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薏苡仁多糖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大鼠NO及主动脉iNOS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4
1
作者 徐梓辉 周世文 +5 位作者 陈卫 应懿 徐静 冯晓丽 郑宏庭 方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1673-1676,共4页
目的观察薏苡仁多糖对实验性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大鼠主动脉iNOS mRNA表达调控的影响。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75mg/kg)腹腔注射和高热量饲料喂养建立2型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应用RT-PCR半定量分析大鼠主动脉iNOS mRNA的表达... 目的观察薏苡仁多糖对实验性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大鼠主动脉iNOS mRNA表达调控的影响。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75mg/kg)腹腔注射和高热量饲料喂养建立2型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应用RT-PCR半定量分析大鼠主动脉iNOS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主动脉iNOS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的(P<0.01),经给药处理6个月后,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主动脉iNOS mRNA有不同程度的下调,薏苡仁多糖注射组、氨基胍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薏苡仁多糖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作用可能与其下调iNOS mRNA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一氧化氮合成酶 薏苡仁多糖 大鼠 主动脉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与糖尿病及慢性血管并发症 被引量:27
2
作者 谷伟军 陆菊明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6年第2期80-83,共4页
同型半胱氨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缺乏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研究显示同型半胱氨酸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密切相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病变的发... 同型半胱氨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缺乏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研究显示同型半胱氨酸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密切相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糖尿病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原文传递
达格列净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3
作者 冷蔚玲 梁自文 《医学综述》 2016年第18期3628-3632,共5页
血管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临床防治困难。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达格列净,作为一种新型的降糖制剂,其降糖效果确切,且在降压、调脂、降尿酸等方面发挥一定作用,除此之外,其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有潜在... 血管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临床防治困难。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达格列净,作为一种新型的降糖制剂,其降糖效果确切,且在降压、调脂、降尿酸等方面发挥一定作用,除此之外,其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有潜在的益处,能预防和减轻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深入了解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的作用机制以及其未来的研究方向,有助于达格列净在临床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达格列净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糖尿病大鼠体内氧化应激的作用 被引量:20
4
作者 王兰 李新荣 +1 位作者 邓湘蕾 陆璐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年第7期8-10,共3页
目的研究丹参酮IIA(TanshinoneⅡA,TanⅡA)对成年糖尿病大鼠血液及胸主动脉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含量的影响。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DM)组及糖尿病治疗丹参酮ⅡA(TSN)组,并设立正... 目的研究丹参酮IIA(TanshinoneⅡA,TanⅡA)对成年糖尿病大鼠血液及胸主动脉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含量的影响。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DM)组及糖尿病治疗丹参酮ⅡA(TSN)组,并设立正常对照(NC)组;利用GPO-PAP法和CHOD-PAP法分别测定三组大鼠血液中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硫代巴比妥酸法和钼酸法分别测定三组大鼠血液及胸主动脉组织中SOD、MDA、H2O2含量。结果DM组MDA、H2O2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SOD活力显著下降(P<0.01);经过TSN治疗后,SOD活力上升,MDA、H2O2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丹参酮IIA可通过增强SOD活力来有效降低体内高水平的MDA及H2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丹参酮ⅡA 自由基 平滑肌细胞
下载PDF
下肢动脉超声筛查对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提示价值 被引量:20
5
作者 华笑寒 刘颖丰 +4 位作者 曾辉 赵俊功 赵珺 刘芳 贾伟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19-1224,共6页
目的·明确下肢动脉疾病超声筛查是否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有提示作用。方法·纳入606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检测所有患者肝肾功能、糖代谢、肿瘤指标等生化指标,并进行下肢动脉超声和冠状动脉CT... 目的·明确下肢动脉疾病超声筛查是否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有提示作用。方法·纳入606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检测所有患者肝肾功能、糖代谢、肿瘤指标等生化指标,并进行下肢动脉超声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根据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合并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EAD)组(n=318)及不合并LEAD组(n=288);根据冠状动脉CTA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史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史,分为合并冠心病组(n=280)及不合并冠心病组(n=326)。分析不同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冠心病患病率及其相互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患病率随着下肢动脉病变加重而升高,其中下肢动脉硬化组冠心病的患病率为29%,斑块伴下肢动脉狭窄小于50%组冠心病的患病率为63%,下肢动脉狭窄大于50%或闭塞组冠心病的患病率为81%,后2组明显高于不合并LEAD组(P=0.021,P=0.01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血清总胆固醇、下肢动脉病变、股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患病率呈正相关,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肾小球滤过率与冠心病患病率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糖尿病病程、下肢动脉病变与冠心病患病率独立相关。校正年龄、糖尿病病程、血脂等影响因素后,动脉病变与冠心病的OR分析显示,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冠心病患病风险提高4.818倍(OR=5.818,95%CI为2.627~12.888,P=0.000)。结论·下肢动脉超声显示的下肢动脉病变可提示冠状动脉病变患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动脉粥样硬化 下肢动脉病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下载PDF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血管氧化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岳宗相 王艳红 +2 位作者 刘致勤 谢春光 钟振东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年第11期1156-1159,1174,共5页
目的观察参芪复方对糖尿病病变血管的保护性作用,并探讨其部分作用机理。方法选取5月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别雄性GK大鼠55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另设15只Wistar大鼠为正常组;采用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抑制剂Nw-硝... 目的观察参芪复方对糖尿病病变血管的保护性作用,并探讨其部分作用机理。方法选取5月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别雄性GK大鼠55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另设15只Wistar大鼠为正常组;采用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抑制剂Nw-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诱导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并连续给药4周后,观察大鼠血糖、腹主动脉病理学改变、腹主动脉组织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及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表达。结果中药组大鼠腹主动脉病理学病变程度较其他组轻,氧化应激损伤呈低水平,腹主动脉组织中HO-1蛋白高表达,而p38MAPK蛋白呈低表达。结论参芪复方对糖尿病血管有保护性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降低血管组织p38MAPK蛋白表达和升高HO-1蛋白表达,调整氧化应激水平,减少氧化应激血管损伤,进而对糖尿病血管起到保护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芪复方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动脉粥样硬化 实验研究
下载PDF
西红花酸对糖尿病大鼠体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形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向敏 钱之玉 周成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48-452,共5页
目的:观察西红花酸对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大鼠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形成和受体(RAGE)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链脲佐菌素诱导DM大鼠模型,并将DM大鼠随机分为DM模型组和西红花酸治疗组(50 mg.kg-1.d-1),另设正常组,给药21 ... 目的:观察西红花酸对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大鼠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形成和受体(RAGE)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链脲佐菌素诱导DM大鼠模型,并将DM大鼠随机分为DM模型组和西红花酸治疗组(50 mg.kg-1.d-1),另设正常组,给药21 d后,血糖仪测定大鼠空腹血糖;试剂盒分别测定AGEs中间产物即血清果糖胺(FMN)和糖化血红蛋白(GHb)的含量;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主动脉及肠系膜血管床AGEs的水平;病理切片观察肠系膜动脉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RAGE蛋白在肠系膜动脉中的表达。结果:西红花酸治疗后,对DM大鼠血糖值无明显影响;但FMN和GHb水平与模型组比明显下降;AGEs在主动脉和肠系膜血管床中沉积减少;肠系膜动脉血管损伤减轻;RAGE蛋白表达显著下降。结论:西红花酸可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化反应,减少AGEs及其中间产物的形成,下调RAGE蛋白表达,保护DM大鼠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红花酸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 糖尿病 糖尿病血管病变
下载PDF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黎 任锦丽 张召锋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7年第7期76-79,83,共5页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是蛋白质、脂质、核酸等大分子物质的氨基基团与葡萄糖或其他还原糖的醛基在非酶促条件下发生一系列反应生成的稳定的共价加成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通过直接修饰蛋白质、脂质、核酸等或者与其受体相互...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是蛋白质、脂质、核酸等大分子物质的氨基基团与葡萄糖或其他还原糖的醛基在非酶促条件下发生一系列反应生成的稳定的共价加成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通过直接修饰蛋白质、脂质、核酸等或者与其受体相互作用的方式诱导氧化应激反应,引起机体各类细胞发生增生、炎症、纤维化反应、形成血栓等,进而加速人体的衰老或导致多种慢性退化型疾病的发生。本文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角度对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形成过程、致病机制等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一种新的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细胞研究模型:葡萄糖、胰岛素、低密度脂蛋白联合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葛金文 梅志刚 朱惠斌 《血栓与止血学》 2005年第6期245-249,256,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葡萄糖、胰岛素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内皮细胞的协同损伤作用,建立一种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体外内皮细胞损伤模型.方法采用L9(34)正交设计方法,将生长融合状的血管内皮细胞(ECV-304)随机分为9组,分别施加...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葡萄糖、胰岛素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内皮细胞的协同损伤作用,建立一种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体外内皮细胞损伤模型.方法采用L9(34)正交设计方法,将生长融合状的血管内皮细胞(ECV-304)随机分为9组,分别施加不同浓度的葡萄糖、胰岛素和ox-LDL条件液,培养24 h后观测细胞活性、细胞一般形态学和超微结构改变以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微镜下见模型组细胞回缩变圆,轮廓分明,细胞内出现粗糙颗粒样变化;线粒体肿胀,嵴丢失,内质网结构模糊、肿胀,呈小泡状;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模型组有明显的细胞凋亡典型的阶梯状区带电泳图谱(DNA Ladder).结论三因素对细胞有协同损伤作用,可以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和细胞器结构发生变化,含100 mg/L ox-LDL、20 mmol/L葡萄糖和100 mU/L胰岛素的混合条件培养液对细胞的损伤最显著,可作为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体外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合适诱导条件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血管内皮细胞 葡萄糖 胰岛素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下载PDF
参芪复方调控差异基因对血管内皮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覃海知 郭保根 +5 位作者 富晓旭 李海洋 晁俊 方传明 高泓 谢春光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50-753,共4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分子水平探讨参芪复方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60只雄性KKAy小鼠随机分成4组:KKAy组、模型组、参芪复方组和罗格列酮组各15只;另设15只正常C57BL/6J小鼠为正常组。采用L-NAME加入无菌水并配合...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分子水平探讨参芪复方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60只雄性KKAy小鼠随机分成4组:KKAy组、模型组、参芪复方组和罗格列酮组各15只;另设15只正常C57BL/6J小鼠为正常组。采用L-NAME加入无菌水并配合高脂饲料造模,同时给予药物治疗。8周后处死小鼠,检测血糖、TC、TG水平;取腹主动脉行HE染色,胸主动脉行基因表达谱检测,筛选出差异基因,并进行GO注释及pathway分析。结果:参芪复方组第5周血糖及8周TC、TG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P<0.01),血管内皮状况较模型组明显改善,参芪复方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基因与细胞命运确定、细胞定位以及大分子代谢过程有关(P<0.05),调控通路包括胰岛素信号通路、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P<0.05),涉及VEGFR2和Met基因。结论:参芪复方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可能与调控差异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有关,涉及的VEGFR2基因可能是其作用的重要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芪复方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差异基因 VEGFR2
原文传递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患者血清ApoA1、ApoB检测水平及其比值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学军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年第3期412-415,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检测水平及ApoA1/ApoB比值在糖尿病(DM)血管并发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间在邯郸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及门诊收治DM患者中49例无血管并发症(Ⅰ组),44例大血管... 目的探讨血清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检测水平及ApoA1/ApoB比值在糖尿病(DM)血管并发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间在邯郸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及门诊收治DM患者中49例无血管并发症(Ⅰ组),44例大血管并发症(Ⅱ组)、48例微血管并发症(Ⅲ组)、41例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Ⅳ组)和50例在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正常组),测定各组空腹血糖(FBG)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ApoA1和ApoB水平,比较正常组和Ⅰ组与其他组间指标变化,分析ApoA1、ApoB及ApoA1/ApoB比值与常规预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检测FBG、TC、TG、LDL-C和ApoB水平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检测HDL-C、ApoA1及ApoA1/ApoB比值低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Ⅲ组和Ⅳ组检测FBG、TC、TG、LDL-C和ApoB水平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检测HDL-C、ApoA1及ApoA1/ApoB比值低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A1及ApoA1/ApoB比值与FBG、TC、TG和LDL-C呈明显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ApoB与FBG、TC、TG和LDL-C呈明显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血清ApoA1、ApoB水平及ApoA1/ApoB比值变化可作为判断DM患者是否发生血管并发症的良好指标,ApoA1/ApoB比值对评价血管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方面较ApoA1、ApoB单项指标更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A1 载脂蛋白B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相关性
下载PDF
蛋白激酶C激活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宏亮 余叶蓉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9期708-709,713,共3页
蛋白激酶C(PKC)是一类由多种同工酶组成的丝氨酸 /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高血糖和游离脂肪酸 (FFA)可影响信号传导通路 ,特别是激活二酰甘油 (DG) PKC途径 ,PKC的激活可引起胰岛素抵抗 (IR)及糖尿病血管并发症。PKC β选择性抑制剂 (LY ... 蛋白激酶C(PKC)是一类由多种同工酶组成的丝氨酸 /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高血糖和游离脂肪酸 (FFA)可影响信号传导通路 ,特别是激活二酰甘油 (DG) PKC途径 ,PKC的激活可引起胰岛素抵抗 (IR)及糖尿病血管并发症。PKC β选择性抑制剂 (LY 3335 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C 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下载PDF
红景天苷对高糖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廖占林 刘鹏程 +2 位作者 张蕾 梁立峰 张惠莉 《疑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494-497,502,共5页
目的观察红景天苷对高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17年2月—2017年11月在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实验室进行。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株贴壁后,以MTS法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 目的观察红景天苷对高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17年2月—2017年11月在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实验室进行。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株贴壁后,以MTS法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活力的影响,根据糖浓度分组。糖浓度5.5 mmol/L作为正常对照组,糖浓度45 mmol/L作为模型组,以不同红景天苷浓度(1×10^(-5)mol/L、5×10^(-5)mol/L、1×10^(-4)4mol/L、2×10^(-4)4mol/L)作用于模型损伤组,并通过MTS法观察细胞活力,WST-1法测定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TBA法测定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观察红景天苷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与模型损伤组比较,细胞培养24 h、48 h,红景天苷5×10^(-5)mol/L、1×10^(-4)4mol/L、2×10^(-4)4mol/L组细胞活力均明显增加(F=5.111、16.330,P<0.01),细胞内MDA含量均明显下降(F=22.567、28.382,P<0.01),细胞内SOD活力均明显增加(F=23.388、82.244,P<0.01);培养48 h,红景天苷1×10^(-5)mol/L组细胞活力与模型损伤组比较显著增加(P=0.04)。结论红景天苷可以降低高糖损伤的HUVEC的氧化应激水平,从而对高糖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血管病变 红景天苷 高糖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下载PDF
治疗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潜在新靶点——TXNIP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平 杜冠华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59-1564,共6页
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hioredoxin-interacting protein,TXNIP),又称为维生素D_3上调蛋白(VDUP1),是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的内源性抑制剂,通过与Trx的结合与解离调节机体的氧化应激。TXNIP与葡萄糖毒性、热休克以及机械压力引起... 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hioredoxin-interacting protein,TXNIP),又称为维生素D_3上调蛋白(VDUP1),是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的内源性抑制剂,通过与Trx的结合与解离调节机体的氧化应激。TXNIP与葡萄糖毒性、热休克以及机械压力引起的细胞生长、凋亡和炎症有关,TXNIP的这些功能受到碳水化合物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arbohydrate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h REBP)以及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AMPK)调节。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TXNIP上调可能与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一方面,TXNIP可通过诱导胰岛素抵抗和增加肝葡萄糖的产生引起血糖紊乱;另一方面,葡萄糖是诱导TXNIP表达的最强生理刺激因子,增加的TXNIP又直接介导了葡萄糖引起的胰岛β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功能异常,因此TXNIP可能是导致糖尿病以及糖尿病血管性并发症的原因之一,未来有可能成为治疗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 糖尿病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原文传递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04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伟华 江红 匡洪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15-117,共3页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DM)及其大血管病变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04亚型的遗传多态性,探索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chainreaction-sequencespecificprimer,PCR-SSP)技术对合并...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DM)及其大血管病变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04亚型的遗传多态性,探索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chainreaction-sequencespecificprimer,PCR-SSP)技术对合并/未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北方汉族2型DM患者的HLA-DRB1*04亚型等位基因进行检测。结果东北地区汉族2型DM患者中共检出9种HLA-DRB1*04亚型。2型DM伴大血管病变组DRB1*0404等位基因频率较2型DM无并发症组显著增高;但DRB1*0403等位基因频率较无并发症组显著减少。结论1型DM与2型DM可能具有相似的HLA遗传背景。DRB1*0404单倍型可能是2型DM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易患基因,DRB1*0403单倍型可能是2型DM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保护性基因。HLA-DRB1*0404等位基因是患免疫相关性疾病患者发生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尤其是大血管病变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04
下载PDF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崔亚斌 林发全 《医学综述》 2008年第4期531-533,共3页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功能障碍的标志,因其在凝血过程中所发挥的双重作用,使其成为目前研究血栓性疾病发病危险因素的热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致残、致死原因,遗传因素可能在并发症的发病过程中发挥...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功能障碍的标志,因其在凝血过程中所发挥的双重作用,使其成为目前研究血栓性疾病发病危险因素的热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致残、致死原因,遗传因素可能在并发症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否存在相关性的研究正日益增多,从基因水平研究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对于其预防及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基因多态性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李晨菲 尹瑞梨 +2 位作者 杨龙艳 赵冬 王旭红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21期4715-4719,共5页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住院率、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主要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等大血管病变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疾病等微血管病变。慢性低度炎症是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而血管生成...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住院率、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主要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等大血管病变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疾病等微血管病变。慢性低度炎症是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而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可作为炎症反应通路中的递质在血管炎、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相关的胰岛素抵抗、类风湿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ANGPTL2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疾病进展方面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未来对ANGPTL2进行深入研究或可为延缓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 炎症反应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黄丹冲剂对肥胖糖尿病大鼠血管并发症的影响
18
作者 徐家云 陈红坤 +5 位作者 郭志玲 杨世兴 苏克亮 王晋源 刘茂甫 李信民 《洛阳医专学报》 1996年第4期226-229,共4页
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30mg/kg)给大鼠静脉注射,同时喂高热量食物,建立类似Ⅱ型糖尿病的肥胖糖尿病大鼠模型,以观察黄丹冲剂对模型大鼠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肾小球基底膜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黄丹冲剂虽... 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30mg/kg)给大鼠静脉注射,同时喂高热量食物,建立类似Ⅱ型糖尿病的肥胖糖尿病大鼠模型,以观察黄丹冲剂对模型大鼠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肾小球基底膜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黄丹冲剂虽无降血糖作用,却有明显降低HBA1c及减轻或延缓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的作用,从而为该方用于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丹冲剂 糖尿病 血管并发症 中医药疗法 中药品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甘油三酯水平与血管并发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2
19
作者 傅晓英 鲁平 +3 位作者 马书平 周焰 赵志刚 文世林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04-206,共3页
目的 研究 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甘油三酯水平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44例 2型糖尿病患者以空腹和餐后 4小时甘油三酯 (TG和 TG4h)水平分组 :空腹及餐后 TG正常组 (19例 )、空腹正常餐后增高组 (14例 )、空腹增高组 (10例 ) ,分析其... 目的 研究 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甘油三酯水平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44例 2型糖尿病患者以空腹和餐后 4小时甘油三酯 (TG和 TG4h)水平分组 :空腹及餐后 TG正常组 (19例 )、空腹正常餐后增高组 (14例 )、空腹增高组 (10例 ) ,分析其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按上述分组次序 ,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2 1.0 5 %、42 .85 %和70 % ,大血管并发症分别为 10 .5 2 %、5 7.14%和 80 %。前两组微血管并发症比较 P<0 .0 5 ,大血管并发症比较 P>0 .0 5 ;后两组无论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比较均为 P>0 .0 5。结论 空腹 TG水平正常的部分 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 ,尤其是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空腹高 TG血症者基本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甘油三酯 血管并发症
下载PDF
丙酮醛降低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hCMEC/D3细胞活力及线粒体膜电位
20
作者 李婷婷 韩臻平 +4 位作者 高立 王思懿 钟恺 黄萍 严洁萍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3年第11期1631-1635,共5页
目的探讨丙酮醛(MGO)介导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hCMEC/D3的损伤作用及机制。方法不同浓度MGO(0.25、0.50、0.75、1.00和1.25 mmol/L)作用hCMEC/D3细胞24 h,用CCK-8法检测hCMEC/D3细胞活力;用试剂盒检测胞内乳酸脱氢酶(LDH)和超氧化物歧化... 目的探讨丙酮醛(MGO)介导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hCMEC/D3的损伤作用及机制。方法不同浓度MGO(0.25、0.50、0.75、1.00和1.25 mmol/L)作用hCMEC/D3细胞24 h,用CCK-8法检测hCMEC/D3细胞活力;用试剂盒检测胞内乳酸脱氢酶(LD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JC-1)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水平,MitoSOX荧光探针观察线粒体活性氧(mROS)产生。结果MGO组与对照组相比,hCMEC/D3细胞活力呈浓度依赖性下降(P<0.01),细胞内LDH活性显著升高(P<0.01),同时SOD活性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MGO处理12 h后的hCMEC/D3细胞经JC-1染色红绿荧光比值降低,提示MGO诱导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MitoSOX染色后,与对照组相比,MGO处理过的hCMEC/D3细胞的红色荧光表达数量增加,提示细胞内mROS过量生成。结论MGO降低hCMEC/D3细胞活力及线粒体膜电位,并诱导胞内mROS过量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 丙酮醛 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 膜电位 线粒体活性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