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草酶法水解液的丙酮丁醇发酵 被引量:20
1
作者 陈守文 马昕 +1 位作者 汪履绥 赵学慧 《工业微生物》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0-34,共5页
利用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acetobutylicum)C375菌株发酵稻草酶法水解液,分别研究了氮源、生长因子、pH等因素对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稻草水解液还原糖浓度为4.28%时,总溶剂为12.8... 利用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acetobutylicum)C375菌株发酵稻草酶法水解液,分别研究了氮源、生长因子、pH等因素对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稻草水解液还原糖浓度为4.28%时,总溶剂为12.8g/L,溶剂组成:丁醇∶丙酮∶乙醇=65.8∶23.8∶10.4,溶剂生成率为2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水解液 丙酮丁醇梭菌 丙酮 丁醇 发酵
下载PDF
高丁醇比丙酮丁醇梭菌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益棻 陈军 +1 位作者 杨蕴刘 焦瑞身 《工业微生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6,共6页
设计了专一性分离方法,从土样中分离了多株能产生溶剂的梭菌,经多次单细胞分离、纯化,再经亚硝基胍和甲基磺酸乙酯诱变和抗性筛选,获得几株高丁醇的丙酮丁醇梭菌。对高产菌株的性状稳定性、发酵过程、混合原料应用、温度的影响进行了研... 设计了专一性分离方法,从土样中分离了多株能产生溶剂的梭菌,经多次单细胞分离、纯化,再经亚硝基胍和甲基磺酸乙酯诱变和抗性筛选,获得几株高丁醇的丙酮丁醇梭菌。对高产菌株的性状稳定性、发酵过程、混合原料应用、温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菌株性状稳定,丁醇产量为总溶剂的70%;过程为典型的丙酮丁醇发酵,对温度可耐受到39—40℃;能利用玉米和薯干,玉米和高粱进行正常发酵。菌株已在百吨生产罐,连续应用一年以上,丁醇占总溶剂的71.9%,进一步验证了高丁醇性状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菌 丁醇 高产菌株 发酵微生物
下载PDF
丙酮丁醇梭菌发酵菊芋汁生产丁醇 被引量:17
3
作者 陈丽杰 辛程勋 +3 位作者 邓攀 任剑刚 梁环环 白凤武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91-996,共6页
对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L7发酵菊芋汁酸水解液生产丁醇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以该水解液为底物生产丁醇,不需要添加氮源和生长因子。当水解液初始糖浓度为48.36 g/L时,其发酵性能与以果糖为碳源的对照组基... 对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L7发酵菊芋汁酸水解液生产丁醇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以该水解液为底物生产丁醇,不需要添加氮源和生长因子。当水解液初始糖浓度为48.36 g/L时,其发酵性能与以果糖为碳源的对照组基本相同,发酵终点丁醇浓度为8.67 g/L,丁醇、丙酮和乙醇的比例为0.58∶0.36∶0.06,但与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对照组相比,发酵时间明显延长,表明该菌株葡萄糖转运能力强于果糖。当水解液初始糖浓度提高到62.87 g/L时,发酵终点残糖浓度从3.09 g/L增加到3.26 g/L,但丁醇浓度却提高到11.21 g/L,丁醇、丙酮和乙醇的比例相应为0.64∶0.29∶0.05,表明适量糖过剩有助于C.acetobutylicum L7胞内代谢从丙酮合成向丁醇合成途径调节;继续提高水解液初始糖浓度,发酵终点残糖浓度迅速升高,丁醇生产的技术经济指标受到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菌 菊芋汁水解液 丁醇发酵
原文传递
丙酮/丁醇间歇萃取发酵 被引量:14
4
作者 杨立荣 岑沛霖 朱自强 《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2年第4期388-398,387,共12页
为了防止丙酮/丁醇发酵过程中代谢产物丁醇对丙酮/丁醇梭状芽孢杆菌(Closlridium acetobutylicum)的抑制作用,进行了萃取和发酵相结合过程的研究。从十三种有机化合物对丙酮/丁醇梭状芽孢杆菌的毒性以及它们的物理性能出发,选出了油醇... 为了防止丙酮/丁醇发酵过程中代谢产物丁醇对丙酮/丁醇梭状芽孢杆菌(Closlridium acetobutylicum)的抑制作用,进行了萃取和发酵相结合过程的研究。从十三种有机化合物对丙酮/丁醇梭状芽孢杆菌的毒性以及它们的物理性能出发,选出了油醇和混合醇(油醇和硬脂醇的混合物)作为丙酮/丁醇萃取发酵的萃取剂。和用正交试验考察了以油醇作萃取剂时,发酵温度、初始葡萄糖浓度和油水比等三因素对游离细胞、固定化细胞的无搅拌间歇萃取发酵的影响。根据正交试验结果,研究了发酵温度41/35℃、油水比1∶2和不同初始葡萄糖浓度时的间歇搅拌萃取发酵。当初始葡萄糖浓度为110(g/1)时,发酵结束水相丁醇浓度5.12(g/1)、折合水相丁醇浓度16.27(g/1)、折合水相总溶剂浓度33.63(g/1),发酵过程的葡萄糖利用率98.0%。总浓剂产率0.312。研究结果表明:萃取发酵可以减轻产物丁醇对丙酮/丁醇梭状芽孢杆菌的抑制、提高初始葡萄糖浓度、减少生产过程的废水量,为降低产物分离的能耗和总溶剂的生产成本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 丁醇 萃取发酵
下载PDF
丙酮丁醇梭菌固定化技术用于丙酮丁醇发酵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县永平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3期70-73,共4页
以聚乙烯醇 (PVA)为基体的载体包埋丙酮丁醇梭菌 (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制备固定化细胞 ,同时用玉米芯为载体吸附丙酮丁醇梭菌制备固定化细胞 .并分别进行了静止分批、循环换玉米培养基发酵生产丙酮丁醇的试验 .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菌 固定化细胞 发酵 丙酮丁醇
下载PDF
利用甜菜糖蜜补料发酵生产丁醇 被引量:10
6
作者 范俊辉 冯文亮 +3 位作者 邸胜苗 闫海荣 贾娟娟 王正品 《生物加工过程》 CAS CSCD 2010年第6期6-9,共4页
从土壤中分离出1株适合利用甜菜糖蜜发酵生产丁醇的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2N,通过优化发酵条件,得到最适发酵温度为33℃,玉米浆最适添加量为15g/L,发现甜菜糖蜜中还原糖质量浓度高于50g/L时影响菌株的生长和溶剂生... 从土壤中分离出1株适合利用甜菜糖蜜发酵生产丁醇的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2N,通过优化发酵条件,得到最适发酵温度为33℃,玉米浆最适添加量为15g/L,发现甜菜糖蜜中还原糖质量浓度高于50g/L时影响菌株的生长和溶剂生产。以补料分批发酵方式降低底物抑制,33℃发酵48h后,丁醇和总溶剂的质量浓度分别达到14.15g/L和19.65g/L,丁醇质量分数超过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蜜 丁醇 丙酮丁醇梭菌 补料分批发酵
下载PDF
木薯发酵产丁醇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宋钢 郑璞 +3 位作者 倪晔 王云 孙珊 孙志浩 《生物加工过程》 CAS CSCD 2012年第2期6-10,共5页
对丙酮丁醇梭菌发酵木薯产溶剂进行研究,分别考察了N源、木薯含量、酶处理条件和培养基pH对发酵产丁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产丁醇发酵培养基为木薯粉120 g/L,乙酸铵6 g/L;木薯粉先用高温淀粉酶按酶量20 U/g、90℃水解60 min,再糊化3... 对丙酮丁醇梭菌发酵木薯产溶剂进行研究,分别考察了N源、木薯含量、酶处理条件和培养基pH对发酵产丁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产丁醇发酵培养基为木薯粉120 g/L,乙酸铵6 g/L;木薯粉先用高温淀粉酶按酶量20 U/g、90℃水解60 min,再糊化30 min;发酵初始pH为6.0,发酵96 h。在此条件下,5 L发酵罐中丁醇产量达到13.5 g/L,总溶剂达到22.8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醇 木薯 丙酮丁醇梭菌 发酵
下载PDF
丙酮丁醇梭菌高耐丁醇突变株的选育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毛绍名 章怀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3-107,111,共6页
丁醇在发酵培养基中的积累所产生的毒性问题是限制丁醇产量的重要因素,然而对于如何提高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丁醇耐受性,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方法。利用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技术获得了一株丁醇的耐受性提高了46%的丙... 丁醇在发酵培养基中的积累所产生的毒性问题是限制丁醇产量的重要因素,然而对于如何提高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丁醇耐受性,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方法。利用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技术获得了一株丁醇的耐受性提高了46%的丙酮丁醇梭菌突变株M6,通过比较野生型菌株C.acetobutylicum DSM 1731和突变株M6在不同丁醇胁迫条件下的生理特性,发现突变株M6比野生型菌株具有更好的抵抗丁醇胁迫能力;进行控制pH的分批发酵研究发现,突变株M6的溶剂总产量提高了21.3%,其中丁醇和丙酮的产量分别提高了30.4%和8.3%。表明能够通过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技术将C.acetobutylicum高耐受丁醇和高产丁醇的性能集中于同一菌株,这为选育既耐受较高浓度的丁醇又高产丁醇的工业化C.acetobutylicum菌株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菌 丁醇 突变株 丁醇耐受性
下载PDF
玉米秸秆水解液燃料丁醇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王风芹 原欢 +3 位作者 楚乐然 谢慧 宋志元 宋安东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9-83,共5页
对丙酮丁醇梭菌CICC8016发酵玉米秸秆水解液生产燃料丁醇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其最佳工艺条件是:接种量10%、装液量100mL(总容量150mL)、种龄24h、初始pH6.0、发酵时间60h,添加1.3g/L麸皮。在此工艺条件下,玉米秸秆水解液的初始糖浓度... 对丙酮丁醇梭菌CICC8016发酵玉米秸秆水解液生产燃料丁醇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其最佳工艺条件是:接种量10%、装液量100mL(总容量150mL)、种龄24h、初始pH6.0、发酵时间60h,添加1.3g/L麸皮。在此工艺条件下,玉米秸秆水解液的初始糖浓度为25g/L时,总溶剂(丙酮、丁醇、乙醇,ABE)产量为6.72g/L,其中丁醇4.54g/L,丁醇比例占67.5%,总糖利用率达87.61%,其中木糖利用率为78.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菌 秸秆水解液 丁醇发酵 条件优化
下载PDF
丁醇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和表达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艳 周鹏鹏 +2 位作者 王丕祥 谢静莉 叶勤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8-593,共6页
【目的】克隆丙酮丁醇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ATCC824丁醇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构建产丁醇的工程大肠杆菌。【方法】以C.acetobutylicum ATCC824基因组为模板,分别扩增丁醇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thil,adhE2和BCS operon(c... 【目的】克隆丙酮丁醇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ATCC824丁醇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构建产丁醇的工程大肠杆菌。【方法】以C.acetobutylicum ATCC824基因组为模板,分别扩增丁醇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thil,adhE2和BCS operon(crt-bcd-etfB-etfA-hbd)基因序列,构建BCS operon-adhE2-thil/pTrc99a/MG1655(pBAT)。重组菌E.coli pBAT采用0.1 mmol异丙基-β-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5 h,测定乙酰基转移酶(THL)、3-羟基丁酰辅酶A脱氢酶(HBD)、3-羟基丁酰辅酶A脱水酶(CRT)、丁酰辅酶A脱氢酶(BCD)、醛醇脱氢酶(BYDH/BDH)的酶活。并以该基因工程菌作为发酵菌种,采用好氧、厌氧和微好氧三种培养方式,检测丁醇产量。【结果】酶活测定结果显示:THL酶活达到0.160 U/mg protein,酶活力提高了近30倍;HBD酶活力提高了近5倍;CRT酶活达到1.53 U/mg protein,野生菌株无此酶活;BCD酶活力提高了32倍;BYDH/BDH酶活力无显著提高。3种发酵培养结果显示在微好氧和厌氧条件下,均有丁醇产生,且丁醇的最大产量约为84 mg/L。【结论】本实验通过构建产丁醇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实现了丁醇关键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活性表达以及发酵产丁醇,为发酵法生产丁醇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状芽胞杆菌 大肠杆菌 正丁醇 酶活 厌氧发酵
原文传递
烯酮还原酶基因的克隆与优化表达 被引量:6
11
作者 吕彤 刘扬 +4 位作者 赵青 任杰 王敏 吴洽庆 朱敦明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7-90,共4页
烯酮/酯还原酶可以专一性地还原烯酮/酯中的碳碳双键,并引入两个手性中心,是手性化合物生物催化合成的重要酶类之一;在使用烯酮/酯还原酶进行全细胞手性分子生物催化合成中,其他还原酶的存在常导致副反应的产生.为研究烯酮/酯还原酶的... 烯酮/酯还原酶可以专一性地还原烯酮/酯中的碳碳双键,并引入两个手性中心,是手性化合物生物催化合成的重要酶类之一;在使用烯酮/酯还原酶进行全细胞手性分子生物催化合成中,其他还原酶的存在常导致副反应的产生.为研究烯酮/酯还原酶的理化性质、底物的专一性、产物的手性特点等,需要经过纯化的烯酮/酯还原酶.为此,根据烯酮还原酶(Enoate reductase,ERs,EC 1.3.1.31)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ATCC824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技术得到了目标酶的基因,目的片段全长为1 995 bp,共编码664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73×103.将烯酮还原酶基因连接到pET-32a(+)上,构建表达质粒pET-32a(+)-ERs,并成功在Escherichia coli Rosetta(DE3)pLysS中表达.在摇床上优化的表达条件为:诱导温度为18℃,诱导起始时菌体D600 nm为0.6~0.8,转速为100 r/min,诱导剂IPTG浓度为0.1 mmol/L,诱导培养时间为12 h,表达的烯酮还原酶大部分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菌体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酮还原酶 优化表达 不对称还原 C=C双键 丙酮丁醇梭菌
原文传递
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氢工艺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林赛珍 徐敏 +3 位作者 章宗铭 周牡丹 陈奇剑 金志华 《药物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36-139,143,共5页
采用响应面法对丙酮丁醇梭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厌氧发酵最佳条件为温度38℃、pH值6.0、热休克时间1.5 min。在此条件下进行实验,所得氢气含量高达10.5 L/L,丙酮含量为5.94 g/L,正丁醇含量为9.41 g/L。
关键词 生物制氢 发酵 丙酮丁醇梭菌 GC 响应面法
下载PDF
丙酮丁醇梭菌发酵糖蜜生产丁醇的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米慧芝 杨登峰 +2 位作者 关妮 苏海锋 黄日波 《广西科学》 CAS 2011年第3期278-282,288,共6页
运用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设计法优化丙酮丁醇梭菌发酵甘蔗糖蜜生产丁醇的发酵条件,并进行验证试验。得到发酵条件的最优组合为(NH4)2HPO4的添加量为0.3%,H2NCONH2的添加量为0.1%、Na2HPO4的添加量为0.5%,KH2PO4的添加量为0.5%,L-半胱氨... 运用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设计法优化丙酮丁醇梭菌发酵甘蔗糖蜜生产丁醇的发酵条件,并进行验证试验。得到发酵条件的最优组合为(NH4)2HPO4的添加量为0.3%,H2NCONH2的添加量为0.1%、Na2HPO4的添加量为0.5%,KH2PO4的添加量为0.5%,L-半胱氨酸盐酸盐-水物的添加量为0.025%,蛋白胨的添加量为0.9%,NaH2PO4的添加量为0.1%,优化后发酵的丁醇产量为11.0536g/L,比原始菌株提高了23.58%。这对糖蜜多途径综合利用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菌 甘蔗糖蜜 丁醇 正交试验
下载PDF
丙酮丁醇梭菌丁醇耐受性 被引量:5
14
作者 毛绍名 章怀云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8-124,共7页
丁醇在发酵培养基中的积累所产生的毒性问题是限制丁醇产量的重要因素,然而对于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是如何适应丁醇胁迫,进而调节菌体生长和代谢的,目前尚缺乏系统研究,不能全面揭示C.acetobutylicum的丁醇耐受性机制。对丙酮丁... 丁醇在发酵培养基中的积累所产生的毒性问题是限制丁醇产量的重要因素,然而对于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是如何适应丁醇胁迫,进而调节菌体生长和代谢的,目前尚缺乏系统研究,不能全面揭示C.acetobutylicum的丁醇耐受性机制。对丙酮丁醇梭菌丁醇耐受性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旨在深入理解菌株丁醇耐受性发生改变的相关分子基础。希望为进行微生物丁醇耐受性分子机制的改造、提高菌株的丁醇耐受性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菌 丁醇耐受性 分子机制
原文传递
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CICC 8012发酵鲜芭蕉芋生产丁醇 被引量:5
15
作者 龙飞 靳艳玲 +4 位作者 赵云 郜晓峰 李宇浩 陈谦 赵海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4-60,共7页
以非粮作物鲜芭蕉芋为原料,利用丙酮丁醇梭菌CICC 8012发酵生产丁醇.采用中心组合实验设计(CCD),选取初始糖浓度、接种量、中性红、乙酸铵为主要影响因素,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以丁醇产量为响应值的数学模型.对模型求解得到:初始糖浓... 以非粮作物鲜芭蕉芋为原料,利用丙酮丁醇梭菌CICC 8012发酵生产丁醇.采用中心组合实验设计(CCD),选取初始糖浓度、接种量、中性红、乙酸铵为主要影响因素,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以丁醇产量为响应值的数学模型.对模型求解得到:初始糖浓度62.25 g/L,接种量为10.81%,中性红为0.81 g/L,乙酸铵为0.574 g/L时,最终的丁醇产量为12.83 g/L.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丁醇发酵产量达到12.73 g/L,证明了模型可靠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醇 鲜芭蕉芋 丙酮丁醇梭菌 响应面法 发酵
原文传递
不同C源对丙酮丁醇梭菌产丁醇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郭亭 孙佰军 +3 位作者 梁达奉 何冰芳 姜岷 欧阳平凯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23,共4页
对丙酮丁醇梭菌在以葡萄糖、木糖、蔗糖、混合糖、玉米芯酸解糖液分别作C源的P2培养基中的产丁醇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C源对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有显著的影响;葡萄糖为底物时,丁醇产量最高达到13.50 g/L,总溶剂为19.66 g/L;... 对丙酮丁醇梭菌在以葡萄糖、木糖、蔗糖、混合糖、玉米芯酸解糖液分别作C源的P2培养基中的产丁醇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C源对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有显著的影响;葡萄糖为底物时,丁醇产量最高达到13.50 g/L,总溶剂为19.66 g/L;蔗糖为底物时,丁醇所占比例都在70%以上,丁醇产量可达12 g/L;木糖、混合糖为底物时,丁醇产量在10 g/L左右;只有丙酮丁醇梭菌I4-28能利用玉米芯酸解糖液发酵产丁醇,丁醇产量为7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菌 丁醇 C源
下载PDF
红薯发酵产丁醇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田毅红 朱志豪 +3 位作者 高媛 张雨婷 李文林 龚大春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6年第2期64-66,共3页
对以红薯为原料、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考察了红薯浓度、外加氮源及浓度、乙酸钠添加量对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红薯浓度为8%、乙酸铵浓度为2%(即碳氮比为20)、乙酸钠添加量为0.4%时,发酵液中丁醇含量达到最高... 对以红薯为原料、丙酮丁醇梭菌发酵产丁醇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考察了红薯浓度、外加氮源及浓度、乙酸钠添加量对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红薯浓度为8%、乙酸铵浓度为2%(即碳氮比为20)、乙酸钠添加量为0.4%时,发酵液中丁醇含量达到最高,为14.410mg·mL-1,较优化前显著提高。为发酵法产丁醇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梭菌 丁醇 发酵 红薯
下载PDF
毛细管离子电泳法定量监测丙酮丁醇梭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的浓度变化 被引量:5
18
作者 程佳懿 汪彤丹 康经武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58-661,共4页
建立了一种用于监测丙酮丁醇梭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3种有机酸(乳酸、乙酸、正丁酸)浓度变化的毛细管离子电泳方法。该方法以对甲氧基苯甲酸为电泳缓冲液,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为电渗流改性剂,采用间接紫外检测方式测定发酵过程... 建立了一种用于监测丙酮丁醇梭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3种有机酸(乳酸、乙酸、正丁酸)浓度变化的毛细管离子电泳方法。该方法以对甲氧基苯甲酸为电泳缓冲液,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为电渗流改性剂,采用间接紫外检测方式测定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发酵液经过简单的离心处理后,上清液稀释后直接进样分析。考察了电泳操作条件对分离的影响,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分离条件为10mmol/L对甲氧基苯甲酸(pH5.8)、0.15mmol/LCTAC。该方法测定乳酸、乙酸和正丁酸的定量限分别为1.22,0.38和0.58mg/L;完成一次分析只需要5min,并具有良好的重现性。该方法已成功地用于丙酮丁醇梭菌的代谢流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离子电泳法 有机酸 丙酮丁醇梭菌 发酵液
下载PDF
原料碳氮比对丁醇发酵两阶段发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鑫 李志刚 史仲平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68-1175,共8页
在丙酮丁醇发酵的产酸期和产溶剂期两阶段,向葡萄糖质量浓度固定的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酵母浸粉,比较了不同碳氮比培养下的丙丁梭菌在相应阶段产气、耗糖、产有机酸、发酵相转型和产溶剂等发酵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产酸期,适中... 在丙酮丁醇发酵的产酸期和产溶剂期两阶段,向葡萄糖质量浓度固定的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酵母浸粉,比较了不同碳氮比培养下的丙丁梭菌在相应阶段产气、耗糖、产有机酸、发酵相转型和产溶剂等发酵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产酸期,适中的碳氮比(46.7-93.4 mol/mol)能够保证菌体以正常速度生长,不至于过分刺激或是抑制有机酸的合成,使发酵顺利完成相转型,有利于缩短发酵周期;在产溶剂期,较高的碳氮比(93.4-186.7 mol/mol)可以有效抑制副产物溶剂丙酮和乙醇的积累,且保持丁醇产量达到12g/以上,从而获得较高的丁醇/总溶剂比例.继而再利用玉米粉、木薯粉和豆饼粉3种含碳氮比差异较大的生物质原料进行丙酮丁醇发酵,验证了上述关于原料碳氮比对丁醇发酵各阶段发酵性能影响效应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料碳氮比 丁醇发酵产酸期 丁醇发酵产溶剂期 丙酮丁醇梭菌
下载PDF
基因编辑技术在产溶剂梭菌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陆琪 吴静 陶勇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6-473,共8页
产溶剂梭菌是一类能够利用碳源产生生物燃料的菌种,在可再生生物能源发展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是目前针对这类菌的遗传操作工具相对匮乏,是其应用于工业生产的阻碍;在分子遗传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基因编辑技术成为研究微生物代谢... 产溶剂梭菌是一类能够利用碳源产生生物燃料的菌种,在可再生生物能源发展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是目前针对这类菌的遗传操作工具相对匮乏,是其应用于工业生产的阻碍;在分子遗传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基因编辑技术成为研究微生物代谢调控机制以及遗传改造的首选工具.本文首先从来源组成、基本原理以及工作机制等方面分别介绍应用于产溶剂梭菌中不同类型的基因编辑技术,指出各自的优缺点;接着提出基因编辑技术在产溶剂梭菌中的3大应用前提:(1)掌握基因组序列信息,(2)突破自身限制性酶修饰系统的屏障,(3)建立外源DNA转化方法;进一步按照时间脉络综述基因编辑技术在产溶剂梭菌中的发展以及编辑工具的不断优化过程,描述其从随机失活到精准靶向失活、从低的转化效率到高效基因编辑的技术进步.针对CRISPR目前存在的Cas蛋白毒性问题、HDR的重组效率以及脱靶效应等技术难题,指出未来在产溶剂梭菌中应尝试探索攻克这些难题的方向,对产溶剂梭菌进一步的遗传改造,从而实现更高的工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编辑 丙酮丁醇梭菌 拜氏梭菌 CRISPR-Cas系统 产溶剂基因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