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8篇文章
< 1 2 1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A synthesis 被引量:59
1
作者 J.Gregory Shellnutt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3期369-394,共26页
The late Permian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EL1P) covers -0.3× 10-6 kmL of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and Tibetan Plateau with displaced, correlative units in northern Vietnam (Song Da zone... The late Permian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EL1P) covers -0.3× 10-6 kmL of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and Tibetan Plateau with displaced, correlative units in northern Vietnam (Song Da zone). The ELIP i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because it contains numerous world-class base metal deposits and is contemporaneous with the late Capitanian (-260 Ma) mass extinction. The flood basalts are the signature feature of the ELIP but there are also ultramafic and silicic volcanic rocks and layered mafic- ultramafic and silicic plutonic rocks exposed. The EL1P is divided into three nearly concentric zones (i.e. inner, middle and outer) which correspond to progressively thicker crust from the inner to the outer zone. The eruptive age of the ELIP is constrained by geological, paleomagnetic and geochronological evidence to an interval of 〈3 Ma. The presence of picritic rocks and thick piles of flood basalts testifies to high temperature thermal regime however there is uncertainty as to whether these magmas were derived from the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or sub-lithospheric mantle (i.e. asthenosphere or mantle plume) sources or both. The range of Sr (Isr ≈ 0.7040-0.7132), Nd (ENd(t) ≈ -14 tO +8), Pb (206-pb/204-pb1 ≈ 17.9-20.6) and Os (Yos ≈ -5 to +11) isotope values of the ultramafic and mafic rocks does not permit a conclusive answer to ultimate source origin of the primitive rocks but it is clear that some rocks were affected by crustal contamination and the presence of near-depleted isotope compo- sitions suggests that there is a sub-lithospheric mantle component in the system. The silicic rocks are derived by basaltic magmas/rocks through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r partial melting, crustal melting or by interactions between mafic and crustal melts. The formation of the Fe-Ti-V oxide-ore deposits is probably due to a combination of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f Ti-rich basalt and fluxing of C02-rich fluids whereas the Ni-Cu-(PGE) deposits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Permian Mantle plume Large igneous province Flood basalts Mineral deposits Uplift and doming
下载PDF
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140-85 Ma thermal doming extension in the Dabie orogen, central China 被引量:6
2
作者 许长海 周祖翼 +1 位作者 马昌前 Peter W. Reiners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2年第9期801-817,共17页
Regional architecture of geochronology and differential cooling pattern show that the Dabie orogen underwent a thermal doming extension during 140-85 Ma. This extension resulted in widespread re-melting of the Dabie b... Regional architecture of geochronology and differential cooling pattern show that the Dabie orogen underwent a thermal doming extension during 140-85 Ma. This extension resulted in widespread re-melting of the Dabie basement, intense volcanic activities in North Huaiyang and the formation of fault-controlled depressions in the Hefei basin. This thermal doming extension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wo consecutive evolving stages, i.e. the intensifying stage (140-105 Ma) and the declining stage (105-85 Ma). In the first stage (140-105 Ma), the thermal doming mainly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Dabie block, and to a less degree, in the Hongan block. The thermal doming structure of the Dabie block is configured with Macheng-Yuexi thermal axis, Yuexi/Luotian thermal cores and their downslide flanks. The orientation of thermal axis is dominantly parallel to the strike of orogen, and UHP/HP units together with metamorphic rocks of North Huaiyang constitute the downslide flanks. The Yuexi core differs from the Luotian core in both the intensity and the shaping time. To some extent, the Hongan block can be regarded as part of downslide systems of the Dabie doming structure. The doming proces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rmal-center's migration along the Macheng-Yuexi thermal axis; consequently, it is speculated to be attributed to the convective removal of thickened orogenic root, which is a process characterized by intermittance, migration, large-scale and differentiation. During the declining stage (105-85 Ma), the dome- shaped figure still structurally existed in the Dabie orogen, but orogenic units cooled remarkably slow and magmatic activities stagnated gradually. Study on the thermal doming of Dabieshan Mountains can thus provide detailed constraints on the major tectonic problems such as the UHP/HP exhumation model, the boundary between North Dabie and South Dabie, and the orogenesis 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BIE orogen geochronology cooling pattern THERMAL doming extension.
原文传递
确吉顿珠仁青大师出生地考
3
作者 赛仁青才让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66-68,共3页
确吉顿珠仁青大师是格鲁派早源地夏琼寺的创建者和宗喀巴大师的恩师。作为藏传佛教史上有重要贡献的一代大师,他的出生地却有卫藏、夏卜愣、昂拉、多宁等多种说法。本文经过周密考证,认为多宁说最确凿可信,应该成为定论。
关键词 藏传佛教 确吉顿珠仁青 出生地 多宁
下载PDF
地下水对岩层移动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守政 《山西建筑》 2005年第21期105-106,共2页
详细论述了地下水对岩层移动规律的影响,并针对隧道施工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实践证明,提高了工程的安全性,降低了工程成本。
关键词 岩层移动 成拱作用 隧道变形 仰拱支撑
下载PDF
未确知数学在研究地震地面运动过程中的应用
5
作者 吴衍智 庞彦军 葛琦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2年第3期130-133,共4页
本文用未确知数学揭示了地震地面运动的两个重要参量:未确知型地震烈度和未确知型场地土分类等级。并给出了未确知型场地土的阻尼比和卓越频率。从而得到了地震地面运动过程的未确知型模型。
关键词 未确知型 烈度 等级 阻尼比
下载PDF
减振器行星旋压封口工艺及设备
6
作者 罗金良 李建国 《兵工学报(坦克装甲车与发动机分册)》 2000年第1期47-51,共5页
该文根据工艺原理和试验研究基础 ,将行星旋压工艺应用于减振器封口 .
关键词 减振器 行星旋压封口工艺 工艺参数 工艺设备 工艺原理 旋轮
全文增补中
预着屏透镜技术的研究
7
作者 高鹏 《真空电子技术》 2001年第1期17-19,共3页
采用 AK材荫罩的彩色显像管 (缩写 CPT) ,在大电流工作状态下 ,荫罩会产生较大的热拱形变 ,从而导致电子束发生较大的漂移 ,极易造成着屏不良 ,严重地影响着彩管的亮度均匀性 ,这是困扰彩管制造厂家的一大难题。本文以 2 1"东芝型 ... 采用 AK材荫罩的彩色显像管 (缩写 CPT) ,在大电流工作状态下 ,荫罩会产生较大的热拱形变 ,从而导致电子束发生较大的漂移 ,极易造成着屏不良 ,严重地影响着彩管的亮度均匀性 ,这是困扰彩管制造厂家的一大难题。本文以 2 1"东芝型 CPT为例 ,着重讨论在强弱电流下彩管的色纯漂移 (缩写 P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着屏 透镜 荫罩热拱 彩色显像管
下载PDF
峨眉山地幔柱上升的沉积响应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3
8
作者 何斌 徐义刚 +3 位作者 肖龙 王雅玫 王康明 沙绍礼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0-37,共8页
研究表明西南地区峨眉山玄武岩下伏茅口组的部分缺失是峨眉山地幔柱的快速上升及其所形成的地壳穹状隆起造成的。对该地区中、晚二叠世沉积记录的研究也支持上述结论。通过野外实地地质考察和室内综合研究发现,西南地区峨眉山玄武岩之... 研究表明西南地区峨眉山玄武岩下伏茅口组的部分缺失是峨眉山地幔柱的快速上升及其所形成的地壳穹状隆起造成的。对该地区中、晚二叠世沉积记录的研究也支持上述结论。通过野外实地地质考察和室内综合研究发现,西南地区峨眉山玄武岩之下零星发育一套碎屑岩系,其主要分布在穹状隆起的边缘。在隆起西缘盐源平川一带,为一岩性以砾岩、砂岩为主的低位水下扇;在隆起的东北缘普格、巧家、武定一带,峨眉山玄武岩之下发育一层砾石,主要为茅口组灰岩的灰岩质砾岩;昆明西山地区的灰岩质砾岩中灰岩砾石的磨圆较好,可能代表古河谷沉积。在茅口组顶部古剥蚀面上还零星可见一层厚几米至十几米残积相碎屑岩或底砾岩。上述碎屑岩系的厘定及对其空间分布和沉积环境的研究表明,上扬子西缘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前地壳发生快速穹状抬升,碎屑岩是峨眉山地幔柱上升造成的沉积响应;地幔柱的上升还造成上扬子中、晚二叠世区域岩相古地理的突变和隆起区古喀斯特的形成。这些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幔柱形成机制提供了进一步佐证,同时深化了对晚古生代上扬子西缘构造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玄武岩 沉积响应 地壳抬升和穹状隆起 地幔柱
下载PDF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十年胶东金矿成矿理论与深部勘查进展 被引量:23
9
作者 宋明春 杨立强 +8 位作者 范宏瑞 于学峰 丁正江 张永文 邱昆峰 李杰 张良 王斌 李世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03-935,共33页
2011年原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来,胶东金矿深部找矿取得了重大成绩,新增金资源量约2958 t,勘查评价了12个大型及以上金矿床,发现了2个超巨型金矿床。胶东地区累计探明金资源量逾5000 t,占全国的1/3。这些成果的取得得... 2011年原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来,胶东金矿深部找矿取得了重大成绩,新增金资源量约2958 t,勘查评价了12个大型及以上金矿床,发现了2个超巨型金矿床。胶东地区累计探明金资源量逾5000 t,占全国的1/3。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对成矿构造背景、成矿规律、矿床成因等成矿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勘查技术方法的不断进步。胶东金矿成矿作用及相关研究是国内地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总结了近10年胶东金矿成矿背景、矿床分布、成矿时代、矿床地球化学、成矿模式、矿床成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或突破,尤其是对深部成矿模式、大规模成矿机制等研究取得的原创性成果。研究表明,胶东金矿形成于埃达克性质花岗岩转化为弧花岗岩的岩浆活动背景,岩浆岩和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性状转化为金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早白垩世热隆-伸展构造为大规模金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断裂倾角变化控制了流体聚集和富矿柱的形成,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有幔源因素,胶东型金矿是与经典造山型金矿和其他已知金矿类型不同的新的金矿成因类型。胶东金矿勘查综合应用了成矿规律、大探测深度地球物理方法、构造叠加晕地球化学方法、三维地质建模、深孔钻探等技术方法,以赋矿构造位置为目标、以频率域电磁探测为主要技术手段的深部金矿阶梯找矿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深部勘查发现,新探明的金资源量集中于1000~2000 m深度,绝大部分为破碎带蚀变岩型矿化,三山岛地区和焦家地区的多个浅部矿体向深部连为一体,构成资源量大于1000 t的超巨型金矿床。探明了中国首个海域金矿床,在胶东东部发现黄铁矿碳酸盐脉型新的金矿化类型。综合分析指出,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对大规模成矿的影响、断裂控矿机理、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金矿资源潜力及精细高效的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金矿 深部找矿 矿床成因 找矿方法 热隆-伸展构造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下载PDF
胶东型金矿床断裂控矿及成矿模式 被引量:20
10
作者 宋明春 丁正江 +10 位作者 刘向东 李世勇 李健 董磊磊 魏绪峰 鲍中义 王斌 张琪彬 张亮亮 刘洪波 贺春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74-1802,共29页
胶东型金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断裂控矿规律一直是地质勘查和研究的重点问题。为深入研究断裂对金成矿的控制作用,本文基于大量矿床勘查和地质调查资料,通过对典型断裂剖面和断裂与矿体空间关系的构造解析,判断了成矿期断裂的性质和应力... 胶东型金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断裂控矿规律一直是地质勘查和研究的重点问题。为深入研究断裂对金成矿的控制作用,本文基于大量矿床勘查和地质调查资料,通过对典型断裂剖面和断裂与矿体空间关系的构造解析,判断了成矿期断裂的性质和应力状态,讨论了断裂产状变化的控矿机理,提出了胶东型金矿新的构造成矿模式。将胶东主要控矿断裂分为Ⅰ级缓倾角断裂、Ⅱ级陡倾角断裂和Ⅲ级陡倾角张裂脉,三者分别控制了破碎带蚀变岩型、复合类型和石英脉型金矿床。金矿体主要赋存于断裂产状转折部位,蚀变岩型矿体赋存于断裂的倾角变缓部位,石英脉型矿体赋存于断裂倾角变陡部位。缓倾角断裂控制的矿体具有总体侧伏角小、富矿柱侧伏角大的“双向”侧伏特征。矿体产状与断裂产状的关系指示,三山岛、焦家和招平三条控矿断裂成矿期均属右行正滑或右行张扭性,金牛山断裂具有左行正滑特征。根据金矿体产状分析的胶西北金成矿小区区域构造应力场σ1为294°∠82°和269°∠78°,焦家断裂的σ1为300°∠67°、311°∠78°和321°∠81°,招平断裂北段σ1为130°∠65°和138°∠69°,反映了胶西北玲珑花岗岩体分布区域总体以垂向主压应力为主,其东、西两侧的边界断裂处的主压应力方位分别沿SE向和NW向指向岩体,成矿期断裂处于NW—SE向拉张状态。胶东东部邓格庄金矿田的σ1为287°∠0°,以水平主压应力为主。综合分析认为,产状变化的具张扭性质的断裂是金的有利赋矿构造,断裂的产状变化对金矿体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断裂结构和流体性状的变化是金矿阶梯成矿的关键因素,断裂沿走向和倾向的产状转折联合控制了金矿体的侧伏。胶东地区早白垩世深部大量岩浆岩快速侵位,导致地壳强烈隆升产生伸展构造,来自不同深度和层次岩浆房及不同源区的岩浆梯次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矿断裂 胶东型金矿床 主应力 断裂性质 阶梯成矿 热隆-伸展构造
下载PDF
青藏高原新生代造山型金成矿系统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庆飞 邓军 +3 位作者 翁伟俊 李华健 王璇 李龚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15-1353,I0001-I0006,共45页
形成在大洋俯冲过程的造山型金矿已被广泛研究,而对随后的大陆碰撞阶段形成的造山型金矿研究较少。青藏高原是最年轻的大陆碰撞事件的产物,为揭示大洋俯冲-大陆碰撞完整构造演化背景下的造山型金成矿系统的成因提供了难得的研究窗口。... 形成在大洋俯冲过程的造山型金矿已被广泛研究,而对随后的大陆碰撞阶段形成的造山型金矿研究较少。青藏高原是最年轻的大陆碰撞事件的产物,为揭示大洋俯冲-大陆碰撞完整构造演化背景下的造山型金成矿系统的成因提供了难得的研究窗口。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存在三个金成矿带:(1)在大洋俯冲和大陆碰撞初期(60~43Ma),在正向碰撞带的挤压构造中,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形成石英脉型金矿带;(2)在大陆侧向碰撞带的大规模走滑剪切环境中(32~21Ma),发育受剪切带控制的石英脉型和浸染型矿体为主的金矿带;(3)在中新世印度大陆岩石圈回撤背景下(19~15Ma),喜马拉雅穹窿带普遍发育与Sb矿化有关的浸染型和细脉型金矿带。矿床矿化-蚀变和成矿流体特征综合表明三个矿带成矿深度具有逐次变浅的系统变化规律。碰撞造山环境造山型金成矿作用发生在峰期变质和退变质之后,脉动式的成矿作用多数和印度-欧亚板块汇聚速率的多期下降具有同步性,和大洋板片断离和大陆板片回撤等地幔扰动事件同期。岩石圈结构控制了流体的运移和成矿位置,深部成矿流体在较厚岩石圈的压力下沿板块边界上涌至岩石圈厚度梯度处就位。石英脉型金矿金属沉淀受到地震泵模式和流体不混溶作用控制,浅成蚀变岩型主要受到水岩反应的控制。三个金矿带黄铁矿δ34S中值大多是0左右,与不同时期的围岩地层无关;成矿流体δ18O整体上与富集地幔产生流体的氧同位素一致;与成矿有关的黄铁矿的40Ar/36Ar和3He/4He值表现出明显的地幔来源特征;矿石硫化物PGE特征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和岩浆热液不同的地化属性。矿床地球化学特征、金矿化整体滞后于区域进变质并与地幔扰动事件具有同步性均表明青藏高原金矿成矿流体和金属主体来自于地幔。文章进一步为造山型金矿石氢氧同位素的时空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型金矿 同位素 青藏高原 穹窿 地幔流体 大陆碰撞
下载PDF
胶东型金矿热隆-伸展成矿系统 被引量:5
12
作者 宋明春 宋英昕 +5 位作者 李杰 刘洪波 李健 董磊磊 贺春艳 王润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41-1260,共20页
胶东型金矿具有独特的成矿特征和成因机制,不同于国际已知金矿类型。为了深化认识控制矿床形成、变化和保存的地质要素及成矿过程,本文综合分析了胶东半岛晚中生代岩浆作用、构造活动和成矿特征及其构造背景,提出该区深部岩浆活动与地... 胶东型金矿具有独特的成矿特征和成因机制,不同于国际已知金矿类型。为了深化认识控制矿床形成、变化和保存的地质要素及成矿过程,本文综合分析了胶东半岛晚中生代岩浆作用、构造活动和成矿特征及其构造背景,提出该区深部岩浆活动与地壳快速隆升及浅部变质核杂岩、张性断层、断陷盆地等伸展构造,共同控制了以Au为主的矿床成矿系列及成矿演化过程,谓之热隆-伸展成矿系统。阐明了晚中生代岩浆演化过程中的元素变化规律,发现了金矿化蚀变带中的低Ba、Sr含量异常及早白垩世胶东地壳中金丰度的显著变化,揭示了壳幔物质混合和伟德山型花岗岩岩浆活动对金成矿的贡献。认为这一成矿系统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的后俯冲伸展环境,由于软流圈上涌导致岩石圈地幔性质由富集向亏损转化,从而引起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变化,地球化学元素重新调整,幔源含金流体与由重熔下地壳析出的壳源含金流体混合形成富金流体库,并产生贫金花岗岩。大规模岩浆活动为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提供了热动力条件,上地壳伸展产生的断裂构造则为成矿元素聚集提供了良好空间。热隆-伸展成矿系统是中国东部晚中生代重要的成矿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隆-伸展成矿系统 胶东型金矿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变化 岩石圈地幔性质转化 后俯冲伸展 贫金花岗岩
下载PDF
土的成拱效应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3
作者 龚辉 《山西建筑》 2007年第21期103-104,共2页
对现有土的成拱效应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总结,介绍了土的成拱机理、拱脚的存在形式及土拱的影响因素,并对进一步研究土的成拱效应提出一些参考建议,为研究土的成拱效应提供了参考借鉴。
关键词 成拱效应 拱脚 成拱机理 研究现状
下载PDF
东海海礁凸起、钱塘凹陷中、古生代地层展布探讨 被引量:5
14
作者 高德章 唐建 薄玉玲 《海洋石油》 CAS 2005年第3期1-6,共6页
基于东海海礁钱塘地区1:20万重磁成果,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全磁纬变倾角化极等技术,对该地区前新生代地层的展布与含油气远景进行了探讨。依据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存在中生界,可能存在古生界;沉积层底界面埋深大于4500m的地区可能存在... 基于东海海礁钱塘地区1:20万重磁成果,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全磁纬变倾角化极等技术,对该地区前新生代地层的展布与含油气远景进行了探讨。依据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存在中生界,可能存在古生界;沉积层底界面埋深大于4500m的地区可能存在侏罗纪暗色泥岩;研究采用的方法技术可行、有效,可用于前新生代地层展布研究与含油气远景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礁凸起 钱塘凹陷 重力异常 磁力异常 沉积层底界面 中、古生代地层 含油气远景预测 小波多尺度分解 全磁纬变倾角化极
下载PDF
0.7Ma以来的念青唐古拉山脉隆升过程——来自冰川剥蚀作用的证据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大岗 赵希涛 +5 位作者 孟宪刚 吴中海 邵兆刚 冯向阳 杨朝斌 王建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30-637,共8页
通过对念青唐占拉山冰碛地层划分及冰碛物同位素测年,发现最早一期冰碛物形成于0.7~0.6Ma BP,指示自中更新世以来念青唐古拉山脉开始隆升,主峰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冰川剥蚀作用,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冰碛高平台;0.2~0.14 Ma BP念青唐古... 通过对念青唐占拉山冰碛地层划分及冰碛物同位素测年,发现最早一期冰碛物形成于0.7~0.6Ma BP,指示自中更新世以来念青唐古拉山脉开始隆升,主峰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冰川剥蚀作用,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冰碛高平台;0.2~0.14 Ma BP念青唐古拉山又快速隆升,并堆积了刚刚伸出各大沟谷口的高侧碛;0.07~0.03 Ma BP念青唐古拉山再次小规模隆起,形成各大沟谷内的侧碛和终碛垄;0.01 Ma BP还有小规模冰川活动。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地区的冰川剥蚀作用反映出的山脉隆升过程,可较好地与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相对比,它应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 同位素年龄 剥蚀作用 山脉隆升 念青唐古拉山
下载PDF
彩管荫罩热膨胀及其抑制方法研究
16
作者 林砺宗 颜晶 +1 位作者 朱震宇 王俊 《中国材料科技与设备》 2008年第3期86-88,107,共4页
研究荫罩热拱起现象产生的机理,分析整体拱起、长时拱起、短时拱起以及局部拱起对色偏差的影响程度。采用荫罩内表面喷涂一定厚度的低熔点玻璃抑制荫罩的热拱起;指出由于不同的厚度会产生不同的残留张应力,必须采用合适的厚度使荫罩... 研究荫罩热拱起现象产生的机理,分析整体拱起、长时拱起、短时拱起以及局部拱起对色偏差的影响程度。采用荫罩内表面喷涂一定厚度的低熔点玻璃抑制荫罩的热拱起;指出由于不同的厚度会产生不同的残留张应力,必须采用合适的厚度使荫罩在不同环境下将Q值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文中提出了一套通过试验方法获得最佳厚度参数的工艺流程,并对25英寸彩色显象管荫罩进行试验研究,发现当荫罩金属板与涂层材料厚度比大于0.1时,抑制效果提高趋于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管 荫罩 热拱起 Q值 抑制
下载PDF
彩管荫罩热拱效应的分析与研究
17
作者 费民权 焦宗平 高岚 《真空电子技术》 2005年第5期28-32,共5页
本文通过热拱效应现象,叙述了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并简要介绍了热拱对策手段。
关键词 荫罩 热拱 温升 色纯 测试 彩管
下载PDF
鲁西地区断裂构造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49
18
作者 金振奎 刘泽容 石占中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5期1-5,共5页
鲁西地区断裂构造发育,并且以新泰—泗水一带为中心呈放射状和同心环状展布,组成了同心环状—放射状断裂构造体系。这些断裂均表现为张扭性断裂,但也曾发生过压扭性活动。断裂的垂直断距为几十米至几千米不等,在研究区中部断裂断距... 鲁西地区断裂构造发育,并且以新泰—泗水一带为中心呈放射状和同心环状展布,组成了同心环状—放射状断裂构造体系。这些断裂均表现为张扭性断裂,但也曾发生过压扭性活动。断裂的垂直断距为几十米至几千米不等,在研究区中部断裂断距较大,而在边部较小。这些断裂是在中新生代形成并进一步发展的。同心环状—放射状断裂构造体系是鲁西地块呈穹隆拱升形成的,而且在拱升的过程中还发生了逆时针和顺时针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地区 断裂 断裂构造体系 穹隆 拱升 类型
下载PDF
蓝宝石单晶的生长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19
作者 范志刚 刘建军 +3 位作者 肖昊苏 张旺 关春颖 苑立波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80-891,共12页
蓝宝石单晶因其优良的综合性能而成为最重要的中红外光学材料之一,在军民两用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简述蓝宝石单晶的主要性能;综述蓝宝石单晶的几种重要生长方法及其最新研究成果,并分析了各制备方法的优缺点;介绍了蓝宝石单晶的应... 蓝宝石单晶因其优良的综合性能而成为最重要的中红外光学材料之一,在军民两用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简述蓝宝石单晶的主要性能;综述蓝宝石单晶的几种重要生长方法及其最新研究成果,并分析了各制备方法的优缺点;介绍了蓝宝石单晶的应用领域及其一些最新成果;最后指出蓝宝石单晶今后的研究重点:(1)改进现有制备工艺及完善近尺寸成型技术;(2)完善蓝宝石单晶的超光滑加工理论及其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宝石单晶 提拉法 导模法 热交换法 光学窗口 整流罩
原文传递
红外窗口和整流罩材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31
20
作者 李跃龙 黎建明 +5 位作者 苏小平 杨海 那木吉拉图 李楠 杨鹏 李金权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77-884,共8页
介绍红外窗口的三个综合性能评价因子:热破裂品质因子、光畸变品质因子、抗热冲击品质因子;并用它们评价了氟化镁、尖晶石、氮氧化铝、蓝宝石、硫化锌和硒化锌、金刚石等主要的红外窗口和整流罩材料;综述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 介绍红外窗口的三个综合性能评价因子:热破裂品质因子、光畸变品质因子、抗热冲击品质因子;并用它们评价了氟化镁、尖晶石、氮氧化铝、蓝宝石、硫化锌和硒化锌、金刚石等主要的红外窗口和整流罩材料;综述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 窗口 整流罩 品质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