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儒家诗教原则的确立 被引量:8
1
作者 刘炳范 赵歌东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3-63,127-128,共13页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从教学、教材的角度认为《诗》不仅应当让人们学到知识,更重要的让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但孔子这种强调诗的教育作用的思想被后世文人加以引申阐发,成为了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儒家诗教原则得以确立有一个过程,...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从教学、教材的角度认为《诗》不仅应当让人们学到知识,更重要的让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但孔子这种强调诗的教育作用的思想被后世文人加以引申阐发,成为了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儒家诗教原则得以确立有一个过程,这既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历代儒家文人不断努力的结果。为实现教育教化功能,中国历代文人探寻出了“文以载道”的理论,并付诸于创作实践。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与实践的突出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儒家诗教原则 中国诗学 文以载道
原文传递
新批评的中国化与中国诗论的现代化——对袁可嘉40年代诗歌理论的一种理解 被引量:9
2
作者 姜飞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56-61,共6页
 袁可嘉在1946~1948年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新诗现代化、新诗戏剧化的精彩理论,促成了新批评在中国语境中的嫁接与改头换面的成活,并成为中国诗论从古典走向现代的重要标志。深入考察,我们发现英美新批评的中国化与中国诗论的现代化有其...  袁可嘉在1946~1948年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新诗现代化、新诗戏剧化的精彩理论,促成了新批评在中国语境中的嫁接与改头换面的成活,并成为中国诗论从古典走向现代的重要标志。深入考察,我们发现英美新批评的中国化与中国诗论的现代化有其深刻的学理依据(观念契合)和历史根由(走向综合),启人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批评 中国化 中国诗论 现代化 契合 综合
下载PDF
“文”与“质”:中国诗学的文辞体性论 被引量:7
3
作者 陈伯海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7-115,共9页
文质问题在中国文学审美领域占据重要位置。文与质的关系演变是一个相互推移、共同生发的过程,两者在过程中逐步发展、不断出新。同时在变化中又有不变者,这就是以本末体用来衡定文质关系的传统。
关键词 文质 中国诗学 文辞体性论
原文传递
图像、接受与生命——兴象的现代诗学意义阐微
4
作者 王明辉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0,共10页
兴象具有民族性审美特征及多方面现代诗学意义,应成为中国诗学的一个核心范畴。首先,兴象是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开敞性的内视图像,超越了语词符号和物象叠加,它与意象不同,可不包含物象,指向整体视觉审美经验。其次,兴象具有生成性、... 兴象具有民族性审美特征及多方面现代诗学意义,应成为中国诗学的一个核心范畴。首先,兴象是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开敞性的内视图像,超越了语词符号和物象叠加,它与意象不同,可不包含物象,指向整体视觉审美经验。其次,兴象具有生成性、共生性、生发性,其生成受语境和情境制约。兴象与意境有心观与身临之别,是抵达意境的必由之路。“物象、意象、兴象、意境”可建构新的审美接受次序。再次,兴象源于生命感动,包含欣赏者的全部生命体验,是其生命图式借由艺术品得到的感性印证。兴象审美反对话语生产和技术思维。激活兴象不仅在于理论阐发,还需重返鲜活的审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象 图像 接受 生命 中国诗学
下载PDF
被自我遮蔽的诗法--论严羽的诗法观念及其诗学史意义
5
作者 吴晨骅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79,共8页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有大量的篇幅讲授诗法,他提出在写诗前就要先熟读熟参,在下笔时也很注重具体的声律、结构与修辞方法。在论述诗法时,严羽大多采取了从反面出发的言说方式,而较少从正面立论。这既与他对时人诗法的强烈批评息息相关...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有大量的篇幅讲授诗法,他提出在写诗前就要先熟读熟参,在下笔时也很注重具体的声律、结构与修辞方法。在论述诗法时,严羽大多采取了从反面出发的言说方式,而较少从正面立论。这既与他对时人诗法的强烈批评息息相关,更隐含着其诗学理论中妙悟与诗法的内在矛盾。该矛盾的产生,源自诗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混淆。对看似无法的妙悟的崇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诗法的自我遮蔽。严羽为此把诗法排除出诗学“第一义”范畴的做法,虽然指明了重视诗歌旨趣的道路,但也是后世轻视诗法的重要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浪诗话》 严羽 诗法 妙悟 中国诗学
下载PDF
蒋寅诗学三变
6
作者 朱志远 《云梦学刊》 2023年第5期112-124,共13页
蒋寅以研治中国诗学著称。通观他近三十年的著述成果,其主要贡献体现在对古代诗学相关命题的阐释与理论批评上,治学范围经历了从中古到近古文学的跨越。《中国诗学之路——在历史、文化与美学之间》一书集中收录了蒋寅三十年的诗学研究... 蒋寅以研治中国诗学著称。通观他近三十年的著述成果,其主要贡献体现在对古代诗学相关命题的阐释与理论批评上,治学范围经历了从中古到近古文学的跨越。《中国诗学之路——在历史、文化与美学之间》一书集中收录了蒋寅三十年的诗学研究成果,较为清晰地呈现了他的诗学思想轨迹,以及从作家作品研究到文人心态史研究、从文献稽考到理论总结与建构的双线交叉并进的学术脉络。其诠释路径往往蕴涵着历史、文化与美学三重视角的审视,堪堪代表了他学术思想认识上的三次嬗变。此故,蒋寅诗学三变更强调三重思考视角之变,不变的则是他作为一个纯粹学者一以贯之的真理探索精神、学术自由心态和理论建设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寅 中国诗学 诗学三变
下载PDF
华兹华斯诗学三议 被引量:3
7
作者 朱芳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年第2期88-91,共4页
华兹华斯是英国著名诗人,其诗学博大精深,存在与中国诗学理论相比较的因素。在诗的内容上,华兹华斯的"最低微的鲜花"说可与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说相比较。在诗的情感上,华兹华斯的童年理念可与李贽的"童... 华兹华斯是英国著名诗人,其诗学博大精深,存在与中国诗学理论相比较的因素。在诗的内容上,华兹华斯的"最低微的鲜花"说可与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说相比较。在诗的情感上,华兹华斯的童年理念可与李贽的"童心说"相比较。在诗的语言上,华兹华斯"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的主张可与钟嵘、刘毓崧的理论相比较。以文学批评史的方式对这些学说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或可加深我们对华兹华斯诗学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兹华斯诗学 中国诗学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中国诗学“从变”与“从义”阐释思想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有光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4-90,共7页
从解释学的视域看,董仲舒的"从变从义"论可以说是中国诗学合法诠释实践的指导思想,正如他的"《诗》无达诂"话语经常被作为中国诗学多元解释论的总纲一样。始自汉儒或美或刺的比附说《诗》在中国诗学解释史上的影响... 从解释学的视域看,董仲舒的"从变从义"论可以说是中国诗学合法诠释实践的指导思想,正如他的"《诗》无达诂"话语经常被作为中国诗学多元解释论的总纲一样。始自汉儒或美或刺的比附说《诗》在中国诗学解释史上的影响非常深远,自宋开启怀疑《诗序》政教说《诗》之合理性,倡导"以《诗》解《诗》"而不是"以《序》解《诗》"以来,董氏的"从变从义"阐释思想就一直在既不"离《诗》",亦不"执《诗》"的诗歌解释实践中被贯彻和坐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学 诗学解释学 “从变从义” 合法诠释
下载PDF
当代诗学话语中的中国诗学理论体系——兼及中国诗学的印象式批评之说 被引量:5
9
作者 方汉文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共8页
当代诗学话语中流行的看法认为,中国诗学是一种印象—点评式批评,缺乏理论性与体系性。实际上,中国诗学是一种具有理论话语、辩证文化逻辑与思维方式的理论体系,拥有独特的理论范畴与中心观念。中国的诗话词话是中国诗学的主流,是中国... 当代诗学话语中流行的看法认为,中国诗学是一种印象—点评式批评,缺乏理论性与体系性。实际上,中国诗学是一种具有理论话语、辩证文化逻辑与思维方式的理论体系,拥有独特的理论范畴与中心观念。中国的诗话词话是中国诗学的主流,是中国诗学中理论批评的代表,其特有的评论方式体现了中国诗学的特色。诗话词话的理论实绩不仅表现在义理、词章方面,考订之功也十分突出。因此,以中国诗话词话的观念为主线,以西方诗学为参照,可以论证中国诗学的基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话词话 印象式批评 中国诗学 理论体系
下载PDF
《文心雕龙》关键词在海外译介中的误读与悟读 被引量:5
10
作者 戴文静 顾明栋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45,共9页
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中国文论的外译已成为当前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在文学阐释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梳理、理论阐释及微观细读,可以发现《文心雕龙》关键词在传译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解读... 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中国文论的外译已成为当前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在文学阐释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梳理、理论阐释及微观细读,可以发现《文心雕龙》关键词在传译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解读,即误读和悟读。误读是主体由于自我理解不足而进行的有目的选择,而悟读则拓展了中国文论多元的研究视域及阐释空间。中国文论关键词外译应建立在视域重合的诠释学理论基础之上,尽可能地追求文学理论翻译的普效性和广受度,通过中西文论间的双向阐释,消解不合理的误读,走向合理的悟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文心雕龙》 阐释 误读 悟读
下载PDF
翻译作为中国言语的试验——论赵元任译本《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汉语诗学 被引量:3
11
作者 文贵良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2-121,共20页
赵元任译本《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对中国现代书面语言进行了全面的试验。在语法规范方面,区分"他""她""牠",区分"的"和"底",系统采用西方标点符号;在语体方面,着重对语调的塑造;在语... 赵元任译本《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对中国现代书面语言进行了全面的试验。在语法规范方面,区分"他""她""牠",区分"的"和"底",系统采用西方标点符号;在语体方面,着重对语调的塑造;在语音方面,区分"国音"和"京音",在书面语中引进"国音";在审美趣味上,以"滑稽诗"和儿童逻辑彰显现代书面白话的儿童趣味和智性。赵元任译本《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成为"五四"新文学初期有意试验现代书面汉语的成功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元任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汉语诗学
原文传递
方东树的“魂魄”论诗与中国诗学的“象喻”传统 被引量:3
12
作者 潘殊闲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9-182,共4页
本文对方东树的“魂魄”论诗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阐释,认为方东树的“魂魄”论诗是对中国传统诗学“象喻”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 方东树 《昭昧詹言》 魂魄 中国诗学 象喻传统
下载PDF
海内外叶维廉诗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3
作者 于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60-66,共7页
由于叶维廉曾辗转港台与美国学界,故而对于叶维廉诗学理论的研究,一开始就是跨区域、跨国界的,带有一定世界性色彩。通过对美国学界、港台学界以及大陆学界对叶维廉诗学的研究,在获得一种国内外叶维廉研究全貌概览的同时,可以深化对叶... 由于叶维廉曾辗转港台与美国学界,故而对于叶维廉诗学理论的研究,一开始就是跨区域、跨国界的,带有一定世界性色彩。通过对美国学界、港台学界以及大陆学界对叶维廉诗学的研究,在获得一种国内外叶维廉研究全貌概览的同时,可以深化对叶维廉诗学研究的认识,并为学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比较诗学 中国诗学 道家美学 现代诗论
下载PDF
比较诗学影响研究的新视野与新实践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顺庆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2年第3期7-20,F0002,共15页
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在研究路径上分为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从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比较诗学平行研究已见成效,但比较诗学影响研究却基本上没有展开。缺乏对比较诗学影响研究之实证价值的重视,是当前比较诗学研究的一... 比较诗学是比较文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在研究路径上分为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从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比较诗学平行研究已见成效,但比较诗学影响研究却基本上没有展开。缺乏对比较诗学影响研究之实证价值的重视,是当前比较诗学研究的一个严重不足。本文认为,重新考量比较诗学影响关系研究的价值十分必要,应当重新挖掘比较诗学的研究范围,尤其应该强调中国诗学西方化研究的重要性。事实上,西方现代诗学受到了中国诗学的显著影响,然而,现有比较诗学研究成果,均侧重于西方对中国的影响,即西方诗学的中国化,而尚未深入探究中国诗学对西方诗学的影响,即中国诗学的西方化。所以,本文运用实证变异理论研究中西诗学之间的同源和变异关系,探究中西诗学话语的他国化,尤其是中国诗学的西方化;研究中国文学思想如何影响西方思想,并成为西方文论发展进程的一个变异形态,并将这一研究方向作为一个新领域、新视野展开。以中国文化对马丁·海德格尔、雅克·德里达和埃兹拉·庞德的影响为例,阐述中国文化对西方哲学、诗学的影响,探讨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下的中西诗学影响变异,尤其是中国思想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和变异,以推进对中西文明互鉴颇有价值的比较诗学实证影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比较诗学 影响研究 变异学理论 文明互鉴
下载PDF
走向汉语比较诗学——关于当代海外华文文学诗性品质的思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席建彬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69,共8页
海外华文文学作为域外汉语文学表现出明显的文化诗学特性。诗学的比较性不仅表现在吸纳西方等外来影响,而且更表现为汉语内部文化生态的互动关联。走向汉语比较诗学,不仅利于规避目前研究中存在的过于倚重西方文化资源而相对轻忽汉语文... 海外华文文学作为域外汉语文学表现出明显的文化诗学特性。诗学的比较性不仅表现在吸纳西方等外来影响,而且更表现为汉语内部文化生态的互动关联。走向汉语比较诗学,不仅利于规避目前研究中存在的过于倚重西方文化资源而相对轻忽汉语文化资源的局限,而且也利于彰显华文文学的诗性美学品格,提升其意义覆盖性。在比较诗学视野中审视这一问题,华文文学在构成古典诗学精神跨界呈现的同时,也存在着与国内文学现代性体验的截然差异,诗性品格互文性地弥补了国内文学的现代化偏失,展现了汉语诗学在现代语境中"被现代化"的真实之维。由此,本土性的诗性文化精神也就凸现为建构华文比较诗学的基本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比较诗学 汉语诗学 诗性文化
下载PDF
海明威语言风格与中西美学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亚白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33-37,共5页
海明威语言风格体现了他非理性主义的审美取向,反映西方当代语言哲学的文化反思,与西方美学的转变和西方文学语言更新同步暗合。海明威对语言诗性智慧的开掘,与中国古代语言观、中国古典美学遥相呼应,透露出中西美学彼此沟通、趋向... 海明威语言风格体现了他非理性主义的审美取向,反映西方当代语言哲学的文化反思,与西方美学的转变和西方文学语言更新同步暗合。海明威对语言诗性智慧的开掘,与中国古代语言观、中国古典美学遥相呼应,透露出中西美学彼此沟通、趋向融合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话语 非理性主义语言观 中国诗学 中国语言意识
下载PDF
中西诗学体系的差异与文化
17
作者 张海蓉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285-287,共3页
不同民族诗学体系的基本特性与本民族的文化之间存在有机联系,由于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文化逻辑,所以中国与西方发展出各自不同的诗学体系与范畴。并且对于中国与西方诗学体系的构建方式与中心范畴进行了比较研究。
关键词 比较诗学 西方诗学 中国诗学
下载PDF
古典汉语诗学与彝语诗学创作特征比较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袁愈宗 刘湘萍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89-97,共9页
古典彝语诗学与汉语诗学相比较,其作者的宗教色彩更为浓厚,其身份也具有多重性。汉语诗学理论家一般都是普通的知识分子,其大部分的宗教信仰意识比较淡薄,他们大都能诗能文,基本脱离了生产劳动。二者在创作上都有一定的封闭性,在各自的... 古典彝语诗学与汉语诗学相比较,其作者的宗教色彩更为浓厚,其身份也具有多重性。汉语诗学理论家一般都是普通的知识分子,其大部分的宗教信仰意识比较淡薄,他们大都能诗能文,基本脱离了生产劳动。二者在创作上都有一定的封闭性,在各自的文化环境中自成系统,都具有历史传承连续性的特点,但相对来说汉语诗学更能吸纳一些外来文化的影响。二者的创作思维也有相似的地方,都具有直观性和实践经验性的特点。在诗学理论的溯源上,二者都喜欢把自己的理论根基向远古追探,都有一种"圣人"情结,只不过汉语诗学在根上追溯得更远更形而上,往往从宇宙、天地、人生的高度来定位其理论。彝语诗学与汉语诗学在创作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性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诗学 彝语诗学 创作特征
下载PDF
中国诗学所呈现出的审美交互主体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晶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59,共6页
交互主体性亦称之为"主体间性",本是当代西方现象学的重要概念,指超越于主客二分的意向性活动。交互主体性的观念是经验主体不仅把他者经验为一个对象,而且也作为一个经验主体,也把自己作为经验的对象。对于美学研究而言,交... 交互主体性亦称之为"主体间性",本是当代西方现象学的重要概念,指超越于主客二分的意向性活动。交互主体性的观念是经验主体不仅把他者经验为一个对象,而且也作为一个经验主体,也把自己作为经验的对象。对于美学研究而言,交互主体性具有历史性的借鉴功能。以之考察中国诗学,则可看到在审美关系上,这种交互主体性的普遍存在。在中国古代诗学中,诗论家或诗人(往往二者是集于一身的)不是把景物作为无生命、无情感的客观事物,而是作为有情感、有意志,能兴发诗人情感和意向的"友生"。中国古代诗歌篇什中所写的景物都非纯然客观的描写,而是饱含着诗人的意向和情感,而且赋予了性灵。"物色"是可以和诗人互相交流的另一个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学 交互主体性 “人一世界”结构 触遇
原文传递
中国诗学思想史上的新开拓——杨万里以“兴”为中心的诗学理论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文茂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0-116,共7页
在中国诗学思想史上,在对"兴"认识的纷纭歧见中,杨万里是第一个自觉而又鲜明地站在诗歌审美系"自己运动"的高度对"兴"作出了提纲挈领的阐述,言词简朴却内蕴丰富。他切入了"兴"的内核,剖析出其... 在中国诗学思想史上,在对"兴"认识的纷纭歧见中,杨万里是第一个自觉而又鲜明地站在诗歌审美系"自己运动"的高度对"兴"作出了提纲挈领的阐述,言词简朴却内蕴丰富。他切入了"兴"的内核,剖析出其构成要素、运动形态和内在机理;他突出了审美实践的重要意义;他强调了审美主体的创作个性和能动作用。在注重理念、注重书卷、注重内省、注重技法、注重衣盂的南宋诗坛,杨万里之"兴"论无疑具有振聋发聩、开拓新变的作用:在创作理念上,正确地揭示了诗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具体特定的场合状态下彼此间自然的、必然的矛盾运动的产物;在创作方法上,反对沿袭模拟、"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模式化,创作出清新自然、活泼灵动的作品。杨万里的诗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学 杨万里 “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