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遇还是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民俗学发展 被引量:20
1
作者 乌丙安 吴效群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共4页
选定21世纪初这个重要时期,选定了传统人文学科民俗学研究与国家推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互结缘的契合点,展开对两者关系的解读,从而厘清两者之间存在的重要差异。从理论到实践,简要地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定义、分类... 选定21世纪初这个重要时期,选定了传统人文学科民俗学研究与国家推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互结缘的契合点,展开对两者关系的解读,从而厘清两者之间存在的重要差异。从理论到实践,简要地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定义、分类,直到对它的调查研究和实施保护,都是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有政治目标的、有政策策略明确指导的工作,与民俗学的本格的学术研究有着很大的区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选择了民俗文化,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等同于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也不可能取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学研究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但是民俗文化并不等同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可能取代民俗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俗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关系
下载PDF
中国都市民俗学的学科传统与日常转向——以北京生育礼俗变迁为例 被引量:12
2
作者 岳永逸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6-87,共12页
因为科技工具的全方位莅临,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在发生着日常的革命。都市的乡土性日渐淡化,乡野的日常生活也有着或浓或淡的都市色彩。这就要求作为现代学的民俗学要发生从守旧、回望的乡土民俗学向直面现代的都市民俗学转型。在关注都市... 因为科技工具的全方位莅临,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在发生着日常的革命。都市的乡土性日渐淡化,乡野的日常生活也有着或浓或淡的都市色彩。这就要求作为现代学的民俗学要发生从守旧、回望的乡土民俗学向直面现代的都市民俗学转型。在关注都市传说、谣言等口头文学的同时,中国民俗学也陆续出现了历时性地对街头艺人、人力车夫等地位群体的日常生活研究。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以杨堃为代表的师生就开创了研究都市子民日常生活的优良传统,对当时北平的生育等人生礼俗进行了全方位调研。接续这一学科传统,本文浅描了当代北京人生育礼俗的动态图景:盛行的生殖医学等专门化知识、国家对生育的制度性监管和依托于超自然力的传统生养观的并存与博弈。这些日常生活层面渐进的革命,在呼召中国民俗学回归日常的同时,也挑战着中国民俗学的记述、表达与阐释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都市民俗学 日常生活 生育 新北京人
下载PDF
从文化翻译看中国民间文学的英译 被引量:12
3
作者 魏建刚 吕自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26-132,共7页
中国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译者在英译中国民间文学中,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把翻译看成文化交流的手段。基于这些认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应按照文化翻译观的要求,采取一切可用的... 中国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译者在英译中国民间文学中,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把翻译看成文化交流的手段。基于这些认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应按照文化翻译观的要求,采取一切可用的翻译手法,最大限度地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间文学 文化翻译 翻译方法
下载PDF
“中国民俗志”的书写问题 被引量:10
4
作者 高丙中 《文化艺术研究》 2008年第1期74-81,共8页
作为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后起的主体,中国经历了一个从把自己在现代所遭遇的问题归咎于自己的文化到把完成民族国家建设的未竟之业寄望于自己的固有文化的转变,费孝通先生称之为中国的文化自觉。"中国民俗"是中国作为民族国家... 作为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后起的主体,中国经历了一个从把自己在现代所遭遇的问题归咎于自己的文化到把完成民族国家建设的未竟之业寄望于自己的固有文化的转变,费孝通先生称之为中国的文化自觉。"中国民俗"是中国作为民族国家必须建构的概念,这个概念成为文化认同的对象首先需要它的知识形态被生产出来,这就是对于"中国民俗志"的知识需求。今天我们所从事的民俗志工作是一种文化书写,书写的出发点和意义、范围和方式等等议题都是我们的专业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志 文化自觉 中国民俗 文化书写
下载PDF
70年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历程、经验与反思 被引量:8
5
作者 萧放 贾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2-186,共15页
回顾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历程,70年民俗学学科建设经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科建设始终与国家社会需要密切相关;学科体系与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学科理论的阶段总结与推进是学科方向的保障;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的学科意识。论文... 回顾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历程,70年民俗学学科建设经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科建设始终与国家社会需要密切相关;学科体系与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学科理论的阶段总结与推进是学科方向的保障;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的学科意识。论文并从学科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实践性与历史性、本土性与国际性、融合性与开放性四个方面讨论了新时代民俗学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俗学 民俗学学科史 钟敬文 民间文学 70年
下载PDF
中国民俗学应如何走出自己的学术困境 被引量:9
6
作者 苑利 顾军 《西北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8-30,共3页
众所周知,自中国民俗学复兴以来,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民俗学学术危机依然存在.为帮助中国民俗学走出困境,我们应当加强田野作业,力求把民俗学建设成"经世济民"的学科.
关键词 中国民俗学 学校危机 田野作业 学科建设 学术研究
原文传递
世界视野下的中国图景:辅仁大学集刊《民俗学志》探析
7
作者 岳永逸 曹雅楠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2-106,共15页
有必要从世界性视野出发,将中国民俗学视为探讨地方性知识、传统的开放体系。重新反思辅仁大学的学术集刊《民俗学志》(1942—1952),或能给予我们有益的启发。基于“连接东亚与西方之学术桥梁”的自身定位,刊内论作兼采东西众长,科学性... 有必要从世界性视野出发,将中国民俗学视为探讨地方性知识、传统的开放体系。重新反思辅仁大学的学术集刊《民俗学志》(1942—1952),或能给予我们有益的启发。基于“连接东亚与西方之学术桥梁”的自身定位,刊内论作兼采东西众长,科学性与学术水准颇高。在世界视野下,多国民俗学研究的互鉴共进也有效地开拓了学科的视域。同时,该刊立足于中国本土与中国民俗学,以大量的实证、文献研究呈现出中国民俗图景与社会实态,并通过学科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与具体方法的反思探索,自觉地补益了中国民俗学的整体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俗学 世界民俗学 《民俗学志》 辅仁大学
下载PDF
边界视角: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发展脉络考察 被引量:8
8
作者 李海云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29,共16页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民俗学,承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之余波而兴起,以20世纪90年代的田野转向为标志而发生视角转换,由此引发了学术理念、研究方法、知识生产及学科意识的递进式发展,逐渐壮大成为当代中国不可忽视的学术力量。无...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民俗学,承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之余波而兴起,以20世纪90年代的田野转向为标志而发生视角转换,由此引发了学术理念、研究方法、知识生产及学科意识的递进式发展,逐渐壮大成为当代中国不可忽视的学术力量。无论是对村落研究单元边界的裁定,对民俗学学科边界的探索,还是"标志性文化""语境中的民俗""注重身体感受的民俗学""礼俗互动"等学术概念的提出,都显示出民俗学者在当代学术版图中积极有为的努力。以"边界"为视角,有助于理清学人学术理念的嬗变与相关知识的积累递进,发掘中国学术实践的本土话语,并借助与西方"边界理论"的比较与对话,助推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学术观念重构、话语系统重建乃至学科的整体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 新时期 中国民俗学
原文传递
中国民俗学著述中的区域本位、民族本位与事象本位 被引量:6
9
作者 周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4-32,共9页
检索中国民俗学的学术文献,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其他出版物,除了一般的概论性著作或入门书,以及为数不多的民俗学理论著述之外,大体上可以区分出三种不尽相同的写作模式,亦即本文所谓的"区域本位""民族本位... 检索中国民俗学的学术文献,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其他出版物,除了一般的概论性著作或入门书,以及为数不多的民俗学理论著述之外,大体上可以区分出三种不尽相同的写作模式,亦即本文所谓的"区域本位""民族本位"与"事象本位"。"区域本位"主要是指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叙述框架,进而归纳总结区域性的民俗文化及其特点的民俗学著述;"民族本位"主要是指以"民族"或其支系族群为单位,进而描述其具有民族特点的民俗文化的一类民俗学著述;"事象本位"主要是以某种相对单一的民俗事实或现象为线索,超越区域和民族的层面,通过跨文化地描述其空间分布及其变容,进而追问相关意义和给出解释的民俗学著述。本文通过对这三种写作模式的具体样本展开细致的分析,分别对其各自的特征、长处和问题点等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其各自背后的逻辑和立场,也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俗学 区域本位 民族本位 事象本位
原文传递
跨文化的汉语文化交流:调研与对策 被引量:5
10
作者 董晓萍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10,共10页
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崛起举世瞩目,汉语文化交流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资源。在全球化背景下,汉语文化交流产生了一些新特点,包括从研究型汉语转向需求型汉语、从母语型汉语转向双语型汉语、从课堂型汉语转向接触型汉语、从传承型汉语转向反观... 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崛起举世瞩目,汉语文化交流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资源。在全球化背景下,汉语文化交流产生了一些新特点,包括从研究型汉语转向需求型汉语、从母语型汉语转向双语型汉语、从课堂型汉语转向接触型汉语、从传承型汉语转向反观型汉语等。推进跨文化的汉语文化交流,是我们参与世界较量的一个起点。国内外对汉语文化推广工作的理解有较大的差异。汉语文化交流工作要突出跨文化交流的理念,编纂适合跨文化交流的教材,改革师资资源的使用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 汉语文化交流 中国民俗 美国 孔子学院
下载PDF
美国民俗学的移民研究传统——兼论对中国民俗学的启发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波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4-164,共11页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民俗学拥有大量与移民—族裔及其民俗传统有关的研究成果。在移民研究的早期阶段,美国民俗学者主要以关注遗留物与口头传统为主,而在美国民俗学成为独立学科前后,逐渐形成了以"经验"、"过程"...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民俗学拥有大量与移民—族裔及其民俗传统有关的研究成果。在移民研究的早期阶段,美国民俗学者主要以关注遗留物与口头传统为主,而在美国民俗学成为独立学科前后,逐渐形成了以"经验"、"过程"与"认同"为关键词,以及以"什么是美国的民俗"为核心问题意识的研究传统。本文通过对美国民俗学移民研究成果的梳理,一方面肯定了民俗学在移民研究方面具备较强的解释力,另一方面也提醒中国民俗学应加强对包括美国民俗学在内的世界民俗学界的移民研究的借鉴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民俗学 移民—族裔 民俗传统 中国民俗学
原文传递
新文科背景下数字化赋能教学改革创新:以中国民俗学课程为例
12
作者 吉国秀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40-153,共14页
辽宁大学中国民俗学课程改革实践,为新文科背景下数字化赋能民俗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案例。通过此案例,讨论了数字化为课堂延伸、师生互动、学生参与,以及考核评价提供的多种可能性。数字技术与民俗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话和沟通越来越频... 辽宁大学中国民俗学课程改革实践,为新文科背景下数字化赋能民俗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案例。通过此案例,讨论了数字化为课堂延伸、师生互动、学生参与,以及考核评价提供的多种可能性。数字技术与民俗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话和沟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深入。中国民俗学课程改革实践也表明,数字化教学工具和方法为新近民俗学课程提供了一个让民俗学者与民众知识相遇的交叉点,在此交叉点上民俗学教学实现了从民众知识到民俗学者的知识,然后又回归到民众知识的一系列转换,进而达成知识生产的螺旋式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教学改革 中国民俗学 反向知识流动
下载PDF
论中国民俗学新世纪的学科发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泽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5-89,共5页
20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历坎坷 ,为新世纪学科的继续发展既奠定了基础和走向 ,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 1世纪的民俗学发展将重点着力于七个方面 :建构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品格 ;进行学科基础理论的开放性探讨与拓展 ;区域民俗研究进... 20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历坎坷 ,为新世纪学科的继续发展既奠定了基础和走向 ,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 1世纪的民俗学发展将重点着力于七个方面 :建构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品格 ;进行学科基础理论的开放性探讨与拓展 ;区域民俗研究进一步深化 ,民俗学流派日渐形成 ;分支学科与应用民俗学快速发展 ;微观的社区民俗志成为今后民俗志的主流 ,基层民俗学工作者将大有可为 ;民俗学与人类学、社会学的相互渗透仍将持续 ;民俗学学位点建设将稳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俗学 发展 问题 展望
下载PDF
《红楼梦》民俗英译的召唤结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宋华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58-63,共6页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其中的民俗描写贯穿全书、包罗万象。《红楼梦》的两个全译本对其中的民俗翻译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直译方法,其目的除了要尽力保持原作的风貌,还要在完成语义交际的基础上,设置空白和未定性,召唤读者...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其中的民俗描写贯穿全书、包罗万象。《红楼梦》的两个全译本对其中的民俗翻译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直译方法,其目的除了要尽力保持原作的风貌,还要在完成语义交际的基础上,设置空白和未定性,召唤读者连接空缺、完成文本、理解和开掘文本的意义。从而一方面创造出超越读者"期待视野"的作品,另一方面使读者在建构文本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拓展期待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召唤结构 民俗 《红楼梦》英译本
下载PDF
民俗学的中国机遇:根基与前景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丙中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1-84,共4页
民俗学在世界范围都处于不景气状态,但是中国的民俗学几乎是一枝独秀。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民俗复兴带来了民俗学的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为民俗学在中国的大发展带来了活力。但是,既然世界民俗学都不景气,中国的民俗学如何能... 民俗学在世界范围都处于不景气状态,但是中国的民俗学几乎是一枝独秀。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民俗复兴带来了民俗学的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为民俗学在中国的大发展带来了活力。但是,既然世界民俗学都不景气,中国的民俗学如何能够是一个例外呢?主要回答是民俗学在中国有机会参与中国现代以来的国家建设,而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然是一个未竟之业,民俗学在中国可以通过把自身发展成为一门确认"民"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基础性的学术,获得持久的动力和需求。为此,中国的民俗学可以从德式、美式、英式和中国古代的思考中获得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日常生活 公共文化
原文传递
表彰隐藏的光辉:歌谣运动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建立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传军 罗含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9-105,159,共8页
诞生于一百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歌谣运动,以《歌谣》周刊的创立和歌谣的采集及研究为代表,吸引了胡适、周作人、顾颉刚、董作宾等当时的优秀学人参加。歌谣运动受中西文化的影响与促进,实现了中国学术眼光向下的革命,口头文学和民间... 诞生于一百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歌谣运动,以《歌谣》周刊的创立和歌谣的采集及研究为代表,吸引了胡适、周作人、顾颉刚、董作宾等当时的优秀学人参加。歌谣运动受中西文化的影响与促进,实现了中国学术眼光向下的革命,口头文学和民间文化登堂入室,成为学界研究的对象。实证的比较研究法、传说的历史演进研究法、歌谣采集的田野调查法等现代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运用,推动歌谣研究和民间文化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歌谣研究理论的成熟、方法的运用、研究队伍的确立、标志性作品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建立。新的世纪,中国民俗学还需继承歌谣研究的优秀传统,进一步促进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和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谣运动 《歌谣》周刊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民俗学
原文传递
走向“新时代”的民俗学:2017年中国民俗学 被引量:2
17
作者 林继富 谭萌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8年第1期110-121,共12页
2017年中国民俗学继往开来,砥砺奋进;2017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起点之年,在理论拓展及学科话语体系建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新时代"未来民俗学研究中,公共民俗学、密切民众生活、民俗学的中国特色理论... 2017年中国民俗学继往开来,砥砺奋进;2017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起点之年,在理论拓展及学科话语体系建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新时代"未来民俗学研究中,公共民俗学、密切民众生活、民俗学的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建设等领域有待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俗学 理论创新 现实问题
下载PDF
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阴阳辩证观 被引量:1
18
作者 薛红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2期44-50,57,共8页
阴阳辩证观在“易——老”哲学系统中占有显著地位 ,它是“易——老”哲学的基础 ,也是其真谛所在。中国民俗文化受“易——老”哲学的影响颇深 ,在其事象里深蕴着或著或微的阴阳民俗事象的辩证思想。本文试图阐述“易——老”哲学的阴... 阴阳辩证观在“易——老”哲学系统中占有显著地位 ,它是“易——老”哲学的基础 ,也是其真谛所在。中国民俗文化受“易——老”哲学的影响颇深 ,在其事象里深蕴着或著或微的阴阳民俗事象的辩证思想。本文试图阐述“易——老”哲学的阴阳辩证观之本质内涵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古太极图中所包含的有关阴阳的民俗文化信息及其应用 ,从而探析阴阳辩证观的本质特点和中国民俗文化脉络的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俗文化 辩证 阴阳观
下载PDF
“柳树图案”装饰中的中国民间传说与跨文化叙事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练平 欧飞兵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00-102,共3页
本文通过对"柳树图案"的由来进行简单梳理,从具有相同"中国主题"的"柳树图案"叙事中,解读"柳树图案"的中国叙事艺术,发现和探讨异国形象、文化身份和叙事策略在陶艺创作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 本文通过对"柳树图案"的由来进行简单梳理,从具有相同"中国主题"的"柳树图案"叙事中,解读"柳树图案"的中国叙事艺术,发现和探讨异国形象、文化身份和叙事策略在陶艺创作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认为英国陶工在异质文化语境中成功地借助了"中国元素"进行陶瓷产品的创作和销售,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叙事策略,借以达到他们所要表现的"中国形象",实现了瓷器从实用价值向艺术并举的转变,使之成为一种与人类内在情感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指出中西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才是激荡中国陶瓷文化复兴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花瓷 中国民间传说 柳树图案 跨文化叙事
下载PDF
建设中国民俗学的自主话语体系——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八十七 被引量:1
20
作者 游红霞 田兆元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41,共7页
建立一个文化自信、学术自主、实践自觉的中国民俗学学派是当代民俗学者的使命与担当。文化自信是学术研究的基石,是由学者的家乡风土、家风家训、授业导师以及现实环境、学者理想共同养成的;学术自主需要拥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功底,立... 建立一个文化自信、学术自主、实践自觉的中国民俗学学派是当代民俗学者的使命与担当。文化自信是学术研究的基石,是由学者的家乡风土、家风家训、授业导师以及现实环境、学者理想共同养成的;学术自主需要拥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功底,立足中国民俗思想传统与现实需要,建立民俗学自主的话语体系。"两精说""大叙事说""谱系说"以及独特的"分类说"是田兆元教授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理论话语。将民俗学理论自觉地用于社会服务、文化建设和经济开发的实践活动,再反过来重建理论话语,实践本身就是研究的环节,也是学术研究的价值实现方式。文化自信、学术自主、实践自觉是相互关联的体系,是中国民俗学自主话语体系建立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俗学 文化自信 学术自主 实践自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