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性眼球震颤手术效果的眼震电图评定 被引量:8
1
作者 杨景存 曹木荣 +2 位作者 王国军 张志强 武亚东 《眼科研究》 CSCD 1991年第4期219-221,共3页
报告了21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手术治疗前后眼震图对比情况,提示手术总有效率为76.2%,列举了典型病例的手术前后眼震图检查结果,并探讨了采用脑电图机作眼震图检查的方法和特点。
关键词 先天性眼球震颤 眼震电图 眼外科手术
下载PDF
先天性眼球震颤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李亮亮 胡敏 江春光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0期1940-1943,共4页
先天特发眼球震颤是以眼部表现为主的疾病,虽然不属于常见或多发病,但在临床上并非罕见,多见于婴幼儿,发病时间一般都在半岁以内。该病的特点为:发病早或发病时间不能确定,眼球不自主的持续跳动或摆动,极少患者有晃视感,大多数患者都有... 先天特发眼球震颤是以眼部表现为主的疾病,虽然不属于常见或多发病,但在临床上并非罕见,多见于婴幼儿,发病时间一般都在半岁以内。该病的特点为:发病早或发病时间不能确定,眼球不自主的持续跳动或摆动,极少患者有晃视感,大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有的视力减低比较严重,而且不能矫正,较多患者有侧视现象和代偿头位表现,有的头部摇晃,还有的表现为频繁眨眼等代偿现象。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但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很多:发病年龄,眼震强度,代偿头位,休止眼位,视力,手术方式和手术量等。随着近年的发展,对该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们就一些问题做一简要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球震颤 发病机制 治疗方法
下载PDF
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及对比敏感度在疗效评价中的作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布娟 杜伟 +3 位作者 梁晨 庞红蕾 林淑芳 王乐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研究改良Park术及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在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中的疗效及对比敏感度检查在评价眼球震颤手术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将82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分为有中间带型(40例)和无中间带型(42例)两组。有中间带型眼... 目的研究改良Park术及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在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中的疗效及对比敏感度检查在评价眼球震颤手术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将82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分为有中间带型(40例)和无中间带型(42例)两组。有中间带型眼球震颤患者施行改良的Park术,无中间带型眼球震颤患者施行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给予双眼矫正视力及对比敏感度检查。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眼位均为正位,且眼球转动各方向均不受限。40例有中间带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术后1个月异常头位消失,第一眼位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均提高≥2行;对比敏感度在3周/度(cycle/degree,c·d-1)、6c·d-1、12c·d-1、18c·d-1空间频率下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均为P<0.05)。42例无中间带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中,仅有7例患者双眼视力在术后1个月时提高≥2行(16.7%),但共有38例(90.5%)患者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上均较术前提高(均为P<0.05)。结论在改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的异常头位及视功能方面,改良Park术与眼外肌本体感受器联合眼外肌缩短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比敏感度检查可用于客观评价先天性眼球震颤手术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球震颤 改良Park术 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术 对比敏感度
下载PDF
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破坏术治疗无中间带型先天性眼球震颤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苗泽群 郭丽莉 +1 位作者 李罗佳 王乐今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6期267-272,共6页
目的观察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破坏术治疗无中间带型先天性眼球震颤(CN)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15例无中间带型CN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术前均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最佳矫正视力;采用MG... 目的观察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破坏术治疗无中间带型先天性眼球震颤(CN)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15例无中间带型CN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术前均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最佳矫正视力;采用MG6B-5手持式放大镜确定眼球震颤类型;采用YZ6F型检眼镜检查眼底;采用YZ5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采用RM8900电脑验光仪进行验光;采用L-2510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并检查患者的头位、眼位及注视性质。全部患者术后1个月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对无中间带型CN患者施行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破坏术。手术采用破坏双眼4条水平直肌肌肉本体感受器的方式。年龄和视力的描述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对患者术前与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进行比较。结果全部患者术后眼位均为正位,无异常头位,且眼球各方向转动均不受限。在15例无中间带型CN患者中,有6例患者右眼最佳矫正视力在术后1个月时提高≥2行,9例患者右眼视力稳定。仅有4例患者左眼最佳矫正视力在术后1个月时提高≥2行,11例患者左眼视力稳定。术后与术前的右眼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39±0.28和0.29±0.23,术后视力提高,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P<0.05)。术后与术前的左眼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37±0.28和0.29±0.23,术后视力提高,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P<0.05)。结论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破坏术是治疗无中间带型CN的有效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球震颤 无中间带型 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术
原文传递
先天性眼球震颤眼外肌的超微结构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程浩 杨景存 +1 位作者 曹木荣 夏晖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 :观察先天性眼球震颤 (congenitalnystagmus ,CN)患者眼外肌的超微结构 ,分析探讨其与CN发病的关系。方法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CN患者眼外肌的超微结构改变 ,并以正常眼外肌电镜结果作对照。结果 :CN患者眼外肌与对照组相比 ,... 目的 :观察先天性眼球震颤 (congenitalnystagmus ,CN)患者眼外肌的超微结构 ,分析探讨其与CN发病的关系。方法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CN患者眼外肌的超微结构改变 ,并以正常眼外肌电镜结果作对照。结果 :CN患者眼外肌与对照组相比 ,出现了明显的超微结构改变。主要表现为 :①肌小节及亚细胞结构的改变。②各种残余小体明显增多。③肌纤维的溶解坏死。同时观察到游离神经末梢也有超微结构的改变。结论 :CN患者眼外肌及游离神经末梢的超微结构均有明显的改变 ,这些改变影响眼外肌的正常功能 ,可能与CN的病因或发病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球震颤 眼外肌 超微结构 CN 透射电子显微镜
原文传递
手术治疗先天性眼震的异常头位 被引量:4
6
作者 王为农 张东杲 +1 位作者 章应华 杨新光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2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用手术方法矫正先天性眼震患者的异常头位。方法:笔者用改良kestenbaum(5mm、6mm、7mm、8mm)法和增加手术量的改良Kestenbaum法随机选择手术治疗患者48例。手术适应证为异常头位≥15°者;对异常头位≥30°者,则增加改良Kes... 目的:用手术方法矫正先天性眼震患者的异常头位。方法:笔者用改良kestenbaum(5mm、6mm、7mm、8mm)法和增加手术量的改良Kestenbaum法随机选择手术治疗患者48例。手术适应证为异常头位≥15°者;对异常头位≥30°者,则增加改良Kestenbaum法手术量的40%-60%。结果:术后24例随访不少于6个月,48例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异常头位由术前平均31.5°减少到5.1°,眼震强度由术前平均35.5Hz减少到9.6Hz;48例患者的86眼(89.58%)视力增加≥2行。结论:用改良kestenbaum法和增加手术量的改良kestenbaum法治疗先天性眼震患者的异常头位具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震 异常头位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先天性眼球震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彦孜 史学锋 《国际眼科纵览》 2020年第5期296-305,共10页
先天性眼球震颤(congenital nystagmus,CN)是一种双眼不自主的、有节律的眼球摆动,常于刚出生时或出生后3个月内发现。CN的病因复杂多样,迄今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属于斜视与小儿眼科疑难性疾病,治疗较为困难。近年来,国际同行尝试... 先天性眼球震颤(congenital nystagmus,CN)是一种双眼不自主的、有节律的眼球摆动,常于刚出生时或出生后3个月内发现。CN的病因复杂多样,迄今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属于斜视与小儿眼科疑难性疾病,治疗较为困难。近年来,国际同行尝试对原有术式进行改进,以期让患者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一些药物可减轻眼球震颤强度,延长中心凹注视时间,并使患者视力提高。CN的遗传方式多样,目前多数CN致病基因导致发病的机制尚不清楚。通过对模式动物的研究现已揭示了X连锁CN的致病基因——FRMD7基因引起CN的机制与方向选择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对水平方向运动的检测功能丧失有关。本文对近年来CN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CN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国际眼科纵览,2020,44:296-3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球震颤 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遗传学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nystagmus 被引量:1
8
作者 Hong Yang, Jiu-Quan Zh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1年第6期627-630,共4页
AIM: To study macular features in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nystagmus and to assess the utility of 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D-OCT) in nystagmus. METHODS: The macular areas of 51 outpatients with c... AIM: To study macular features in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nystagmus and to assess the utility of 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D-OCT) in nystagmus. METHODS: The macular areas of 51 out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nystagmus were examined using SD-OCT.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retinal layers of the macular area were analysed. RESULTS: Macular images were successfully obtained with SD-OCT from 50 (98%) patients. Patients with ocular albinism mainly have macular hypoplasia, abnormal foveal depression, and increased foveal thickness with persistence of an inner nuclear layer, an inner plexiform layer, a ganglion cell layer and a nerve fiber layer. Macular morphology similar to albinism was observed in three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macular hypoplasia. The OCT findings of cone dystrophy included unclear, disrupted or invisible photoreceptor outer segment/inner segment in the fovea; fusion, thickening and uneven reflection of the outer segment/inner segment with 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Some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idiopathic nystagmus showed normal macular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and others showed indistinct macular 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reflection. CONCLUSION: SD-OCT is an effective and reliable method to detect the macular morphology of congenital nystagmus patients. This technique has diagnostic value in particular for patients with macular hypoplasia and cone cell dystrophy with no distinct abnormality on fundosco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congenital nystagmus macular disease.
下载PDF
眼震电图在先天性眼震病人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孙汉军 徐伟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97-598,共2页
目的 对先天性眼震 (CN)病人的手术疗效进行定量评估。方法 应用眼震电图 (ENG)对 18例先天性眼震病人手术前后不同时期眼震各参数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以手术前后中间位和代偿位的眼震频率、幅度和速度为观察指标。结果  17例病人术... 目的 对先天性眼震 (CN)病人的手术疗效进行定量评估。方法 应用眼震电图 (ENG)对 18例先天性眼震病人手术前后不同时期眼震各参数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以手术前后中间位和代偿位的眼震频率、幅度和速度为观察指标。结果  17例病人术后的眼震速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或消失 ,占 94.4%。与术前相比 ,中心位和代偿位均明显降低 (P <0 .0 5 )。 16例病人的幅度亦有不同程度下降和消失 ,占总数的88.9% ,术后中心位幅度明显低于术前 (P <0 .0 5 )。术后眼震频率在中心位也明显低于术前 (P <0 .0 5 )。 6例病人术后代偿位眼震频率、幅度和速度均消失 ,占总量的 33 .3 % ;1例病人术后中间位和代偿位的眼震频率、幅度和速度均为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震电图 先天性眼震 中间位 代偿位
下载PDF
压贴三棱镜在先天性眼球震颤的临床应用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雷玉 温友红 陈燎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年第2期218-220,共3页
目的探讨压贴三棱镜应用于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效果。方法对16例先天性眼球震颤病例应用压贴三棱镜移动中间带减轻眼球震颤。结果16例代偿头位明显改善,正前方注视视力均有提高。结论压贴三棱镜应用是一种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的安全、有效... 目的探讨压贴三棱镜应用于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效果。方法对16例先天性眼球震颤病例应用压贴三棱镜移动中间带减轻眼球震颤。结果16例代偿头位明显改善,正前方注视视力均有提高。结论压贴三棱镜应用是一种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的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贴三棱镜 先天性眼球震颤
下载PDF
关注先天性眼球震颤基础与治疗研究的新动向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乐今 苗泽群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6期321-326,共6页
先天性眼球震颤是一种眼动功能障碍疾病,其特征是眼球的共轭、不自主、往复和重复运动,常伴发双眼视力损害、视功能障碍及(或)异常头位。此病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多样且难以治疗。眼球震颤患者黄斑注视物象在视网膜上移动过快,导致患者... 先天性眼球震颤是一种眼动功能障碍疾病,其特征是眼球的共轭、不自主、往复和重复运动,常伴发双眼视力损害、视功能障碍及(或)异常头位。此病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多样且难以治疗。眼球震颤患者黄斑注视物象在视网膜上移动过快,导致患者视力及运动敏感性下降,同时也给患者带来心理及社会学方面的打击。目前业内对此病的研究集中在手术方式、手术量改进以及遗传学领域。本文中笔者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对先天性眼球震颤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球震颤 遗传学 植入式神经肌肉刺激器 治疗
原文传递
用PARKS(5、6、7、8mm)法和增加PARKS法手术治疗先天性运动缺陷型眼球震颤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为农 张东杲 +2 位作者 章应华 严宏 宋宝义 《Eye Science》 CAS 1996年第2期110-112,114,共4页
目的:手术方法治疗先天性运动缺陷型眼球震颤。方法:1987—1994年,我们用Parks(5、6、7、8mm)法和增加Parks法手术治疗19例,头位≥30°者手术量增加40%-60%。结果:19例病人,平均随访22个月。头位、眼震强度和视力均明显改善,头位... 目的:手术方法治疗先天性运动缺陷型眼球震颤。方法:1987—1994年,我们用Parks(5、6、7、8mm)法和增加Parks法手术治疗19例,头位≥30°者手术量增加40%-60%。结果:19例病人,平均随访22个月。头位、眼震强度和视力均明显改善,头位由术前平均30.5°减少到术后平均4.9°;眼震强度由术前平均36.0减少到术后平均9.7;19例病人中的21眼(55.3%)Snellen视力增加2行以上。结论:用Parks(5、6、7、8mm)法和增加Parks手术治疗先天性运动缺陷型眼球震颤有显著疗效。眼科学报 1996;12:110—1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治疗 先天性眼球震颤 头位
下载PDF
伴有先天性眼球震颤的眩晕症患者VNG特点分析:2例报道 被引量:3
13
作者 曾祥丽 岑锦添 +4 位作者 张姝琪 周芸 黎志成 李鹏 李永奇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3-376,共4页
目的探讨伴有先天性眼震的眩晕症患者通过眼震视图诊断前庭功能的可行性。方法通过VNG记录知觉缺陷型先天性眼震及运动缺陷型先天性眼震患者自发性眼震、静态位置性眼震、变位性眼震,扫视试验、视动性眼震、平稳跟踪试验、温度试验及其... 目的探讨伴有先天性眼震的眩晕症患者通过眼震视图诊断前庭功能的可行性。方法通过VNG记录知觉缺陷型先天性眼震及运动缺陷型先天性眼震患者自发性眼震、静态位置性眼震、变位性眼震,扫视试验、视动性眼震、平稳跟踪试验、温度试验及其固视抑制试验,分析其VNG各测试项目特点。结果 1对于方向及慢相角速度恒定的先天性眼震,其扫视试验及平稳跟踪试验结果为:扫视及跟踪曲线与视靶曲线吻合良好,仅在扫视及跟踪曲线上叠加恒定的细小眼震波,向低视力侧扫视时欠冲,0.4Hz平稳跟踪试验可见Ⅲ型曲线;2对于恒定的水平型先天眼震(CN),温度试验及其固视抑制可不受干扰;3CN对BPPV的测试结果干扰较大,曲线杂乱无法分析。结论先天性眼震非VNG检查的绝对禁忌症,对于方向及慢相角速度恒定的水平型CN,扫视试验、平滑跟踪、温度试验及其固视抑制依然可用于对眩晕症病变部位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震 眼震视图 前庭功能
下载PDF
眼球震颤的临床特征及诊疗进展
14
作者 李慧馨 付晶 郝洁 《国际眼科纵览》 2022年第3期228-235,共8页
眼球震颤根据发病年龄可分为先天性眼球震颤和后天获得性眼球震颤,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及有限的诊疗措施使其成为眼科诊疗的疑难杂症之一。近年来,视频眼震电图及数字化眼动仪等用于量化评估眼球震颤的程度及治疗效果;在治疗方面,除传统... 眼球震颤根据发病年龄可分为先天性眼球震颤和后天获得性眼球震颤,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及有限的诊疗措施使其成为眼科诊疗的疑难杂症之一。近年来,视频眼震电图及数字化眼动仪等用于量化评估眼球震颤的程度及治疗效果;在治疗方面,除传统的手术方式外,可采用视光学手段(矫正屈光不正、配戴三棱镜)、生物反馈治疗、药物(加巴喷丁和美金刚胺)治疗及知觉训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震颤 先天性眼球震颤 获得性眼球震颤 代偿头位
原文传递
一个先天性眼球震颤家系致病基因的初步定位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志蓉 张宝荣 +4 位作者 丁美萍 夏昆 胡正茂 邓昊 夏家辉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7-440,共4页
为确定一个X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眼球震颤家系的致病基因与X染色体的连锁关系,选用X染色体上的DXS1214、DXS1068、DXS993、DXS8035、DXS1047、DXS8033、DXS1192和DXS1232共8个微卫星DNA标记对该家系进行基因扫描与基因分型,并利用LINK... 为确定一个X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眼球震颤家系的致病基因与X染色体的连锁关系,选用X染色体上的DXS1214、DXS1068、DXS993、DXS8035、DXS1047、DXS8033、DXS1192和DXS1232共8个微卫星DNA标记对该家系进行基因扫描与基因分型,并利用LINKAGE等软件包对基因分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该家系致病基因与X染色体的连锁关系。两点连锁分析时X染色体短臂4个基因座最大LOD值均小于-1,不支持与该家系致病基因连锁;X染色体长臂4个基因座中最大LOD值达到2,提示存在较大的连锁可能性。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可初步定位于X染色体长臂,且提示Xq26~Xq28区间附近可能是先天性眼球震颤一个共同的致病基因座,但区间范围仍较大,仍须进一步选择合适的微卫星标记进行精确的定位以缩小候选基因的筛查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球震颤 基因定位 微卫星标记 连锁分析
下载PDF
一个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家系中致病基因FRMD7的突变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宁东 崔丽红 +4 位作者 王黎明 马惠芝 张丽玲 岳以英 赵堪兴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研究一个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选取X染色体上微卫星标记物,通过PCR扩增后,进行基因组扫描。应用GeneMapper软件进行PCR扩增产物片段大小和单倍型分析,Linkage5.1软件进行两点汉连锁值(Log of odds,LOD)... 目的研究一个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选取X染色体上微卫星标记物,通过PCR扩增后,进行基因组扫描。应用GeneMapper软件进行PCR扩增产物片段大小和单倍型分析,Linkage5.1软件进行两点汉连锁值(Log of odds,LOD)计算,通过基因序列分析发现致病基因突变。结果经两点法计算,在DXS1047可获最大LOD值为8.55;基因序列分析发现FRMD7基因第9外显子存在G990T的杂合性基因突变。结论FRMD7基因突变是导致该家系出现疾病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球震颤 FRMD7基因 突变
原文传递
提高先天性眼震手术量化的精确度——眼震图程序的改进及其对手术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晓慧 杨景存 曹木荣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03-605,共3页
目的 目的评价改进后的眼震图对先天性眼球震颤 (congenitalnystagmus ,CN)波形的分析能力及其对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 改进电生理仪的视网膜电图 (EOG)程序 ,分别记录 68例不同注视方位的眼震波形并进行分析 ,对其中2 8例手术患者术... 目的 目的评价改进后的眼震图对先天性眼球震颤 (congenitalnystagmus ,CN)波形的分析能力及其对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 改进电生理仪的视网膜电图 (EOG)程序 ,分别记录 68例不同注视方位的眼震波形并进行分析 ,对其中2 8例手术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眼震图和视力进行比较。结果 改进后的眼震图能够对眼震波形进行量化分析。术前 2 8例手术中 ,2 6例跳动型均有中间位和代偿头位。术后 2 0例中间位居于原在位 ,代偿头位消失 ,6例代偿头位在 5°~ 10°。 2 5例术后原在位的视力较手术前提高 1~ 4行。结论 改进的眼震图可以对眼震的振幅、震频、震强、中间位进行精确的量化检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球震颤 眼震图 视网膜电图 外科手术 手术量化 精确度 眼震图程序
下载PDF
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潘佳幸 刘陇黔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16-1719,共4页
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infantile nystagmus syndrome,INS)是一种先天性病理性眼球震颤,以双眼非自主性的共轭摆动和反向视动性眼球震颤为特征表现。INS患者可合并弱视、斜视及斜颈等,常有不同程度的视功能障碍。该病病因尚不明确,且无法... 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infantile nystagmus syndrome,INS)是一种先天性病理性眼球震颤,以双眼非自主性的共轭摆动和反向视动性眼球震颤为特征表现。INS患者可合并弱视、斜视及斜颈等,常有不同程度的视功能障碍。该病病因尚不明确,且无法完全治愈,应尽早对INS进行检查和适当干预。基于国内外对INS的研究成果,本文首先总结了INS目前所知的病因及发生机制;其次,介绍了INS近年提出的检查方法与治疗方案,总结了相关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给出了建议,旨在为临床应用及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 先天性眼球震颤 发病机制 检查 治疗
下载PDF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眼球震颤家系的临床表型及致病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布娟 刘敬 +4 位作者 李爱军 陆遥 庞宏蕾 刘峰 王乐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42-1044,共3页
目的研究1个中国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眼球震颤家系的临床特点,并通过候选基因直接测序的方法对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及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选择1个先天性眼球震颤家系,对家系所有成员进行全身检查及视力、眼位、眼球运动、眼球震颤中间... 目的研究1个中国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眼球震颤家系的临床特点,并通过候选基因直接测序的方法对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及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选择1个先天性眼球震颤家系,对家系所有成员进行全身检查及视力、眼位、眼球运动、眼球震颤中间带、验光等眼科的相关检查后,从家系中每一代各选1例患者(包括先证者)及正常人,进行候选基因FRMD7、GPR143与PAX6基因的外显子测序。结果家系患者的眼球震颤为水平冲动型,并且具有中间带。除了先证者有部分眼组织缺损及小眼球等异常外,其余患者的眼前节均未见明显发育异常。家系患者PAX6基因第7外显子的第382碱基发生了杂合突变(c.C382T),从而引起了氨基酸的改变(p.R128C),该突变可能影响了PAX6蛋白与其调控的下游基因的调控序列的结合,进而导致PAX6基因功能异常,影响眼部发育。结论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眼球震颤家系的致病基因为PAX6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球震颤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PAX6基因 FRMD7基因 GPR143基因
下载PDF
直肌边切术在先天性眼球震颤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苏楠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0-432,共3页
目的探讨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的简捷、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1例年龄在7~12岁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采用改良的Parks手术方法,即在Parks手术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直肌边切术代替Parks法中的直肌后退,而Parks法中的直肌缩短仍保持不变.结果1... 目的探讨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的简捷、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1例年龄在7~12岁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采用改良的Parks手术方法,即在Parks手术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直肌边切术代替Parks法中的直肌后退,而Parks法中的直肌缩短仍保持不变.结果15例(71.43%)患者相对静止眼位移至正前方,正前方眼震基本消失,6例(28.57%)眼震明显减轻,正前方为低幅低频震颤,视力提高2~5行;18例(85.71%)代偿头位基本消失,3例(14.29%)明显改善.16例术后随访2年,其中8例术后有轻度回退现象,6周后稳定者7例,经过2年随访,情况稳定者15例.经1~2年随访,18例效果满意.结论该术式效果肯定,手术操作简捷.手术因不需缝合巩膜,故不会有发生巩膜穿孔的危险,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肌边切术 先天性眼球震颤 PARKS法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