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1,77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身份策略的矛盾境地——《论不说汉语》中对中国人特质的评价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战子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63,共8页
以语言习得和文化身份转换为主线的跨文化自传充满了对文化价值和身份的评价。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评价理论的框架,分析了严·安格《论不说汉语》一书中对“中国人特质”的评价,以期找寻其中对散居的中国人身份的暧昧态度。本... 以语言习得和文化身份转换为主线的跨文化自传充满了对文化价值和身份的评价。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评价理论的框架,分析了严·安格《论不说汉语》一书中对“中国人特质”的评价,以期找寻其中对散居的中国人身份的暧昧态度。本文发现,情感评价表现为鉴别,并常以名词化形式出现,鉴别和评判中混杂了多重声音;评价担任了论述的主要工作,而不是个人经历的叙述;评价的矛盾和多声表明了作者对中国人特质的矛盾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不说汉语》 严·安格 系统功能语言学 情感评价
原文传递
印尼华裔青少年的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华侨大学华文学院(集美)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爱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2期282-288,共7页
依据对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探讨印尼华裔青少年一代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研究表明,所调查的印尼华裔青少年均已完全认同印度尼西亚国家,但是印尼长期推行歧视、排斥华人政策极大地挫伤了这种感情归属。他们... 依据对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探讨印尼华裔青少年一代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研究表明,所调查的印尼华裔青少年均已完全认同印度尼西亚国家,但是印尼长期推行歧视、排斥华人政策极大地挫伤了这种感情归属。他们有着强烈的华人身份认同意识,对融入印尼当地社会持积极的态度,并期望与印尼主体民族拥有同等的待遇。印尼华裔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印尼瓦西德总统、梅加瓦蒂总统实行的多元文化政策,使印尼华裔青少年国家认同和华人身份认同意识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 身份认同 国家认同 印尼华裔青少年 华人意识
下载PDF
中国公共行政学的中国性与公共性 被引量:13
3
作者 何艳玲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2013年第2期11-21,178,共11页
一、源自明诺布鲁克会议的启示 公共行政的子叙事新公共行政有一个起源神话——“明诺明布鲁克会议”。1968年,由沃尔多发起,数十位年轻学者参与,在纽约的雪城大学明诺布鲁克中心召开。会议讨论的焦点落在“所谓的行为主义(逻辑实... 一、源自明诺布鲁克会议的启示 公共行政的子叙事新公共行政有一个起源神话——“明诺明布鲁克会议”。1968年,由沃尔多发起,数十位年轻学者参与,在纽约的雪城大学明诺布鲁克中心召开。会议讨论的焦点落在“所谓的行为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理性、科学)与反行为主义(哲学的、历史的、定性的)的争论上”(弗雷德里克森,2010)。第一次“明诺人”的会议,以沃尔多反行为主义的观点占据了主导,从此开创了强调务实性、重视社会情境,确立民主行政的新公共行政学派。我们无意详述新公共行政学派的发展或明诺会议之内容与议题,但却需要明示美国行政学人之于学科发展的努力带给中国行政学人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行政学 中国性 公共性 新公共行政 逻辑实证主义 行为主义 1968年 中国行政学
下载PDF
知识涵化与社会知识再生产——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路径为例 被引量:9
4
作者 秦亚青 《世界经济与政治》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4,150,151,共24页
知识涵化是一种社会知识再生产理论,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开放性接触形成知识的相互影响并导向知识再生产。知识涵化是一个过程,包含单向涵化、双向涵化和交互涵化等相互关联的阶段。单向涵化是指一种文化中的知识影响另一种文化中的知识... 知识涵化是一种社会知识再生产理论,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开放性接触形成知识的相互影响并导向知识再生产。知识涵化是一个过程,包含单向涵化、双向涵化和交互涵化等相互关联的阶段。单向涵化是指一种文化中的知识影响另一种文化中的知识再生产,特征是知识的学习借鉴;双向涵化是指两种文化中的知识以自身显著性并通过交流辩论产生相互影响,特征是知识创新;交互涵化则是不同文化中的知识在相互影响的条件下产生新的共同知识,特征是知识汇融。知识涵化是一个开放性过程,以知识的多样性消解学术话语霸权,形成基于多元基础的共同知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40多年的发展过程更多地体现为一个知识涵化的过程,以开放性涵化起步,当前正处于双向涵化阶段,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中华性”。但发展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目的不是以“中华中心主义”取代西方中心主义,也不是以自文化产生的国际关系理论取代他文化理论,而是推动国际关系理论的全球化,向着建构人类共同知识的终极目标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知识 知识涵化 国际关系理论 “中华性” 共同知识
原文传递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当代岭南建筑学派视野中的“中国性” 被引量:12
5
作者 郦伟 唐孝祥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86-92,共7页
本文通过对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深层解读,指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中国性"既非文化激进主义眼中的"固守传统"亦非文化保守主义眼中的"反本开新",而是扬弃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在当代中国融入全球化与走向... 本文通过对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深层解读,指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中国性"既非文化激进主义眼中的"固守传统"亦非文化保守主义眼中的"反本开新",而是扬弃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在当代中国融入全球化与走向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在地域文化与全球化、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双重张力中,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其充满"全球化"与"时代性"的形象创造性地表现了"中国性"的文化内涵,展现出当代岭南建筑学派"文化现实主义"创作观的独特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建筑批评 当代岭南建筑学派 中国性 文化现实主义
下载PDF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性 被引量:2
6
作者 胡承波 杨月乔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54,共14页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从实质上讲,中国式现代化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的实践形态和“具体化”,体现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发展的个性特点和特殊规律。中国式...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从实质上讲,中国式现代化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的实践形态和“具体化”,体现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发展的个性特点和特殊规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选择,更是系统的理论,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念、目标、发展战略、制度基础、文化蕴涵等多重内容的总结提炼。本文试图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系统的理论分解,从中国智慧、中国自信、中国理念、中国战略、中国方案五个角度,深入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性”,以便中国更好认识自身,有利于世界正确理解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性 特殊性 中国智慧 中国方案
下载PDF
论琼瑶电影的中国性与台湾图像 被引量:8
7
作者 陈犀禾 王雁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5-54,共10页
琼瑶电影对台湾电影史的影响一直未被评论界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华语电影研究中,研究者对台湾电影史的关注点往往也是从早期的台语片、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直接跳到台湾新电影,忽略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创造票房奇迹的琼瑶文艺片。事实... 琼瑶电影对台湾电影史的影响一直未被评论界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华语电影研究中,研究者对台湾电影史的关注点往往也是从早期的台语片、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直接跳到台湾新电影,忽略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创造票房奇迹的琼瑶文艺片。事实上,琼瑶电影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有助于台湾电影开辟富有特色的文艺片类型,并继承了自中国电影诞生以来不断发展的通俗文化色彩浓重的商业电影传统;同时,琼瑶电影还运用通俗情节剧的模式演绎了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并在社会中产生教化、抚慰的作用。追溯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将通俗剧模式与中国的道德伦理、政治问题、文化反思等联系在一起,一直是中国电影历来的传统。琼瑶电影对通俗情节剧模式的运用,不仅表明了它与中国电影传统的深厚渊源,也表明了它与中国文化传统血浓于水的关系。另外,琼瑶电影在表现爱情王国的浪漫时,也折射了一个时代的台湾图像。琼瑶电影在台湾影史上共掀起了两次为时较长的观影热潮,在这先后两个时期里,影片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情节设置等方面也相应地有着一定的变化,这也反映出了台湾社会的时代变迁和台湾民众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瑶电影 琼瑶文艺片 通俗情节剧 中国性 台湾图像
下载PDF
多元族群视野下的华人特性——美国亚裔六大族群的比较 被引量:7
8
作者 龙登高 张洪云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7年第1期10-24,共15页
根据美国最新公布的各族群的普查、统计及抽样等数据与研究成果,对亚裔各族群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华裔、印度裔、菲律宾裔、日裔、韩裔和越南裔,在人口构成与地理分布、人口素质与职业构成、个人与家庭收入、企业数量及收益、自营职业状... 根据美国最新公布的各族群的普查、统计及抽样等数据与研究成果,对亚裔各族群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华裔、印度裔、菲律宾裔、日裔、韩裔和越南裔,在人口构成与地理分布、人口素质与职业构成、个人与家庭收入、企业数量及收益、自营职业状况等方面各有千秋。华裔呈现两极状态:高层次方面,华裔受教育水平、高级职业比例、企业平均收益等指标,都紧随印度裔之后居第二位;在硅谷和美国新经济中,华裔与印度裔相媲美;低层次方面,华裔贫困率高以及高中以下学历者多,都仅次于越南裔;偷渡移民在亚裔中最为突出。此外,华裔族群经济规模较大,自成一体,具有自我生成、自我扩张的能力,能够消化相当数量的移民。亚裔在美国的差异性与他们在亚洲本土的文化差异度没有直接的相关性,甚至大相径庭。这些差异是移民及其后裔在迁徙过程和异国谋生过程中适应环境所做出的不同的理性选择。中华文化与海外华人的独特性等既有观点,经不起客观数据比较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华裔 移民 美国亚裔 美国华裔 华人特性 选择论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融入——“地域性建筑设计方法与理论”课程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虞志淳 张定青 《建筑与文化》 2021年第11期190-192,共3页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地域性建筑设计方法与理论”课程从传统建筑及其文化获取营养,深入探讨中国性、现代性与地域性问题。课程通过传统民居解析,给学生传递传统建筑精髓,进而拓展到价值观、创作观与人文精神的塑造,同时挖掘中华民族的...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地域性建筑设计方法与理论”课程从传统建筑及其文化获取营养,深入探讨中国性、现代性与地域性问题。课程通过传统民居解析,给学生传递传统建筑精髓,进而拓展到价值观、创作观与人文精神的塑造,同时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为怎样培养、培养怎样的人提供了深厚而鲜活的文化范本。课程采用案例式、讨论式教学组织,利用线上线下丰富的课程资源,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工匠精神,以及以人性化设计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在物质与精神层面都更高层次地实现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课程思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思政 中国性 现代性 地域性
下载PDF
秉持与融合:东南亚华人“华人性”的嬗变 被引量:7
10
作者 郭秋梅 《东南亚纵横》 CSSCI 2010年第9期56-60,共5页
东南亚是全球华人聚居最多的地方。东南亚华人"华人性"逐步调节、适应、然后进一步演化,形成了与本源"华人性"相异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华语使用"、"传统习俗继承"、"华文教育"以及&q... 东南亚是全球华人聚居最多的地方。东南亚华人"华人性"逐步调节、适应、然后进一步演化,形成了与本源"华人性"相异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华语使用"、"传统习俗继承"、"华文教育"以及"与祖籍国关系"这四个维度。而这一嬗变的过程直接反映了东南亚华人因应国际局势外生变量的变化与居住国同化政策、多元文化政策的外在结构性环境变化而发生演变的事实,反映了东南亚华人既秉持一些"中国元素"又融入"移居国元素"的历史进程。事实上,东南亚华人"华人性"的嬗变是华人社会本土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华人 华人性 华人社会 本土化
下载PDF
论构建中国自主的调解学知识体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廖永安 《商事仲裁与调解》 2023年第1期24-33,共10页
面对在人口规模巨大国家实现法治现代化的艰巨任务,为避免成为“诉讼大国”,国家做出“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战略部署,调解由此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而调解学也因此迎来最佳发展契机,构建中国自主的调解学知识体系成... 面对在人口规模巨大国家实现法治现代化的艰巨任务,为避免成为“诉讼大国”,国家做出“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战略部署,调解由此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而调解学也因此迎来最佳发展契机,构建中国自主的调解学知识体系成为法学研究者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为此,必须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准确把握调解学知识体系的“中国性”。受诉讼中心主义的西方法治话语影响,调解学在我国尚处于被传统法学遮蔽的“失语”状态,调解在我国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中尚处于边缘位置。面对这一现实困境,应当突破传统法学的桎梏,理顺调解学与传统法学的关系,扎根于中国调解的实践需求,围绕调解学的核心范畴,加强调解基础理论研究,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个维度着手,把调解打造成一张“国家名片”,把调解学建设成为“人民的学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 调解学 中国性 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
原文传递
泰国对华人群体“中国性”认识的嬗变——以泰国文学中的华人形象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金勇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21年第2期135-152,共20页
本文从泰国文学入手,通过不同时期泰国文学作品中呈现的华人及中国形象,探讨泰国华人群体的“中国性”问题.泰国政府对华人“中国性”的态度经历了从前现代时期的漠视,到民族主义时期视其为“泰国性”的竞争性“他者”,再到冷战时期视... 本文从泰国文学入手,通过不同时期泰国文学作品中呈现的华人及中国形象,探讨泰国华人群体的“中国性”问题.泰国政府对华人“中国性”的态度经历了从前现代时期的漠视,到民族主义时期视其为“泰国性”的竞争性“他者”,再到冷战时期视其为意识形态的威胁,及至崇尚多元化的当代全球化时代,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对其泰然视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华人身上的“中国性”也在不断嬗变,从最初区隔于主体社会之外,到对抗同化,再到逐渐形成双重认同,最终融入泰国社会,成为社会主体人群,并形成了“华泰杂糅”的新华人文化,逐渐发展为一种“泰华性”.它既有别于传统泰民族主义的狭义的“泰国性”,也不同于基于中国本位的“中国性”,实际上是当代新“泰国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国 华人 中国性 泰华性 泰国文学 华人形象
下载PDF
当一切都合为整体--克里斯蒂安·克雷兹访谈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奕秋 克里斯蒂安·克雷兹 《建筑师》 2018年第3期48-55,共8页
本文是对克里斯蒂安·克雷兹进行的访谈。"整体"的概念体现在访谈的方方面面之中:克雷兹的建筑学习开始于在类比建筑学影响下,将建筑理解为一个整体的设计方法;在他当下思考中,整体是对于空间本质的根本认知,建筑的外观... 本文是对克里斯蒂安·克雷兹进行的访谈。"整体"的概念体现在访谈的方方面面之中:克雷兹的建筑学习开始于在类比建筑学影响下,将建筑理解为一个整体的设计方法;在他当下思考中,整体是对于空间本质的根本认知,建筑的外观变化源于空间认知的整体逻辑而不是碎片式的风格转变;在他从概念到实践的工作方式中,整体的概念体现在对于感性一以贯之的坚持;在他的实践项目,尤其是中国的竞赛项目中,整体是对于建筑与社会问题的综合思考,其新近完成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竞赛的综合体量也是这点的体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里斯蒂安·克雷兹 类比建筑学 空间选集 感性的理性化 中国性
下载PDF
定位华裔新西兰人:当代“高质量移民”与早年“不受欢迎的外国人”之比较 被引量:6
14
作者 叶宋曼瑛 程东金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9年第3期18-25,共8页
自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华裔新西兰人被视为不被法律承认的异乡人;而从1987年开始,华裔新西兰人被视为主要的中产阶级移民群体而受到欢迎,并被寄予建立国际联系和裨益经济的厚望。在这两个群体之间,存在着如社会经济实力、籍贯、教育程... 自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华裔新西兰人被视为不被法律承认的异乡人;而从1987年开始,华裔新西兰人被视为主要的中产阶级移民群体而受到欢迎,并被寄予建立国际联系和裨益经济的厚望。在这两个群体之间,存在着如社会经济实力、籍贯、教育程度、移民动机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最主要的是,他们与新西兰非华裔主流群体的融合程度不同。然而,不论是早期卑微的定居者还是近年来的高素质"空中飞人",华裔新西兰人的定位没有改变,只要他们是华人的后代,而且"看起来是华人",他们就永远不可能被当作"真正的新西兰人"。"华人性"总是被刻画成和"新西兰价值"格格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西兰 国际移民 新移民 华裔新西兰人 华人性
下载PDF
伦理、中国性与现代文学语言的技术化问题——论黄锦树“中文现代主义”
15
作者 王植 《华文文学》 2024年第3期59-67,共9页
黄锦树对“中文现代主义”概念的建构与阐释,一方面因关注到中国现代文学诞生语境的动态性与对话性、文学面貌结构的错综性以及文学存在形态的问题丛结,从而对以国别看待文学史的视角有所超越;另一方面则重视中国现代文学在全球现代性... 黄锦树对“中文现代主义”概念的建构与阐释,一方面因关注到中国现代文学诞生语境的动态性与对话性、文学面貌结构的错综性以及文学存在形态的问题丛结,从而对以国别看待文学史的视角有所超越;另一方面则重视中国现代文学在全球现代性中的境遇以及自立的艰难,而分析其语言技术化的必要性、伦理意义以及与“中国性”的复杂关系,以此来重新界定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品格。这样的理解和黄锦树作为马来西亚的华人学者切身的离散、弱势的伦理自觉密切相关,这种自觉使黄锦树对于“中国性”的理解显得片面,并把伦理的影响绝对化,而忽视了现代文学语言的技术化问题来源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中文现代主义 中国性 伦理 语言
下载PDF
情与中国性:沈从文对《野叟曝言》苗地建构的承续与改写
16
作者 苏文健 陈泽锟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5,共13页
西南苗地的情爱故事是贯穿沈从文小说的重要主题,其笔下故事的发生地“湘西”也因此世界闻名。沈从文对苗地湘西的文学建构如何受到前现代文学文本的影响,却是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沈从文小说的苗地建构,与《野叟曝言》中言说苗地的话... 西南苗地的情爱故事是贯穿沈从文小说的重要主题,其笔下故事的发生地“湘西”也因此世界闻名。沈从文对苗地湘西的文学建构如何受到前现代文学文本的影响,却是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沈从文小说的苗地建构,与《野叟曝言》中言说苗地的话语书写之间有着重要的承续关系:一是共享明清时期的“苗地知识系统”,二是均围绕“情”和“中国性”的话语从本地人的视角对苗地展开文学空间的审美建构。具体言之,以《边城》为例,在半殖民地中国的新情势下,沈从文经由书写苗地之“情”,重新定义了“何为中国”,从而将传统文学遗产创造性地转化为对帝国主义的批判和对另类现代性的呼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性 《野叟曝言》 沈从文 苗地建构
下载PDF
吊诡中国性——以黄锦树个案为中心 被引量:6
17
作者 朱崇科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64-68,共5页
中国性在马华文学(化)中展现出怎样的姿态?其中蕴涵了怎样的吊诡?文章以黄锦树个案为中心,归纳并剖析了错综复杂的中国性的表现层面和其中诸多吊诡之处,而且还就如何中国性、中国性与本土性的纠葛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中国性 黄锦树 本土性 马华文学 马来西亚
下载PDF
“法治中国”如何吸收和融通西方制度文化资源 被引量:6
18
作者 魏治勋 汪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9-68,共10页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也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的法治建设必须充分汲取包括西方制度文化在内的一切优秀资源。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对西方制度文化秉持清醒的反思批判意识,吸收和融通其中优秀的、符合时代要求且与现代意识相...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也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的法治建设必须充分汲取包括西方制度文化在内的一切优秀资源。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对西方制度文化秉持清醒的反思批判意识,吸收和融通其中优秀的、符合时代要求且与现代意识相适应的制度文化资源,在中国建立起以基本法律价值为基础、贯彻规则主义、体现公民精神的现代政治法律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中国 西方制度文化资源 吸收和融通 现代性 中国性
下载PDF
“Chineseness”:A Discussion on Cases Related to Tulou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e
19
作者 Guanyan Xiao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24年第3期20-25,共6页
The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concept of“Chineseness”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e,a strategic tool for creating distinctive styles rooted in Chinese identity.It serves not only to distinguish projects from mar... The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concept of“Chineseness”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e,a strategic tool for creating distinctive styles rooted in Chinese identity.It serves not only to distinguish projects from market-driven trends but also to establish a pivotal position in the global architectural landscape.“Chineseness”among 24 identified keywords represents a practical strategy embraced by many young architects with international exposure.The traditional Chinese dwelling,a symbol of familial and cultural essence,particularly in the context of home culture,is a primary inspiration for contemporary architects.The research adopts a case study approach,focusing on Tulou-related cases from the last fifteen years,encompassing various building types.The Tulou,a mountain-dwelling with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is introduced,reflecting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es in its architectural principles.The case studies,including URBANUS’s“Tulou Collective Housing 2008”and Chengdu’s“Tulou Theater,”demonstrate how Tulou prototypes can be creatively adapted.These designs not only replicate forms but also capture the communal spirit inherent in traditional dwellings.“Stepped Courtyards”by OPEN Architecture reinterprets Tulou typology for a staff dormitory,emphasizing community awareness.In conclusion,the concept of“Chineseness”emerges as a prominent topic,showcasing the dynamic and adaptable n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modern architectural expressions.The cases illustrate the evolving interse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modern architecture,offering insights into the future trajec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culture.The interrelated keywords highlight the nuanced and evolving nature of“Chineseness”in architectural pract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ness Tulou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e Cultural identity Traditional dwelling
下载PDF
数字时代中国职业新闻角色观念的构成与变迁规律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新 《新闻春秋》 2023年第4期67-76,共10页
新闻角色是新闻关系结构中新闻生产地位的动态反映,是新闻角色期待与新闻角色自知在新闻角色扮演中互动的产物。人们对新闻角色要素、角色网络、角色建设的认知与评价,构成了新闻角色观念的基本内容。新闻角色的“职业性”,表现为职业... 新闻角色是新闻关系结构中新闻生产地位的动态反映,是新闻角色期待与新闻角色自知在新闻角色扮演中互动的产物。人们对新闻角色要素、角色网络、角色建设的认知与评价,构成了新闻角色观念的基本内容。新闻角色的“职业性”,表现为职业新闻生产地位有着相对清晰的地位边界,以及稳定的职业新闻角色期待与职业新闻角色自知。中国职业新闻角色观念变迁体现出“数字性”时代特征:总体变迁中的“开放性”,社交新闻阶段的“协作性”,智能新闻阶段的“共生性”。中国职业新闻角色观念的变迁形成了三条“中国性”规律:党媒角色在新闻角色系统中的主导性--新闻角色主导律;在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中调适新闻角色冲突--新闻角色平衡律;建构新闻角色共同体指示着新闻角色观念演进的方向--新闻角色演进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角色观念 变迁规律 职业性 数字性 中国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