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朱立元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7-90,共24页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进入中国二十多年以来,对中国当代文论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其积极影响集中体现在它在被有批判地接受的各个阶段都实际上参与了当代中国文论的创新建构,并取得了若干重要的实绩。...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进入中国二十多年以来,对中国当代文论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其积极影响集中体现在它在被有批判地接受的各个阶段都实际上参与了当代中国文论的创新建构,并取得了若干重要的实绩。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1)批判性、反思性的启迪;(2)助推中国当代文论走向多元化;(3)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有力冲击;(4)后现代"文学终结论"引发的争论;(5)后现代生态批评对中国文论的建设性影响。这种积极影响之所以能够发生,不仅仅由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中确有可供我们借鉴的合理因素,而且更决定于作为接受者的中国文艺理论工作者能够以敏锐的眼光、宽广的胸怀、本土化的态度,紧密结合中国语境和中国问题,对它进行批判性的审视、改造和吸收,使之融入中国文艺学的创新建构过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积极影响 中国文论 批判性与反思性
下载PDF
中国文论“走出去”的若干问题探讨——中国文论“走出去”的历史与现状 被引量:6
2
作者 古风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6-59,共4页
我国政府全面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前不久,中国作家代表团前往欧关,分别举办了中关、中德和中法文学论坛;中国作家协会实施了“中国当代小说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 我国政府全面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前不久,中国作家代表团前往欧关,分别举办了中关、中德和中法文学论坛;中国作家协会实施了“中国当代小说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最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孔子学院联袂启动了“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但是,中国文论“走出去”的问题还没有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诚然,多年来学界对于域外中国文论研究的成果,也有一些介绍、翻译和研究。但是,那是从“域外汉学研究”角度进行的,而始终没有将这个问题从正面提出来讨论过,甚至目前几乎还找不到关于这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因此,我们组织了这样一组专题讨论,将中国文论“走出去”的问题首次明确提了出来,并就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诸如中国文论“走出去”的历史和现状、方法和路径、障碍和对策,以及话语输出、对外翻译和经验教训等问题。事实上,至今只有中国古代文论走出了国门,而中国现代文论由于过度的“西化”,还没有能力“走出去”。所以,我们探讨的范围只是在中国古代文论方面。由于我们学力有限,面对这样一个颇具前沿性的新问题的探讨,可能会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这个问题明确地提出来,请学界同行参与讨论,共议良策,真正使中国文论能够“走出去”,从而为中国文论争取国际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走出去 历史与现状 方法与路径
下载PDF
中国文论范畴的北美译介流变及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甫洛娃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4-80,共7页
范畴是反映事物最普遍、最根本特质的概念。文论范畴是文论思想的凝结,也是中西文论交流的关键,文论范畴的译介因此成为文论译介的核心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文论范畴的北美译介先后经历过释义法、威妥玛式拼音法和汉语拼音法的更... 范畴是反映事物最普遍、最根本特质的概念。文论范畴是文论思想的凝结,也是中西文论交流的关键,文论范畴的译介因此成为文论译介的核心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文论范畴的北美译介先后经历过释义法、威妥玛式拼音法和汉语拼音法的更迭,实现"译同""译通"向"译异"的策略转变,表明中国文论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样态在北美逐渐回归并获得认可。全球的文化观念、北美的中国形象、译者的文化身份、社会身份和译介目的等因素综合作用于中国文论范畴的北美译介流变,其未来发展愈发趋向中国文论特性的体现,这为当前的中国文论输出创造良好的目的语环境。对中国译界而言,培养译者的多元文化观已经成为中国文论输出的理性诉求,唯此才能推动世界文论的平等交流和繁荣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文论范畴 范畴译介 译介流变 文论输出 多元文化观
原文传递
中国文论古今“会通”刍议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56-62,共7页
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既不能局限于对其本义的阐释,也不能一味追求"现代转换",而必须从自觉的中国文化和文论主体意识出发,遵循学术发展规律,加强古今会通式的研究,即对话—交融—建构式的研究。通过对话实现中国文论的古今融... 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既不能局限于对其本义的阐释,也不能一味追求"现代转换",而必须从自觉的中国文化和文论主体意识出发,遵循学术发展规律,加强古今会通式的研究,即对话—交融—建构式的研究。通过对话实现中国文论的古今融会贯通和沿革性建构。中国文论古今会通所涉及的问题具体包括:坚持民族文化立场,致力于古今、中西融会;接续文统的传承,实现文脉的古今贯通;发扬文化同化传统,寻求文理的古今会合变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古今 会通 文统 同化 启创
下载PDF
文理通医道:中国文论与中医的关联性思考 被引量:2
5
作者 吴中胜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51-55,共5页
中国文论和中医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有许多共通之处。它们都源于上古社会的巫风巫俗,都是广义上的人学,两个领域有许多共通的概念和术语。更重要的是两者把握世界、领悟对象的思维方式极为相似,都重整体观照、富有生生... 中国文论和中医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有许多共通之处。它们都源于上古社会的巫风巫俗,都是广义上的人学,两个领域有许多共通的概念和术语。更重要的是两者把握世界、领悟对象的思维方式极为相似,都重整体观照、富有生生意识,都有重固本、重意会的精神。中医和中国文论共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和诗性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中医 传统文化 关联性 诗性精神
下载PDF
理论旅行与话语归置:中国当代文论中的后现代主义话语批判 被引量:2
6
作者 段吉方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1-71,共11页
中国当代文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接受后现代主义理论,在近40年的理论旅行中,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中完成了从哲学思想到社会文化再到文艺批评的理论杂糅过程,并以"介绍式""概念式""套用式""... 中国当代文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接受后现代主义理论,在近40年的理论旅行中,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中完成了从哲学思想到社会文化再到文艺批评的理论杂糅过程,并以"介绍式""概念式""套用式""运动式"等方式实现了话语归置,最终导致生硬的理论催生、明显的理论研究跨界现象、突出的理论的强制阐释等现象。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拿来理论",后现代主义使当代中国文论充分融入"理论的全球化"过程。但经过了理论旅行、话语应用和知识传播之后,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论话语缺乏问题方式与思想表达上的同一性,造成了思想话语空间的混乱、空疏、简单和重复,反映了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建构的思想板结状态,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深入当代思想文化的肌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中国文论 全球化语境 中国经验
下载PDF
重建中国文论的又一有效途径:西方文论的中国化 被引量:50
7
作者 曹顺庆 谭佳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20-127,共8页
西方文论中国化是解决“失语症”文化困境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又一有效途径。西方文论在中国 ,首先由于文化传播和语言译介的过滤和误读 ,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具有“他国化”特征 ,这是“中国化”的初涉阶段。只有当西方文论与中国自己独... 西方文论中国化是解决“失语症”文化困境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又一有效途径。西方文论在中国 ,首先由于文化传播和语言译介的过滤和误读 ,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具有“他国化”特征 ,这是“中国化”的初涉阶段。只有当西方文论与中国自己独特的传统言说方式相结合 ,并以中国的学术规则为主来加以创造性地吸收 ,并切实有效于中国当代的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 ,才能推动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建设 ,也才能真正实现西方文论的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论 中国文论 译介 当代 批评实践 言说方式 文学创作 中国化 必然 首先
下载PDF
中西文论视域中的“赋、比、兴” 被引量:30
8
作者 叶嘉莹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3期116-122,共7页
"赋、比、兴"乃《诗经》和中国古代诗歌借物象与事象传达感动并引起读者感动的三种表达方式,是心物之间互动关系的反映。"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赋"是即物即心。它与西方在"形... "赋、比、兴"乃《诗经》和中国古代诗歌借物象与事象传达感动并引起读者感动的三种表达方式,是心物之间互动关系的反映。"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赋"是即物即心。它与西方在"形象与情志关系"上的最大不同在于,西方的诗歌创作多出于理性的安排,从而降低了"兴"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而成为不重要的一环,其八种"情志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仅类于中国诗歌创作中"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中的"比"的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比、兴” 中西文论 物象与事象 心物关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文论资源对文学地理学的建构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志艳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2-129,共8页
文学地理学是中国本土化学科,其学科建立的意义在于以中国声音传达在以批判传统文学研究视角的基础上对于文学、文学理论研究的积极开拓,然这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由于对"文学地理"这一核心概念理论界定不清,而直接导致了文学... 文学地理学是中国本土化学科,其学科建立的意义在于以中国声音传达在以批判传统文学研究视角的基础上对于文学、文学理论研究的积极开拓,然这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由于对"文学地理"这一核心概念理论界定不清,而直接导致了文学地理学系统建构的盲点与困难。为此,回归中国古代资源,从人-地及其关系-文学地理-文学地理学、地理-作家-文学-地理两个关系范式来寻求这一问题的解答显然具有研究的学理性和学科发展的亟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 文学地理学 中国古代文论
下载PDF
古今中西视野下新中国70年文学理论的演变(1949—2019) 被引量:10
10
作者 曾军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42-49,共8页
新中国70年文学理论在古今中西的视野中按“新中国(含‘文革’)文论”“新时期(含‘后新时期’)文论”和“新世纪(含‘新时代’)文论”展开其文论话语形成、转型和发展的演变轨迹。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标识的新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具有承... 新中国70年文学理论在古今中西的视野中按“新中国(含‘文革’)文论”“新时期(含‘后新时期’)文论”和“新世纪(含‘新时代’)文论”展开其文论话语形成、转型和发展的演变轨迹。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标识的新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具有承担贯彻国家文化战略的文艺政策、明确指导新中国文艺的创作与批评实践的重要功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文论在西方文论的巨大影响下推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建设;新世纪文学形态和格局的剧变与文论界的自我反思成为新世纪文论话语建设的发展动力;“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成为“新时代”赋予文论建设的特殊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中西 新中国70年文学理论 文论话语体系
下载PDF
古代文论“养气”说之流变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辉 时尔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6-59,共4页
“养气”说源于儒、道哲学上的“养气”论 ,是古代文论的重要学说之一。古代文论“养气”说的发展可以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六朝、唐宋元、明清等四个历史阶段。在历史发展中 ,“养气”说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涉及到作家道德人格之... “养气”说源于儒、道哲学上的“养气”论 ,是古代文论的重要学说之一。古代文论“养气”说的发展可以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六朝、唐宋元、明清等四个历史阶段。在历史发展中 ,“养气”说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涉及到作家道德人格之修养、创作心态之培养、艺术才能之习练、艺术个性之发扬、人生阅历之增广等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论 养气 刘勰 韩愈 苏辙
下载PDF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论话语研究之我见 被引量:8
12
作者 曹顺庆 刘衍群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7-62,共6页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学术理论总体以西方"话语体系"为圭臬,中国文论话语也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学界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曹顺庆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中国文论话语建设应理清中国文化与文论之间的关系,把握中国文...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学术理论总体以西方"话语体系"为圭臬,中国文论话语也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学界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曹顺庆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中国文论话语建设应理清中国文化与文论之间的关系,把握中国文化生成规律和学术运作规则。站在21世纪的理论前沿,中国文论话语建设观念进一步明了,这就是:古今通变,融汇中西。而"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这一观念的具体实践,"变异学"理论已成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标识性概念,标志着中国话语的创新与重大突破,对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论话语 “失语症” 融汇古今 “变异学”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
原文传递
中国现代文论的总名:建立、演变、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法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9,177,共13页
中国现代文论经历了民国时期的文学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的文艺学、改革开放后的文学理论三个总名的演进。民国时期的文学概论,主要来自英语世界的文学批评,但在现实中又有三种模式:英语文论模式、中国古代模式、苏俄文论模式。194... 中国现代文论经历了民国时期的文学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的文艺学、改革开放后的文学理论三个总名的演进。民国时期的文学概论,主要来自英语世界的文学批评,但在现实中又有三种模式:英语文论模式、中国古代模式、苏俄文论模式。1949年前的文艺学,虽然其名来自汉语文化圈对德国文学科学的汉译,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主要来自苏联的文学科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文艺学有三个阶段的演进:20世纪50年代以苏联模式为主,60年代开始加上中国内容的转型,改革开放后有与时俱进的思想革新。但改革开放后主要与英语文论互动,产生了文学理论这一新词新义,与同时存在的文艺学和文学概论进行总名的竞争,各显风采。以2010年为标志,文学理论作为文论的总名基本获得共识,其意义不但要从中国文论自身的演进,更要从中国文论与世界文论的互动中去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论总名 文学概论-文艺学-文学理论 中外文论互动
下载PDF
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英译与传播的理论思考--社会翻译学的观察、主张与方略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洪涛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8-45,191,共9页
本文立足社会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借鉴布尔迪厄、拉图尔、卢曼等当代西方社会学家的理论思想,综合分析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英译与传播活动所涉及的宏观、中观、微观等因素与译前、译中、译后各环节,揭示了其中的主要关系与基本规律。基于... 本文立足社会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借鉴布尔迪厄、拉图尔、卢曼等当代西方社会学家的理论思想,综合分析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英译与传播活动所涉及的宏观、中观、微观等因素与译前、译中、译后各环节,揭示了其中的主要关系与基本规律。基于以上考察,文章依据社会翻译学的基本原理,秉持其关系主义方法论与整体论原则,就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英译与传播实践中的译者构成、原作遴选、英译策略、译作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性的主张与方略,以期促进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的有效英译与深入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论 社会翻译学 翻译与传播 中国文学“走出去”
原文传递
中国古典文论中语境观念的四个维度
15
作者 徐杰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40,共10页
新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学术动向背后隐藏着“语境观念”。这种语境观念不仅仅取法于西方人文社会学科中的“语境转向”,还可以从中国古典文论中获取充裕的理论资源。梳理语境观念在中国古典文论中的知识谱系,我们发现存在四种不同的... 新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学术动向背后隐藏着“语境观念”。这种语境观念不仅仅取法于西方人文社会学科中的“语境转向”,还可以从中国古典文论中获取充裕的理论资源。梳理语境观念在中国古典文论中的知识谱系,我们发现存在四种不同的理解维度:一是将语境理解为“社会文化语境”,即直接影响文学的社会治乱、文化状况和政治秩序等;二是将语境视为“时代精神语境”,即决定文艺的民风习俗、思想精神、民众意愿、社会情绪等;三是将语境看作“地理语境”,即造成文学风格、文学体式差异的水土、气候等地理情境;四是将语境限定为“内在语境”,即让文章首尾统一为有机整体的内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观念 古典文论 时代精神 地理语境 内在语境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深度翻译与学术传播——宇文所安英译《文赋》的个案考察
16
作者 张威 王海珠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5-92,共8页
加强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国际传播是当前加强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国际传播,需在确认中国古代文论异质性的基础上推动其与西方文论的平等对话。“深度翻译”是一种尊重源语文本异质性、肯定人类文化... 加强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国际传播是当前加强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国际传播,需在确认中国古代文论异质性的基础上推动其与西方文论的平等对话。“深度翻译”是一种尊重源语文本异质性、肯定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学术翻译策略,其语文学基础和共在性逻辑要求译者充分解读源语文本并真正尊重他者文化,能够为中西文论的平等对话开辟一条有效的学术路径。宇文所安对《文赋》的深度翻译借助“翻译加解说”的体例和“直译加注释”的方法,还原了中国文论话语的本来面目,推动了中西文论话语的双向阐发和互动会通,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国际传播与接受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深度翻译 学术传播 宇文所安 《文赋》
原文传递
“将理论继续下去”——近二十年来国内“后理论”研究综述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后亮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9-98,共10页
近二十年来,随着"理论终结"的声音被传递到中国,后理论研究渐成学界热点话题。人们似乎普遍认为理论在西方大势已去,中国的理论研究者也必须重新检视我们在过去追随西方理论话语的得失,一方面为国内理论研究谋求新的发展方向... 近二十年来,随着"理论终结"的声音被传递到中国,后理论研究渐成学界热点话题。人们似乎普遍认为理论在西方大势已去,中国的理论研究者也必须重新检视我们在过去追随西方理论话语的得失,一方面为国内理论研究谋求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中国文论的国际化寻找契机。国内后理论研究主要可被划分为五个话题,包括什么是理论、理论是否已经终结、如何克服文学研究或理论的危机、后理论时代的理论走向以及中国文论国际化等。对现有成果的综合考察可以为国内文学理论的研究和未来走向提供思路。其实,无论是倡导推进文化研究还是回归文本分析,是继续理论的政治化还是回归学术本位,都是把理论进行下去的不同方式,都是在深化理论的反思行为、补偏救弊,让它更好地适应变化了的文学与社会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理论 理论的终结 文化研究 中国文论国际化
下载PDF
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的英译:历史进程与基本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洪涛 《国际汉学》 CSSCI 2018年第1期43-56,203-204,共14页
作为东学西渐的一部分,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的英译与传播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本文采用宏观史学与微观史学相结合的方法,在再现中国古典文论英译三百年整体史的基础上,将其划分成五个阶段,进而考察每个阶段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与... 作为东学西渐的一部分,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的英译与传播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本文采用宏观史学与微观史学相结合的方法,在再现中国古典文论英译三百年整体史的基础上,将其划分成五个阶段,进而考察每个阶段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与西方汉学的发展状况,然后从微观史学的角度对各个阶段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的英译活动做实证性历史文献考察,从而揭示中国古典文论英译在西方从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酝酿期"推进到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的"萌发期",之后消退到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的"过渡期",再上升到20世纪中至20世纪末的"发展期",然后进入20世纪末至今的"成熟期"的历史进程,同时分析了西方的中国古典文论英译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即在"酝酿期"是传教事业的副产品,在"萌发期"属于中国经学研究的一部分,在"过渡期"成为新旧汉学交替的载体,在"发展期"变成一种普遍的自我存在,而在"成熟期"则成为比较诗学研究的内容。考察发现,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的英译与传播不仅与不同历史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态势相关,更与西方英语国家汉学研究从传教士汉学演化到学院汉学,再到传统汉学与新型汉学的交织并存,之后到新型汉学"中国学"的强势崛起,直至整个英语国家汉学走向深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轨迹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论 英译与传播 西方汉学 中国学 历史学方法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以阿坝师范学院为例
19
作者 梅伟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99-104,共6页
通过对阿坝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调研发现,中国古代文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存在一些问题:重文论史的讲授而轻文论原典的研读;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未能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针对这些问... 通过对阿坝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调研发现,中国古代文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存在一些问题:重文论史的讲授而轻文论原典的研读;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未能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加强学生对文论原典的细读、研讨与诵读;充分利用当代媒体信息,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度挖掘中国古代文论的思政元素,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体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课程教学 原典 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
下载PDF
新世纪中西方文艺理论构建概述 被引量:3
20
作者 薛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89,共9页
伊格尔顿的经典著作《理论之后》重新唤起了中西方文论界讨论和构建理论的危机意识与热情,是文论界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本文辨析了中西方学界对后现代"文化理论"以及"理论已死"等著名论断的不同接受程度,并由此出... 伊格尔顿的经典著作《理论之后》重新唤起了中西方文论界讨论和构建理论的危机意识与热情,是文论界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本文辨析了中西方学界对后现代"文化理论"以及"理论已死"等著名论断的不同接受程度,并由此出发梳理了后理论时代中西文论发展的主要线索,从而引出我国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时间节点和发展路径。本文视21世纪为我国文论构建的新起点,并着重论述、探讨新世纪的中国文论如何构建这个话题。在新世纪,我国文艺理论学界的主要研究领域,如中国古代文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论,通过对西方文论的批评、解读、扬弃、融合,逐步走向了自我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论对比 “后现代之后”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古代文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