 min内可完全溶出,显著高于利格列汀片中药物溶出速度;稳定性结果显示LGP-SNEDDSs在加速条件下放置3个月稳定性良好。大鼠药动学结果显示,LGP-SNEDDSs可提高药物达峰浓度和生物利用度。结论将利格列汀制备成自乳化释药系统,可有效提高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对利格列汀的二次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格列汀 自乳化释药系统 药动学 伪三元相图法 溶出速率 生物利用度
下载PDF
用于心梗治疗的可注射载药水凝胶的设计和表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洋 马亚鑫 +2 位作者 应湫湫 郑慧琳 张蕾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6-344,共9页
阻止心脏纤维化是增强心脏功能的主要策略。本研究主要针对心梗部位组织再生困难、纤维蛋白沉积迅速等难题,设计并研制可抑制纤维化的心肌细胞外基质(ECM)和强力霉素复合水凝胶材料。将猪心经过SDS、TritonX-100溶液处理去除细胞内物质... 阻止心脏纤维化是增强心脏功能的主要策略。本研究主要针对心梗部位组织再生困难、纤维蛋白沉积迅速等难题,设计并研制可抑制纤维化的心肌细胞外基质(ECM)和强力霉素复合水凝胶材料。将猪心经过SDS、TritonX-100溶液处理去除细胞内物质,再用胃蛋白酶将其溶解并加入载有54.63~89.27μg/mg强力霉素的丝素蛋白微囊,混合溶液在37℃环境中自发地形成水凝胶;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水凝胶微和丝素蛋白微囊的结构,通过体外降解、药物缓释和心脏成纤维细胞培养实验来检测复合水凝胶治疗的可行性;最后对心梗大鼠进行体内治疗(n=9),并通过分析梗死面积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来模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复合水凝胶具有密集的孔隙结构,相较于单独的载药微囊,直径1~3μm的多孔丝素蛋白微囊均匀分布在水凝胶中,不仅实现了药物缓释,还显著延长了水凝胶的降解时间。在复合水凝胶中9 d缓释了总载药量的13%,减少了成纤维细胞胶原沉积量。在大鼠体内治疗研究中复合水凝胶抑制了心脏纤维化,显著减小了心梗面积。经过4周治疗,心梗大鼠的LVSP和(dp/dt)max较于对照组的(73.52±4.24)mmHg和(1020.96±100.68)mmHg/s提高到(116.67±3.50)mmHg和(2359.24±133.06)mmHg/s,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心脏泵血能力增强。该复合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缓释功能,以及抑制纤维化和增强心脏功能的能力,有望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基质水凝胶 天然生物材料 载药丝蛋白微囊 缓释系统 心脏修复
下载PDF
聚合物胶束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媛媛 陈博 +7 位作者 邵兵 孙玉阳 张爽 洪洋 王艺凝 陈悦 吴琳华 纪宏宇 《中国药师》 CAS 2017年第5期904-906,共3页
目的:综述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在经皮传递系统中的应用进展。方法:根据国内外发表的最新文献,对聚合物胶束的制备方法、促进皮肤渗透的机制、释药过程及其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聚合物胶束具有增加难溶性药物... 目的:综述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在经皮传递系统中的应用进展。方法:根据国内外发表的最新文献,对聚合物胶束的制备方法、促进皮肤渗透的机制、释药过程及其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聚合物胶束具有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等作用,作为药物载体在经皮传递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结论:聚合物胶束可作为药物载体被广泛用于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胶束 制备 促渗机制 释药 经皮给药系统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邱梅园 吴沛霖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18期3632-3637,共6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中心性视力不可逆性丧失的疾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新生血管性AMD(nAMD)发病的重要因素,目前抗VEGF治疗仍是临床一线治疗方案。尽管抗VEGF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疾病进展和视力丧失,但患者仍需...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中心性视力不可逆性丧失的疾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新生血管性AMD(nAMD)发病的重要因素,目前抗VEGF治疗仍是临床一线治疗方案。尽管抗VEGF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疾病进展和视力丧失,但患者仍需要频繁玻璃体腔注射,长期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为改善疗效,针对传统抗VEGF治疗的替代方案相继出现,如新型抗VEGF药物、基因治疗、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抑制剂、血管生成素/Tie信号通路药物、新型药物缓释系统等。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会有更多的延长型及多靶点药物可供nAMD患者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素/Tie信号通路 新型药物缓释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