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载胰岛素白及多糖可溶性微针柔性贴片的制备和初步评价 被引量:11
1
作者 韩珍 曾锐 +3 位作者 周平 杨玲 任艳 瞿燕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906-1913,共8页
目的首次使用白及多糖和聚乙烯醇制备载胰岛素(insulin,INS)的可溶性微针柔性贴片(INS-DMNs),并对其理化性质及透皮递送性能进行了初步评价。方法采用微模塑法制备INS-DMNs,以针体硬度、背衬柔韧性及成型性为指标,考察白及多糖与聚乙烯... 目的首次使用白及多糖和聚乙烯醇制备载胰岛素(insulin,INS)的可溶性微针柔性贴片(INS-DMNs),并对其理化性质及透皮递送性能进行了初步评价。方法采用微模塑法制备INS-DMNs,以针体硬度、背衬柔韧性及成型性为指标,考察白及多糖与聚乙烯醇的浓度;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形态特征,考察载药量、溶解性、皮肤刺激性、机械强度及稳定性,共聚焦显微镜评估胰岛素的透皮释放和扩散;采用Franz扩散池考察体外透皮性能;体内药效学评估INS-DMNs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结果 INS-DMNs呈金字塔形,针体均匀且机械强度良好,能在2 h内溶解,背衬柔韧平整,每片含药量(0.25±0.02)IU,所诱导的皮肤损伤小且可迅速恢复,稳定性良好,胰岛素可到达皮肤内部220μm处。体外皮肤渗透结果显示,12h后,INS-DMNs中胰岛素累积渗透量可达89.63%,证明白及多糖可溶性微针柔性贴片可有效改善胰岛素的透皮渗透。体内药效学结果显示,INS-DMNs表现出明显的降血糖作用,相对于皮下给药,微针给药的持续性更好。结论 INS-DMNs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插入皮肤并持续释放药物,同时灵活的背衬提供了更优的皮肤附着力,实现了胰岛素的透皮递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多糖 胰岛素 微模塑法 可溶性微针 柔性贴片 经皮给药系统 溶解性 皮肤刺激性 机械强度 降血糖
原文传递
可溶微针在经皮药物递送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明龙 杨丹 +3 位作者 孙颖 权桂兰 吴传斌 潘昕 《药学进展》 CAS 2020年第5期324-331,共8页
可溶微针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透皮给药技术,它具有药物递送可控性、可调节性以及自我给药的便捷性等特点,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微针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微针分类、常用材料和制备方法,重点介绍了可溶微针在小分子、... 可溶微针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透皮给药技术,它具有药物递送可控性、可调节性以及自我给药的便捷性等特点,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微针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微针分类、常用材料和制备方法,重点介绍了可溶微针在小分子、多肽、蛋白和核酸等药物递送领域的研究进展,系统讨论了可溶微针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以期为更精准智能的可溶微针经皮递药系统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微针 经皮药物递送 生物医药
原文传递
可溶性微针用于水难溶性利多卡因的递送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占浩慧 黄颖聪 +1 位作者 马凤森 陈光辉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1762-1767,共6页
目的选择利多卡因作为水难溶性模型化合物,以Gantrez S-97(methyl vinyl ether/maleic anhydride copolymer)和PVPk30(polyvinylpyrrolidone)作为复合基质材料制备可溶性微针来加快水难溶性药物的递送。本实验分别研究可溶性微针的制备... 目的选择利多卡因作为水难溶性模型化合物,以Gantrez S-97(methyl vinyl ether/maleic anhydride copolymer)和PVPk30(polyvinylpyrrolidone)作为复合基质材料制备可溶性微针来加快水难溶性药物的递送。本实验分别研究可溶性微针的制备、外观性能、机械性能、皮内溶解性能、药效及所加载药物在微针中的结晶行为。方法以聚二甲氧基硅氧烷(PDMS)为阴模,采用倒模法制备微针。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微针的外观形态;结合物性分析仪和组织学切片考察微针的机械性能;用皮内溶解和药效实验表征利多卡因的成功递送;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表征利多卡因的结晶行为。结果利多卡因可溶性微针针型良好,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刺入皮肤,微针可在皮内于3 min内溶解并起局麻药效,药物在微针中以无定形存在。结论共溶剂法制备可溶性微针对于促进水难溶性药物的递送具有一定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微针 水难溶性药物 利多卡因 麻醉药效 无定形
原文传递
眼用微创布林佐胺可溶性微针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敏姝 于翔 +1 位作者 金义光 吴志鸿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49-854,共6页
角膜屏障影响眼用药物的渗透及药效。本文选择难溶性药物布林佐胺作为模型药物,制备了其眼用角膜微创可溶性微针。将布林佐胺溶于乙醇,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K90溶解后,灌注于微针模具中,干燥后脱模得到布林佐胺微针。体视镜和扫描电镜显... 角膜屏障影响眼用药物的渗透及药效。本文选择难溶性药物布林佐胺作为模型药物,制备了其眼用角膜微创可溶性微针。将布林佐胺溶于乙醇,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K90溶解后,灌注于微针模具中,干燥后脱模得到布林佐胺微针。体视镜和扫描电镜显示该微针为圆锥形,高约750μm,底部直径约300μm,针尖距约500μm。微针贴片为10×10阵列,面积为1 cm^(2),载药量高达7.3 mg·cm^(2)。布林佐胺微针的2 h体外释放率达93%,药物角膜渗透量为877±105μg。微针机械强度较大(0.32 N/针),易插入大鼠角膜中,深度达200μm,贴片在2 min内就可快速溶解,受损角膜于24 h内可快速修复。所有动物实验经军事医学研究院辐射医学研究所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实验均按照相关指导原则和规定进行。眼用微创可溶性微针具有角膜微创和快速修复、载药量大和渗透率高的特点,有很好的眼部疾病治疗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林佐胺 可溶性微针 眼部给药 角膜 微创
原文传递
可溶性微针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开发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沈瑞雪 朱壮志 +1 位作者 章俊云 罗华菲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17年第9期638-642,共5页
可溶性微针作为一种新型经皮给药系统,可克服角质层屏障,扩大经皮传递药物的范围,实现无痛给药和自主给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可溶性微针的制备方法及其在亲水性小分子药物和生物大分子药物经皮给药系统中... 可溶性微针作为一种新型经皮给药系统,可克服角质层屏障,扩大经皮传递药物的范围,实现无痛给药和自主给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可溶性微针的制备方法及其在亲水性小分子药物和生物大分子药物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开发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微针 制备方法 亲水性小分子 生物大分子
原文传递
可溶性微针在经皮给药系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崔闻宇 刘美琦 +2 位作者 王瑾 吴廷影 王妍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7-336,共10页
对微针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优势进行了简单阐述,重点介绍了可溶性微针。可溶性微针由生物相容性和水溶性的基质材料制成,具有可生物降解、载药量大、不产生针尖废物等独特优势。从可溶性微针常用的基质种类和制备方法阐述了可溶性微针对... 对微针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优势进行了简单阐述,重点介绍了可溶性微针。可溶性微针由生物相容性和水溶性的基质材料制成,具有可生物降解、载药量大、不产生针尖废物等独特优势。从可溶性微针常用的基质种类和制备方法阐述了可溶性微针对药物经皮渗透和吸收的影响。对国内外研究中可溶性微针递送疫苗、降糖药、基因、麻醉剂、抗肿瘤药物和其他应用进行了介绍。总结出可溶性微针经皮给药系统可显著提高药物的经皮渗透量,能够安全、稳定地输送药物并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最后,对可溶性微针现研究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微针 经皮给药 基质 微模塑法 药物递送
下载PDF
可溶性微针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陈欢欢 宋信莉 +3 位作者 汪云霞 石佳楠 杨小双 杨胜磊 《广东化工》 CAS 2021年第16期115-116,共2页
微针作为一种可有效穿透皮肤角质层增大药物透皮吸收和速率的新型技术,近年来在医药领域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经皮给药系统。可溶性微针作为微针中的一大类,因其相较于别类微针独特的优势已成为热点研究开发的对象。基于此,本文将从... 微针作为一种可有效穿透皮肤角质层增大药物透皮吸收和速率的新型技术,近年来在医药领域得到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经皮给药系统。可溶性微针作为微针中的一大类,因其相较于别类微针独特的优势已成为热点研究开发的对象。基于此,本文将从可溶性微针的概念、特点、机理、材料的选择及近年来在各方面疾病中的研究运用进行总结及展望,以使更多学者对可溶性微针更深入的认识与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微针 经皮给药系统 特点 医药领域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纳米增强机械性能的可溶性微针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5
8
作者 包阳阳 刘哲 +1 位作者 刘勇 马凤森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999-2004,共6页
本文主要研究纳米粒对可溶性微针机械性能的影响,从而构建优异机械性能的可溶性微针。采用不同种类的纳米材料(碳酸钙、羟基磷灰石、二氧化硅)、粒径(20、60、100 nm)和处方质量占比(2%、6%、10%),与微针基质材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本文主要研究纳米粒对可溶性微针机械性能的影响,从而构建优异机械性能的可溶性微针。采用不同种类的纳米材料(碳酸钙、羟基磷灰石、二氧化硅)、粒径(20、60、100 nm)和处方质量占比(2%、6%、10%),与微针基质材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乙烯基吡咯烷酮-乙酸乙烯酯共聚物(PVP/VA)]共混形成可溶性微针。通过纳米压痕仪研究纳米粒对微针弹性模量以及硬度的影响。纳米碳酸钙对PVP微针的弹性模量与硬度均有显著性提高(P<0.001);纳米羟基磷灰石对PVP/VA微针的弹性模量与硬度均有显著性提高(P<0.001)。当纳米羟基磷灰石粒径为20 nm时,PVP/VA微针的弹性模量为(10.6±1.0)GPa,硬度为(0.47±0.06)GPa,且随纳米粒粒径增大,微针机械性能降低;当纳米羟基磷灰石质量占比从2%至6%,PVP/VA微针的弹性模量与硬度得到显著性提高(P<0.001),但继续提高占比对微针的影响不大。纳米羟基磷灰石增强的PVP/VA可溶性微针对完好皮肤无刺激性影响,对破损皮肤有轻微刺激性,但在72 h后完全消失。动物实验已获得浙江工业大学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委员会批准。因此,纳米羟基磷灰石增强的PVP/VA可溶性微针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综上可知,根据给定的基质材料构建微针时,需选择合适的纳米粒、粒径以及处方质量占比,才能有效且显著地提升微针机械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微针 纳米粒 纳米压痕仪 弹性模量 硬度
原文传递
可溶性微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李锐婷 李丽云 +1 位作者 孙文强 丁江生 《药学进展》 CAS 2021年第6期460-466,共7页
微针是一种新型经皮给药技术,具有无痛高效递送药物、良好的患者依从性以及便于自主给药等优势。较其他类型的微针而言,可溶性微针具有制备成本低、载药量大、应用范围广、无尖锐废弃物残留、易于控制药物释放等优点。综述可溶性微针的... 微针是一种新型经皮给药技术,具有无痛高效递送药物、良好的患者依从性以及便于自主给药等优势。较其他类型的微针而言,可溶性微针具有制备成本低、载药量大、应用范围广、无尖锐废弃物残留、易于控制药物释放等优点。综述可溶性微针的基质和制备方法、质量评价及其在药物递送、免疫接种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探讨可溶性微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开发、应用可溶性微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微针 经皮给药 制备 质量评价 药物递送 免疫接种
原文传递
利塞膦酸钠可溶性微针的制备及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研究
10
作者 梁俊晖 苏安宇 +5 位作者 杨雅雯 李亚欣 边影彤 邓世森 袁秋虹 王利胜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522-1531,共10页
目的 制备利塞膦酸钠可溶性微针,对其进行表征及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药效评价。方法 通过响应面法优选微针的制备工艺;采用扫描电镜、皮内溶解试验、穿刺试验、皮肤屏障恢复试验与体外透皮试验对所制得微针的外观、溶解性能、机械性能... 目的 制备利塞膦酸钠可溶性微针,对其进行表征及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药效评价。方法 通过响应面法优选微针的制备工艺;采用扫描电镜、皮内溶解试验、穿刺试验、皮肤屏障恢复试验与体外透皮试验对所制得微针的外观、溶解性能、机械性能、安全性、透皮特性进行表征;采用卵巢切除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进行药效学评价。结果 经过优选的微针配方为聚乙烯吡咯烷酮-硫酸软骨素(PVP K30-CS)配比为1∶0.86,溶剂占比55%;所得微针具有良好的性状,并展现出与口服给药相似的Ca^(2+)、P^(3+)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调节能力,显著提升模型大鼠骨密度并修复其骨微结构。结论 利塞膦酸钠可溶性微针质量稳定、使用方便、药效确切,是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潜在选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塞膦酸钠 双膦酸盐 可溶性微针 骨质疏松 响应面法
原文传递
草乌甲素可溶性微针的制备、质量评价及体外透皮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锐婷 李丽云 +1 位作者 孙文强 丁江生 《药学研究》 CAS 2022年第1期31-35,47,共6页
目的为克服草乌甲素现有给药方式的不足,开展草乌甲素可溶性微针的制备工艺、质量评价及体外透皮性能研究。方法采用分层浇筑法制备草乌甲素可溶性微针,通过正交法优选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并对微针进行质量评价,如微针表观、机械强度、... 目的为克服草乌甲素现有给药方式的不足,开展草乌甲素可溶性微针的制备工艺、质量评价及体外透皮性能研究。方法采用分层浇筑法制备草乌甲素可溶性微针,通过正交法优选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并对微针进行质量评价,如微针表观、机械强度、载药量、透皮释放等。结果草乌甲素可溶性微针的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以35%乙醇溶液作为溶剂,0.3 g·mL^(-1)的透明质酸(HA)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K30)(4∶6)混合溶液,15%的聚乙烯醇(PVA)溶液作为背衬层基质,35℃下干燥制得含药量分别为150、100、70μg的微针。微针机械强度良好,能成功刺穿铝箔、刺入猪皮;体外透皮研究表明,微针在24 h时药物释放量达84.67%,48 h时释放量达96.41%。结论成功制备了草乌甲素分层可溶性微针,实现了药物的有效经皮递送并达到缓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乌甲素 可溶性微针 正交 质量评价
下载PDF
5-氨基酮戊酸可溶微针的制备及评价
12
作者 李莹莹 周荣震 +3 位作者 赵治博 王帅 马涛 王清清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31-135,共5页
目的制备一种性能优良的5-氨基酮戊酸(ALA)可溶微针。方法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模具法制备ALA可溶微针,使用数码显微镜观察其形貌;通过封口膜穿刺实验、台盼蓝微针穿刺实验和在体穿刺实验评估其穿刺性能;建立HPLC法检测其载药量和体外释... 目的制备一种性能优良的5-氨基酮戊酸(ALA)可溶微针。方法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模具法制备ALA可溶微针,使用数码显微镜观察其形貌;通过封口膜穿刺实验、台盼蓝微针穿刺实验和在体穿刺实验评估其穿刺性能;建立HPLC法检测其载药量和体外释放率。结果ALA可溶微针的针尖呈圆锥状,表面光滑且形状完整;对封口膜1~5层的穿透率分别为100%、100%、96.7%、86.7%和7.7%;台盼蓝微针在皮肤上的穿透率为100%;在皮肤内形成类圆锥形孔道;建立的检测ALA含量测定的HPLC法专属性强,精密度和准确度均符合检测要求,ALA可溶微针的平均载药量为354.10μg,6 min可完全释放。结论本研究制备了一种穿刺性能优良、载药量稳定的ALA可溶微针,并建立了适用于可溶微针载药量检测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氨基酮戊酸 可溶微针 穿刺性能 载药量
下载PDF
鲑鱼降钙素可溶微针贴片的制备与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沈瑞雪 朱壮志 +2 位作者 童想柳 武余波 罗华菲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64-1271,共8页
初步研究鲑鱼降钙素可溶微针的体外评价和体内降血钙作用。制备的可溶微针大小均一,针体完整,药物完全分布于针体。鲑鱼降钙素透明质酸可溶微针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穿透角质层,到达真皮层的上层,并在2 min内迅速完全释放药物。采用大鼠... 初步研究鲑鱼降钙素可溶微针的体外评价和体内降血钙作用。制备的可溶微针大小均一,针体完整,药物完全分布于针体。鲑鱼降钙素透明质酸可溶微针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穿透角质层,到达真皮层的上层,并在2 min内迅速完全释放药物。采用大鼠降血钙试验考察鲑鱼降钙素可溶微针贴片的药效,结果显示可溶微针的降血钙效应为(22.2±5.9)%,与皮下注射相比,相对药理活性为(78.6±21.7)%。大鼠皮肤屏障恢复试验验证了可溶微针的安全性。本研究提示可溶微针贴片有望成为注射的无痛替代给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鲑鱼降钙素 可溶微针 贴片 机械强度 降血钙 安全性
原文传递
复合材料制备可溶性微针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侯俞如 张家韦 +2 位作者 赵姚姚 王方园 郭旻彤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25-935,共11页
目的 聚合物会影响微针的形态、机械性能和药物传输效率。考察不同聚合物对微针性能的影响,将聚合物复合以弥补单一材料制备微针的局限性。方法 以甲基乙烯基醚/马来酸酐共聚物(copolymers of methyl vinyl ether and maleic acid, PVM/... 目的 聚合物会影响微针的形态、机械性能和药物传输效率。考察不同聚合物对微针性能的影响,将聚合物复合以弥补单一材料制备微针的局限性。方法 以甲基乙烯基醚/马来酸酐共聚物(copolymers of methyl vinyl ether and maleic acid, PVM/MA)、甲基乙烯基醚/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copolymers of methyl vinyl ether and maleic anhydride, PMVE/MAH)、聚维酮(PVP) K29/32、PVP K90、聚乙烯醇(PVA)05-88和羟丙甲纤维素(HPMC)E5作为基质材料,采用多次离心法制备复合微针,以微针的形态、成针率、插入率和体外溶出作为评价指标,考察不同基质材料组合对微针性能的影响。结果 韧性材料PVA和HPMC分别与脆性材料PVM/MA、PMVE/MAH和PVP K29/32复合可以提高制备微针的各项性能;随着脆性材料占比增加,微针的形态和机械强度明显提升;聚合物种类和比例的变化还能改善微针的溶解速度。结论 韧性材料和脆性材料以适宜的比例复合能制备形态优良、机械强度高、皮肤附着力强的微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微针 复合材料 成针率 插入率
原文传递
双室可溶性微针基质材料的筛选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欢欢 宋信莉 +6 位作者 汪云霞 刘文 刘兴德 石佳楠 杨小双 沈丽 万开龙 《山东化工》 CAS 2022年第11期18-22,共5页
目的:筛选合适的基质材料,确保双室可溶性微针针尖针形良好、具有足够的硬度,背衬柔韧、平整。方法:以微针综合性能(基质流动性、阵列完整性、针尖硬度、背衬韧性、背衬平整性等)为考察指标,对单一的水溶性高分子材料、复合高分子材料... 目的:筛选合适的基质材料,确保双室可溶性微针针尖针形良好、具有足够的硬度,背衬柔韧、平整。方法:以微针综合性能(基质流动性、阵列完整性、针尖硬度、背衬韧性、背衬平整性等)为考察指标,对单一的水溶性高分子材料、复合高分子材料进行初步筛选,进一步通过体内溶解性考察确定双室可溶性微针的基质材料。结果:初步筛选出针尖材料为80%CS-20%HPMC与80%CS-20%PVP K90,体内溶解情况考察结合评价总分确定最优针尖材料为80%CS-20%HPMC;初步筛选出背衬材料为PVP K90-CS(1∶2,质量比)、PVP K30-PVA(1∶2,质量比),体内溶解情况考察结合评价总分确定最优背衬材料为PVP K30-PVA 1∶2(质量比)。结论:成功筛选出制备双室可溶性微针的基质材料,为载药双室可溶性微针的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微针 双室 高分子材料 材料筛选
下载PDF
重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蛋白可溶性微针制备及免疫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思齐 杨国忠 +6 位作者 李明辉 段跃强 牛燕 王希良 杨英 高云华 杨鹏辉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9-455,共7页
目的建立重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蛋白的可溶性微针体外检测方法及体内免疫效果评价。方法通过动态光散射(DLS)检测蛋白粒径、BCA法检测单片微针的蛋白浓度、活体成像实验检测微针皮内注射后蛋白在体内的停留时间,通过DRIZE评分... 目的建立重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蛋白的可溶性微针体外检测方法及体内免疫效果评价。方法通过动态光散射(DLS)检测蛋白粒径、BCA法检测单片微针的蛋白浓度、活体成像实验检测微针皮内注射后蛋白在体内的停留时间,通过DRIZE评分评价微针注射后的皮肤情况,通过动物实验评价重组SEB蛋白可溶性微针的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效果。结果DLS分析显示SEB蛋白可溶性微针负载的重组SEB蛋白粒径与重组SEB蛋白溶液中的SEB蛋白粒径无明显差别,单片微针中重组SEB蛋白含量为(13.2±1.4)μg,活体成像实验显示相对于肌肉注射,重组SEB蛋白可溶性微针皮内给药后荧光蛋白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延长,动物实验显示13.0μg的重组SEB蛋白可溶性微针即能引发免疫反应,并且在2LD50SEB攻毒剂量下能够产生很好保护效果。结论重组SEB蛋白可溶性微针能够刺激小鼠机体产生较好的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效果,为发展疫苗新型免疫途径提供了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蛋白 可溶性微针 免疫效果评价
下载PDF
盐酸特拉唑嗪可溶微针贴片的制备及其评价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梦婕 高文彦 +3 位作者 江昌照 王秀敏 蒋秀梅 叶金翠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22-828,共7页
目的盐酸特拉唑嗪为水溶性药物,通过将其制备成可溶微针贴片实现经皮递送。方法采用铸模法制备可溶微针,对基质处方进行优化后评价制得可溶微针贴片的性状、载药量、含水量和释放度,并通过离体和在体实验评价其皮肤致孔和经皮释药情况... 目的盐酸特拉唑嗪为水溶性药物,通过将其制备成可溶微针贴片实现经皮递送。方法采用铸模法制备可溶微针,对基质处方进行优化后评价制得可溶微针贴片的性状、载药量、含水量和释放度,并通过离体和在体实验评价其皮肤致孔和经皮释药情况。结果制得盐酸特拉唑嗪可溶微针贴片阵列整齐、针型完整,在磷酸盐缓冲液中90 min的累积释放百分率达到(98.60±1.99)%,大鼠离体皮肤48 h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达到(48.78±8.91)μg·cm^(-2),是无针组的12.7倍,能成功刺入活体大鼠皮肤角质层并在10 min内完成皮内溶解。结论本实验所制备的盐酸特拉唑嗪可溶微针贴片可有效穿刺皮肤角质层,释药性能良好,并为难以通过皮肤屏障药物的经皮递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微针 铸模法 盐酸特拉唑嗪 经皮递送
原文传递
自溶性微针基质材料的应用进展
18
作者 姚碧金 刘冬榕 +1 位作者 时军 庄泽槟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125-130,共6页
自溶性微针是以水溶性或可降解的聚合物为基质材料的微针,具安全、微创、无痛、精确、方便、高效和无尖锐废弃物残留等独特优势。基质材料的选择对自溶性微针成型性、机械性及溶解性等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对自溶性微针的基质材料进行了... 自溶性微针是以水溶性或可降解的聚合物为基质材料的微针,具安全、微创、无痛、精确、方便、高效和无尖锐废弃物残留等独特优势。基质材料的选择对自溶性微针成型性、机械性及溶解性等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对自溶性微针的基质材料进行了分类与介绍,并总结分析了基质材料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为自溶性微针的制备和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针 自溶性微针 基质材料 透皮吸收
下载PDF
搭载大米发酵滤液的透明质酸可溶解性微针的保湿抗皱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帆 周正 +3 位作者 郭苗 周雅捷 张金龙 周紫燕 《日用化学品科学》 CAS 2021年第11期42-46,共5页
采用激光烧蚀和微成型工艺制作了一款搭载大米发酵滤液的透明质酸可溶性微针,通过细胞实验验证微针的体外生物安全性,水分含量测试和经皮失水测试TWEL验证其保湿功效;通过VISIA观测人体使用效果实验,验证其安全和抗皱功效;研究了微针贴... 采用激光烧蚀和微成型工艺制作了一款搭载大米发酵滤液的透明质酸可溶性微针,通过细胞实验验证微针的体外生物安全性,水分含量测试和经皮失水测试TWEL验证其保湿功效;通过VISIA观测人体使用效果实验,验证其安全和抗皱功效;研究了微针贴片的特性、溶解进度和透皮深度对其功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搭载大米发酵滤液的透明质酸可溶性微针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皮肤渗透性,保湿和抗皱功效,且使用中不引起副作用和不适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解性微针 透明质酸 经皮吸收 保湿抗皱 大米发酵提取物
下载PDF
提高可溶微针载药量方法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阮玺 赵锋 +2 位作者 马银玲 杨晓婷 潘振华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66-1173,共8页
可溶微针在无痛插入皮肤后可直接将药物递送至皮下病变部位,具有较高的药物递送能力,但因载药量有限,仍无法满足临床治疗需求。因此,提高微针载药量对于可溶微针的应用至关重要。该文综述了提高可溶微针载药量的3种策略,即改变药物制剂... 可溶微针在无痛插入皮肤后可直接将药物递送至皮下病变部位,具有较高的药物递送能力,但因载药量有限,仍无法满足临床治疗需求。因此,提高微针载药量对于可溶微针的应用至关重要。该文综述了提高可溶微针载药量的3种策略,即改变药物制剂、改变微针结构及改变微针制备工艺,以期为微针的临床转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皮给药 可溶微针 载药量 制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