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vere 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 review on epidemiology, etiology,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pathogenesis 被引量:18
1
作者 Tomy Martin LI Hu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8期756-761,共6页
Purpose To review the current progress in epidemiology, etiology,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pathophysiology of severe 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SCADRs). Data sources Data were acquired by using Blackwell-S... Purpose To review the current progress in epidemiology, etiology,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pathophysiology of severe 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SCADRs). Data sources Data were acquired by using Blackwell-Synergy, PubMed, original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main Chinese journals and related medical textbooks materials. Study selection and data extraction Throughout the literature review 49 articles were selected. Results SCADRs cases are rare, however, the implication is life threatening with significant mortality rates. Epidemiology studies have shown various incidence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gender, age, race and concurrent illness. There are typical signs and symptoms for each type of SCADRs, but this is not always so. Drugs associated with inducing SCADRs are anticonvulsants, antibiotics, NSAIDs and antirheumatic drugs. In some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Asia, traditional drugs are often the cause of SCADRs. Genetic polymorphisms and viral infections are predisposition factors of SCADRs. Patients with certain genetic alleles and underlying diseases are vulnerable to SCADRs. The exact pathogenesis of SCADRs is not well defined. Nonetheless, recent study showed that reactive metabolites and immunological processes have a significant role in SCADRs. Conclusions The different SCADRs reactions are attributed by different intrinsic factors, such as genetic polymorphisms, gender, age and race as well as extrinsic factors, such as underlying diseases. Different regions and culprit drugs also play a role in the various types of SCAD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vere cutaneous adverse drug eruptions drug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exfoliative dermatitis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Steven Johnson syndrome
原文传递
儿童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2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聪 许红梅 +1 位作者 谭利平 杨林 《临床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22-524,共3页
目的分析儿童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IHS)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2例DIHS患儿的致敏药物、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22例患儿均有用药史并出现发热,90.9%患儿的皮疹表现为麻疹样红斑,肝脏受累占90.9%,... 目的分析儿童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IHS)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2例DIHS患儿的致敏药物、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22例患儿均有用药史并出现发热,90.9%患儿的皮疹表现为麻疹样红斑,肝脏受累占90.9%,肾损害占18.2%,浅表淋巴结肿大占54.5%,嗜酸粒细胞增多占36.4%。严重的合并症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转氨酶升高10倍以上3例,合并肝衰竭、肝性脑病、多脏器衰竭死亡1例。治疗主要为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必要时可联合血浆置换。结论儿童DIHS潜伏期长,皮损形态以麻疹样皮疹为主,脏器受累多以肝脏为主,仅部分可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发热 肝功能损害 糖皮质激素
下载PDF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病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曾强 王再兴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74-1376,共3页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是重症药疹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潜伏期及病程较长,通常以急性广泛的皮肤黏膜损害、常伴随高热、淋巴结肿大、多脏器受累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异型淋巴细胞增生等血液学...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是重症药疹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潜伏期及病程较长,通常以急性广泛的皮肤黏膜损害、常伴随高热、淋巴结肿大、多脏器受累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异型淋巴细胞增生等血液学异常为临床特点,目前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与药物、遗传、病毒及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关,但这些因素如何导致DIHS,至今仍不十分清楚,本文就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病因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药疹 病因学
下载PDF
抗癫痫药物所致药物超敏综合征的护理 被引量:8
4
作者 刘丽华 王婷 万媛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64-565,共2页
总结了5例抗癫痫药物所致药物超敏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发热护理、皮肤护理、特殊药物的观察与护理,安全防护和心理疏导。经积极治疗及护理,5例均治愈出院,随访无复发。
关键词 药物过敏 抗惊厥药 护理
原文传递
别嘌呤醇引致药物超敏综合征(附7例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杨健 杨文林 张红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1-102,共2页
目的 分析别嘌呤醇超敏综合征 (AHS)的临床特点并进行讨论。方法 了解 7例AHS病人别嘌呤醇的使用剂量和疗程 ,归纳其临床特点。结果 病人平均 65 .3± 11.6岁 ,服用别嘌呤醇 (0 .1g/d)疗程平均 6.4± 3 .1周 (3~10周 ) ,发... 目的 分析别嘌呤醇超敏综合征 (AHS)的临床特点并进行讨论。方法 了解 7例AHS病人别嘌呤醇的使用剂量和疗程 ,归纳其临床特点。结果 病人平均 65 .3± 11.6岁 ,服用别嘌呤醇 (0 .1g/d)疗程平均 6.4± 3 .1周 (3~10周 ) ,发疹潜伏期平均为 5 .0± 2 .0周 (3~ 8周 )。全部病例均有发热、皮疹、白细胞增多、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清肌酶升高 ,常伴有肝损害 ,严重者有肾脏受累 ,死亡率 14 .3 %(1/7)。结论 AHS具有潜伏期长、病情重、易反复和死亡率高的特点 ,其发生难以预测 ,只有通过严格掌握应用适应症、并根据病人的肾功能调整给药剂量来减少AH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嘌呤醇 药物超敏综合征 药物不良反应 临床特点 发病机理 预防 治疗
下载PDF
严重脓毒症合并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临床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梁金鑫 曲东 +5 位作者 任晓旭 郭琳瑛 张琪 刘霜 张瑾 刘晓雁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47-749,共3页
目的 通过研究严重脓毒症合并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各项指标,探讨如何治疗和预防严重脓毒症患儿的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4月收入首都儿科研究所重症监护病房(PICU)的16例严重脓毒症合并... 目的 通过研究严重脓毒症合并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各项指标,探讨如何治疗和预防严重脓毒症患儿的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4月收入首都儿科研究所重症监护病房(PICU)的16例严重脓毒症合并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7个月~7岁.对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随访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16例患儿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大多发生在患儿脓毒症治疗的恢复期,潜伏期14 ~21 d.16例患儿均出现发热、全身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和内脏损害,其中有8例患儿表现为嗜酸粒细胞升高,4例患儿表现为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再激活.致敏药物分别为头孢类10例、万古霉素6例.患儿均予停用可疑致敏药物后,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及甲泼尼龙治疗,经积极治疗后16例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 严重脓毒症合并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时病情危重,临床表现多样,极易造成误诊或重症病例的漏诊,延误治疗时机.临床医师应加强对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认识,动态监测、早期发现和干预是本病减少死亡、改善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严重脓毒症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原文传递
抗惊厥药所致药物超敏综合征19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付涛 温海 陈裕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798-800,共3页
目的:探讨抗惊厥药所致药物超敏综合征(DH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9例抗惊厥药所致DHS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并发症及预后。结果:抗惊厥药所致DHS潜伏期长,皮损形态多样,以发疹型为主,常伴有紫癜样斑疹、皮肤肿... 目的:探讨抗惊厥药所致药物超敏综合征(DH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9例抗惊厥药所致DHS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并发症及预后。结果:抗惊厥药所致DHS潜伏期长,皮损形态多样,以发疹型为主,常伴有紫癜样斑疹、皮肤肿胀及反复脱屑,多有发热、黏膜损害、浅表淋巴结增大及血常规异常。脏器受累以肝脏为主,肾脏次之。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DHS为具有特征性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病程较长,早期、足量地应用糖皮质激素有助于预后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超敏综合征 抗惊厥药
下载PDF
别嘌醇致药物超敏综合征2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付涛 温海 +3 位作者 黄欣 朱红梅 朱元杰 汪晓军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02-603,共2页
目的探讨别嘌醇致药物超敏综合征(DH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了23例别嘌醇致DHS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并发症及预后。结果别嘌醇致DHS潜伏期长,疹型多,以发疹型为主,常伴紫癜样斑疹、皮肤肿胀及反复脱屑。均有发热,常... 目的探讨别嘌醇致药物超敏综合征(DH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了23例别嘌醇致DHS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并发症及预后。结果别嘌醇致DHS潜伏期长,疹型多,以发疹型为主,常伴紫癜样斑疹、皮肤肿胀及反复脱屑。均有发热,常见浅表淋巴结肿大及血液学异常,脏器受累以肝肾为主,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DHS为具有特征性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病程迁延,早期、足量地应用糖皮质激素有助于预后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超敏综合征 别嘌醇
下载PDF
利奈唑胺治疗耐药肺结核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9
作者 孔君 牛玉兰 +1 位作者 黄艳 张向荣 《国际呼吸杂志》 2023年第4期442-447,共6页
本文报道1例利奈唑胺治疗耐药肺结核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IHS)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应用利奈唑胺1个月后出现发热伴皮疹、多发淋巴结肿大、血液系统异常及肝脏损害,骨髓穿刺涂片及病理均提示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支持DIH... 本文报道1例利奈唑胺治疗耐药肺结核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IHS)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应用利奈唑胺1个月后出现发热伴皮疹、多发淋巴结肿大、血液系统异常及肝脏损害,骨髓穿刺涂片及病理均提示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支持DIHS诊断。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并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患者恢复较好。二线抗结核药物致DIHS发生率较低,但病情凶险,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误诊、漏诊。抗结核治疗期间出现发热伴皮疹、血液系统异常、淋巴结肿大及多脏器功能损伤时,需高度警惕DIHS并及时处理,以免贻误最佳治疗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肺结核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利奈唑胺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Patch testing and cross sensitivity study of adverse cutaneous drug reactions due to anticonvulsants: A preliminary report 被引量:1
10
作者 TN Shiny Vikram K Mahajan +3 位作者 Karaninder S Mehta Pushpinder S Chauhan Ritu Rawat Rajni Sharma 《World Journal of Methodology》 2017年第1期25-32,共8页
AIM To evaluate the utility of patch test and cross-sensitivity patterns in patients with adverse cutaneous drug reactions(ACDR) from common anticonvulsants. METHODS Twenty-four(M:F = 13:11) patients aged 18-75 years ... AIM To evaluate the utility of patch test and cross-sensitivity patterns in patients with adverse cutaneous drug reactions(ACDR) from common anticonvulsants. METHODS Twenty-four(M:F = 13:11) patients aged 18-75 years with ACDR from anticonvulsants were patch tested 3-27 mo after complete recovery using carbamazepine, phenytoin, phenobarbitone, lamotrigine, and sodium valproate in 10%, 20% and 30% conc. in pet. after informed consent. Positive reactions persisting on D3 and D4 were considered significant. RESULTS Clinical patterns were exanthematous drug rash with or without systemic involvement(DRESS) in 18(75%), Stevens-Johnsons syndrome/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SJS/TEN) overlap and TEN in 2(8.3%) patients each, SJS and lichenoid drug eruption in 1(4.2%) patient each, respectively. The implicated drugs were phenytoin in 14(58.3%), carbamazepine in 9(37.5%), phenobarbitone in 2(8.3%), and lamotrigine in 1(4.7%) patients,respectively. Twelve(50%) patients elicited positive reactions to implicated drugs; carbamazepine in 6(50%), phenytoin alone in 4(33.3%), phenobarbitone alone in 1(8.3%), and both phenytoin and phenobarbitone in 1(8.33%) patients, respectively. Cross-reactions occurred in 11(92%) patients. Six patients with carbamazepine positive patch test reaction showed cross sensitivity with phenobarbitone, sodium valproate and/or lamotrigine. Three(75%) patients among positive phenytoin patch test reactions had cross reactions with phenobarbitone, lamotrigine, and/or valproate. CONCLUSION Carbamazepine remains the commonest anticonvulsant causing ACDRs and cross-reactions with other anticonvulsants are possible. Drug patch testing appears useful in DRESS for drug imputability and cross-reactions established clinic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convulsant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Carbamazepine Sodium valproate drug rash with eosinophilia with or without systemic involvement drug patch test LAMOTRIGINE PHENOBARBITONE PHENYTOIN Stevens-Johnsons syndrome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下载PDF
儿童药物超敏综合征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汤建萍 树叶 +1 位作者 韦祝 曾迎红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12-413,共2页
目的探讨儿童药物超敏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9例住院儿童药物超敏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9例患儿均出现发热、全身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和内脏损害。致敏药物苯巴比妥6例、卡马西平4例、磺胺嘧啶和阿司匹林各1... 目的探讨儿童药物超敏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9例住院儿童药物超敏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9例患儿均出现发热、全身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和内脏损害。致敏药物苯巴比妥6例、卡马西平4例、磺胺嘧啶和阿司匹林各1例。随访时均已痊愈。结论儿童药物超敏综合征以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和内脏损害为特征,致敏药物以抗惊厥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超敏综合征 儿童
下载PDF
经免疫学检查确诊的氨苯砜综合征一例
12
作者 杨宝琦 于长平 +1 位作者 孙乐乐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年第6期420-422,共3页
患者,男,28岁。因发热4周全身皮肤潮红、脱屑3周于2004年8月入院。患者入院9周前因寻常型银屑病给予雷公藤、氨苯砜、罗红霉素、复方甘草酸铵等药物治疗。4周前出现发热。3周前躯干四肢皮肤红斑、淋巴结肿大、肝功异常。外院给予糖皮质... 患者,男,28岁。因发热4周全身皮肤潮红、脱屑3周于2004年8月入院。患者入院9周前因寻常型银屑病给予雷公藤、氨苯砜、罗红霉素、复方甘草酸铵等药物治疗。4周前出现发热。3周前躯干四肢皮肤红斑、淋巴结肿大、肝功异常。外院给予糖皮质激素、抗菌素治疗,皮疹逐渐加重。入院时查体:T 37.7℃,颈、腋、腹股沟数个淋巴结肿大,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脱屑。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384 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52 U/L、血白蛋白(ALB)31.2 g/L、总胆红素140.2μmol/L、直接胆红素107.7μmol/L。诊断为红皮病型药疹、药物性肝炎。停用氨苯砜等可疑药物后,给予糖皮质激素、营养支持以及对症治疗47天后痊愈出院。出院13年后随访,检测患者HLA-B*13:01基因阳性,采用氨苯砜体外刺激外周血单一核细胞IL-5酶联免疫斑点实验阳性。最终确诊为氨苯砜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苯砜 HLA-B*13:01等位基因 药物超敏综合征
下载PDF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并发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一例
13
作者 黎立 孙玮婷 +1 位作者 郭留学 高培阳 《医师在线》 2023年第6期47-50,共4页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IHS)又称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物反应(DRESS),是一种少见且可危及生命的药物不良反应。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是一种非霍奇金淋巴瘤,在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的淋巴瘤分类中被归类为外周性T细...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IHS)又称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物反应(DRESS),是一种少见且可危及生命的药物不良反应。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是一种非霍奇金淋巴瘤,在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的淋巴瘤分类中被归类为外周性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结型,临床十分罕见。DIHS和AITL都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在临床上互为鉴别诊断,在临床诊断过程中也容易漏诊。本文报告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入的1例DIHS并发AITL典型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发热 皮疹 淋巴结肿
下载PDF
儿童抗癫痫药物超敏综合征临床特征及其护理干预策略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尔辉 陈嘉蕾 林振秀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0期83-86,共4页
目的分析儿童抗癫痫药物超敏综合征(AHS)的临床特征及其护理干预策略。方法选取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神经科2007年10月-2017年9月收治的AHS患儿3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并发症发生... 目的分析儿童抗癫痫药物超敏综合征(AHS)的临床特征及其护理干预策略。方法选取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神经科2007年10月-2017年9月收治的AHS患儿3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转归,并总结其护理干预策略。结果32例AHS患儿中出现发热24例,粟粒样皮疹15例,Stevens-Johson综合征(SJS)8例,中毒性表皮松解症(TEN)5例,伴口腔黏膜溃疡8例,唇及眼周红肿糜烂6例,会阴糜烂2例;出现单核细胞及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21例,肝功能损伤13例,心肌损伤7例,肾功能损伤2例。32例AHS患儿经1~4周治疗及护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儿童AHS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和脏器损伤,对护理人员要求较高,因此应熟练掌握其临床特征以提高护理预见性,改善患儿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抗惊厥药 超敏反应 药物 抗癫痫药物超敏综合征 儿童 疾病特征 护理
下载PDF
头孢羟氨苄片致药物超敏综合征并发急性心肌炎死亡 被引量:3
15
作者 董淑杰 曹轲 翟所迪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CSCD 2019年第1期55-56,共2页
1例61岁女性患者因右眼睑裂伤缝合术后出现发热,自行口服头孢羟氨苄片0.5g、2次/d。服药后体温恢复正常,但未停药。用药2周后患者躯干四肢出现皮疹伴剧烈瘙痒,并出现发热(体温39℃),遂停药。但症状进行性加重,5d后出现面部肿胀,于发病第... 1例61岁女性患者因右眼睑裂伤缝合术后出现发热,自行口服头孢羟氨苄片0.5g、2次/d。服药后体温恢复正常,但未停药。用药2周后患者躯干四肢出现皮疹伴剧烈瘙痒,并出现发热(体温39℃),遂停药。但症状进行性加重,5d后出现面部肿胀,于发病第7天入院。入院时白细胞计数25×10^9/L,嗜酸粒细胞0.29,嗜酸粒细胞计数7.4×10^9/L,肝肾功能和心肌酶谱正常,心电图正常。给予抗过敏及对症治疗。入院第4天,患者出现头晕及全身乏力,血压96/61mmHg(1mmHg=0.133kPa),心率110次/min,心电图检查示多导联ST段抬高,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少量心包积液,实验室检查示心肌肌钙蛋白T(cTnT)1.52μg/L、肌酸激酶(CK)236U/L、CK-MB63U/L、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9708ng/L,诊断为药物超敏综合征并发急性心肌心包炎。给予大剂量甲泼尼龙(500mg/d)静脉滴注、人免疫球蛋白(40g/d)静脉滴注和营养心肌治疗。入院第5天,患者血压80/50mmHg,CK498U/L,CK-MB98U/L,cTnT5.33μg/L,左心室射血分数55%,转入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CCU)。但患者病情进展迅速,转入CCU第3天,CK1252U/L,CK-MB231U/L,cTnT4.57μg/L,NT-proBNP17979ng/L,左心室射血分数10%;第6天左心室射血分数降至5%;第9天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羟氨苄 药物超敏综合征 心肌炎 死亡
原文传递
儿童重症药疹
16
作者 汤建萍 《皮肤科学通报》 2022年第2期102-109,M0003,共9页
儿童重症药疹是一类罕见的,可能危及生命的严重皮肤药物不良反应,包括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药疹(DRESS)、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GEP)、泛发性大疱性固定性药疹(GBF... 儿童重症药疹是一类罕见的,可能危及生命的严重皮肤药物不良反应,包括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药疹(DRESS)、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GEP)、泛发性大疱性固定性药疹(GBFDE)和药物引起的速发型严重过敏反应。虽然各型重症药疹的表现不一,但往往起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率高,早期识别和适当的管理对生存至关重要。药疹的诊断具有挑战性,临床上缺少能明确致病药物的方法和手段。治疗上应立即停用潜在致病药物和加强支持治疗,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是治疗重症药疹最常用的方法;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治疗儿童重症药疹仍在探索中。本文重点关注了儿童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以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药疹 STEVENS-JOHNSON综合征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药疹 泛发性大疱性固定性药疹 儿童
下载PDF
1例儿童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药学服务实践 被引量:2
17
作者 夏明倩 毕晶 张亚芳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儿科临床药师在少见病的治疗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方法:通过对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患儿进行药学监护,临床药师从多个角度提供药学服务,保障合理用药。结果:通过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实践,患儿好转出院。结论:临床药师能够在少见... 目的:探讨儿科临床药师在少见病的治疗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方法:通过对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患儿进行药学监护,临床药师从多个角度提供药学服务,保障合理用药。结果:通过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实践,患儿好转出院。结论:临床药师能够在少见病治疗中发挥药学专业优势,提高疗效,确保患儿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药学服务 实践
下载PDF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可疑药物及药物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霄 《河北医学》 CAS 2017年第11期1901-1904,共4页
目的:分析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可疑药物及药物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取35例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回顾性收集并分析其临床资料,寻找可疑药物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1)35例DHS关联性评价结果中,6例(17.14%)肯定(≥9分),19例(54.29%... 目的:分析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可疑药物及药物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取35例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回顾性收集并分析其临床资料,寻找可疑药物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1)35例DHS关联性评价结果中,6例(17.14%)肯定(≥9分),19例(54.29%)很可能(5~8分),10例(28.57%)可能(4分)。大部分DHS与可疑药物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可疑药物有别嘌呤片(21例,60.00%),抗癫痫药(6例,17.14%),抗结核药(5例,14.29%),非甾体抗炎药(4例,11.43%);病情转归方面,91.43%(32/35)的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病情均显著改善并出院,8.57%(3/35)的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大部分DHS以发热或皮疹为首发症状,其次会伴有DHS的典型临床表现,如口腔、黏膜、生殖器损害、肝肾功能损害、淋巴结肿大、肺炎等。(2)DHS累及最多的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30.60%),其次是口眼系统(18.03%)、消化系统(13.66%)及神经系统(13.66%),血液、免疫、泌尿及呼吸系统较少累及。结论:当患者表现出高热、皮疹及内脏损害时,经普通抗感染治疗无效、且具有别嘌呤片、抗结核药、抗癫痫药等用药史,需高度警惕D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可疑药物 流行病学特征
下载PDF
别嘌呤醇超敏反应综合征病人的护理 被引量:2
19
作者 许璧瑜 陈木开 +2 位作者 刘晓华 欧树玉 钟若谷 《现代临床护理》 2008年第11期31-33,共3页
目的总结别嘌呤醇超敏反应综合征(AHS)病人的护理要点。方法对52例AHS病人进行治疗,并配合做好护理。结果痊愈45例(86.5%),死亡7例(13.5%),其中死亡病例为剥脱性皮炎型药疹5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2例。结论AHS是一种严重药物超敏反应... 目的总结别嘌呤醇超敏反应综合征(AHS)病人的护理要点。方法对52例AHS病人进行治疗,并配合做好护理。结果痊愈45例(86.5%),死亡7例(13.5%),其中死亡病例为剥脱性皮炎型药疹5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2例。结论AHS是一种严重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肾功能及皮疹损害严重,护理上应采取综合的皮肤、黏膜护理措施,保护肾脏功能,预防感染,同时应减轻病人痛苦,稳定病人情绪,从而促进病人皮肤愈合,降低并发症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嘌呤醇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护理
下载PDF
儿童抗癫痫药高敏综合症2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汤春辉 田云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8-229,共2页
目的:总结我院20例诊断为抗癫痫药高敏综合征(Antiepileptic drug hypersensitivitysyndrome,AHS)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所用抗癫痫药,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为临床救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4月诊断为AH... 目的:总结我院20例诊断为抗癫痫药高敏综合征(Antiepileptic drug hypersensitivitysyndrome,AHS)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所用抗癫痫药,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为临床救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4月诊断为AH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儿中其中19例服用的是含芳香环抗癫痫药物,仅1例服用非芳香族抗癫痫药,所有患儿均有皮疹和发热。结论:AHS的临床表现各异,极易引起误诊,对儿童危害更大,故有必要充分认识AHS。芳香族抗癫痫药由于均含有苯环结构,易致AHS,且同类药存在高频率的交叉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抗癫痫药 高敏综合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