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度洛西汀和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与安全性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韩俊萍 田如新 +6 位作者 樊碧发 张毅 潘杰 刘莹 赵莉 王晓星 覃旺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57-361,共5页
目的:比较度洛西汀与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自建库至2019年6月30日发表的关... 目的:比较度洛西汀与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自建库至2019年6月30日发表的关于度洛西汀与普瑞巴林治疗DPNP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研究,1929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度洛西汀和普瑞巴林治疗DPNP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疼痛缓解率≥30%(OR=1.53,95%CI:1.23-1.92,P<0.05);疼痛缓解率≥50%(OR=1.48,95%CI:1.17-1.87,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OR=1.13,95%CI:0.83,1.53,P=0.62),但在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度洛西汀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普瑞巴林组(OR=3.82,95%CI:1.34,10.84,P=0.01),而两组头晕嗜睡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度洛西汀治疗DPNP的疗效优于普瑞巴林,两组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普瑞巴林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度洛西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度洛西汀 普瑞巴林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 疗效 安全性 META分析
下载PDF
鲑鱼降钙素联合依帕司他对老年2型糖尿病伴骨质疏松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疼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2
作者 包勤文 申潇竹 +2 位作者 龚晨 聂毛晓 董燕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88-591,共4页
目的观察鲑鱼降钙素联合依帕司他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伴骨质疏松患者周围神经病变(DPN)疼痛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伴骨质疏松的患者78例,采用密歇根神经病变筛查量表(MNSI)与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评分量表(MDNS)... 目的观察鲑鱼降钙素联合依帕司他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伴骨质疏松患者周围神经病变(DPN)疼痛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伴骨质疏松的患者78例,采用密歇根神经病变筛查量表(MNSI)与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评分量表(MDNS)评分后,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40例)和对照组(B组,38例)。A组予以骨质疏松症基础治疗药物(钙剂、维生素D)的基础上,再给予鲑鱼降钙素联合依帕司他,B组予以骨质疏松症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分别于实验开始时以及实验后4周进行MNSI、MDNS以及疼痛评分。疼痛评分联合采用主客观评价法,即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法)、视觉模拟法(VAS划线法)、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FPS-R)。结果两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主观感觉在实验开始时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4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鲑鱼降钙素联合依帕司他对T2DM伴骨质疏松患者的DPN疼痛具有改善作用,且呈时间依赖性,4周以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骨质疏松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痛 鲑鱼降钙素 依帕司他
下载PDF
度洛西汀治疗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励丽 褚建平 李佳霖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观察度洛西汀治疗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治疗组应用度洛西汀60mg·d^(-1),对照组起始每晚阿米替林25mg,无效逐渐增加剂量到75mg·d^(-1),疗程8周。观察两组疼痛控制情况及治疗前后VAS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 目的观察度洛西汀治疗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治疗组应用度洛西汀60mg·d^(-1),对照组起始每晚阿米替林25mg,无效逐渐增加剂量到75mg·d^(-1),疗程8周。观察两组疼痛控制情况及治疗前后VAS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1周及8周后疗效比较,治疗组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和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1周和8周后,两组VAS疼痛评分比较显示治疗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度洛西汀在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上有很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度洛西汀 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 阿米替林
原文传递
加巴喷丁联合低剂量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春驰 李小梅 +1 位作者 董艳娟 何跃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45-349,共5页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联合低剂量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0例老年DPNP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n=35),分别接受2周加巴喷丁单药(单药组)或加巴喷丁联合低...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联合低剂量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0例老年DPNP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n=35),分别接受2周加巴喷丁单药(单药组)或加巴喷丁联合低剂量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联合组),加巴喷丁100 mg/日起始并逐渐增量,羟考酮剂量固定为10 mg/q 12小时。治疗前、治疗后第8及15日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副作用。结果:共62例完成2周研究(单药组30例,联合组32例,基线VAS评分无差异,联合组第8及第15日疼痛缓解率均显著高于单药组(P<0.05),联合组第8日的显效率显著高于单药组(P<0.05)。两组第8日的加巴喷丁日均剂量无显著性差异,但第15日时单药组显著高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的便秘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药组(P<0.03)。结论:加巴喷丁单药或联合低剂量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可有效缓解老年患者的DPNP,联合治疗疗效优于单药,但要注意防治便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加巴喷丁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痛
下载PDF
度洛西汀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5
作者 沈柿芬 郭道骝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6年第2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度洛西汀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性疼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7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汀组口服度洛西汀,联合组口服度洛西汀和静脉滴注硫辛酸,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正中神经... 目的:探讨度洛西汀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性疼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7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汀组口服度洛西汀,联合组口服度洛西汀和静脉滴注硫辛酸,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median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phil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PNCV)、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ulna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UNCV)均显著提高(P<0.05);联合组治疗4周、8周后MNCV、PNCV、UNCV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同期西汀组(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强度简易评述量表(VRS)、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RS)评分显著下降(P<0.05);联合组治疗4周、8周后VRS、NR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同期西汀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0.77%和23.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肌酐(SCr)指标水平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度洛西汀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性疼痛,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轻疼痛症状,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度洛西汀 硫辛酸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性疼痛 安全性
原文传递
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杨慧芳 魏碧玉 高明龙 《武警医学》 CAS 2021年第7期562-567,共6页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并发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10至2021-02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T2DM周围神经病变的住院患者26...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并发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10至2021-02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T2DM周围神经病变的住院患者260例。根据神经病理性症状和体征评分(LANSS)问卷,≥12分诊断为DPNP,<12分为非DPNP,将患者分为DPNP组(129例)和非DPNP组(131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资料,将组间比较有意义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DPNP组与非DPNP组一般资料比较,病程、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合并糖尿病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学历、合并高血压、合并心血管疾病、用药情况、监测血糖情况、治疗方案、体重管理、饮食控制和身体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资料比较,两组HbA1c、HDL-C、尿微量白蛋白和UA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及C肽、餐后2 h血糖及C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LDL-C、尿素、肌酐、尿酸和尿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病程(OR=1.042,95%CI 1.001~1.085,P=0.045)、合并糖尿病肾病(OR=3.565,95%CI 1.497~8.487,P=0.004)、HbA1c(OR=1.179,95%CI 1.041~1.334,P=0.009)、HDL-C(OR=0.228,95%CI 0.073~0.705,P=0.010)、UACR(OR=1.004,95%CI 1.001~1.008,P=0.027)是DPN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病程较长,合并糖尿病肾病、HbA1c升高、HDL-C降低、UACR升高的患者,应警惕DPNP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 患病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对比分析加巴喷丁与盐酸度洛西汀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7
7
作者 王中英 《中国实用医刊》 2013年第8期10-11,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加巴喷丁与盐酸度洛西汀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将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65例2型糖尿病伴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给予盐酸度洛西汀治疗,对照... 目的对比分析加巴喷丁与盐酸度洛西汀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将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65例2型糖尿病伴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给予盐酸度洛西汀治疗,对照组给予加巴喷丁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情况做出评估。结果与给药前的VAS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给药后第7、14、28天时的VAS均出现明显降低(P〈0.01),两组患者同期的VAS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两组同期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加巴喷丁与盐酸度洛西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均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但盐酸度洛西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加巴喷丁,患者的依从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痛 加巴喷丁 盐酸度洛西汀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盐酸度洛西汀与加巴喷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疗效对比 被引量:7
8
作者 梅斌 刘煜敏 么冬爱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29-831,835,共4页
目的:探讨盐酸度洛西汀与加巴喷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临床疗效。方法:纳入63例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PNP)病例,随机为两组,分别使用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治疗组,n=31)与加巴喷丁胶囊(对照组,n=32),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 目的:探讨盐酸度洛西汀与加巴喷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临床疗效。方法:纳入63例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PNP)病例,随机为两组,分别使用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治疗组,n=31)与加巴喷丁胶囊(对照组,n=32),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周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记录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与用药前VAS相比,盐酸度洛西汀组和加巴喷丁组患者用药后1,2,4周VAS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同时间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两组同时间有效率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巴喷丁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盐酸度洛西汀组。结论:盐酸度洛西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有效,不良反应发生明显少于加巴喷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度洛西汀 加巴喷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痛 视觉模拟评分
原文传递
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杨丽娟 林平 +1 位作者 梁健华 甄健存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1881-1885,共5页
目的评价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循证医学的文献分析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PUBMED、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文献数据库以及... 目的评价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循证医学的文献分析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PUBMED、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文献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相关会议的论文集,采用RevMan5.1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研究8项,共1 59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普瑞巴林组的反应有效率[OR=2.81,95%CI(2.03,3.89),P<0.000 01]、患者总体印象变化比例[OR=2.94,95%CI(2.05,4.20),P<0.000 01]和临床总体印象变化比例[OR=2.42,95%CI(1.53,3.82),P=0.000 1]明显高于安慰剂组,研究终点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安慰剂组[WMD=-1.08,95%CI(-1.52,-0.63),P<0.000 01]。亚组分析显示,600 mg·d-1组的治疗效果优于300 mg·d-1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OR=5.71,95%CI(4.05,6.60),P<0.000 01],为轻到中度,可耐受。普瑞巴林与含5%利多卡因药膏、度洛西汀相比,治疗效果相似。不良反应方面,普瑞巴林较5%利多卡因药膏发生率高,与度洛西汀相似。结论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效果显著,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瑞巴林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加巴喷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晓兰 袁红宇 张学会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5年第5期557-562,共6页
目的评价加巴喷丁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循证医学的文献分析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系统评价数据库、Pubme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采用Rev Man5.2软件进行Meta分... 目的评价加巴喷丁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循证医学的文献分析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系统评价数据库、Pubme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采用Rev 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研究12项,共931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加巴喷丁反应有效率[OR=2.99,95%CI(1.72,5.20),P<0.000 1]及不良反应发生率[OR=4.05,95%CI(1.10,14.95),P=0.04]均高于安慰剂,加巴喷丁治疗效果高于卡马西平/奥卡西平[OR=3.60,95%CI(1.14,11.31),P=0.03]和维生素B12,而不良反应则较卡马西平轻;加巴喷丁与度洛西汀、普瑞巴林比较,治疗效果相当,但度洛西汀[OR=2.06,95%CI(1.22,3.48),P=0.007]和普瑞巴林的不良反应较少。结论加巴喷丁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效果显著,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巴喷丁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 META分析 循证医学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TAK-242对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6
11
作者 鲁义 欧益金 +3 位作者 周朴 陈陈燕 劳俊铭 尧新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809-813,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TAK-242(瑞沙托维)对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镇痛效果,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I)-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4,TLR4)(HM...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TAK-242(瑞沙托维)对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镇痛效果,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I)-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4,TLR4)(HMGB1-TLR4)轴在DPN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腹腔注射法制备DPN大鼠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DPN大鼠模型)、低剂量组(TAK-242,1mg/kg)、中剂量组(TAK-242,3ms/ks)、高剂量组(TAK-242,10mg/kg)和曲马多组(曲马多,20ms/ks),每组10只。设立空白对照组(10只)。在造模前1d(B1)及造模后第7、14天(A7、A14),对大鼠进行行为学分析以及刺激试验,比较热辐射刺激下后肢抬足潜伏期、冷刺激下大鼠足趾缩足反射潜伏期(plantar withdrawal latency,PwL)以及机械性触觉异位性疼痛阈值的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中IL-12、IL-6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热辐射下后肢抬足潜伏期、冷刺激下PWL以及机械性触觉异位性疼痛阈值均较空白对照组下降(P〈0.05)。中剂量及高剂量TAK-242干预后,各刺激试验的潜伏期及疼痛阈值均较模型组、低剂量组升高(P〈0.05oELISA检测显示中剂量及高剂量TAK-242治疗后,促炎因子IL-12及IL-6表达量较模型组、低剂量组、曲马多组下降(P〈0.05)。结论中剂量及高剂量TAK-242可提高DPN大鼠的疼痛阈值,在减少促炎因子(IL-12、IL-6)的表达量方面优于传统药物曲马多。TAK-242可能是治疗大鼠DPN的右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沙托维 糖尿病周围神经痛 白细胞介素 高迁移率族蛋白1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缓解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痛 被引量:6
12
作者 潘冰冰 丁惠娟 +3 位作者 程智刚 宋宗斌 肖丹 郭曲练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97-1102,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4只8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C组),...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4只8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C组),单次腹腔注射柠檬酸钠溶液10 mL/kg;模型组(M组),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65 mg/kg;干预组(T组),单次腹腔注射STZ 65mg/kg建立模型,且在造模后第1,3,7,10天分别单次腹腔注射抗VEGF抗体10 mg/kg。C组和M组分别在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等体积柠檬酸钠溶液。注射STZ前1 d(基础值)、注射STZ后第1,3,7,14天检测大鼠空腹血糖值;注射STZ前1 d、注射STZ后第1,3,5,7,10,14天分别测定大鼠体重及后足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应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腰段脊髓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 protein kinase B,p-Akt)和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的蛋白表达。结果:注射STZ后,M组及T组大鼠与C组大鼠各时间点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大鼠体重增加(P<0.01)。与C组大鼠相同时间点比较,M组及T组大鼠空腹血糖升高(P<0.01)。3组大鼠足底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和足底皮肤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 thermal latency,PWTL)随时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C组相同时间点比较,M组(第3,5,7,10,14天)及T组(第5,7,10,14天)PWMT和PWTL降低(P<0.01)。与M组比较,T组大鼠第10和14天PWMT和PWTL升高(P<0.01或P<0.05)。与C组比较,M组和T组大鼠脊髓p-Akt和TRPV1表达升高(P<0.01);与M组比较,T组大鼠p-Akt和TRPV1表达降低(P<0.01)。结论:VEGF可能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TRPV1的表达参与大鼠DPNP,抗VEGF治疗可能成为DPNP治疗的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痛 磷酸化蛋白激酶B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
下载PDF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circ-SCN9A的作用与临床价值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磊 席鹏 +2 位作者 李文举 雷舒煜 李亦梅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9-126,共8页
目的:研究钠电压门控通道α亚单位9(sodium voltage-gated channel alpha subunit 9,SCN9A)基因来源的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的关系和可能的分子机制... 目的:研究钠电压门控通道α亚单位9(sodium voltage-gated channel alpha subunit 9,SCN9A)基因来源的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的关系和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检测SCN9A基因来源的circRNA在DPNP病人血清中的表达谱;对差异circRNA进行细胞学定位研究;利用荧光素酶(luciferase,LUC)报告基因实验检测上述circRNA对微小RNA(microRNA,miRNA)的吸附能力,ROC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评估circRNA在DPNP中的诊断价值;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circRNA在DPNP中的作用通路并进行分子机制验证。结果:SCN9A基因来源的hsa_circ_0117953(circ-SCN9A)在DPNP血清中显著高表达,在细胞内其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可调控多个miRNA的表达;circ-SCN9A在DPNP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且与疼痛程度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揭示circ-SCN9A调控的miRNA主要通过5-羟色胺能突触(serotonergic synapse)途径发挥作用,其中circ-SCN9A可通过吸附miR-1256而调控钾向内整流通道亚家族J6(potassium inwardly rectifying channel subfamily J member 6,KCNJ6)基因的蛋白表达。结论:SCN9A基因来源的circ-SCN9A可通过5-羟色胺能突触途径参与DPNP的发生并可作为该病潜在的临床诊断生物学指标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 环状RNA 微小RNA 钠电压门控通道α亚单位9
下载PDF
脊髓电刺激配合红外照射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郑留柱 宋俊岭 汪凯 《中国实用医刊》 2021年第13期80-83,共4页
目的:观察脊髓电刺激配合红外照射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的效果。方法:纳入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DPNP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 目的:观察脊髓电刺激配合红外照射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的效果。方法:纳入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DPNP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予以红外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联合脊髓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治疗14 d后多伦多临床评分(TCSS)、神经传导速度及双下肢震动感觉阈值。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28/30)高于对照组(70.00%,21/30),P<0.05;两组TC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两组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左侧下肢、右侧下肢震动感觉阈值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电刺激配合红外照射治疗DPNP疗效确切,可改善下肢神经传动速度,有效改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电刺激疗法 红外照射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 疗效
原文传递
青藤碱联合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志剑 申维 +5 位作者 赵勇 廖云华 曹新添 张学学 张达颖 魏建梅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22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青藤碱联合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DPN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0例DPNP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普瑞巴林治疗,试验组给予青藤碱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2、4、8周时,采用视... 目的观察和分析青藤碱联合普瑞巴林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DPN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0例DPNP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普瑞巴林治疗,试验组给予青藤碱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2、4、8周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并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同时观察记录治疗期间2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4、8周后2组VAS评分均显著下降(均P<0.05),且试验组治疗1、2、4、8周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治疗4、8周后总有效率均为90%,而对照组治疗4、8周后分别为55%和60%,试验组治疗4、8周后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青藤碱联合普瑞巴林可有效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且有效率高于单纯普瑞巴林治疗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藤碱 普瑞巴林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痛
下载PDF
度洛西汀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6
作者 寇威 陈小平 +2 位作者 刘蔚 王凌云 于贞贞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年第7期929-931,共3页
目的:研究度洛西汀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本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间入住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疼痛的患者中选择50例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使... 目的:研究度洛西汀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本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间入住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疼痛的患者中选择50例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度洛西汀治疗;试验组患者在使用度洛西汀的基础上联合依帕司他。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情况及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FBG、NCV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比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度洛西汀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疼痛,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NCV及FBG等临床症状指标,同时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度洛西汀 依帕司他 糖尿病周围神经疼痛 临床疗效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4
17
作者 徐斌 李阳阳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4期674-677,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的危险因素,为其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河南省荣军医院收治的178例T2DM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合并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为疼痛组(62例)和非疼痛...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的危险因素,为其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河南省荣军医院收治的178例T2DM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合并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为疼痛组(62例)和非疼痛组(11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T2DM发生DPNP的发病率为34.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疼痛组和非疼痛组白蛋白、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白蛋白低、糖尿病病程长、糖化血红蛋白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T2DM发生DPN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T2DM发生DPNP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白蛋白低、糖尿病病程长、糖化血红蛋白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应早期识别以上危险因素,对其进行有效干预,以期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 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疼痛灾难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8
作者 李自强 傅桂芬 +6 位作者 张艳萍 李湘 张欣 曾麟 郑秋萍 咸晓敏 王淼 《重庆医学》 CAS 2024年第22期3389-3395,3400,共8页
目的调查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患者疼痛灾难化(PC)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制订预防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06例DPN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疼痛数字... 目的调查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患者疼痛灾难化(PC)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制订预防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06例DPN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疼痛数字等级评分量表(NRS)、疼痛灾难化量表(PC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糖尿病痛苦量表(DDS)对其进行调查。结果206例DPNP患者PC发生率44.66%(92/206),PCS总分为(30.10±5.16)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糖尿病(DM)病程(≥10年)、多重用药、合并症数量(>5个)、NRS评分、PSSS评分、DDS各维度评分是PC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可解释PC总变异的92.3%。结论DPNP患者PC发生率较高,临床医护工作者应重视此类患者PC的评估,并根据主要影响因素制订科学有效、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帮助患者减轻疼痛负担,以降低其PC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 疼痛灾难化 糖尿病痛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4种抗抑郁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疗效及经济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韩真贤 徐倩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6年第9期1203-1206,共4页
目的:探讨4种抗抑郁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疗效及经济学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大庆油田总医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度洛西汀组31例、文拉法辛组31例、氟西汀组30例... 目的:探讨4种抗抑郁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疗效及经济学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大庆油田总医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度洛西汀组31例、文拉法辛组31例、氟西汀组30例、帕罗西汀组30例。观察4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敏感性分析。结果:度洛西汀组、文拉法辛组、氟西汀组、帕罗西汀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77.42%(24/31)、74.19%(23/31)、66.67%(20/30)、73.33%(22/30),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9.03%(9/31)、35.48%(11/31)、23.33%(7/30)、26.67%(8/30),成本分别为1 512.60、1 574.76、1 144.68、1 315.20元。治疗成本-效果比由低到高依次为氟西汀、帕罗西汀、度洛西汀、文拉法辛。结论:帕罗西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成本-效果较好,不良反应最少,为最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抑郁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痛 成本-效果分析
下载PDF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脊髓组织SGK1、CREB、IL-17的表达及机制
20
作者 钟世奇 黄媛馨 +1 位作者 沃春新 王林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135-1140,共6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模型小鼠脊髓组织中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激酶1(SGK1)、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及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取4周龄健康雄性C57BL/6小鼠为正常(N)组(n=10)、4周龄...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模型小鼠脊髓组织中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激酶1(SGK1)、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及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取4周龄健康雄性C57BL/6小鼠为正常(N)组(n=10)、4周龄雄性糖尿病基因突变小鼠(C57BL/KS db/db小鼠)为糖尿病模型组(n=40),糖尿病模型组小鼠分为神经痛(NP)组和糖尿病(DB)组,各组小鼠喂养8周;于实验第4、5、6、7及8周时,检测各组小鼠的随机血糖及热缩足潜伏期;于第8周时,处死小鼠,取脊髓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组织中SGK1、CREB蛋白表达和IL-17水平。结果DB组和NP组小鼠同时点随机血糖均较N组升高(P<0.05),DB组和NP组小鼠第5~8周随机血糖均较同组第4周升高(P<0.05);NP组小鼠第8周热缩足潜伏期较N组和DB组缩短(P<0.05),NP组小鼠第8周热缩足潜伏期较第4周降低(P<0.05);各组小鼠脊髓SGK1、CREB蛋白表达及IL-17荧光强度均有差异(P<0.05),且表现为N组<DB组<NP组(P<0.05)。结论DPNP模型小鼠脊髓组织SGK1、CREB及IL-17的表达增加,其机制可能与SGK1/CREB通路上调IL-17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7 脊髓 小鼠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 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激酶1 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