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文化焦虑的时代 被引量:21
1
作者 衣俊卿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13,共9页
2 0世纪的人类文化精神处于一种背反和自我冲突的境遇 :繁荣与危机并存。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世界历史“轴心期”的理性文化精神框架在 2 0世纪一方面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 ,同时也清楚地展示出自身的局限性或极限 ,因此 ,存在着... 2 0世纪的人类文化精神处于一种背反和自我冲突的境遇 :繁荣与危机并存。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世界历史“轴心期”的理性文化精神框架在 2 0世纪一方面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 ,同时也清楚地展示出自身的局限性或极限 ,因此 ,存在着人类精神新的、重大突破的可能性。突破的重要标志是文化的自觉。文化的自觉是我们理解 2 0世纪人类精神状况和历史深层内涵的核心。实际上 ,文化的自觉和文化的焦虑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和思想历程。 2 0世纪的文化危机一方面引发了以 196 8年的“五月风暴”为代表的自发的文化反抗 ,另一方面使文化批判成为 2 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主题之一。在 2 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的谱系中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以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现代国家批判、现代性批判等丰富的主题为我们全面理解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的自觉 文化的焦虑 文化的危机 文化的反抗 文化的批判
下载PDF
童年的消逝与现代文化的危机——新媒介环境下当代童年文化问题的再反思 被引量:23
2
作者 赵霞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6-114,共9页
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社会首先兴起的童年消逝学说,既是对童年文化当代命运的一种富于洞察力的论断,也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揭示了作为童年文化母体的现代文化自身所面临的某种内在危机。以尼尔·波兹曼为代表的童年消逝学说在其童年文化... 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社会首先兴起的童年消逝学说,既是对童年文化当代命运的一种富于洞察力的论断,也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揭示了作为童年文化母体的现代文化自身所面临的某种内在危机。以尼尔·波兹曼为代表的童年消逝学说在其童年文化形态批判的表象之下,实际上直指对于新媒介环境下现代文化自身精神危机的批判。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受到一种媒介乐观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一富于批判深意的童年文化观似乎已经被人们遗忘了。随着有关童年文化的危机意识在高速运行的新媒介生活中被日渐淡忘,重新反思童年消逝说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重新召回这一思想所内含的深刻的文化批判精神,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代童年文化乃至整个现代文化的命运,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的消逝 文化危机 新媒介 尼尔·波兹曼
原文传递
文化国际主义论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郭树勇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9-127,159,共20页
在建设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文化国际主义。这是因为当前存在三种文化危机:一是世界政治秩序、经济秩序与文化秩序之间前所未有的不协调,二是不少区域秩序经历了"文明冲突"的冲击与地缘政治的回潮,三是作... 在建设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文化国际主义。这是因为当前存在三种文化危机:一是世界政治秩序、经济秩序与文化秩序之间前所未有的不协调,二是不少区域秩序经历了"文明冲突"的冲击与地缘政治的回潮,三是作为全球治理体系重要变革力量的中国面临外向性文化危机。文化国际主义可以分为文化全球主义、文化区域主义和文化开放主义。文化国际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相同点是均承认国际社会的进步趋势、国际政治的向善演化和文化建构的世界秩序;文化国际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相同点是均注重大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基础作用;文化国际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相同点是均承认国际主义对于人类进步事业的指导作用。文化国际主义强调国际文化合作的深化和国际文化秩序的重建,有其复杂的历史流变。从古代的文化天下主义、近代的文化帝国主义到后现代的文化相对主义再到当前的文化对话主义、文化国际主义,这反映了国际社会的不断演化。实现文化国际主义的主要路径包括语言媒介、制度平台和文化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学派 文化危机 世界秩序 文化走出去 国际主义
原文传递
余英时文化危机与文化重建思想述略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梦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5-58,共4页
余英时认为,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的持续激进化使传统文化破坏殆尽,学术的政治化和功利化贻害深远,今天必须认识到文化重建的重要性;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一定的现代性因素,这为中国文化重建提供了动力,在此基础上余英时提出了中国文化重... 余英时认为,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的持续激进化使传统文化破坏殆尽,学术的政治化和功利化贻害深远,今天必须认识到文化重建的重要性;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一定的现代性因素,这为中国文化重建提供了动力,在此基础上余英时提出了中国文化重建的基本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英时 文化危机 文化价值 文化重建
下载PDF
全球化语境中文化认同的现实考验与建构策略 被引量:8
5
作者 曹海峰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4-153,共10页
在伴随着不平等文化博弈过程的全球化语境下,人们对之前的社会角色的认知与社会身份的共识感到迷惘与动摇,"自我"/"他者"之差异的辨识在不断地发生变动。霸权文化的冲击不仅对人们的意义感与存在感有极大破坏和摧毁... 在伴随着不平等文化博弈过程的全球化语境下,人们对之前的社会角色的认知与社会身份的共识感到迷惘与动摇,"自我"/"他者"之差异的辨识在不断地发生变动。霸权文化的冲击不仅对人们的意义感与存在感有极大破坏和摧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民众产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疏离与"国家精神"意识的淡薄,致使后发展国家的民族文化认同面临根本性转折的重重危机。因此,我们应进一步采取种种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保持民族文化独立性,以正确态度对待文化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发生的文化冲突,培养民族精神与民族自豪感,树立"我们的"归属意识,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在全球化场域谱写中华民族文化新传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文化危机 文化认同 文化创新
下载PDF
图像盛宴背后的文化危机——中国当代城市“千景一面”现象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8
6
作者 邱冰 张帆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15,共6页
通过对当前盛行的"文化打造"、"遗产克隆"和"城市移植"等3种城市景观图像制造模式的解读,认为当前城市"千景一面"的表层原因在于城市空间已经不再仅仅用于组织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是被制造为一... 通过对当前盛行的"文化打造"、"遗产克隆"和"城市移植"等3种城市景观图像制造模式的解读,认为当前城市"千景一面"的表层原因在于城市空间已经不再仅仅用于组织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是被制造为一种虚拟的图像空间,脱离了真正的日常实践和集体记忆。并进一步揭示了图像制造背后更深层的危机:文化取向的扭曲,即城市景观成为招商引资的工具、符号经济的商品和个人意志的体现。这一切的根源则是对经济与政治利益的过度追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景观 千景一面 图像 文化危机 文化取向
下载PDF
论资本主义危机的三个维度
7
作者 刘同舫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0-26,共7页
对资本主义危机进行多维审视,是揭示资本主义症结并实现批判性超越的必由之路。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以经济危机的形式集中爆发,引发了全球发展的失衡问题;治理危机与资本主义相伴而生,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与其在世界... 对资本主义危机进行多维审视,是揭示资本主义症结并实现批判性超越的必由之路。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以经济危机的形式集中爆发,引发了全球发展的失衡问题;治理危机与资本主义相伴而生,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与其在世界历史中的霸权主义地位密切相关,而资产阶级及其政权在全球范围内的剥削与压迫必然导致世界秩序的失序问题;在由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中,“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西方中心主义”衍生出将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现实复杂关系转化为文化差异或文明冲突的危机形式,力图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为自身利益服务的话语霸权。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的经济危机、治理危机和文化危机呼唤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范围的积极建构,以期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命运予以创新性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危机 经济危机 治理危机 文化危机
下载PDF
胡塞尔科学批判思想探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戴建平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16,共5页
胡塞尔的科学批判主要有三点:①现代实证主义科学观排除一切形而上学问题,导致了欧洲文化危机及自身意义基础的丧失;②现代科学将自然数学化,且远离生活世界,使人们误把数学化的自然当成自然本身,形成封闭的、客观主义的自然观;③结果... 胡塞尔的科学批判主要有三点:①现代实证主义科学观排除一切形而上学问题,导致了欧洲文化危机及自身意义基础的丧失;②现代科学将自然数学化,且远离生活世界,使人们误把数学化的自然当成自然本身,形成封闭的、客观主义的自然观;③结果是物理主义的客观主义成为现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因此导致了科学的认识论之谜,使得自然科学知识何以可能成为问题。本文认为,胡塞尔的科学批判虽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但从科学和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他的批评在某些方面是不恰当的:①实证主义科学观固然不是健全的科学观,但现代科学自身却不是意义、价值等形而上学的领域;②尽管数学化的自然并不是自然本身,但数学化却是现代科学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③胡塞尔反对任何实在论的自然观,但这种自然观是现代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科学批判思想 自然数学化 文化危机 实证主义科学观
下载PDF
城市之变——北京、上海、广州三城阅读杂记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松 《时代建筑》 2002年第3期34-37,共4页
本文通过阅读北京、上海、广州三座历史名城近年来发生的故事,阐述了当功利成为城市建设追求的唯一目标时,就会带来城市形态的急剧变化,这种城市之变会带来人类的文化危机。
关键词 城市问题 文化危机 北京 上海 广州
下载PDF
民族主义原则损伤之后——中国150年羡憎情结 被引量:6
10
作者 方维规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8-31,共14页
尼采提出“羡憎情结”在人类道德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之后,马克斯·舍勒对这一精神琨象进行了深刻的研究。“羡憎情结”是西方现当代社会、历史、政治等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民族情感受挫以后及文化危机之时的典型对外回应方式之... 尼采提出“羡憎情结”在人类道德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之后,马克斯·舍勒对这一精神琨象进行了深刻的研究。“羡憎情结”是西方现当代社会、历史、政治等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民族情感受挫以后及文化危机之时的典型对外回应方式之一,也是建构集体“自我图象”和“他图象”的心理驱动力。话语分析方法及形象学研究可以揭示,中国150年来的一些典型论说,正是来自内外冲突与心灵创伤的“羡憎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灵创伤 羡憎情结 文化危机 内心需求 价值重建
下载PDF
文化哲学的意义:文化模式的变迁与历史发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田成义 李楠明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5,共5页
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实质是一场文化危机,正是对这种危机的深刻反省,促使了文化哲学在19世纪兴起并在20世纪兴盛。文化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则是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哲学和文化的这种关系决定了:哲学未来的发展形态应该是一种文化哲学。中... 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实质是一场文化危机,正是对这种危机的深刻反省,促使了文化哲学在19世纪兴起并在20世纪兴盛。文化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则是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哲学和文化的这种关系决定了:哲学未来的发展形态应该是一种文化哲学。中国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面临着从传统的自发性的农业文化向现代的自觉性文化的转变,如果没有千百年来形成的思维方式、习俗传统、生活方式和存在样态的彻底革命,现代化是不能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危机 文化哲学 文化的转型与中国的现代化
下载PDF
“三位一体”的批判路径与文化危机反思旨归——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莫拉夫斯基的“后美学”批判
12
作者 彭成广 《国外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共9页
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潮中,“后美学”既是分析具体艺术潮流和透视艺术行为实践的重要表现,又是展示艺术与人文观念在社会文化内在结构间复杂勾连的美学棱镜。波兰美学家莫拉夫斯基在重新审定“美学”概念的基础上,把美学根基置于... 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潮中,“后美学”既是分析具体艺术潮流和透视艺术行为实践的重要表现,又是展示艺术与人文观念在社会文化内在结构间复杂勾连的美学棱镜。波兰美学家莫拉夫斯基在重新审定“美学”概念的基础上,把美学根基置于具体的艺术批评实践中,且最终合流成共同表征“文化危机”的艺术、美学与文化“三位一体”批判;他对以利奥塔和詹克斯为代表的两种“后美学”声音进行批判性阐释,既看到了利奥塔表面肯定后现代美学立场但实质对“美学”本身的否定姿态,又认为詹克斯以人文主义回归的方式使后现代主义人性化,最终却归于无效。这体现出他对后现代主义及其后美学自身悖论性结构的认识;他通过对后现代主义艺术所蕴含的美学“解构价值”的批判性指认、对后现代主义美学形态歧义性的归纳描述,展现出对后现代艺术及其美学困境的忧虑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莫拉夫斯基 后美学 后现代主义 文化危机 意义与伦理
原文传递
我国地方高校的文化危机及发展路径 被引量:5
13
作者 洪林 胡维定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2012年第3期17-21,共5页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作为本地区的一个文化载体,地方高校在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和创新等职能的同时,也受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坚持"以文化人"、重塑大学文化,坚定"...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作为本地区的一个文化载体,地方高校在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和创新等职能的同时,也受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坚持"以文化人"、重塑大学文化,坚定"服务理念"、摆脱功利化,坚守"学术文化"、远离官本位,是我国地方高校走出文化危机,早日形成特色,实现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文化危机 发展路径
下载PDF
文化重建的艰难之旅——对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的反思 被引量:4
14
作者 易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8-121,共4页
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的发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语境。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文精神”的提出具有鲜明的当下性和现实意义,但从深层来看,它是自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直面文化危机、寻找文化拯救之路的继续。
关键词 人文精神 知识分子 文化危机
下载PDF
生活与心灵:青年卢卡奇和文化问题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建茵(译)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4-32,共9页
文章详细考察了卢卡奇早期理论创作,即其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之前的理论创作,尤其是其对艺术、小说、戏剧等的研究。作者指出,卢卡奇在其从事理论活动的初始就把解决资本主义文化危机作为旨归;他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并非一种"断裂&... 文章详细考察了卢卡奇早期理论创作,即其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之前的理论创作,尤其是其对艺术、小说、戏剧等的研究。作者指出,卢卡奇在其从事理论活动的初始就把解决资本主义文化危机作为旨归;他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并非一种"断裂",而是为这一理论旨归寻找现实载体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卡奇 早期思想 文化危机
下载PDF
从富强到文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省思与逻辑进路 被引量:5
16
作者 徐瑞仙 丁志刚 陈一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5期29-33 158,共6页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国家目标而言,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抗争史;从个人目标来看,是中国人民争取自身解放、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史;从社会目标来说,是中国社会摆脱文化危机、恢复文化自信的探索史。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压倒...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国家目标而言,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抗争史;从个人目标来看,是中国人民争取自身解放、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史;从社会目标来说,是中国社会摆脱文化危机、恢复文化自信的探索史。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压倒一切的历史使命,革命潮流裹挟了现代化及其完整内涵;国强民富是现代中国孜孜以求的时代主题,共同富裕遮蔽了市场化下的文化危机;文化强国是当代中国民族复兴的战略抉择,文化复兴将助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民族独立到国强民富,再到民族复兴,以文化复兴助益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逻辑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亡图存 文化危机 国强民富 民族复兴
下载PDF
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原因探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颜旭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22-26,共5页
作为一种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传入中国并开始中国化,除了它能够满足近代中国的政治需要以外,还有重要的文化原因。近代中国主导性文化的危机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提供了文化前提,救亡图存的文化需求使得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众多西... 作为一种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传入中国并开始中国化,除了它能够满足近代中国的政治需要以外,还有重要的文化原因。近代中国主导性文化的危机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提供了文化前提,救亡图存的文化需求使得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众多西方文化中脱颖而出,文化性格的契合使得马克思主义获得了广泛的文化认同,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最终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危机 文化契合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载PDF
价值、工具与文化转型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23-127,共5页
人的双重性存在以及理性对象的双重性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存在的提供了合理性依据。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本身的性质以及人们对二者的错误认识所导致二者的断裂产生了文化危机,文化转型成为必然。能整合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断裂并促使二... 人的双重性存在以及理性对象的双重性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存在的提供了合理性依据。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本身的性质以及人们对二者的错误认识所导致二者的断裂产生了文化危机,文化转型成为必然。能整合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断裂并促使二者协调发展的新理性精神成为文化转型的主题,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模式为新理性精神提供了现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 文化危机 新理性精神 “实践”模式 文化转型
下载PDF
解析伊格尔顿对当代文化危机的一种理解范式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格非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27-33,共7页
伊格尔顿认为当下文化理念的剧烈膨胀与追求文化差异密切相关,而文化差异具体体现为某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在追求文化差异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文化的普世性,更不能抛弃传统与历史。这一观点将传统文化观的宏观意识、崇高意识、精英意识与... 伊格尔顿认为当下文化理念的剧烈膨胀与追求文化差异密切相关,而文化差异具体体现为某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在追求文化差异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文化的普世性,更不能抛弃传统与历史。这一观点将传统文化观的宏观意识、崇高意识、精英意识与当代文化的微观形态有机统一起来。伊格尔顿关于文化差异性的定义,以及关于价值观、文化相对主义、文化产业以及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理性思考,唤起了人们对后现代社会可能产生的文化危机的警觉。这些都为我们认识后现代条件下的文化问题和开展文化研究提供了崭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文化差异 文化危机
下载PDF
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取向 被引量:2
20
作者 颜旭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6-19,共4页
文化全球化的内在效应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危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临挑战;共产主义信仰严重失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面临挑战;民族精神面临挑战。面对文化认同危机,我们必须适应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实... 文化全球化的内在效应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危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临挑战;共产主义信仰严重失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面临挑战;民族精神面临挑战。面对文化认同危机,我们必须适应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普遍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全球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危机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