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夷文化的历史沿革 被引量:7
1
作者 任重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7-71,共5页
东夷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发祥于山东半岛,与当时的中原华夏族、南方苗蛮族鼎足而立。东夷族曾创造出灿烂的史前文化,后来在夏、商王朝的镇压下人口锐减、文化退步。西周初期东夷文化并入了齐文化而再度辉煌。齐文化作为我... 东夷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发祥于山东半岛,与当时的中原华夏族、南方苗蛮族鼎足而立。东夷族曾创造出灿烂的史前文化,后来在夏、商王朝的镇压下人口锐减、文化退步。西周初期东夷文化并入了齐文化而再度辉煌。齐文化作为我国先秦文化的主流又引领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进步。本文即探讨东夷文化的历史沿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夷族 龙山文化 齐太公 管仲 稷下学宫
下载PDF
《山海经》与东夷古史研究——以鸟崇拜为中心 被引量:10
2
作者 谢乃和 杨昕玥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1-66,共6页
《山海经》中保存着上古东夷地区大量珍贵史料,学界缘于对《山海经》神怪"谬悠难信"的认识,未能对相关史料寄寓的东夷上古史迹予以充分的重视。将《山海经》所记东夷地区原始宗教中鸟崇拜史料与文献、考古和民族志资料进行多... 《山海经》中保存着上古东夷地区大量珍贵史料,学界缘于对《山海经》神怪"谬悠难信"的认识,未能对相关史料寄寓的东夷上古史迹予以充分的重视。将《山海经》所记东夷地区原始宗教中鸟崇拜史料与文献、考古和民族志资料进行多重互证,揭示了《山海经》相关史料编撰的古老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海经》 东夷 古史 鸟崇拜 可信性
下载PDF
关于柞伯鼎关键问题质疑解难 被引量:9
3
作者 黄盛璋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58,共13页
柞伯鼎记载伐南国、伐昏两次战争。"广伐南国"的不是周公,而是昏国。主持伐昏决战的是虢仲,而非柞伯。"南国"为西周南畿国土,而与"南夷"有别。昏与柞、蔡相近,皆在淮河流域内外。昏原为东夷,后被周征伐,... 柞伯鼎记载伐南国、伐昏两次战争。"广伐南国"的不是周公,而是昏国。主持伐昏决战的是虢仲,而非柞伯。"南国"为西周南畿国土,而与"南夷"有别。昏与柞、蔡相近,皆在淮河流域内外。昏原为东夷,后被周征伐,不断南迁淮上,与淮夷共处,成为淮夷。为扩展土地、返居故地及报复周,而"广伐南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伯鼎 周公 昏国 东国 南国 东夷 南夷 淮夷
原文传递
日本大和民族探源 被引量:8
4
作者 应骥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4-68,共5页
本文从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体质人类学、遗传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不同角度 ,探讨了日本大和民族起源问题 ,提出绳文人源于我国古代越系民族 (属南亚人种 ) ,弥生人中的外来系弥生人源于东夷中未西迁的氐羌系民族先民 (... 本文从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体质人类学、遗传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不同角度 ,探讨了日本大和民族起源问题 ,提出绳文人源于我国古代越系民族 (属南亚人种 ) ,弥生人中的外来系弥生人源于东夷中未西迁的氐羌系民族先民 (属北亚人种 ) ,绳文系弥生人源于东夷中的濮系民族先民 (属南亚人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和民族 族源 东夷 氐羌
下载PDF
“殷”名号起源考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富祥 《殷都学刊》 2001年第2期19-22,共4页
甲骨文中用作地名或国名的“衣”字,本为东夷族称的转化字,商代末年周人称商为“衣”,实际是指商人为夷人。入周以后,周人仍多称商为“衣”,又或称为“殷”,“衣”、“殷”名异而实同。“殷”名号的通行大约始于周康王时。旧说商... 甲骨文中用作地名或国名的“衣”字,本为东夷族称的转化字,商代末年周人称商为“衣”,实际是指商人为夷人。入周以后,周人仍多称商为“衣”,又或称为“殷”,“衣”、“殷”名异而实同。“殷”名号的通行大约始于周康王时。旧说商又称殷起于“盘庚迁殷”是没有根据的,以商都为“殷”亦出于周人的习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夷 名号 商朝 殷朝 甲骨文 周康王 转化字
下载PDF
“四夷”称谓小辩
6
作者 苏杨文静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174-176,188,共4页
《晋书》将民族志命名为“四夷”,正式确立了中国史传文学的“四夷体系化记述”。“四夷”概念的生成最早可追溯至传说的夏夷禅让时期,历经三代,最终与周人“王者居中”的认识同时确立。而塑造“四夷”体系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周人对地理... 《晋书》将民族志命名为“四夷”,正式确立了中国史传文学的“四夷体系化记述”。“四夷”概念的生成最早可追溯至传说的夏夷禅让时期,历经三代,最终与周人“王者居中”的认识同时确立。而塑造“四夷”体系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周人对地理“世界”的认知欠缺,致使其“天下”概念的边界模糊;另一方面,也与他们划分夷夏的标准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夷 东夷 夷方
下载PDF
夷夏东西与华夏一统
7
作者 冯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中国的上古文明并非一统的局面,而呈现为夷夏东西的形势。以太行山为界,其东分布着东夷文化,是为今日以彝族为核心的西南少数民族的古代文化;其西则分布着华夏文化,也就是华夏民族的古代文化。这一事实通过文字起源和考古学研究已充分... 中国的上古文明并非一统的局面,而呈现为夷夏东西的形势。以太行山为界,其东分布着东夷文化,是为今日以彝族为核心的西南少数民族的古代文化;其西则分布着华夏文化,也就是华夏民族的古代文化。这一事实通过文字起源和考古学研究已充分而清晰地展现出来。早期文明夷夏东西的形势至夏王朝的建立而得到改变,夏后通过确定其王朝正统文字及重定天地之中的措施,确立了华夏文明统一的宗教观与政治观。这种以地理之中及通神文字所建立的人君与至上神的固有联系,使后继王朝必须肩负起继承前朝遗产的使命,即恪守天地之中及通神的文字,这是王权合法性的根本保证。正是这一政治与宗教传统,使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东夷 华夏 文字
原文传递
春秋时期东夷与淮夷贵族墓葬用鼎比较研究
8
作者 丁燕杰 燕生东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6,共9页
淮夷与东夷族同属周代夷人的支系,两者关系密切。东夷与淮夷邦国贵族墓葬在基本用鼎组合上具有一致性,都使用形制、大小相同的偶数组合列鼎。但是,东夷族还使用形制、大小相同的奇数组合列鼎,且有多套列鼎共用现象,每套鼎还有数量的差... 淮夷与东夷族同属周代夷人的支系,两者关系密切。东夷与淮夷邦国贵族墓葬在基本用鼎组合上具有一致性,都使用形制、大小相同的偶数组合列鼎。但是,东夷族还使用形制、大小相同的奇数组合列鼎,且有多套列鼎共用现象,每套鼎还有数量的差异。淮夷邦国普遍仅使用1套2鼎列鼎,不同等级贵族列鼎数量、套数无明显差异。另外,兽首牺鼎的使用成为淮夷群舒贵族墓葬用鼎的独特现象。这些礼俗异同折射出春秋时期东夷与淮夷邦国在文化上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期 东夷 淮夷 墓葬 用鼎
下载PDF
再说儒——先秦儒家与上古的氏族、部落及国家
9
作者 高华平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4年第1期33-48,184,185,共18页
儒家是先秦诸子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胡适的《说儒》一文认为儒是殷民族“亡国遗民”的宗教和“柔逊的人生观”,这一观点虽有缺点和不足,却开创了从商周的历史文化探究儒家起源的新思路。从民族志的角度来看,儒的柔顺品格与“东夷天性... 儒家是先秦诸子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胡适的《说儒》一文认为儒是殷民族“亡国遗民”的宗教和“柔逊的人生观”,这一观点虽有缺点和不足,却开创了从商周的历史文化探究儒家起源的新思路。从民族志的角度来看,儒的柔顺品格与“东夷天性柔顺”密切相关,尧、舜、夏、商的“司徒之官”基本皆属于“东夷之人”也;“司徒之官”的职掌存在着由早期协调家族和氏族、部落内部关系,“慎徽五典,五典克从”,到中后期协调氏族、部落和方国间关系的转变。因此,每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仁义”观念。结合出土文献来看,夏商时期的“司徒”应作“司■”,表示其负责部落迁徙之职;西周早中期皆作“■(司)土”,可见其有“掌建邦之土地”之责。先秦儒和儒家的起源,实可以从中国上古的氏族、部落和国家的历史变迁中找到其悠久的文化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夷 司徒 文化 《说儒》
原文传递
文化区系视野下的上古砭石疗法起源初探 被引量:5
10
作者 袁婷 王振国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12期2502-2507,共6页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记载的中医起源五方论的真实性在学术界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以"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为新视角,从东方东夷部族的地域文化入手,分析东夷文化中的弓箭传统、酿酒技术、神乌信仰、开...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记载的中医起源五方论的真实性在学术界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以"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为新视角,从东方东夷部族的地域文化入手,分析东夷文化中的弓箭传统、酿酒技术、神乌信仰、开颅手术和文身习俗,通过对"砭"、"醫"、"鹊"三字的训诂,揭示上古砭石疗法与东夷文明和神医扁鹊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上古砭石疗法起源于东夷文明的新证据和新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砭石 东夷 扁鹊 乌鸦 中医起源 文化区系
下载PDF
论炎黄时代华夏族与东夷、苗蛮之融合 被引量:5
11
作者 田青刚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0-114,共5页
汉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在汉民族形成过程中,又以华夏为主体、揉合了其他民族的因素。炎黄时代,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以中原地区为核心,通过和平与非和平的方式,进行着密切的交流与融合。同时,各部落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步... 汉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在汉民族形成过程中,又以华夏为主体、揉合了其他民族的因素。炎黄时代,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以中原地区为核心,通过和平与非和平的方式,进行着密切的交流与融合。同时,各部落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步分化出新的氏族和部落,华夏民族正是在这种膨胀与融合中逐步发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族 东夷 苗蛮 融合
原文传递
东夷考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葛志毅 《古代文明》 CSSCI 2012年第1期28-40,112-113,共13页
本文首先指出东夷在上古部族分布范围中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东夷历史在华夏族形成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其次论述了周汉王朝统辖东夷地区所推行的政治措施,以及因政治地缘关系与东夷之间的交流往来,考量了郡县制与藩属朝贡制在东夷地区推... 本文首先指出东夷在上古部族分布范围中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东夷历史在华夏族形成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其次论述了周汉王朝统辖东夷地区所推行的政治措施,以及因政治地缘关系与东夷之间的交流往来,考量了郡县制与藩属朝贡制在东夷地区推行的变化与意义。再次,海外东夷之外,深入考察了淮泗东夷的渊源及徐偃王史迹的始末源流,指出徐偃王是研究周代徐国史的关键性中间环节,不容率意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夷 淮泗东夷 海外东夷 汉武帝设四郡 徐嬴舒偃 徐偃王
下载PDF
启、益之争与禅让的实质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庆伟 《中原文化研究》 2018年第1期65-72,共8页
尧舜禹之间的禅让以及计划中的禹与皋陶、伯益之间的禅让实际上是夷夏轮流执政,其中尧和禹代表华夏,而舜和皋陶、伯益代表东夷。启继禹位的三部曲是:先攻杀乃父选定的接班人益,抢夺王位;再召集天下诸侯于钧台,逼迫众诸侯承认自己的合法... 尧舜禹之间的禅让以及计划中的禹与皋陶、伯益之间的禅让实际上是夷夏轮流执政,其中尧和禹代表华夏,而舜和皋陶、伯益代表东夷。启继禹位的三部曲是:先攻杀乃父选定的接班人益,抢夺王位;再召集天下诸侯于钧台,逼迫众诸侯承认自己的合法地位;最后以武力压服异己势力,巩固自身的王位。启、益之争终结了这种轮流执政方式,但并未改变夷夏融合的历史趋势。战国儒家将启、益之争曲解为"尚贤",实际上反映了"不在其位"的知识阶层对以"和平演变"方式获取权力的强烈期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让 华夏 东夷
下载PDF
试论夏的起源及其与东夷的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戈志强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12-116,共5页
通过论证夏和东夷的关系,从图腾崇拜的角度,揭示夏人源自北狄部族,夏文化应到山东龙山文化和与之相邻的红山文化中去寻找,本文并以考古文化遗址中的原始宗教遗迹为线索,认为二里头文化是苗蛮部族文化。
关键词 东夷 北狄 起源 原始宗教
下载PDF
嬴秦西迁历史探微
15
作者 雍际春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116-126,共11页
在关于嬴秦西迁问题的讨论中,现有研究争论颇大,仅西迁次数就有一次、二次、三次、四次等不同的看法;至于西迁的路线和目的地,除了大家公认最终落脚天水地区之外,对此前西迁的各次路线与地点看法亦各不相同。依据文献和民俗资料,结合近... 在关于嬴秦西迁问题的讨论中,现有研究争论颇大,仅西迁次数就有一次、二次、三次、四次等不同的看法;至于西迁的路线和目的地,除了大家公认最终落脚天水地区之外,对此前西迁的各次路线与地点看法亦各不相同。依据文献和民俗资料,结合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和新材料,立足先秦史的长时段和大视野进行整体考察,发现嬴秦的西迁先后共有五次,分别发生于帝尧时期、夏初、夏末商初、商末周初和周公东征时。嬴秦如此漫长而多次的西迁活动,既是与其发展和部族命运、生存空间相交织的复杂过程,又是与夏商周政权演变、周秦关系等多因素互动的结果,对先秦时期的历史发展走向和民族演变格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嬴秦 西迁 东夷 西垂 秦人
下载PDF
论汉族主体源于东夷 被引量:3
16
作者 罗骥 巩红玉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1期42-48,共7页
本文根据原始汉族融合过程中东夷在文化、语言、实力、空间、人口诸方面的优势 ,证明汉族的主体来源并非像传说的那样是炎黄族 。
关键词 汉族 主体来源 东夷 部族融合 人口优势 文化优势 语言优势
下载PDF
青铜的起源与发展
17
作者 孙贤 井中伟 《草原文物》 2023年第2期85-90,共6页
青铜■是西周时期新出现的青铜器类,根据自名器对西周晚期典型青铜■进行形制分析后,认为青铜■是起源于西周早中期的同型陶器,西周中期就已经出现青铜■,西周晚期发展出了周原式和东夷式两类青铜■。春秋时期,青铜■的名称发生了变化,... 青铜■是西周时期新出现的青铜器类,根据自名器对西周晚期典型青铜■进行形制分析后,认为青铜■是起源于西周早中期的同型陶器,西周中期就已经出现青铜■,西周晚期发展出了周原式和东夷式两类青铜■。春秋时期,青铜■的名称发生了变化,汉淮地区将青铜折肩罍也统称为■。青铜■的起源、发展是相对独立的,应与青铜罍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 青铜罍 周原 东夷
下载PDF
豫东地区睢县夷商文化初探
18
作者 李桂民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31-136,共6页
豫东睢县历史悠久,其得名源于睢水,睢水之名则与以鸟为图腾的夷商族群有关。睢县所在的豫东地区地处夷夏之间,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在此交汇,后来又成为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先商文化、二里岗等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尽管在原史时代考古文... 豫东睢县历史悠久,其得名源于睢水,睢水之名则与以鸟为图腾的夷商族群有关。睢县所在的豫东地区地处夷夏之间,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在此交汇,后来又成为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先商文化、二里岗等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尽管在原史时代考古文化多元,但在商代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内,东夷构成了豫东地区的主要族群。从地理分布看,二里头文化的东界局限在豫东地区西部,在先商族群来到豫东以后,岳石文化与先商文化构成豫东地区主要考古学文化,岳石文化与先商文化在豫东交错分布,直到二里岗文化期豫东的文化面貌才为之一变,睢县作为商丘市辖县,其文化面貌体现了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东 睢县 东夷 先商
下载PDF
殷商时期东夷文化的变迁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龙海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3-58,94,共7页
早商前期,由于商夷联盟的存在,商文化的扩张主要集中在西方、南方与北方。自商王中丁(早商晚段)以降,商夷联盟关系被双方间的战争所取代,随之而来是商文化向东方的两次大规模扩张:一次是表现在考古学上的二里冈上层时期,一次是殷墟时期... 早商前期,由于商夷联盟的存在,商文化的扩张主要集中在西方、南方与北方。自商王中丁(早商晚段)以降,商夷联盟关系被双方间的战争所取代,随之而来是商文化向东方的两次大规模扩张:一次是表现在考古学上的二里冈上层时期,一次是殷墟时期。商文化向东方的扩张在泰沂山脉南北两侧几乎是同时进行的。由考古学遗址的出土文物可知,东夷土著文化随着商文化的浸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且东夷文化的变迁在不同地域其程度亦有所区别。然而,有商一代商文化的势力并未扩张至整个海岱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商时期 东夷 文化变迁
原文传递
连云港与东夷史前文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石荣伦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1期83-86,共4页
连云港史前文化是东夷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海县的爪墩遗存与沂源猿人后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将军崖岩画是东夷后李文化的杰出代表,二涧遗址的北辛文化是东夷大汶口文化发展的源头之一,大伊山石棺遗址使得东夷大汶口文化熠熠生... 连云港史前文化是东夷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海县的爪墩遗存与沂源猿人后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将军崖岩画是东夷后李文化的杰出代表,二涧遗址的北辛文化是东夷大汶口文化发展的源头之一,大伊山石棺遗址使得东夷大汶口文化熠熠生辉,藤花落遗址是东夷龙山文化全面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而朝阳遗址与东夷岳石文化的发展处于同步序列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云港 东夷 史前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