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儒家诗教原则的确立 |
刘炳范
赵歌东
|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8
|
|
2
|
新批评的中国化与中国诗论的现代化——对袁可嘉40年代诗歌理论的一种理解 |
姜飞
|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3 |
9
|
|
3
|
“文”与“质”:中国诗学的文辞体性论 |
陈伯海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7
|
|
4
|
图像、接受与生命——兴象的现代诗学意义阐微 |
王明辉
|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5
|
被自我遮蔽的诗法--论严羽的诗法观念及其诗学史意义 |
吴晨骅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6
|
蒋寅诗学三变 |
朱志远
|
《云梦学刊》
|
2023 |
0 |
|
7
|
华兹华斯诗学三议 |
朱芳
|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07 |
3
|
|
8
|
中国诗学“从变”与“从义”阐释思想研究 |
李有光
|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9
|
当代诗学话语中的中国诗学理论体系——兼及中国诗学的印象式批评之说 |
方汉文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10
|
《文心雕龙》关键词在海外译介中的误读与悟读 |
戴文静
顾明栋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5
|
|
11
|
翻译作为中国言语的试验——论赵元任译本《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汉语诗学 |
文贵良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3
|
|
12
|
方东树的“魂魄”论诗与中国诗学的“象喻”传统 |
潘殊闲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13
|
海内外叶维廉诗学研究述评 |
于伟
|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17 |
1
|
|
14
|
比较诗学影响研究的新视野与新实践 |
曹顺庆
|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
2022 |
1
|
|
15
|
走向汉语比较诗学——关于当代海外华文文学诗性品质的思考 |
席建彬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6
|
海明威语言风格与中西美学 |
李亚白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
2
|
|
17
|
中西诗学体系的差异与文化 |
张海蓉
|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
18
|
古典汉语诗学与彝语诗学创作特征比较论 |
袁愈宗
刘湘萍
|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
1
|
|
19
|
中国诗学所呈现出的审美交互主体性 |
张晶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20
|
中国诗学思想史上的新开拓——杨万里以“兴”为中心的诗学理论 |
徐文茂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