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刺萼龙葵种群在中国不同分布地区的表型变异 被引量:25
1
作者 陈天翌 刘增辉 娄安如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44-353,共10页
外来有害植物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又名黄花刺茄,已扩散至中国多省,各地的种群在表型上存在差异。为揭示刺萼龙葵在中国不同分布区表型变异产生的原因及变异规律,该文以来自中国9个地区的刺萼龙葵种群的种子为材料,进行同质生物... 外来有害植物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又名黄花刺茄,已扩散至中国多省,各地的种群在表型上存在差异。为揭示刺萼龙葵在中国不同分布区表型变异产生的原因及变异规律,该文以来自中国9个地区的刺萼龙葵种群的种子为材料,进行同质生物园种植。通过对营养和生殖器官共10个表型性状进行严格细致的测量,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变异系数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UPGMA)和相关性分析等数理方法,分析了各个种群的表型变异。结果表明:(1)来自不同种群的刺萼龙葵在10个性状上差异均极显著(p<0.01),表明种群间的性状差异具有遗传上的稳定性;(2)营养性状平均变异系数(CV=18.2%)显著高于花部性状(CV=9%),结合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可得出冠幅、花冠直径、节间距以及株高是决定表型变异的主要代表性状;(3)种群间的聚类分析将刺萼龙葵的9个种群划分为3类,表型性状并没有依地理距离而聚类;(4)地理因子中,对性状影响最大的是海拔,其次是经度,最后是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质生物园实验 外来有害植物 表型变异 主成分分析 刺萼龙葵
原文传递
箭叶淫羊藿同质园栽培居群非腺毛多样性及其分类学启示 被引量:25
2
作者 徐艳琴 蔡婉珍 +3 位作者 胡生福 黄小虎 葛菲 王瑛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5-196,共12页
淫羊藿是国际上多年来重点研究的药用植物。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是淫羊藿属分布最广,也是形态变异最大的物种,箭叶淫羊藿复合群种分类中存在诸多疑点和争议。为了重建淫羊藿属的系统发育,我们利用数码显微摄影技术对10省1... 淫羊藿是国际上多年来重点研究的药用植物。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是淫羊藿属分布最广,也是形态变异最大的物种,箭叶淫羊藿复合群种分类中存在诸多疑点和争议。为了重建淫羊藿属的系统发育,我们利用数码显微摄影技术对10省16个箭叶淫羊藿同质园栽培居群的叶背非腺毛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箭叶淫羊藿非腺毛性状的主要特征包括:细胞数、非腺毛长度、是否存在伸长细胞、顶细胞形态及由此导致的顶细胞直径和壁厚差异。不同居群的非腺毛形态和特征存在巨大差异和丰富的多样性,其中顶细胞形状是最重要的特征,并与全长、有无伸长细胞、顶细胞比例、顶细胞直径和壁厚等多个性状密切关联。聚类分析将16个居群划分为两个类型,即梭形组和剑形组。变异式样的分析表明个体间和居群间整体呈现连续变异,丰富的多样性可能是多型种的表现。但形态上的分化往往来源于关键性状特征的强烈选择作用引起的居群间适应性分化,同质园栽培个体和居群间的形态差异暗示着适应性相关性状的遗传分化,居群间的形态差异应为地方适应性的结果,这种差异可能是物种形成的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质园实验 EPIMEDIUM sagittatum 非腺毛 多样性 变异式样 多型种
原文传递
同质园栽培下的湖南鱼腥草居群叶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爱民 吕敏丽 周春鸣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85,共13页
将采自湖南的20个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居群栽培于同质园内,通过测定9个叶片表型性状和6个叶片相对性状,采用方差分析、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鱼腥草居群叶片形态的变异特征进行研究。结... 将采自湖南的20个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居群栽培于同质园内,通过测定9个叶片表型性状和6个叶片相对性状,采用方差分析、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鱼腥草居群叶片形态的变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同质园栽培的20个鱼腥草居群叶片15个表型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居群间差异大于居群内差异;(2)居群内叶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变化幅度为5.63%~9.08%,说明居群内多样性程度较低,其中株洲攸县居群(P16)变异系数最高(9.08%),怀化溆浦居群(P3)变异系数最小(5.63%);(3)15个叶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变化幅度为3.71%~10.28%,说明各性状的多样性程度也较低,其中叶面积变异系数最大(10.28%),叶宽与叶中部宽之比(W_2/W_4)的变异系数最小(3.71%);(4)相关性分析显示,叶面积与叶宽、叶中部宽、叶长、叶基至叶宽处的距离、叶柄长都呈现出显著正相关,与叶尖夹角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叶基夹角关系不大;(5)叶片15个性状中前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3.66%,聚类分析可将20个居群划分为心形、小心形、狭心形和大心形4类,呈现出间断分布的地理格局;(6)同质园实验说明叶表型性状多样性主要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对其多样性分析能为优良种质资源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 同质园实验 叶片 表型多样性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外来入侵植物长芒苋在中国不同地区的表型变异与环境适应性 被引量:14
4
作者 曹晶晶 王瑞 +3 位作者 李永革 张桂芬 郭建英 万方浩 《植物检疫》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31,共7页
长芒苋(Amaranthus palmeri)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超级杂草,已在我国从南到北的多个点定殖,一旦大面积扩散势必会对农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构成极大威胁。长芒苋在我国入侵点的纬度跨度大于其原产地北美洲的分布,探明其在我国不同纬... 长芒苋(Amaranthus palmeri)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超级杂草,已在我国从南到北的多个点定殖,一旦大面积扩散势必会对农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构成极大威胁。长芒苋在我国入侵点的纬度跨度大于其原产地北美洲的分布,探明其在我国不同纬度的地理种群的环境适应机制,对评估扩散潜能、建立早期监测预警等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同质种植园实验条件下,通过测定长芒苋不同纬度地理种群的生活史、形态及生物量等11个性状指标来分析其在我国的表型变异与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在同质园条件下,长芒苋不同地理种群间株高等7个表型性状指标差异不显著,而开花和发芽时间、花序长以及比叶鲜重4个指标具有显著差异(p<0.01),且它们的表型变异随年平均温度(纬度)线性增加或降低。开花时间随纬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芽时间、花序长和比叶鲜重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加。基于长芒苋不同纬度地理种群间表型性状的异同,我们推断表型可塑性促进了其在我国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定殖,表型变异(如高纬度种群开花时间提前)可促进其环境适应性进化,拓展其在我国的适生性分布区,增强其向原产地适应环境梯度之外地区入侵和扩散蔓延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入侵 长芒苋 同质园实验 表型可塑性 年平均温度
原文传递
外来植物入侵的全境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3
5
作者 牛红玉 沈浩 叶万辉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59-568,共10页
由于外来种入侵地一般都远离其自然分布区(原产地),如果只在其入侵地或者原产地进行研究,很难真正发现其入侵性形成和成功入侵的根本原因。目前,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和倡导对入侵种在原产地和入侵地的表现同时进行研究,即入侵种的全境性研... 由于外来种入侵地一般都远离其自然分布区(原产地),如果只在其入侵地或者原产地进行研究,很难真正发现其入侵性形成和成功入侵的根本原因。目前,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和倡导对入侵种在原产地和入侵地的表现同时进行研究,即入侵种的全境性研究(whole-range studies),为入侵生物现有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和入侵机制等提供解释。本文结合国内外关于入侵植物全境性研究的进展和成果,分别针对研究的主要目的、内容、意义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探讨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目前已有的全境性研究主要是通过野外直接观测和同质种植园实验来比较入侵种在入侵地和原产地的生长、繁殖和生理生态等表型性状的差异,以及应用分子标记方法比较入侵地种群和原产地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差异,进行入侵植物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从而有效检验生物入侵机制的理论和假说,深入阐明植物入侵的机制,为制定入侵植物的防控策略提供指导。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外来植物入侵的全境性研究起步较晚,现有研究的方法和内容还不够完善,今后需要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入侵 全境性研究 同质种植园 遗传多样性 分子系统地理学
原文传递
环境异质性对潜在粮食作物沙米表型变异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尹成亮 赵杰才 +5 位作者 胡进玲 钱朝菊 谢忠奎 陈国雄 燕霞 马小飞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24-1335,共12页
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是广布于我国温带沙漠流动沙丘上的一年生先锋植物,具有很高的生态农业价值.因其长期适应不同沙漠环境的水热异质性,可能造成群体间生态适应表型的遗传分化,然而截止目前,鲜有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报道.... 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是广布于我国温带沙漠流动沙丘上的一年生先锋植物,具有很高的生态农业价值.因其长期适应不同沙漠环境的水热异质性,可能造成群体间生态适应表型的遗传分化,然而截止目前,鲜有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报道.本研究运用同质园实验,调查了采集自不同种源的26个沙米群体的生长生殖特征,统计分析了包括植株高度、茎直径、基部分枝长、地上生物量、收获种子重量和种子粒径等重要生态农艺性状的变异模式及其与原产地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沙米表型性状呈现出以纬度变异为主的梯度变异模式,除种子粒径外,其他表型呈现出南部群组大于北部群组.南部群组趋向营养生长,而北部群组更倾向生殖生长.利用Canoco软件的RDA分析调查了沙米表型与19个生态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发现北部群组表型与降雨量相关性大,而南部群组表型随温度变化明显,说明不同群组的生长特性与物质分配具有一定的局域适应性和遗传差异,这为理解沙生植物适应环境异质性的生态遗传基础提供了重要数据,同时可为沙米的引种驯化提供重要种质资源和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米 同质园实验 RDA分析 物种驯化
原文传递
兴安落叶松叶碳利用效率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被引量:7
7
作者 全先奎 王传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381-3390,共10页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作为北方森林的主要组成树种,具有广阔的分布范围和多样的生长环境,是研究树木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理想树种。叶碳利用效率(CUE_L)不仅与树木的碳代谢及生长发育密切相关,而且能反映树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作为北方森林的主要组成树种,具有广阔的分布范围和多样的生长环境,是研究树木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理想树种。叶碳利用效率(CUE_L)不仅与树木的碳代谢及生长发育密切相关,而且能反映树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将来自不同地区(即环境条件)的6个兴安落叶松种源的种子播种培育在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内,在其生长30a后采用研究站和种子来源地间干燥度(AI)的差值(ΔAI)来代表环境变化梯度,研究环境变化对CUE_L的影响。结果表明:CUE_L在不同环境变化梯度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呈现随ΔAI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CUE_L与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比叶重及叶绿素含量等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但较大ΔAI梯度下的CUE_L敏感性更高。CUE_L与种子来源地平均年降水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种子来源地AI则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0.01);随种子来源地年平均气温、平均年蒸发量的增加而下降,但其相关性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环境变化使兴安落叶松CUE_L产生了适应性变异,表现出树木对原生长环境的生态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光合 碳利用效率 遗传适应 帽儿山生态站 同质种植园试验
下载PDF
云南不同入侵地区的加拿大一枝黄花表型观测分析
8
作者 范泽文 郑凤萍 +7 位作者 杨云海 杨韶松 张付斗 申时才 徐高峰 张志燕 钏丽 崔宇琛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7期127-134,共8页
旨在明确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云南省11个不同发生地区的生态适应性。在同质园条件下分别观测其植物性状及差异。试验可以看出,不同入侵地区发生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在同质园条件下进一步的生长、繁殖特征差异显著,其中根萌芽性状指数的变异... 旨在明确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云南省11个不同发生地区的生态适应性。在同质园条件下分别观测其植物性状及差异。试验可以看出,不同入侵地区发生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在同质园条件下进一步的生长、繁殖特征差异显著,其中根萌芽性状指数的变异幅度达到了54.23%,茎秆直径、叶宽和叶形指数变异幅度为23.63%~26.31%。在生物量分配比中,花生物量分配占比最高的植株来自文山州丘北县,叶生物量分配占比最高的植株来自昆明西山区,茎秆生物量分配占比最高的植株来自昆明盘龙区,根部生物量分配占比最高的同样来自昆明盘龙区。进一步测定加拿大一枝黄花POD、SOD、CAT、MDA酶活,来自11个不同入侵地区和生境的植株群体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中以文山州丘北点和昆明盘龙点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植株的茎秆、株高和酶活等性状表现较为突出。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植物性状中叶表现出一定差异性,但在气候因子的偏相关性分析中发现,原始地的气候因子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影响较小。结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植物性状基本稳定一致,但不同入侵地区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表型具有一定差异和可塑性。研究结果对明确该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云南省的生态适应性奠定重要科学基础,同时为预警、监测及防范该入侵植物的扩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一枝黄花 植物性状 植物可塑性 酶活性 同质园试验
下载PDF
野生与同质园栽培下东紫苏形态特征及挥发油的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唐仁华 杨礼攀 +2 位作者 张红霞 朱金莲 普春霞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266-2271,共6页
目的将采自云南的5个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 Vaniot)居群栽培于同质园内(2年),测定6个形态性状和鲜叶、鲜花挥发油成分,利用形态多样性与化学型分析,系统研究东紫苏形态特征及挥发油的差异。方法 (1)对野生与同质园栽培的东紫苏进... 目的将采自云南的5个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 Vaniot)居群栽培于同质园内(2年),测定6个形态性状和鲜叶、鲜花挥发油成分,利用形态多样性与化学型分析,系统研究东紫苏形态特征及挥发油的差异。方法 (1)对野生与同质园栽培的东紫苏进行6个形态性状的测量与统计。(2)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东紫苏鲜叶和鲜花挥发油,利用GC-MS联用技术进行成分分析。(3)利用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6个形态性状在野生与同质园栽培不同居群内的平均变异系数(CV)为31.55%,变异幅度为25.44%~45.24%。(2)鲜叶挥发油划分为C型、CT型、T型3种化学型,其中CT_(3)型为新化学亚型;首次将鲜花挥发油划分为CP型、TR型、TRC型、RC型4种化学型。(3)β-蒎烯与当年生枝长显著正相关,α-乙酸松油酯与叶面积负相关,鲜叶与鲜花挥发油中的1,8-桉叶油醇与α-乙酸松油酯均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结论 (1)东紫苏形态特征受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挥发油化学型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2)1,8-桉叶油醇与α-乙酸松油酯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环境因素可能影响其调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紫苏 同质园实验 形态特征 挥发油
原文传递
亚热带同质园不同树种枝和叶3种金属含量及其重吸收效率特征
10
作者 孟媛超 何樟儒 +7 位作者 巩艳红 李靖 李济宏 洪宗文 李晗 谭波 徐振锋 游成铭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73-880,905,共9页
【目的】探究亚热带不同树种枝叶器官金属元素含量和重吸收特征。【方法】以四川农业大学崇州同质园中大叶樟(Cinnamomum platyphyllum)、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油樟(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 【目的】探究亚热带不同树种枝叶器官金属元素含量和重吸收特征。【方法】以四川农业大学崇州同质园中大叶樟(Cinnamomum platyphyllum)、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油樟(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香椿(Toona sinensis)、红椿(Toona ciliata)和桤木(Alnus cremastogyne)7个亚热带阔叶树种为研究对象,采集植物成熟和凋落枝、叶样品,测定各树种成熟和凋落枝、叶的Zn、Mn和Cr含量,并计算元素重吸收效率。【结果】(1)樟树、天竺桂成熟和凋落枝、叶的Zn、M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树种,大叶樟成熟和凋落叶Cr含量整体显著高于其他树种。红椿成熟叶片Cr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树种,香椿和桤木凋落枝Z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树种。同质园树种叶片3种元素含量整体均高于枝条。(2)不同树种Zn、Mn和Cr元素重吸收效率整体表现为负吸收,而红椿和桤木的枝、叶3种金属元素重吸收效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落叶树种枝、叶金属元素重吸收效率总体高于常绿树种。(3)Zn、Mn在成熟和凋落枝、叶中有较强的协同关系,并且Cr与Zn、Mn分别在凋落枝和叶中均表现为协同关系。【结论】植物地上部器官枝和叶的金属元素含量及其重吸收效率特征受树种影响显著,相较于其他树种,樟树和天竺桂通过将重金属元素排出体外表现出更好的抗逆性,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树种的金属元素平衡规律和环境适应策略,并且从植物耐受重金属胁迫角度出发,樟树和天竺桂更适于成都平原大面积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元素含量 重吸收 亚热带阔叶树种 生活型 同质园实验
下载PDF
在黄河三角洲河滩和潮滩上生长的芦苇功能性状可塑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连军 衣华鹏 +4 位作者 兰思群 盖凌云 陈琳 韩广轩 张俪文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41-347,共7页
研究不同生境下同一植物物种的功能性状差异是由其性状可塑性还是由其遗传变异所致,有利于对该种植物的生境适应性和遗传进化的深入了解。在河滩上和在潮滩上生长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种群都是黄河三角洲重要的芦苇种群。调查... 研究不同生境下同一植物物种的功能性状差异是由其性状可塑性还是由其遗传变异所致,有利于对该种植物的生境适应性和遗传进化的深入了解。在河滩上和在潮滩上生长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种群都是黄河三角洲重要的芦苇种群。调查和比较了自然条件下在黄河三角洲河滩与潮滩上生长的芦苇的生境条件和功能性状;通过两年的同质园实验,比较了在黄河三角洲河滩上与潮滩上生长的芦苇的9个功能性状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野外自然条件下,潮滩土壤中的盐、全碳、全氮和全硫含量大于河滩土壤,在河滩上生长的芦苇的株高、叶片数和密度都大于在潮滩上生长的芦苇,而在潮滩上生长的芦苇的基径、叶片宽度和叶片中全碳、全氮、全硫含量则都大于在河滩上生长的芦苇;在同质园实验条件下,在河滩和潮滩上生长的芦苇的基径、株高、密度、叶片数、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片中的全硫含量总体上无显著差异,在河滩上生长的芦苇叶片中的全氮含量大于在潮滩上生长的芦苇,在潮滩上生长的芦苇叶片中的全碳含量大于在河滩上生长的芦苇。因此,目前在黄河三角洲河滩和潮滩上生长的芦苇多数功能性状的差异是对生境的可塑性而不是遗传变异导致的,不能将其看作两种生态型;芦苇功能性状的可塑性使得其可以适应黄河三角洲的不同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功能性状 遗传变异 可塑性 同质园实验 黄河三角洲
原文传递
特异性适应稻作系统的稗草种群生活史特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廖平强 Aatiqa Masoom +3 位作者 毛海燕 方贤杨 霍中洋 陈国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067-3074,共8页
长期进行除草剂药效试验可能会导致田间杂草种群发生适应性进化。本研究在安徽南陵县除草剂药效试验专用稻田中采集了1个稗草种群A,并以从常规稻田采集的3个稗草种群为对照,开展同质园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与3个对照种群相比,A种群稗草... 长期进行除草剂药效试验可能会导致田间杂草种群发生适应性进化。本研究在安徽南陵县除草剂药效试验专用稻田中采集了1个稗草种群A,并以从常规稻田采集的3个稗草种群为对照,开展同质园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与3个对照种群相比,A种群稗草植株的单株种子产量显著减少,种子千粒重显著增加,幼苗生长速率显著加快,结实分蘖数显著增多,生育期显著缩短;A种群稗草成株的株高、生物量及对除草剂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均显著降低。A种群稗草幼苗3~4叶期时经五氟磺草胺推荐剂量2倍量(有效成分60 g·hm^(-2))处理后,其株高、生物量及成熟种子产量(平均每株1066粒)显著降低,而抽穗期、结实分蘖数、单个总状花序的种子数及种子千粒重无显著差异。因此,种子较重、生活史周期短、植株矮小、结实分蘖多及对除草剂五氟磺草胺具有抗药性,使得A种群稗草对稻作系统具有特异适应性,应防止此类种群扩散至常规稻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杂草 同质园试验 生活史特性 除草剂抗性
原文传递
产地与种源对玛咖化学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文彬 成哲弘 +1 位作者 赵云鹏 傅承新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1-738,共8页
利用多种源同地栽培的同质园试验和同一种源异地栽培的迁地试验,分析不同类别玛咖(Lepidium meyenii Walp.)的17种氨基酸、8种矿质元素、总生物碱、6种玛咖酰胺等含量的差异及化学分化式样,为玛咖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栽培提供参考。对玛咖... 利用多种源同地栽培的同质园试验和同一种源异地栽培的迁地试验,分析不同类别玛咖(Lepidium meyenii Walp.)的17种氨基酸、8种矿质元素、总生物碱、6种玛咖酰胺等含量的差异及化学分化式样,为玛咖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栽培提供参考。对玛咖化学成分含量比较表明:同质园试验的4个种源之间的差异小于迁地试验2个产地之间的差异,前者在5个指标成分含量上具显著差异,而后者达11个;种源和产地影响的具体化学成分不尽相同,其中最突出的是同质园试验不同种源之间在分析的8种矿质元素上均无显著差异,而迁地试验玛咖有5种矿质元素含量及总含量差异显著;四川红原栽培的6号种源(H_6)的总生物碱含量显著高于阿坝(A_6);不同种源和产地对供试材料的玛咖酰胺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主成分分析、分级聚类分析和相似度系数(夹角余弦值)比较均表明:相同种源迁地试验的2类玛咖在总体化学相似性上呈现显著的差异和分化,其差异/分化程度显著大于供试的4个不同种源之间的差异/分化程度。供试玛咖的化学质量主要受产地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不同产地的土壤条件直接影响玛咖块根的矿质元素含量;而现有不同种源的影响较小。因此,在玛咖规范化生产中,应更注重产地的选择和环境条件的控制,同时,应进一步分析不同种源之间的遗传分化及其与化学相似性的相关性,以更好地解析遗传/种源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咖 质量评价 化学相似性 同质园试验 迁地试验
下载PDF
Are Invasive Genotypes Superior?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Using Native and Invasive Genotypes of the Invasive Grass <i>Phalaris Arundinacea</i>
14
作者 Jane Molofsky Alexandra R. Collins +2 位作者 Eric Imbert Tadas Bitinas Sébastien Lavergne 《Open Journal of Ecology》 2017年第2期125-139,共15页
The admixture and re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s from the native range into a new range may lead to the production of invasive genotypes that have higher fitness and wider climatic tolerances than the native genotypes. ... The admixture and re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s from the native range into a new range may lead to the production of invasive genotypes that have higher fitness and wider climatic tolerances than the native genotypes. In this paper, we compare the survival and growth of native EU and invasive NA genotypes when planted back into the native EU range near where the EU genotypes were collected. We test this hypothesis using the invasive wetland grass Phalaris arundinacea. If invasive genotypes have evolved to have higher survival and growth, then they should outperform the native EU genotypes under field conditions that are better suited to the EU genotypes. Individual plants of the wetland grass, Phalaris arundinacea collected from native Europe (Czech Republic (CZ) and France (FR)) and North America (Vermont (VT) and North Carolina (NC)) were planted into common gardens in Trebon, Czech Republic (49.0042&deg;N, 14.7721&deg;E) and Moussac, France (43.9808&deg;N, 4.2241&deg;E). Invasive genotypes from North Carolina (NC) survived as well or better than native genotypes in both the Trebon and Moussac garden. Additionally, invasive NC genotypes suffered higher herbivore damage than native genotypes but their growth and survival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an genotypes from the other re-gions. A companion field experiment that simulated biomass removal through grazing indicated that invasive NC genotypes recovered faster following grazing than genotypes from other region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not all invasive genotypes are superior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aggressiveness between invasive genotypes are as great as differences between individuals from native and invasive populations. Introduction of genotypes leading to invasion depends upon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he suitability of the climate for the introduced individu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ASIVE Plants ADMIXTURE INVASIVE GENOTYPES ENEMY Release Hypothesis Evolution of Increased Competitive Ability common garden experiment Phalaris arundinacea
下载PDF
7个种源蒙古莸叶片解剖结构及地理环境数据集的内容与研发 被引量:1
15
作者 纪若璇 于笑 +5 位作者 常远 沈超 白雪卡 夏新莉 尹伟伦 刘超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 CSCD 2021年第1期99-107,99-107,共18页
长期受到生长环境影响而形成的遗传变异对植物生长发育有着显著的影响。叶片是植物对环境变化最敏感的器官,了解叶片解剖结构在不同环境中产生的适应性变异是探索植物对环境适应的基础。同质园试验是研究遗传与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代谢... 长期受到生长环境影响而形成的遗传变异对植物生长发育有着显著的影响。叶片是植物对环境变化最敏感的器官,了解叶片解剖结构在不同环境中产生的适应性变异是探索植物对环境适应的基础。同质园试验是研究遗传与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代谢等影响的一种有效方法,该研究利用同质园试验排除了环境梯度的影响,通过常规石蜡切片、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阿巴嘎旗、阿拉善左旗、东乌珠穆沁旗、鄂托克旗蒙西镇、凉城县、河北康保县、陕西神木市7个不同种源地的蒙古莸(Caryopterismongholica)叶片解剖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比较。同质园试验说明,种源地气候差异驱动的遗传变异是引起不同种源叶片解剖结构差异的重要因素。该数据集包括:(1)种源地地理位置数据;(2)蒙古莸叶片横切面图片;(3)蒙古莸叶片解剖结构与地理环境影响因子分析数据。数据集存储为.shp、.kmz、.xls、.jpg和.doc格式,由14个数据文件组成,数据量为5.84MB(压缩为1个文件5.75 M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莸 同质园 叶片 解剖结构 种源 内蒙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