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教学的体会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雅冬 杨凯 +2 位作者 张劲松 张福军 陈睿 《医学教育探索》 2008年第12期1284-1286,共3页
在口腔外科教学中通过采取一些措施,要求学生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并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结合,独立解决临床问题,提高了口腔外科临床教学的质量,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教学 措施 临床
下载PDF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12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徐东秀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10期69-70,共2页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RV)肠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9~2011年收治的122例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22例RV肠炎患儿经治疗1~2d后体温下降,3~5d腹泻呕...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RV)肠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9~2011年收治的122例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22例RV肠炎患儿经治疗1~2d后体温下降,3~5d腹泻呕吐停止,平均住院6d;心肌酶谱异常者占25.4%(31/12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者占8.2%(10/122),心肌酶及肝酶异常均为一般性,可随病情好转而渐恢复正常。结论轮状病毒仍是秋冬季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应用调节肠道菌群和对症处理、防治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多脏器损害可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肠炎 婴幼儿 临床 分析
下载PDF
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培并轨后整形外科临床教学对策 被引量:6
3
作者 余道江 赵天兰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12期50-53,56,共5页
目前,医学研究生教育正处于深化改革阶段,要求"四证合一"。整形专业研究生临床教学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2年专业课的临床教学与实践时间被压缩为6个月,需要探索新方法以适合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 目前,医学研究生教育正处于深化改革阶段,要求"四证合一"。整形专业研究生临床教学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2年专业课的临床教学与实践时间被压缩为6个月,需要探索新方法以适合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的广泛使用,建立微信群在线学习已成为现实,该文探讨了整形外科专科特点结合微信群自身优势对微信群应用于整形外科研究生临床教学的实践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群 整形外科 研究生 临床教学
下载PDF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与进展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爱君 荣阳 《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第30期162-163,共2页
探讨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通过调研、分析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原因、表现及后果,发现临床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及滥用的原因主要在于医生、患者追求经济效益等方面因素。其表现是没有明确的抗生素应用的适应证、无规律用药、不合理联... 探讨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通过调研、分析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原因、表现及后果,发现临床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及滥用的原因主要在于医生、患者追求经济效益等方面因素。其表现是没有明确的抗生素应用的适应证、无规律用药、不合理联合用药;不按照抗生素梯次选择药物的原则等。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后果:细菌对其产生广泛而迅速的耐药性、严重的二重感染和不良反应增加,药物资源的浪费和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等,故只有加强医院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才能使抗生素的应用更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临床 抗生素 药敏试验 耐药菌株 合理应用
下载PDF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郭伟 汪栋 +5 位作者 吴鸿伟 周晓娜 刘军 刘坤 李建设 张忠涛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9年第8期559-562,F0004,共5页
目的分析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这一罕见疾病临床诊疗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2009年4月—2019年3月病理诊断为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例,女性4例... 目的分析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这一罕见疾病临床诊疗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2009年4月—2019年3月病理诊断为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范围53~72岁,。分析该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及疗效。全部患者门诊及电话随访1~119个月,中位随访31个月。结果9例患者均获得病理诊断,7例患者有反复腹痛、发热的胆管炎表现,仅2例患者表现为无痛性黄疸;病变单发者5例(4例位于胆总管远端,1例位于肝门部胆管),病变多发者4例(2例肝内外弥漫性,2例胆总管多发性);8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其中7例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为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1例肝内外弥漫性病变患者在获得病理诊断后采用化学治疗,未手术。1例术后88个月死亡,其余均存活。结论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是一类罕见疾病,多发者易癌变,手术方式取决于病变部位。该疾病预后相对良好,因此要提高诊断水平,积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结果 病理学 临床 外科学手术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
原文传递
浅谈RhD阴性血液库的管理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黄庆香 孟莉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 CAS 2018年第3期474-475,共2页
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各地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临床用血需求逐年上升,而采供血机构的供血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如何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快捷的RhD阴性血液,是采供血机构面临的问题。笔者从2... 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各地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临床用血需求逐年上升,而采供血机构的供血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如何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快捷的RhD阴性血液,是采供血机构面临的问题。笔者从2014年起对RhD阴性献血者进行了探索性的管理并接合临床医院有效沟通提高了阴性血液的临床使用率,现总结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D阴性血液 献血者管理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胆囊癌组织CyclinD1和CDC25A基因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桂东 《齐鲁医学杂志》 2017年第1期31-32,37,共3页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和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5A(CDC25A)mRNA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测定44例胆囊癌以及35例慢性胆囊炎黏膜组织中CyclinD1、CDC25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胆囊...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和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5A(CDC25A)mRNA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测定44例胆囊癌以及35例慢性胆囊炎黏膜组织中CyclinD1、CDC25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胆囊癌组织中CyclinD1、CDC25A mRNA表达量与慢性胆囊炎黏膜组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5.84、11.44,P<0.05);但胆囊癌组织中CyclinD1、CDC25A mRNA表达量与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 CyclinD1、CDC25A mRNA的表达与胆囊癌的发病有关,但与病人预后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肿瘤 细胞周期蛋白D1 细胞周期蛋白质类 病理学 临床
下载PDF
药物性狼疮六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楠 冷晓梅 +2 位作者 田新平 赵岩 曾小峰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1-215,共5页
目的 通过分析药物性狼疮(DIL)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4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断明确、资料详细的6例DI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DIL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17~ 72岁... 目的 通过分析药物性狼疮(DIL)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4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断明确、资料详细的6例DI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DIL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17~ 72岁,平均39.3岁,药物诱发时间最短6d,最长3年,平均1.4年,其中使用干扰素后引起DIL者2例,使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后引起DIL者1例,服用丙基硫氧嘧啶后引起DIL者1例,服用青霉胺引起DIL者1例,服用左氧氟沙星引起DIL者1例.6例患者均出现了高滴度的抗核抗体,3例患者抗双链DNA抗体阳性,1例患者抗Sm抗体阳性,1例患者抗核糖核蛋白抗体阳性,1例患者抗核小体抗体阳性,1例患者抗组蛋白抗体阳性,1例患者抗线粒体抗体M2阳性,1例患者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患者停用诱发DIL药物,规范治疗后病情缓解,预后良好.结论 DIL比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病情轻,患者及早停用诱发DIL的药物后规范治疗,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狼疮 临床 分析
原文传递
自制胸腔穿刺装置的临床应用对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蒋毅 赵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7期3114-3116,共3页
目的探讨自制胸腔穿刺装置应用于临床的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8年10月住院需行胸腔穿刺术治疗的患者252例,随机分成实验组(152例)和对照组(100例)。实验组用自制胸腔穿刺装置进行操作,对照组用传统的胸腔穿刺包进行穿刺,比较两... 目的探讨自制胸腔穿刺装置应用于临床的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8年10月住院需行胸腔穿刺术治疗的患者252例,随机分成实验组(152例)和对照组(100例)。实验组用自制胸腔穿刺装置进行操作,对照组用传统的胸腔穿刺包进行穿刺,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成功穿刺时间、平均每例穿刺次数、穿刺中堵管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重新置管行常规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成功穿刺时间、平均每例穿刺次数、穿刺中堵管发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重新置管行常规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发生率分别为96.25%、(13.0±2.2)s、(1.6±0.5)次、2.08%、6.58%、1.97%;对照组分别为78.52%、(16.5±3.5)s、(2.6±0.6)次、10.16%、37.00%、13.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胸腔穿刺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安全实用,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穿刺术 装置 临床应用 对照研究
下载PDF
发生于肺叶间裂隙的肺错构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和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0
作者 焦俊霞 叶晓霞 《安徽医药》 CAS 2020年第3期512-514,I0006,共4页
目的探讨肺叶间裂隙错构瘤的病理学特征。方法通过对2018年11月15日入住马鞍山市中心医院的1例肺叶间裂隙错构瘤病人诊治经过进行分析,结合文献资料阐述该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病人女,51岁;CT示左下肺占位。临床诊断为肺癌可能。手... 目的探讨肺叶间裂隙错构瘤的病理学特征。方法通过对2018年11月15日入住马鞍山市中心医院的1例肺叶间裂隙错构瘤病人诊治经过进行分析,结合文献资料阐述该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病人女,51岁;CT示左下肺占位。临床诊断为肺癌可能。手术切除瘤体,送检组织病理诊断:(左肺上、下叶间裂隙)错构瘤。结论肺叶间裂隙错构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易误诊。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可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构瘤 结蛋白 Ki⁃67抗原 病理学 临床 肺叶间裂隙
下载PDF
Intestinal anisakiasis treated successfully with conservative therapy:Importance of clinical diagnosis 被引量:1
11
作者 Santosh Shrestha Akiko Kisino +5 位作者 Makoto Watanabe Hirosi Itsukaichi Kazumitsu Hamasuna Giichiro Ohno Atsushi Tsug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4年第2期598-602,共5页
Intestinal anisakiasis is not only a rare parasitic disease,but is also difficult to diagnose.The symptoms are not specific and are often very severe and abrupt,and the findings of clinical imaging are very remarkable... Intestinal anisakiasis is not only a rare parasitic disease,but is also difficult to diagnose.The symptoms are not specific and are often very severe and abrupt,and the findings of clinical imaging are very remarkable.Therefore,intestinal anisakiasis is often misdiagnosed as acute abdomen or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nd is treated surgically.However,if intestinal anisakiasis could be diagnosed correctly,it is well treated conservatively.We experienced three cases of intestinal anisakiasis,which were diagnosed correctly and treated successfully with conservative therapy.A correct clinical history and imaging interpretation helped us diagnose intestinal anisakiasis correctly and thus treat the patients successfully with conservative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abdomen Computed tomography findings clinical diagnosis Intestinal anisakiasis Conservative therapy
下载PDF
截瘫后异位骨化的分析探讨
12
作者 王玉凯 刘庆亨 +3 位作者 王得玺 于惠忱 柳祥庭 于富华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1992年第1期23-26,共4页
分析截瘫后异位骨化24例,占截瘫病人的8.14%。根据临床表现提出,临床分期:早期、典型期及成熟期。并提出对截瘫病人应行早期的AKP及骨扫描检查。对X线表现进行了分析,并将X线表现分为不成熟型、成熟型及混合型三型。
关键词 截瘫 异位骨化 临床
下载PDF
15例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的研究
13
作者 亢姝娇 李世君 +1 位作者 周莉 屈重霄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0年第5期541-543,F0004,共4页
目的:研究LCH形态结构特征、免疫表型、临床表现。方法: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标记CD1a和S-100阳性以确定诊断。结果:15例LCH有4种组合类型:①肾形及卵圆形细胞5例;②咖啡豆样细胞4例;③咖啡豆样及大圆形细胞4例;④大圆形细胞2例。结... 目的:研究LCH形态结构特征、免疫表型、临床表现。方法: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标记CD1a和S-100阳性以确定诊断。结果:15例LCH有4种组合类型:①肾形及卵圆形细胞5例;②咖啡豆样细胞4例;③咖啡豆样及大圆形细胞4例;④大圆形细胞2例。结论:咖啡豆样细胞是LCH的特征细胞,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嗜酸性粒细胞是LCH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根据细胞形态、分化程度和不同组合,LCH分为:①反应性,②交界性,③低度恶性,④高度恶性(肉瘤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增多症 郎格尔汉斯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下载PDF
大黄等5味中药及单体成分对临床多重耐药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4
14
作者 彭苑霞 刘晓强 +3 位作者 温羚玲 詹若挺 陈蔚文 徐晖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103-107,共5页
目的:研究大黄、丁香、蒲公英、姜黄、金银花5味中药及大黄素、芦荟大黄素、丁香酚、咖啡酸、绿原酸和姜黄素对临床多重耐药菌的抑制作用。方法: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各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记录细菌连续24 h的吸光度A595,绘制生... 目的:研究大黄、丁香、蒲公英、姜黄、金银花5味中药及大黄素、芦荟大黄素、丁香酚、咖啡酸、绿原酸和姜黄素对临床多重耐药菌的抑制作用。方法: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各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记录细菌连续24 h的吸光度A595,绘制生长曲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细菌可溶性蛋白质。结果:大黄的抑菌效果显著,MIC在6.25-12.50g·L^-1;丁香的抑菌谱最广,对所有实验菌株均有抑菌作用,MIC在3.13-25.00 g·L^-1,蒲公英、金银花和姜黄在本实验中未见抑菌活性;6种单体药物在实验中对铜绿假单胞菌均没有抑菌效果;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丁香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优于其他临床耐药菌株;大黄素的抑菌效果显著,MIC在1.95-15.63 mg·L^-1;芦荟大黄素的抑菌效果稍弱,MIC在2.34-75.00 mg·L^-1;丁香酚是唯一对鲍曼不动杆菌有抑菌活性的单体化合物,MIC在5.32-10.64 mg·L^-1;姜黄素、咖啡酸、绿原酸在实验中未显示抑菌活性。大黄素作用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及可溶性蛋白表达发生明显改变。结论:大黄和丁香以及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丁香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临床多重耐药菌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丁香酚分别是大黄和丁香发挥抑菌作用的主要成分,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于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体化合物 抑菌活性 临床多重耐药菌
原文传递
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转化研究方案 被引量:29
15
作者 傅勤慧 裴建 +3 位作者 佳奇 宋毅 顾悦华 尤晓欣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516-524,共9页
背景:中国每年新发中风约200万人。中风病约50%的高致残率给病人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症状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刺在中国社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实践中有极广泛的应用。本课题的研究... 背景:中国每年新发中风约200万人。中风病约50%的高致残率给病人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症状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刺在中国社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实践中有极广泛的应用。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将已有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社区中风后偏瘫针刺治疗方案,并优化临床治疗方案和评价方法。方法与设计:采用多中心分层区组随机化分组方法,计算将要入组的样本量为124例。先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将124名偏瘫患者分为轻中重3层后,再随机分成针刺治疗组和对照组。根据改良的Ashworth评分将患者的偏瘫类型分为软瘫(弛缓性瘫痪)和硬瘫(痉挛性瘫痪),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治疗组:常规综合康复方案加针刺治疗驰缓性瘫痪或痉挛性瘫痪的方案。对照组予常规综合康复方案。主要结局指标有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中风负担量表评分;次要结局指标为修正的Rankin量表评分、中风中医症征积分表评分和Ashworth评分。于治疗4、8周后观察疗效,并于6个月时进行随访。讨论:本试验的预期结果为,针刺治疗能改善社区内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减轻患者的负担。该结果将为针刺治疗中风的研究方案转化到社区提供依据。临床试验注册号:ChiCTR-TRC-110013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偏瘫 中风后遗症 社区医学 针灸疗法 临床试验 临床方案
下载PDF
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诊治问题 被引量:22
16
作者 赵敏 郝伟 《上海精神医学》 2011年第6期324-328,共5页
近年国内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日益严重,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成为精神科临床的一个重要挑战。本文介绍了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的分子遗传及病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并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及药物治疗问题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了未... 近年国内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日益严重,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成为精神科临床的一个重要挑战。本文介绍了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的分子遗传及病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并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及药物治疗问题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问题及方向。作者期望本文有助于深化读者对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的了解及临床治疗疗效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胺 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 遗传及病理机制 临床特征 药物治疗
下载PDF
针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 被引量:22
17
作者 李林 詹红生 +3 位作者 陈博 张明才 高宁阳 石印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6期1208-1212,共5页
目的:评价针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目前临床研究的现状。方法:检索PubM ed、OVID、Cochrane图书馆、CBM-d isc数据库、CNKI数据库、VIP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共收集针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文献83篇,其中1... 目的:评价针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目前临床研究的现状。方法:检索PubM ed、OVID、Cochrane图书馆、CBM-d isc数据库、CNKI数据库、VIP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共收集针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文献83篇,其中11篇符合纳入研究标准;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质量评价;并对11篇文献采用RevMan4.2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的11篇文献共1108例患者。10篇文献的治愈率汇总合并OR为2.61,95%CI为[2.01,3.39],针刺夹脊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愈率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总有效率汇总合并OR为3.54,95%CI为[2.22,5.65],针刺夹脊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3篇文献整体疼痛程度汇总合并OR值为1.53,95%CI为[0.79,2.27],针刺夹脊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结论:目前就纳入研究显示针刺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有效;但由于纳入文献的数量有限且质量不是很高,结论尚不确定,还需高质量证据来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脊穴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系统评价
下载PDF
基于递归定量分析的冠心病中医脉象特征提取与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郭睿 王忆勤 +2 位作者 颜建军 燕海霞 杨育慈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11年第11期1226-1233,共8页
目的:基于非线性动力学方法研究冠心病患者的脉象,寻找能区分冠心病和正常人脉象的非线性动力学参数。方法: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对63例冠心病患者和61例正常人的脉搏信号的递归图进行递归定量分析(recurrence quantification analysis... 目的:基于非线性动力学方法研究冠心病患者的脉象,寻找能区分冠心病和正常人脉象的非线性动力学参数。方法:基于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对63例冠心病患者和61例正常人的脉搏信号的递归图进行递归定量分析(recurrence quantification analysis,RQA),计算两组脉搏信号的RQA参数,这些参数包括递归率(recurrence rate,RR)、确定性(determinism,DET)、对角线长度的均值(averaged diagonal length,L)、递归熵(entropy of diagonal length,ENTR)、最长对角线(length of longest diagonal line,L_(max))、层状度(laminarity,LAM),竖直/水平线段长度均值(trapping time,TT)和最长竖直/水平线段长度(length of longest vertical line,V_(max));并用秩和检验统计两组脉搏信号的RQA参数之间的差异,用箱线图(BoxPlot)观察有显著性差异的RQA参数的数值分布;绘制有显著性差异的RQA参数的接受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对RQA参数进行诊断性试验,以评估脉搏信号的RQA参数区分冠心病组和正常组的诊断价值。结果:秩和检验统计结果表明冠心病组脉搏信号的RQA参数中RR、DET、L、ENTR、LAM、TT和V_(max)的平均秩次显著大于正常组,它们的ROC曲线下的面积依次为1.000、0.898、0.653、0.673、0.885、0.898、0.986和0.994。结论:与正常组相比,冠心病组的脉搏信号表现出较高的规律性、确定性和稳定性;脉象的非线性动力学RQA参数RR、TT、V_(max)DET和LAM对区分冠心病组和正常组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这为脉诊的无损伤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脉象 递归定量分析 脉象图 临床试验
下载PDF
食管癌根治手术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冯慧 李清 +1 位作者 罗向红 熊良志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9期3904-3906,共3页
目的探讨开胸食管癌根治手术围术期多模式复合镇痛与传统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择期行开胸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分为2组,多模式镇痛的A组(n=40)于切皮前10min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1μg/kg,注射时间10min,... 目的探讨开胸食管癌根治手术围术期多模式复合镇痛与传统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择期行开胸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分为2组,多模式镇痛的A组(n=40)于切皮前10min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1μg/kg,注射时间10min,并于关胸前选择切口及上下各一肋间和放置胸管的肋间神经进行一次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传统PCIA的B组(n=40)于切皮前10min输注同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均于手术结束即刻开始运用舒芬太尼行PCIA。分别于术后2、4、6、12、24、48h各时间点观察患者的视觉模拟(VAS)镇痛评分、镇静与舒适状态评分、患者自控镇痛(PCA)实际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发应。结果与B组比较,A组VAS镇痛评分、舒芬太尼用量、PCA按压次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腹胀、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舒适状态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胸食管癌根治手术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的效果优于术后传统PCIA方法,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术期 镇痛 食管肿瘤 临床研究
下载PDF
单磷酸阿糖腺苷与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利勤 李红文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51-752,共2页
目的比较单磷酸阿糖腺苷与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115例带状疱疹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2组,治疗组:予单磷酸阿糖腺苷600mg分3次静滴,对照组:予更昔洛韦500mg分2次静滴;同时两组患者均予甲钴胺片每次50mg口服,3次/d,... 目的比较单磷酸阿糖腺苷与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115例带状疱疹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2组,治疗组:予单磷酸阿糖腺苷600mg分3次静滴,对照组:予更昔洛韦500mg分2次静滴;同时两组患者均予甲钴胺片每次50mg口服,3次/d,局部再予半导体激光照射,1次/d,疗程均为7~14d。结果治疗组水疱停止时间(3.47±1.01)d和结痂时间(4.83±1.04)d与对照组相比(4.21±1.17)d,(5.35±1.3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疼痛缓解时间(3.31±1.34)d和有效率(85.00%)与对照组相比(2.79±1.60)d和83.6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优于更昔洛韦,其止疱时间短、皮损愈合结痂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磷酸阿糖腺苷 更昔洛韦 带状疱疹 疗效 比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