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家社会学何以可能 被引量:6
1
作者 李英灿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6-33,共8页
当孔德创立作为崭新学问的社会学时 ,其中包含着当时欧洲的历史经验以及对新社会理想和展望。东方社会具有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尤其是资本主义和民主主义所导致的许多问题意味着东方社会再也不能把西方思想当成普遍的价值... 当孔德创立作为崭新学问的社会学时 ,其中包含着当时欧洲的历史经验以及对新社会理想和展望。东方社会具有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尤其是资本主义和民主主义所导致的许多问题意味着东方社会再也不能把西方思想当成普遍的价值予以接收。因而需要一种反映东方社会的历史经验、文化特点和社会理想的新的社会学。“儒家社会学”就是根据儒家的世界观和社会思想而提出的。本文系统地考察了儒家的理性、儒家的思维方式和儒家知识的特点 ,并据此探究儒家社会学方法论及其意义。本文认为儒家社会学将拓展西方传统社会学的理论视野 ,将对东方社会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社会学 儒家理性 儒家思维方式 儒家方法论 认识论 孔德 认知对象
原文传递
礼与中国情理法 被引量:2
2
作者 叶立周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21-23,共3页
中国古代的法律缺乏独立的品格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礼的依附与从属,解析这一原因,需要从礼的内涵、儒家学派的影响以及古代法的实施等多个角度来进行。
关键词 儒家学派 情理法
下载PDF
略论李塨经学转向之动因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春阳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4期77-80,共4页
李塨在继承和发展颜元学术的过程中,借鉴经学考据方法,具有极为明确的学术目的。其真正动因是为了辨理学之非,证颜学之是,是为了更好的传播颜元学说,构建颜李学之"义理"。使颜李学成为系统的理论,为王者立法提供依据,从而达... 李塨在继承和发展颜元学术的过程中,借鉴经学考据方法,具有极为明确的学术目的。其真正动因是为了辨理学之非,证颜学之是,是为了更好的传播颜元学说,构建颜李学之"义理"。使颜李学成为系统的理论,为王者立法提供依据,从而达到与程朱理学抗衡,甚至取代程朱理学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塨 经学 转变 原因
下载PDF
Theories of Reason in China and the Wes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Enlightenment
4
作者 丁耘 Li Cun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4年第4期140-160,共21页
A conception of enlightenment that is new in both origin and prototype yet rooted in Chinese tradition can be found in the works of Liang Shuming and Zhu Qianzhi, his follower in the historical field. Kant maintained ... A conception of enlightenment that is new in both origin and prototype yet rooted in Chinese tradition can be found in the works of Liang Shuming and Zhu Qianzhi, his follower in the historical field. Kant maintained that enlightenment implied that the power of reason would give man the courage to use his mind. Similarly, Zhu Qianzhi used enlightenment to define reason, putting the focus of enlightenment on religion. In doing so, on the one hand, he neglected the richness, complexity and inner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concept of reason; on the other hand, like Hegel, he dismissed the subtle b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ncepts of reason. In terms of thought, intuition, emotion, desire, practice, skill and the movements of nature, reason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 inevitably tends toward the good. The word later used to translate "reason" into Chinese had already appeared in Confucian and Buddhist classics. Reason in Song and Ming Confucianism is an all- embracing absolute; its function involves intuition, thought and emotion, all directed toward the good. Liang Shuming accepted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reason and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philosophy, but proposed that understanding was the function and reason the essence of the heart-mind. Overall, this represents only the heart-mind approach. The non- religious character, didactic tendency and emphasis on intuition in the Confucian view of reason can all be found in the Confucian theory of emotion. Being essentially a response to good and evil, emotion may share some common ground with classical Western philoso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LIGHTENMENT confucian reason Liang Shuming
原文传递
儒家公共理性可依赖于公民宗教?
5
作者 安靖如 武海霞(译) 《中国政治学》 2020年第1期38-52,115-116,共17页
根据金圣文的观点,儒家公共理性这一概念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既有助于表述现代儒家文化圈(如韩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又可以起到理论规范的作用,从而指导儒家文化圈国家发挥更好的社会与政治功能。然而我认为,金圣文对儒学公共理性... 根据金圣文的观点,儒家公共理性这一概念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既有助于表述现代儒家文化圈(如韩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又可以起到理论规范的作用,从而指导儒家文化圈国家发挥更好的社会与政治功能。然而我认为,金圣文对儒学公共理性的论述过于薄弱、抽象,与韩国文化之根所表现出的价值与实践背离太远。因此,他需要更明晰地阐述其理论并纳入新的概念,如陈明所推崇的"公民宗教"。在文章的最后,通过并置公民宗教与公共理性的概念,将使我们有机会更好地理解儒学公民宗教及其潜在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不仅仅与韩国有关,而且与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公共理性 公民宗教 民主 公民
原文传递
论儒家德性伦理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7
6
作者 郑佳琳 张艳清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0年第3期372-376,共5页
儒家德性伦理思想由来已久,它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强调个体的道德行为以其内在的德性品质为基础,是源于个体自身道德意识的内在呼唤。基于此,儒家德性伦理建构了以“仁爱”为核心精神,以天理良心为价值尺度,以主体“幸福”... 儒家德性伦理思想由来已久,它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强调个体的道德行为以其内在的德性品质为基础,是源于个体自身道德意识的内在呼唤。基于此,儒家德性伦理建构了以“仁爱”为核心精神,以天理良心为价值尺度,以主体“幸福”“修齐治平”为目标要求,以情理交融、“存养扩充”为方法机制的道德教育思想,从而开创了道德教育思想的新理路。与规范伦理学单纯考察人的外在行为是否合乎规范相比,德性伦理学更加强调通过内在的情感规约来引导人们践行道德行为规范,显示出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对人们形成稳定的价值体系支撑及其道德实践信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深入挖掘其中的道德资源,发挥其中蕴含的教化功能,对加强医学生医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德性伦理 情理交融 医学生职业道德 医德
下载PDF
儒家文学教化说与价值理性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文勇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2-166,共5页
儒家教化说被误会的成分甚多,其中最重要的误会就是儒家的教化是政统的工具理性,这一观点有很大的商榷余地。与其说儒家提倡教化说是为了工具理性,还不如说更为根本的是为了“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的“价值理性”。
关键词 儒家教化说 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
下载PDF
儒家生生伦理学中智性的双重功能 被引量:5
8
作者 杨泽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23,170,共7页
在儒家生生伦理学系统中,智性分别担负着外识和内识的双重功能。所谓外识,即是对于与道德相关的外部对象的认识;所谓内识,即是对于内觉的再认识。外识和内识缺一不可,属于相互为须的关系。因为在儒家生生伦理学中有智性、欲性、仁性三... 在儒家生生伦理学系统中,智性分别担负着外识和内识的双重功能。所谓外识,即是对于与道德相关的外部对象的认识;所谓内识,即是对于内觉的再认识。外识和内识缺一不可,属于相互为须的关系。因为在儒家生生伦理学中有智性、欲性、仁性三个要素,所以分别有智性维度的内识、欲性维度的内识和仁性维度的内识。重视智性维度的内识对于确定智性维度内觉的真实性、解决论证无穷倒退的困难、解决思维之"在"到实体之"在"的过渡问题、证明智性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有着重要作用。强调智性维度内识之重要,是儒家生生伦理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理论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生生伦理学 智性 外识 内识
下载PDF
儒家伦理性情论与理情说的三种源初型态
9
作者 杨伟涛 李倩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45,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中“情”彰显丰厚意蕴,并常与人之“性”关联,同时不失“理”之调适。先秦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注重于以性说情,或以情释性,主张性、情一体;同时又主张以理调情、节情、制情,或以礼挈情、导情,而“礼也... 中国传统文化中“情”彰显丰厚意蕴,并常与人之“性”关联,同时不失“理”之调适。先秦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注重于以性说情,或以情释性,主张性、情一体;同时又主张以理调情、节情、制情,或以礼挈情、导情,而“礼也者,理也”。孔子“仁”学兼性与情,以孝弟(悌)的自然亲情为始,推己及人而泛爱众;主张以知利仁、因情以礼,以礼挈情。孟子以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说仁义礼智四端性善,“心统性情”,四端之性亦为四端之情,并以之为人之“大体”;主张反求诸己求放心,理义调情,立“大体”之德以控制“小体”之情欲。荀子认为情不可免,从人的自然情感说性;主张以理节情,使情中理、中流,并主张化性起伪,称情而立文,以通“理”之礼养情、饰情、导情、兼情。先秦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有关性、情、理的思想构成儒家伦理中性情论与理情说的源初型态,其后儒学家大多专注于性、情、理阐释及其关系探究,由此影响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学术脉路,通情达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和国民性格的独特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 性情论 理情说 礼义调情 以理节情
原文传递
伦理类案的古今发生和裁判:伦理的司法安置
10
作者 伊涛 《荆楚法学》 2023年第2期136-150,共15页
案件发生若肇因于伦理驱动,如何安置伦理,便是司法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一旦安置不当,极易引发争论。而在有些案件中,无论怎么安置,都难以避免由旧案引发新案。结合四起古今类案来看,案件发生的伦理驱动蕴含着当事人的伦理遭遇,并非只是... 案件发生若肇因于伦理驱动,如何安置伦理,便是司法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一旦安置不当,极易引发争论。而在有些案件中,无论怎么安置,都难以避免由旧案引发新案。结合四起古今类案来看,案件发生的伦理驱动蕴含着当事人的伦理遭遇,并非只是简单的伦理义务。伦理遭遇所涉甚广,助推当事人为了维护伦理而不惜违法犯罪。本土原有的情理法框架即使已经囊括了自西舶来的法律,有时仍无法化解伦理与法律的冲突。伦理观念在古今中国人的所思所行中浮现,蕴含着儒学理念的原型意象。儒家伦理出现在当代,除了可以成为相关权利的内在构成,甚至可以因为在司法中获得妥当的安置而助益于法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当防卫 复仇 儒家伦理 古今中西 情理法
原文传递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the “Spirits” of Confucian Ethics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爱教 LI Man(译)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18年第5期518-531,共14页
At present, the value revealed in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is under attack, and the consensus on human rights value is experiencing division globally,which asserts that "human rights can only be ... At present, the value revealed in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is under attack, and the consensus on human rights value is experiencing division globally,which asserts that "human rights can only be provided by paradox". The root of this is that" reason ",the metaphysical nature of human rights proclaimed in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is infinitely magnified while the " spirit " is ignored. History and philosophy show that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entails the Confucian ethical " spirit ".At this time,this potential factor is gradually emerging in the course of world history and became a force to bridge the global division of human rights values. The significance of Confucian ethics " spirit " to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lies 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 spirit ", its holistic view, bridging individual rights and collective rights; its relational view focuses on the realiza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transcends the " paradox of human right; progressing from the value consensus to common action, so that in the process of judging the progress of human rights in the world, we consider not only the value consensus, but also the common 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human rights confucian Ethnics reason "Spirits"
下载PDF
中国近代儒商的形成和近代儒商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国利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1-10,共10页
儒商是以儒家思想作为经营管理准则和生活指导,有良好品德和专业知识并取得成就的商人。伴随着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在近代民族企业家中产生了中国近代儒商。他们既积极吸收近代西方工商业思想和科学管理,... 儒商是以儒家思想作为经营管理准则和生活指导,有良好品德和专业知识并取得成就的商人。伴随着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在近代民族企业家中产生了中国近代儒商。他们既积极吸收近代西方工商业思想和科学管理,又全力继承传统儒商文化,建构近代儒商文化。近代儒商文化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内容。与西方近代商业文化片面崇尚功利性的工具理性不同,近代儒商文化弘扬儒家人文精神,将道德性的价值理性和功利性的工具理性相统一,提出了义利合一和义利并重的义利观,形成了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商业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儒商 近代儒商文化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义利观
下载PDF
唐代啖赵陆的《春秋》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新勋 《殷都学刊》 2002年第3期68-74,共7页
中唐啖助、赵匡和陆淳的《春秋》学的主要思想和特点体现在尊经贬传思想、对尊王思想和义理的阐发、疑传和疑经、会通三传与直寻解经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统一 ,构成了他们一致的经学思想 ,体现了与前人不同的治经趋向 ,... 中唐啖助、赵匡和陆淳的《春秋》学的主要思想和特点体现在尊经贬传思想、对尊王思想和义理的阐发、疑传和疑经、会通三传与直寻解经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统一 ,构成了他们一致的经学思想 ,体现了与前人不同的治经趋向 ,具有经学转向的意义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啖助 赵匡 尊经贬传 尊王 义理 疑传 疑经 会通 直导
下载PDF
经学振荡式发展的原因及启示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杰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8-102,共5页
我国古代的经学,由西汉今文经学到东汉古文经学,到魏晋“王学”,到南北朝隋唐疏注之学,到宋明义理之学,到乾嘉考据之学,经过了四次振荡式发展。造成经学振荡式发展的原因,主要有社会文化需求的阶段性变化、实现儒学社会价值与追... 我国古代的经学,由西汉今文经学到东汉古文经学,到魏晋“王学”,到南北朝隋唐疏注之学,到宋明义理之学,到乾嘉考据之学,经过了四次振荡式发展。造成经学振荡式发展的原因,主要有社会文化需求的阶段性变化、实现儒学社会价值与追求儒经学术品位的矛盾,以及经典文本特点(主要是文词的多义性和句义的可扩展性)这三点。经学振荡式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国学研究,必须贴近现实,面向社会,为大众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振荡式发展 原因 启示
下载PDF
论儒家伦理法的形上本性:理性抑或精神?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爱教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1期74-79,共6页
就学术资源而言,儒家伦理法的形上本性有两种选择:理性;精神。如果儒家伦理法的形上本性是理性,它的学术前提是将"儒家伦理法等同于自然法";如果儒家伦理法的形上本性是精神,基于伦理与精神同一性,用精神诠释儒家伦理法,符合... 就学术资源而言,儒家伦理法的形上本性有两种选择:理性;精神。如果儒家伦理法的形上本性是理性,它的学术前提是将"儒家伦理法等同于自然法";如果儒家伦理法的形上本性是精神,基于伦理与精神同一性,用精神诠释儒家伦理法,符合儒家伦理法发展的辩证历史,符合儒家伦理法的伦理本质,具有伦理感、历史感和中国感,学术功能融摄理性和实践。现实的结论是:儒家伦理法的形上本性是精神,应当是精神,而且仅仅是精神,不是别的。它的现实意义是:精神的意义世界是儒家伦理法得以理解、确证的真理域和合理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伦理法 理性 精神
下载PDF
論經學的消解與必然回歸
16
作者 錢宗武 《人文中国学报》 2015年第1期47-77,共31页
經學是千百年來全社會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是修身淑世的大道之學。華夏文化歷經衝擊又綿延不絶,得益於經學作爲民族文化基因代代相傳。近現代經學的消解具有各種各樣複雜的原因,本文深入探究經學消解的學術、歷史和政治思想因素,揭示經學... 經學是千百年來全社會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是修身淑世的大道之學。華夏文化歷經衝擊又綿延不絶,得益於經學作爲民族文化基因代代相傳。近現代經學的消解具有各種各樣複雜的原因,本文深入探究經學消解的學術、歷史和政治思想因素,揭示經學回歸'重建'、'重構'、'重組'的'三重'必要性,梳理經學回歸的重要保障和具體條件,對於民族精神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經學 消解 原因 回歸 必要性 條件
下载PDF
论先秦儒家情理精神的现代转化
17
作者 郭卫华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5-10,共6页
先秦儒家情理精神的现代转化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从时代需求出发,重新呈现适应人类生命之需的价值真理;二是涵容现代理性精神,既积极吸收现代理性精神的先进价值理念,又要超越现代理性精神的局限性。具体而言,从个体层面看,要建构个体与... 先秦儒家情理精神的现代转化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从时代需求出发,重新呈现适应人类生命之需的价值真理;二是涵容现代理性精神,既积极吸收现代理性精神的先进价值理念,又要超越现代理性精神的局限性。具体而言,从个体层面看,要建构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精神联结,以"情"为主的先秦儒家德性论需与基于现代理性精神的权利论相整合;从整体层面看,为适应血缘文化淡化的现代公民社会的伦理诉求,先秦儒家情理精神的核心价值,即"仁爱"思想,需由以"爱亲"为核心理念向以"爱人"为核心理念提升,发挥"情"之合同功能,以有机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化解当今"伦理—道德"精神链断裂的时代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情理精神 理性 现代转化
下载PDF
对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革命资源的考察
18
作者 李俊群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23-26,共4页
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过程中,这个过程从一百多年前就开始了。在这种转化过程中,观念的转化无疑为现实的转化奠定了思想基础。不过,观念的转变必须在传统思想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近代知识分子对自由、民主、平等观念的接受与转... 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过程中,这个过程从一百多年前就开始了。在这种转化过程中,观念的转化无疑为现实的转化奠定了思想基础。不过,观念的转变必须在传统思想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近代知识分子对自由、民主、平等观念的接受与转变是在传统儒家思想的"从道不从君"和"爱国主义"这两大思想资源基础上进行的,这正是传统儒家思想中所蕴涵的革命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革命资源 从道不从君 爱国主义
下载PDF
从清代前期学术流变看桐城派与“汉学”关系——“桐城派与汉宋学之争”札记之二
19
作者 张成权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8-13,共6页
"汉宋学之争"是清代学术史上的焦点之一。最初,以姚鼐与戴震之间的争论最为引人注目,"汉宋学之争"也因此而成为桐城派研究中常常涉及的问题。但学术界多从"扬汉抑宋"角度评论这场争论,或用戴震拒绝姚鼐... "汉宋学之争"是清代学术史上的焦点之一。最初,以姚鼐与戴震之间的争论最为引人注目,"汉宋学之争"也因此而成为桐城派研究中常常涉及的问题。但学术界多从"扬汉抑宋"角度评论这场争论,或用戴震拒绝姚鼐师从的请求来解释这场争论的发生。"汉宋学之争"是关于儒学本质与功能之争,它是清代学术流变的产物,即"汉学"家放弃了顾炎武所倡导的"通经致用"的"实学"思想,而将经学蜕变为考据训诂之学,并以考据训诂作为汉、宋学的分界线,从而引发了"汉宋学之争";其导火线则是戴震在谈到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关系时,以"考核"自诩而视文章为"等而末者",贬抑了义理、文章,从而引起与姚鼐的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经致用” 考据训诂 义理 “汉学” “宋学” 桐城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