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实混融:元宇宙中的空间与身体 被引量:72
1
作者 彭兰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8,119,共19页
在元宇宙方向下,空间与身体这两个在以往虚拟世界中相对缺位的对象得到强调,它们也将编织虚拟与现实的新关系。元宇宙应用会带来孪生空间的兴起,这些空间不仅是对现实空间的数字化复制,也意味着对现实空间意义的继承或重塑,以及场景特... 在元宇宙方向下,空间与身体这两个在以往虚拟世界中相对缺位的对象得到强调,它们也将编织虚拟与现实的新关系。元宇宙应用会带来孪生空间的兴起,这些空间不仅是对现实空间的数字化复制,也意味着对现实空间意义的继承或重塑,以及场景特别是社会场景的重建。虚拟信息、虚拟空间会与现实空间形成增强或融合的关系,空间的融合会带来空间的冲突;现实身体在虚拟空间中的体验得以增强,但沉浸式体验也可能成为元宇宙的“黑洞”;赛博格化的身体会进一步嵌入信息网络中,甚至形成“身联网”,但身体也可能因此进一步被“物化”。身体的虚拟化会变得普遍并形成两种走向:一是数字元件化、分身化对身体的分化,二是化身对身体的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社会空间 赛博空间 化身 赛博格
原文传递
可穿戴式计算机的发展与趋势(Ⅰ) 被引量:39
2
作者 陈东义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19-124,共6页
可穿戴式计算机 (WearComp)是一种新概念的个人移动计算系统 ,应用潜力巨大 ,发展势头迅猛 ,它是随着计算机不断向超微型化发展应运而生的 ,也是“计算机应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必然产物 ,它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 可穿戴式计算机 (WearComp)是一种新概念的个人移动计算系统 ,应用潜力巨大 ,发展势头迅猛 ,它是随着计算机不断向超微型化发展应运而生的 ,也是“计算机应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必然产物 ,它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将使人 -机关系发生重大变革。文中介绍了WearComp及相关技术的基本概念 ,WearComp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回顾了WearComp的发展历程 ,探讨了WearComp硬件技术研究内容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穿戴式计算机 个人移动计算系统 发展趋势
下载PDF
未来的智能传播:从“互联网”到“人联网” 被引量:44
3
作者 陈昌凤 《学术前沿》 CSSCI 2017年第23期8-14,共7页
当代互联网的"史前史"表明,互联网的技术模型与所处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息息相关,与其将互联网革命看作是技术引发的社会革命,不如将其看作是一种根植于社会环境的历史延续。由于社会语境在传播中的重要地位,未来的传播形态将... 当代互联网的"史前史"表明,互联网的技术模型与所处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息息相关,与其将互联网革命看作是技术引发的社会革命,不如将其看作是一种根植于社会环境的历史延续。由于社会语境在传播中的重要地位,未来的传播形态将更加突出"人"的因素,可以称其为"人联网"和智能传播。从技术路线、产业发展和政策管理三个层面而言,社会文化和用户场景、资本逻辑和产消关系、国家主权和法律框架对信息技术的形塑方向分别为软件化、中心化、主权化。在智能传播生态下,也可能会导致信息、社会和"人"等不同方面的价值偏向,这是目前不得不思虑的重要伦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联网 智能传播 媒介价值观 赛博格 未来传播
下载PDF
反思与展望:赛博格时代的传播图景——2018年新媒体研究综述 被引量:40
4
作者 苏涛 彭兰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1-57,共17页
2018年可谓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反思之年。这一年,学者们一边向后看,回顾、总结传播学传入中国四十年来的发展;一边向前看,对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颠覆性技术冲击下的未来传播图景展开多维的思考和想象。2018年的新媒体研究,正是在忧思与希... 2018年可谓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反思之年。这一年,学者们一边向后看,回顾、总结传播学传入中国四十年来的发展;一边向前看,对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颠覆性技术冲击下的未来传播图景展开多维的思考和想象。2018年的新媒体研究,正是在忧思与希望并存、反思与期冀同在过程中,迎接已经到来的赛博格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赛博格 人工智能 区块链 知识付费 研究综述
原文传递
哈拉维及其“赛博格”神话 被引量:35
5
作者 李建会 苏湛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22,36,共6页
堂娜·哈拉维是当代西方著名的跨学科学者。她提出了著名的赛博格女性主义理论和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科学观,还对基因食品进行了文化解读。介绍了哈拉维的生平和著作,概括和分析了哈拉维的主要思想。
关键词 哈拉维 赛博格 女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 基因食品
下载PDF
后人类主义、主体性重构与技术政治——人与技术关系的再叙事 被引量:33
6
作者 林秀琴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9-170,共12页
主体性是观察人与技术关系的重要视角,从技术工具论、本体论到技术主体论,人与技术的关系处于不断的重写状态。后人类主义建基于技术主体性构想,通过以赛博格为表征的后人类主体形象重新激活主体概念,以此突进文化政治批判的理论空间。... 主体性是观察人与技术关系的重要视角,从技术工具论、本体论到技术主体论,人与技术的关系处于不断的重写状态。后人类主义建基于技术主体性构想,通过以赛博格为表征的后人类主体形象重新激活主体概念,以此突进文化政治批判的理论空间。技术创生的新型主体及其实践创新了身份、认同、价值等意义生产机制,为解构传统人文主义隐含的种种霸权体制提供了强大动能。但与此同时,由于后人类主义将赛博格主体进行概念化、能指化、话语化,从而使其最终演变为对技术神话的复写。后人类主义的局限突出地表现在"去具身性"理论预设的失焦、对技术本体异化叙事的消解和技术政治实践批判维度的缺失等方面,上述局限导致了后人类主体观批判功能的弱化及消解。后人类主义需要重返实践领域,对技术主体性和人类主体性的关系进行历史化和结构性的观察,从而建立一种辩证的后人类主体理论,方能有效推进"重写现代性"中基于人与技术关系想象的历史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后人类 赛博格 技术政治
下载PDF
赛博格人类学:信息时代的“控制论有机体”隐喻与智识生产 被引量:27
7
作者 阮云星 高英策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2-175,M0007,共15页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赛博格之概念,为中国文化人类学提起一种虽有关联但不同于互联网人类学等应用研究,主要聚焦信息社会人之主体性重构的范式转换的人类学研究。"赛博格"意译为"控制论有机体",最早是针对宇航员太空...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赛博格之概念,为中国文化人类学提起一种虽有关联但不同于互联网人类学等应用研究,主要聚焦信息社会人之主体性重构的范式转换的人类学研究。"赛博格"意译为"控制论有机体",最早是针对宇航员太空生存问题而提出的技术概念,后经挪用而成为一个本体论隐喻。在原理上,赛博格模糊人机二分边界并引发人之主体性反思的根源来自于控制论,即将人理解为信息收发处理终端或信息网络节点。在呈现上,赛博格多呈现为人与物组装拼接而形成的开放结点及联通网络。赛博格隐喻射程之功直至关涉智识生产的范式转换,本文提起中国语境的全球赛博格人类学议题,试述当代赛博格人类学范式之人机主体性的本体论思考与知识论、方法论探索,以及自觉于此的信息化时代之新范式民族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博格 控制论 信息社会 范式转换 赛博格人类学
原文传递
神圣人、机器人与“人类学机器”——20世纪大屠杀与当代人工智能讨论的政治哲学反思 被引量:27
8
作者 吴冠军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2-53,共12页
近年来人工智能已成为跨学科研究的聚焦,除了行业精英与技术专家的声音,还有大量来自法学、伦理学、认识论、经济学、教育学、军事学诸种视角的意见。但这场大讨论中却鲜有来自政治哲学视角的批判性分析。该原创性的研究以意大利政治哲... 近年来人工智能已成为跨学科研究的聚焦,除了行业精英与技术专家的声音,还有大量来自法学、伦理学、认识论、经济学、教育学、军事学诸种视角的意见。但这场大讨论中却鲜有来自政治哲学视角的批判性分析。该原创性的研究以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阿甘本的"人类学机器"概念作为理论工具,来比照分析神圣人与机器人在人类共同体中的两种诡异的结构性位置,并在这个基础上对20世纪纳粹政治与即将到来的"后人类"未来,展开一个贯穿性的政治哲学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类学机器 纳粹政治 赛博格 伦理-政治正当性
下载PDF
走出人类世:人文主义的终结和后人类的降临 被引量:24
9
作者 蓝江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5-43,共9页
在数字技术、生物技术和智能技术发展的今天,自启蒙以来的理性自律的人的形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实际上,那种抽象的“人”已经在沙滩上被世界潮流的风浪冲刷,而新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我们生命的扩展,也产生了一个无所不在的技术幽灵... 在数字技术、生物技术和智能技术发展的今天,自启蒙以来的理性自律的人的形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实际上,那种抽象的“人”已经在沙滩上被世界潮流的风浪冲刷,而新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我们生命的扩展,也产生了一个无所不在的技术幽灵,这是一个技术的吊诡。为了面对这种新的状况,我们显然无法再倚赖于传统的人文主义的工具,或者建立一个堡垒来保卫理性自律的人的边界,也无法在数字幽灵的秩序之外去游牧。当娜·哈拉维的赛博格策略告诉我们,唯有我们走出人类世,终结了传统人文主义的神话,让我们打破有机体和智能体的边界,走向赛博格式的后人类主义,才能真正思考未来主体与智能体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人文主义 后人类 赛博格
下载PDF
“赛博格”与“元宇宙”:虚拟现实语境下的“身体存在”问题 被引量:24
10
作者 简圣宇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3期91-104,共14页
作为后人类文化关键词,“赛博格”与“元宇宙”分别指出了未来人类身体和互联网演化的方向。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将逐步沟通起“虚拟”与“现实”这两个“身体存在”的场域。“虚拟现实”空间的建设让“身体存在”问题出现新的变化,身体存... 作为后人类文化关键词,“赛博格”与“元宇宙”分别指出了未来人类身体和互联网演化的方向。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将逐步沟通起“虚拟”与“现实”这两个“身体存在”的场域。“虚拟现实”空间的建设让“身体存在”问题出现新的变化,身体存在的场域不再局限于现实世界,还延伸到了基于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的“虚拟现实”领域。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度介入人类社会的演化进程,信息技术为人类开拓出了新的体验路径,深刻影响着包括美学在内的诸多学科的未来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博格 元宇宙 虚拟现实 身体存在 虚拟数字人
下载PDF
后人类纪语境中的身体美学问题 被引量:22
11
作者 简圣宇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30-37,共8页
从“后人类”学术思潮所强调的“走向新的人类形态”这一基本脉络出发,我们可以获得反思传统范畴并构建新科技时代的“后身体”审美理念的重要理论参照系。人工智能条件下逐渐出现的人机融合以及“身心分置”状态,使得传统身体美学的相... 从“后人类”学术思潮所强调的“走向新的人类形态”这一基本脉络出发,我们可以获得反思传统范畴并构建新科技时代的“后身体”审美理念的重要理论参照系。人工智能条件下逐渐出现的人机融合以及“身心分置”状态,使得传统身体美学的相关基本范畴需要重新定义。借助于科技的赋能,人类开始了自己超越自然身体范畴的感官延伸进程。在此过程中,人类同时经历了主体性的扩容与让渡。在这样的语境下研讨“后身体美学”及相关理念问题,有助于我们超越思维局限去思考更前沿的学术问题,在“未来未至”之时即做好理论和思想上的前期准备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后身体美学 人工智能 主体性 赛博格
下载PDF
可穿戴式计算机的发展与趋势(Ⅱ)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东义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4期142-148,153,共8页
可穿戴式计算机 (WearComp)是一种新概念的个人移动计算系统 ,除了具有特殊的硬件结构之外 ,它还对软件系统、人机交互方式、能源及通讯方式等提出了特殊要求。WearComp的超微型、超轻型 ,以及其他特征 ,使其具有独特而广泛的用途和巨... 可穿戴式计算机 (WearComp)是一种新概念的个人移动计算系统 ,除了具有特殊的硬件结构之外 ,它还对软件系统、人机交互方式、能源及通讯方式等提出了特殊要求。WearComp的超微型、超轻型 ,以及其他特征 ,使其具有独特而广泛的用途和巨大的应用潜力。笔者就上述各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 ,指出了相关的研究内容与发展方向 ,并探讨了WearComp的用途和应用前景 ,旨在引起国内同行对WearComp的关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穿戴式计算机 移动计算机 人-机交互
下载PDF
会聚技术及其社会审视 被引量:17
13
作者 赵克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30-434,共5页
会聚技术是认知科学家的思想、纳米科学家的制造能力、生物科学家的使用能力、信息科学家的监控能力的全新组合。以提升人的能力为宗旨的会聚技术的提出及其进展,标志着对人本身的改造成为科技的重要方向。会聚技术的进展既是科技发展... 会聚技术是认知科学家的思想、纳米科学家的制造能力、生物科学家的使用能力、信息科学家的监控能力的全新组合。以提升人的能力为宗旨的会聚技术的提出及其进展,标志着对人本身的改造成为科技的重要方向。会聚技术的进展既是科技发展存在惯性作用也是体制助推的结果。“人-机”接口的突破与“电子人”的诞生开辟了以生物、物理方式促使人类智力进化的新进程。这隐含着对包括个人隐私在内的传统伦理与社会运行规则和方式的全面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BC 会聚技术 植入 电子人 规则 创新
下载PDF
后人类社会图景与人工智能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李恒威 王昊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0-89,185,186,共12页
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科技的冲击下,传统人本主义所秉持的人类本性稳定不可变异的观点被动摇了,“后人类”和“后人类社会”概念开始出现在各种技术文化思潮中。对于绝大多数后人类主义者而言,技术是引导人类走向后人类社会的关键... 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科技的冲击下,传统人本主义所秉持的人类本性稳定不可变异的观点被动摇了,“后人类”和“后人类社会”概念开始出现在各种技术文化思潮中。对于绝大多数后人类主义者而言,技术是引导人类走向后人类社会的关键所在。从人类与技术反身互动的角度出发,可划分出三种不同的后人类社会图景,即工业4.0社会、赛博格社会和技术奇点社会,不同后人类社会图景所依凭的人类中心主义、超人类主义和技术奇点论等技术文化思潮以及人工智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诸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后人类社会 反身演化 赛博格 人工智能
下载PDF
后人类主义对教育的挑战与重塑 被引量:16
15
作者 朱彦明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9-136,共8页
与其他后理论思潮不同的是,后人类主义挑战了传统人文主义特别是它以"人"为中心思考人与机器、人与动物以及人与物关系的二元论,并通过人与非人之间的"共生"或"共同生成"关系重塑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 与其他后理论思潮不同的是,后人类主义挑战了传统人文主义特别是它以"人"为中心思考人与机器、人与动物以及人与物关系的二元论,并通过人与非人之间的"共生"或"共同生成"关系重塑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后人类主义应用于教育,不仅挑战了传统人文教育理想,而且要求实现一种"没有人文主义的教育学"。在教育实践上,后人类主义教育理论家提出了"后人类教育学""赛博格教育学"的概念,并将之付诸实验,创造了新的教学模式。但是,后人类主义对教育的重塑,根本无法解决今天全球化时代教育面临的"危机"。因为它不仅将人与非人之间的关系理想化了,而且其教学模式也带有不确定性,它最终无法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逻辑及其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后人类主义 超人类主义 动物 赛博格
原文传递
从意识沉浸到知觉沉浸:赛博人的具身阅读转向 被引量:16
16
作者 吴倩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24,共5页
文章以媒介技术与身体的关系为理论视角,基于VR/AR技术的新阅读为经验材料,探讨人机互嵌的赛博人的阅读转向。研究发现,回溯人类阅读史,作为表征符号的书面文字的出现使得阅读开始脱离身体、逐渐演变成意识层面解码符号意义的活动,而人... 文章以媒介技术与身体的关系为理论视角,基于VR/AR技术的新阅读为经验材料,探讨人机互嵌的赛博人的阅读转向。研究发现,回溯人类阅读史,作为表征符号的书面文字的出现使得阅读开始脱离身体、逐渐演变成意识层面解码符号意义的活动,而人机互嵌的赛博人正在打破身心二元的认知范式,进而转向一种身体知觉与心灵意识共同参与的具身阅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博人 VR技术 媒介进化 新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儿童身份变迁及其教育挑战——基于“赛博格”隐喻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钱旭鸯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42,共11页
随着以技术整合为特征的数字时代到来,人与技术之间的亲密关系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呈现人机交融共生的“赛博格”特征。完全成长于数字环境中的儿童更是与技术之间形成了一种“赛博格亲缘关系”。以多元视角综合考察儿童身份在当... 随着以技术整合为特征的数字时代到来,人与技术之间的亲密关系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呈现人机交融共生的“赛博格”特征。完全成长于数字环境中的儿童更是与技术之间形成了一种“赛博格亲缘关系”。以多元视角综合考察儿童身份在当前技术及其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情境中正在经历的变化,对于更好地认识这一代儿童具有重要意义。透过“赛博格”这一批判性隐喻,可以对数字时代儿童身份所体现出的多元性、碎片化、流动性、离身性、时尚性等特征及其可能的教育挑战做出阐释与分析,以期为必要的儿童观转变和针对性的教育回应提供另一种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赛博格 赛博格儿童 身份变迁 身份特性 教育挑战
下载PDF
作为表现者的普罗米修斯:走向一种后人类主义文化?——五幕大学假面剧(献给神圣之灵) 被引量:15
18
作者 伊哈布·哈桑 张桂丹 王坤宇(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4期26-37,共12页
伊哈布·哈桑作为"后现代主义之父",也同时提出了后人类的概念,可见二者有某种内在的关联。伊哈布·哈桑采用了假面剧的形式,将论文的背景、正文、引文、注释、历史、神话等作为假面剧的角色。当前频繁出现的各种热词... 伊哈布·哈桑作为"后现代主义之父",也同时提出了后人类的概念,可见二者有某种内在的关联。伊哈布·哈桑采用了假面剧的形式,将论文的背景、正文、引文、注释、历史、神话等作为假面剧的角色。当前频繁出现的各种热词,例如"赛博格""控制论""麦克斯韦妖""维特鲁威人""变种人""后人类女权"等已在这篇完成于1976年的作品中悉数出现。其讨论也并非浅尝辄止,而是从古希腊神话出发,中及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炼金术传统,下讫图灵对人工智能的预想等,从而揭示了想象、艺术与科学不可分的历史和未来。伊哈布·哈桑为唐娜·哈拉维、罗西·布拉伊多蒂和凯瑟琳·海尔斯等的相关研究打下了框架,特别是他对自然-文化通联、科技与艺术互渗、人文主义与后人类精神之间的传承的洞见,基本奠定了当前后人类话语的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米修斯 后人类主义 赛博格 《童年的终结》 维特鲁威人的未来
下载PDF
后人类主义、超人类主义、反人本主义、元人类主义和新物质主义:区别与联系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弗朗西斯卡·法兰多(著) 计海庆(译)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14-20,共7页
“后人类”已经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可以用来指称各种不同思想运动或学派的概念,包括哲学的、文化的或批判的后人类主义,超人类主义(就其中外熵论的、自由的或民主的超人类主义而言),女性主义研究中的新物质主义进路,以及具有完全不同... “后人类”已经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可以用来指称各种不同思想运动或学派的概念,包括哲学的、文化的或批判的后人类主义,超人类主义(就其中外熵论的、自由的或民主的超人类主义而言),女性主义研究中的新物质主义进路,以及具有完全不同视野的反人本主义、元人类主义、元人性论和后人性论等。无论对于专家还是非专家而言,后人类这个概念普泛和无所不包的使用,已经引起了方法论和理论上的混乱。探讨上述各种不同运动之间的区别,聚焦后人类主义和超人类主义所共有的指称域,并阐述这两种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思想可以表明,后人类主义为反思可能的未来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主义 超人类主义 反人本主义 元人类主义 新物质主义技术 未来 后人类 超人类 赛博格
下载PDF
可穿戴计算机简介 被引量:5
20
作者 丛明 《计算机仿真》 CSCD 2005年第2期261-264,共4页
信息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飞速发展 ,根据摩尔定律所述 ,计算机的容量每隔 18至 2 4个月就会翻一番 ,进而实现计算能力在短期内的指数增长。可穿戴计算机 (wearablecomputer)是一种新概念的个人移动计算系统 ,应用潜力巨大 ,发展势头迅... 信息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飞速发展 ,根据摩尔定律所述 ,计算机的容量每隔 18至 2 4个月就会翻一番 ,进而实现计算能力在短期内的指数增长。可穿戴计算机 (wearablecomputer)是一种新概念的个人移动计算系统 ,应用潜力巨大 ,发展势头迅猛 ,它是伴随着计算机不断向超微型化发展应运而生的 ,也是“计算机应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必然产物。它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将使人机关系发生重大变革。文中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可穿戴计算机 ,接着回顾了它的简短发展史 ,然后介绍了它的软硬件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穿戴计算机 电子人 头部显示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